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洛,是上谷昌平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当兵的。他爹寇延寿,在和平年间,作为良家子弟被派去武川镇守边疆,后来就在那儿安家了。寇洛这个人啊,头脑聪明,判断力强,就是不太拘泥于小节。正光年间,北方起了叛乱,他就带着乡亲们逃难到并州、肆州,后来跟着尔朱荣去打仗。

贺拔岳西征的时候,寇洛和他同乡,就报名参军跟着他进了关中。在赤水打败蜀军,因为立功被封为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将,还被封为临邑县男,食邑二百户。他还跟着贺拔岳在渭水抓住了贼帅尉迟菩萨,在百里细川打败了侯伏侯元进,在长坑抓住了万俟丑奴。寇洛每次打仗都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后来升为龙骧将军、都督,爵位也升为安乡县子。接着又升迁为征北将军、武卫将军。贺拔岳在平凉担任大行台的时候,任命寇洛为右都督。

侯莫陈悦杀了贺拔岳之后,想把贺拔岳的军队据为己有。当时刚刚失去主帅,军中人心惶惶,寇洛在众将领中资历最老,而且平时大家都信任他。于是他把将士们召集起来,一心想着报仇,大家团结一致,最终保全了军队,并且反叛了。到了原州之后,大家都推举寇洛当盟主,统领贺拔岳的旧部。寇洛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就坚决推辞了,和赵贵等人商量着迎接高祖(指北周太祖宇文泰)。魏帝因为寇洛保全了军队有功,就让他当了卫将军。高祖到了平凉,任命寇洛为右大都督。跟着高祖一起讨伐侯莫陈悦,平定了叛乱,之后被任命为泾州刺史。魏孝武帝西迁后,寇洛的爵位升为临邑县伯,食邑五百户。不久又升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爵位升为公,食邑又增加了五百户。

话说北魏大统年间,魏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以前啊,侯莫陈悦那个家伙跟叛贼勾结,暗地里害死了清水公岳,野心勃勃想吞并天下。当时情况紧急,大家都吓坏了。幸好寇洛将军忠心耿耿,早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组织起义军,等待大丞相的号令。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推举贤才,拥护朝廷,这功劳要是没赏,以后谁还敢卖命?所以,给他加封开府,晋升为京兆郡公!” 还封寇洛他母亲宋氏为襄城郡君,并且提升寇洛为领军将军。

三年后,寇洛被调到华州当刺史,又加封侍中。他和独孤信一起收复了洛阳,然后驻扎在弘农。四年后,他跟着太祖皇帝在河桥跟东魏打仗。战争结束后,寇洛率领他的部队驻守在东雍。五年后,寇洛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等一系列高官,并赐谥号为“武”。

寇洛有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到了北周世宗二年,朝廷追封功臣,把寇洛列入太祖庙的配享名单,还赐寇家以和姓若口引氏,改封寇洛的儿子为松阳郡公。后来,寇洛的儿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宾部中大夫。

寇洛的弟弟寇绍,官位也做到上柱国、北平郡公。

李弼,字景和,是辽宁省襄平人。他家祖上六代之前的祖宗慕容根,是慕容垂手下的黄门侍郎;他爷爷李贵丑,做过平州刺史;他爸爸李永,做过太中大夫,死后被追赠为凉州刺史。李弼从小就很有志气,力气也比一般人强得多。当时魏朝正乱糟糟的,李弼就跟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该上战场杀敌,平定叛乱,保卫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平平淡淡地混日子,只想着升官发财呢!”

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把他招募过去当别将,跟着尔朱天光西征,打败了占据蜀地的赤水军。因为立了功,李弼被封为征虏将军,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后来他又跟着贺拔岳一起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把他们打败了。李弼每次都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敌人对他都很害怕,都说“千万别冲到李将军面前去!”尔朱天光死后,李弼就跟着侯莫陈悦,当大都督,还加了个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衔。

