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荡公护,字萨保,是太祖皇帝哥哥邵惠公颢的幼子。他从小就为人正直,很有担当,特别受太祖皇帝的喜爱,这跟他的几个哥哥不一样。他十二岁的时候,惠公去世了,他就跟着叔叔们在葛荣的军队里。葛荣战败后,他们搬到了晋阳。太祖皇帝进关的时候,护因为年纪小没跟着去。普泰年间,他从晋阳到了平凉,那时候他才十九岁。太祖皇帝的几个儿子都还小,就把家里的事情都交给护来管,他管理家务虽然不严厉,但却井井有条,很有秩序。太祖皇帝曾经感叹地说:“这孩子,志向和气度都像我啊!”
到了临夏州,我留下来辅佐贺拔岳。贺拔岳被害后,高祖到了平凉,任命我为都督。后来跟着高祖去征讨侯莫陈悦,把他打败了。之后因为迎接魏帝有功,被封为水池县伯,食邑五百户。大统初年,又加官为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因为参与平定乐勋的叛乱,晋爵为公,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我还跟着高祖一起擒获了窦泰,收复了弘农,攻破了沙苑,在河桥打了一场胜仗,屡立战功。之后升迁为镇东将军、大都督。
八年后,我又升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在邙山之战中,我率领大军担任先锋,被敌人包围了,多亏都督侯伏侯龙恩挺身而出保护,才得以脱险。当时,赵贵等人的军队也撤退了,高祖这才班师回朝。因为这次战役,我被免官,不久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十二年,我又加官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中山公,食邑增加到九百户。十五年,我出镇河东,又升迁为大将军。
跟于谨一起征讨江陵的时候,我率领轻骑兵担任先锋,日夜兼程,派裨将攻打梁国的边境城镇,全部攻克了。还抓获了他们的侦察骑兵,一路进兵直抵江陵城下。城里的人没想到我们这么快就打过来了,又惊又慌,乱了阵脚。我还派了两千骑兵截断江陵的渡口,收缴了船只等待大军到来,最终包围并攻克了江陵。因为这次战功,我的儿子被封为江陵公。之前,襄阳的蛮帅向天保等人,一万多户人家,依仗险要的地势作乱。等到大军班师回朝后,我率领军队平定了他们。
后来实行六官制,我被任命为小司空。高祖西巡到牵屯山的时候,得了重病,紧急派人召见我。我到了泾州见到高祖,这时高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高祖对我说:“你看我这个样子,肯定不行了。我的儿子们都还小,寇贼又没有平定。天下大事,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遗志啊!”我哭着答应了高祖。走到云阳的时候,高祖驾崩了。我秘而不宣,到了长安才发丧。当时太子年幼,强敌环伺,人心惶惶。我整顿内外纲纪,安抚文武百官,这才稳定了人心。
早些时候,高祖经常说“我得胡力”,当时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现在,人们才明白指的是我。不久后,我被拜为柱国。高祖下葬后,我认为天命已归于我,就派人劝说魏帝,最终完成了禅让之事。
孝闵帝登基后,立马提拔了宇文护,让他当了大司马,封他为晋国公,给他封了一万户的食邑。可赵贵和独孤信这些人却密谋要干掉宇文护。结果宇文护因为赵贵进宫朝见皇帝的机会,直接把赵贵抓了,那些跟他一起参与谋划的人都受到了牵连,被处死了。之后,宇文护又升职了,当上了大冢宰。
那时候,司会李植和军司马孙恒,他们在孝闵帝的父亲太祖时期就位高权重,久居要职。他们看到宇文护现在权倾朝野,担心自己会被宇文护排挤。于是,他们偷偷地找到了宫伯乙弗凤、张光洛、贺拔提、元进这些宇文护的心腹,跟皇帝说:“自从宇文护杀了赵贵之后,他的权力越来越大,那些谋士和老将都争着巴结他。朝廷的大小事务,都由宇文护说了算。我们觉得,他恐怕不会安分守己,他的势力会越来越大,我们得早点想办法对付他。”皇帝听了他们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
乙弗凤他们又接着说:“就连先帝那样英明神武,还把朝政大事托付给李植和孙恒他们,现在您要是让宇文护一手遮天,那还得了?再说,晋国公(宇文护)经常说,他现在辅佐陛下,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可是我们听说,周公摄政才七年就还政于成王了,陛下您现在的情况,难道能像周公那样摄政七年吗?我们真的希望您能看清这一点。”皇帝听了之后,更加相信了他们的话。于是,他暗中调集军队在后花园操练,摆出了要抓人的架势。
宇文护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他把李植调到梁州当刺史,把孙恒调到潼州当刺史,想以此来阻止他们的阴谋。后来,皇帝又想念起李植他们,几次想把他们召回。宇文护就劝谏说:“这世上最亲近的关系,也不过是兄弟。如果兄弟之间都互相猜忌,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太祖皇帝考虑到陛下还年轻,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既要为国家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家族考虑,我一心一意地辅佐陛下,希望能够竭尽全力。如果陛下能够亲理朝政,威震天下,就算我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高兴。但我担心的是,如果我死了,那些奸邪小人就会得逞,这不仅对陛下不利,还会危及国家社稷。我之所以这么尽心尽责,冒着触怒天威的危险,就是为了不辜负太祖皇帝的托付,保全国家江山社稷。没想到陛下竟然不相信我的忠诚,反而对我产生了怀疑。再说,我既是天子的兄长,又是国家的宰辅,我还有什么奢求呢?我恳求陛下能够明察秋毫,不要听信那些奸臣的谗言!”说着说着,宇文护就哭了起来,好半天都停不下来。可是,皇帝还是对他心存疑虑。
