窦炽,字光成,是扶风平陵人。他是汉朝大鸿胪章翁的第十一代孙。他爷爷章统,在汉灵帝的时候,担任雁门太守,因为躲避窦武的祸事,逃亡到匈奴,最后当上了匈奴部落的首领。后来匈奴南迁,他的子孙就在代地安家,被赐姓为纥豆陵氏。他们家世代在魏国做官,都做到很大的官位。他爸爸窦略,是平远将军。因为窦炽立下了功劳,死后被追赠为少保、柱国大将军、建昌公。
窦炽为人严厉正直,很有谋略,留着漂亮的胡须,身高八尺二寸(约1.8米)。他年轻的时候,跟着范阳人祁忻学习《毛诗》和《左氏春秋》,大体上理解了其中的大义。他擅长骑马射箭,力气比一般人强得多。魏正光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北边边镇很乱,窦炽就跟着他爸爸窦略一起逃难到定州,结果在葛荣那里遇难了。葛荣想让窦略当官,窦略不肯。葛荣怀疑窦略另有图谋,就把窦略留在冀州,带着窦炽和窦炽的哥哥窦善一起出征。
公元516年,尔朱荣打败了葛荣,高欢就带着家人跟着尔朱荣去了并州。当时葛荣的部将韩娄和郝长带着几万人马坚守蓟城不降,朝廷任命高欢为都督,跟着骠骑将军侯深去攻打他们。高欢亲手斩杀了韩娄,因为立了功被封为扬烈将军。三年后,他又升任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升迁为给事中。公元517年,高欢又加封武厉将军。
魏孝武帝即位后,柔然等少数民族都派使者来朝贡,皇帝在宫殿里设宴款待他们。这时,有一只鸱鸮在殿前飞鸣,皇帝知道高欢箭法高超,想在外国使者面前展示一下,就给了高欢两支御用的箭,让他射那只鸱鸮。高欢箭无虚发,那只鸱鸮应声落地,外国使者们都惊叹不已。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五十匹丝绸。不久,高欢又跟随东南道行台樊子鹄追击尔朱仲远,尔朱仲远逃到了梁朝。
当时梁朝皇帝又派元树来入侵,攻陷了谯城,并且占领了那里。樊子鹄命令高欢率领骑兵去攻击,结果大获全胜,高欢被封为行唐县子,食邑五百户。接着,他又被任命为直阁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担任华骝县令,爵位晋升为上洛县伯,食邑一千户。当时魏孝武帝和北齐神武帝高欢之间关系紧张,因为高欢威望很高,而且能力很强,适合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所以被任命为阁内大都督。后来又升迁为抚军将军,担任朱衣直阁,最终跟随皇帝西迁。
高欢和他的哥哥高善到达城下,在千秋门与武卫将军高金龙交战,打败了高金龙。于是他们进入宫城,夺取了四十匹御马以及马鞍马具,献给了皇帝。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高欢和高善每人两匹骏马和十匹普通的马。
公元534年,因为跟着皇上出征立了功,我被另外封为真定县公,还当上了东豫州刺史,官职也升到了卫将军。后来参与擒拿窦泰,收复弘农,攻破沙苑,这些战役我都立了功,所以又增加了八百户的封地。河桥之战的时候,其他将军都撤退了。我呢,只带着两个骑兵被敌人追赶,一直追到邙山,我干脆下马,背靠着山抗敌。没过多久,敌人越来越多,三面包围了我,箭矢像雨一样射过来。我骑兵用的弓箭都被敌人射坏了,我就把射过来的箭收集起来,反过来射他们,中箭的人马都应声倒下。敌人见死了很多人,就互相说:“就为了抓这三个人,不值得。”于是慢慢撤退了。我趁他们松懈,就冲出包围圈逃了出来。后来又跟着太保李弼去讨伐白额稽胡,打败了他们,我被升为了车骑将军。高仲密带着北豫州来投降,我带兵跟着太祖去支援他。到了洛阳,碰上东魏人在邙山摆开阵势,太祖命令把辎重留在瀍曲,率领轻骑兵猛攻,中军和右军大获全胜,俘虏了所有步兵。我点着灯火追击到石济才回来。之后我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又增加了1000户封地。
公元534年后十三年,我又升任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加了侍中,前后一共增加了3900户封地。后来我被派去当泾州刺史,在那里做了几年,政绩非常清廉。之后我又被改封为安武县公,官职也升到了大将军。
公元550年,我被任命为大都督、原州刺史。我在任上压制豪强,处理积压的案件,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巡视,鼓励百姓耕种和养蚕。我在州里干了十年,政绩显著。州城北边有一眼泉水,我经常去那里游玩,也曾和僚属在那里宴饮。有一次,我一边喝着泉水一边说:“我在这个州里,就只能喝这水了。”我离开之后,百姓和官员都怀念我的恩德,每当有人来到这眼泉水边,都会想起我。
