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初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有学问的人很少,所以一些戏曲、杂技演员之类的都被重用。像冀俊、蒋升、赵文深这些人,虽然才能比不上古人,但在当时的名气却很大。等到隋朝攻下鄢陵和郢州后,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聚集过来了。乐茂雅、萧吉精通阴阳之术,庾季才擅长天文,史元华的相术很神奇,许奭和姚僧垣的医术特别高明,这些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不过乐茂雅、史元华、许奭的记载都失传了,庾季才和萧吉后来在隋朝做了官。我在这里把这些人的事迹记录下来,是为了避免遗漏。
冀俊,字僧俊,是太原阳邑人。他性格沉稳谨慎,擅长隶书,尤其擅长临摹。北魏太昌年间,他担任贺拔岳的幕僚。贺拔岳被害后,杨坚(太祖)把他招来当记室。当时侯莫陈悦在陇右地区作乱,杨坚想要平定他。于是让冀俊伪造魏帝的诏书给费也头,让他带兵帮助杨坚讨伐侯莫陈悦。冀俊模仿魏帝诏书的笔迹,连代书人、主书等署名都做得和真的一模一样。杨坚非常高兴。费也头以前见过魏帝的诏书,看到这封诏书,一点也没怀疑,就派了一千步骑,听从杨坚的调遣。
大统年间,冀俊被任命为丞相府城局参军,被封为长安县男,食邑二百户。他跟随杨坚征讨弘农,参加了沙苑之战,被晋爵为子,后来出任华州中正。十三年后,升任襄乐郡守。之后被征召来教世宗和宋献公等人写隶书。当时学习书法的人,都要送束脩表示谢意,称为“谢章”。冀俊认为书法起源于仓颉,如果像一般人那样收束脩,不合礼制。于是他向杨坚建议,应该祭祀仓颉以及先圣先师。之后,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后来又升任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公元507年,我被任命为大使,到各地去巡查,了解民情,解决积压的冤假错案。回来后,我升职当了小御正。没多久,我又被外派去当湖州刺史。我这个人比较低调,一直过着清廉的生活,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好名声。后来我又升官了,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被改封为昌乐县伯。之后爵位又升了侯,食邑也增加了,一共有一千六百户。最后,我因为生病去世了。
蒋昇,字凤起,是平河人。他父亲蒋俊,曾经在魏国的南平王府当从事中郎,还做过赵兴郡守。蒋昇性格安静,从小就喜欢研究天文星象。北魏太祖对他很信任,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以便随时请教。公元533年,东魏大将窦泰带兵入侵,从风陵渡过黄河,在潼关驻扎军队。北魏太祖就带兵去马牧泽迎战。当时,西南方向出现黄紫色的祥瑞之气,一直持续到傍晚。太祖就问蒋昇:“这是什么好兆头啊?”蒋昇回答说:“西南属土,是土王的方位,而秦地也属土。现在大军已经出征,祥瑞之气降临,一定会有大捷。”于是,太祖就下令进攻,结果打败了窦泰,还把他俘虏了。之后,北魏军队又攻下了河东地区,占领了弘农,还打败了沙苑的敌人。从此,蒋昇更加受到太祖的器重。公元539年,高仲密率领北豫州投降。太祖想派兵支援,又去问蒋昇。蒋昇回答说:“现在是春天,木星在东方,火星又在井宿、鬼宿的方位,现在出兵时机不好。”太祖没听他的,还是派兵东进。结果到了邙山,遭遇失败,不得不撤军。太师贺拔胜很生气,向太祖告状说:“蒋昇该死!”太祖说:“蒋昇是好心劝谏,说出兵不利。这次失败,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怪蒋昇。”
公元532年,因为之前的功劳,我被授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官职,被封为高城县子,食邑五百户。公元540年,我的食邑又增加了三百户,还被任命为河东郡守。不久,我又回到朝廷,担任太史中大夫。后来因为年老,我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我的请求,还加封我为定州刺史。最后,我死在了家里。
姚僧垣,字法卫,是浙江湖州武康人,是吴国太常姚信的八世孙。他曾祖父姚郢,做过宋朝的员外散骑常侍,还封了五城侯。他爸爸姚菩提,当过梁朝高平县令。姚菩提年轻时曾经长期生病,所以就特别留心研究医术。碰巧梁武帝也喜欢医术,经常召见姚菩提讨论医理,两人常常一拍即合,所以梁武帝对姚菩提非常尊重。