太昌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又升任南秦州刺史。跟着侯莫陈悦东征西讨,屡屡取得胜利。后来侯莫陈悦害死了贺拔岳,军队就停留在陇山一带。北周太祖宇文泰从平凉出发,带兵来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侯莫陈悦说:“贺拔岳本来就没罪,您却杀了他,而且您又不能安抚他的部下,让他们无处可去。宇文泰把贺拔岳的军队收编了,得到了他们的死心塌地效力,他们都说要为贺拔岳报仇,这可不是小事啊!您现在应该撤兵,向他们赔礼道歉,不然的话,恐怕一定会遭到报应的!”侯莫陈悦又慌又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李弼知道侯莫陈悦一定会失败,就对亲近的人说:“宇文泰的才能和谋略天下第一,他的德行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侯莫陈悦这个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怎么可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我们要是再不采取措施,恐怕也会和他一起被灭族!”这时,宇文泰的军队已经到了,侯莫陈悦就丢下秦州,往南逃走,占据险要的地方,想据险固守。第二天,李弼偷偷派人去见宇文泰,答应背叛侯莫陈悦投降。晚上,李弼就对自己的部下说:“侯莫陈悦想回秦州,你们还不赶紧收拾东西?”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姨子,而且是侯莫陈悦特别信任的人,所以大家都相信李弼的话。

大家都很惊慌,军心涣散,都四散逃跑了,争着往秦州跑。李弼就先跑到城门口,安抚大家,然后带着大家投降了宇文泰。侯莫陈悦因此而失败。宇文泰对李弼说:“你和我同心同德,天下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平定呢!”打败侯莫陈悦后,缴获了很多金银财宝和奴婢,宇文泰把最好的都赏赐给了李弼。然后又让李弼继续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李弼又升任秦州刺史。

老朱(太祖)带兵打仗,让杨忠(弼)当大都督,领着右路大军,攻打潼关和洛阳,都拿下了!大统元年,杨忠升官了,当上了仪同三司、雍州刺史。没多久,他又升了骠骑大将军,还是仪同三司。跟着老朱平定了窦泰的叛乱,杨忠冲锋陷阵,立了大功,斩获很多敌人。老朱把自己的坐骑——那匹骓马,还有窦泰穿的盔甲都赏给了杨忠。后来又跟着老朱平定了弘农。

跟北齐神武帝在沙苑打仗的时候,杨忠带的军队在右翼,结果左翼被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杨忠喊上自己手下的六十个骑兵,自己冲在最前面,杀进敌阵,把敌人的队伍拦腰截断,敌人被分成两部分,结果被我们打了个大败仗。因为这次战功,杨忠被封为特进,赵郡公,还加封了一千户的土地。之后他又和贺拔胜一起攻克了河东,平定了汾州和绛州。

大统四年,老朱东征洛阳,杨忠当先锋。东魏的将领莫多娄贷文带着几千人马,突然跑到谷城。杨忠火速赶到,让士兵敲锣打鼓,扬起尘土,弄得跟大军压境似的。莫多娄贷文以为来了大部队,吓得拔腿就跑。杨忠紧追不舍,俘虏了他的军队,还把莫多娄贷文给杀了,把他的脑袋送到大营里示众。第二天,又跟着老朱和齐神武帝在河桥打仗,杨忠每次都冲到最危险的地方,身上中了七箭,最后被敌人抓住了,被围了好几层。杨忠装作伤得很重,倒在地上装死。看守的人放松了警惕,杨忠瞅见旁边有匹马,赶紧跳上马就跑了,这才逃过一劫。

大统五年,杨忠升任司空。六年,侯景占据荆州,杨忠和独孤信一起抵抗,侯景最后灰溜溜地跑了。九年,在邙山打仗,杨忠升任太尉。十三年,侯景带着河南六州来投降,东魏派韩轨去围困侯景在颍川。老朱派杨忠带兵去支援侯景,其他将领都听杨忠指挥。杨忠到了之后,韩轨就撤兵了。结果王思政又去攻打颍川,杨忠这才撤兵回去了。十四年,北稽胡造反,杨忠平定了叛乱。杨忠升任太保,加封柱国大将军。魏废帝元年,赐姓徒河氏。老朱西巡,让杨忠留守京城,朝廷上的大事都得向杨忠请示。

六官制建立后,杨忠被任命为太傅、大司徒。那时候柔然被突厥欺负得不行,举国来投降,杨忠率领前军迎接他们。朝廷还给了杨忠仪仗队,赏赐了六千段锦缎。等到晋公宇文护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大事,都跟于谨、杨忠他们一起商量。孝闵帝登基后,杨忠被任命为太师,晋封赵国公,食邑万户。前后加起来,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多的数不清。