公元550年,我升官了,封为广武郡公。那时候,柔然人入侵广武,我奉命和赵贵将军一起带兵去打仗。柔然人听到我们的军队来了,就赶紧跑了。我带兵追到麹伏川,和他们打了一场大胜仗,杀了他们的首领郁久闾是发,俘虏了数千人,还有几万头牲畜。后来孝闵帝即位,又赏赐给我两千户的土地。公元552年,我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
世宗皇帝看重我的功劳和贡献,想为我单独修建府邸。但我推辞说天下还没安定,战争还没结束,不应该随意动用民力。世宗皇帝没同意,但后来皇帝驾崩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公元551年,我被封为邓国公,领一万户的土地,另外还赏赐给我资阳县一千户的土地,可以收取租税。公元555年,我被任命为大宗伯,跟随晋公宇文护一起出征。
公元558年,我被外放到宜州当刺史。早些时候,高祖皇帝在渭北打猎,让我和晋公宇文护比赛射兔子,我一天射了十七只,他射了十一只。宇文护因为射得不如我,心里一直记恨着。这次把我外放到宜州,也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曾劝过宇文护归政,他很生气,所以才把我贬官的。后来宇文护被杀,我就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傅。
我算是朝廷元老了,名声地位都很高,国家大事,经常要参与讨论。有一次我生病了,高祖皇帝亲自到我家看望我,还赏赐给我金石类的药材。皇帝对我很尊重。后来,皇帝要在太极殿商议攻打北齐的事,我那时候已经很老了,握着拳头说:“我虽然老了,但请让我拿着武器,第一个冲锋陷阵。我希望能够亲眼看到消灭北齐的强敌,统一全国,然后再去看看各地的风土人情,到泰山祭告成功,之后再瞑目而死,这样就再无遗憾了!”高祖皇帝被我的忠义感动,就让我二儿子武当公宇文恭担任左二军总管。北齐灭亡后,皇帝召我去参观相州的宫殿。我向皇帝祝贺说:“陛下真是不负先帝的期望啊!”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我三十个奴婢,以及一千匹丝绸,还把我升为上柱国。
公元574年,他被任命为雍州牧,兼任这个职务。后来,宣帝要修建东京(洛阳),就让他担任京洛营建的大监,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皇宫和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由他说了算。大象年间(公元579-580年),他调任乐陵县令,但县里的户籍人口没变。
隋文帝杨坚执政的时候,暂停了洛阳宫的修建工程。他请求进京朝见,结果碰上尉迟迥造反。于是,他赶紧跑到金墉城,挑选了关中几百个精兵强将,和洛阳刺史、平凉太守元亨一起,齐心协力死守洛阳,同时还代理洛州刺史的职务。等到相州平定后,他才进京。当时隋文帝刚被拥立为相国,朝中大臣都劝他称帝,但他因为祖上几代都受皇恩浩荡,所以一直不肯写奏章支持。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的这种高风亮节。
隋文帝登基后,封他为太傅,还给予他特殊的礼遇,让他可以免去朝拜时的繁文缛节。开皇四年八月(公元584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本官职务,并加赠冀、沧、瀛、赵、卫、贝、魏、洛八州诸军事、冀州刺史的官衔,谥号为“恭”。他为人孝顺父母,对兄长也恭敬有加,这在当时非常有名。等到他地位显赫,子孙也都位居高官,他们家成了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他的儿子茂继承了他的爵位。茂有十三个弟弟,其中恭和威两个弟弟最出名。恭做到大将军,跟随高祖杨坚平定齐朝,被封为赞国公,还被任命为西兖州总管,后来因犯错被赐死。
他的哥哥善,曾担任中军大都督、南城公,跟随魏孝武帝西迁。后来官至太仆、卫尉卿、汾北、华瀛三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富县公,谥号为“忠”。他的儿子荣定继承了他的爵位,起初在魏文帝手下当千牛备身,后来逐步升迁,做到平东将军、大都督,最后做到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担任过佽飞中大夫、右司卫上大夫,在大象年间官至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叫毅。
