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的职位等级,从汉朝魏朝开始,就不断地增加和调整,各个朝代都不一样。建元元年,有人建议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则是比较低的职位。永明元年,有人建议贵妃和淑妃都佩戴金章紫绶,挂在玉佩上。以前淑妃的品级相当于九棘,用“淑”字形容她温恭,用“妃”字表示她是仅次于皇后的地位,提升到和贵妃一样的等级,比照三司(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级别。夫人的级别,和诸侯国差不多;淑媛的级别,则相当于九卿。七年后,又设立了昭容的职位,地位在九嫔之上。建元三年,太子宫里也设置了三个内职,良娣相当于开国侯,保林相当于五等侯,才人相当于驸马都尉。

陈宣孝皇后,名叫道止,是淮河东边东阳人,是魏国司徒陈矫的后代。她父亲陈肇之,是郡里的孝廉。皇后年轻时家里很穷,她勤劳地织布做工。家里人看她太辛苦,劝她休息,但她始终没有改变。她嫁给了宣帝,生了衡阳元王道度、始安贞王道生,后来又生下了太祖。太祖两岁的时候,奶妈奶水不足,皇后梦见有人给了她两碗麻粥,醒来后奶水就多了起来,觉得很奇怪,就说了这件事。宣帝经常在外任职,皇后就常常留在家中处理家务,教育孩子。有个算命先生对皇后说:“夫人会有贵子,但是您却看不到。”皇后叹息道:“我的三个儿子,哪个会应验这句话呢?”她叫来太祖,用小名喊他:“正应是你啊!”宣帝去世后,皇后亲自处理宫中事务,宫女太监们如果犯了错,她都宽容地不追究。

太祖虽然当了官,但家境本来就贫寒,他在建康当令的时候,高宗他们冬天都穿不起丝绸棉衣,但膳食却很丰盛。皇后总是把肉菜都撤掉,说:“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她在县衙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昇明三年,追赠她为竟陵公国太夫人,用蜂蜜印章盖印,画上青色绶带,用太牢祭祀她。建元元年,追尊她为孝皇后。追赠她的外祖父陈肇之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敬侯。皇后的母亲胡氏被封为永昌县靖君。

高昭刘皇后,名叫智容,是广陵人。她爷爷玄之,她爸爸寿之,都是员外郎。她妈妈桓氏曾经梦见吞下玉佩生下了她,当时屋里充满了紫光,她把这事告诉了寿之,寿之说:“可惜不是儿子。”桓氏说:“就算女儿,也足够兴旺家族了。”刘皇后小时候睡觉,家人经常看到她身上好像有云气似的。十多岁的时候,她嫁给了高祖皇帝,为人严谨,很有礼法,家里气氛非常严肃认真。宋泰豫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葬在宣帝陵墓旁边,现在叫泰安陵。她去世后,学生王清和墓地的工人刚开始挖土,就有一只白兔蹦了起来,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等坟墓修好了,那只兔子又回到坟头上去了。昇明二年,追赠她为竟陵公国夫人;三年,又追赠为齐国妃,享受的待遇跟太妃一样。建元元年,尊谥为昭皇后。三年,又追赠她父亲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桓氏为上虞都乡君;她弟弟寿之的儿子兴道做了司徒属,文蔚做了豫章内史,义徽做了光禄大夫,义伦做了通直郎。

武穆裴皇后,名叫惠昭,是河东闻喜人。她爷爷朴之,是给事中。她爸爸玑之,是左军参军。裴皇后年轻的时候,和豫章王妃庾氏是妯娌,庾氏很擅长女红,侍奉太祖皇帝和昭皇后非常恭敬勤快,从不懈怠,而裴皇后在这方面不如她,所以不太受公婆的重视,世祖皇帝对她家的感情也比较淡薄。裴皇后的性格刚强严厉,就连竟陵王的小妾袁氏,在还是平民的时候,都曾经因为犯错受到过她的训斥和惩罚。昇明三年,她被立为齐世子妃。建元元年,成为皇太子妃。三年,她去世了。谥号为穆妃,葬在休安陵。世祖皇帝即位后,追尊她为皇后。又追赠她父亲玑之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檀氏为余杭广昌乡元君。

话说以前,昭阳殿是太后和皇后的住处。永明年间,没有太后和皇后,羊贵嫔住在昭阳殿西边,范贵妃住在昭阳殿东边,宠爱的荀昭华则住在凤华柏殿。皇帝平时居住在寿昌画殿南阁,那里还设有白鹭鼓吹乐队,乾光殿东西两头则摆放着钟磬,这些地方都是用来宴乐的。皇帝经常去各个苑囿游玩,宫女们都跟着御驾,宫里很深,根本听不到端门报时的鼓漏声。所以,就在景阳楼上安置了一座钟,宫女们听到钟声就知道该起床打扮了。到现在,这座钟只在五更和三更敲响。皇帝多次去琅邪城,宫女们也跟着一起去,一大早出发,到湖北埭的时候,鸡才刚开始叫。

吴郡有个叫韩蔺英的女人,很有文采。宋孝武帝时期,她献上了一篇《中兴赋》,得到赏识,被召入宫。宋明帝时期,她被任用为宫中官员。到了世祖皇帝时期,她被封为博士,负责教导六宫的嫔妃读书写字。因为她年纪大,见识广,大家都尊称她为“韩公”。

