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祖思,字敬元,是清河东武城人,是崔琰的七世孙。他爷爷崔諲做过宋州刺史,他爸爸崔僧护是州里的秀才。崔祖思从小就有志气,喜欢读书看史书。一开始,州里聘请他做主簿。有一次,他和刺史刘怀珍一起去尧庙祭祀,庙里供奉着苏峻的画像。刘怀珍说:“尧是圣人,怎么和其他的神一起列在一起呢?想把苏峻的像撤掉,你看怎么样?”崔祖思说:“苏峻现在可以说是‘四凶’中的第五个了。”刘怀珍于是下令把其他的神像都撤掉了。
后来,太祖在淮阴的时候,崔祖思听说后主动投奔他,做了上辅国主簿,深受太祖器重,经常参与谋划大事。之后,他升任奉朝请、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员外正员郎和冀州中正。宋朝刚开始的时候,正要封太祖为梁公,崔祖思就劝太祖说:“《谶书》上说‘金刀利刃齐刈之’。现在应该称帝为齐,这样才符合天命。”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崔祖思后来升任相国从事中郎,又升迁为齐国内史。建元元年,他又升任长兼给事黄门侍郎。
皇上刚登基,崔祖思就向他陈述政事,说:“《礼记》和《尚书》这些典籍,是人伦的根本,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关键。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如果社会不重视学习,百姓就会没有志向和节操,争斗就会因此而发生,祸乱就会因此而产生。所以,要使社会风气好,国家安定,没有什么比重视教育更重要的了。不能因为安逸就放松警惕,不能因为富足就改变事业。现在有很多官员职位空缺,却白白领着俸禄。三年没有考核政绩,九年没有升迁或降职的制度。国家的储备因此而空虚,百姓的精力因此而消耗。能不能做到有章法,不能像泾水和渭水那样混杂不清。应该在太庙南面,兴办学校;在司农寺北面,广建武校。各州各郡的官员,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安排他们学习,让他们各尽所能。每月发放他们的薪水,像以前那样及时供应。如果有人懈怠,就让他们回到原来的郡县。对于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要破格提拔。士人努力学习,一定会有不同的等级;百姓认识到学习的好处,一定会更加努力。”
话说,有人又说了:“汉文帝呢,他把上书的布袋当做宫殿的帷帐,自己穿粗布衣服,用皮带系剑,他的皇后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拖地,他心疼老百姓,舍不得修建高大的露台。刘备呢,他把帐篷上的铜钩都熔了铸成钱币,用来充实国库。曹操派女儿出嫁,用的只是黑色的帐篷,只带了十个婢女。东阿王为了炫耀,穿绣衣赐死,王景兴因为用上等米而被嘲笑。宋武帝节俭得过分,他的张皇后住的房间里,只有碧绿的纱帐和简单的席子,五只盘子装着桃花米饭。有人叫殷仲文劝他养些乐伎,殷仲文回答说:‘我不懂音乐。’那人说:‘那就养些自己会演奏的乐伎吧。’殷仲文又回答说:‘我怕他们会演奏,所以才不养。’”
接着他又说:“你看历代帝王,哪个不是靠俭朴兴盛,靠奢华而灭亡的?我希望陛下效法唐尧的节俭,学习虞舜的朴实,寝宫就用普通的木材简单建造,餐具就用陶土做的瓢就行了。那些珍贵的玉簪、玉筷子,都砸碎成粉末;珍贵的裘皮、绣花衣服,都烧成灰烬吧!这样才能树立崇高的风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即使教化深入人心,百姓的陋习一时也改不了,所以应该更加严格地执行法令,尽快使社会风气好转。仔细观察朝臣,那些乘坐柴车、住在简陋房屋的官员,却地位很高;而那些住着雕梁画栋的房屋,乘坐华丽的车驾的官员,官位却很低。他们沉迷于打猎游玩,违反了清廉的规章制度,嗜酒贪杯,长期不挪动官位。要让他们明白道理,既要让他们害怕,又要劝导他们,这样才能改变风俗,不用等太久就能看到效果。”
话说,有人又说:“咱们国家的法律法规,那可是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你看曹参离开齐国的时候,只把监狱和市场的情况交代了一下,其他什么都没说。路温舒说过‘秦朝有十个大错误,其中一个到现在还没解决,那就是负责审判的官员’。所以啊,咱们应该好好整顿一下廷尉(司法部门)的机构,选拔优秀的官员担任三官(指廷尉、御史大夫、大理寺卿),还有寺丞、狱主这些职位,都要慎重选择,让他们好好学习法律法规,去掉那些繁琐苛刻的条文。那些诏狱(皇帝直接下令审理的案件)和地方县衙的案件,一个月要审理三次,仔细观察犯人的表情,了解他们的情况,这样才能避免冤假错案。