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叔裕,字孝宽,是长安杜陵人,从小就用字号“孝宽”为人所知。他们韦家是三辅地区有名望的大族。他爷爷韦直善,做过魏国的冯翊郡守和扶风郡守。他爸爸韦旭,做过武威郡守。北魏建义年间,韦旭当上了大行台右丞,还加封了辅国将军、雍州大中正的官职。永安二年,他又升任右将军、南豳州刺史。当时氐族经常来抢劫,韦旭灵活地采取招抚政策,很多氐族人都归顺了他。后来韦旭在任上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司空、冀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文惠”。

韦叔裕为人沉稳聪明,正直善良,广泛涉猎经史典籍。年轻的时候,萧宝夤在关中地区造反,韦叔裕就跑到朝廷去请求上前线作战。朝廷很欣赏他,马上任命他为统军。后来他跟着长孙承业将军西征,每次打仗都立下战功。之后,他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同时兼任华山郡太守。后来,杨侃担任大都督,镇守潼关,就请韦叔裕当他的司马。杨侃很欣赏韦叔裕的才能,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安年间,韦叔裕被授予宣威将军、给事中的官职,不久后又获赐爵位,被封为山北县男。普泰年间,他作为都督跟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析阳郡守。当时独孤信担任新野郡守,跟韦叔裕都在荆州,两人交情很好,关系密切,而且他们的政绩都很好,荆州的官员百姓都称赞他们俩是“联璧”。孝武帝即位初期,韦叔裕被任命为都督,镇守城池。

文帝从原州出发去雍州,让孝宽跟着军队一起走。攻下潼关后,马上任命他当弘农郡守。参与活捉了窦泰,又兼任左丞,负责宜阳的军事。接着和独孤信一起进驻洛阳城守卫。之后又和宇文贵、怡峰一起接待颍州的义军,在颍川打败了东魏将领任祥和尧雄。孝宽又继续前进,攻下平乐口,拿下豫州,俘获了豫州刺史冯邕。之后又参加了河桥之战。当时大军战况不妙,边境也人心惶惶,于是就让孝宽以本将军的身份代理宜阳郡的事务。不久后升迁为南兖州刺史。这一年,东魏将领段琛、尧杰又占据了宜阳,还派他们的阳州刺史牛道恒去煽动边民造反。孝宽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间谍去找到牛道恒写给别人的信,然后让擅长写字的人伪造了一封牛道恒写给孝宽的信,内容是说想投降。还把信弄得像是烧过一样,看起来像是火烧信后留下的痕迹。然后让间谍把这封信送到段琛的军营里。段琛收到信后,果然怀疑牛道恒,牛道恒想出的那些战略计划,一个也没被采纳。孝宽知道他们已经离心离德了,就抓住机会派兵偷袭,活捉了牛道恒和段琛等人,崤山和渑池地区终于安定下来了。

大统五年,孝宽被封为侯爵。八年,调任晋州刺史,不久又调到玉壁镇守,同时兼管南汾州的事务。之前山胡依仗险要的地势,经常抢劫,孝宽用威信震慑他们,州境一下子就安定了。后来被授予大都督的职位。

十二年前,齐国的皇帝高湛(神武帝)带着山东地区所有的兵力,一心想要打进西魏的领地。他看中了玉壁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首先下令攻打这里。 军队连营几十里,一直扎到城下。然后在城南开始堆土山,想利用土山攻进城里。 城南本来就有两座高高的瞭望楼,守城的孝宽将军又让人在上面加高加固,弄得又高又壮,还堆满了各种武器装备来防御。

齐神武帝派人对城里喊话:“就算你们把楼建到天上,我也能挖地道攻破你们的城!” 于是,他在城南开始挖地道。 同时,他又在城北堆起土山,各种攻城器械昼夜不停地运作。孝宽将军又挖了一条很长的壕沟,把齐军的地道堵住,还命令士兵驻守在壕沟里。 只要齐军挖地道挖到壕沟附近,守军就立刻冲上去抓捕或杀死他们。 在壕沟外面,他还堆放了很多柴火,一旦发现敌人躲在地道里,就往地道里扔柴火,再用皮制的鼓风器往里吹气。 火势一冲,躲在地道里的敌人全都被烧伤了。