弼这哥们儿每次带兵打仗,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出发,从不考虑私事,连家都没回过几次。他那为国操劳,忘记自身安危的样子,大家都差不多这样。而且他性格沉稳,很有远见,所以才能最终功成名就。元年前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世宗皇帝当天就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等下葬的时候,还三次去祭奠他。派兵给他挖墓,用上等的大车和龙旗,军队都跟着送到了墓地。给他谥号为“武”。后来又追封他为魏国公,让他在太祖庙里享祭。

他儿子叫耀。第二个儿子叫辉,娶了太祖的女儿义安长公主,所以继承了他的爵位。

辉在北魏大统年间,一开始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被赐封义城郡公的爵位,后来又当过抚军将军、大都督、镇南将军、散骑常侍。辉曾经卧病一年,太祖皇帝很担心他,每天都赏赐他一千钱,给他买药治病。后来魏孝文帝有反叛的迹象,太祖就让辉当了武卫将军,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不久皇帝被废黜了,辉又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魏孝明帝二年,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被外派到岐州当刺史。跟着太祖皇帝西巡的时候,他率领着公卿子弟,单独组成了一支军队。孝闵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不久继承了赵国公的爵位,后来又改封为魏国公。保定年间,他又升任大将军。天和六年,晋升为柱国。建德元年,他被任命为总管梁洋等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当时渠州、蓬州那边有蛮族作乱,多年来一直侵扰百姓,辉到了州里以后,采取安抚政策,那些蛮族都归顺了。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了他。

哎,耀虽然没当上继承人,但是因为他立下的功劳很大,朝廷就封他为邢国公,官位做到开府仪同三司那个级别。他儿子宽,在北魏大象年间,官至大将军,封蒲山郡公。耀的弟弟辉,也在大象年间,当上了大将军,封真乡郡公。辉的弟弟纶,那可是个有名的人物,文武双全。因为他老子是功臣,所以他从小就当了大官,做过吏部、内史下大夫,而且口碑特别好,大家都说他当官不错。最后官做到司会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阳郡公,还当过出使齐国的使臣。可惜他英年早逝,儿子长雅继承了他的爵位。纶的弟弟晏,在建德年间,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封赵郡公。他跟着高祖打仗平定了齐国,后来死在了并州。他儿子璟因为晏是为国捐躯的,所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耀的弟弟叫檦。

檦,字灵杰。个子不高,不到五尺,但是性格果断,胆子很大。年轻的时候跟着尔朱荣。魏永安元年,他跟着尔朱荣当别将,一起打败了元颢,被封为讨逆将军。后来尔朱荣被害了,檦就跟着尔朱世隆护送尔朱荣的妻子逃到河北。之后又跟着尔朱兆进了洛阳。朝廷赐他淝城郡男的爵位,后来又升了都督。普泰元年,元树从梁朝过来占领了谯城。檦跟着行台樊子鹄一起把元树打败了,然后升迁为右将军。

话说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斛律金跟着大都督元斌一起,在成皋跟北齐神武帝打仗。结果打输了,他和元斌就一起逃到梁朝去了。梁武帝待他们特别客气,后来斛律金又偷偷跑回去了。

大统元年,他被任命为抚军将军,还被封为晋阳县子,食邑四百户。没多久,他又当上了太祖的帐内都督。后来跟着军队去收复弘农,又在沙苑打胜仗。斛律金骑着马,拿着长矛,冲锋陷阵,整个人都藏在盔甲里。敌人看见他,都喊:“躲开这个小家伙!” 他们根本不知道斛律金长得什么样,他本来就长得这样。 之前,太祖也听说斛律金很勇猛,但没亲眼见过他的本事,这次才对他赞叹不已,说:“只要你胆子这么大,还管你个子高不高呢!” 因为立了功,斛律金被晋爵为公,食邑又增加了四百户。

接着他又跟着宇文贵打仗,在颍川打败了东魏将领任祥、尧雄等人。后来被征召当了太子中庶子。大统九年,他参加了邙山之战,升任持节、大都督。大统十三年,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他还跟着宇文弼去讨伐稽胡,斛律金功劳最大,被任命为豳州刺史,食邑又增加了三百户。大统十五年,被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刚即位的时候,他跟着赵贵征讨茹茹,论功行赏,他的功劳最大,被改封为封山县公,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两千一百户。孝闵帝登基后,斛律金被晋升为大将军。 武成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又跟着豆卢宁去征讨稽胡,大获全胜凯旋而归,被晋爵为汝南郡公。后来被任命为总管延绥丹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大统四年,他在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恒朔等五州刺史。