凤阁舍人越来越害怕,密谋也越来越厉害。他们决定选个日子,邀请朝中大臣赴宴,然后抓住护军,杀掉他。光禄卿把凤阁舍人的阴谋全部告诉了护军,护军于是召集柱国贺兰祥、小司马尉迟纲等人,把凤阁舍人的计划告诉他们。贺兰祥等人一起劝护军废掉皇帝。当时尉迟纲统领禁军,护军就派尉迟纲入宫,召集凤阁舍人商议事情。等他们出来后,就依次把他们押送到护军府。然后,护军解散了宿卫部队,派贺兰祥逼迫皇帝,把他幽禁在旧宅。
接下来,护军召集所有公卿大臣聚集在一起,护军哭着说:“先王出身平民,亲自上阵杀敌,辛勤劳作,为大业奋斗了三十多年。敌人还没平定,他就突然离开了万民。我继承皇位,亲受先帝遗命。因为略阳公是嫡长子,我和各位大臣一起拥立他为皇帝,革除魏朝的弊政,兴起周朝的盛世,成为四海之主。但他即位以来,荒淫无度,亲近小人,疏远骨肉亲情,大臣重臣,他都想杀掉。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国家社稷一定会灭亡。如果我死了,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王?今天我宁愿对不起略阳公,也不能对不起社稷!宁都公德才兼备,仁孝圣明,深受百姓爱戴,万方瞩目。现在我想废掉昏庸的皇帝,拥立贤明的皇帝,各位大臣对此怎么看?”所有大臣都回答说:“这是您家里的事,我们当然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护军在门外斩杀了凤阁舍人,并且诛杀了植、恒等人。不久之后,也杀害了皇帝。然后迎接世宗皇帝在岐州登基。
两年后,护军被拜为太师,赐予辂车和冕服,封他的儿子至为崇业郡公。当初,护军把雍州刺史改称牧,并任命护军担任这个职位,还赐予金石之乐。武成元年,护军上表请求归政,皇帝同意了。但是,军国大事仍然委托给护军处理。皇帝聪明睿智,有见识有胆量,护军很害怕他。有个叫李安的人,最初因为擅长烹调而得到护军的宠信,逐渐被提拔,官至膳部下大夫。到了这个时候,护军暗中命令李安在皇帝的饮食中下毒。皇帝因此生病,不久就死了。护军拥立高祖皇帝,百官都听命于护军。
话说当年太祖当丞相的时候,就设立了左右十二军,都归丞相府管辖。太祖去世后,这些军队都听从护国公的调遣,凡是征调军队的事,没有护国公的命令都不许行动。护国公府邸驻扎着禁卫军,比皇宫的守卫还要森严。大事小情,都先由护国公决断,然后再上报朝廷。
保定元年,护国公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掌管五府,权力仅次于天官。有人献计说,周公功劳很大,鲁国为他建立了文王庙,护国公的功劳可以比拟周公,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于是朝廷下诏在同州晋国府邸,为护国公建立了德皇帝别庙,让他亲自祭祀。三年后,朝廷又下诏说:“大冢宰晋国公,智慧通达万物,恩泽遍及天下,他帮助我完成了帝业,安定了百姓的生活。更何况他与皇室关系密切,担任元辅重臣,不应该和其他大臣同等对待!” 从今以后,诏书和百官文书都不许直呼护国公的名号,以示其尊崇地位。护国公则上表坚决推辞。
一开始,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就和突厥联姻,采取互相牵制的方法,共同对付高氏政权。当年,就派杨忠将军率兵东征突厥,攻破齐国的长城,打到并州才班师回朝。约定第二年继续出兵,南北两路夹击。齐国的皇帝吓得不轻。之前,护国公的母亲阎姬以及皇上的四姑姑和其他一些皇室亲属都被齐国俘虏,关押起来。护国公当了宰相之后,一直派人暗中寻找他们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消息。直到现在,齐国才答应放他们回朝,并且请求和好。四年后,皇上的四姑姑先回到了朝廷。齐国皇帝见护国公权势日重,就扣留了他的母亲,想以此作为以后的筹码。还让人给阎姬写信,告诉护国公说:
唉,天地相隔,我和孩子们分隔两地,三十多年了,生死都不知道,这心里的痛,真是受不了啊!想想你们肯定也一样伤心难过,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自己想想,十九岁的时候嫁到你们家,现在都八十岁了。这些年经历了战乱,吃了不少苦头。我一直盼着你们长大成人,能过上一天安乐日子。没想到,我们犯了大错,现在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我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一个也见不到了。一想到这些,我就心痛得要命。
还好,皇上恩赐,让我晚年能过得还算安稳。我的儿媳妇杨氏,还有你的叔母纥干氏,还有你的嫂子刘氏,她们都跟我住在一起,倒也还算自在。就是我耳朵有点背,大声说话才能听见,不过吃喝拉撒睡,都还好,没什么大毛病。现在大齐皇帝圣明仁慈,特别恩准让我回到你们身边,还允许我先给你们报个平安。这么多年来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现在终于可以解脱了,这简直是上天恩赐啊!我该如何报答这份恩情呢!