城外齐军又造出了攻城车,攻城车所到之处,城墙都被摧毁。 虽然城墙上设置了木制的盾牌,也抵挡不住。孝宽将军就缝制了很多布幔,敌人的攻城车往哪边攻,他就把布幔挂在哪边。布幔悬挂在空中,攻城车竟然无法破坏。 城外齐军又把松枝和麻绳绑在长竿上,浇上油点燃,想烧毁布幔,顺便也烧毁瞭望楼。孝宽将军又制作了长长的铁钩,刀刃锋利无比,敌人的火竿一过来,他就用铁钩从远处把松枝和麻绳割断,让它们掉落下来。

齐军还在城墙四周挖了二十一条地道,分成四条路,在里面都架设了木梁,做好之后,往木梁上浇油,放火烧,木梁烧断了,城墙也跟着坍塌。孝宽将军又赶紧在坍塌的地方竖起木栅栏来阻挡敌人,敌人还是进不来。城外齐军用尽了各种攻击手段,孝宽将军都一一化解了。

高欢这厮没办法了,就派了个叫祖孝征的来劝降,说:“我们还没收到援兵,你们为啥不投降呢?” 韦孝宽回怼道:“咱们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他们攻城很累,我们守城很轻松。哪能说十天半个月就得靠援兵啊?我更担心的是你们这帮人会不会反水!我韦孝宽是关西汉子,绝对不会当降将!”

没过多久,祖孝征又开始忽悠城里的人:“韦城主可能被高欢的荣华富贵收买了,但你们这些士兵们,干嘛跟着他一起上火坑啊?” 然后他就在城里张贴告示,悬赏说:“谁能斩杀韦孝宽,并让他投降,就封他做太尉,封开国郡公,赏赐万户田地,一万匹丝绸!” 韦孝宽一看,也立马在告示背面写了字,射出去:“谁要是能杀了高欢,就按这个赏赐!” 韦孝宽的儿子韦迁,之前被高欢抓到山东去了,后来也被押到城下,高欢还拿刀威胁他,说他爹要是不投降就杀了他。韦孝宽一点都不慌,还特别慷慨激昂,士气大振,大家都觉得跟着他死都值了。

高欢在玉壁城下苦战了六十天,伤亡病死的人有十四五万,他自己也累垮了,还病了。 当晚,他偷偷跑了。后来因为这事儿气得不行,就死了。 魏文帝很欣赏韦孝宽的功劳,派殿中尚书长孙绍远和左丞王悦去玉壁慰问他,还给他升官加爵,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建忠郡公。

废帝二年,韦孝宽当上了雍州刺史。 以前,路边每隔一里地就立个土堆做路标,经常被雨水冲坏,得不断修补。韦孝宽当了刺史后,就命令在那些地方种上槐树代替土堆。这样既不用再修补,路人也多了个乘凉的地方。 后来周文帝知道了这事儿,很惊讶,就问是怎么做的,然后说:“怎么就雍州这么做呢?应该让全国都学学!” 于是就下令全国各州,路边一里地种一棵树,十里地种三棵,百里地种五棵。

恭帝元年,韦孝宽以大将军的身份,和燕国公于谨一起攻打江陵,打赢了,因此被封为穰县公。 打完仗回来,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还赐姓宇文氏。三年后,周文帝北巡,让韦孝宽回玉壁镇守。周孝闵帝即位后,韦孝宽被任命为小司徒。到了周明帝时期,他被任命为麟趾殿学士,负责校对典籍。

一开始,因为孝宽在玉壁立了大功,朝廷就在玉壁设立了勋州,还任命他当勋州刺史。后来齐国派使者到玉壁,想跟咱们通商。晋公(指孝宽)觉得奇怪,两国关系僵持这么久,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来求通商,肯定有别的目的。再加上皇姑和皇太后之前都死在齐国,趁着他们求和的机会,或许可以把她们的遗体接回来。于是,他就让司门下大夫尹公正去玉壁,和孝宽一起商量对策。

