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他家祖上六代之前,申钟做过后赵的司徒。冉闵时期,中原战乱不断,申钟的儿子申邃逃难到了江南。他曾祖父申爽在宋朝做官,官至雍州刺史;祖父申隆道是宋朝北兖州刺史;他父亲申明仁做过郡功曹,可惜早早去世了。申徽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非常孝顺。长大后,他喜欢读经史典籍,为人谨慎小心,不随便和人交往。母亲去世后,他料理完丧事,就回到了魏地。
后来元颢攻入洛阳,任命元邃为东徐州刺史,元邃就请申徽当他的主簿。元颢战败后,元邃被囚车押解到洛阳,他的部下和宾客都纷纷离开了他,只有申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元邃获释后,广交朋友宾客,感叹申徽有古人的风范。没多久,申徽就被任命为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帝初年,申徽觉得洛阳战乱还没平息,就偷偷地跑到关中去拜见文帝。文帝和他谈话后,非常欣赏他,把他推荐给了贺拔岳。贺拔岳也很器重他,把他当做宾客看待。文帝到夏州后,任命申徽为记室参军,兼任府主簿。文帝发现申徽为人沉稳,有见识,凡事都非常信任他,后来又把他提拔为大行台郎中。当时朝廷刚刚建立,军务繁忙,各地来的公文文书,都是申徽起草的。因为在迎接孝武帝回朝的过程中立了功,申徽被封为博平县子,并担任本州的大中正。大统初年,他被晋爵为侯。
大统四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负责修撰起居注。河桥之战,大军失利,很多在皇帝身边当差的官员都逃散了,只有申徽始终不离皇帝左右。魏帝为此对他赞赏不已。大统十年,申徽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
话说,以前东阳王元荣当瓜州刺史,他女婿刘彦跟着去了。元荣死了以后,瓜州有头有脸的人都推荐元荣的儿子康继任刺史,结果刘彦杀了康,自己抢了刺史的位置。当时天下不太平,朝廷没工夫管这事儿,索性就让刘彦继续当刺史。可刘彦经常不听朝廷的命令,还跟吐谷浑勾结,明显是想造反。
文帝不好大动干戈,想用点计策收拾他。于是就派宇文徽当河西大使,暗地里让他去对付刘彦。宇文徽轻装简从,只带了五十个骑兵就去了瓜州,到了之后就住在宾馆里。刘彦看见宇文徽带的人这么少,一点儿都没怀疑。宇文徽就派人委婉地劝刘彦回朝,想试探一下他的心思。刘彦不肯。宇文徽又派人劝他安心住下,刘彦这次同意了,就来到了宾馆。宇文徽早就和瓜州当地有势力的人暗中商量好了,要抓刘彦,于是就一声令下,把刘彦绑了起来。刘彦辩解说自己没罪。
宇文徽数落他说:“你啥功劳都没有,却占据着这么重要的位置。仗着离京城远就胡作非为,不按时上贡,还羞辱使者,根本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你犯的罪,简直罪无可赦!只不过当初皇上给你下旨的时候,本意是想派人送你回京城,可惜没能当面处罚你,向边疆百姓有个交代罢了。”然后,宇文徽宣读圣旨,安抚州里的官员和刘彦的手下,又说大军马上就到,城里的人谁也不敢乱动。宇文徽办完事回朝,升任都官尚书。
过了十二年,瓜州刺史成庆被城里人张保杀了,都督令狐延等人起义,赶走了张保,请求朝廷任命新的刺史。因为宇文徽在西域声望很高,朝廷就授予他假节、瓜州刺史的职位。宇文徽在瓜州当了五年刺史,生活节俭,爱护百姓,边疆人民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十六年,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还加封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废帝二年,他被封为公爵,担任正右仆射,并且赐姓宇文氏。
申徽这个人啊,特别勤快,认真负责。不管在哪儿当官,大小公文都亲力亲为,仔细过目。所以,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底下的人也不敢乱来。后来即使升了高官,他也没改变这个习惯。
有一次,他被派去襄州当刺史。当时南方刚归顺朝廷,当地有个旧习俗,官员们都收受贿赂。申徽为人清廉谨慎,就在卧室里挂了杨震的画像警示自己。等到他离任回朝时,老百姓和官员们送了他几十里,队伍绵延不绝。申徽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值得他们这样感激的事,心里很愧疚,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大人小孩都来读这首诗,互相传说着:“这是申使君写的!”然后就一起背诵起来。
