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上有什么异象,人间必定有相应的事情发生。你看那些受皇帝宠幸的大臣,就像天上的一颗星星,高高地挂在皇帝的身边。这种皇帝亲近重用近臣的情况,由来已久啊。从周朝衰落开始,那些诸侯就只听从自己信任的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霸主们更是重用身边的亲信,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汉文帝宠信邓通,虽然邓通钱财遍天下,官位却只是个郎中。而汉武帝宠信韩嫣、霍去病,他们却官至侍中大司马。到了魏晋时期,那些受宠信的大臣们权势很大,虽然他们的才能和地位有时不太匹配,但皇帝的宠信却很平均。

中书省的职务,以前主要掌管机要事务。汉元帝用令仆来处理政务,魏明帝则让监令掌握大权。即使是在朝廷中央,中书省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陈准被调回原来的上司那里任职,荀勖因此而后悔自己失职了。《晋令》规定舍人的官位是九品,江左地区设立了通事郎,负责管理诏书和诰命。后来郎官又变成了侍郎,舍人也被称为通事郎。元帝重用琅邪人刘超,因为他做事谨慎认真。宋文帝时期,秋当、周纠都是寒门出身。孝武帝以后,官员的选拔就比较杂了,像东海人鲍照,凭借才学而闻名。又比如鲁郡人巢尚之,江夏王义恭认为他根本不应该被选拔。皇帝为此下达了二十多道诏书,进行论辩,义恭这才感叹道:“皇上真是识人啊!”到了宋明帝时期,胡母颢、阮佃夫之流,就纯粹是靠拍马屁得宠了。

齐朝初期也重用那些为朝廷长期效力的人,以及那些皇帝亲信。关乎刑狱的奏章表文,以及发布诏令,凡是涉及到文书写作的,都由他们来负责起草诏书。侍郎的职责,又一次被侵占了。建武年间,皇帝的诏令几乎都不经过中书省,直接由舍人发出。省内有四个舍人,分别负责四个部门,他们下面还有主书和令史,以前都是武官担任,宋朝改成了文官,人数也没有固定限制。这都是因为皇帝身边亲信的权力很大,天下的文书档案都送到他们那里,机密文件更是如此。就像尚书省的外司,管辖武官,还有制局监,管辖器械和兵役,这些部门也常常启用那些得到皇帝恩宠的寒门子弟。现在我写下这《幸臣篇》,来补充前代史书的不足之处。

纪僧真,是丹阳建康人。他年轻的时候跟着征西将军萧思话和他的儿子萧惠开,都得到了赏识和重用。萧惠开脾气很不好,纪僧真因为一点小错受了罚,但后来还是像以前一样被委以重任。萧惠开从益州回都城后,仕途不顺,纪僧真对他更加恭敬谨慎。萧惠开临终前感叹道:“纪僧真将来一定会富贵,可惜我看不到了。”临终前,他还把纪僧真托付给了刘秉和周颙。

早些时候,萧惠开在益州的时候,当地发生叛乱,被围困,情况十分危急。有个道士对他说:“城围很快就会解除,你的贵人门庭将会兴盛,不用担心外敌。”萧惠开私下对纪僧真说:“我的子孙后代,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靠道成(指自己)了。”纪僧真记住了萧惠开的话,于是请求侍奉太祖(萧道成)。他跟随太祖在淮阴,负责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并回复各地来的公文。他从一个低微的官职,一步步升迁到太祖的冠军府参军、主簿。

有一次,纪僧真梦见蒿草艾草长满了江面,吓了一跳,赶紧把梦告诉了太祖。太祖说:“诗里说‘诗人采萧’,萧就是艾草。萧草生长,水流就会断绝,这件事你不要到处乱说。”可见太祖对他是多么信任。

元徽年间初期,纪僧真跟随太祖驻扎在新亭,抵抗桂阳的叛军。萧惠朗从东门杀入,纪僧真和部下一起抵抗。叛军退却后,太祖让纪僧真率领亲兵在城里巡逻。事情平息后,纪僧真被任命为南台御史、太祖的领军功曹。

朝廷将要废立皇帝,有人密谋此事,参与者包括袁粲和褚渊。纪僧真向太祖进言说:“现在朝廷一片混乱,人们都自顾不暇,天下的希望不在袁粲和褚渊身上。您怎么能够沉默不语,坐等被灭亡呢?存亡的关键,希望您认真考虑。”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太祖想要渡过广陵起兵,纪僧真再次进言说:“皇上虽然反复犯错,残害百姓,但几代皇室的基业,依然稳固如磐石。现在带着全家老小渡江,未必都能过去。就算攻下广陵城,天子住在深宫里发号施令,一定会把您当成叛逆,您怎么躲避呢?如果打败仗,就只能逃到北方胡人的地盘,我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太祖说:“你在顾虑你的家人,难道不能跟着我一起走吗?”纪僧真叩头表示绝对不会背叛。昇明元年,纪僧真被任命为员外郎,兼任东武城令。不久后,又升任给事中、邵陵王参军。

