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字永和,是建康表氏人。他曾祖父史豫,在沮渠氏政权当过临松县令。后来魏朝平定了凉州,他祖父史灌跟着大家一起迁到了抚冥镇,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他父亲史遵,一开始在征虏府当铠曹参军。碰上杜洛周造反,六镇之间互相残杀,他父亲就带着家乡两千户人家逃到了恒州。后来恒州又被贼人攻破了,他父亲又回到了洛阳。后来被任命为楼烦郡守。等到史宁立了功,朝廷追赠他父亲为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谥号贞。
就这么着,史宁的家族经历了好多波折,从凉州到恒州,再到洛阳,最后才安定下来。他父亲从一个小小的参军,到最后被追封为大官,也算是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吧。 这祖上几代人的经历,也为史宁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话说这位宁将军啊,一开始只是凭借军功当了个别将,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当上了直阁将军、都督,还负责在皇宫里值班守卫。没多久,他又升了官,成了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官儿做得可大了。
后来,贺拔胜当了荆州刺史,宁将军也跟着去了,领着一千步兵骑兵,算是贺拔胜的部下。当时荆州蛮族闹事,三鸦路都被堵了,宁将军带头冲锋陷阵,把事儿给平息了。他还安抚那些蛮族,结果蛮族纷纷归顺,还贡献了一千五百匹战马给军队。之后,宁将军被任命为南郢州刺史。等贺拔胜当了大行台,就上奏朝廷,让宁将军当大都督。宁将军率领一万步兵骑兵攻打梁朝的下溠戍,打赢了!还被封为武平县伯,食邑五百户。接着又攻下了梁朝的齐兴镇等九座城池,俘获了两万户人家才班师回朝。
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呢,魏孝武帝就西迁了。东魏派侯景带兵攻打荆州,宁将军和贺拔胜就一起逃到了梁朝。梁武帝在香磴前见了宁将军,对他说:“我看你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富贵荣华,我会让你衣锦还乡的。”宁将军哭着回答说:“我家世代蒙受魏朝的恩惠,我身为魏朝的将领,魏朝灭亡,我实在无力抵抗叛贼,现在能有个容身之处,已经很感激了。如果皇上能让我回去,我真是感激不尽啊!”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梁武帝也被他感动了。
在梁朝待了两年后,贺拔胜和宁将军偷偷商量着怎么回魏国。宁将军说:“朱异现在很受梁武帝信任,我去见见他。”贺拔胜同意了。宁将军就去找朱异,跟他说了一些知心话,委婉地表达了想回魏国的愿望,说话说得非常得体。朱异也很同情他,说:“想念家乡,这谁都会有啊!我会向皇上禀报,希望能如你所愿。”没过多久,梁武帝就同意让贺拔胜他们回去了。
公元536年,宁毅从梁州回京,皇上给他升官加爵,封侯,还多给了他三百户人家当封地。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车骑将军,负责泾州的政务。当时,贼帅莫折后炽在泾州一带烧杀抢掠,老百姓遭殃。宁毅就带兵跟负责原州政务的李贤一起,把莫折后炽给打败了。 之后,宁毅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巧的是,东魏也派了个人叫胡梨苟来当东义州刺史。宁毅刚到东义州,胡梨苟也到了。宁毅主动出击,打败了胡梨苟,还杀了胡梨苟手下的洛安郡守冯善道。东义州地处边境,老百姓都逃跑了,宁毅特别用心安抚他们,结果大家都回来了,重新开始生活。
公元542年,宁毅升任凉州刺史。他还没到凉州,前任刺史宇文仲和就在凉州造反了。朝廷就派独孤信带兵,和宁毅一起去讨伐宇文仲和。宁毅先到了凉州,跟城里的官员百姓讲道理,分析利害关系,城里的人就都投降了。宇文仲和虽然还据城顽抗,但最后也被宁毅拿下了。 皇上又给宁毅升官,封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让他负责凉州和西凉州的军事,还让他当散骑常侍和凉州刺史。公元545年,宁毅再次升迁,做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加封侍中,爵位也升到了公爵。