毅字天武,他父亲岳早逝。等到毅立下功勋后,朝廷追赠他大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衔。毅为人沉稳,很有气度,孝顺父母也很有名。魏孝武帝初期,他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当时北齐神武帝篡权,毅心中充满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话说孝武帝西迁长安后,他也跟着去了关中,被封为奉高县子,食邑六百户,还当上了符玺郎。后来参与擒拿窦泰,收复弘农,并在沙苑之战中立下战功。 官职一路升迁,先是被拜为右将军、太中大夫,爵位也升为侯,食邑增加到一千户。之后又累迁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魏废帝二年,他被授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等要职,爵位晋升为安武县公,食邑增加到一千四百户。魏恭帝元年,他又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改封为永安县公,然后外放担任豳州刺史。孝闵帝即位后,他的爵位再次提升为神武郡公,食邑累计达到五千户。保定三年,他被朝廷征召回朝,担任左宫伯,后转任小宗伯,不久又拜为大将军。
那时候,北魏跟北齐正打得不可开交,年年都要打仗,两边都拉拢突厥当外援。早在太祖皇帝时期,突厥就答应把公主嫁到北魏来,北齐也派使者来求婚,送了很多礼物。可这个人叫狄固,太贪心了,想反悔。朝廷就派杨荐等人多次去跟突厥联络,来来回回跑了十几次,才勉强恢复了之前的友好关系。等到这时候,虽然说好了要迎娶突厥公主,但还是担心突厥会变卦。因为这个人,叫杨毅,地位高,又是皇亲国戚,威望很高,所以朝廷就派他出使突厥。杨毅到了突厥后,北齐的使者也在那里。突厥君臣的态度还摇摆不定,杨毅就义正言辞地跟他们讲道理,晓之以大义,花了好多天,才最终说服了突厥,把公主送了过来。朝廷很高兴,又另外封他为成都县公,食邑一千户,还晋升他为柱国大将军。之后,他又外放担任同州刺史,后来又迁任蒲州总管,再迁任金州总管,还被加授上柱国,最后回到朝廷担任大司马。
隋朝开皇初年,他被任命为定州总管。他长期在边疆镇守,深受百姓爱戴。开皇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襄州、郢州等六州刺史,谥号为肃。杨毅为人温和,做事谨慎小心,而且他还娶了太祖皇帝的第五个女儿襄阳公主为妻,所以特别得到朝廷的信任。虽然他官职很高,经常出入宫廷,但他从不骄矜懈怠,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他的儿子杨贤继承了他的爵位。
老李家这孩子,名字里就带个“贤”字,人也很聪明,从小就有名气。天和二年的时候,被封为神武国世子,官儿当得挺大。到了宣政元年,又当上了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这官职听着就厉害。隋朝开皇年间,他继承了神武公的爵位,还当上了迁州刺史,一路升迁。
他老二闺女,可不简单,就是后来的唐太穆皇后!武德元年,皇帝追封他为司空,还让他管着荆州十几个州的军事,封他为杞国公,这可是妥妥的荣耀啊!皇帝还追赠他父亲金州刺史的官位,让他儿子继承杞国公的爵位。 他儿子绍宣也追赠了秦州刺史,也继承了爵位。可惜绍宣没儿子,爵位就传给了他哥哥孝宣的儿子德藏。
再说说于翼,字文若,是太师燕公谨的儿子。长得帅气,又很有见识。才十一岁就娶了皇帝的女儿平原公主,被封为员外散骑常侍,安平县公,封地一千户。大统十六年,官儿越升越高,爵位也升了,还当了大都督,在皇帝身边当侍卫,天天在宫里值班。后来又当了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官职一个接一个。他爹平定江陵后,分了不少战利品给儿子们,可于翼一样都没要,只挑了几个品行好的年轻人,特别照顾他们。皇帝听说后,赏了他二百个奴婢,他还坚决不要。后来,他又升了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加了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官儿做到顶了。后来六部成立,他又当上了左宫伯。