这样才能做到明智地运用刑罚,不辜负《易经》的教诲;宁可错放好人,也不要冤枉好人,不辜负《周书》的原则。汉朝以来,治理法律方面有很多世家,子孙几代人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还聚在一起讲学,学生多达几百人。所以张氏、于氏家族,在文帝、景帝时期享有盛名;陈氏、郭氏家族,在武帝、明帝时期也声名远播。他们审理案件从不冤枉好人,因此家族兴旺,子孙后代不断出任高官,荣耀延续。可现在廷尉府的官员,都是些吏员的亲戚朋友,他们的家族背景没法跟咸阳、弘农这些名门望族相比,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法律教育。所以现在刑罚执行不好,原因就在这里。应该仔细挑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让他们学习法律法规,考察他们的能力,然后提拔他们担任廷尉府的官员。如果一个家族世代为官,却不能做出好成绩,这样的例子很少;如果放弃了这个职业,还想把事情做好,那更是根本不可能的。就像刘累那样世世代代守护着祖传的技艺,他们的后代就不会为吃喝发愁,这道理是很清楚的。”
接下来,他又说:“音乐可以感动天地,感化鬼神,可以端正人的情操,规范人伦道德,它的作用非常大啊!看看西汉时期,全国户口有几千万,太乐(负责宫廷音乐的机构)的乐工就有八百二十九人,后来孔光等人奏请裁撤那些不符合法定的乐工,裁减了四百四十一,最后太乐的乐工定员是三百八十八人。现在全国人口还不到一百万,可是太乐的雅乐、郑乐,元徽时期竟然有上千乐工参加考试,后堂的杂耍演员还不包括在内,这真是浪费人力物力,败坏社会风气啊!现在想要拨乱反正,最好的办法就是裁撤杂耍演员,宫廷音乐只保留钟、磬、羽、戚、唱歌这些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节省开支,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好转。”
话说,有人说啊,讲儒家学说,根本在于道德教化;讲法家思想,核心在于严刑峻法。教化是治理天下的美味佳肴,刑法是乱世中的良药。所以说,教化就像春雨甘露,法令就像秋风霜雪。有了羞耻之心和自我约束,才能成为敬让的枢纽;法令能够执行,才能成为国家的门闩。所以说,天下治理好坏,全在于赏罚得当。赏赐不能只求多,问题在于不公平;惩罚不能只求重,问题在于不合理。比如,甲的功劳小,乙的功劳大,却赏赐甲而忽略乙,天下人肯定不会努力了;丙的罪过重,丁的过失轻,却惩罚丁而赦免丙,天下人肯定不会悔改了。这样赏罚不公,就起不到鼓励和约束的作用了。应该让受罚的人成为臣民的警戒,让受赏的人成为百姓的榜样,杀一个人让天下人都害怕,赏赐一个人让天下人都高兴。
接下来他又说,收税太多国家虽然看似富裕,但实际上老百姓却很穷;广开田地粮食充足,国家富裕百姓也富足。尧帝利用天地的资源,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汤王依靠土地的丰收,战胜了商朝的强大势力。近代魏国设立典农官,首都粮食充足;晋国开凿汝河、颍河,汴河水运发达,粮食储备丰富。现在我们要开发咸阳、华阴地区,开发龙门和漠北地区,应该简化徭役,鼓励农业生产,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同时,要取消山池的禁令,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这样兵民都能丰衣足食,才能出兵打仗。
最后他还说,古代左史负责记录言论,右史负责记录事件。所以君主的任何举动都要记录在案,做到秉笔直书,不偏不倚;君主不会胡作非为,因为知道自己的言行都被记录在案。现在负责记录的官员,只是记录起居而已;那些记录事件的人,只会阿谀奉承。现在没有像董狐那样正直的史官,史书必然会有隐瞒;现在缺少像南史那样正直的史书,秉笔直书的情况很少见了。
话说,有人又说:“要是废除了谏官,那朝廷上就没人敢说实话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虽然你可以督促官员努力工作,广泛征求民意,但都不如选拔那些正直敢言的人,让他们替朝廷分忧。毕竟,在实际工作中,说话比做事难得多;当官做事容易,但说话却难。如果大家都不指望你说话,你也要为此感到羞愧。虽然中丞不比咸、玄那样的名臣,但也不能完全废除弹劾制度;廷尉虽然不是张释之那样的人物,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审讯和文书往来。所以,与其让别人对你有所非议,还不如自己主动辞去官职,这才是眼前最有效的办法。汉朝征召贡禹当谏大夫,他敢于直言进谏;夏侯胜虽然刚直,但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拘禁,后来被改任为讽谏官。砍树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斧头,只要去做,就能做好。”