十六年,宕昌那边的羌族和獠族首领甘作乱,赶走了他们的王弥定,自己当了老大,还拉拢了傍乞铁匆和郑五丑这些人一起造反。朝廷就下令让宁将军带兵,和宇文贵、豆卢宁他们一起去讨伐。宁将军单独带兵去打獠甘,结果山路太难走了,只能一个人骑马过去,獠甘已经带着他的手下在险要的地方设了关卡防守。宁将军带兵冲上去打,一下子就攻破了他们的关卡。獠甘带着三万人马反过来跟宁将军打,结果又被宁将军打败了,一直追到宕昌。獠甘带着一百多骑兵逃到生羌巩廉玉那里投奔去了。弥定这才重新当上了王。
宁将军因为没抓到獠甘,心里想暗中把他收拾了,就对外宣称要回军了。獠甘听说后,又召集叛乱的羌族,依着山势设了关卡,想攻打弥定。宁将军对他的将领们说:“这些羌人已经落入我们的计策中了,咱们应该乘胜追击,抓住他!”将领们都想回家,都说:“生羌人聚散不定,他们依山傍水,现在如果去追捕他们,恐怕要耗费很长时间,没什么结果。再说弥定也重新当上守将了,将军您的功劳已经立下了。獠甘现在势单力薄,弥定完全可以控制他。所以不如现在就班师回朝,这是最好的策略。”宁将军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怎么能放弃消灭这些叛贼的机会,还要再费力气去打呢?做臣子的,应该竭尽全力为朝廷效力。从这点来看,你们这些人根本不够资格跟我一起商议军务!如果你们再这样泄气,我宁某人岂能不能把你们都砍了?”于是宁将军继续带兵前进,獠甘的人马也来了,双方交战,宁将军大获全胜,活捉了獠甘,然后把他杀了,并且抓了巩廉玉送往朝廷。缴获的物资,都分给了将士们,宁将军自己一点也没私吞。军队回师后,朝廷下令让宁将军率领部队驻守河阳。宁将军先前在凉州的时候,就以恩威并施的方式来管理少数民族,调到河阳后,边境百姓都很想念他。
公元魏废帝元年,他又被任命为凉州、甘州、瓜州三州的军事长官,兼任凉州刺史。一开始,柔然和魏国是友好邦交,后来却反目成仇。没过多久,柔然就被突厥打败了,他们的首领阿那瑰也被杀死了。但是,逃散的柔然部落,仍然拥立阿那瑰的子孙为首领,在河西走廊一带烧杀抢掠。 宁远将军带兵去拦截他们,抓住了阿那瑰的两个儿子,还有好几个部落首领。从那以后,每次战斗都打败了他们,前后抓获了几万人。 他因此被晋升为安政郡公。
三年后,吐谷浑派使者去齐国(北齐),宁远将军又把他们给抓住了,随后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后来,宁远将军派使者去见北周太祖皇帝,汇报情况。太祖皇帝就把自己穿的帽子、鞋子、衣服被褥,还有弓箭、盔甲、长矛等等,都赏赐给了宁远将军。 太祖皇帝还对宁远将军的使者说:“替我谢谢凉州的宁远将军,我脱下衣服给他穿,把我的心都交给他了,希望他能善始善终,不要毁了自己的功名。”
突厥的木汗可汗想借道凉州去打吐浑,咱们太祖皇帝就派宁将军带着骑兵跟着他。军队到了番禾,吐浑人已经察觉到了,赶紧逃到南山去了。木汗可汗想分兵追击,然后在青海汇合。宁将军对木汗可汗说:“树敦和贺真这两座城,是吐浑的老巢。现在要是拔掉他们的根,剩下的那些小喽啰自然就散了,这是最好的办法!”木汗可汗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分成了两路大军。木汗可汗从北路去攻打贺真,宁将军则直奔树敦。
吐浑的娑周国王带着人马出来抵抗,结果被宁将军打败杀死了。宁将军翻山越岭,终于到了树敦。树敦是吐浑的旧都,里面藏着好多宝贝。不过吐浑王早就逃到贺真去了,只留下他的征南王和几千人死守城池。宁将军带兵攻城,先假装撤退,吐浑人果然开门追了出来,宁将军立刻回兵猛攻,城门还没来得及关上,宁将军的军队就冲进去了。他们活捉了吐浑的征南王,俘虏了大量的男女老少,还抢到了无数的财宝,都送给突厥人了。
吐浑的贺罗拔王依托险要的地形修筑了营寨,周长有五十多里,想拦住宁将军的路。宁将军攻打他的营寨,打败了他,俘虏和杀死了上万敌人,还缴获了几万头牲畜。与此同时,木汗可汗也攻破了贺真,俘虏了吐浑王的妻儿,抢到了很多珍宝。宁将军回到青海,和木汗可汗会合。木汗可汗握着宁将军的手,感叹他的勇敢果决,还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宁将军,让他在帐前骑着,并且亲自步行送他一段路。突厥人都觉得宁将军的计策一定能成功,都对他又敬又怕,都说:“这是个来自中原的神人啊!”