后来,明帝任命他为御正,掌管文书,还提升他的官职为上大夫,一共四人,称作大御正,申徽就是其中之一。他后来又当过小司空、少保,出任荆州刺史,回朝后又担任小司徒、小宗伯。天和六年,他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准了他的请求。他死后,朝廷追赠他泗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章”。
他的儿子申康,也当过泸州刺史、司织下大夫、上开府;申康的弟弟申敦,当过汝南郡守;申敦的弟弟申静,当过齐安郡守;申静的弟弟申处,当过上开府、同昌县侯,后来去世了。
陆通,字仲明,是吴郡人。他曾祖父陆载,跟着宋武帝平定了关中,军队撤回时,陆载跟着宋武帝的儿子刘义真留在了长安,结果被赫连氏俘虏了。后来魏太武帝灭了赫连氏,陆载就投降了魏国,当上了中山郡守。陆通的父亲陆政,特别孝顺。他母亲是吴地人,喜欢吃鱼,可是北方鱼少,陆政经常为这事发愁。后来,他家后院突然冒出一股泉水,里面竟然有鱼,从此就能满足他母亲的饮食需求了。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所以把那泉水叫做“孝鱼泉”。陆政一开始跟着尔朱天光打仗,尔朱天光战败后,他就投奔了文帝。文帝当行台时,任命陆政为行台左丞、原州长史,还赐给他中都县伯的爵位。在大统年间,陆政去世了。
话说这宇文泰,从小就聪明好学,很有志气。年轻的时候在河西当官,碰上了战乱,和上司走散了。他就自己一个人往东走,投奔了尔朱荣。尔朱荣死了以后,他又跟着尔朱兆。尔朱氏家族被灭了之后,他就进了关中。
西魏文帝的时候,宇文泰在夏州,被文帝召到身边当了帐内督。没过多久,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了。当时有人说贺拔岳的军队已经溃散了,文帝很担心。宇文泰却说不会,过了几天,消息传来,果然和他预测的一样。从此以后,文帝对他更加信任,让他日夜陪伴左右,家人都很少见到他。宇文泰虽然身处机密要职,却更加谦恭谨慎,文帝因此更加器重他。后来因为迎接孝武帝有功,被封为都昌县伯。大统元年,被晋爵为侯。他参与擒获窦泰,收复弘农。在沙苑之战中,他奋勇作战,立下了大功。
他还参与了解除洛阳之围。军队回师途中,赵青雀在长安叛乱,文帝打算讨伐,但是因为人马疲惫,不能快速行军。文帝还觉得青雀等人只是小股叛军,不足为虑,说:“我到长安,只要带轻骑兵去,他们一定会束手就擒。”宇文泰却进言说:“青雀等人既然认为用大军不利,觉得朝廷危在旦夕,就勾结同伙造反。他们的叛乱计划已久,肯定不会悔改。而且他们散布谣言说大军战败,东边敌人就要来了,如果只带轻骑兵前去,百姓会相信这些谣言,更加沮丧士气。虽然大军疲惫,但精锐部队还有很多。凭借您的威望,率领那些想归顺的人马,以顺势讨伐叛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平定了赵青雀的叛乱。因为之前的功劳,宇文泰被晋爵为公,担任徐州刺史。因为战乱还没平息,他就留在了军队里。他又参与了讨伐刘平伏的战役,被提升为大都督。后来文帝前往玉壁,宇文泰被晋升为仪同三司。
九年后,高仲密率领部众前来归附,宇文泰跟随若干惠在邙山作战,其他军队都撤退了,只有若干惠和宇文泰率领的部队奋勇作战。直到半夜才悄悄撤退,敌人也不敢追击。宇文泰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仆卿的官职,赐姓步六孤氏,晋爵为绥德郡公。周孝闵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小司空。保定五年,他官至大司寇。
这个人性格温和谨慎,即使长期位居高位,也一直保持清廉谨慎。他得到的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常说:“人只怕贫穷而不显贵,不怕显贵之后再贫穷。”建德元年,他升任大司马。同年去世。他的弟弟叫逞。
他弟弟逞,字季明,最初名叫彦,字世雄。魏文帝曾经很随意地对他说:“你为人温厚平和,为什么字叫‘世雄’呢?况且做世界的英雄,也不是你应该做的。而且,这和你兄弟俩的性格也不相符啊。”于是逞就改了字。逞从小就谨慎细心,很早就有了名声。他哥哥通因为军功另受封茅土,就把他父亲的中都县伯的爵位让给了逞,让逞继承。逞起初担任羽林监,是文帝的亲信。当时的人都凭借骁勇善战来获得升迁,只有逞独具文雅之风。文帝因此更加礼遇他。大统十四年,他参与大丞相府军事,不久又兼任记室。保定初年,他多次升迁,做到吏部中大夫,历任蕃部、御伯中大夫,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调任司宗中大夫,然后转任军司马。逞办事能力强,见识广博,明察秋毫,他历任三府要职,所到之处都有政绩。朝廷很赏识他,晋升他的爵位为公。
