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罴,字熊罴,是陕西西安霸城人,是汉朝河南尹王遵的后代,他们家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王罴为人正直,像棵老树一样倔强,做事公平公正,州里的人都敬畏他。魏太和年间,他被任命为殿中将军。当时南岐和东益的氐羌族叛乱,朝廷军队屡战屡败,于是就派王罴带着五千羽林军去梁州平叛,结果他把那些叛贼都给平定了。回朝后,朝廷授予他右将军、西河内史的职位。但他拒绝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说:“西河可是个富庶的地方,俸禄又高,你为啥要拒绝呢?”王罴说:“京城的木材,大部分都产自西河,那些达官贵人们盖房子,都得从西河弄木材。如果私下里自己去弄,那根本忙不过来;要是按照规定向老百姓征收,那又违反了法律。所以我就拒绝了。”

梁朝的将军曹义宗包围了荆州,朝廷命令王罴和另一个将军裴衍带兵去救援。结果他们跟梁军打了一仗,大获全胜。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灾难,荆州刚经历战乱,更需要安抚。所以朝廷任命王罴为荆州刺史,还晋升他为抚军将军。梁军又派曹义宗率领几万大军包围荆州,他们还用水灌城,城里快被淹没了,没被淹死的就剩那么几块木板那么点儿人了。当时朝廷内外都乱糟糟的,根本抽不出兵来救援,就给王罴送去了一块铁券,说只要守住城池,就让他继续当荆州刺史。城里粮食吃光了,王罴就煮粥,跟将士们一起吃,一人一口。每次出战,他都不穿盔甲,大声喊:“荆州城是孝文帝建的!如果老天爷不保佑国家,就让贼人的箭射死我王罴;如果老天保佑,那我就必须打败这些贼寇!”他打了好多仗,愣是没受伤。三年后,曹义宗才撤兵。王罴被封为霸城县公。不久后,他又被提升为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还没到任呢,就赶上太祖皇帝征兵勤王,他主动请缨,当先锋,最后被任命为大都督,镇守华州。

魏孝武帝西迁后,封王罴为骠骑大将军,还加封侍中、开府。那时候他正在修城,城墙还没修好,云梯还留在外面。北齐神武帝高欢派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趁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一点都没察觉。天亮之前,韩轨的军队已经顺着云梯爬进城里了。王罴还在睡觉呢,没醒,突然听到城楼外乱哄哄的,赶紧光着膀子,头发蓬松着,光着脚,手里拿着一把白杆长枪,就冲出去了。敌人看到他吓了一跳,追着他一直追到东门,王罴的部下也逐渐聚集起来,跟敌人打了一仗,把他们打败了。韩轨的军队只好丢下云梯逃跑了。

那时候关中闹大饥荒,朝廷征收老百姓的粮食,用来供应军费。有些百姓偷偷藏粮食,朝廷就命令大家互相告密,很多藏粮的人都被打了板子,所以很多人逃跑了。只有王罴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藏粮食,他征集到的粮食比其他州郡都多,却没听到任何怨言。沙苑之战的时候,北齐神武帝的军队非常强大。北周太祖宇文泰觉得华州地理位置很重要,就派人去慰劳王罴,让他加强防备。王罴对使者说:“‘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 太祖宇文泰听说后很欣赏他。等齐神武帝高欢带兵攻到城下,对王罴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王罴大声喊道:“这座城就是王罴的坟墓,我生也在这里,死也在这里,想死的就来吧!”齐神武帝高欢最终不敢攻城。

茹茹部落渡过黄河来寇,他们的骑兵已经到了豳州。朝廷担心他们会深入内陆,就征发军队,驻守京城,还在各个街道巷子里挖壕沟,以防敌人入侵。右仆射周惠达召见王罴,想和他商量对策。王罴根本不理他,对周惠达的使者说:“如果茹茹部落打到渭水北岸,王罴我率领乡里父老自己就能打败他们,用不着朝廷的军队。朝廷干嘛要惊动天子所在的京城,搞得这么紧张?都是周家那些小子胆小怕事造成的!”王罴轻视权贵,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改变,都是这种性格。没过多久,他就回到河东镇守了。