等到要班师回朝的时候,木汗可汗又送给了宁将军一百个奴婢,五百匹马,一万只羊。宁将军这才回到凉州。没多久就被朝廷征召进京,正赶上太祖皇帝驾崩,宁将军悲痛欲绝,请求去陵墓前尽情哀悼,并汇报了出征的胜利情况。
孝闵帝登基后,任命他当小司徒,后来又派他去荆襄淅郢等52州以及江陵镇防,担任荆州刺史。他很有军事才能,懂兵法,打仗指挥若定,每次都能按照计划取得胜利,当时的名声特别好。不过他在荆州的时候,生活比较奢侈放纵,贪污腐败,不遵守法度。有一次他外出,有人告状说州里的官员违反法律,他竟然把这事交给告状的人自己处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告状了,他的名声在西部地区也因此大受影响。保定三年,他在荆州去世,死后被追谥为烈。他的儿子宁雄继承了他的爵位。
宁雄,字世武。从小就勇敢,力气很大,擅长骑射,而且很有谋略。十四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父亲宁在牵屯山迎接太祖。后来又跟着一起打猎,百发百中,太祖对他非常赞赏。不久,他娶了太祖的女儿永富公主。被任命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又升迁为驾部中大夫、大驭中大夫。跟着柱国、枹罕公辛威镇守金城,最后在军中去世,那年才二十四岁。宁雄的弟弟宁祥,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武遂县公。宁祥的弟弟宁云,也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武平县公,官做到司织下大夫、仪同大将军。宁云的弟弟宁威,也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武当县公。
陆腾,字显圣,是代郡人。他高祖陆俟是魏朝的征西大将军、东平王;他祖宗陆弥是夏州刺史;他父亲陆旭为人很清雅淡泊,喜欢研究《老子》、《易经》和天文历法,还写过《五星要诀》和《两仪真图》,对这些学问理解很深。太和年间,朝廷征召他当了中书博士,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他预感到天下将要大乱,于是就隐居到太行山里去了。孝庄帝即位后,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但他始终没有答应。后来朝廷追赠他为并、汾、恒、肆四州刺史。
腾少侠气概十足,很有骨气,做过解巾员外散骑侍郎、司徒府中兵参军。后来尔朱荣进入洛阳,提拔他当了通直散骑侍郎、帐内都督。跟着平定了葛荣的叛乱,因为立功被封为清河县伯。普泰年间,又升迁为朱衣直阁。他娶了安平公主,也就是东莱王高贵平的女儿。魏孝武帝去高贵平家做客,见到腾,和他聊得很投机,还夸高贵平说:“老丈人,您真是找了个好女婿啊!”于是马上提拔他做了通直散骑常侍。后来孝武帝西迁,腾当时奉命出使青州,结果死在了邺城。
东魏兴和年间,朝廷征召他,拜他为征西将军,兼任阳城郡守。大统九年,北魏大军东征,因为腾守卫的阳城是战略要地,所以先攻打那里。当时魏军的声势很强大,长史麻休劝腾投降,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最终被攻破,他被俘虏了。北魏太祖高欢释放了他,还很客气地和他谈话,问他东边的消息。腾详细地介绍了东州的人物和当时的局势,说话条理清晰,很有气势。高欢笑着说:“你真是不忘本啊!”马上任命他为帐内大都督。没过多久,又升任太子庶子,后来又升迁为武卫将军。
因为得到了高欢的赏识,腾一心想建功立业,并不追求在朝廷里做官,高欢很欣赏他这种态度。大统十三年,他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公元452年,安康那边的黄众宝一伙造反了,他们跟汉中的人勾结在一起,好几万人马,把东梁州给围住了。城里粮食吃光了,皇上就下令让腾(滕修思)带兵从子午谷去救援。腾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出发了,到了之后马上就和敌人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打完仗回师后,皇上任命他当龙州刺史。太祖皇帝(拓跋焘)对腾说:“我现在想打通江油这条路,直接进军南秦,你好好想想怎么规划一下。”腾回答说:“这得看情况临机应变,不敢事先预料。”太祖皇帝说:“这是你获得柱国大将军职位的时候了,你好好努力吧!”说完就把自己穿的金腰带解下来赏赐给了他。
后来,当地老百姓李广嗣、李武等人依仗着山险地势,修建堡垒,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到处攻打抢劫州县,地方官吏根本管不住他们。腾暗中命令多造一些云梯,亲自带领士兵,晚上偷偷地去袭击他们。天还没亮,四面八方一起进攻,很快就攻破了他们的堡垒,把李广嗣他们抓了个正着。 李广嗣、李武的同伙任公忻又聚集了一伙人马,包围了州城,跟腾说:“只要放了李广嗣和李武,我们就解散队伍,投降认罪。”腾对将士们说:“如果我不杀李广嗣他们,那等于削弱了我们的军队实力,却壮大了敌人的势力,这是万万不行的!这任公忻这小子,竟然敢跟我讨价还价!” 于是,腾下令斩杀了李广嗣和李武,把他们的脑袋示众。反贼们士气全没了,军队乘胜追击,把他们全部抓获。