斛律金没有儿子,由宇文弼的儿子宇文椿继承了他的爵位。之前因为斛律金的功劳,宇文椿被封为魏平县子。到了大象年间,宇文椿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右宫伯,还被改封为河东郡公。

于谨,字思敬,是河南洛阳人。小名叫巨弥。他的曾祖婆是魏国的怀荒镇将;祖先是安定,做过平凉郡守、高平镇都将;父亲是提,做过陇西郡守,封茌平县伯。保定二年,因为于谨的功劳,追赠他的父亲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这人啊,性格沉稳,很有见识,略懂点经史子集,尤其喜欢《孙子兵书》。他平时就待在乡下,根本没想过要当官。有人劝他去当官,他就说:“那些州郡小官,古人都不屑一顾,那些高官厚禄,得看时机啊!我现在这样悠闲地生活在郡里,混日子过呗!” 后来,太宰元穆见到他,感叹道:“这是辅佐帝王的奇才啊!”

后来,六汗拔陵这伙人闹事,把北边搞得乱七八糟,还拉拢了茹茹部落当帮手。大行台仆射元纂带兵去讨伐他们。元纂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请来当铠曹参军事,一起北伐。茹茹部落一听大军压境,赶紧逃出塞外。元纂就派他带着两千骑兵去追,追到郁对原,前后打了十七仗,把茹茹部落的人全部俘虏了。

后来他又带少量骑兵出塞侦察敌情,结果碰上几千铁勒骑兵突然杀到。他一看,敌众我寡,要是撤退肯定跑不掉,就赶紧把自己的骑兵分散开来,藏到树林草丛里,还派人上山挥舞旗帜,装作是分兵布阵的样子。 敌人远远望见,虽然怀疑有埋伏,但仗着人多,根本没放在心上,就冲上来攻击他。

他呢,有两匹平时最常骑的骏马,一匹紫色的,一匹黑色的,敌人认得这两匹马。他就让两个人分别骑上这两匹马,冲出阵地。敌人一看,以为是他本人,都争着去追。他就趁机率领剩下的军队反击,那些追兵吓得四处逃窜。最后,他成功地回到了塞内。

公元524年,广阳王元渊带兵北伐,把我任命为长流参军,还特别隆重地接待了我。所有的军事计划,都让我参与讨论。甚至让我儿子去给他行礼问安,可见他待我有多好。后来,我和广阳王一起打败了贼首斛律谷禄等人。

那时候魏朝末年很乱,到处都是土匪,我便不慌不忙地对广阳王说:“自从正光年间以来,全国都乱成一锅粥,各州各郡都破败不堪,农业和商业都停滞了。现在殿下您奉行正义讨伐叛乱,来到边关,但是那些坏家伙像蚂蚁一样多,人数众多,如果我们硬碰硬,恐怕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希望得到大王您的授权,让我去劝降他们,这样就不用打仗,就能平定叛乱。”广阳王同意了我的建议。我正好会说好几种少数民族的语言,于是就只身一人深入敌营,向他们表示我们的诚意。

结果,西边的铁勒部落首领乜列河等人,带着三万多户人家都归顺了我们,跟着我们一起南迁。广阳王想亲自和我一起去折敦岭迎接他们。我说:“破六汗拔陵的军队不少,他们听说乜列河等人归顺了我们,一定会来攻击我们。如果他们先占据了险要的地势,我们就很难和他们对抗。现在我们可以用乜列河等人做诱饵,他们一定会来抢掠,到那时我们再设伏兵等待,一定能轻易打败他们。”广阳王采纳了我的计策。

果然,拔陵带兵来袭击,在山岭上打败了乜列河,他的部众都损失了。我埋伏的军队突然杀出,敌人被打了个大败,我们也全部收复了乜列河的军队。魏孝明帝为此很高兴,提升我为积射将军。

公元483年,他又跟着广阳王去征讨鲜于修礼。军队驻扎在白牛逻的时候,章武王被鲜于修礼害死了,于是军队就停在了中山。侍中元晏跟灵太后说:“广阳王是皇室宗亲,皇上特许他领兵征讨,现在却迟迟不进军,图谋不轨。而且,有个叫于谨的人,智谋超群,是广阳王的军师。现在战事正紧,这个人恐怕不是陛下忠心耿耿的大臣啊!”灵太后很相信元晏的话。于是下令在尚书省门外贴告示,招募能抓到于谨的人,许以重赏。