天和三年,齐国派侍中斛斯文略、中书侍郎刘逖来朝聘。为了修好邻邦关系,朝廷精心挑选使者。皇帝下诏让逞担任正使,尹公正担任副使回访齐国。逞相貌堂堂,口才很好,办事敏捷又很有礼貌,齐国人都称赞他。回国快到京畿的时候,朝廷下令用车马仪仗迎接他入朝。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四年后,他被任命为京兆尹。京兆地区有头母猪生了好几只小猪,十几天后母猪死了。它家里还有一只母野猪,于是就喂养这些小猪,小猪们都靠它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逞的仁政带来的好兆头。不久,他又升任司会中大夫,后来外放担任河州刺史。
晋公(晋王杨广)很欣赏杨逞的才华,把他提拔为中外府司马,还给了他不少权力。没多久,杨逞又升任司会兼纳言,后来又升了小司马。后来晋王杨广被杀,杨逞因为和杨广的关系而被免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纳言。但是因为身体不好,无法胜任繁重的职务,所以就调任宜州刺史。按规定,刺史上任要搞个盛大的仪式,带仪仗队啥的。但是杨逞觉得当时正值农忙,就上奏朝廷请求取消这些仪式。武帝(隋文帝杨坚)非常赞赏他的做法,批准了他的请求,以此来表彰他清廉正直的操守。杨逞在宜州当官期间,政绩很好,大家都称赞他。后来东宫(太子宫)刚建好,他就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去世后,被追赠为大将军,他的儿子杨操继承了他的爵位。
柳敏,字白泽,是河东解县人,是晋朝太常纯的七世孙。他父亲柳懿,曾担任魏朝的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柳敏九岁就成了孤儿,但他孝顺母亲,非常有名。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就连阴阳卜筮这些东西,也都学过。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升迁为河东郡丞。朝廷之所以让他回老家河东郡任职,是因为他是河东人。虽然柳敏管辖的是自己的家乡,但他做事公正公平,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文帝收复河东地区,见到柳敏后非常器重他,对他说:“今天我不光高兴收复了河东,更高兴的是得到了你!”于是任命他为丞相府参军事。没过多久,他又升任户曹参军,兼任记室。每当有外地宾客来访,总是由他接待;朝廷的各种吉凶礼仪,也都由他负责监督。他还和苏绰等人一起修订新的法令制度,成为朝廷的政典。后来他升任礼部郎中,被封为武城县子,加授帅都督,统领家乡的军队。不久又升任大都督。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守孝期间,头发都白了一半。守孝结束后,他又被任命为吏部郎中。他因为过度悲伤,身体消瘦得不成样子,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文帝看到后非常感动,特意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后来尉迟迥叛乱攻打蜀地,柳敏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军中的各种策略计划,都交给他负责。蜀地平定后,他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侍中,又升任尚书,还赐姓宇文氏。隋朝六官制建立后,他被任命为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当上皇帝后,杨敏升官做了公爵,又当上了河东郡守,没多久又被调回朝廷,担任礼部官员。后来他又被外派到郢州当刺史,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快要回朝的时候,各族百姓都被他的好政绩感动,纷纷带着酒菜和土特产在路上等候他。杨敏为了避免麻烦,就改道回去了。 回到朝廷后,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官员。后来礼部改名为司宗寺,杨敏继续担任要职。
杨敏为人正直,做事勤恳,每天上朝都起得很早。他在朝廷任职多年,对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熟悉,一旦发现一些仪式和典章制度与先例不符,他总是根据旧章进行修改,力求恰当。后来他升任小宗伯,参与修撰国史;又升任小司马,参与修订律令。之后,他又升任大将军,被外派到鄜州当刺史,但因为生病没能赴任。北周武帝灭齐后,杨敏被封为武德郡公。从建德年间开始,杨敏就长期卧病在床,武帝和宣帝都亲自到他府上探望。
开皇元年,杨敏被晋升为上大将军、太子太保。同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五州诸军事、晋州刺史的官职。临终前,他告诫子孙丧事一定要从简,他的子女们都哭着遵照他的遗嘱办理。杨敏的幼子叫杨昂。