孝宽就在郊外搭起了很大的帐篷,让尹公正接待齐国使者,并且在谈话中暗示皇家亲属在东边的事。齐国使者听了之后,态度变得非常好。差不多同一时间,汾州的胡人抢掠了关东地区的人民,孝宽就把这些人放回去了,还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朝廷想要和邻国友好相处的意思。然后,他就用礼仪把皇姑和皇太后的遗体送了回去。

孝宽很擅长安抚百姓,管理军队,很能得到人心。他派出去到齐国做间谍的人,都很尽职尽责。甚至有些齐国人收了孝宽的金钱财物,还偷偷给他写信传递情报。所以,齐国的任何动静,朝廷都能提前知道。曾经有个主帅叫许盆,孝宽很信任他,让他去守一座戍堡。结果许盆竟然带着城里的东边守军投敌了。孝宽大怒,派人去把他抓回来,很快就把他的脑袋砍下来送回来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可见一斑。

汾州的北边,离石的南边,全是胡人,他们经常抢劫百姓,还堵塞了河道。孝宽对此非常担忧。但是,那块地方已经属于齐国了,没法直接派兵去剿灭他们。他想在关键的地方修建一座大城。于是,他在河西征集了十万民夫和一百名士兵,派开府姚岳去监督修建。姚岳很害怕,觉得兵力太少,很难完成任务。孝宽说:“这座城,十天就能建好。它离晋州有四百多里,第一天开始动工,第二天敌人才知道;就算晋州派兵来,也要两天才能集结;等他们商量对策,又要耽误三天;算上行军时间,两天也到不了。咱们的城墙,足够建好了。”于是就下令开始修建。齐国人果然到了城南,以为有大量军队埋伏,就停下来不敢前进。当天晚上,孝宽又命令在汾水以南,介山、稷山附近的村庄放火。齐国人以为是军营,就收兵固守。城墙最终建成,正如孝宽所说。

四年后,韦孝宽升任柱国。当时晋公宇文护带兵东征,韦孝宽派长史辛道宪去劝说宇文护,说这仗不好打,但宇文护没听。结果,大军真的打得很不顺利,孔城失守,宜阳城也被围困了。韦孝宽就对将领们说:“宜阳一座小城,丢了也无所谓,但两国为了它打了这么多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齐国人多势众,肯定不会缺乏计策。如果他们放弃了崤山以东的地区,转而进攻汾河以北,我们的边境就危险了。现在应该赶紧在华谷和长秋修筑城池,挫败敌人的锐气。如果他们抢先一步,那我们再想对付他们就难了。” 然后,韦孝宽还亲自画了地图,详细地解释了情况。宇文护让长史叱罗协去问使者:“韦家的子孙虽然多,但能派去汾北守城的也就一百来人,派谁去守呢?” 这事儿最后就没办成。天和五年,韦孝宽被封为郧国公,食邑增加到一万户。

这一年,齐国果然解除了对宜阳的包围,转而进攻汾河以北,开始修筑城池防守。齐国的丞相斛律明月来到汾河东岸,请求拜见韦孝宽。斛律明月说:“宜阳虽然是个小城,但我们为了它打了很久,现在我们拿下了宜阳,想在汾河以北补偿一下,希望您别见怪。”韦孝宽回答说:“宜阳是他们的战略要地,汾河以北是我们放弃的地方。我们放弃了那里,您凭什么要补偿?再说,您是辅佐幼主的大臣,地位尊贵,应该致力于调和阴阳,安抚百姓,为什么要穷兵黩武,制造仇恨和灾祸呢?沧州和瀛州都发了大水,千里之内寸草不生,您还想让汾河和晋河之间尸横遍野吗?为了贪图一些微不足道的土地,而让百姓流离失所,我实在觉得您不应该这样做。”

韦孝宽的参军曲严,很擅长占卜,他对韦孝宽说:“明年,东魏朝廷一定会发生大规模的杀戮。”韦孝宽就让曲严写了一首歌谣:“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是古代的一种量器,斛)他还说:“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然后派人把这首歌谣送到邺城。高祖孝征看到后,又把它润色了一番,斛律明月最终因为这首歌谣而被杀。