接下来,他又说:“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万物自然生长,怎么会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如此萧条呢?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人才,用不用人才。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却不用,用了却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了却不信任,这四点,是古今通病。现在如果我们像齐桓公重用郭隗一样招揽人才,像鲍叔牙推荐管仲一样举荐贤才,那么天下的人才,不用你去召见,都会自己来了。”皇上听了很高兴,下诏书表示感谢。
不久,他又升任宁朔将军、冠军司马,兼任齐郡太守,原来的官职照旧。那年冬天,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他又升任冠军将军、军主,驻扎在淮河边上。两年后,他又升任征虏将军,军主职位不变。接着又升任假节、督青冀二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皇上叹息说:“我正想重用祖思呢,没想到他这么早就去世了,真是可惜啊!”皇上还下诏赐给他三万钱和五十匹布作为丧葬费用。
祖思宗,名字叫人文仲,一开始在州里当个小官。泰始年间,他当上了薛安都的副手,平定叛乱后就回来了。元徽年间,他跟着太祖在新亭打败了桂阳的叛军,立了大功,升职当了游击将军。后来沈攸造反,他又帮着豫章王守卫东府,一路升迁到骠骑谘议,最后外放当了徐州刺史。建元初年,被封为建阳县子,食邑三百户。两年后,敌人攻打钟离,人文仲打败了他们。他还派军队攻打敌人的茬眉戍,杀了戍主龙得侯以及伪阳平太守郭杜羝、馆陶令张德、濮阳令王明。当时敌人还杀了马头太守刘从,皇上说:“攻下茬眉,正好弥补这个损失。”人文仲又派兵攻打竹邑戍主白仲都,还派兵杀了伪淮阳太守梁恶。三年后,淮北义民桓磊在抱犊固和敌人作战,大获全胜。人文仲赶紧上报朝廷,皇上说:“北方起义的人很多,我担心好机会不会再来,你好好鼓励沛县的人民,如果他们能一起行动起来,我会派一位优秀的将领直接支援。”人文仲在徐州当官,百姓都很敬畏他。后来他被调回朝廷当黄门郎,兼任越骑校尉,还改封为随县侯。他还曾经献给太祖一根缠须的绳子,皇上很高兴地收下了。永明元年,他当上了太子左率,后来又升迁为征虏将军、冠军司马、汝阴太守。永明四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后将军、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襄子。
刘善明是平原人,镇北将军刘怀珍的族弟。他父亲刘怀民,在宋朝时做过齐国的北海二郡太守。元嘉年间,青州闹饥荒,人们都吃人了。刘善明家里存了很多粮食,他自己吃粗茶淡饭,却打开粮仓救济乡里,救活了很多百姓,乡亲们都把他的田地叫做“续命田”。
小时候,他喜欢安静地读书,连杜骥刺史都听说过他的名声,特地去拜访他,结果被他婉拒了。四十岁那年,刘道隆刺史请他当治中从事,他爸爸怀民说:“我已经知道你为人处世了,现在还想看看你在官场上表现如何。”于是他就接受了这个职位,还考中了秀才。宋孝武帝看到他的对策直率刚正,非常欣赏他。
后来,泰始年间,徐州刺史薛安都造反,青州刺史沈文秀也响应了。当时州治在东阳城,他家就在城里,根本走不了。他伯父弥之却偷偷跟沈文秀说要效忠朝廷,沈文秀就让他带着张灵庆等五千人去支援薛安都。弥之出门后,悄悄告诉手下说:“咱们总算逃过一劫了!”到了下邳,他就起兵反叛沈文秀。他堂兄怀恭当时是北海太守,也响应朝廷。他暗中联系族人部下,集结了三千人,夜里攻破城门,奔赴北海。他的族兄乘民也在渤海聚集人马响应朝廷。后来弥之被薛安都杀害了,皇帝追封他为辅国将军、青州刺史;而乘民被封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他被任命为宁朔长史、北海太守,还升任尚书金部郎。乘民死后,他又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冀州刺史。沈文秀投降后,他又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后来出任海陵太守。海陵靠海,树木稀少,他就发动百姓种植榆树、槚树和各种果树,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后军将军、直阁。