杨昂字千里,从小就聪明颖悟,很有见识,能力也远超常人。北周武帝时期,他担任内史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文城郡公。当时他正值仕途得意之时,朝中百官都对他敬佩有加。杨昂尽心竭力地为朝廷献策,从不推辞,为人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满。当时人们都非常敬重他。武帝去世后,他被遗诏辅佐新君。后来受到宣帝的冷落,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隋文帝担任丞相时,与杨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帝当上皇帝后,任命杨昂为大宗伯。上任当天,杨昂不幸中风,无法处理公务。文帝登基后,杨昂的病逐渐痊愈,被加封开府,并被任命为潞州刺史。杨昂看到天下太平,就上表请求朝廷推行劝学和礼仪。文帝看到奏章后非常赞赏,并下诏褒奖了他。从此,天下州县都设立了博士教授礼仪。杨昂在潞州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最终,他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杨调继承了他的爵位。
卢柔,字子刚。从小没了爹娘,是叔母把他养大的,叔母对他的照顾比亲儿子还好。卢柔对叔母也孝顺得很,就跟亲妈一样。家族里的人都非常赞赏他。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还没成年就学会写文章了,但是有点口吃,不太能进行辩论。他还挺爱喝酒,有时候喝醉了就有点放肆,因此被一些人议论。司徒、临淮王萧彧看重他的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魏孝武帝和齐神武帝关系闹僵了,皇帝下令贺拔胜去荆州做刺史。卢柔觉得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就跟着贺拔胜去了荆州。贺拔胜任命卢柔做大行台郎中,负责掌管文书。军中的很多重要事务,卢柔都参与其中。后来贺拔胜升任太保,又提拔卢柔做他的幕僚,还给他加了个冠军将军的官衔。后来孝武帝召贺拔胜带兵回洛阳,贺拔胜就问卢柔怎么办。卢柔说:“高欢现在控制着晋阳的军队,他的心思很难揣测。您应该立刻带兵回洛阳,跟高欢决一死战,胜败在此一举,这是最好的策略。如果不行,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北边占据鲁阳,南边控制旧楚,东边连接兖州和豫州,西边连接关中,拥有十万大军,伺机而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再不济,就放弃三荆之地,跟梁国搞好关系,保住性命,功名利禄就先放一放吧,这是最坏的策略。”贺拔胜觉得卢柔年纪轻轻,就笑了笑没理他。
后来孝武帝西迁,东魏派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打败了,就南逃到梁国去了,卢柔也跟着他一起去了。贺拔胜多次上书梁武帝请求回朝,梁武帝看了他的奏章,很欣赏他的文采。梁武帝知道这些奏章都是卢柔写的,就派人去慰问卢柔,还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贺拔胜和卢柔一起回北,走到襄阳的时候,齐神武帝担心贺拔胜会投奔西魏,就派侯景带轻骑兵去拦截他们。贺拔胜和卢柔都很害怕,就弃船上山步行,带着很少的粮食冒险前进,走了几百里路。那时候正赶上秋季连绵阴雨,同行的人冻饿交加,死了大半。走到丰阳边界的时候,卢柔迷路了,独自一人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淋湿了衣服,差点冻死。
公元537年,我到了长安。皇上封我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皇帝看重我的才能,把我提拔为行台郎中,又加封我为平东将军,后来又任命我为从事中郎,跟苏绰一起掌管机密文件。那会儿沙苑之战刚结束,咱们大军接连获胜,汝州、颍州一带,好多人都起义响应朝廷。每天往来公文,少说也有上百份。我处理这些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妥妥的。后来皇上又把我封为县子,食邑增加到三百户,还让我做了中书舍人。之后又升迁为司农少卿,然后又升郎中,兼任著作郎,负责撰写起居注。最后,我当上了黄门侍郎。文帝皇帝知道我很穷,还脱下衣服赏赐给我呢。公元550年,我又被加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即位后,我被任命为小内史,后来又升迁为内史大夫,最后官至开府。我死在了这个职位上。我写的诗歌、碑铭、檄文、表奏、启事等文章,流传于世的有几十篇。我的儿子恺继承了我的爵位。
