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元王道度是太祖皇帝的哥哥,和太祖一起跟雷次宗学习。宣帝问雷次宗他们兄弟俩的学习情况,雷次宗说:“他哥哥外向开朗,弟弟内敛深沉,都是好苗子啊!” 兄弟俩后来都跟着宣帝打仗,道度做到安定太守,后来在宋朝去世了。建元二年,朝廷追封了他。因为他没有儿子,太祖就让他第十一子钧继承了衡阳元王的爵位。

钧字宣礼,永明四年当上了江州刺史,还加官散骑常侍。他母亲区贵人去世后,他按照礼仪尽心尽力地服丧。永明六年,他升迁为征虏将军;八年,又升迁为骁骑将军,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之后又转任左卫将军。钧很有才干,得到了世祖皇帝的赏识,在兄弟中,他受到的优待仅次于鄱阳王锵。永明十年,他升任中书令,兼管石头戍的军务,之后又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骁骑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但他没去上任。隆昌元年,他又被加封为侍中,并赐予了扶持。海陵王即位后,他被提升为抚军将军,侍中的职位不变。不久后,他遭遇不幸,去世时只有二十二岁。

明帝即位后,让永阳王子珉继承了衡阳元王的爵位。

子珉,字云玙,是世祖皇帝的第二十个儿子。永明七年被封为义安王,后来改封为永阳王,永泰元年被害,年仅十四岁。之后,武陵昭王晔的第三个儿子子坦被立为衡阳元王继承人。

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是太祖皇帝的另一个哥哥。宋朝时期,他担任奉朝请的官职,后来去世了。建元元年,朝廷追封了他。建武元年,他又被追尊为景皇,他的妻子江氏被尊为皇后。朝廷在御道西边为他修建了寝庙,他的陵墓叫做修安陵。道生有三个儿子:凤、高宗皇帝和安陆昭王缅。凤字景慈,官至正员郎,死于宋朝,谥号靖世子。明帝建武元年,追赠他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爵位,并追封为始安靖王。还把华林凤庄门改名为望贤门,在太极东堂画了凤鸟,题为神鸟,并将鸾鸟改名为神雀。他的儿子遥光继承了他的爵位。

遥光,字元晖,从小腿脚不方便。太祖皇帝觉得他这身体状况,不适合参加祭祀活动,想把爵位封给他的弟弟。 但是世祖皇帝劝谏了,最后还是让遥光继承了爵位。他一开始是员外郎,后来升任给事郎,再后来做了太孙洗马,又升任中书郎,接着是豫章内史,但他都没去上任。

高宗皇帝辅政的时候,遥光对天文历法和道家思想很感兴趣,暗地里经常参与高宗的谋划和建议。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骁骑将军、冠军将军、南东海太守,同时兼任南徐州的事务。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南彭城太守,将军的职位不变。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高宗皇帝废除了郁林郡后,遥光又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南蛮校尉、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一年之内,他被连续任命了五次,但一次都没去上任。那时候高宗皇帝正准备登基,所有诛杀和奖赏的事,都得和遥光一起商量决定。

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持节、都督扬州和南徐州军事、前将军、扬州刺史。晋安王宝义担任南徐州刺史,遥光请求解除对南徐州的督管,皇帝也同意了。第二年,遥光被晋升为抚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的职位,还配有车马和仪仗队。遥光处理政务很有一套,大家都说他办事清晰明了,但同时也比较狠辣,手段比较残酷。因为腿脚不便,他不能和朝臣们一起上朝,总是乘车从贤门进入宫廷。每次他和皇帝长时间私下谈话,谈完话后,皇帝就会让人去准备香火,第二天就一定会有人被杀。皇帝身边亲近的人不多,他很忌恨高氏和武氏的后代,想要把他们全部杀掉,遥光就帮他出谋划策,安排具体的执行步骤。永泰元年,遥光在原职的基础上被晋升为大将军,配有装饰华丽的车驾。皇帝身体不好,遥光经常入宫侍疾,皇帝病情越来越重,河东王铉等七位王爷一夜之间都被杀害了,这都是遥光的主意。

皇帝死了,遗诏提升遥光为侍中、中书令,还给了他仪仗队。永元元年,又给他配备了二十个佩剑的侍卫,正式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遥光开始辅政,看到小皇帝登基,就偷偷和江祏兄弟密谋,想自己当皇帝。他弟弟遥欣在荆楚地区,掌握着军队,占据着上游地势,兄弟俩暗中互相勾结。遥光打算利用东府的权力号令天下,让遥欣迅速南下。他们的阴谋就要实施了,结果遥欣却病死了。江祏被处死了,东昏侯把遥光叫进宫,告诉他江祏的罪行。遥光害怕了,回到府邸就疯狂地哭喊,从此称病不上朝了。之前遥光回城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仪仗伞吹到了城外。

