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夏天,四月十五号,赵匡胤在南郊登基称帝。他摆好祭坛,用柴草祭祀天地,然后说:“我,皇帝赵匡胤,恭敬地用黑色的公牛和牡羊祭祀,向天地祖先禀告:宋朝皇帝(指后周恭帝)遵循天命,让我继承皇位。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统治者,他们的责任就是遵循天道,创造万物,发展这伟大的道义。天下为公,我的继位并非寻常之事。从虞舜夏禹时代,到汉魏时期,历代帝王都是顺应天意,禅让继承,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由于水德衰微,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多亏我的功劳,才得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国家安定。我重建国家,颁布法令,施行仁政,维护正义。天象祥瑞,山河呈现灵气,这都是上天与人心的感应,天下太平。我顺应天意,承继大统,接受了这至高的使命。我本不想继承皇位,但群臣百官,百姓各族,都认为上天眷顾我,我不能违背民意,不能让国家失去君主。我敬畏上天的威严,不敢违背天命。我选择吉日良辰,恭敬地接受天命,登坛受禅,向天地祖先禀告,以永远回应百姓的愿望,治理好天下。希望上天保佑!”
这段话,赵匡胤的意思是说,他登基是顺应天命,是众望所归,为了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不得不接受这个重任,并承诺会好好治理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把自己的登基说得非常冠冕堂皇,充满了神圣感,也暗示了得到上天和百姓的认可。 他强调了前朝的衰败和自己的功劳,以及群臣百姓的拥戴,为自己的篡位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最后,他祈求上天保佑,以示虔诚。
好家伙,仪式结束啦,皇帝回宫了,到了太极殿。然后就下圣旨了:“五德更绍,帝迹所以代昌,三正迭隆,王度所以改耀。”(这句是原文,意思是说朝代更迭是天经地义的,王朝兴衰也是规律使然。) 这意思就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变化,像元朝的忽必烈,他治理国家的方式和别的朝代都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好。
我呢,能力有限,赶上这么个乱世,只能拼命努力,靠着一些好的政策,再加上大家齐心协力,总算把国家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了。虽然我的功劳比不上古代那些开国皇帝,但也算得上是功勋卓著了。宋朝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不是我能改变的。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我接受了天命,祭祀了祖先和上天,才得以坐上这个位置。说实话,我能力有限,担不起这份重任,感觉就像在深水中行走,不知道能不能到达彼岸。
现在我刚开始执政,一切都要从新开始,我希望能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所以,特大赦天下!把昇明三年改成建元元年!老百姓每人升两级爵位,文武官员都升两级!那些孤寡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每人发放五斛粮食!以前的欠税和欠债,一笔勾销!那些犯了罪,贪污受贿,强奸抢劫的人,全部严惩!所有被关押的犯人,除了死刑犯,全部释放!那些被革职、降级、禁锢的人,按照以前的规定处理。
好家伙,皇帝这波操作够大的!先把宋朝皇帝封为汝阴王,给他盖了个宫殿在丹阳县旧址上,还让他继续用宋朝的年号、车旗、服装等等,跟以前一模一样。有意思的是,给宋朝皇帝上奏不用写奏章,宋朝皇帝回信也不用称诏书,这待遇,没谁了! 同时,他还把宋朝其他几个王爷也降了爵位,晋熙王燮成了阴安公,江夏王跻成了沙阳公,以此类推,公主们的爵位也跟着降了。皇帝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概意思是说: “这改朝换代的事儿,历朝历代都有,宋朝的这些王公贵族,爵位该降降了。不过呢,念在他们祖上有点功劳,而且也为国家做过贡献,所以就按照以前的规矩,稍微降降爵位就行了。南康县公和华容县公可以封侯,萍乡县侯可以封伯,具体降多少户口,就按照刘穆之、王弘、何无忌他们以前的情况来处理吧。”
接下来,皇帝又调整了一波官员。司空褚渊升任司徒,吴郡太守柳世隆当上了南豫州刺史。皇帝还下诏说:“咱们这新朝刚建立,一切都要从新开始,要大赦天下,让大家重新过日子。那些因为造反被抓起来关在监狱的人,都放了吧!那些因为犯事被流放的人,也让他们回家吧!” 然后,齐国左卫将军陈显达升任中护军,中领军王敬则当上了南兖州刺史,左卫将军李安民当上了中领军。戊戌这天,荆州刺史嶷被提升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官职蹭蹭往上涨啊!同时,冠军将军映接替嶷当了荆州刺史,西中郎将晃当上了南徐州刺史,冠军将军垣崇祖当上了豫州刺史,骠骑司马崔文仲当上了徐州刺史。
最后,皇帝还下令停止各地向朝廷进贡庆贺的礼品。己亥这天,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从前朝以来,很多制度都坏了,农业和桑蚕业都衰落了,盐铁专卖害了老百姓,商品买卖也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些坏毛病,一代一代传下来,越来越严重。现在我们要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老百姓都能有活干,不至于失业。皇室成员和诸王,都不许再修建豪华的府邸,也不许圈占山林湖泊。皇室的田地和池塘,以及宫廷的税收,都要减少开支。” 这皇帝,还真是雷厉风行啊!