你和我分别的时候,你还小,以前的家事,可能记不太清楚了。以前在武川镇生下你和你兄弟,哥哥属鼠,弟弟属兔,你属蛇。鲜于修礼起兵那年,我们全家老小先住在博陵郡。打算去左人城,走到唐河以北,被定州官军打败了。你爷爷和你两个叔叔,当时都战死了。你婶婶贺拔氏和她儿子元宝,你婶婶纥干氏和她儿子菩提,还有我和你六个人,都被抓到定州城里。没过多久,就把我和你送给了元宝。贺拔氏和纥干氏,就各自散开了。元宝看见你说:“我认识你爷爷,长得真像!”那时元宝的营地在唐城里。住了三天,元宝抓到的男男女女,大概有六七十人,都被送到京城去了。我和你当时一起被押送。到了定州城南,晚上住在同乡姬库根家里。茹茹奴看见鲜于修礼的营火,对我说:“我现在回自己军队去了。”到了营地,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第二天早上,你叔叔带兵来拦截,我和你等等,才得以回到营地。你当时十三岁,和我一起骑马跟着军队,你还记得这些事吗?后来,我和你在受阳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元宝、菩提和你姑姑贺兰盛洛,还有你四个人一起上学。老师姓成,为人严厉刻薄,你们四个合计着要害他。我和你婶婶们听说后,都抓起自己的孩子打了一顿。只有盛洛没妈,所以没被打。后来尔朱天柱死的那年,贺拔阿斗泥在关西,派人来接家眷。那时你叔叔也派奴仆来富来接你和盛洛。你当时穿着一件绯红色的绫罗袍子,系着银腰带,盛洛穿着一件紫色织锦的袍子,里面是黄绫,你们俩一起骑骡子走了。盛洛比你小,你们三个都叫我“阿摩敦”。这些事情,你应该记得很清楚才对。现在我又给你寄去你小时候穿的那件锦袍表,你好好看看吧,就知道我心里有多悲伤,这些年我经历了多少苦难。
这段信里提到的很多事情,可能你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些都是你父亲对你童年经历的回忆,他希望你能记得这些,也希望你能感受到他对你深深的爱。
哎,真是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碰上了大齐朝这么好的皇帝,皇上开恩,让我能和你见面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算死了也值了,更何况现在这样,咱们肯定能团聚!你看,就连鸟兽草木都知道母子相依,我有什么罪过要和你分开?现在又能见到你,真是太幸福了!想到这些,又悲又喜,感觉像死了一次又活过来了。这世上啊,只要想得到,基本都能得到,可母子分隔两地,这到哪里去找呢?
就算你将来当了大官,富可敌国,可你有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千里迢迢地赶来,眼看就要不行了,却连一天都见不到你,一天都待不到你身边,冷了没衣服穿,饿了没饭吃,你就算权倾天下,光耀门楣,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之前没享受到你的孝顺,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从今天开始,我这剩下的日子,就全指望你了!你要记住,天在上,地在下,还有鬼神在看着呢,可别仗着我老糊涂就欺负我啊!