遥光的弟弟遥昌早些时候死在寿春,豫州的军队都归顺了遥光;后来遥欣死后,运回武进安葬,灵柩停在东府前的河边,送葬的荆州人非常多。皇帝杀了江祏之后,担心遥光不安分,想把他调任司徒,让他回家,还召他进宫说明情况。遥光害怕会被杀,八月十二日下午,他召集了豫州和荆州的军队,在东府门口聚集了很多人,街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遥光把他的亲戚丹阳丞刘沨和一些亲信召集起来,想打着讨伐刘暄的旗号起兵。当天晚上,他派了几百人攻破东冶监狱,放出囚犯,又从尚方宝剑库里取了武器。他还召见了骁骑将军垣历生,历生很快就来了,劝遥光率领城里的军队夜袭皇宫,用火烧了宫门,说:“您只要带着军队跟上,轻而易举就能成功!”遥光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天快亮了,遥光穿着戎装来到听事的地方,停下来安排军队,登上城楼赏赐将士。垣历生再次劝他出兵,遥光还是不肯,他觉得皇宫里肯定已经发生了变故。

中午的时候,朝廷军队稍微靠近了一些,尚书符遥光说:“叛逆顺从的规律,显而易见,你违反纲纪,扰乱常态,罪不容赦。萧遥光你身为宗室,却愚笨无能,行为卑劣,你妄想得到荣华富贵,但哪里有通往天子的道路呢?从前你受到恩宠,如同皇帝的儿子一样,你却忘恩负义,恩宠超过了皇室宗亲。你享受着千乘之尊的车辆服饰,住着超过百雉的高墙大院。先帝在世的时候,还亲自对你委以重任,对你所说的话还记忆犹新,他的恩德至今还在,你却如此蔑视天威,不畏惧不义,你根本没有臣子的心,迟早要自食恶果。你竟然举兵叛乱,攻打京城,自古以来,这种大罪,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现在,我将分兵六路,发动九次讨伐。皇上将亲自统帅军队,执行这一军事策略。赏罚分明,就像奔腾的大江一样。”于是下令戒严,特赦京城。

将军萧坦之驻扎在湘宫寺,镇军司马曹虎驻扎在清溪大桥,太子右卫率左兴盛驻扎在东府东篱门。军队从东城三面包围,放火烧了司徒府。遥光派垣历生从西门出战,朝廷军队多次打败叛军,杀死了叛军主将桑天爱。当初,遥光起兵的时候,曾去问计议参军萧畅,萧畅坚决拒绝,不肯参与。十五天后,萧畅和抚军长史沈昭略从南门秘密逃出,渡过淮河回到朝廷,叛军士气大受打击。十六日,垣历生从南门出战,结果丢弃武器投降了曹虎的军队,曹虎下令将他斩首。遥光大怒,在床上又跳又叫,还下令杀了垣历生的儿子。

晚上,朝廷军队用火箭烧了东北角楼,到了夜里,城墙被攻破了。遥光回到小斋,在帐篷里穿着衣服和帽子坐着,点着蜡烛照着自己,让人反锁门,斋阁都关得严严实实。左右的人都翻墙逃跑了。朝廷军队主将刘国宝、时当伯等人首先冲了进去。遥光听到外面有军队来了,吹灭了蜡烛,爬下床,士兵们冲进房间,在黑暗中把他拉出来斩首,当时他三十二岁。遥光兵败的前一天晚上,城里的人都梦到一群蛇从城墙上爬出来,大家互相讲述,都觉得很奇怪。朝廷军队攻入城内,把房屋烧得差不多都烧光了。

司马端在遥光府当掌书记,曹虎问他:“你到底是贼还是不是贼?”司马端回答说:“我承蒙始安王的大恩大德,现在死了也心甘情愿。”曹虎没杀他,把他押送回朝廷。结果,徐世剽把他杀了。刘沨逃回家,却被别人杀害了。司马端是河内人,刘沨是南阳人,他们都孝顺继母,刘沨的弟弟刘溓侍奉刘沨也很孝顺。

朝廷下令收殓安葬遥光王的遗体,并且赦免了他的儿子们。追封遥光王为桑天爱辅国将军、梁州刺史。 江陵公宝览被立为始安王,奉养靖王太后。永元二年,宝览被任命为持节、督湘州、辅国将军、湘州刺史。