话说老朱(朱元璋)坐在东府的高楼上,望着石头城,和尚僧真就在他身边。老朱说:“那些将领都劝我赶紧把袁术和刘裕给灭了,但我心里觉得还不是时候。” 后来沈攸那事儿闹起来,僧真跟着老朱进了皇宫。那天晚上石头城造反了,老朱就派兵去镇压。皇宫里的人看着石头城那边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一个个心里都慌得不行。僧真却跟大家说:“这喊杀声没完没了的,肯定是咱们的官兵在进攻呢!至于那火光,反贼自己怎么可能烧自己的城?这肯定是官兵打胜仗了!” 没多久,石头城就平定了。

老朱在南京新亭驻扎下来,让僧真带着一千人在帐篷里待命。早先,老朱在领军府的时候,就让僧真练习他的笔迹,然后签字盖章。到了现在,那些需要回复的公文奏章,都交给僧真来处理。老朱看完后,笑着说:“我都快认不出自己的字了!” 以前,老朱在淮阴修城的时候,挖出来个古董锡制香炉,挺大的,底座上刻着篆文,谁也认不出来。僧真说:“不用费劲辨认这些字了,这东西年代久远,是九锡的象征啊!” 老朱说:“你可别瞎说!” 后来,老朱要被封为齐公了,日子都定好了,结果杨祖竟然想在皇帝登基大典上搞事情。僧真又让老朱选个吉日,结果杨祖的阴谋很快就被发现了。老朱说:“就算没有你提醒,我也能摆平这事儿,顶多也就是有点小麻烦,这跟‘呼沲之冰’有什么区别?” 后来,僧真升任齐国中书舍人。

建元年间,僧真被任命为东燕县令,被封为新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后来又升任羽林监,加封建威将军,之后又升任尚书主客郎、太尉中兵参军,官职不变。 后来又兼任中书舍人。 老朱病得很重,让僧真负责保管遗诏。永明元年,老朱驾崩,僧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不久又升任南泰山太守,后来又回到中书舍人,官职不变。他还负责管理诸王的府邸事务。

僧真这人的长相和谈吐,都挺有文人风范的。皇帝世祖曾经目送他离开,笑着说:“人啊,干嘛非得算计出身门第呢?纪僧真这种人,是很多达官贵人比不上的。” 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中间,他可是特别受宠的。 后来被任命为越骑校尉,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 之后又外派担任建武将军、建康令, 回来后又当了左右郎将、泰山太守,还被加封为先驱使。没多久又升任前军将军,结果他母亲去世了,打开墓穴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条五彩的两头蛇!世祖皇帝驾崩的时候,僧真哭得死去活来,非常思念他。明帝考虑到僧真在几朝皇帝手下都担任要职,建武元年,就让他当了游击将军,还兼任司农,待遇跟以前一样。 明帝想让僧真去治理某个郡,僧真就推荐他弟弟僧猛去担任镇蛮护军、晋熙太守。永泰元年,僧真被任命为司农卿。明帝驾崩后,僧真负责掌管皇陵的事务。后来又外放担任庐陵内史,五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

宋朝的时候,有个道士叫杨法持,跟太祖皇帝以前就认识。元徽年间,他参与了秘密策划活动。昇明年间,他被任命为僧正。建元初年,他被免去道职,改任宁朔将军,被封为州陵县男,食邑三百户。两年后,敌军包围了朐山,朝廷派法持担任军主,带领一支军队去救援。永明四年,因为在役使士兵时克扣他们的口粮,被削去爵位和食邑。后来去世了。

刘系宗,是丹阳人。从小就擅长书法绘画,曾经在宋朝竟陵王诞的儿子景粹身边当侍书。 诞起兵攻打广陵,城里的人都死了, 但诞下令赦免了刘系宗,让他继续在东宫当侍书。泰始年间,他担任主书,凭借着自己踏实肯干,一步步升迁到勋品。元徽初年,他被任命为奉朝请,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员外郎。被封为始兴南亭侯,食邑三百七十户,还兼任秣陵令。

话说,太祖皇帝废除苍梧县的官职那天早上,叫来了正直的舍人虞整。当时皇帝喝醉了,起不来身,就让虞整高兴地去领旨。太祖皇帝说:“今天是天地重新开辟的日子,也是你虞整发挥才能的时候了!” 然后就派虞整去起草各地分发的敕令,还有处理四方来的公文。还给他配了十个主书和二十个书吏帮忙,虞整办起事来,样样都让皇帝满意。 后来,皇帝又提拔他当了羽林监,接着又升任步兵校尉。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龙骧将军,外放去海盐县当县令。