我儿子恺,字长仁,博览经史,很有才能。他一开始在齐王手下做记室。后来历任吏部、内史上士,礼部下大夫。之后又出使陈国当副使。大象年间,他被任命为东京吏部下大夫。
我孙子唐瑾,字附璘,他父亲叫永。瑾的性格温顺恭谨,很有气度,博览经史,还喜欢写文章。他身高八尺二寸,长得非常高大威猛。十七岁的时候,周文帝就听说过他的名声,还给他父亲写信说:“听说您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陵,擅长武略;一个叫瑾,文雅有才。您可以把他们都带到朝廷来,我想把文武的重任都交给你们父子。”于是,周文帝就召见他,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的书信和紧急文书,大多都由他来处理。他参加了沙苑之战和河桥之战,都立下了功劳,被封为姑臧县子。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北魏王朝迁都,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朝廷的规章制度,瑾都参与制定。后来他又升任户部尚书,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赐姓宇文氏。
于谨,那是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朝中上下都很尊敬他。当时的白文帝觉得于谨不仅学问好,人品也好,就想和他结拜兄弟,希望子孙后代也能学习他的优秀品德,成为道德楷模。文帝为此感叹了好久,还赐给了于谨“万纽于”这个姓氏。于谨和文帝关系很好,非常注重长幼尊卑的礼节;于谨自己也教育子孙后代,要尊敬兄长和叔伯。所以说,他深受朝野敬仰,这可不是吹的。后来,他被封为临淄县伯,又升任吏部尚书,负责选拔官员。他选人很公正,很有眼光,非常注重人的品德。他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不久后又复职。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俊杰,周文帝自己都觉得选人很成功,号称“六俊”,但于谨尤其受到文帝的器重。
于谨南征江陵的时候,带上了于谨当元帅府长史。军中的许多策略都是于谨想出来的。江陵攻下后,许多当地官员和士兵都被当作奴隶。于谨仔细考察他们的才能品行,只要发现有点优点的,就建议赦免他们,因此很多人都因为于谨而免于灾难。当时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军队凯旋后,很多将领都趁机抢掠,搜刮了不少财物。而于谨却什么也没拿,只带了两车书回家。有人告诉文帝说:“唐瑾带回了大量的辎重,都是梁朝的珍宝。”文帝起初不信,但为了查明真相,就暗中派人去检查。结果只发现了书籍。文帝感叹道:“我认识这个人二十多年了,知道他不会为了利益而违背道义。如果我不派人检查,恐怕会有人怀疑他像‘投杼’一样藏匿财物,所以才特意查明真相。凡是接受别人委托办事,都应该像他这样啊!”因为平定江陵的功劳,于谨被晋升为公爵。
后来朝廷设立六官,于谨被任命为礼部中大夫,之后外放为蔡州刺史。他先后担任拓州、硖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政绩,百姓和官员都称赞他。之后,他升任荆州总管府长史,又回到朝廷担任吏部中大夫,之后又升任御正、纳言中大夫。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他就连升四级,朝中官员都为此感到荣幸。后来,他被任命为司宗中大夫,兼任内史。不久后,他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小宗伯,谥号为“方”。
瑾这个人啊,为人非常正直,很有自己的原则。下了朝休息,在家也总是穿着官服正襟危坐地面对妻子。就算遇到打雷闪电狂风暴雨的晚上,即使在睡觉,他也会立刻起床,戴好帽子,系好腰带,端端正正地拿着笏板坐着。他还特别喜欢做好事,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他领到的俸禄赏赐,总是分给宗族亲戚。那些特别穷的亲戚,他还把自己的好田地都拿去接济他们。最后留给子孙的,就只有些贫瘠的土地了。朝中和民间都因此称赞他。他写过十篇《新仪》,还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赋、颂、碑文和诔文。他的孙子叫大智,继承了他的家业。
瑾的次子叫令则,喜欢写文章,也懂音律,他的文章风格比较轻柔艳丽,在当时很受欢迎。北齐天保年间,他被任命为下大夫,出使陈国。北周大象年间,官至乐部下大夫。后来到了隋朝,官至太子左庶子。可是后来皇太子勇被废黜,他也因此被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