1900年,皇帝下令说:“宋朝皇帝、藩王和他们的陵墓,都应该派人看守。”相关部门上奏说,皇帝的陵墓每个派一个长官,士兵人数根据情况而定;藩王的陵墓每个派五个士兵;妃嫔的陵墓每个派三个士兵。
五月丙午日(具体日期),晋升河南王吐谷浑拾寅为骠骑大将军。皇帝下诏说:“现在改朝换代了,爵位也要相应调整,宋朝的爵位等级制度,虽然应该简化,但是那些曾经为平定叛乱、巩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爵位就保持不变,不会降低。”相关部门上奏,保留襄阳郡公张敬儿等62人的爵位,取消广兴郡公沈昙亮等122人的爵位。 同时,把年号“嘉历”改成了“建元”,因为木德盛于卯,终于未,所以正月用卯,十二月用未。
五月丁未日(具体日期),皇帝下令说:“招募将领,悬赏征求人才,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近些年来国家动荡不安,这种做法逐渐成了习惯,而且导致很多人逃亡,犯下罪行。所以,即使脸上被刺字也不觉得丢人,逃亡也不觉得有罪。从现在开始,要停止这种大规模的招募。”五月壬子日(具体日期),皇帝下令册封参与辅佐新朝建立的文武大臣,其中司徒褚渊等31人被封爵,并根据功劳大小增加户口。五月乙卯日(具体日期),河南王吐谷浑拾寅进献贡品。五月丙辰日(具体日期),皇帝下令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同时派遣12位兼任散骑常侍的官员巡查各地。因为交宁路途遥远,所以没有派遣使者前往。五月己未日(具体日期),汝阴王去世,追谥为宋顺帝,丧葬仪式按照魏元帝、晋恭帝的规格办理。五月辛酉日(具体日期),阴安公刘燮等人被处死。追封皇帝的哥哥道度为衡阳元王,道生为始安贞王。五月丙寅日(具体日期),追尊父亲为宣皇帝,母亲为孝皇后,妃子为昭皇后。
六月初几,皇上下了道旨,说三府(相国、骠骑、中军)的官职,可以根据功劳和资历来提升,如果名额满了,剩下的就赏赐个满额的官职。第二天,周山图升任兖州刺史。再过几天,皇上又下旨说,宋朝末年战乱不断,加上天灾人祸,好多人都死无葬身之地,连棺材都盖不上,得赶紧下令把他们安葬,好好安抚一下民心。要是还能认出身份的,就赶紧把遗体送回老家。为此,朝廷派了四个监察官,负责三十五里范围内的收殓工作,其余的交给各州郡处理。没棺材和身份证明的,就用国库的钱买。又过了几天,皇上在太庙祭祀祖先。之后,皇上还下令,所有参与这次行动的将士和幕僚,都辛苦了,都升一级。然后,荆州刺史被罢免了。之后,立皇太子为赜,同时取消了各州郡的庆典活动,减轻重刑犯的刑罚,并把之前的赦免令延长一百天。还封了几个皇子为王:皇子嶷为豫章王,映为临川王,晃为长沙王,晔为武陵王,暠为安成王,锵为鄱阳王,铄为桂阳王,鉴为广陵王;皇孙长懋为南郡王。最后,宋顺帝下葬在遂宁陵。
七月初几,皇上又下令说,交趾地区一直跟朝廷隔绝,这是因为以前朝代末期,他们背叛朝廷,不肯朝贡。现在,咱们要大赦天下,对交州地区李叔献一人特赦,让他去安抚当地百姓,同时选拔文武官员。然后,任命李叔献为交州刺史。之后,又任命杨广香为沙州刺史,他是以前那个什么伪茄芦镇的镇主。皇上还下令,南兰陵老家免除赋税,武进王以前的封地也免除十年赋税。
九月辛丑这天,皇上发布诏令,说吴郡、会稽郡、义兴郡发了大水,今年这几个郡的田租就减免了吧。乙巳日,皇上任命新任尚书令、骠骑将军豫章王嶷为荆州刺史和湘州刺史,任命平西将军临川王映为扬州刺史。丙午日,褚渊接替尚书令的职位。戊申日,皇上到宣武堂举行宴会,还让各位王爷大臣们现场作诗呢。
十月丙子,立刘胤为汝阴王,让他奉祀宋朝的先帝后妃。己卯日,皇上亲自到太庙祭祀。辛巳日,皇上发布诏书说:“朕我兢兢业业处理国事,三十多年了,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都亲身感受过。现在局势还不太稳定,战争不断,国家能走到今天,全靠天时地利人和,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从宋元徽二年以来,很多参加过战争的将士们还没领到应得的俸禄,现在要赶紧调查清楚,该给的马上发放。那些能力还胜任其他职务的人,也要好好考察安排。如果有些地方因为战乱,户籍丢失,查无从考,那就允许州郡自己担保,如实上报。边远地区缺少考核官员的,可以根据军队的户籍册子直接任命。还有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士,一时半会回不来,就允许他们在军队里自己推举五保长,然后由他们所属的官府定期上报情况。” 这天,汝阴太妃王氏去世了,追封为宋恭皇后。