太祖皇帝登基后,又任命他为龙骧将军、建康县令。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职位不变。没多久,他又升任右军将军、淮陵太守,还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之后又重新被任命为宁朔将军,恢复原来的职务。

永明四年,白贼唐宇之造反,朝廷派宿卫兵去东边讨伐,皇帝还派系宗随军去慰问,跑遍了所有受贼军侵扰的州县。那些被贼兵逼迫的老百姓,系宗都一一过问,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系宗回来后,皇帝夸奖他说:“这次平叛,没怎么打仗就平息了叛乱,百姓都安居乐业,真是太好了!” 还赏赐了他不少钱财。后来,皇帝想修缮白下城,但苦于劳役难办。系宗建议用那些因为跟着唐宇之造反而被流放的东边丁壮来服役,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皇帝御驾亲征,巡视白下城,感慨地说:“刘系宗为国家争取到了这座城池!”

永明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使臣来书,皇帝经常让系宗负责起草回复,秘书省和书局都归他管。后来,他又升任少府,之后又升迁为游击将军、鲁郡太守。郁林皇帝即位后,又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同时还担任宁朔将军、宣城太守。系宗在朝中待了很久,工作比较轻松。明帝说:“那些只会读书的学士根本治理不了国家,只会读书而已。像刘系宗这样的人才,一个就能顶五百个只会读书的!” 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建武二年,系宗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茹法亮,是浙江湖州武康人。宋朝大明年间,他当了个小官,慢慢地升迁。到了孝武帝后期,他负责管理酿酒,因为处罚太严厉,惹了不少麻烦。后来,他被派去江右地区打猎,带了一百八十个衣着朴素的随从,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公子哥儿,一路南下。结果,一半以上的人都挨了鞭子。茹法亮因此很害怕,就找了个借口出家当了道士。

等到宋明帝即位后,他放弃了道士身份,跟阮佃夫搭上了关系,被任命为兖州刺史孟次阳的幕僚。后来,他一路升迁,做到太祖冠军府的行参军。元徽年间,他被任命为殿中将军,又担任晋熙王的郢州幕僚,还兼任殿中御史。

萧道成(世祖)在彭城镇守的时候,需要一些熟悉自己的人,茹法亮就主动要求留下,担任上江州的幕僚。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南台御史,兼任松滋县令。茹法亮很会察言观色,很会拍马屁,渐渐得到了萧道成的信任。后来,他又跟着萧道成回到了石头城(今南京)。建元年间,他被任命为东宫的主书,然后又升任奉朝请,再升任东宫通事舍人。萧道成当上皇帝后,茹法亮继续担任中书通事舍人。后来,他又升任员外郎,兼任南济阴太守。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龙骧将军。

第二年,皇帝下诏说:“茹法亮最近在彭城,多次奉命传达旨意,安抚军队,他勇敢有担当,士气高涨,克服了重重困难,尽心尽力。应该给他封赏,表彰他的功劳。”于是,封他为望蔡县男,食邑三百户。他又升任给事中,兼任羽林监。七年后,他被任命为临淮太守,之后又转任竟陵王司徒府的中兵参军。

巴东王子萧子响在荆州杀了僚属,皇帝派兵西上讨伐,并派茹法亮去宣旨慰问,安抚萧子响。茹法亮到了江津,萧子响叫他过去,茹法亮因为害怕,不敢去。萧子响又派人送来诏书,请他面见,茹法亮还是不肯去。萧子响大怒,派兵打败了朝廷军队。事情平息后,茹法亮到了江陵,负责处理刑赏之事,他的判决都符合皇帝的旨意。军队回师后,皇帝后悔杀了萧子响,责备了茹法亮。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像以前一样信任他。

郁林当上皇帝以后,就让法亮当了步兵校尉。延兴元年,法亮升职,当上了前军将军。延昌殿是世祖皇帝的陵寝,里面存放着很多皇帝的衣服。两个少帝住在西殿,高宗皇帝即位后住在东斋。高宗皇帝打开陵寝,拿出世祖皇帝生前穿的白纱帽和防身刀,法亮当时就哭了起来,特别伤心。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游击将军。高武帝时期的人,那时候基本都没了,法亮因为主要负责文书工作,所以没受怀疑,官职一直没变。永泰元年,王敬则的事情平息了,法亮又奉命去慰问安抚。后来,皇帝又让法亮当了大司农。可是中书省那些肥缺,法亮不喜欢,就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结果等别人已经接手了,法亮才哭着离开了。法亮六十四岁的时候,在任上去世了。