五年后,青州被敌人攻陷,他母亲被俘虏到桑乾。他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素菜,悲痛得像办丧事一样。皇帝每次见到他,都为他叹息,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后来他又升任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但他因为母亲被俘虏,不愿意去西部任职,哭着请求皇帝允许他留下,皇帝同意了。朝廷都很同情他的遭遇。元徽年间,朝廷派使者去北方,大臣们建议让他推荐合适的人选去赎回他母亲,他就推荐了北平人田惠绍,最终成功赎回了母亲。
小皇帝刚刚登基,朝中大臣们掌握大权,他却只忠于太祖皇帝,一心一意地效忠朝廷。两年后,他又被任命为辅国将军、西海太守,并代理青冀二州刺史。到任后,他上表请求北伐,但朝廷没有同意。
善明他弟弟僧副,跟善明一样在当地都很有名。刚开始的时候,北方蛮族入侵淮北,僧副带着两千人马跑到东边的海岛上避难去了。太祖当时在淮阴,觉得僧副的做法很不错,就把他召来见面,还任命他当安成王(刘宋王朝宗室)的军事参谋。后来苍梧地区也闹起了叛乱,太祖很担心,就经常派僧副秘密地去打探消息,了解一下民间的议论。
太祖还让僧副偷偷地告诉善明和东海太守垣崇祖:“很多人建议我们去北固山和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防守,我怕要是真这么做了,反而会得不偿失,不是长久之计。现在秋风一起,要是你们能和东海太守一起出兵攻击那些叛军,那咱们的计划就能成功了。”善明说:“宋朝要亡了,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所以,就算胡人真的要进攻,反而是他们的灾难。太祖您英明神武,天生就是做大事的料,咱们应该静观其变,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出手,功业自然就完成了。千万不要离开根本,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然后,善明派了几十个精兵强将跟着僧副回去向太祖复命,太祖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苍梧叛乱平息后,太祖任命善明为冠军将军、太祖的军事顾问、南东海太守,同时兼任南徐州行政长官。
后来沈攸之造反了,太祖非常担心。善明献计说:“沈攸之控制着八个州,搜刮民脂民膏,招兵买马,制造船只兵器,早就有造反的野心,这都十几年了。他这个人性格暴躁,又缺乏谋略,起兵造反已经好几十天了,却迟迟不动,这说明他肯定有问题。根本不需要等他,因为他有四点致命的弱点:第一,他不懂兵法;第二,人心背叛了他;第三,他有人掣肘;第四,天意也不在他那边。我本来以为他勇猛善战,擅长速战速决,担心他出其不意地袭击我们,现在看来,他准备不足。现在我们六路大军齐发,各路诸侯也一起讨伐他。以前谢晦因为指挥失误,不战自溃;卢龙军违抗命令,就算人多也没用。再说,袁粲和刘秉是沈攸之造反的根基,根基被拔除了,剩下的枝叶还能存活多久呢?这就好比已经捉到笼子里的鸟了。”
事情平息后,太祖把善明召回都城,对他说:“你出的计策对付沈攸之,就算张良、陈平来了,也未必比你更好。”然后,太祖又提升善明为散骑常侍,担任长水校尉、黄门郎,兼任后军将军和太尉右司马。
齐王建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右卫将军,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这个职位。司空褚渊跟他说:“你一直以来都是个高尚的人,这大家都知道。现在朝廷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怎么能像松乔那样隐居山林呢?” 善明回答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当官的野心,既然遇到了像您这样的知己,所以才尽心尽力地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实现我的抱负。现在天下太平,朝廷人才济济,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不敢再贪图富贵了。”
后来太祖皇帝登基了,因为欣赏善明的功劳和忠诚,想给他加官进爵,于是召见他,说:“淮南地区靠近京城,是国家的战略要地,如果不是派亲信贤才去治理,我都不放心。你帮我好好治理那里吧!” 于是,善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兼任淮南和宣城两郡太守。朝廷派使者去正式任命他,还封他为新淦伯,食邑五百户。