十一月庚子,任命太子左卫率萧景先为司州刺史。辛亥日,立裴氏为皇太子妃。甲申日,封赏了江谧等十位有功之臣,爵位和户籍赏赐各有不同。
第二年正月戊戌朔日,天下大赦。任命司空、尚书令褚渊为司徒,中军将军张敬儿为车骑将军,中领军李安民为领军将军,中护军陈显达为护军将军。辛丑日,皇上亲自到南郊祭祀。癸卯日,听说索虏在淮河、泗水一带作乱,皇上就下令调集军队北伐,全国上下都严阵以待。
二月初几,敌军在寿阳作乱,豫州刺史垣崇祖把他们打跑了。然后朝廷在巴州设置了新的州府。过了几天,朝廷任命三巴校尉明慧昭为巴州刺史;又任命宁蛮校尉萧赤斧为雍州刺史,南蛮长史崔惠景为梁州和南秦州刺史。之后,朝廷宣布西线告捷,解除战备状态,还派特使去淮河、肥河地区慰问百姓。考虑到徐州、豫州边境的百姓特别贫困,遭受了很大的灾难,朝廷下令州刺史和郡守们要加大赈济力度,好好安抚他们。接着,朝廷又发布诏令,说江南地区因为战乱逃难的百姓,要安排他们返回家乡,免除他们今年的赋税;那些孤寡贫困,无法自救的百姓,要登记造册,由郡县官府负责安置。
三月里,朝廷任命侍中西昌侯鸾为郢州刺史;又任命护军将军陈显达为南兖州刺史,吴郡太守张岱为中护军。这天,皇帝还到乐游苑举行宴会,王公大臣们都赋诗一首。之后,朝廷任命征虏将军崔祖思为青州和冀州刺史。到了四月,朝廷晋封高丽王乐浪公高琏为骠骑大将军。五月,朝廷开始修建六门城墙。六月,朝廷发布诏书,说:“去年水旱灾害严重,特赦丹阳、吴郡、会稽郡、义兴郡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县,免除他们以前三年未缴纳的赋税。那些官吏如果因为这些县的赋税未缴纳而受到处罚,也要一并赦免。”
七月,朝廷任命辅国将军卢绍之为青州和冀州刺史。这期间,皇太子妃裴氏不幸去世了。闰月,朝廷派遣领军将军李安民前往淮河、泗水地区。不久,索虏攻打朐山,青州和冀州刺史卢绍之等人把他们打跑了。到了十一月,朝廷任命氐杨后起为秦州刺史。
十二月,朝廷任命司空褚渊为司徒。这天,皇帝在中堂处理案件。之后,朝廷又任命骠骑大将军豫章王嶷为司空,扬州刺史、前将军临川王映为荆州刺史。
公元某年(三年)正月初一,那天是壬戌日,皇帝下令让王公大臣们都来提建议,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丙子日(正月初三),陈显达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柳世隆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皇子被封为江夏王。李安民将军他们还在淮阳打胜仗,把敌人打跑了。到了四月,沈景德被任命为广州刺史。
六月壬子日(具体日期),皇帝下令大赦天下!欠的税和债务,都根据情况减免一些。 七月份,垣荣祖被任命为徐州刺史。 十月份戊子日(具体日期),吐谷浑易度侯被任命为西秦州和河州刺史,还被封为河南王。
到了下一年(四年)正月初一,也是壬戌日,皇帝下诏说:“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摆在那里,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启发人们的智慧,教化百姓,让他们遵守规矩。所以,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才能一直流传下来。我自从即位以来,就一直想着要好好发展教育,而且官员们也纷纷上奏,建议重视教育。只是因为之前战事不断,没时间顾及文教方面的事,心里一直很遗憾。现在边境太平,年景也好,四面八方都安定团结,各民族都向往我们的大义。所以,现在可以按照以前的规定,修建学校,挑选优秀的老师,广招学生入学。” 然后,王延之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 癸亥日(具体日期),皇帝又下诏说:“这几年,我们在西北边境作战,将士们英勇奋战,很多人都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虽然国家有抚恤战亡将士家属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常常不够周到。从建元以来战死的将士,朝廷会免除他们家属二十年的租税和徭役,杂役也免除十年。如果战死将士的遗体找不到,军队要负责保护好他们的遗物,也享受同样的待遇。” 最后,长沙王晃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南郡王长懋被任命为南徐州刺史,安成王暠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二月初几,皇上任命桓康将军做青州和冀州的刺史。皇上身体不太舒服,过了几天,又下令赦免京城里关押的犯人,一年前欠的税款也都免除了。