你杨家姑姑,现在虽然天气炎热,但她还惦记着先把信送来。关河相隔这么远,这么多年没见面,信里写的都是些平常的事,怕你误解,所以每次存钱的时候,我都写上了我的名字。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别觉得奇怪。
(护性至孝收到信后,悲痛得无法自已,身边的人都看呆了。)回信说:
哎,国家都乱成一锅粥了,我们家也遭了大难,我和母亲分开已经有三十五年了!天下父母子女,哪有不疼爱彼此的?可我却像萨保那样不孝,真是愧对母亲啊!我这些年的罪孽,本该受天谴,没想到竟然连累到母亲也受牵连。可我这些年一直努力做人做事,没做过对不起任何人的事,上天应该能看到我的苦衷,可怜可怜我吧! 我如今成了公侯,母亲却成了俘虏,我既不知道她冷暖,也不知道她吃穿如何,她就像活在另一个世界,我根本无法知道她的情况。日日夜夜,我都在悲痛哭号,血泪交加,这辈子都活在悔恨和痛苦中,就算死了,我也希望能在地下见到母亲。
没想到齐国竟然网开一面,给了我恩典,让我和四姑、摩敦都能被释放!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魂飞魄散,又哭又喊,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四姑已经平安回到家乡,并在今月十八日于河东拜见了母亲。远远见到母亲,我的心都碎了。但因为多年分离,生死未卜,见面时我一时语塞,说不出一句话,只能先感谢齐国的恩德。摩敦虽然还在宫中,但也受到优待,现在来到邺城,恩遇更盛。母亲在信中恳求摩敦转达她的悲惨遭遇,详细描述了家里的情况。我读着信,五脏六腑都像是被刀割了一样,信中每一句话,我都刻骨铭心,不敢忘记。摩敦年纪大了,又受了不少苦,信中还说自己吃穿都简陋,常常缺衣少食;但她把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我的心情真是悲喜交加啊!家乡破败的时候,我已经十多岁了,对邻里旧事还记忆犹新;更何况是家门不幸,亲戚流离失所,母亲的教诲,我时刻记在心里,永生难忘。
唉,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乱。太祖皇帝抓住机会,平定天下,治理国家,两河地区、三辅地区,都靠他的英明决策才得以安定。仔细想想他的功绩,根本不是靠欺骗和背叛得来的。太祖皇帝驾崩后,继承人还没确定,萨保叔父作为长辈,承担了辅佐新君的重任。虽然身居要职,责任重大,但每逢年节庆典,看着儿孙满堂,心里却无比悲痛,肝肠寸断,觉得自己愧对先帝,愧对天地神明。齐朝皇帝的恩情浩荡,不仅惠及了我,还恩泽旁人。连草木都感知恩德,何况是人呢?我怎能不铭记在心,感恩戴德呢?国家和家庭,信义为本,我一直盼望着能够早日见到皇帝,报答他的恩情,这是我毕生的愿望。就算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皇恩浩荡,就算背负泰山,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两国隔绝,本来无法书信往来,但皇上念及母子之情,特许我回信。没想到今天竟然能收到家信,我伏案痛哭,心里话却难以表达。信中还附有萨保叔父临别时留下的锦袍,虽然时间久远,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抱着这件锦袍,我哭得更厉害了。至于去拜见皇上,我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呢?
齐朝皇帝并没有立即派人送我回去,反而又派人护送书信,让我务必重谢圣恩,来回好几次,可母亲最终还是没能来。朝中大臣认为我失信于朝廷,于是命令有关部门给齐国发文说:
“有道义才能生存,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山岳再重,也比不上军粮的重量;所以说,重耳能够成就霸业,是因为他言而有信;随会能够结盟成功,是因为祝史没有欺骗。从来没有哪个治理百姓、统领国家的君主可以忘恩负义、屡次食言的!”
话说咱们家祖上,自从被那些蛮夷部落欺负,朝中关系就乱套了,皇家亲戚们,足足被困了三代人。我姑母和祖母,都盼着能回家呢。去年夏天,朝廷终于有了动静,说要送姑母回来,也答应让祖母回来。当时说天气太热,等秋天再说。我们还以为这是真心话,不会食言呢。可现在树叶都落光了,眼看就要下霜了,祖母那边却一直没消息,也没说啥时候回来,更别说回信了。送礼什么的,她根本不需要,说保境安民也不是她的报答方式。仔细想想,这和她最初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啊!
用礼来表达对人的爱,可不是纵容她。要她诚实地承担责任,并且真心实意地请求回报,这样只会伤了和气,违背天理啊!咱们周朝的江山,是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怎么能为了家事而放弃国家大事,为了名声而损害实际利益呢!不伤害自己养育的人,这才是仁义之人啊。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这难道不是深谋远虑吗?如果我们互相争夺地盘,像两把尖刀一样互相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就像长平之战一样,赵国可能会分裂成两半;如果军队从函谷关出兵,韩国也可能分裂成三块。到那时,我们还能安然无恙吗?怎么可能没有损失呢?