建德年间以后,北周武帝一心想要消灭北齐。韦孝宽就上书献上了三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

我在边关待了好几年,发现了一些可乘之机,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过去几年带兵出征,白白浪费了钱粮,一点功劳也没立,都是因为错过了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淮河以南,以前是肥沃的土地,陈国靠着残余的力量,都能一下子平定它。齐国多年派兵救援,结果都失败了,国内离心离德,国力也耗尽了。《史记》不是说了吗:“仇敌有了弱点,就不能错过机会。”现在如果大军从轵关出发,整齐列队前进,和陈国一起夹击敌人;同时命令广州的义军从三鸦出发;再招募山南精锐部队,沿河而下;再派北山稽胡截断他们与并州、晋州之间的道路。所有这些军队,都要另外招募关中、河东地区的精兵强将,给他们丰厚的爵位和赏赐,让他们当先锋。军队行动起来,就像山岳移动,江河改道,雷声震耳,闪电飞舞,百路大军同时进攻,直逼敌人的老巢。敌人一定会望见我们的旗帜就溃逃,我们所到之处,敌人都会被消灭。彻底平定叛乱,就在这个时机。

第二套方案是:

如果朝廷要考虑长远打算,暂时不打算大举进攻,那就应该和陈国一起牵制敌人的兵力。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大力发展屯田,预先储备物资。招募当地的精兵强将,编成军队。他们既有东南方向的敌人,又互相之间兵戎相见,我们就可以出奇兵,攻破他们的边境。如果他们兴兵来援,我们就坚壁清野,等他们离开很远了,再出兵进攻。总是用边境的军队,牵制他们的主力部队。我们不用花费大量的军费,他们却要疲于奔命。一两年之内,他们一定会自己发生叛乱。再说齐国昏庸暴虐,政令混乱,卖官鬻狱,只认钱财,荒淫酒色,忌恨忠良。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从这些情况来看,齐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到那时我们乘机迅速出击,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

第三套方案是:

咱们大周的地盘,横跨关中和黄河,实力强大,形势一片大好。太祖皇帝受上天眷顾,革新图强,所以这两百多年来,大业都完成了。南方长江以南地区,西部巴蜀地区,边境也都太平无事,黄河以西也稳定下来了。只有赵国和魏国还像杂草一样碍事,主要是因为我们同时要对付三个方向的敌人,没空去对付他们。所以赵魏两国才苟延残喘到现在。想当年勾践灭吴,还得花十年时间;武王伐纣,也得打两次才成功。现在如果我们继续休养生息,等待时机,我认为应该恢复和邻国的友好关系,重新签订盟约。这样就能安定民心,发展经济,积蓄力量,伺机而动。这是长远之计,最终能坐收渔翁之利。

奏章呈上去后,武帝派淮南王元伟、开府伊娄谦等人带着重金去齐国联姻。之后就大举出兵,二次征讨就平定了山东地区,最终实现了孝宽的策略。孝宽因为年纪大了,多次请求退休。皇帝因为全国还没平定,就优诏不准。到了这时候,孝宽又称病请求退休。皇帝说:“之前我已经当面表达了我的想法,为什么还要再请求呢?”

五年后,皇帝东征,路过玉壁。他参观了防御工事,非常赞叹,停留很久才离开。孝宽自认为熟悉齐国的虚实,请求做先锋。皇帝认为玉壁是战略要地,非孝宽不可镇守,就没答应。等到赵王招率兵出击稽胡,和主力部队形成夹击之势,皇帝就命令孝宽担任行军总管,驻守华谷,相互策应。孝宽攻克了四个城池。武帝平定了晋州,又让孝宽回到原来的驻地。

等到皇帝凯旋,又路过玉壁。皇帝轻松地对孝宽说:“世人都说老年人有智慧,善于谋划军事。但是我却只和年轻人一起,一次就平定了叛乱。您觉得怎么样?”孝宽回答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只有诚心而已。但是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朝廷出力,平定了关中地区。”皇帝大笑说:“你说的很对!”于是下令让孝宽随驾回京。拜他为大司空,出任延州总管,晋升为上柱国。