遥欣,字重晖。宣帝的哥哥,西平太守,没有后代,就让遥欣继承了他的曾孙身份。遥欣先后被任命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巴陵王文学、中书郎。延兴元年,高宗皇帝登基后,任命遥欣为持节、督兖州缘淮军事、宁朔将军、兖州刺史。 他还兼任督豫州、郢州的西阳郡和司州的汝南郡,官职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持节的职务不变。不过,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建武元年,遥欣被晋升为西中郎将,封闻喜县公。后来又升迁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右将军、荆州刺史,并改封为曲江公。 当时高宗皇帝的子弟都比较年幼,晋安王宝义还身患疾病,所以朝廷让遥光王负责扬州地区的政务,遥欣负责陕西地区以及其他外围地区的政务,他们的权力都很大。遥欣为人好勇斗狠,招募了很多武士,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四年后,他被晋升为平西将军。永泰元年,因为雍州有羌人作乱,朝廷命令遥欣以本官的身份兼任刺史、宁蛮校尉,并调往襄阳镇守,最终羌人退兵了。永元元年,遥欣去世,享年三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司空官职,谥号为康公,葬礼按照王室规格办理。

遥昌,字季晖。这哥们儿一开始当的是秘书郎,后来又当了太孙舍人、给事中、秘书丞,一路升迁。

延兴元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不过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派去当持节、督郢司二州军事、宁朔将军、郢州刺史了。这官职一口气好几个,够威风的。

建武元年,他的官位又升了,被封为冠军将军,还被封为丰城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不过呢,他还没来得及去郢州上任,就被调去督豫州郢州的西阳郡和司州的汝南郡军事了,官职也变成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不过“持节”这个重要的身份还是保留着。

公元47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子,也就是当时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带兵攻打寿春。他派使者进城喊话,寿春城里的人赶紧派参军崔庆远和朱选之去见他。

崔庆远说:“您这旌旗招展,从那么远的地方跋山涉水来到淮河、泗水流域,风尘仆仆,一路辛苦了吧?” 拓跋宏说:“我的车驾速度很快,一会儿就跑了几千里,路途不算远,不算辛苦。”崔庆远说:“虽然路途不算远,但您亲自来,还是辛苦了。就像当年楚国屈完说的那样:‘您没必要跑到我们这里来啊,这是为什么呢?’”拓跋宏说:“我当然有我的理由。你是想让我含糊其辞,还是想直接指责我的来意?”

崔庆远回答说:“您向来以宽容大度著称,治理北方政务也很有成效,这次来之前并没有跟我们商量过,所以没什么好含糊的。”拓跋宏说:“我本来是想跟你们谈谈,正好你们来了。齐国皇帝废立的事情,你们有什么看法?”崔庆远说:“废除昏庸的皇帝,立贤明的皇帝,这是古今一贯的做法。国家中兴,哪是一代就能完成的?您和先帝(齐武帝)关系非同一般,就像鱼和水一样亲密。先帝临终前,把后事托付给您。可是您的侄子(萧昭业)荒淫无道,被废黜为郁林王,大臣们都请求立您为帝,您才登上了皇位。您是在太后严厉的命令下,在群臣的请求下,才接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登上了皇位。我们不知道您的真实想法,所以才感到疑惑。”

拓跋宏说:“听了你的话,我心里舒服多了。只是听说齐武帝的皇后(路氏)很有手段,难道她真的可以重用吗?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武帝的子孙现在都怎么样了?”崔庆远说:“七个王子都犯了罪,都被处死了,其余的诸侯国有二十多个,有的升官了,有的被封为地方官。至于皇后专权的教训,古人早就吃过亏了,但朝政混乱十次,其实都是因为文穆皇后(萧赜之母)。”拓跋宏说:“我听说齐武帝的子孙一个都没留下,你们说的太漂亮了,但事实未必如此,我不能完全相信。”

拓跋宏又说:“天下应该统一,所以前几年我给齐武帝写信,谈论今天的事情,信好像还没到齐武帝手里,这就是天意。南朝使者叛变了,我心里有点难过,所以我决定停兵。我这次来主要还是想巡视一下盐场,然后回洛阳,顺路就来了。我并没有攻城掠地的意思,你们不用担心。”

崔庆远说:“看到有利的时机就前进,遇到困难就后退,这是圣人的奇兵之策。您现在想效法圣人的做法,保持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岂不是很好吗?”拓跋宏说:“你是想让我跟你们和亲呢,还是不想和亲?”崔庆远说:“如果和亲,两国就能友好相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果不和亲,两国就会互相怨恨,百姓就会遭受苦难。和亲与否,全凭您的决定。”拓跋宏说:“我来主要是为了巡视一下盐场,然后回洛阳,顺路就来了。我也没打算攻城,也没打算打仗,你们不用担心。”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哎,摆上酒菜,烤羊肉、水果什么的,都有了。然后我就问庆远说:“我听你主张废掉那个不成器的继承人,这很忠孝啊。可是为啥不立个近亲呢?就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你这是为啥要自己揽权呢?”