罴这个人啊,生活特别节俭,也不讲究穿着打扮。有一次,有个朝廷使者来他家做客,罴给他准备了饭菜。使者竟然把饼的边边角角都撕掉了。罴就说:“种地收粮食,这功夫可不少;舂米做饭,也费了不少力气。你这样挑挑拣拣的,看来还没饿呢!”然后就让手下把那些饼给撤了。使者当时就愣住了,特别不好意思。还有一次,有客人和罴一起吃西瓜,客人削西瓜的时候,削下来的皮有点厚,罴觉得有点不满意。等西瓜皮掉到地上了,罴竟然自己捡起来吃了。客人当时脸都红了。罴的性格还很急躁,有一次,有个官员私下里给他汇报事情,罴来不及让人打他,直接拿起自己的鞋子就打他。每次有宴会,他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们。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分得公平,但也觉得他太小气了。大统七年,他在镇上去世了,追赠太尉。

他儿子叫庆远,年纪轻轻就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直阁将军。庆远比他父亲死得早。孙子叫述,字长述。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很有见识。八岁的时候,太祖皇帝见了他,非常惊奇,说:“王公(指罴)有这么个孙子,他的名声后世也能流传下去了。”当场就封他为镇远将军,又让他当了太子舍人。后来因为祖父去世,他辞去了官职。述从小就没了父亲,是被他爷爷罴养大的。等到他爷爷去世守孝的时候,他非常合乎礼仪规范。当时东西方正在打仗,战争刚刚开始,很多官员家里有人去世,哭丧之后就都回去上班了。但述请求完成所有的丧葬仪式,他的理由非常恳切。太祖皇帝派人去查看,知道他确实很悲伤,就特别批准了他的请求。丧事办完后,他继承了爷爷的爵位,做了扶风郡公,后来又升迁为上大将军。

王思政,字思政,是太原祁县人。长得高大威猛,很有谋略。魏正光年间,他刚当官就做了员外散骑侍郎。当时万俟丑奴、宿勤明达这些人扰乱关中地区,北海王颢带兵去讨伐他们,让思政跟着一起去。军队里所有的作战计划,都和他一起商量。

话说那时候魏孝武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就早已经听说了高思政的大名。高思政军队打仗回来后,魏孝武帝就把他请来当自己的座上宾,对他特别好。后来魏孝武帝当了皇帝,更是把高思政当成自己最信任的心腹。高思政升迁为安东将军,参与制定了国家大计,还被封为祁县侯。

没过多久,北齐的皇帝高欢就暗中有了篡位的想法。魏孝武帝认为高思政能够担当大任,就把他提升为中军大将军、大都督,让他统领负责皇帝安全的军队。高思政这时就对皇帝说:“高欢的野心,路人皆知啊!洛阳四面都是敌人,根本不是个适合打仗的地方。关中地势险要,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一个人就能抵挡千军万马。而且关中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咱们可以进可攻打叛逆,退可守住关中和黄河一线。宇文泰在夏州也联合各方势力,愿意出力效劳。如果皇上您听到消息后西迁关中,他们一定会倾力护驾。凭借关中的富庶资源,利用现成的基础,花个一两年时间,操练军队,鼓励农业生产,修缮旧都长安,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呢?”魏孝武帝觉得高思政说的很有道理。