于谨听说后,就对广阳王说:“现在是太后当政,她容易相信那些奸臣谗言,要是太后不明白殿下的真心,咱们很快就会有杀身之祸。我想亲自去皇宫自首,向有关部门认罪,把我的真心话都说出来,这样才能免除灾祸。”广阳王同意了。于谨就来到告示下面说:“我知道这个人。”大家一起问他:“是谁?”于谨说:“我就是!”有关部门把这事报告给了灵太后。灵太后召见了他,非常生气。于谨详细解释了广阳王的忠诚,并且陈述了军队停滞不前的原委。灵太后的气消了一些,最终放过了他。没多久,就提升他做了别将。

过了两年,梁朝将领曹义宗占据穰城,屡次骚扰边境。于是朝廷派于谨和行台尚书辛纂率兵讨伐他。双方僵持了好几年,打了数十仗。于谨被提升为都督、宣威将军、冗从仆射。孝庄帝登基后,任命他为镇远将军,不久又调任直寝。他又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葛荣,平定了邢杲的叛乱,被封为征虏将军。后来又跟随尔朱天光打败了万俟丑奴,被封为石城县伯,食邑五百户。公元500年,他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他又跟随尔朱天光平定了宿勤明达的叛乱,又单独讨伐了夏州的贼寇贺遂有伐等人,将其平定,被授予大都督的职位。

后来,尔朱天光与齐神武在韩陵山交战,尔朱天光战败,于谨就退回了关内。贺拔岳上奏朝廷,请求留下于谨镇守,于是于谨被任命为卫将军、咸阳郡守。

老朱(朱元璋)到了夏州,任命我当防城大都督,还兼任夏州长史。后来岳飞被害了,老朱要去平凉。我就跟老朱说:“现在魏朝都快完蛋了,权臣专权,到处都是乱贼,老百姓苦不堪言啊!您老人家有超群的才能,还有拯救天下的策略,全国各地的人民都拥戴您呢!您应该赶紧制定个好计划,来满足大家的期望!”

老朱问:“你这话怎么说?”我说:“关中地区啊,那是秦汉的旧都,自古就是富饶的地方,将士们骁勇善战,土地肥沃,西边有巴蜀的富饶,北边有优良的马匹。现在您要是占据关中的战略要地,招揽英雄豪杰,训练军队,鼓励农业生产,就能观察时局的变化。况且皇帝还在洛阳,被那些乱贼逼得够呛,您要是向皇帝说明您的诚意,分析一下时局的利害关系,请求驻守关中,皇帝一定会同意,并且西迁。然后您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着皇帝的命令讨伐叛乱,那可是能成就像桓文公那样的千秋伟业的大好时机啊!”老朱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候,正好朝廷下令让我当阁内大都督,我就趁机把驻守关中、辅助皇帝的计策又提了一遍,魏帝居然采纳了我的建议。

话说宇文谨跟着齐神武攻打洛阳,后来又跟着魏孝文帝西迁。之后又跟着北周太祖打潼关,攻破了回洛城,立了大功,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还被晋爵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大统元年,他又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那一年,夏阳人王游浪在杨氏壁起兵造反,宇文谨带兵把他抓住了。同年,大军东征,宇文谨担任先锋。到了盘豆,东魏将领高叔礼占据险要地势不肯投降,宇文谨攻破了他的防线,俘虏了一千多敌军。接着又攻下弘农,活捉了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后来齐神武到了沙苑,宇文谨跟着太祖和众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因此被晋爵为常山郡公,食邑增加了一千户。他又参加了河桥之战,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兼任大行台尚书。后来稽胡首领、夏州刺史刘平叛乱,宇文谨率兵平定了叛乱。之后,他被任命为大都督、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后来又入朝担任太子太师。

九年后,他又跟随太祖东征。他单独攻打柏谷坞,并将其攻克。在邙山之战中,大军战况不利,宇文谨率领部下假装投降,站在路边。齐神武的军队乘胜追击,毫无防备。等追兵都过去了,宇文谨才从后面发起攻击,敌人大吃一惊。独孤信也在后面集结兵力猛攻,齐神武的军队顿时大乱,因此我军才得以保全。