公元455年,腾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又调任江州刺史,被封为上庸县公,食邑二千户。陵州的木笼獠人依仗着险要的地形,蛮横粗暴,经常出来抢劫。皇上命令腾去讨伐他们。因为獠人依山而建城池,很难攻打。腾就在城下摆上了各种乐器和杂耍表演,装作没有要打仗的样子。那些土匪果然放下武器,有的还带着老婆孩子到城下看热闹。腾看他们毫无戒备,就暗中命令军队一起进攻。土匪们又惊又怕,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腾就下令军队痛击敌人,彻底打败了他们,斩首一万,俘获五千人。
世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陵州、眉州、戎州、江州、资州、邛州、新州、遂州这八个州的夷族和汉族,还有合州老百姓张瑜兄弟,一起造反,人数多达几万人,攻破了好几个郡县。当时李腾带兵去平叛,后来升任潼州刺史。
武成元年,朝廷下诏召李腾进京。世宗皇帝亲自给他下命令说:“益州地处险要偏远,不是亲信不能派去镇守,所以才让齐公(指李宪)去镇守。你的军事才能,已经远近闻名了,益州的军队和防务,都应该由你统领。”于是,李腾被调任隆州刺史,跟随李宪入蜀。等到赵公(指赵匡胤)接替李宪后,又请求留下李腾。
保定元年,李腾升任隆州总管,兼任刺史。第二年,资州盘石的百姓造反,杀了郡守,占据险要地势据守,州里的军队拿他们没办法。李腾带兵去讨伐,彻底打败并杀死了叛军。可是,蛮族和獠族的军队以及其他地方的叛军也纷纷起义,山路崎岖险峻,很难进行偷袭。李腾就根据山川形势,临时开辟道路。蛮族和獠族被他的威势吓倒,纷纷请求投降。李腾开辟的道路上,发现很多古代的石刻铭文,都是诸葛亮、桓温当年走过的旧路。同一年,铁山地区的獠族截断了内江的道路,使驿站的交通中断。李腾就率军去讨伐他们。快要到达铁山的时候,他却假装撤退。敌人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做,所以没有防备。李腾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敌人立刻溃败。一天之内就攻下了他们的三个城池,斩杀了他们的首领,俘虏了三千人,招降纳附了三万户人家。
皇帝因为李腾的母亲还在齐国,所以没有让他东征。恰好这时,李腾的亲属从东边回朝,晋公(指石守信)向皇帝奏报,假装告诉李腾说:“齐国暴虐无道,已经诛杀了你家的人,你的母亲和兄弟都死于非命。”这是想激怒李腾。李腾听到后悲痛欲绝,哭得血泪俱下,决心报仇。保定四年,齐公李宪和晋公石守信东征,请求李腾担任副将。当时赵匡胤在蜀地,又把李腾留了下来。晋公石守信给赵匡胤写信说:“现在朝廷命令齐公去扫荡河洛地区,想让这个人和他一起行动。你们蜀地没有什么事情,最好把这个人借给我。”于是,李腾被紧急召回朝廷,作为副将跟随李宪东征。保定五年,李腾被任命为司宪中大夫。
话说天宝年间初期,信州的蛮族和蜒族占据江峡地区造反,势力范围绵延两千多里,自称王侯,还杀了刺史和地方官吏。朝廷就下令让李光弼带兵去讨伐。李光弼呢,先赶到益州,挑选精兵强将,还准备了战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进发。军队到了汤口,就分兵攻击,一路势如破竹,打得那些反贼溃不成军。之后,李光弼还修建了京观来炫耀他的武功,这事儿《蛮传》里都记载着呢。
后来,涪陵郡守蔺休祖又占据了楚州、向州、临州、容州、开州、信州等地,地盘也有两千多里,他堵截官军,到处作乱。朝廷再次下令李光弼去讨伐。一开始,双方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李光弼斩杀了敌军两千多人,俘虏了一千多人。虽然一开始打败了敌人,但反贼人数实在太多,从夏天打到秋天,每天都在打仗,李光弼的军队又累又饿,粮食也快吃光了,只好暂时停止进攻,在集市上休整,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反贼一看李光弼停下来了,就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李光弼马上鼓舞士气,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又攻下了敌人的鱼令城,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补充了军队的给养。接着又攻破了铜盘等七个据点,前后斩获了四千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船只。李光弼还在临州和集市修建了两座城池,用来控制这些地方。李光弼从龙州出发,到最后平定了这些叛乱,前后一共赏赐给他八百个奴婢,还有很多牛马。这下子,巴蜀地区终于平定了,朝廷还下令立碑来记载他的功劳呢。
他当了四年江陵总管。后来陈国派大将章昭达带着五万大军,两千艘战船去围攻江陵。卫王一听陈国来打仗了,立马派大将军赵訚、李迁哲他们带着步兵骑兵去支援,还给了他们腾的节度权。当时李迁哲他们守着外城,陈国的将领程文季、雷道勤半夜偷袭。李迁哲他们吓坏了,乱成一团,根本抵挡不住。腾将军半夜打开城门,派精兵强将冲出去猛打,把敌人打得大败。陈国军队溃不成军,雷道勤被流矢射死了,还抓了二百多俘虏。陈国人又决开了龙川宁邦堤,想用水淹江陵城。腾将军亲自率领将士在西堤作战,打败了敌人,斩首几千个,陈国人才逃跑了。