孝闵帝当上皇帝后,派他去渭州当刺史。他哥哥李寔之前也在这个州做过刺史,政绩很好。李翼更是以诚相待,办事宽厚简便,各民族都很敬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贤臣冯唐和冯敬。
那时候吐谷浑入侵河西走廊,凉州、鄯州、河州都被围困了,派人来求救。秦州都督派李翼去救援,他不肯去。同僚们都劝他,李翼说:“攻城略地不是吐谷浑人的强项,他们来不过是为了抢掠边境牧场而已,怎么可能在城下长期围困?抢掠不到东西,他们自然会撤退。现在劳师动众去救援,也赶不上什么好时机。我已经猜到结果了,你们就别再说了。”过了几天,消息传来,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后来贺兰祥讨伐吐谷浑,李翼率领州里的军队作为先锋深入敌境,因功加封了一千二百户的土地。不久后,他又被征召,担任右宫伯。
世宗皇帝特别喜欢文史,设立了麟趾学,朝廷里只要是有才学的人,不管官职大小,都可以参加学习。甚至连萧撝、王褒这样的人,都和一些地位低微的人一起当学士。李翼对皇帝说:“萧撝是梁朝的宗室子弟;王褒是梁朝的朝廷重臣。现在他们和一些地位低微的人混在一起,恐怕有违尊贤贵爵的道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让李翼确定他们的等级,于是学士们有了等级之分。世宗皇帝去世后,李翼和晋公护一起接受遗诏,拥立高祖为帝。保定元年,李翼被调任为军司马。三年后,被改封为常山郡公,食邑增加到二千九百户。天和初年,他升迁为司会中大夫,食邑总共增加到三千七百户。三年后,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归来,高祖皇帝亲自迎接她,并任命李翼负责仪仗典礼的安排。突厥人虽然粗鲁无礼,但都很敬畏李翼的礼仪制度,没有人敢违反。后来李翼的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丧,守丧期间非常尽心尽力,超过了礼仪的要求,受到当时人的称赞。不久后,朝廷下诏让他复职。
高祖皇帝又认为李翼很有识人之明,就把皇太子和诸王以下的老师和辅佐人员的选拔都交给他负责。他所选拔的人,都受到百姓的称赞,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选拔的人才非常合适。后来,李翼升迁为大将军,负责统领京畿内外宿卫的兵马。
晋王宇文护是皇帝的亲信,但皇帝心里其实很忌惮他。后来宇文护被降职为小司徒,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尊贵,还被封为柱国,其实皇帝已经开始疏远他了。 等到宇文护被诛杀后,皇帝就召见了杨坚,派他去河东抓捕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同时让他接管蒲州的防务。杨坚说:“宇文护身为宰相,却在皇陵上作威作福,最终自取灭亡。现在罪魁祸首已经除掉了,他的余党也应该彻底铲除。但是他们毕竟都是陛下的骨肉至亲,我仍然觉得应该尽量避免伤及无辜。陛下不派皇室宗亲,却派我这个外姓臣子去抓捕他们,这不仅会招致外界的非议,就连我自己心里也觉得不太妥当。”皇帝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派越王宇文盛代替杨坚去执行这个任务。
之前,跟齐国和陈国两国的边境地区,都加强了防卫,虽然表面上通好互访,但每年都在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能占到多大便宜。高祖皇帝亲政后,准备东征讨伐,于是下令边境各镇加强储备,增加戍卒。齐陈两国听说后,也加紧修筑防御工事。杨坚劝谏说:“宇文护专权的时候,曾经兴兵攻打洛阳,结果还没开战就败了,损失非常惨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国力,一下子就损失殆尽了。虽然宇文护没有制胜的策略,但这也跟敌人有所防备有关啊。再说,边境地区互相侵犯,胜负难料,只会徒耗兵力、损耗物资,这不是上策。不如放松边境戒备,减少戍卒,修好关系,安抚百姓,对前来通好的人要表示尊重。