十二年,宇文谨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领司农卿。侯景投降北魏,请求北魏派兵支援他,太祖想派李弼带兵去,宇文谨劝谏说:“侯景年轻,没什么带兵经验,他的心思很难揣测。最好先好好款待他,观察他的举动再说。就算要派兵,现在也不是时候。”太祖没听他的。后来宇文谨又兼任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率兵镇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还赏赐了他秬鬯一卣,圭瓒一副。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司空,食邑增加四百户。十五年,他被晋升为柱国大将军。

齐氏称帝,太祖带兵去征讨,任命宇文谨为后军大都督。还另外封他一个儿子为盐亭县侯,食邑一千户。魏恭帝元年,宇文谨被任命为雍州刺史。

一开始,梁元帝萧绎平定侯景之乱后,在江陵继位,暗中和北齐勾结,打算侵略北周。他哥哥的儿子,岳阳王萧詧,当时是雍州刺史,因为梁元帝杀了他的哥哥萧誉,所以跟梁元帝结下了仇怨。萧詧占据襄阳,向北周投降,请求北周出兵。于是北周就派宇文谨率领军队去讨伐萧绎。北周武帝在青泥谷设宴饯行。长孙俭问宇文谨:“你打算怎么对付萧绎?”宇文谨说:“最好的办法是,炫耀兵力在汉水、沔水流域,迅速渡过长江,直取丹阳;中等办法是,把城内居民迁到内城,加固城墙,等待援军到来;最差的办法是,如果难以迁移居民,就坚守外城。”长孙俭问:“你估计萧绎会采取什么策略?”宇文谨说:“他一定会选择最差的办法。”长孙俭问:“他为什么放弃好的办法而选择最差的办法呢?”宇文谨回答说:“萧氏家族在江南称霸,已经好几十年了。现在中原战乱不断,他们没空顾及其他,再加上我们跟北齐有冲突,萧绎心里觉得无力分身。而且萧绎这个人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老百姓都恋家舍不得搬迁,所以他一定会选择坚守外城。”

于是,宇文谨命令中山公护和大将军杨忠率领精锐骑兵先占据江津,切断萧绎的退路。梁军在外城修筑木栅栏,长达六十里。不久,宇文谨到达,包围了江陵。梁元帝多次派兵从城南出战,都被宇文谨打败。十六天后,外城失守。梁元帝退守内城。第二天,梁元帝带着太子以下所有官员,束手就擒,随后被杀。北周军队俘虏了十多万梁朝男女百姓,缴获了大量的府库珍宝。其中包括宋朝的浑天仪、梁朝的日晷铜表、魏朝的相风乌、铜蟠螭趺、直径四尺、周长七尺的大玉,以及各种车辆和器物,都献给了北周武帝,军队没有私藏任何东西。

北周武帝立萧詧为梁王,军队凯旋而归。武帝亲自到宇文谨府上设宴款待,两人谈笑风生,非常高兴。武帝赏赐宇文谨奴婢一千人,以及梁朝的珍宝,还有金银器皿、丝绸、竹器和乐器一套,另外还封他为新野郡公,食邑二千户。宇文谨坚决推辞,武帝坚持不准。武帝还命令乐师创作十首《常山公平梁歌》,让工匠们演唱。

我感觉自己已经当了很久的官,位高权重,功劳名声也都立起来了,就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于是就把先帝骑过的骏马和穿过的铠甲都上交了。太祖皇帝看懂了我的意思,就说:“现在那些厉害的坏人还没平定呢,你怎么能就这样只顾自己清闲呢?” 所以,我没接受他的请求。后来六部建立,我就被任命为大司寇。

太祖皇帝去世后,孝闵帝年纪还小,中山公护虽然受了先帝的遗命辅佐幼帝,但他平时名声地位不高,朝中的大臣们都想掌握权力,谁也不服谁。中山公护为此非常担忧,就偷偷地去拜访我。我对他说:“我以前得到丞相(太祖)的特别看重,这份情谊就像亲兄弟一样深厚。今天这事,我必须拼死也要争一争。等会儿在大家面前商议对策的时候,你绝对不能推辞。”

第二天,大臣们开会。我说:“以前皇室危急,很多人想篡夺皇位。丞相(太祖)一心想拯救皇室,拿起武器奋勇作战,所以才让国家重新兴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现在上天降下灾祸,突然夺走了先帝和许多大臣的性命。虽然皇上年纪还小,但中山公护您就像皇上的亲叔叔一样,而且还受了先帝的托付,军国大事理应由您来处理。” 我说话的语气非常强硬,大家都被震住了。中山公护说:“这是家事,我虽然能力平庸,但怎么敢推辞呢?”