大冢宰位高权重,情系家国,他悲痛欲绝,为冤死的将士们料理后事,没想到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白白牺牲。只可惜事情一开始很好,最后却没能善终,朝中大臣都震惊了,军队也都很愤怒。他做不成孝子,也要做个忠臣啊!去年北方的军队深入敌境,多次俘获城下敌人。虽然说是班师回朝了,但战事还没完全结束。今年,军队又转向南方,准备再次进攻。晋国的人挑衅我们,我们必须得应战啊!我听说各地都戒严了,不只是在北方抵抗,还要向南方扩张。如果她想自己送来,那最好不过了。如果她固守城池,我们一时无法攻打,明天一早就去见她,和她好好谈谈。如果恩惠不能持续,只会加深怨恨。爱护父母不能怠慢,这是孔子教导我们的;体恤穷苦的老人,这是周文王留下的典范。
环玦(huán jué)的意义,事情不应该这样发展,她自己应该反省,不应该有这样的隔阂。还没等送去信,母亲就来了。举国上下都非常高兴,皇上大赦天下。我和母亲多年分离,如今终于团聚了,所有供奉的东西,都极其奢华。每逢四季祭祀,高祖皇帝都会带着所有亲戚,行家人之礼,敬酒祝寿。这样的荣华富贵,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话说那一年,突厥又带着大军按时来了。护国公(齐王宇文宪)刚送走国亲,不想马上出兵征讨,又怕失信于突厥,再生边患。没办法,只好请求朝廷出兵东征。
九月,皇帝下诏说:“就连轩辕黄帝那样英明的君主,尚且三次亲征;圣明如姬周武王,也说过要亲自征讨一次。弓矢的威力,战争的运用,是帝王的大事,谁又能避免用兵呢?太祖高祖(杨坚)承蒙上天眷顾,建立了我们的周朝,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归顺的。高氏(指北齐)乘机作乱,霸占了并州、冀州,一代又一代作恶,罪恶昭彰。上天震怒,借助突厥的力量,让他们攻掠汾州、晋州,寸草不留。北齐的季氏、孟氏势穷力竭,高伯珪更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眼看着就要灭亡,这足以警示聪明和愚蠢的人。所以,突厥虽然班师回朝,却依然屯兵在边境,又召集各部,倾全国之力前来,像流星闪电一样,多路大军同时进发,约定在仲冬时节,在并州、邺城会合。大冢宰晋公(宇文护),是我的亲戚,你才能比得上伊尹、吕尚,平定天下,就靠你了。我要亲自执掌斧钺,在太庙接受天命。有关部门应该迅速调动军队,计算行程,按时到达,进退迟速,都由你全权负责。”于是,征调了二十四支军队,以及左右厢的散兵游勇,还有秦州、陇州、巴蜀的军队,以及各蕃国的军队,共计二十万人。
十月,皇帝在太庙授予护国公斧钺。大军开拔到达潼关,便派遣柱国尉迟迥率领十万精兵作为先锋,大将军权景宣率领山南的军队从豫州出发,少师杨素从轵关出兵。护国公率领大军逐步推进,在弘农驻扎。尉迟迥攻打包围洛阳。柱国齐公宇文宪、郑国公达奚武等人在邙山安营扎寨。
护性没啥军事才能,这次出征也不是他真心想来的,所以打了这么久,啥也没捞着。他本来计划是堵住河阳的路,切断敌军的援兵,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洛阳,让洛阳内外联系不上。大家都觉得齐军肯定不敢出来,只派了少量斥候警戒。结果连续阴雨天,齐国的骑兵直接杀过来了,围攻洛阳的军队一下就溃散了。只有尉迟迥带着几十个骑兵死守,齐国的公宪又指挥邙山那边的军队抵抗,这才保住了全军,撤了回来。权景宣攻下了豫州,洛阳解围后,他也带兵撤退了。杨扌剽在轵关战死了。护于是就班师回朝了。因为没啥功劳,他和众将领一起磕头请罪,皇上没怪罪他。
天和二年,护的母亲去世了。不久后,他又被诏令起用,重新上任。四年后,护巡视了北边的城镇,到了灵州才回来。五年后,皇上又下诏说:“光宅曲阜,鲁用郊天之乐;地处参墟,晋有大蒐之礼。” 这意思是说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来评价功劳,昭示德行和功绩。诏书中还说:“使持节、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大冢宰晋国公,体道居贞,含和诞德,地居戚右,才表栋隆。国步艰难,寄深夷险,皇纲缔构,事均休戚。故以迹冥殆庶,理契如仁。今文轨尚隔,方隅犹阻,典策未备,声名多阙,宜赐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护的性格很温和,但是目光短浅,看不清大局。他仗着自己建立的功劳,长期把持朝政大权。他任用的人,个个都不合适。再加上他的儿子们贪婪残暴,属下们也放纵骄奢,都仗着他的权势,胡作非为,祸害百姓。上上下下互相包庇,根本没人担心害怕。高祖皇帝看他不满,暗中和卫王一起计划对付他。
三月十八号那天,我从同州回来了。皇上在文安殿接见了我,之后又带我去了含仁殿朝见皇太后。之前皇上在宫里见我,一直都把我当家人一样看待。我去拜见太后,太后总是让我坐下,皇上就站在旁边伺候着。
这次我要进宫见太后,皇上对我说:“太后年纪大了,挺喜欢喝酒。一些亲戚来朝见,有时候皇上都没办法劝她少喝点。她高兴生气都比较无常,有时候脾气不太好。虽然我多次劝过她,但她都没听。你今天去朝见,希望能再劝劝她。”然后皇上从怀里掏出一篇《酒诰》给我说:“拿着这个劝劝太后。”
我进去之后,按照皇上的吩咐,把《酒诰》念给太后听。还没念完呢,皇上就从后面用玉珽(一种玉制的仪仗)打我,把我打倒在地。他又让宦官何泉用御刀砍我。何泉吓得够呛,砍了几下都没砍伤我。这时卫王直先躲在门后,他出来把我杀了。
一开始,皇上就想除掉我,王轨、宇文神举、宇文孝伯都参与了这个计划。那天,王轨他们都在外面,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事儿。杀了我之后,皇上才把宫里的长官长孙览他们叫来告诉他们,然后立刻下令逮捕我的儿子们:柱国谭国公、大将军莒国公、崇业公、正平公,还有乾基、乾光、乾蔚、乾祖、乾威这些人,以及柱国侯伏侯龙恩、龙恩他弟弟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中外府司录尹公正、袁杰、膳部下大夫李安等等,都在殿里把他们杀了。
齐王宪跟皇上说:“李安是从最底层的小官做起的,他管的只是厨房的事儿。他根本不参与朝政,没必要杀他。”高祖说:“你不知道啊,世宗皇帝驾崩的时候,李安干了什么!”