姚僧垣从小就聪明好学,为人处世也很得体,守丧期间也完全按照礼仪来。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继承了家业。后来梁武帝把他召进宫里,当面考问他的才能。姚僧垣对答如流,一点也不迟疑。梁武帝对他非常欣赏。大通六年,姚僧垣被授予临川嗣王国的左常侍。大同五年,他又被任命为骠骑庐陵王府的田曹参军。九年后,他回到宫里,担任殿中医师。那时候,武陵王的孩子葛修华得了多年的慢性病,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效果。梁武帝就让姚僧垣去看看。姚僧垣回来后,详细地描述了葛修华的病情,还记录了病情变化的时间点。梁武帝感叹道:“你考虑得这么周到细致,真是令人佩服!用这种方法观察病情,还有什么病能逃过你的眼睛呢?朕以前就听说历代名人中,很多人精通医术,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关注这方面,也略知一二。现在听了你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大同十一年,姚僧垣升任太医正,还被授予文德主帅、直阁将军的官职。
有一次,梁武帝发烧了,想服用大黄。姚僧垣说:“大黄是泻药,药效很快,但是陛下年纪大了,不宜轻易服用。”梁武帝没听他的劝告,结果病得非常严重。梁简文帝在东宫的时候,对姚僧垣非常尊重,逢年过节都会赏赐他东西。太清元年,姚僧垣调任镇西湘东王府的中记室参军。姚僧垣年轻时就喜欢阅读史书,不太注重那些死板的章句之学。他经常考证古今大事,因此受到很多学者的赞扬。
侯景围攻建业的时候,僧垣扔下老婆孩子去救驾。梁武帝很欣赏他,就给他升官,封他做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后来皇宫被攻破了,大臣们都跑光了。僧垣借路回家,到了吴兴,去拜访郡守张嵊。张嵊看到僧垣哭着说:“我过去承蒙朝廷恩惠,现在要用死来报答。您是当地的大族,又是朝廷的旧臣。今天能得到您的帮助,我的事情就有眉目了。” 没过多久,侯景的军队就杀到了,连续攻打了好几天,郡城最终失守了。僧垣躲藏了很久,最后还是被抓住了。侯景的儿子侯子鉴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很器重他,所以僧垣就免于一死。
后来梁简文帝继位,僧垣回到建业,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还加了个中书舍人的职务。侯子鉴后来被派去镇守广陵,僧垣也跟着去了江北。
梁元帝平定了侯景的叛乱后,把僧垣召到荆州,改任他为晋安王府谘议。虽然大乱平定了,但是朝廷用人不行,朝政一片混乱,根本没有规矩。僧垣为此非常担忧,对老朋友说:“我看这形势,很快就要完蛋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靠近关口(指远离朝廷)。” 听到这话的人都捂着嘴偷偷笑。
梁元帝曾经得了严重的内疾,就召集医生们商量治疗方案。大家都说皇上尊贵,不能随便用药,应该用温和的药慢慢调理。僧垣却说:“脉象洪大有力,这是宿食积滞。不用大黄泻药,肯定治不好。” 梁元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喝了药之后,果然排出了宿食,病就好了。梁元帝非常高兴,当时朝廷刚铸造了一种十文当一文的货币,就赏赐了僧垣十万钱,其实就是一百万。
大军攻下荆州的时候,僧垣还在伺候梁元帝,寸步不离。后来被士兵拦住了,这才哭哭啼啼地离开了。没多久,中山公护派人来请僧垣。僧垣到了他的营帐。接着又被燕公于谨叫去,于谨对他非常客气。高祖又派人快马加鞭地来征召僧垣,于谨坚决留住他不放,跟来人说:“我年纪大了,又病了,现在好不容易找到这个人,希望能和他一起安享晚年。” 高祖考虑到于谨功劳很大,地位很高,也就没再坚持。第二年,僧垣跟着于谨到了长安。武成元年,被授予小畿伯下大夫的官职。
金州刺史伊娄穆因为生病回到京城,请求僧垣给他看看病。伊娄穆说:“从腰部到肚脐,感觉像有三条绳子捆着,两条腿软绵绵的,根本抬不起来。”僧垣给他诊了脉,开了三剂汤药。伊娄穆刚喝完第一剂,上面的那条“绳子”就解开了;喝完第二剂,中间那条也解开了;喝完第三剂,三条“绳子”全都没了。但是两条腿的疼痛和麻木,还是有点僵硬无力。僧垣又给他开了一剂散剂,腿脚渐渐能弯曲伸展了。僧垣说:“等到霜降的时候,这病就好了。”到了九月,伊娄穆果然就能下地走路了。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以前就有气喘病,后来又得了水肿,呼吸急促,坐卧不安。有人劝他服用“决命大散”(一种猛药),他家人拿不定主意,就来问僧垣。僧垣说:“我觉得这病不适合用‘决命大散’。如果他自己想服用,不用问我。” 于是就把这事搁置了。贺兰隆的儿子殷勤地恳求说:“我们憋屈很久了,今天才来求您。如果实在治不好,我们心里也不甘心啊!”僧垣知道他的病能治好,就给他开了药方,劝他赶紧服用。服药后,气喘立刻就通畅了,再服一剂,所有病症都痊愈了。