六年后,他升官为柱国,爵位也升了,成了上庸郡公,封地也增加了,一共三千五百户。建德二年,他又被征召为大司空,没多久又外放去当泾州总管。宣政元年冬天,他在京城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本来的官职,还加了并州、汾州等五个州刺史的官衔,又追赠他大后丞的职位。死后被谥号为“定”。他儿子叫玄,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儿子叫玄,字士鉴,他爹腾入关的时候,他才七岁。他后来在齐国当奉朝请,后来又当了成平县令。齐国灭亡后,高祖皇帝见到他,特别赏识他,免了他的徭役,直接让他当了地官府都上士。大象年间,他又当了隋文帝的相府内兵参军。他弟弟叫融,字士倾,名气很大,年轻时就当了大官。大象年间,官至大将军、定陵县公。
贺若敦是代郡人。他爹贺若统,曾经是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三年,他带着刺史田迅投降了西魏。到了长安后,魏文帝对贺若统说:“你从颍川跟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过去的恩情)呢?” 于是马上封他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兖州刺史,还赐给他当亭县公的爵位。不久又让他当了北雍州刺史。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侍中、燕州、朔州、恒州刺史、司空公的官职,谥号为“哀”。
话说这高欢手下有个叫高敖曹的,从小就很有志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后来他跟着高欢,高欢的计策虽然很迅速,但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而且手下累赘的人太多,难以摆脱困境,为此高欢常常唉声叹气,犹豫不决。高敖曹当时才十七岁,就主动献策说:“大人您以前跟着葛荣,后来又投奔尔朱荣,都得到了重用。韩陵之战您投靠高欢,虽然高欢不是您的老朋友,但您也没立下什么大功。现在高欢重用您,跟以前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因为天下还没统一,需要您的才能。一旦天下太平了,高欢还会容得下您吗?依我看,您将来会有危险,最好还是想想怎么保全自己,别再顾虑什么了。” 高欢听了这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决定跟着高欢投奔北魏的孝文帝。
那时候各地盗贼四起,各自占据山头。大龟山上的贼寇张世显偷偷摸摸地来袭击高欢,高敖曹挺身而出,冲上去战斗,一出手就砍死了七八个贼人,贼寇这才吓得逃跑了。高欢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将士们说:“我从小就上战场打仗,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像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谋略,我真是闻所未闻。他不仅是我的得力助手,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二年,高敖曹跟着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围困。高敖曹拉弓射箭,箭箭都射中目标,三石弓张弓如满月,箭无虚发。独孤信非常惊讶,把这件事告诉了孝文帝。孝文帝也很惊奇,就把高敖曹招到自己身边,授予他都督的职位,封他为安陵县伯,食邑四百户。有一次,高敖曹跟着孝文帝在甘泉宫打猎,当时围猎的人手不够,很多野兽都逃跑了,孝文帝非常生气,大家都吓得腿软。围猎区里只有一只鹿,眼看也要逃跑了。高敖曹立刻骑马追赶,那鹿跑到东山上,高敖曹下马步行追到半山腰,一把抓住鹿给逮了下来。孝文帝非常高兴,其他将领因此也免受责罚。
后来,高敖曹官职一路升迁,先后担任太子庶子、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最后被晋爵为广乡县侯。高敖曹不仅武艺高强,孝文帝一直想让他担任将帅。魏废帝二年,高敖曹被任命为右卫将军,不久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最后被晋爵为公。
话说蜀地刚被开发,老百姓脾气还很暴躁。巴西人谯淹占据南梁州,跟梁朝西江州刺史王开业狼狈为奸,一起煽动蛮族造反。太祖就派了敦将军带兵去讨伐。山路那叫一个难走,人烟稀少,根本没路。敦将军自己走在最前面,爬树攀崖,日夜兼程,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他还派了仪同扶猛去打败谯淹的另一个将领向镇侯,地点在白帝城。
谯淹跟王开业,还有他们的同伙帛玉成、侯造等人,带着七千精兵,号称三万人马,从垫江顺江而下,投奔梁朝的王琳去了。敦将军立刻追击,把他们打了个大败。谯淹又依山设防,还拉拢蛮族首领向白彪来帮忙。敦将军使了个反间计,离间了他们的关系,趁他们松懈的时候,再次打败了他们。谯淹被斩首,所有士兵都被俘虏了。敦将军因此被封为武都公,加封一千七百户田地,还被任命为典祀中大夫。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金州都督、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向白彪又联合蛮族首领向五子等人,聚集人马作乱,把信州给围困住了。朝廷下令让敦将军和开府田弘前去救援,结果还没到,信州就失守了。敦将军他们跟向白彪等人交战,大获全胜,俘虏斩杀了二千人。接着继续追击,最终平定了信州的叛乱。 同一年,荆州蛮族首领文子荣自称仁州刺史,欺压百姓,占据沮漳地区造反。朝廷又派敦将军和开府潘招去讨伐,结果把文子荣抓住了,还俘虏了他的所有兵马。
