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辩,字景宣,是范阳涿县人,他们家几代人都从事儒学研究。他父亲卢靖做过太常丞。卢辩从小就爱学习,对经书典籍非常精通。后来他考中了秀才,当上了太学博士。因为《大戴礼记》当时还没有注解,卢辩就自己给它做了注解。他哥哥卢景裕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对卢辩说:“以前侍中注解了《小戴礼记》,现在你注解了《大戴礼记》,也算是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工作了。”
等到皇帝入关,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卢辩来不及回家,就只带了一匹马就跟着去了。有人问卢辩:“你有没有跟家里人道别?”卢辩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以大义为重,哪还顾得上跟家人道别呢?”孝武帝到了长安后,任命卢辩为给事黄门侍郎,主管著作。太祖皇帝认为卢辩很有儒学造诣,非常尊重他,朝廷有什么重大的事情,经常召见他咨询意见。赵青雀造反的时候,魏太子被安置在渭水北边,卢辩当时跟随魏太子,也没有跟家人打招呼。他做事果断,很有主见,都是这个样子。后来卢辩升任太常卿、太子少傅。魏太子和其他的诸王都向卢辩行束修之礼,向他学习。卢辩被封为范阳公,又升任少师。
从魏朝末年天下大乱,孝武帝西迁之后,朝廷的规章制度都荒废了。卢辩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都符合法度。他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很有决断力,能处理大事。他制定的制度,都能很好地执行,从不犹豫。他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世宗皇帝即位后,又提升卢辩为大将军。皇帝曾经和大臣们一起到卢辩家里做客,当时很多儒生都非常敬重他。后来卢辩被外放到宜州做刺史。去世后,配享太祖庙庭。他的儿子叫卢慎。
一开始,太祖皇帝想要实行《周官》的制度,就让苏绰专门负责这件事。没过多久苏绰就去世了,于是就让卢辩来完成这件事。于是,根据《周礼》建立了六官,设置了公、卿、大夫、士等官职,还制定了朝廷的仪仗、车服、器物等,大多都依照古代的礼制,革除了汉朝和魏朝的旧制。这些制度都实施了。现在把卢辩制定的六官制度记录下来:天官府掌管冢宰等官职;地官府掌管司徒等官职;春官府掌管宗伯等官职;夏官府掌管司马等官职;秋官府掌管司寇等官职;冬官府掌管司空等官职。史书上虽然记载了这些内容,但是详细的条文很多都没有记录下来。
咱们先说说这六部官员的事儿。太祖皇帝在魏恭帝三年的时候才开始正式设立这套制度,后来一直改来改去,没个定数。宣帝继位后,压根儿不按老规矩来,官员的级别、职务,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比如,一开始设立的四个辅官,还有六府各司又添了中大夫,御正、内史又加了上大夫等等,这些都写在史书上了。其他的那些改动,今天改明天变的,谁也记不清了。虽然当时表面上是按照《周礼》来执行,但实际上,内外官员的设置,又杂糅了秦汉时期的官职。我现在就简单列举一下这些官职的名称和级别,具体情况都在这里了。“纪传”里还有一些官职没列出来,那是因为史书上没记载。
柱国大将军,大将军,这级别是最高的,九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些大将军,还有开府、仪同三司,雍州牧,这些都是九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些将军,还有左、右光禄大夫,管辖户口三万以上的州刺史,这些是八品。
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这些,还有左、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管辖户口两万以上的州刺史,还有京兆尹,这些都是八品。
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些,还有左、右银青光禄大夫,帅都督,管辖户口一万以上的州刺史,柱国大将军府的长史、司马、司录,这些都是七品。
冠军将军、辅国将军这些将军,还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这些,都督,管辖户口五千以上的州刺史,户口一万五千以上的郡守,这些都是七品。
镇远将军、建忠将军这些将军,还有谏议大夫、诚议大夫这些,别将,开府长史、司马、司录,管辖户口不足五千的州刺史,户口一万以上的郡守,还有个“大呼药”的官职,这些都是六品。
中坚将军、宁朔将军这些将军;左、右中郎将;仪同府,八品州长史、司马、司录;管辖户口五千以上的郡守;还有个“小呼药”的官职,这些都是六品。
宁远将军、扬烈将军这些将军;左、右员外常侍;统军;骠骑车骑府、八品州长史、司马、司录;柱国大将军府的中郎掾属;管辖户口一千以上的郡守;长安县令、万年县令,这些都是五品。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些官职啊!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说,啥意思。
首先,这第一段说的是:伏波将军、轻车将军这些高级将领;还有奉车都尉、奉骑都尉这些都尉;再往下,就是四征镇抚军府里的中镇抚、正七品州的长史、司马、司录;开府的府中郎掾属这些幕僚;户口不满千人的郡守;户口七千人以上的县令;还有正八品州的呼药(这应该是个医官之类的)。 这都是五品官。
接下来第二段:宣威将军、明威将军这些将军;武贲给事、冗从给事这些给事中;仪同府的府中郎掾属这些幕僚;柱国大将军府的列曹参军;四平将军府里的长史、司马、司录;正八品州的别驾;户口四千人以上的县令;八品州的呼药。 这是正四品官。
第三段:襄威将军、厉威将军;给事中;奉朝请(这应该是个荣誉职务);军主;开府的列曹参军;冠军辅国府的正六品州的长史、司马、司录;正七品州的别驾;正八品州的治中;七品郡丞;户口两千人以上的县令;正七品州的呼药。这是四品官。
第四段:威烈将军、讨寇将军;左、右员外侍郎(这可是相当高的官职了);幢主;仪同府的正八品州列曹参军;柱国府的参军;镇远建忠中坚宁朔府的长史、司马;正六品州的别驾;正七品州的治中;正六品郡丞;户口五百人以上的县令;七品州的呼药。这是正三品官。
第五段:荡寇将军、荡难将军;武骑常侍、侍郎(这又是高官);开府府参军;骠骑车骑府的八品州列曹参军;宁远扬烈伏波轻车府的长史;正六品州的治中;六品郡丞;户口不满五百的县令;戍主;正六品州的呼药。这是三品官。
第六段:殄寇将军、殄难将军;强弩司马、积弩司马;四征镇抚军府的正七品州列曹参军;正五品郡丞。这是正二品官。
第七段:扫寇将军、扫难将军;武骑司马、武威司马;四平前后左右府的七品州列曹参军;戍副;五品郡丞。这是二品官。
最后一段:旷野将军、横野将军;殿中司马、员外司马;冠军辅国府的正六品州列曹参军。这是正一品官。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列举了一大堆古代的官职,从一品到五品,涵盖了武将和文官,级别高低一目了然。 这简直就是古代官场的一个缩影啊!
好家伙,这哥们儿官职可真不少!武威将军、武牙将军,淮海都尉、山林都尉,镇远将军、建忠将军、中坚将军、宁朔将军、宁远将军、扬烈将军、伏波将军、轻车将军,还有府里的列曹参军,这得多少个官衔啊!就这,还只是他其中一个职位。
周朝的规矩是:封了郡县五等爵位的,都得加上个“开国”的称号;要是授了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级别的,还得再加个“使持节”、“大都督”;要是开府的,再加个骠骑大将军、侍中;要是仪同三司的,再加个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要是授了总管刺史的,也得加个“使持节”、“诸军事”。这些都是常规操作。大象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只有总管刺史和带兵打仗的才能加“持节”,其他的都取消了。到了建德四年,又增加了“上柱国大将军”这个官职,把“仪同三司”改成了“仪同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