公元天和元年,皇上又给了我一个官职,叫车骑大将军,还让我跟三司官员平起平坐。 当时,窦集将军,也就是乐平公,得了重感冒,头昏脑胀,神志不清,啥都不知道了。 好多大夫都去看过他了,都说没救了,基本上是放弃了。
后来有个叫僧垣的和尚来了,他说:“虽然情况很糟糕,但终究不会死。如果你们完全相信我,就让我来给他治治。” 窦将军家人一听,高兴坏了,赶紧请僧垣和尚出手。和尚给开了个汤药方子,窦将军的病就好了。
永世公叱伏列椿,他平时身体也不太好,长期受疾病困扰,但他一直坚持上朝。 燕公谨曾经问僧垣和尚说:“乐平公和永世公都有慢性病,我觉得永世公的病还轻一些。” 僧垣和尚回答说:“疾病的轻重程度不一样,发病的时间和凶险程度也不一样。乐平公虽然病重,最终还是能保住性命;永世公虽然病得轻一些,但他一定会死。”
燕公谨追问:“你说他一定会死,那会在什么时候?” 僧垣和尚说:“不会超过四个月。” 结果,正如和尚所说,永世公在四个月内就去世了。 燕公谨对僧垣和尚的医术感到非常惊讶。
六年后,我又升官了,当上了遂伯中大夫。
公元574年,文宣太后病得很重,请来的医生和巫师说法不一,各有各的道理。高祖皇帝在内殿里,拉着僧垣一起坐下,说:“太后病情很严重,那些医生都说没什么大碍。我作为儿子,心里明白;作为君臣,有什么话不能直说?你认为太后怎么样?”僧垣回答说:“我没有那种一看一摸就能诊断出病情的本事,只是因为我经手的病例多了,根据常人的情况来判断,我心里很担忧。”皇帝哭着说:“你既然已经下定论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没多久,太后就去世了。
后来,皇帝又召见僧垣,问他:“姚公(指僧垣)当仪同三司多少年了?”僧垣回答说:“我蒙受皇恩,已经九年了。”皇帝说:“你这么多年勤勤恳恳,应该升官了。”于是,他授予僧垣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又下诏说:“你年纪大了,可以免去朝拜的仪式了,除非有特殊诏令,不用再来见朕了。”
公元575年,高祖皇帝亲自带兵东征,到了河阴,也病倒了,说不出话;眼皮下垂遮住了眼睛,看不清东西;一条腿也萎缩了,走不动路。僧垣认为皇帝是多种疾病一起发作,不能一起治疗。军中最重要的就是皇帝能说话,于是他开了方子,皇帝很快就又能说话了。接下来治眼睛,眼睛的病就好了;最后治腿,腿的病也好了。等到了华州,皇帝已经痊愈了。皇帝马上任命他为华州刺史,又下诏让他随自己回京,不让他继续留在华州。
公元578年,僧垣上表请求退休,皇帝恩准了他的请求。同年,高祖皇帝到云阳游幸,又病倒了。于是皇帝下诏让僧垣到行在所(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内史柳昂私下问僧垣:“皇上已经很久没好好吃饭了,病情怎么样?”僧垣回答说:“天子的病情,或许是凡人难以揣测的。如果像普通百姓一样,那肯定好不了。”不久,皇帝就去世了。
汉宣帝还在太子的时候,经常肚子疼得厉害。他就让僧垣给他治病,病很快就好了。宣帝特别高兴。等他当了皇帝以后,对僧垣就更好了。有一次,皇帝很随意地问僧垣:“我听说先帝叫你姚公,是真的吗?”僧垣回答说:“我蒙受了您的特殊恩典,确实是像圣旨上说的那样。”皇帝说:“这是尊称您年纪大的说法,不是什么爵位的称号。我要为你在建个国家,立个家,让你的子孙后代永远享有这份荣华富贵。”于是,皇帝封僧垣为长寿县公,食邑一千户。册封的那天,还赏赐了他金带和衣服等等。
大象二年,僧垣被任命为太医下大夫。后来皇帝生病了,病得很重,僧垣日夜守着伺候。皇帝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生死,就全靠他了!”僧垣知道皇帝的病情危急,估计是救不活了,就说:“我承蒙您的厚恩,只想尽力报答。只是我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到最好,我一定尽心竭力。”皇帝点了点头。等静帝继位后,僧垣被提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开皇初年,他又被晋升为北绛郡公。三年后,僧垣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临终前嘱咐家人,要穿白衣白巾入殓,朝服不用收敛,灵堂上只放个香盒,每天只摆清水就行了。朝廷追赠他本来的官职,还加赠荆州刺史和湖州刺史的官衔。
僧垣医术精湛,是当时公认的最好的医生。他治好的病,数都数不清,名声很大,连边疆地区和外国都听说过他。很多边远地区和外国人都来求他治病。僧垣就收集各种奇特的偏方,验证其疗效,写成了十二卷的《集验方》,还写了三卷的《行记》,流传于世。他的大儿子察在江南。