因为我以前和太祖皇帝他们关系很好,中山公护一直对我非常尊敬。这时候,我赶紧上前说:“如果您能统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有了依靠。” 然后我再次行礼。其他大臣慑于我的威势,也都跟着再次行礼。就这样,大家的意见才统一了。

孝闵帝即位后,封他为燕国公,食邑一万户。后来他又升任太傅、大宗伯,和李弼、侯莫陈崇等人一起参与朝政。 贺兰祥讨伐吐谷浑的时候,皇帝还让他遥控指挥军队,并制定作战策略。

保定二年,因为年纪大了,他上表请求退休。皇帝的回信说:“古代的姜尚九十多岁还在辅佐周武王,召公奭将近一百岁了还在为周朝效力,他们都勤勤恳恳地为国家效力,自强不息。现在敌人还没消灭,全国还没统一,朕正需要您这样的栋梁之才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怎么能忘记两位先贤的优秀品德,而答应您的请求呢?朕很为难啊!您要是再坚持推辞,有关部门就不要再受理您的奏章了。”

三年四月,皇帝下诏说:“君主是国家的领导者,是教化的中心,要带领百姓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创造一个仁慈长寿的社会。所以古代的贤明君主都遵循这个原则,设立三老五更,还亲自参与祭祀活动。我虽然能力有限,但身居帝位,怎敢忽视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不给予他们应有的尊敬呢?太傅、燕国公谨,品德高尚,是国家的元老,他请求退休,朝野上下都为他惋惜。特封他为三老,有关部门要准备好仪式,择日举行仪式。”

他再次上表推辞,皇帝仍然不同意。皇帝还赐给他一根延年杖。高祖皇帝还亲自到太学去宴请他。三老入宫时,皇帝在宫门内迎接并行跪拜礼,三老也回拜。有关部门在宫殿正堂设好三老的座位,面向南方。太师、晋国公护走上前,在座位前摆好几案。三老入座后,面向南,靠着几案而坐,以老师的姿态自居。大司寇、楚国公宁走上前,整理好鞋履。皇帝走上前,站在御座前,面向西。有关部门呈上酒菜,皇帝跪下摆放酱料和豆子,亲自为三老割肉。三老吃完后,皇帝又亲自跪下敬酒。等酒菜撤下后,皇帝面向北站立,向三老请教治国之道。三老这才起身站到座位后面。

皇帝说:“我承担着治理天下的重任,自知才能不足,不懂得治国的要领,请您指教我。”三老回答说:“木头经过墨线校正才能笔直,君主听取臣下的劝谏才能成为圣明之主。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都虚心纳谏,以此了解自己的得失,天下才能安定。希望陛下能记住这一点。” 又说:“国家的根本在于忠诚和信用。所以古人说要放弃食物和武器,也要守信。国家兴衰,都取决于此。希望陛下能坚持,千万不要丢掉。”

又说:“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法度。法度是国家的纲纪,纲纪不能不正,关键在于赏罚分明。如果做了好事就赏,做了坏事就罚,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做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如果做了好事不赏,做了坏事不罚,那么天下善恶不分,百姓无所适从。” 又说:“言语和行动是立身的基础,言语和行动要一致,应该互相参照。希望陛下三思而后言,九思而后行。如果不思考不考虑,一定会犯错误。天子的错误,无论大小,就像日月的蚀,谁都知道。希望陛下谨慎。”

三老说完,皇帝再次跪拜接受教诲,三老回拜。仪式结束后,三老才离开。

晋公(指晋王司马昭)东征的时候,谨(指王允)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晋公还是让他带着老部下一起同行,去问问军情打探打仗的策略。打完仗回来,晋公赏了他一套钟磬。天和二年,又赏了他一辆舒适的马车。没多久,他就当上了雍州牧。三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高祖(指司马炎)亲自去吊唁,还派谯王司马俭负责他的丧事,赏赐了大量的丝绸和粮食,一共一千匹丝绸,五千斛粮食。 还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并加封为使持节、太师,兼任雍、恒等二十州的军事长官和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下葬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都送他到郊外。他的牌位也供奉在太祖庙里。