等到高欢的军队打到河北的时候,魏孝武帝就决定西迁到关中。高思政因此被晋升为太原郡公。

大统年间之后,思政虽然被任命了官职,但觉得自己不是丞相府里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话说当年太祖在同州的时候,跟一帮大臣一起喝酒吃饭,拿出几块锦缎和丝绸,让大家玩樗蒱(一种古代游戏)来赢取。东西发完了,太祖又解下自己穿的金腰带,让大家继续掷,说:“谁先掷出卢(一种点数),这腰带就归谁!”大臣们轮流掷,都没掷出卢。轮到思政了,他严肃地跪下,发誓说:“我思政从外地来到朝廷,承蒙丞相看重,我发誓要忠心耿耿,报答丞相的知遇之恩。如果我说的都是真的,请丞相保佑我掷出卢;如果我心里有不忠的想法,上天也会惩罚我,让我掷不出卢,我愿意为此而死!” 他说话慷慨激昂,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拔出佩刀,横在膝盖上,拿起樗蒱,拍拍大腿,用力一掷。还没等太祖叫停,他就掷出了卢!然后才拜谢领赏。从那以后,太祖对他更加器重。

太祖把他提升为骠骑将军,让他招募精兵,跟着独孤信去攻打洛阳,之后又和独孤信一起镇守洛阳。河桥之战打响了,思政下马,用长枪左右横扫,一击就放倒好几个人。战斗激烈,他陷入了重围,身边的人全部战死了,思政也身负重伤,昏死过去。等到傍晚,敌军撤退了。思政久经沙场,每次打仗都只穿破旧的盔甲,敌人以为他不是什么重要将领,所以没杀他。他的帐下督将雷五安在战场上哭着找他,正好他醒过来了,两人就碰上了。雷五安赶紧撕下衣服给他包扎伤口,扶他上马,直到深夜才回到营地。

之后,思政继续镇守弘农。他觉得玉壁的地势险要,建议修筑城墙。他亲自勘察地形,搬迁驻地。后来,他被任命为并州刺史,继续镇守玉壁。八年后,东魏来犯,思政早有准备,敌人昼夜猛攻,也没能攻破城池,最后只能撤兵。因为保卫全城有功,思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又让他回弘农镇守。于是他加固城墙,建造高楼箭塔,开垦农田,储备粮草,凡是能用于防御的东西,他都准备齐全了。弘农的防御工事完善,都是思政一手建立起来的。

十二年前,加特进担任荆州刺史。荆州地势低洼潮湿,城墙也破损严重。加特进就让都督蔺小欢负责组织工匠修缮城防。结果挖出了三十斤黄金,蔺小欢半夜偷偷送给了加特进。第二天早上,加特进把黄金拿出来给属下们看,说:“做臣子的不应该有私心!”然后就把黄金全部上交朝廷了。皇上很高兴,赏了他二十万钱。加特进离开玉壁的时候,皇上要他推荐接替自己的人,加特进就推荐了手下都督韦孝宽。后来东魏来入侵,韦孝宽成功保住了城池。当时大家都夸他识人。

十三年,侯景叛变了东魏,带着军队在梁州和郑州一带活动,结果被东魏军队攻击。侯景就向朝廷求援。朝廷当时还没来得及做出回应。加特进认为,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出击,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于是,他就率领一万多荆州步兵和骑兵,从鲁关出发,前往阳翟。加特进到达颍川后驻守在那里。侯景则率军进攻豫州,对外宣称是去攻打地方,暗地里却偷偷向梁朝送去了贡品。加特进把军队部署好,控制了侯景占据的七州十二镇。皇上于是把之前授予侯景的“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尚书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诸军事”这些官职和权力,又转授给了加特进。加特进坚决推辞,一再推让,最后只接受了“河南诸军事”这个职位。

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生这几个家伙,带着十万大军来攻打颍川。城里呢,安静得很,鼓声都没了,旗子也收起来了,看起来好像没人似的。高岳仗着人多势众,觉得打一仗就能把城里人全杀了,就四面叫喊着冲了上来。结果,守城的思政挑选了城里最勇猛的士兵,打开城门杀出去,来了个突然袭击。高岳的军队顶不住,吓得四处逃窜。

高岳一看这情况,知道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就开始加紧修建营垒。他还利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堆起土山来俯瞰城内。白天晚上不停地用云梯、火攻,猛攻城池。思政也不甘示弱,趁着大风,把火一把扔到土山上,还用火箭射土山,烧毁了他们的攻城器械。他还招募敢死队,用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去,跟敌人短兵相接。高岳的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连那些守在土山上的人也逃跑了。