善明到了郡里,就上奏章给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说:“周朝靠着三圣辅佐,经过两次更换君主才稳定下来;汉朝在天下群雄割据的时候,经过多次失败才得以建立;魏朝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控制朝政超过了二十年;晋朝废立皇帝,掌握权力,持续了四个朝代。像周、汉、魏、晋这样,江山社稷能够稳固下来,是多么不容易啊!陛下您天生圣明,智慧通达,仁德遍及万物,道义广博无垠。所以您才能在宫殿里悠闲自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经历过一场战争的劳苦,没有遇到过片刻的艰难险阻,疆域辽阔,如同囊括江海,山川峻岭,神灵都高兴地拥护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您。仅仅两三年时间,您就应得了天命,继承皇位,执掌朝政,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像您这样盛世太平的局面啊!常胜将军不会担忧,经常取得胜利的人容易懈怠。所以即使太平也要警惕,姬旦写了《召诰》;安逸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周公尼父也以此为戒。现在皇朝刚刚建立,万事万物才刚刚开始,赶上宋朝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百姓生活困苦,都盼望着您能拯救他们。我早年就受到您的恩惠,立志为国家效力,虽然尽心竭力,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功绩,日夜忧心忡忡,如同掉进了深谷一样,我冒昧地陈述我的愚见,恳请您批评指正。”
善明一共提出了十一条建议:第一,天地初开,人神都为此庆贺,应该派使者去慰问远方百姓,广泛施恩泽;第二,京城人口众多,来自四面八方,应该派人送医送药,了解百姓疾苦,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和患有六种不治之症无法自理的人,应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救济;第三,宋朝的赦免令,蒙受恩惠的人很少,我认为现在应该下达赦免令,并且要真正落实;第四,匈奴还没有灭亡,刘昶还在,秋天大风扬起尘土,说不定他们会卷土重来,边境上的城池应该加强防备,挑选精兵强将,以应对突发事件,必要的物资也应该提前准备好;第五,应该取消宋朝大明泰始年间以来所有苛刻的政令细则,提倡简化;第六,所有土木工程的费用,暂时可以停止;第七,皇室子弟应该崇尚节俭;第八,应该下令百官以及府州郡县,都进言献策,学习唐尧虞舜时期的美好政治;第九,忠贞孝悌的人,应该提升他们的官职,清廉俭朴的人,应该委以民政;第十,革命刚刚开始,天地都为此庆贺,应该及时挑选人才,派使者出使匈奴;第十一条,交州地处险要偏远之地,宋朝末年政治苛刻,导致百姓怨恨叛乱,现在大好局面刚刚开始,应该怀柔他们,暂时不要出兵,以免惊扰百姓,况且交州出产的只有珠宝,对朝廷来说并不是急需之物,讨伐之事,我认为暂时可以停止。
我写了一篇叫《贤圣杂语》的文章上交给皇上,想借此委婉地劝谏他。皇上回信说:“我仔细看过了你献上的《贤圣杂语》,里面列举了历代圣明的规章制度和许多深刻的治国之道。你能以此为准则,认真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忠心和诚意都充分体现出来了,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不会忘记你的话。”
然后我又建议皇上修建宣阳门,上奏章说明应该明确赏罚以激励地方官吏,应该兴办学校,制定统一的礼仪制度,还要修建宾馆来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皇上又回信说:“我了解你忠诚正直的心意。赏罚分明来管理地方官吏,修建宾馆来安置远方来的百姓,这些都是古代的好政策,我也应该努力去做。不过,重新制定新的礼仪制度,可能不容易做到。至于国子监(国学)的修建,我已经下令给大臣们去办了。宣阳门的修建,我现在下令停止。我自身德行不足,缺点很多,希望能继续听到你的建议。”