他二儿子叫僧最,字士会,从小就聪明,长大后,博览经史,尤其喜欢写作。十九岁的时候,跟着僧垣进了关中。北齐世宗皇帝当时广招人才,在麟趾殿校对书籍,僧最也参加了,当了学士。后来被任命为齐王宪府水曹参军,负责掌管文书记录。齐王宪对他特别尊重,赏赐也很多。宣帝继位后,齐王宪因为嫌疑被杀。隋文帝当宰相后,恢复了僧最的官爵。僧最因为多年陪伴齐王,受到齐王的恩惠很多,于是就为齐王写了传记,送交史馆。
我从小在江左长大,后来到了关中,之前都没学过医术。天和年间,齐王宪向高祖皇帝推荐我,让我学习医术。齐王宪还对我说:“你学识渊博,才能很高,怎么比得上王褒、庾信呢?王褒、庾信在两国都名声很大,可在我看来,他们根本不算什么。我给你提供的待遇,可不是你家能比的。你应该好好记住我的话,千万别辜负我的期望。况且这是皇帝的命令,你更要努力才行!”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学习家传的医术。十多年时间,我差不多掌握了医术的精髓。每当有人求医,我的医术都非常有效。隋文帝登基后,任命我为太子门大夫。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我辞官回家守孝,悲伤过度,瘦得皮包骨头。守孝期满后,我继承了北绛郡公的爵位,又重新担任了太子门大夫。
不久后,我被调到蜀王杨秀身边做幕僚。杨秀镇守益州,我被提升为他的府司马。平定陈朝后,我被朝廷察举为官。因为我不是杨秀的嫡系亲属,我主动把爵位让给了被察举的官员,隋文帝同意了我的请求。后来,杨秀暗中策划叛乱,隋文帝下令让朝廷大臣彻查此事。开府仪同三司庆整、郝伟等人,都把责任推到杨秀身上。只有我一个人说:“所有违法的事情都是我做的,王爷并不知情。” 我被拷打了几百下,始终没有改变说法。最终,我因为这件事被处死,那年我六十七岁。人们都为我的义举感到惋惜。我著有《梁后略》十卷,流传于世。
黎景熙,字季明,是河间鄚县人,从小就用字号“季明”行走于世。他的曾祖黎嶷,在魏太武帝时期,跟随军队攻破平凉,立下战功,被赐封为容城县男,并被授予鹰扬将军的官职。后来,他担任了燕郡太守。他的祖父黎镇继承了爵位,官至员外散骑侍郎。他的父亲黎琼,在太和年间继承了爵位,历任员外郎、魏县令,最后做到鄜城郡守。
季明从小就喜欢读书,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但是不善于表达。他的从祖黎广,在魏太武帝时期担任尚书郎,精通古代学问。季明曾跟随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学习字义,又跟随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从此家学渊源传承下来。季明也学习了这些技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许氏家族有所不同。他还喜欢研究天文星象,对术数也颇有了解。但是他性格放达,不求仕途,不务生业,家里却藏有上千卷书籍。即使生活贫困,独居陋室,也从不因为饥寒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他和范阳卢道源是最好的朋友。
永安年间,有人劝说道源(文中主角,下文简称季明)做官,于是他开始担任威烈将军。魏孝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季明升迁为镇远将军,不久又升任步兵校尉。后来孝武帝西迁,季明就住在伊洛地区。侯景在黄河以北四处征战,召集季明参军。之后季明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加封中军将军,被任命为行台郎中,又出任黎阳郡守。跟着侯景到了悬瓠,季明发现侯景这个人靠不住,就离开了。他在颍川做了个闲散的客人,因为觉得天下局势还不稳定,想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一年。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季明没办法,只好去见他。在王思政的内馆住了超过一个月。后来北魏太祖又征召他,他就入关了。太祖让季明在东阁整理古代和现代的文字。