齐文襄王又增兵给高岳,还堵塞了洧水,想用水淹城。城里泉水一下子多了起来,根本挡不住。城里人只能用吊着的锅煮饭,粮食都快吃完了,大家都没力气了。慕容绍宗、刘丰生和他们的将领慕容永珍,一起坐船到城下观望,还让那些箭法好的士兵往下射箭。没想到,突然刮起了大风,把船吹到了城墙底下。城上的人用长钩把船钩住,弓弩齐发,一阵乱射。慕容绍宗急了,跳水自杀了;刘丰生往土山上游,结果也被射死了;慕容永珍被活捉了。

思政对慕容永珍说:“我失败的原因,在于时间不够。我知道杀你也没什么用,但是做臣子的操守,就是要用生命来守护。”说着,思政流着泪把慕容永珍杀了。然后,他还把慕容绍宗等人的尸体收殓起来,按照礼仪安葬了。

齐文襄听说这事儿后,就带着十一万步兵和骑兵来攻打。一到城下,他就开始督促士兵们进攻。水势太大了,北城墙直接塌了。水一下子就漫溢了进来,根本没地方站脚。思政一看情况不对,就带着手下的人上了土山,说:“我接受了国家的重要任务,本来是想平定叛乱,立下功劳的。可是我尽心尽力,老天爷也不帮忙,反而辜负了皇上的命令。现在我已经力不从心,走投无路了,实在想不出办法。只能拼死一战,来报答皇上的恩情了!”说完就仰天大哭,他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哭了起来。思政朝西边拜了两拜,就要自杀。之前,齐文襄曾经告诉城里的人说:“谁能活捉王大将军,就封侯,重重有赏。如果大将军本人受了伤,他身边的人,都要被杀掉。”都督骆训对思政说:“您以前经常跟我们说,只要把我的脑袋献出去,就能得到富贵,也能保全全城百姓的性命。现在齐文襄说了这话,您难道就不为城里的士兵们想想吗?”大家一起劝他,才没让他自杀。

齐文襄派他的常侍赵彦深到土山上跟思政握手表示诚意。思政被带到齐文襄面前,说话慷慨激昂,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样子。齐文襄因为他忠于职守,对他非常尊重。思政刚到颍川的时候,只有八千士兵,城里既没有外援,也没有叛变的人。思政一直把勤王当作自己的责任,从不为自己积攒钱财。曾经皇上赏赐给他一块园地,思政出征后,家人在上面种桑树和果树。他回来后,看到这些非常生气,说:“匈奴还没灭亡,卫青、霍去病都辞别家人去打仗,更何况现在叛乱还没平定,我哪有心思管这些产业!”就命令手下把桑树果树都拔掉扔了。所以,被围困后,他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后来齐王篡位称帝后,思政被任命为都官尚书。他的儿子叫秉。

史书上这么说:王罴这个人啊,性格比较刚烈,有点过于强硬,但在文化修养方面稍微差点意思。不过他为人节俭朴素,一心想公平公正。后来,他奋勇守卫危城,跟强大的敌人据理力争,梁军都被他吓退了,高氏也不敢再进攻。他因此名扬天下,这可不是吹的。说到他没丢掉祖上传下来的好家风,这一点也值得称赞。

王思政,那可是在国家危急时刻冲锋陷阵,在争取功名的时候豪情万丈。等到他被朝廷任命到霸府,镇守颍川,他就开始设置险要的防御工事,加强城防,用一座城池的兵力对抗敌国的强大军队,带领着疲惫不堪的士兵,面对着敌人的精锐部队,仍然能够多次击败强敌,屡立奇功。他的忠义之名在当朝无人能及,他的义举感动了周边的人。即使后来运气不好,事情变得棘手,城池失守,他自己也被俘虏了,但他那高尚的志向和气节,也足以激励后世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