公元555年,我被任命为军司马。自从江陵平定之后,巴蜀和湘地都归顺了我们,朝廷每次都派梁地的人去驻守。这时候,陈国的将领侯瑱、侯安都等人围困湘州,切断了湘州的粮草供应。于是,上面就命令我率领六千步骑,渡江去救援。侯瑱他们见我孤军深入,就打算趁机消灭我。我每次都巧妙地设置埋伏,连续几次打败了侯瑱,乘胜追击,顺利到达湘州。
正因为这样,我有点轻敌,没把危险放在心上。没过多久,就下起了没完没了的雨,秋天的江水暴涨,陈国的军队也渡江过来增援,江上的道路就被切断了。粮草供应断了,大家都开始害怕。我于是下令士兵分兵出去抢掠,用来补充军费。我担心侯瑱他们知道我们粮草不足,就在营地里堆起很多土堆,上面盖上稻米,召集全营士兵,每人发一个袋子,派军官分发,装作要发放粮草的样子。我还叫来附近的村民,假装有事询问,让他们在营地外面远远地看见,然后就打发他们走了。
侯瑱他们听说后,真的以为我们粮草充足。于是就占据险要地势,想拖延时间,耗尽我们的军力。“兵者,诡道也”,他们没想到我会用这样的策略。我呢,又加固营垒,建造房屋,装出要长期坚守的样子。湘州和罗州之间,因此荒废了农业生产。侯瑱他们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最终,他们也没能攻破我的防线。
一开始,当地人经常开着小船,送米粮和装在笼子里的鸡鸭去给叛军送东西。 李孝敦觉得这样不行,就假扮成当地人,在船上藏了士兵。叛军远远看见,以为是送东西的船来了,就跑过来抢。李孝敦的士兵突然冲出来,把他们抓住了。
后来,李孝敦的军队里,总有叛变的人骑马投奔叛军。李孝敦每次都把他们收留。他还另外牵来一匹马,故意赶到船边,让船上的人用鞭子抽打它。这样反复几次,马就害怕船,不敢再上船了。 之后,他在江边埋伏了士兵,派人去招降叛军,假装投降。叛军就派兵来迎接,还牵着马。由于马已经怕船不敢上,李孝敦就下令埋伏的士兵袭击他们,把他们全部杀死了。
从那以后,即使是真的送东西或者有人逃命投奔叛军,他们也以为是李孝敦的计谋,就派兵来阻击,不敢接受任何东西。双方僵持了一年多,叛军没办法,请求借船送李孝敦过江。李孝敦担心这是个骗局,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叛军又派使者来说:“将军在这里待了这么久了,现在想给你船送你回去,你为什么还不走?”李孝敦回答说:“湘州是我国家的地方,却被你们侵略。我来这里,就是要消灭你们。既然还没能决一胜负,所以我不会走。”
叛军隔天又派使者来,李孝敦对使者说:“必须让我回去,你们退兵一百里,我就走。”叛军把船留在江边,把军队撤到渡口一百里外。李孝敦确认不是骗局后,慢慢地整理船只,率领军队回去了。 这次战役中,军队里死了十五六个人。晋公护认为李孝敦丢了地盘,没有立功,就把他革职为平民。
保定二年,李孝敦被任命为工部中大夫。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三年后,他跟随柱国杨忠率军击溃突厥,攻破齐长城,到达并州后返回,李孝敦担任殿后。他还被另外封了一个儿子为顺义县公,食邑一千户。五年后,他被任命为中州刺史,镇守函谷关。
李孝敦凭借战功,变得骄傲自负。他看到他的同僚都当上了大将军,而自己却没得到,再加上湘州之战,他率领全军反叛,却没得到奖赏,反而被革职,心里一直怀恨在心。 正好有朝廷使者来,他就向使者抱怨。晋公护大怒,就把他召回,逼他自杀。他死的时候,四十九岁。建德初年,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烈。
话说这个人叫子弼,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大象年间,官做到开府仪同大将军、扬州刺史,还被封为襄邑县公,那可是相当厉害!
他为人也很不错,兄弟情义深厚,在当时也很有名气。开皇年间,官至柱国,还被封为海陵县公,仕途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啊!
再说权景宣,字晖远,是天水显亲人,家世显赫。他父亲昙腾,曾经做过魏国的陇西郡守,死后还追赠秦州刺史。景宣从小就聪明过人,而且性格豪爽,侠义心肠,家族里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十七岁那年,魏国的行台萧宝夤一眼就看中了他,觉得他是个奇才,直接提拔他做了轻车将军。可惜后来萧宝夤造反失败了,权景宣也就回到了家乡。等咱们太祖平定了陇右之后,又把他提拔为行台郎中。后来魏孝武帝西迁,他又被授予镇远将军、步兵校尉的职位,后来还加封了平西将军、秦州大中正。大统年间,他又升迁为祠部郎中,官位也是蹭蹭往上涨。
话说景宣这小子,打仗可厉害了,脑袋瓜子也灵光。跟着太祖皇帝打弘农,打沙苑,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英勇无比!后来升了外兵郎中。 跟着开府于谨去洛阳救火,景宣负责粮草供应,军队后勤保障全靠他了。
那时候洛阳刚收复,要修宫殿,景宣带着三千民夫先去采买材料,运输物资。结果东魏的兵马杀过来了,司州牧元季海他们人少,赶紧撤了,城里都叛变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景宣就带着二十个骑兵,一边打一边跑。骑兵差不多都牺牲了,景宣轻装上阵,杀出重围,亲手砍了好几个敌人的脑袋,这才逃过一劫,躲到老百姓家里藏了起来。
景宣觉得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就伪造了一份太祖皇帝的命令,招募了五百多人,守住了宜阳,还对外宣称大军马上就到。东魏将领段琛他们带兵到了九曲,一听是景宣,吓得不敢前进。景宣怕段琛识破他的计策,就带着几个心腹,假装去迎接大军,趁机往西逃跑了。 后来跟仪同李延孙汇合,一起攻打孔城。洛阳以南的地方,也陆续归顺了。