善明个子挺高,七尺九寸呢,长得不算好看,也不爱打扮,住的地方简陋得很,就个茅草屋,全是木头做的,床、桌子、椅子啥的,都没怎么加工过。他年轻的时候跟崔祖思关系特别好,后来崔祖思出任青州和冀州刺史了,善明就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说:“想当年咱们一起玩耍的日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遥远啊。记得吗,春天咱们一起在树林里漫步,秋天咱们一起拄着拐杖在山涧里散步,在树梢追逐清风,在园子里追逐月光,唉,那些老朋友,现在都差不多了。你现在在北方当大官,我在南方当小官,隔着千山万水,人生就像寄居一样,以后啥时候才能再见面呢?我平时也爱看书,几千年的历史,我都大致了解了。历朝历代的情况都不一样,但道理都是相通的。你看那些历史上兴衰成败的事儿,乱世之后一定会太平,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现在沈攸之在外面带兵,粲、秉他们又各有各的想法,只有京城的朝廷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所以朝廷就提拔我当了大官,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州郡,让我负责关中地区,还让我继续留任。可我既没有像名将那样能带兵打仗的能力,也没有那种运筹帷幄的才能,只是凭借着一点小聪明,居然能参与到朝廷大事中,我每天都担心哪天就被皇帝抛弃了,辜负了皇帝的恩情。我压力很大,责任很重,感觉根本承受不住,想想自己这一辈子,真是乱七八糟的。虽然吃粗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但我还是保持着我的爱好,讨厌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讨厌那些吵吵闹闹的声音,年纪越大越是这样。我出差从不跟那些高官告别,回京也不跟那些达官贵人交往,我就像个局外人一样,没有什么牵挂,只知道忠于皇帝,孝敬父母,为百姓做好事,在家过着简朴的生活。你现在回到家乡,衣锦还乡,宋朝末年那种痛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北方边疆的困难还需要你去解决。你派些能干的人去帮你管理家乡,轻装简行,去经营你的家乡,让泗水两岸的人民安居乐业,让稷下学宫重新兴盛起来,还有什么能阻挡你呢?这些话,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吧,算是给你的一点微薄的礼物。”
第二段: 信里说的这些话,表达了善明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的才能不足而担忧,害怕辜负朝廷的重托;另一方面,他又对故友的仕途顺利感到欣慰,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希望家乡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 他的人生态度也在这封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淡泊名利,忠君爱民,清廉俭朴。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书信,更像是一篇人生感悟,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朴实的作风,这在当时官场中实属难得。 信中“藿羹布被,犹笃鄙好”一句,更是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性格,即使身处高位,依然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习惯。 整封信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建元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他临终前嘱咐要薄葬。朝廷赏赐给他三万钱,五十匹布。 皇上还下诏说:“善明忠诚耿介,办事能力强,又经历过艰难险阻,功劳显著。不幸英年早逝,朕心中十分悲痛。追赠他左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职,谥号烈伯。”他的儿子善涤继承了他的爵位。
善明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只有八千卷书。太祖皇帝听说他清贫,就赏赐给善涤家葛塘屯的五百斛粮食。
善明的堂弟善僧副,官做到前将军,被封为丰阳男,食邑三百户。永明四年,他担任巴西郡和梓潼郡太守,后来去世了。
苏侃,字休烈,是武邑人。他爷爷苏护,是本郡太守;他爸爸苏端,是州治中。苏侃博览群书,一开始当了个正员将军,后来调任长城县令。后来薛安都造反,拉拢苏侃当他手下的参军,负责掌管文书。薛安都投降后,苏侃自己一个人跑回南方。之后被任命为积射将军。 他在淮河边上遇到了太祖,主动向太祖表示效忠。