王允这个人啊,很有智慧和谋略,而且很会侍奉上司。虽然官位很高,但他一直很谦虚谨慎。每天上朝,出行也都很简朴,最多也就带两三匹马。朝廷上凡是关于军事和国家大事的,大多都和他商量决定。王允也总是尽心尽力,辅助皇帝治理国家。所以,在功臣当中,他特别受皇帝的信任,始终如一,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坏话。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们要保持低调,退让为先。再加上他活得长,享受的待遇又好,子孙又多,个个都飞黄腾达,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他的儿子王实继承了他的爵位。

宾实这个人啊,为人正直厚道。还没到二十岁就进了太祖的幕府,跟着打过潼关和回洛城的仗。大统三年,又跟着去弘农打仗,参加了沙苑之战。因为这些战功,被封为万年县子,食邑五百户,还当上了主衣都统。河桥那场战役,他冲锋陷阵,打头阵。战争结束后,他又被任命为内殿官,后来又当了通直散骑常侍,接着升任太子右卫率,还加都督的头衔。他还跟着太祖在邙山打过仗。大统十一年,皇上让他去东宫当侍讲。后来侯景来投靠北周,皇上派他带兵去支援,平定了九曲城。他又升任大都督,然后是仪同三司,还加了散骑常侍。大统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那一年,太祖和魏太子一起西巡,宾实也跟着去了。太祖在陇山刻石记功,把功臣的名字按功劳大小刻上去,预先就把他列为开府仪同三司。等到十五年,才正式授予他这个官职。后来又让他当了渭州刺史,还特地给他配了一支鼓吹乐队,晋爵为公,食邑增加到七百户。

魏恭帝二年,羌族首领东念姐率领部落叛乱,还和吐谷浑勾结,经常骚扰边境。朝廷派大将军豆卢宁去讨伐,打了很久也没打赢。后来又派宾实去,结果宾实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太祖还亲自写信慰问他,赏赐他奴婢一百口,马一百匹。孝闵帝即位后,宾实被任命为民部中大夫,晋爵为延寿郡公,食邑二千户。后来又升任大将军,当了勋州刺史,之后又调回朝廷担任小司寇。天和二年,延州蒲川的贼寇郝三郎等人叛乱,攻打丹州。朝廷派宾实带兵去平叛,结果他斩杀了郝三郎,缴获了上万头牲畜。之后,他被任命为延州刺史。五年后,他继承了燕国公的爵位,又升任柱国,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免职。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被任命为凉州总管。大象二年,他又加上了柱国的爵位,被任命为大左辅。隋开皇元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司空,谥号为安。

他的儿子宾顗,在大象年间末期,官至开府、吴州总管、新野郡公。宾顗的弟弟宾仲文,官至大将军、延寿郡公。宾仲文的弟弟宾象贤,官至仪同三司,还娶了高祖的女儿。

我弟弟贺拔翼,他的事迹后世都有记载。翼弟弟贺拔义,官至上柱国、潼州总管、建平郡公。义弟弟贺拔礼,官至上大将军、赵州刺史、安平郡公。礼弟弟贺拔智,一开始当开府,因为奉了宣帝的旨意,揭发齐王宪谋反,因此被封为齐国公。后来又升任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智弟弟贺拔绍,官至开府、绥州刺史、华阳郡公。绍弟弟贺拔弼,官至仪同、平恩县公。弼弟弟贺拔兰,官至仪同、襄阳县公。兰弟弟贺拔旷,官至仪同,死后追赠恒州刺史。

史书上这么说:贺拔岳起兵的时候很仓促,侯莫陈悦心里想的是兼并吞并,当时将士们都离心离德,没有坚定的意志。贺拔岳在洛阳安抚那些溃散的人马,抵抗敌人。最终全军凯旋,敌人彻底断了觊觎之心;他深思熟虑地处理政务,为建立霸业制定了策略。这功劳可不是小事啊!李弼、于谨他们辅佐朝廷,开创了盛世,他们处处为朝廷着想,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幕后出谋划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他们就像大河上的船桨,高楼大厦的栋梁一样重要,他们不仅是靠攀附权贵才出名的,更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谋略取得成功的。等到于谨年纪大了,德高望重,名声很大,受到朝廷的优待,享受着最高的荣誉,他总是担心自己功高震主,时刻保持警惕,唯恐遭到祸患。如果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君子,国家怎么能兴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