吕文显是临海人。一开始在宋孝武帝手下当斋干直长。昇明年间,他给太祖皇帝当录尚书省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殿中侍御史、羽林监,还兼任兰陵县丞、兰陵县令、龙骧将军、秣陵县令。他还被封为刘阳县男。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中书通事舍人,原来的官职也保留着。文显办事非常认真细致,大家都知道。三年后,他又兼任南清河太守。他和茹法亮他们轮流当舍人,都得到皇帝的宠信。各地送来的礼物和钱财,每年都有几百万,他们都盖了很大的房子,还修建了山和池塘。五年后,他当上了建康令,后来又升任长水校尉,还兼任南泰山太守、南谯太守,接着又当了司徒中兵参军、淮南太守,还兼任直舍人省。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左中郎将、南东莞太守、右军将军。高宗皇帝辅政的时候,让文显当少府,经常让他办事。从建武年间到永元年间,他一直担任尚书右丞、少府卿。最后去世了。

吕文度,是浙江绍兴人,宋朝的时候,做过金银库房的小吏,也做过竹器制作的工匠。元徽年间,他当上了负责射猎野鸡的官,跟着上司莫修宗去了郢州。后来宋世祖在盆城抵抗沈攸之的时候,吕文度也跟着留下来办事,负责军队里的杂务,因此得到了宋世祖的赏识。等军队回到都城后,他被任命为石头城的管理官员,还经常出入东宫。宋世祖登基后,吕文度被任命为制局监,官位做到员外郎,还兼任南濮阳太守。宫廷里的军队和要派往外地镇守的人员,都由他管着,他的权力很大。所以民间传说,有一次越州的刺史缺了人,皇上想找个合适的人去,吕文度就推荐了他认识的费延宗,皇上觉得合适就派他去做了刺史。永明年间,皇上下了命令,亲近的人不许随便推荐别人升官,那些有身份的人免官,老百姓则要受一百鞭刑。

皇上性格比较严厉,有一次吕文显在殿边咳嗽的声音比较大,皇上就让茹法亮去训斥他,说他不尊重自己。所以宫里的人都非常害怕皇上,唯唯诺诺地,除了自己分内的事,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当时茹法亮负责管理杂役和传递秘密诏令;吕文显负责管理粮食和布匹;其他的舍人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职务了。虎贲中郎将潘敞负责监督工程建设。皇上让人建造的禅灵寺新落成,皇上亲自去视察,非常高兴。潘敞很高兴,就私下里邀请吕文显一起登上寺庙南门的楼阁看看。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潘敞关了起来,而吕文显则被贬到南谯郡,过了很久才被重新启用。

济阳人江瞿昙和吴兴人沈徽孚等人,只是普通的士人出身,在宫里做个舍人或者通事之类的官,没有什么实权。沈徽孚稍微有点文笔,建武年间,很多圣旨都是他起草的。他后来官至黄门郎。

史书上说啊,从中古时期开始,那些执掌天下大权的宰相们,每天处理的政务繁杂琐碎,根本轮不到其他部门插手。尚书省八个部门,五个曹司,各司其职,和九卿六府互相配合,事情都由副职处理。这些人个个都是达官显贵,地位显赫,平时根本不用亲自上奏,也不用辛苦奔走。他们负责传递皇帝的旨意,内外消息都得经过他们。

你想啊,他们每天在皇帝身边侍奉,早晚问安,在皇帝身边站得笔直,在宫殿里高傲地环顾四周,察言观色,熟悉皇帝的喜怒哀乐。时间一长,皇帝就越来越信任他们。他们凭借着自己地位的稳固,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只要皇帝年富力强,勤于政事,赏罚分明,这些宰相们还能做到不徇私舞弊,宫廷里的一点风吹草动,他们都能提前知道。所以他们能预料到事情的发展,也能在皇帝不经意间得到好处,凭借着皇帝的恩宠,权势遍布全国各地。

日积月累,他们收受贿赂,年年都有大笔钱财进账,富裕程度堪比诸侯,威风八面,连州郡长官都要听他们的。他们还掌握着兵权,在宫廷里设有自己的卫队,精兵强将,驻扎在皇宫周围。皇帝出征或回朝,他们都要负责清道,护卫皇帝的安全,检查来往人员,管理车马,指挥军队,直接在皇帝身边侍候,负责宫廷的安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如果要征兵或发动民工,他们就负责安排人员,负责各种请托,甚至可以随意更改赋税,伪造文书,追捕叛逆,流放犯人。军队可以世代为官,而百姓却活不到一百岁,他们祸害百姓,危害国家,就是这样的蛀虫。更何况,如果皇帝年幼或昏庸,他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作恶,其罪行简直数不胜数!

赞曰:恩泽而侯,亲幸为旧。便烦左右,既贵且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