太祖镇守淮阴,觉得苏侃办事细致周到,就把他调到身边当冠军录事参军。那时候张永、沈攸之战败后,淮北刚刚失守,太祖刚被派去北方戍守,手下兵力还不到一千人。每到秋冬时节,边境和淮河地区总是骚乱不安,大家都很害怕敌人来犯。太祖广泛派遣侦察兵,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又加紧修建城池府邸。
因为太祖在军中待了很久,当时很多人对他有所怀疑。于是太祖写了一首《塞客吟》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宝纬紊宗,神经越序。德晦河、晋,力宣江、楚。云雷兆壮,天山繇武。直发指秦关,凝精越汉渚。秋风起,塞草衰,雕鸿思,边马悲。平原千里顾,但见转蓬飞。星严海净,月澈河明。清辉映幕,素液凝庭。金笳夜厉,羽轊晨征。斡晴潭而怅泗,枻松洲而悼情。兰涵风而泻艳,菊笼泉而散英。曲绕首燕之叹,吹轸绝越之声。欷园琴之孤弄,想庭藿之余馨。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靓雾,垄首辉霞。戒旋鹢,跃还波,情绵绵而方远,思袅袅而遂多。粤击秦中之筑,因为塞上之歌。歌曰:朝发兮江泉,日夕兮陵山。惊飙兮瀄汨,淮流兮潺湲。胡埃兮云聚,楚旆兮星悬。愁墉兮思宇,恻怆兮何言。定寰中之逸鉴,审雕陵之迷泉。悟樊笼之或累,怅遐心以栖玄。”
苏侃理解了太祖的这番心意,更加努力勤奋。太祖把府中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对他非常信任和器重。
话说在元徽年间初期,有个叫李承明的巴西人造反了。皇上打算派萧侃去安抚慰问,回来后就升他当羽林监,还加了个建武将军的头衔。后来桂阳出了乱子,皇上又让萧侃当平南录事,领着军队,跟着大军驻扎在新亭,负责把金银赏赐给将士们。事情平定后,萧侃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接着外放去当绥虏将军、山阳太守,他为人清廉,勤政爱民,百姓都很怀念他。后来又升为龙骧将军,再升为前军将军。等沈攸造反了,萧侃被任命为游击将军,接着升为太祖的骠骑谘议,兼任录事,之后又当了黄门郎,最后又回到太祖身边当太尉谘议。
萧侃侍奉皇上时间长了,对皇上的起居生活非常了解,于是就和丘巨源一起撰写了《萧太尉记》,记录了皇上征战的功劳。因为功劳显著,萧侃被封为新建县侯,食邑五百户。齐台建立后,他又当了黄门郎,兼任射声校尉,皇上对他非常信任,视为心腹。皇上登基后,萧侃又撰写了一卷《圣皇瑞命记》献给皇上。建元元年,萧侃去世,享年五十三岁。皇上非常惋惜,追赠他辅国将军、梁州刺史、南秦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质侯。
萧侃的弟弟萧烈,字休文。他一开始是东莞县令,后来在张永镇守的军队里任职,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山阳太守、宁朔将军、游击将军。袁粲造反的时候,皇上先派萧烈去帮助守城,后来又跟着其他将领一起平定了石头城,因此被封为吉阳县男。建元年间,他被任命为假节、督巴州军事、巴州刺史、巴东太守,宁朔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永明年间,他又升任平西司马、陈留太守,最后在任上去世。
垣荣祖,字华先,是下邳人,五兵尚书垣崇祖的族兄。他父亲垣谅之,曾经在宋朝的北中郎府当参军。垣荣祖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有人劝他说:“打仗很危险,你为什么不学习写字呢?”垣荣祖回答说:“以前曹操、曹丕,上马能横槊立马,下马能谈论天下大事,这样的人才能对得起吃穿住行。你们这些只会读书的人,没有自保的能力,跟狗羊有什么区别!”宋孝建年间,州里征召他当主簿,后来又当了后军参军。
我伯父,豫州刺史护的儿子,继承祖业做了淮阳太守。后来宋孝武帝因为一些事情把他调到岭南,我伯父为此不吃不喝,气死了。皇帝病重的时候,又派人杀了袭祖。袭祖临死前,给我写信说:“弟弟你总是劝我为人处世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谦逊,现在看来,我还是失败了。”