大统年间后期,季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不久又升任著作佐郎。当时同僚们都身居要职,兼任常伯,穿着华丽的服装,乘坐豪华的车子。只有季明,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却毫无羞愧之色。他还勤于职守,坚持著述,从不懈怠。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固执,不太合乎时宜,所以做了十年的史官,也没得到升迁。魏恭帝元年,季明被晋升为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六官制度建立后,他担任外史上士。孝闵帝即位后,季明又升任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当时大司马贺兰祥讨伐吐谷浑,朝廷下令季明随军出征。回来后,季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帝后期,他升任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春天和夏天大旱,朝廷下令让公卿百官极力陈述利弊得失。季明上书说:
臣听说成汤遇到旱灾,就反省了六件事。宣王做得太过,结果导致祭祀用的玉器都用光了。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深谋远虑,体恤百姓,才避免了灾难吗?现在正是农业的关键时期,雨水仍然没有到来,天下百姓都盼望着雨水。陛下慈悲万民,爱护百姓,祭祀百神,但仍然没有得到丰沛的雨水,这难道是因为做了不合时宜的事情,违背了天时,措施失当,才招致了这场旱灾吗?
《春秋》这本书啊,记载的都是君王的举动,每一个举动都得按照礼法来,而且,天气的变化,像旱涝、阴晴这些,都跟君王的作为有关。孔子说过:“说话做事,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怎么能不谨慎呢?” 《春秋》里记载,庄公三十一年冬天没下雨,《五行传》说那是因为这一年修建了三次高台,太奢侈了,不顾百姓死活。
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说是因为当时修建南门,劳民伤财。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又大旱,江河水位下降,小溪都干涸了。《五行传》认为这是因为之前征发了十四万六千人去修建长安城。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也大旱,《五行传》说是因为那年动员全国的退休官员去修建昆明池。所以说啊,那些大兴土木的工程,劳民伤财的举动,老天爷总是会用异常的天气来警示。古书里记载这些都是为了警戒后人,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上天在谴责我们,如果改正错误,那就好了。现在如果能减轻百姓的负担,减少徭役,来回应上天的谴责,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福泽,五谷丰登,来年就能有个好收成,生孩子也不算太晚。《诗经》里说:“百姓也累了,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呢?恩泽遍及全国,才能安定四方。”
但是,也有人担心,阳气太盛会生阴,秋天雨水太多,来年可能还是歉收,百姓就没指望了。如果再闹饥荒,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现在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都在争着过奢侈的生活。季明又上书说:
我听说,宽容大度才能包容万物,慈爱才能团结众人。所以天地之所以高大厚重,万物才能从中得到滋养;四季之所以有寒暑变化,万物才能遵循其规律生长。因此,帝王应该像天地一样宽容大度,像四季一样有规律可循。太阳东升,天下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施恩布德,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惠。希望陛下您能够凭借上天的恩泽治理天下,万物都能兴旺发达,您乘着六龙御驾,自强不息,虚心纳谏,那天下百姓就万分幸运了。
从古至今,那些治理国家非常好的皇帝,也都广泛地征求意见,虚心向老百姓学习,甚至在树下设置鼓,鼓励大家批评他们的不足之处。前些年闹旱灾,时间长了,老百姓都盼着丰收。皇上您就下诏书,广泛地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就像大禹、汤王那样勇于承担责任,像宋景公那样坚持正确的做法一样。结果雨水及时下了,五谷丰登。您能克己节俭,崇尚朴素,厌恶奢华,这真是非常好的。但是,那些达官贵人穿戴华丽的衣服,仍然在街上招摇过市;富贵人家穿戴的丝绸衣服,仍然很奢侈;穷苦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还远远不够,吃不饱饭的人家还很多。这说明您的劝导措施还有不足之处。现在虽然用政治来引导,用法律来约束,但是风俗习惯一时还很难改变。