大象元年,高孝宽被任命为徐州总管,兼任十一州十五镇的军事长官,还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前往淮南平叛。他分别派杞公宇文亮攻打黄城,郕公梁士彦攻打广陵,自己则率领大军攻打寿阳,并成功攻克。高孝宽刚到淮南,各地都纷纷表示归顺。但是,淮南的五门地区地势险要,如果陈军打开水闸放水,就会切断交通要道。高孝宽立刻下令分兵把守五门。陈朝刺史吴文育果然下令决开水闸,但为时已晚。陈军败退,淮南地区全部平定。

军队凯旋回师,到达豫州的时候,宇文亮竟然叛乱了!他偷偷带着几百骑兵袭击高孝宽的营地。幸好高孝宽的圉官茹宽及时向他报告了情况,高孝宽早有准备,宇文亮没能攻破营地,只好逃跑了,最后被高孝宽追捕归案。因为平定淮南的功劳,朝廷额外封赏高孝宽一个儿子为滑国公。

后来宣帝去世,高孝宽辅佐文帝执政。当时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朝廷命令高孝宽去代替他。朝廷又任命小司徒叱列长义为相州刺史,先让他前往邺城。高孝宽随后进发,到达朝歌的时候,尉迟迥派大都督贺兰贵带着书信来迎接他。高孝宽把贺兰贵留下来聊天,仔细观察他,怀疑尉迟迥有异心,于是就假装生病,慢慢地走。他还派人到相州去求取药品,暗中探查情况。到了汤阴,正好遇到叱列长义仓皇逃回。高孝宽的侄子,魏郡守高艺也丢下郡城逃跑了。高孝宽查明了情况后,立刻调转马头往回赶。他走过的桥梁,都下令拆毁;所有的驿站马匹都集中起来供自己使用。他还命令驿站的负责人说:“蜀公(指尉迟迥)马上就要到了,要多准备些酒菜和粮食等候他。”尉迟迥果然派仪同梁子康率领几百骑兵追赶高孝宽,但驿站准备的酒菜非常丰盛,梁子康一路停留享用,结果没能追上高孝宽。

有人建议孝宽趁洛阳防守空虚,赶紧去占领河阳,因为河阳驻军都是关东鲜卑人,要是先下手为强,能避免以后更大的麻烦。于是孝宽就进驻了河阳。河阳城里原来住着八百个鲜卑人,他们的家都在邺城,他们见孝宽轻兵简装前来,就计划里应外合。孝宽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就偷偷地派人去洛阳,假装是去领赏,把这些人骗到洛阳后,就扣留不放。这样一来,鲜卑人的阴谋就破产了。

六月,朝廷下令调动关中军队,任命孝宽为元帅,率军东征。七月,军队到达河阳。 薛公礼等人在怀州附近围困怀州,孝宽派兵把他们打败了。军队推进到怀县永桥城东南。永桥城地处要塞,城防坚固,已经被迥的军队占据了。将士们认为这座城挡住了去路,请求先攻下它。孝宽说:“这座城虽然小,但坚固难攻,如果攻打不下,反而会损害我们的军威。现在先打败他们的主力军队,这座小城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军队转移到武陟,大败迥的儿子惇,惇轻骑逃回邺城。军队进驻到邺城西门豹祠的南边。迥亲自出战,又被孝宽打败了。迥走投无路,自杀了。那些在小城里抵抗的士兵,都被坑杀在游豫园。其他不服从的人,也都都被一一消灭了。关东地区彻底平定。十月,孝宽凯旋回京师。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的官职,谥号为襄。

孝宽在边疆多年,多次抵御强敌。他每次的战略部署,一开始人们都不理解;等事情成功了,大家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在军中,他也非常重视学习文史,处理完政务后,总是自己翻阅书籍。晚年患了眼疾,还让学士给他读书。他早年丧失父母,对兄嫂非常孝顺。他的俸禄从来不留给自己,亲戚朋友中有孤儿寡母的,他一定会给予帮助。朝野上下都称赞他。他的长子谌已经十岁了,魏文帝想把女儿嫁给他。孝宽推辞说,他哥哥的儿子世康年纪更大。魏文帝很欣赏他的做法,就把女儿嫁给了世康。孝宽有六个儿子,总、寿、霁、津都很有名。