这样,他们就会乐于和我们友好相处,放松警惕,那时我们再出其不意,一举拿下山东地区。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恐怕难以彻底平定。”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公元616年,李孝翼被任命为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那时候正赶上大旱,涢水都干涸了。以前有个风俗,每逢大旱,人们都要去白兆山祈祷求雨。高祖李渊以前下令禁止各种祭祀活动,白兆山的庙宇也已经被拆除了。李孝翼就派主簿去祭祀一下,当天就下起了大雨,缓解了旱情,那年也获得了丰收。老百姓都很感激他,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歌颂李孝翼的功德。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要出兵东征,朝中大臣们都不知道这事儿,就派纳言卢韫等人连着三次快马加鞭地去问李孝翼的意见。李孝翼表示支持。等到军队出发了,皇帝就下令让李孝翼率领荆州、楚州两万兵马,从宛城、叶县出发,直奔襄城,大将军张光洛、郑恪等人也一起听从李孝翼指挥。十天之内就攻下了齐国十九座城池。有些都督在攻城之后,竟然跑到老百姓的村子里去杀人,然后把人头挂起来示众。这样一来,老百姓都很高兴,纷纷投奔李孝翼,就像回家一样。后来高祖李渊生病了,军队就班师回朝了,李孝翼也回到了驻地。
公元619年,李孝翼被调任陕熊等七州十六防诸军事、宜阳总管。李孝翼觉得宜阳地理位置不好,就请求把驻地迁到陕州。皇帝同意了,还任命他为陕州刺史,总管的职位不变。那一年,大军再次东征,李孝翼从陕州出发,经过九曲山,攻克了造涧等一些城池,一直打到了洛阳。齐国的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打开城门投降了,河南九州三十个军事据点,一下子全都被攻占了。襄城的百姓们非常高兴再次见到李孝翼,都拿着酒食迎接他,道路都堵住了。很快,李孝翼就被任命为洛怀等九州诸军事、河阳总管。
后来他又调任豫州总管,朝廷给他配备了五千士兵、一千匹战马,以及开府仪同三司等二十名官员。还下令,河阳、襄州、安州、荆州四个州的总管,如果有合适的军事人才,都可以让李孝翼征调,数量不限。开府仪同三司以下的官职,可以先任命再向朝廷报告。陈朝的将领鲁天念长期围困光州,听说李孝翼到了汝南,就吓得逃跑了。霍州的蛮族首领田元显,依仗险要的地势不肯归顺,于是,他派人送来质子请求归附。陈朝将领任蛮奴率领全部兵力去攻打田元显。田元显设置栅栏抵抗,大家都没什么异心。等到李孝翼回朝后,田元显就叛变了。他能够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人情,都是这个样子。
一开始,大象(指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任命他当大司徒。然后下令让他巡视长城,修建亭障。从西边的雁门关到东边的碣石山,他都进行了创新和整改,抓住了所有重要的环节。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幽定七州六镇诸军事、幽州总管。之前,突厥经常来抢掠,老百姓都流离失所。他本来就很有威望和军事才能,又擅长侦察,从那以后,突厥都不敢越过边境了,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了。
后来,尉迟迥在相州起兵造反,还派人给大将军写信拉他入伙。但他抓住了尉迟迥的使者,把信也一起送给了朝廷。当时隋文帝当政,赏赐了他一千五百匹布、一千五百石粮食,还有很多珍贵的宝物和衣服首饰,还把他升为上柱国,封为任国公,增加了五千户的封地,另外又给他一千户任城县的食邑,收取那里的赋税。 他还派儿子杨让上书劝进,请求进京朝见,隋文帝也答应了。
开皇初年,他被任命为太尉。有人告发他,说他以前在幽州的时候想跟尉迟迥一起造反。隋文帝把他召进宫里,派官员调查。后来查明是诬告,就恢复了他的官职。三年五月,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本来的官职,还加封他为蒲晋怀绛邵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谥号为穆。
他为人谦虚节俭,从不与人争抢,总是告诫自己要警惕得意忘形,哪能因为功名利禄就丢了性命呢?