十九号,皇上发布诏书:
唉,我那些亲戚,要是没本事,我还能忍忍,但有本事却要造反,那必须得治!太师啊、宰相啊、晋公护啊,他们都是我的亲戚,按理说应该忠心耿耿,为国家出力。当初创业的时候,大家一起克服困难,我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他们,寄予厚望。可他们呢?一点儿也不尽心尽力,对我的忠诚不够,对先帝的遗志也不尊重。我哥哥略阳公,英明神武,聪明过人,是皇室的优秀后代,可惜英年早逝,他的教诲我时刻记在心里,想到他,我就心痛不已。
世宗明皇帝,我父亲,他英明睿智,却没想到晋公护这小子,表面上恭敬,心里却怀着坏心思,弄得民怨沸腾,谁心里没点怨气?我继承皇位十三年了,一直把政事交给大臣们处理,把责任交给各个部门。可晋公护这厮,根本就没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一点儿也不忠于职守!他心怀歹毒,狼子野心,滥杀无辜,专横跋扈,拉帮结派,收受贿赂,喜欢的人就提拔重用,不喜欢的人就处处刁难。我呢,一直勤俭节约,一心为百姓着想,想多做些好事,可总是被阻挠。结果呢?百姓流离失所,赋税沉重,家家揭不开锅,日子没法过!更要命的是,边疆战事还没平息,军队也需要好好整顿,可那些将军们,侯伏侯龙恩、万寿、刘勇等等,没啥功劳,却个个位高权重,住着豪宅,过着奢侈的生活,跟晋公护狼狈为奸,只顾着自己捞好处,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老百姓苦不堪言,只能敢怒不敢言,我真怕大晋江山就此崩塌,亿万百姓受苦,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天下苍生!
现在好了,我终于把晋公护抓起来了,判了罪,其他那些坏蛋也都受到了惩罚。现在风清气正了,全国上下都欢欣鼓舞。朝政焕然一新,百姓也迎来了新生活。为了庆祝一下,我决定大赦天下,并且把天和七年改名为建德元年!
护世子(护世子的儿子)被任命为蒲州刺史。当天晚上,朝廷就派柱国、越国公乘坐快马赶到蒲州,把护世子召回京城,结果在同州把他杀了。护世子的长史代郡叱罗协、司录弘农冯迁,还有其他一些他信任的人,都被革职查办了。护世子的儿子昌城公深当时正在突厥,朝廷还派开府宇文德带着皇帝的诏书去把他杀了。过了三年,朝廷又恢复了护世子和他儿子们以前的爵位,追谥护世子为“荡”,并且重新安葬了他。
叱罗协,他原来的名字和高祖(高祖皇帝)的名字一样,后来才改的。他年轻的时候很穷困,做过州里的小官,因为为人恭敬谨慎而被赏识。恒州刺史杨钧提拔他做了从事。到了北魏末年,六镇叛乱,他就跑到冀州去了。冀州被葛荣围困,刺史任命叱罗协为统军,让他负责防守。没过多久,城池失守了,叱罗协在战斗中战死了。葛荣失败后,叱罗协投奔了汾州刺史尔朱兆,尔朱兆很器重他,让他做了录事参军。尔朱兆当了天柱大将军,叱罗协也升迁为司马。尔朱兆和东魏神武帝(高欢)第一次交战失利,退回上党,让叱罗协在建州负责督运军粮。后来,尔朱兆派叱罗协去洛阳,和他那些叔父们一起商量事情,计划讨伐东魏神武帝。结果尔朱兆他们军队战败,退回并州,尔朱兆让叱罗协去治理肆州,担任刺史。尔朱兆死后,叱罗协就投靠了窦泰,窦泰对他非常客气。窦泰当了御史中尉,就让叱罗协做了治书侍御史。窦泰进攻潼关的时候,叱罗协担任监军。窦泰死了,叱罗协也被抓住了。高祖皇帝(高祖皇帝)考虑到他在潼关待了很久,就授予他大丞相府东阁祭酒、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等官职,后来又升迁为录事参军、主簿,加封通直散骑常侍,代理大行台郎中,最后升到相府属从事中郎。
他当过好几任官,处理政务经验丰富,而且很努力,太祖皇帝很信任他。但是,皇帝还是有点担心,因为他家人都在老家,怕他心里惦记着老家。后来河桥那场战役打输了,他也跟着军队回来了。太祖皇帝知道他忠心耿耿,就封他为冠军县男,给他二百户人家当封地。没多久,他又升了官,当上了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九年后,他又被任命为直阁将军、恒州大中正,还加封都督,爵位也升了,成了伯,封地也增加了八百户人家。接着他又升任大都督、仪同三司。