三月某天,皇上召见司徒褚渊和左仆射王俭,对他们说:“我出身平民,没想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赶上了好时候,才成就了这番事业。现在天下太平,一片欣欣向荣,可我却病入膏肓,快要不行了。你们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太子,安抚远方,团结内部,要让太子尊敬亲戚,重用贤才,崇尚节俭,施行仁政,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生死有命,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没几天,皇上驾崩在临光殿,享年五十六岁。
四月某天,皇上被谥号为太祖高皇帝,灵柩停放在东府前的升龙舟上,之后安葬在武进泰安陵。
皇上年轻时就沉稳有度,为人宽厚严明,清廉俭朴,喜怒不形于色。他博览经史,擅长写作,书法也很好,还会下棋,棋艺很高超。即使处在危险的环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他善于听取意见,采纳谋略,凭借威望赢得了众人的拥戴。
登基后,皇上自己不用精细华丽的东西,还特意吩咐中书舍人桓景真说:“我的衣服里好像有玉做的装饰,这玩意儿是从大明朝末年开始流行的,到泰始年间更是越来越奢华。把这些留在衣服里,只会助长奢侈之风,赶紧都砸碎了!以后再有类似的东西,都应该按照规矩处理。”皇宫里那些用铜装饰的器物,都换成了铁的;内殿用黄纱帐子,宫女穿紫色的皮鞋;华盖上的金饰也去掉了,改用铁钉。皇上经常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十年,我就要让黄金和泥土一样便宜!” 他想以身作则,改变社会风气。
皇上名字的字形,以及他的命运和天象的预兆,还有很多图谶都一一应验,这些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大臣们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皇上却压制着没有公开,真是了不起啊!
史书上说:孙卿说过,“圣人取得天下,是接受天命,而不是主动夺取的。 ”汉高祖刘邦,英武神勇,雄才大略,看到秦朝灭亡,心里其实也挺得意,但要说他一开始就明白天命所归,那可未必;光武帝刘秀听说少公的预言,那也只不过是当时的笑谈罢了;曹操起兵之初,目标只是“征讨西凉”;司马炎当初也没想着要篡魏,哪想到会最终在浮桥上称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平民,靠着正义之师起兵:他们都是一时之雄主,最终都开创了王朝的基业。
宋朝一共八位皇帝,国祚五百年,皇位传承四次中断,三次称得上中兴,内忧外患不断,战争几乎贯穿始终。宋太祖刚建立宋朝的时候,武功潜藏,等到太祖皇帝即位,才开始大展宏图,拯救时局,龙德(皇室的祥瑞之气)显现,也出现了不少预兆。等到南方出现暴乱,朝廷内外矛盾激化,百姓人心惶惶,国家危在旦夕。宋太祖采取果断措施,兼济天下,振兴国家,掌握权力,重要的权力不能轻易交给别人,群臣同心协力,都盼望着国家能够安定。也许是天意如此,宋朝的国运就像流水一样,而人们却缺乏像树木一样的坚韧品格。最终,宋太祖的功劳归于他的才能,他的成就达到了极致。虽然他统治了整个天下,但时机成熟才得以成功,他并非刻意追求皇位,而是顺应时势的变化。他顺应天命,却并不主动去追求,这就是宋朝能够获得天命的原因。
赞曰:于皇太祖,有命自天。同度宇宙,合量山渊。宋德不绍,神器虚传。宁乱以武,黜暴资贤。庸发西疆,功兴北翰。偏师独克,孤旅霆断。援旆东夏,职司静乱。指斧徐方,时惟伐叛。抗威京辇,坐清江汉。文艺在躬,芳尘渊塞。用下以才,镇民以德。端己雄睟,君临尊默。苞括四海,大造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