他的儿子杨玺,官做到上大将军、军司马,封黎阳郡公;弟弟杨诠,官至仪同三司、吏部下大夫,封常山公;另一个弟弟杨让,也做到仪同三司。
说起来,尉迟迥起兵的时候,河西公李贤的弟弟李穆是并州总管,他也抓住了尉迟迥的儿子,把人送到了朝廷。
李穆,字显庆,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气度。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军关中时,李穆就到他身边做事,深受高祖的赏识。李穆为人也很小心谨慎,从不懈怠,高祖很欣赏他,于是委以重任,让他出入宫廷内寝,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后来,侯莫陈悦害死了贺拔岳,高祖从夏州赶去救援,而侯莫陈悦的同党史归占据了原州,继续为侯莫陈悦守城。高祖命令侯莫陈崇率轻骑兵袭击原州。李穆当时已经在城里了,他和哥哥李贤、李远等人守住城门接应侯莫陈崇,最终活捉了史归。因为这次立功,李穆被授予都督的职位。
他跟随高祖迎接魏孝武帝,被封为永平县子,食邑三百户。 后来又擒获了窦泰,收复了弘农,屡立战功。在沙苑之战中,李穆又对高祖说:“高欢今天已经胆怯了,请您赶紧追击,就能抓住他!” 可是高祖没听他的。 根据他之前的功劳,李穆被晋爵为公。
话说河桥之战,太祖的坐骑中了流矢,受惊狂奔,太祖从马上摔了下来,军队顿时大乱。敌人紧追不舍,周围的人都逃散了。这时,李穆用马鞭狠狠地抽打太祖,大声骂道:“你们的主子在哪儿?你一个人躲在这里!”敌人没料到这是个贵人,就把他俩错过了。李穆把自己的马让给太祖,两人这才得以脱险。要是没有李穆,那天太祖就危险了。
从那以后,太祖对李穆更加恩宠有加。李穆被提升为武卫将军,又加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爵为安武郡公,食邑增加一千七百户。前后赏赐,多得数不清。过了很久,太祖赞叹李穆的忠义,感慨地说:“人最宝贵的就是性命啊,李穆却能轻视自己的性命,救我于危难之中。即使加官进爵,赏赐金银玉帛,也难以报答他的恩情!”于是,太祖特地赐给他铁券,赦免他十死不赦之罪,又将他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当初,李穆把自己的青骢马给了太祖,后来宫中凡是有这种颜色的马,都赏赐给了他。太祖还把李穆的儿子封为安乐郡公,姐姐封为郡君,其他姐妹都封为县君,他的兄弟、侄子以及其他亲属,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李穆受到的褒奖,真是太多了。
解玉壁围之后,李穆被任命为安定国中尉。不久,又授任同州刺史,后来入朝担任太仆卿。在征讨江陵的战役中立下功劳,被封了一个儿子为长城县侯,食邑一千户。接着又晋升为大将军,赐姓拓拔氏。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原州刺史,还把他的贤能儿子任命为平高郡守,另一个儿子任命为平高县令,并赐予鼓吹乐队。李穆因为叔侄三人都在地方做官,觉得恩宠太过隆重,坚决推辞不受。太祖坚持不许。后来,李穆又转任雍州刺史,入朝担任小冢宰。孝闵帝即位后,又增加了李穆的食邑,前后共计三千七百户,还另外封他一个儿子为县伯。李穆请求把封号还给他的贤能儿子孝轨,皇帝准许了。
话说,有个叫远子植的家伙,密谋害死晋公护,结果自己被杀,而穆(穆提婆)因为和远子植有牵连,也被革职。当时,子植的弟弟基在淅州当刺史,按理说也应该被株连治罪。穆提婆为了救基,多次去求晋公护,恳求用自己的儿子惇、怡去代替基受死,他那情真意切的恳求,听得旁人都忍不住动容。晋公护被他的诚意打动,最终特赦了基。
后来,世宗皇帝即位,提拔穆提婆做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安武郡公、直州刺史,官职一路高升。武成二年,他被封为少保;保定二年,晋升为大将军;三年,他跟随杨忠将军一起出征,回来后被任命为小司徒,之后又升迁为柱国大将军,还被另外封了一个儿子为郡公,食邑二千户。五年,他升任大司空;天和二年,被封为申国公,食邑五千户,之前的爵位也回授给他的一个儿子。建德元年,他被封为太保,后来又出任原州总管。四年,高祖皇帝东征,命令穆提婆率领三万兵马,另辟蹊径攻打轵关以及河北的一些县城,并成功攻克。之后因为皇帝生病,军队班师回朝,那些攻下的城池也就放弃了。六年,穆提婆被晋升为上柱国,并担任并州总管。当时东夏刚刚平定,民心尚未安定,穆提婆在并州镇守,使得当地安定下来,百姓都对他怀有感激之情。大象元年,他被任命为大左辅,总管之职依旧不变;二年,又加封太傅,总管之职依然保留。