韦敻,字敬远,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名利的人。年轻的时候,被朝廷任命为雍州中从事,但他不喜欢这个工作,就假装生病辞官了。后来,朝廷十几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

后来,太祖皇帝要打天下,四处寻找人才。听说韦敻很有才华却隐居不出,就非常敬重他,派使者去请他出来做官,还给了他很多优厚的待遇。虽然皇帝诚意满满,但韦敻还是坚决不去。皇帝越发看重他,但他依然不动心。韦敻住的地方依山傍水,他每天就读书弹琴,过得很自在,人们都叫他“居士”。 有些仰慕他清高品格的人,会带着酒去找他,韦敻也会热情款待,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

明帝登基后,对韦敻更加尊敬,还专门写诗送给他:

“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

韦敻回了一首诗,表示愿意偶尔进宫朝见皇帝。明帝非常高兴,下令每天给韦敻送一斗河东美酒,还封他为“逍遥公”。

当时,晋公护掌权,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府邸。他曾经请韦敻到府上,想问问他一些政事。韦敻抬头看了看晋公护的豪华府邸,慢慢地叹了口气说:“嗜好美酒,又住着这么气派的房子,拥有这些东西的人,哪一个没有最终走向衰亡呢?”晋公护很不高兴,但是有识之士都认为韦敻说的是实话。

后来,陈国派尚书周弘正来朝拜,他早就听说过韦敻的大名,很想见见他。朝廷同意了。周弘正就拜访了韦敻,两人谈笑风生一整天,周弘正很后悔没能早点认识韦敻。后来,周弘正又邀请韦敻去宾馆做客,但韦敻没去。周弘正还为此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

可见,韦敻当时多么受人敬仰啊!

汉武帝曾经晚上跟杨敻一起喝酒吃饭,赏了他好多丝绸布匹,还让几个侍卫帮他扛着送出去。杨敻只拿了一匹,意思意思表示领了恩情就够了。武帝因此更看重他了。后来,杨孝宽当了延州总管,杨敻去延州看他。要走的时候,杨孝宽把自己的好马和马鞍辔头都送给他。杨敻觉得这马鞍辔头太华丽了,心里不太想要,笑着对杨孝宽说:“古人都不丢弃旧的簪子和鞋子,因为嫌跟它们一起出门,又一起回家太丢人。我虽然比不上古人,但丢掉旧的换新的,也不是我的想法。” 于是他就骑着自己原来的马回去了。

汉武帝又因为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教派不一样,就下诏让杨敻说说这三种教派哪个好哪个坏。杨敻说,虽然这三种教派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向善,看起来好像深浅不一,但道理上其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于是他就写了一篇《三教序》上交给皇帝。武帝看了之后很满意。当时宣帝还在东宫,也给杨敻写信,还派人用皇帝的坐骑去接他,问他修身养性的方法。杨敻回答说:“《尚书》上不是说了吗,节俭是美德的体现,奢侈是罪恶的根源。欲望不能放纵,志向不能满足。这些都是圣人的教诲,希望殿下能仔细想想。”

杨敻的儿子杨瓘,担任随州刺史,因为生病去世了;杨孝宽的儿子杨总在并州打仗死了。一天之内,家里接连传来两个噩耗。家人互相哭泣,非常悲痛,而杨敻却神色如常。他对家人说:“生和死都是人生常态,人来人往很正常,有什么好悲伤的?”然后就拿起琴来照常弹奏。

杨敻还特别喜欢名声和道义,为人虚心,善于引导别人。即使是普通的农民和牧童,只要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他都会去结交他们。他特别跟族人杨玄和安定人梁旷成为无拘无束的朋友。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文学和历史,热爱写作,自己动手抄录了几十万字的书籍。晚年生活平静,只专注于参悟天道,追求真理。以前写的东西,他都销毁了稿子,所以很多文章都没流传下来。