太祖皇帝就让景宣守张白坞,负责指挥东南的义军。东魏将领王元轨带兵打过来,景宣和李延孙他们一起把王元轨打跑了。因为立了大功,景宣被任命为大行台右丞。 他又去宜阳驻扎,攻打襄城,把城池攻下来了,还抓住了郡守王洪显,俘虏斩杀了五百多人。太祖皇帝很高兴,把他召回朝中。 根据之前的功劳,封他为显亲县男,给他三百户人家当食邑,还任命他为南阳郡守。
南阳郡紧挨着敌人的地盘,以前规定要派民兵防守三十五处地方,结果耽误了农事,还让强盗小偷有机可乘。景宣到了之后,把这些地方都取消了,只修缮了城楼,准备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强盗小偷都不敢来了,老百姓又能安心种地了。百姓们都感激他,还立碑歌颂他的功德。太祖皇帝特别赏赐了他粮食和布匹,表彰他的才能。后来,他又被调到广州当刺史。
侯景起兵投靠我们,当时王思政负责接待他。结果侯景后来反叛了,朝廷担心东魏会趁机夺回那些地盘,就让景宣当大都督、豫州刺史,让他去乐口镇守。东魏那边也派了张伯德当刺史。张伯德手下的将领刘贵平,带着东魏的士兵和山里的蛮族,多次来攻击景宣。景宣手里兵力不到一千人,但他临机应变,勇敢反击,前后抓获斩杀了三千多人,刘贵平这才灰溜溜地逃跑了。 皇上很高兴,就升景宣的官,让他当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颍川城丢了以后,太祖皇帝觉得乐口等地的城池,交通都给断了,就下令把那边的军队都撤回来。襄州刺史杞秀因为撤兵时很狼狈,所以被皇上怪罪了。景宣呢,他管军队很严格,纪律性非常好,部队撤回来的时候秩序井然,完整无缺,所以皇上特别赏了他。 之后,皇上又让他继续镇守荆州,还把鸦南地区的事务交给他负责。
一开始,梁朝的岳阳王萧詧打算把襄阳献给朝廷,结果又调兵攻打在江陵的梁元帝。萧詧手下的叛将杜岸趁机偷袭他。景宣就带了三千骑兵去帮忙,跟萧詧一起打败了杜岸。萧詧因此把他的妻子王氏和儿子萧嶚送去当人质。景宣又跟开府杨忠一起抓住了梁朝将领柳仲礼,攻下了安陆和随郡。
过了很久,随州城里的老百姓吴士英等人杀了刺史黄道玉,然后就聚集起来当了土匪。景宣觉得吴士英他们只是小喽啰,可以用计策拿下,如果直接声讨他们的罪行,恐怕会让更多坏人聚集起来。于是他就给吴士英写信,假装说黄道玉很凶残,把功劳都归在吴士英他们头上。吴士英果然相信了,就带着人马过来了。景宣把他们抓住后杀了,也把他们的同伙都打散了。接着进攻应城,攻下了应城,抓住了夏侯珍洽。这样一来,应城、柳仲礼的地盘、安陆、随州都平定了。
朝廷觉得景宣在南方很厉害,就授予他并州、安州、肆州、郢州、新州、应州六州的军事指挥权,并任命他为并州刺史。没多久,他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封侍中,兼任江北司二州的军事指挥权,还被封为伯,食邑五百户。唐州的蛮人田鲁嘉自称豫州伯,勾结齐国的军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景宣又去打败了他,抓住了田鲁嘉,把他的地盘改成了郡。之后,景宣又升任安州刺史。
梁朝定州刺史李洪远一开始投降,后来又叛变了。景宣很讨厌他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就偷偷地袭击并打败了他,俘虏了他的家人和部下。李洪远自己逃跑了。从那以后,那些地方首领都害怕了,没有人再敢叛变了。
燕公于谨攻打江陵的时候,景宣另率兵在涢水打败了梁朝的司徒陆法和司马羊亮。他又派另外一支军队攻克了鲁山。景宣造了很多船舰,加紧竖起旗帜,在江边摆出要渡江的样子,以此来吓唬梁朝的人。梁朝大将王琳在湘州,景宣给他写信,晓之以利害。王琳于是派长史席壑跟着景宣的使者来请求举州投降。孝闵帝登基后,召景宣担任司宪中大夫,不久又任命他为基鄀、硖平四州五防诸军事、江陵防主,加封大将军。保定四年,晋公护率军东征,景宣另率军征讨河南。齐朝的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萧世怡都带着城池投降了。景宣留下开府谢彻守永州,开府郭彦守豫州,把王士良、萧世怡以及一千名降兵送回京城。没过多久,洛阳失守了,于是景宣放弃了豫州和永州,带着将士们撤军。走到昌州的时候,罗阳蛮族叛乱,景宣回军将其击溃,斩首一千,俘获两千人口和一千头牲畜,然后把这些战利品送到了朝廷。回到灞上,晋公护亲自迎接并慰劳了他。
天和初年,景宣被任命为荆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晋爵为千金郡公。陈朝湘州刺史华皎举州投降,并上表请求援兵。朝廷下令景宣统率水军,和华皎一起进攻。景宣到达夏口,陈朝军队已经到了。但是,景宣因为受到朝廷的重用,就变得骄傲放纵,经常自夸自傲,还收受贿赂,指挥军队随意变动,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将士们都很生气,不肯听从他的命令。等到水军开始交战,就一齐逃跑了,船只、武器装备,几乎没有一样留下。当时卫公直总督诸军,因为景宣战败,想要依军法处置他。朝廷不忍心重罚他,就派使者到军队赦免了他。不久景宣就病死了。朝廷追赠他河渭鄯三州刺史,谥号为恭。
他的儿子如璋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开府、胶州刺史。如璋的弟弟如玖,官至仪同大将军、广川县侯。
景宣离开乐口的时候,南荆州刺史郭贤占据鲁阳抵抗东魏。