宋明帝刚登基,各地就爆发了叛乱。朝廷免去了我的冗从仆射的职务,让我回徐州去劝说刺史薛安都。我对安都说:“老天爷要抛弃的人,谁能让他东山再起呢?你如今的情况可不像当年跟八百诸侯争霸的那些人,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你的计策根本行不通啊!”安都回答说:“天命自有安排,现在京都周围连一百里的地盘都没有了,别说攻城略地取得胜利了,咱们现在就等着拍手称快,看着他们自取灭亡吧!再说,我可不想对不起孝武帝。”我劝他说:“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已经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现在虽然天下人都跟着起兵造反,但这正是送死的最快捷径,我们根本就无力回天。”安都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我是不怕的。好机会就在眼前,咱们赶紧想办法吧!” 我被扣押,没能回去,于是就召集了自己的部下,做了安都的将领,还被假授了冠军将军的职位。
安都引诱敌人进入彭城,我带着家人往南逃到朐山,敌人派骑兵追赶,但没追上。我害怕因为这件事而获罪,就逃到了淮河边上。太祖当时在淮阴,我投奔了他,他留下了我。等到明帝去世后,太祖写信让我去见仆射褚渊,我被任命为宁朔将军、东海太守。褚渊对我说:“萧公(指太祖)很欣赏你的才能和谋略,所以才让你担任这个郡守。”
我擅长弹弓,能把鸟毛都打掉,却偏偏打不死鸟。有一次,一群海鸥在空中飞翔,我登上城西的楼阁用弹弓射它们,射中的海鸥都折断了翅膀掉了下来。
话说晋熙王征虏、安成王车骑中兵,左军将军,这都是他以前担任过的职务。元徽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太祖皇帝想要渡过长江去广陵,荣祖劝谏说:“您要是从府里出发,一百步的距离,大家都会知道您走了。您要是只带少量骑兵轻装简行,万一广陵人突然关门不接受您,您打算怎么办?您现在只要一动身,恐怕马上就会有人来敲府门告状,您的官位可就保不住了!” 后来苍梧郡被废除,他又被任命为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接着升为辅国将军,然后又当上了游击将军、太祖皇帝的骠骑谘议,辅国将军、西中郎司马、汝阴太守,最后还当上了冠军将军,给事中,骁骑将军。他参与了辅佐皇帝成就大业,被封为将乐县子,食邑三百户,这是按照他祖上的爵位继承下来的。之后他又被派出去担任持节、督青冀二州刺史,冠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又升迁为黄门郎。
永明二年,他担任冠军将军、寻阳相、南新蔡太守。那时候他让人做了个特大号的棺材,用来装运行装,让乡里人田天生、王道期帮忙运到长江北岸。他手下有个奴仆犯了罪,有人告发了他,有关部门就奏请免去他的官职,削去他的爵位,把他发配到东冶。后来查明事实并非如此,才恢复了他的官职。之后他又担任安陆王的平西谘议,兼任江陵令,然后又升迁为司马、河东内史。后来又升任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冠军将军、兖州刺史,兼任东平太守、兖州大中正。
巴东王子响闹事的时候,各地的地方长官都上奏说王子响造反,荣祖却说:“这么说不合适。应该说刘寅等人辜负了朝廷的恩宠,逼迫巴东王子,才导致了这件事。”当时其他奏章都没被采纳,等事情平息后,皇帝才看到奏章,认为荣祖的意见才是正确的,称赞他说话有见地。九年后,荣祖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我爷爷,他叫刘闳,在宋孝建年间,当上了威远将军、汝南新蔡太守,在梁山抵挡了丞相义宣的叛军,立了大功,被封为西都县子。后来官职越升越高,做到龙骧将军、司州刺史。义嘉年间发生叛乱,宋明帝派我爷爷去盱眙镇守,又带兵北上讨伐薛道标,打败了他。 我爷爷因此被封为乐乡县男,食邑三百户。宋昇明初年,他当上了散骑常侍,兼任长水校尉,在宫里侍奉皇上,后来又升迁为右卫将军。太祖皇帝即位后,依然保留了他原来的爵位,还让他担任给事中,又兼任骁骑将军。 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七十六岁的时候,也就是永明五年,去世了,谥号为“定”。
我爷爷的堂弟,叫刘历生,也是骁骑将军。宋泰始年间,薛安都造反,我爷爷的堂弟的女婿裴祖隆被任命为下邳太守。当时刘历生正好请假回北方,他竟然想谋杀裴祖隆,然后举城投降朝廷。 结果事情败露,他只好逃跑了。后来他做到太子右率。这个人性格很暴躁,喜欢打人。 后来他和始安王萧遥光一起谋反,结果被杀掉了。
史书上说:太祖皇帝在淮南、兖州地区建立基业,恩威并施,感动了整个齐国地区。青州、冀州的豪强,崔氏、刘氏这些名门望族,都早早地看出太祖皇帝的不凡,纷纷投靠他,表示忠心。 太祖皇帝征讨江都的策略,就像任光当年进谏那样,虽然不是他一个人提出的主意,但最终的决策与他的意见非常吻合,他可以说是太祖皇帝的幕僚。
赞曰:淮南镇守,北州安定,都归功于崔氏、刘氏的辅佐;献上奏章,提出建议,皇帝记住了他的忠诚谋略;潜心奉献,默默付出,皇家的祥瑞应验在他身上;功成名就,卸甲归田,免去了虚名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