以前文帝把收集来的上书装在布袋里做成帐篷,舍不得用十家人的财产来修建露台;后宫嫔妃的衣服都不拖地,这跟现在富贵人家的穿着相比,简直比不上奴仆的衣服。但是,他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国家富强,刑法清明,庙号太宗,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圣人长期坚持正确的道义,天下就会变得太平。现在我们经历了魏国的战乱之后,诚信还没有兴盛起来。应该先“遵行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改变奢华的风俗,抑制互相攀比的风气,查禁那些华而不实的技艺,禁止那些奇形怪状的服饰,那些没有用的东西不要大量生产,那些败坏道德的东西不要摆在身边,这样老百姓就知道什么是道德了。
我还听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选拔人才。如果选人方面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那些能力不足却占据高位的人,就会招致像积薪之讥这样的批评,所以古代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总是按照才能高低依次任用人才,任命官员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才能。在朝廷上封赏官员,不能因为私情而偏爱。要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根据能力来委以重任。官职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工作也找到了合适的人来做,就像驾驭六匹马一样,驾驭得当,就能日行千里。虞舜选拔人才,不贤德的人都被排斥在外。这样,各种事情都能顺利进行,老百姓就知道效法了。
皇上看了奏章后,非常高兴。
外史的办公地点之前一直没个固定的,换来换去。后来,黎季明又上奏章说:“外史这个职位,就像汉朝的东观、仪同三司的石渠阁、司同天禄阁一样重要。这些地方都是皇宫里的重要档案馆,存放着各种重要的文书典籍,是帝王非常重视的地方。从魏朝到周朝,外史的办公地点都没个固定的住所。虽然我见识浅薄,但我还是知道这样不对,所以去年十一月我就冒着风险上奏章建议修建办公场所。皇上也特批了,还下令开始修建。可是时间过去一年了,一点进展都没有。我心里着急啊,所以不得不再次请求皇上批准。”皇上同意了,于是外史的办公场所这才开始修建。
天和三年,黎季明升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
赵文渊,字德本,是南阳宛县人。他父亲赵遐,凭借精湛的医术在魏国当上了尚药典御(相当于御医)。赵文渊从小就学习楷书和隶书,十一岁的时候就向魏国的皇帝献上自己写的字。后来他投身朝廷,被任命为大丞相府的法曹参军。赵文渊的书法很有钟繇、王羲之的风范,笔法非常出色。当时,能写碑刻的人,只有赵文渊和冀俊两个人。大统十年,因为赵文渊过去的功劳,追封他为白石县男,食邑二百户。后来北魏太祖觉得当时流行的隶书有很多错误,就命令赵文渊、黎季明、沈遐等人根据《说文解字》和《字林》来整理规范六种字体,最终整理出一万多字,流传于世。(注:唐朝避讳,赵文渊曾改名为赵文深。)
平定江陵之后,王褒入关,很多达官贵人都争相学习王褒的书法。赵文渊的书法,一下子就被冷落了。赵文渊为此感到羞愧和遗憾,表现得很明显。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喜好很难改变,于是也开始学习王褒的书法,但最终也没能成功,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说他像邯郸学步一样。不过,在碑刻方面,其他人还是比不上他。王褒本人也总是称赞赵文渊的书法在先。宫殿楼阁上的题字,大多都是他的作品。后来赵文渊升迁为县伯下大夫,加仪同三司。世宗皇帝让他去江陵为景福寺写碑文,汉南地区的人都认为他的书法很精湛。梁武帝萧詧看过之后也赞赏不已,赏赐了很多东西。天和元年,宫殿的寝宫等建筑刚建成,赵文渊因为题写碑文的功劳,增加了二百户食邑,还被任命为赵兴郡守。即使赵文渊外放为官,只要需要题写碑文,朝廷总是把他召回来。后来,赵文渊也因病去世了。