贤字道因,是赵兴阳人,他老爸是凉州司马。这道因从小记忆力超强,读书读遍了经史子集。魏朝正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贼帅宿勤明达带兵把豳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刺史毕晖就让道因当了军队统领,和他一起死守城池。后来,道因又当了州主簿,负责北地郡的政务。因为在征讨叛乱中立了大功,被朝廷授予都督的职位。
大统二年,北齐的皇帝高欢攻陷了夏州。咱们北魏的太祖皇帝担心高欢会继续南下,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事儿。道因这时候站出来说:“高欢虽然兵强马壮,但他的智谋和勇力都已经消耗殆尽了,仔细分析他的举动,他肯定不敢打远征。想当年贺拔岳刚死,关中地区人心惶惶,高欢却没乘机进兵雍州,这就说明他没啥智谋。后来皇上西迁,军队力量薄弱,毛鸿宾战败,关门都没人守了,高欢还是没抓住机会决一死战,这就说明他没啥勇气。现在咱们上下齐心,军民同心协力,高欢已经灰心丧气了,他哪敢来送死?再说豳州和夏州地处荒凉偏远,千里无人烟,就算他想南侵,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所以我说,他肯定不会来了!”结果高欢真的退兵了,跟道因分析的一模一样。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伏波将军,跟着王思政去弘农镇守。后来又当上了使持节、行义州事、当州都督,接着又调任弘农郡事。他这个人啊,能力强,有谋略,王思政非常器重他,很多边防策略都是和这位将军一起商议决定的。十二年后,他升任辅国将军、南荆州刺史。等侯景投降的时候,王思政派他先去三鸦镇守鲁阳。 他又被提升为大都督,封为安武县子,食邑四百户。没多久,他又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
后来颍川被围困了,东魏派了个蛮酋鲁和去煽动各部落,想切断三鸦的道路。鲁和还派他弟弟去当汉广郡守,带着军队来骚扰州界。这位将军呢,偷偷地挑选精兵强马,轻装简从,悄悄地去袭击敌人,结果大获全胜,还抓住了鲁和。 可是后来颍川还是失守了,权景宣他们都撤军往西边跑了,鲁阳以东的地方都落入了东魏手里。东魏将军彭乐趁机来攻打,将军他呢,安抚将士,大家都很卖力。彭乐打不下来,只好撤兵了。 东魏又派了个叫韦默儿的人当义州刺史,在父城驻扎,想逼迫他。将军又带兵去打韦默儿,把他给抓住了。之后,他被调任广州刺史。
后来他又跟着尉迟迥去伐蜀,担任安州事。魏恭帝元年,他担任宁蜀郡事,兼任益州长史。因为平定蜀地的功劳,他被晋爵为伯,食邑增加到五百户。之后又调任始州事。孝闵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晋爵为侯,食邑总共增加到一千四百户。世宗初年,他被任命为匠师中大夫。 不久后,他又被外放到勋州刺史,镇守玉壁。武成二年,他升任安应等十二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晋爵为乐昌县公。 虽然他当官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名声,但他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公平,死后还被很多人怀念。保定三年,他调任陕州刺史。天和元年,他在任上去世,追赠少保、宁蔚朔三州刺史,谥号为“节”。
他平时穿衣吃饭都很节俭,但是家里却很富裕,有很多余钱。当时有人批评他虚伪。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啊,史书上记载:以前耿恭将军在疏勒对抗强敌,马敦将军在汧城抵挡众多敌人,虽然是用生命换取生存,最终还是依靠朝廷大军的支援才得以脱险。他们那种高尚的节操和坚强的意志,也受到了史官们的好评。
贺若敦将军啊,他志向高远,气节慷慨,深入敌营,结果强敌切断了他的粮道,长江又挡住了他的归路,情况非常危急,计策又想不出来,眼看就要完蛋了,但他雄心壮志却更加坚定。所以才能让士兵们感动于他的忠义,敌人也害怕他的威严,他冒着生命危险,最终率领全军安全返回。要说那些为了国家而舍生忘死的人,谁能比得上他呢?跟元定那些人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按理说应该给他封地赏赐,给他更高的职位;可结果呢,他的功劳没得到记载,反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唉!朝廷的政策失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天下人都因此知道宇文护当不了多久皇帝了。
史宁和权景宣,他们都有将帅的才能,又受到朝廷内外宠信。带兵打仗,屡立战功;治理百姓,也受到好评。像他们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吗?可是史宁晚年贪图钱财,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权景宣晚年也骄横跋扈,丢掉了威望。古话说得好,“坚持到最后才是最难的”,说的就是他们这种情况啊。
陆腾将军,志气高昂,为人正直,注重名节。后来他被委以重任,统领军队,席卷巴蜀地区,战功载入史册;平定江汉地区的叛乱,他的名声也传遍了朝廷。他功成名就,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