尉迟迥起兵造反的时候,穆提婆的儿子荣想响应尉迟迥,但是穆提婆坚决反对,他说:“周朝的国运已衰,聪明人愚笨人都看得很清楚。天意如此,我岂能违背天命呢?”于是,他派使者去拜见隋文帝,并献上了一条十三环金带——那是天子才能穿戴的饰物——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当时,尉迟迥的儿子谊在朔州当刺史,也被押送京城。尉迟迥命令他任命的行台韩长业攻打潞州,俘虏了刺史赵威,并任命城中居民郭子胜为刺史。穆提婆派兵讨伐,抓住了郭子胜。隋文帝非常高兴,认为穆提婆的功劳和攻破邺城的头功一样,于是给他连升三级,还允许他将官职分授给他的两个儿子荣、才以及兄长的儿子孝轨。荣和才都被封为仪同大将军,孝轨则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此外,隋文帝还另外封穆提婆的儿子雄为密国公,食邑三千户。
穆家的长子叫穆惇,字士宇。大统四年,因为穆家立下的功劳,他被封为安平县侯,没多久又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爵位也升为公爵。高祖皇帝让功臣的世子们都跟略阳公一起玩耍,穆惇在同辈中,特别受皇帝的赏识和亲近。每次有遥远地方进贡的奇珍异宝,或者外国的珍稀物品,都会分给他一些。没过多久,他又被授予小武伯的官职,爵位也升为了安乐郡公。天和三年,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凤州刺史。最后是在任上去世的。死后,朝廷追赠他大将军、原州、灵州、豳州刺史的官职。
穆惇这辈子,一路高升,从县侯到郡公,再到各种高级将领和地方长官,妥妥的人生赢家啊!皇帝对他特别好,经常赏赐他稀奇古怪的好东西,这待遇,没谁了! 想想看,那些来自边疆的奇珍异宝,还有海外的珍玩,都能轮到他,这资源,这地位,真是让人羡慕!最后虽然英年早逝,但死后追赠的官职也够风光了,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史书上说啊,窦炽这个人长得高大威猛,胸怀大志,很有远见。他参与朝政,就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他到边疆去治理,那地方就一片欣欣向荣。窦毅为人忠诚正直,侍奉皇帝很恭敬,对待下属也很温和,他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声远扬。凭借着国家的恩宠和百姓的爱戴,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当官,一时风光无限,恩泽也流传后世。
可是后来窦炽犹豫着要不要劝进(皇帝),好像有点送死的意思,虽然王公大臣们都很生气,但又能拿他怎么办呢?俗话说得好:“君主用礼仪对待臣子,臣子要忠诚地侍奉君主。” 但是效忠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做臣子的道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忠到死!所以,典午擅权专政,葛洪就愤然拔剑相向;新都发生叛乱,翟仲文就起兵讨伐。还有东郡的叛乱,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淮南的叛乱,也没能挽救魏国的覆灭。那些忠贞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难道是因为忠义的感召,视死如归吗?于、李二人送窦毅去死这件事,在这方面有点问题。
翼州刺史是功臣之子,而且和窦家是姻亲;穆州刺史早年就立下大功,和窦毅更是肝胆相照。他们俩都兼任文武要职,又承蒙窦家几代人的恩情,理应和窦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更何况他们还受命守卫城池,掌握着军队兵权,有实力勤王,有能力抵御外敌。可是他们却沉溺于安逸享乐,根本没有想过要辞官;奉命出使,也只是想着怎样才能顺应时势。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而放弃了窦家,这哪里是两位重臣该有的作为呢?
如果抛开天时,只看人事的话,如果显庆起兵晋阳,文若起兵幽蓟,然后大家在岷山峨眉山一带会合,再从漳河滏阳河一带进兵,北面控制沙漠,西面指向崤函关隘,那胜负就很难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