一开始,太祖皇帝想攻打汉中,就派他去当南岐州刺史,顺便还让他负责东益州的军事。魏废帝元年,他就正式上任南岐州刺史了。那时候,东益州刺史杨辟邪造反了。第二年,他率领部队去讨伐杨辟邪,军队驻扎在涪水边。这时,一千多氐族人来捣乱,破坏道路和桥梁。他派仪同仇买等人先去打,把路打通了,他才带着部队慢慢前进。又有一千多氐族人来拦截,他就带了四百人守住峡谷道路,和敌人短兵相接,敌人这才退走了。杨辟邪见势不妙,丢下城池逃跑了,他追上去把杨辟邪杀了,其他的氐族人都投降了。因为立了大功,他被授予开府的官职。
接着,他又当了大将军尉迟迥的长史,带兵去攻打蜀地。军队进入剑阁后,尉迟迥让他负责潼州的事务。这时,五城郡的氐族首领赵雄杰等人煽动新、潼、始三州的百姓造反,聚集了两万多人,在州城南边三里,涪水的对面,占据槐林山,筑起栅栏防守。梓潼郡的百姓邓朏、王令公等人也纠集了一万多人,在州城东边十里,涪水北边,也筑起栅栏响应赵雄杰,两面夹击州城。州城里粮食不足,士兵们都快没吃的了。他安抚城内城外的人,大家同心协力。他派仪同伊娄训、大都督司马裔等人率领一千多步骑,夜渡涪水袭击赵雄杰,一战就打败了他们。王令公见赵雄杰被打败了,也丢下栅栏逃回了本郡。
他和邓朏等人又纠集了一万多人,在郡城东南,涪水的对面筑起栅栏,切断了驿道。他又派仪同杨长乐和司马裔等人率军去讨伐;还派大都督裴孟尝率领一百骑兵随后跟进,壮声势。裴孟尝到达梓潼时,正好赶上水涨,没法立刻渡河。王令公、邓朏见裴孟尝人少,就带着三千多人重重包围了他。裴孟尝知道敌众我寡,就下令弃马,短兵相接。从早上辰时打到中午午时,在战场上斩杀了王令公和邓朏等人。叛军失去了首领,就四散逃跑了。他们的残余势力还占据着原来的栅栏。裴孟尝渡过河和杨长乐会合后,就率兵攻打栅栏。打了三天,叛军才请求投降。此后,还几次发生叛乱,他都派兵平定了。
魏孝武帝元修三年,宇文泰征召宇文协进京,讨论蜀地的事务。之后,宇文泰赐宇文协宇文氏的姓氏,并且增加了他的食邑,总共达到一千五百户。晋公宇文护杀了孙恒、李植等人后,想把重要职位交给司会柳庆和司宪令狐整。柳庆、令狐整都推辞说自己能力不够,同时推荐了宇文协。(具体记载在柳庆、令狐整的传记里)。宇文护于是征召宇文协进京。宇文协到了之后,宇文护让他和自己同住,对他非常信任。宇文协欣然接受,发誓要为他赴汤蹈火。宇文护非常高兴,觉得发现宇文协太晚了。马上授予他军司马的职位,让他负责军事事务。不久又升任治御正,之后又授予他护府长史的职位,晋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宇文协经常在宇文护身边,陈述时事,很多建议都被采纳。
世宗皇帝知道宇文协才能平庸,见识浅薄,经常驳斥他,多次对他说:“你懂什么!”但是因为宇文护非常器重他,所以不好马上把他罢黜,只是容忍他。等到世宗皇帝去世后,宇文协就被任命为司会中大夫、中外府长史。宇文协长得瘦小,做事又急躁。因为得意忘形,总是自以为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朝中大臣来求见他办事,他总是说:“你根本不懂,我现在教你。”可是他说的那些话,大多与实际情况不符。当时朝中的人都笑话他。
保定二年,因为平定蜀地的功劳,宇文协被追封一个儿子为县侯。又在蜀地增加了食邑一千户,并收取其中一半的租赋。晋公宇文护因为宇文协对他忠心耿耿,总是提拔他,多次在考核中评定为上等或中等,赏赐他粮食和布帛。宇文协先后被提升为少保、少傅,晋升为大将军,被封为南阳郡公,兼任营作副监。宫殿建成后,因为他的功劳,他又被赐爵洛邑县公,并把爵位传给一个儿子。宇文协因为受到宇文护的重用,想和皇室联姻,于是请求恢复旧姓叱罗氏。宇文护为他上奏请求,高祖皇帝同意了。宇文协又升任柱国。宇文护因为宇文协年纪大了,准许他退休,但是宇文协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告老还乡。宇文护被杀后,宇文协被除名。
建德三年,高祖皇帝因为宇文协资历老,授予他仪同三司的职位,赐爵南阳郡公,并和他一起讨论往事。这一年宇文协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儿子宇文金继承了他的爵位。
冯迁,字羽化,他爸爸是州里的官员。后来冯迁自己也当上了大官,死后还追封为仪同三司、陕州刺史。冯迁从小就认真谨慎,很有能力,被州里聘为从事。魏神龟年间,刺史杨钧把他招到身边当军事参谋,后来又升迁到定襄县令,接着又当了并州水曹参军。他做过的每一份工作,都因为勤恳认真而受到好评。