文安王皇后,名叫宝明,是琅邪临沂人。她爷爷是韶之,做过吴兴太守;她父亲是晔之,做过太宰祭酒。宋朝时期,太祖皇帝迎娶她做文惠太子的妃子。后来桂阳的叛军打来了,太祖皇帝当时在新亭,传言说他已经死了,家也被叛军洗劫一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子良带着穆后、庾妃以及文安王皇后,冒着危险把她送到了她哥哥昺的家里。等事情平息后,他们才出来。建元元年,她成为南郡王妃;建元四年,她成为太子妃,但是并不受宠。太子给自己宫里的女人们做了很多漂亮的新衣服和首饰,而她的床帏陈设却还是老样子,首饰也只有十多件。永明十一年,她成为皇太孙太妃。郁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宣德宫。皇帝还追封她父亲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桓氏为丰安县君。那年十二月,她按照礼仪乘坐御驾去太庙祭祀。高宗皇帝即位后,她搬到了鄱阳王以前的府邸居住,仍然称作宣德宫。永元三年,梁王在建康建都,迎接她入宫,让她临朝称制,直到禅位。天监十一年,她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葬在崇安陵,谥号为安后。她的哥哥晃做过义兴太守。

郁林王的老婆,叫婧英,是庐江灊县人,抚军将军戢的女儿。永明二年,她嫁给了当时还是南郡王的郁林王。过了九年,郁林王当上了皇太孙,她就成了皇太孙妃。后来郁林王当皇帝了,她就当了皇后。她婆婆刘氏被封为高昌县都乡君,她自己的母亲宋氏被封为余杭广昌乡君。 皇后要正式上任了,结果梳妆台上的镜子莫名其妙地掉地上了,这预示着不好的事情要发生。那年冬天,她和太后一起祭拜太庙。这位皇后啊,私生活比较混乱,当妃子的时候就和外面的人有染,当了皇后后,还在后宫跟皇帝身边的杨珉之搞在一起,跟夫妻似的同床共枕。更离谱的是,杨珉之跟皇帝关系也暧昧不清,所以皇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她还把自己的亲戚都弄进宫里,赏赐给他们钱财,多达几十万。甚至把世祖皇帝的耀灵殿都给了她家亲戚住。后来皇帝被废了,她也跟着被降为王妃了。

海陵王的老婆,名叫韶明,是琅邪临沂人,太常慈的女儿。永明八年,她嫁给了当时的临汝公(海陵王)。郁林王当皇帝后,她被封为新安王妃。延兴元年,她当上了皇后,可同年就被降为了海陵王妃。

明敬刘皇后,名叫惠端,是彭城人,光禄大夫道弘的孙女。高宗皇帝还是太祖的时候,就娶了她。建元三年,她被封为西昌侯夫人。永明七年,她去世了,葬在江乘县张山。延兴元年,她被追封为宣城王妃;高宗当皇帝后,又追尊她为敬皇后,并追封她父亲为通直郎景猷金紫光禄大夫,母亲王氏为平阳乡君。永泰元年,高宗皇帝去世了,她也被改葬,和高宗合葬在了兴安陵。

东昏皇帝的老婆,褚皇后,名叫令璩,是河南阳翟人,太常澄的女儿。建武二年,她嫁给了当时的太子(东昏皇帝)。第二年,她去祭拜了敬皇后。东昏皇帝当皇帝后,她就成了皇后。但皇帝宠爱潘妃,她不受宠。后来黄淑仪生了太子诵,东昏皇帝被废了,她也跟着被降为庶人。

和帝王后的名字叫蕣华,是琅邪临沂人,太尉俭的孙女。她一开始是随王妃,中兴元年,当上了皇后。后来皇帝禅位,她就降为了妃子。

史书上说啊,后妃的德行,都体现在她们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她们的道德修养,从内宅闺房就开始了,并且能够影响到整个天下。她们亲自纺线织布,种田收获,一大早就起来佩戴朝珠,和丈夫一起劳作,这样就能光耀门庭,成为公侯夫人的榜样。孝昭两位皇后,都有贤明的教诲,可惜没能亲眼见证国家昌盛。她们正值盛年,皇宫却空缺着皇后之位,有一些女子,只是空想着国家兴盛,虽然有祥瑞出现,名声也很好,但可惜啊!如果她们能和宫中其他人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教导后宫,那马皇后、邓皇后那种贤德的风范,就能再次出现了。

太祖皇帝开国之后,宫廷生活非常节俭,他拆除了宋明时期那些过于华丽的宫殿,革除了前朝的奢侈之风,衣服不穿绣花织锦,颜色也不用鲜艳的红色,宫里的巷子都穷困简陋,和普通百姓的家差不多。到了世祖皇帝继位,国家太平盛世,寿昌宫先建起来,凤华宫后来才修建,宫殿里装饰着香柏、文柽,梁柱雕刻着花纹,镶嵌着金银珠宝,装饰华丽,房间里也用了很多帷帐,宫里演奏着赵瑟、吴歌,还有各种各样的乐曲,每年宫里的开销很大,这些钱财都是从私库里出的,并没有损害国库。

高宗皇帝虽然表面上也装作节俭,但实际上对宫中事务的开支并没有减少。而东昏皇帝昏庸无道,奢侈之风盛行,耗尽了全国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享乐,这简直和殷商、夏朝的那些荒淫无道的皇后们一样啊!唉,这些都是给后人留下的警示啊!

赞曰:宣武皇后孝顺,有先见之明;高昭皇后诞育武帝,世世代代称颂她的母仪。裴皇后辅佐丈夫,地位也因此衰落;明敬皇后被记载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之中。秋宫很快就被废弃,轩景宫也早早地失去了光彩;文安皇后废黜了皇帝,摆脱了百般忧虑;中兴时期秉持节俭,推崇谦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