庆远回答说:“成王那是亚圣级别的贤明啊,所以周公才能辅佐他。现在这几个近亲虽然没啥大毛病,但还没成王那么贤明呢。你看霍光,不也是放弃了汉朝宗室近亲,而立了宣帝吗?” 我说:“那照你这么说,霍光要是自己想当皇帝,还能算忠臣吗?” 庆远说:“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咱们讨论的是宣帝立不立的问题,这意义完全不一样。皇上您怎么能跟霍光相比呢?要是这么说,那为啥不说武王伐纣,为啥不立微子而辅佐他呢?难道是为了贪图天下?” 我当时就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我就带兵去了城东,还派道登道人进城,给所有的和尚们送了五百匹绢,又给庆远和选(选之)一人赏赐了裤子、袍子和腰带。

遥昌在永泰元年去世了。皇上把我兄弟俩当亲儿子一样看待,非常伤心难过。追赠他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皇上还问了徐孝嗣,徐孝嗣说:“丰城(遥昌的封号)本来官职就比较低,追赠到班台(官职名),有点过了。”皇上说:“你这是想为后世留下规矩啊,可这是我亲哥哥的儿子,不能按规矩来。”最后,遥昌被谥号为宪公。

安陆昭王,名叫萧缅,字景业,长得人模狗样的。一开始他在秘书省当个小官儿,秘书郎,后来又给宋邵陵王当文学,再后来又升了中书郎。建元元年的时候,被封为安陆侯,食邑一千户。 之后又升了太子中庶子,再后来又升了侍中,官越做越大。世祖皇帝登基后,萧缅又升了五兵尚书,还兼任前军将军,接着又外放当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政绩,名声很大。

竟陵王子良还给他写信说:“我算是沾了您的光了,这几十年的官场,还真没见过您这样的好官!”世祖皇帝也很欣赏他,就又给他升官,让他当持节、都督郢州司州之义阳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永明五年,萧缅又回朝当侍中,兼领骁骑将军,接着又升了中领军。第二年,他又升了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后来又被外放到会稽当太守,散骑常侍的官职还保留着。 之后又升任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官职越来越高,责任也越来越大。

萧缅这个人很关心老百姓的诉讼案件,亲自去体恤民情。那些被劫掠的,在渡口被抓的,他都赦免了,允许他们重新做人,只有再次犯错的才加重处罚。所以老百姓都很敬畏他,也很爱戴他。

九年后,萧缅去世了,朝廷赐给他十万钱的丧葬费,还有两百匹布。他死后灵柩运回家乡,老百姓沿着沔水哭泣,为他设祭,还在岘山为他立了祠堂。朝廷追赠他侍中、卫将军的官职,都督、刺史的官职也保留着,还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谥号为昭侯,享年三十七岁。

高宗皇帝从小就和萧缅关系很好,那时候高宗还是仆射,兼领卫尉。高宗听说萧缅去世的消息后,还上表请求辞去卫尉的官职,想去萧缅家里去吊唁,但朝廷没批准。每次高宗去萧缅灵前祭奠,都哭得泣不成声。建武元年,朝廷又追赠萧缅侍中、司徒、安陆王的官职,食邑二千户。

子宝晊当上了湘州刺史,还兼任了督湘州军事、辅国将军等职务,妥妥的高官。他弟弟宝览被封为江陵公,宝宏被封为汝南公,每人封地都有一千五百户人家呢!两年后,宝晊升官了,成了冠军将军。三年后,宝宏的爵位又变了,改封宵城。

永元元年,安陆郡那边出了点儿边境冲突的事儿,宝晊因此被封为湘东王,官职也升到了征虏将军。两年后,他又当上了左卫将军,官越做越大。高宗皇帝的兄弟们,个个都是做官的好手,宝晊虽然也喜欢舞文弄墨,但比起他们来,还是差了点儿意思。后来萧衍起兵造反,宝晊当时就在城里,看到东昏侯皇帝被废了,觉得这天下大势要变了,就等着朝廷派人来接管。结果城里的人主动把城门打开,投降了梁王。

宣德太后临朝称制后,把宝晊任命为太常。宝晊心里不安分,居然想着造反!结果,他和他的兄弟们都被杀掉了,真是自作自受。

史书上这么说:高祖皇帝当政,他的两个兄弟早早去世了,只有宝晊的运气好,官越做越大。安陆王宝晊,因为是皇室宗亲,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官,掌管州郡,还算是有政绩,老百姓也对他念念不忘。不过,他这个人,做事全凭感觉,学习方面也比较随意,所以最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这说明,光有感觉和学问,也不一定能做好官。

赞曰:太祖的两个兄弟,都被追封了爵位。元氏家族继承了香火,子孙后代也兴旺发达。他们既有权势,也有福气,但最终是生是死,全靠自己。安陆王宝晊的事迹,足以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