建德年间,敻因为年纪大了,就提前嘱咐他的儿子们说:“以前士安用蒲草席裹尸,王孙用布袋裹尸,两位贤人地位崇高,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我死的那天,可以用旧衣服殓葬,不要新做。棺材只要够装下尸体就行,用牛车运送灵柩,坟墓高四尺,墓穴深一丈。其他的繁琐事,都不要了。早晚祭奠的食物,太麻烦了,我不能完全阻止你们的情感,那就初一十五祭奠一次就行了。只用素菜,不要摆放牲畜祭品。亲友想送祭品吊唁的,都不要接受。我总是担心临终时神志不清,所以提前跟你们说这些。我闭眼的那天,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宣政元年二月,敻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武帝派使者祭奠,赏赐很多。他的丧葬仪式,儿子们都按照他的遗嘱执行。他的儿子叫世康。

梁士彦,字相如,是安定乌氏人。年轻时就很有侠义之心,喜欢读兵书,也涉猎经史。周武帝要平定东夏,听说梁士彦勇敢果断,就把他从扶风郡守提升为九曲镇将,又升为上开府,封建威县公。齐国人非常害怕他。后来,他作为熊州刺史跟随武帝攻打晋州,升为大将军,担任晋州刺史。等到武帝班师回朝,齐后主亲自率兵围攻晋州,城墙都被攻破了,双方短兵相接。梁士彦镇定自若,对将士们说:“今天要死,我先上!”于是将士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个个都能以一敌百。齐军稍稍后退,他就命令妻子和军人的家属日夜加固城墙,三天就修好了。武帝的军队也到了,齐军解围。梁士彦见到武帝,捋着武帝的胡须哭泣,武帝也为此流泪。当时武帝想要班师回朝,梁士彦下马劝谏,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帝拉着他的手说:“晋州是我的,是平定齐国的基础,你应该好好守卫它。”等到齐国被平定后,梁士彦被封为郕国公,官至上柱国、雍州主簿。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徐州总管。他和乌丸轨、禽陈将吴明彻、裴忌在吕梁作战,基本平定了淮南地区。

隋文帝当上丞相后,又调任亳州总管。后来尉迟迥造反,他就担任了行军总管,和韦孝宽一起讨伐叛军。他命令家僮梁默等人当先锋,自己带着军队随后跟进,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尉迟迥节节败退。

尉迟迥被平定后,他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可是他功高盖主,很受皇帝忌惮,于是就请求回京。回到京城后,他闲赋在家,没事干,心里又觉得自己功劳很大,怀恨在心,就和宇文忻、刘昉等人密谋造反。他们计划趁着皇帝去祭祀祖庙的时候动手。他还想先在蒲州起事,然后迅速拿下河北,占领黎阳关,封锁河阳的道路,抢夺布匹来制作铠甲,招募盗贼充当士兵。结果,他的外甥裴通知道了这件事,就向皇帝告发了。皇帝并没有立刻揭穿他,而是先任命他为晋州刺史,想看看他的真实意图。 士彦得意洋洋地对刘昉等人说:“老天保佑啊!”他还请求让仪同薛摩儿当他的长史,皇帝也同意了。

后来,士彦和公卿大臣们一起上朝,皇帝就在朝堂上当场逮捕了士彦、宇文忻、刘昉等人。审问的时候,他们还不肯认罪。于是,皇帝又把薛摩儿抓来对质。薛摩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详细地说了出来,说士彦的二儿子刚哭着苦苦劝谏,三儿子叔谐却说:“要当猛兽就得成群结队。”士彦一听这话,脸色大变,转头对薛摩儿说:“你害死我了!” 就这样,士彦被处死了,享年七十二岁。

他留下五个儿子。长子操,字孟德,官至开府、义乡县公,早逝。次子刚,字永固,官至上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因为他劝谏父亲而免于牵连,后来被贬到瓜州。三子叔谐因为士彦谋反的事被株连治罪。

梁默是士彦的奴仆,武艺高强,非常勇猛。每次士彦出征打仗,梁默总是和他一起冲锋陷阵。在北周的时候,梁默官至开府。隋朝开皇年间,他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杨素征讨突厥,官至大将军。后来又参与平定杨谅的叛乱,被授予柱国之职。大业五年,他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