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冯迁辞官了,跟直阁将军冯灵豫一起进了关中。他跟着魏孝武帝收复了潼关,平定了洛阳,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跟着高祖皇帝一起捉拿窦泰,收复了弘农,参加了沙苑之战,都立下了功劳。他被授予都督、龙骧将军、羽林监的官职,被封为独显县伯,食邑六百户。洛阳之战时,冯迁冲锋陷阵,身受重伤,差点就没命了。因为战功,他被提升为辅国将军、军师都督,爵位也升为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派到广汉郡当太守。当时蜀地刚平定不久,民心不安,冯迁采取宽容简易的施政方针,当地百姓都很安定。魏恭帝二年,他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镇守樊城。不久后又担任汉东郡太守。孝闵帝即位后,冯迁回到朝廷,担任晋公护府掾,被加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爵位升为临高县公。接着又升任护府司录,之后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冯迁为人正直,谨慎小心,即使位居高位,也不仗势欺人。他很了解时局,善于决断。每当校对文书,他都一丝不苟,从早到晚,从不休息。因此深得上司的信任。后来,因为他是朝廷的老臣了,朝廷想给他一些荣誉,就授予他陕州刺史的职位,爵位升为隆山郡公,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冯迁出身寒微,以前并不受人重视,突然被举荐为本州刺史,他却谦逊恭敬地对待家乡父老乡亲,没有人对他有什么怨言。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司录,然后升任工部中大夫,历任军司马,最后做到小司空。从天和年间开始,冯迁年纪大了,承担的责任也少了。等到护驾大臣被杀的时候,冯迁也被牵连罢官。建德年间,冯迁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他的儿子冯恕,官至仪同三司、伏夷镇将、平寇县伯。
护卫所委任信任的人,还有朔方边境的平定,官位做到大将军、军司马、护府司马。护卫失败后,这些人也被除名了。
史书上说:孔子说过:“可以和他一起走正道,却不能和他一起玩权谋。” 所谓“道”,就是遵循礼法;所谓“权”,就是违背常理。遵循礼法符合正理,容易成就辅佐天下的功业;违背常理属于非常之举,难以成就匡正时局的大业。所以,如果选对人就能治理好国家,伊尹放逐太甲,周公辅佐成王就是例子;如果选错人就会导致国家混乱,新都迁汉朝的鼎,晋氏灭魏就是例子。因此,先王们明确上下等级的秩序,圣人们重视君臣之间的界限。委身于君主就像胳膊和腿一样,受爵位也要与君主同甘共苦。当他亲受君主的重托,位居宰相之位时,即使拿着锋利的宝剑,面对沸腾的鼎镬,也不能让他害怕;即使拥有帝业,君临天下,也不能动摇他的忠心。像这样的人,他的功劳必然像山岳一样高耸,他的名声必然像天地一样长久。
周朝建立之初,宇文护确实参与了诸多艰难险阻。等到周太祖去世,诸子年幼,大臣们都怀有图谋不轨之心,天下人心动荡不安。最终能够改变魏朝建立周朝,使天下安定下来的,是宇文护的功劳。如果他能够再加些礼让谦逊,再加些忠贞不二,或许桐宫(指皇宫)会有他悔过的机会,或许他也能在未央宫(指皇宫)安享天年,那么史书上记载的内容,又怎么能这样写呢?然而,宇文护缺乏学术修养,又亲近小人,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征战也都是自己做主。他心里没有臣子的本分,做出了为人主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忠孝是为人臣的大节,他却违背而不怀疑;废立皇帝,弑君篡位是最大的逆行,他却做了还毫无悔意。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妻儿被杀的下场,这难道不也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