褚该,字孝通,是河南阳翟人。晋朝末年,他搬到了江南地区。他爷爷褚长乐,在齐朝的时候是竟陵王的录事参军;他爸爸褚义昌,在梁朝的时候是鄱阳王的中记室。褚该从小就为人谨慎厚道,在乡里口碑很好。他尤其擅长医术,当时很有名气。他在梁朝做官,做过武陵王府的参军。后来跟着王府西上,之后和萧撝一起回国,被任命为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元年,被任命为医正上士。自从许奭死后,褚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宾客们争相拜访他,地位仅次于姚僧垣。天和初年,他升迁为县伯下大夫。五年后,又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褚该为人平和谦逊,从不骄傲自满,只要有人求他帮忙,他都会尽心尽力地运用自己的医术。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位长者。后来,他因为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褚士则,也继承了他的家业。
说起来,当时还有个叫强练的人,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魏朝的时候有个叫李顺兴的人,说话做事很不稳定,喜欢预言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时人们都叫他李练。世人觉得强练和李练很像,所以也叫他练。他长得又高又壮,跟别人不一样。他心思缜密,让人捉摸不透。如果他想说什么,就会逢人就说;如果他不想说,就算你苦苦哀求,他也不会回答你。刚开始听他说话,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事情过后,往往应验了。他经常住在佛寺里,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也经常去王公大臣家里。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尊敬他,相信他。
晋公护还没被杀之前,强练拿着个大葫芦跑到护府门口,把葫芦砸碎了,然后大声说:“葫芦破了,里面的籽儿可苦啊!” 当时柱国、平高公侯龙恩早就跟晋公护混得熟了,深得晋公护的信任和重用。后来强练跑到龙恩家里,把龙恩的老婆元氏,还有他的小妾、丫鬟仆人,都叫来,逼着他们一起坐在地上。这些人被强练吓坏了,拼命推辞不肯坐。强练说:“你们都是一样的人,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就这样,强练把他们都逼着坐下了。没过多久,晋公护就被杀了,他的儿子们也都死了,龙恩也伏法被处死了,家产也被抄没。
建德年间,强练每天晚上都跑到街边的树底下,对着树大声哭喊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一直哭到天快亮,这样持续了好几天,哭声凄惨可怜。没多久,朝廷就下令废除了佛教和道教。大象年间,强练又拿个没底的口袋,在长安的各个市场上化缘要饭。长安城的人们纷纷把米和麦子给他。强练把东西往口袋里一扔,东西立刻就漏到地上了。有人问他:“你这是干什么?” 强练说:“这也没什么,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表面上很盛的东西,其实里面是空的。” 到了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果然把都城迁到了龙首山,长安城就空了,荒废了。后来,就没有人知道强练最后怎么样了。
还有一个叫卫元嵩的蜀郡人,他也喜欢预言未来,跟江左的宝志和尚差不多。天和年间,他写诗预言了周朝和隋朝的兴亡,以及皇家的命运,而且这些预言都应验了。他特别不信佛教,还上书朝廷极力批评佛教。但是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件事,所以也没有他的传记。
史官说:仁义对教化的作用很大,技艺对实际应用的作用也很广。沉迷于这些的人,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事;那些过分看重利益的人,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诗经》、《尚书》、《礼记》、《乐经》这些经典失传的不多,所以先王很重视它们的道德教化。而那些方术技巧,失传的很多,所以古代的智者看轻这些技艺。那些能够通晓方术而不违背社会风俗,学习技艺而不违背礼仪的人,难道不是高尚的君子吗?姚僧垣医术高明,诊断精准,名闻天下,他治愈的病人很多,而且他弘扬的是仁义的医德,都是做的好事,所以才能享有高寿和爵位。老子说:“天道无私,总是帮助善良的人”,这话真是千真万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