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则,是江苏无锡南沙人。他妈妈是个巫婆,生他的时候胎衣是紫色的,她对别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厉害角色!”王敬则长大后,两个腋下都长出了几寸长的乳头。他还梦到自己骑着一头五彩斑斓的狮子。二十多岁的时候,王敬则就特别擅长舞刀弄枪,被任命为刀戟侍卫。景和皇帝让他表演刀术,他跳起来挥舞刀剑,高度竟然和皇帝的白虎旗杆一样高,连续表演了好几次,次次都精准无比。后来,他又升任了侠毂队的主将,带领着精锐的铠甲部队。最后,他和寿寂之一起把景和皇帝给干掉了。
明帝继位后,任命王敬则为直阁将军。有一次,王敬则拿着刀直接进宫向皇帝汇报事情,结果被关进了尚方署十多天,才又被重新任命为直阁将军。之后,他又被提升为奋武将军,封为重安县子,食邑三百五十户。王敬则年轻的时候,在草丛里打猎,身上突然落满了像乌豆一样的虫子,他把虫子扒掉后,那些地方都流血了。王敬则觉得很害怕,就去请教道士,道士说:“不用担心,这是你将来要封侯拜相的吉兆啊!”王敬则听了非常高兴,所以才主动出仕,后来果然如道士所说,官运亨通。
泰始年间,王敬则被任命为龙骧将军、军主,跟随宁朔将军刘怀珍征讨寿春。殷琰派将军刘从在死虎地带修筑了四个营垒。刘怀珍派王敬则率领一千人绕到敌军后方,直接从横塘杀出,敌军吓得四处逃窜。之后,王敬则被任命为奉朝请,然后又外放担任暨阳县令。王敬则刚离开京城,走到陆主山下的时候,他和十多艘同伴的船一起出发,结果只有他的船不动了。他就让弟弟下水推船,结果发现了一只漆黑的棺材。王敬则说:“你不是凡物,如果这是个好兆头,就让船快点前进。我要是发达了,一定给你重新安葬。”说完,船立刻就动了。王敬则到任后,就把那口棺材好好安葬了。后来,县里发生了一场大饥荒,一部分人逃到紫金山当土匪,扰乱百姓。王敬则派人去跟土匪头子谈判,只要他们全部投降,就保证他们能得到宽大处理。县里有一座庙,庙里的神灵非常凶狠,百姓都非常害怕。王敬则以神灵的名义发誓,保证说到做到。土匪头子果然投降了,王敬则在庙里设宴款待他们,然后趁机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说:“我之前已经向神灵发誓了,如果违背誓言,我就用十头牛祭祀神灵。现在我没有违背誓言。”于是,他杀了十头牛祭祀神灵,并将土匪全部处决,百姓们都非常高兴。后来,王敬则被提升为员外郎。
公元466年,跟着皇上一起在新亭打败了桂阳的叛军。我跟羽林监陈显达、宁朔将军高道庆一起坐船在江里迎战,狠狠地打败了叛军的船队,把他们的船都烧了。事情结束后,我被任命为南泰山太守,右侠毂主,后来又升迁为越骑校尉,最后当上了安成王的车骑参军。
苍梧王那个家伙太嚣张跋扈了,他身边的人都没安全感。因为皇上威名远播,苍梧王就投降了,开始巴结奉承皇上。每次我值班结束后,都会去皇上的府邸。晚上,我穿着青色的衣服,趴在地上,在路上等着,给皇上汇报苍梧王那边的消息。皇上让我在宫里等着机会,没说具体哪天。后来,杨玉夫他们遇害,情况很危急,我当时在家,杨玉夫把苍梧王的脑袋送给我了。我赶紧跑到皇宫去找皇上。皇上担心是苍梧王设的骗局,不肯开门。我在门外大声喊:“是我,敬则!”门还是不开。没办法,我只好把头从墙上扔进去。皇上让人拿水来洗干净了再看,看完之后,立刻穿着戎装出来了。我跟着皇上进了宫,走到承明门的时候,守门的官员怀疑这不是苍梧王的人,我怕别人看到,就用刀环堵住门上的小洞,拼命地喊着让人开门。卫尉丞颜灵宝看到皇上骑着马在外面,偷偷地跟家人说:“现在要是不放内领军进去,天下都要乱了!”门开了,我就跟着皇上进了大殿。第二天早上,大臣们一起商议,我拔出刀在床边跳来跳去,大声说:“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谁敢反对?!”
公元461年,他升职了,当上了员外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骁骑将军,还兼任临淮太守,食邑增加到一千三百户,并且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兵。后来发生沈攸的叛乱,他因为立功被封为冠军将军。
太祖皇帝要进宫掌控朝政的时候,袁粲发动了叛乱。当时,领军将军刘韫、直阁将军卜伯兴等人,在宫里准备响应袁粲,正准备行动,戒严状态。这时,他迅速打开宫门,发动突然袭击,把这些人都杀掉了。宫里那些偷偷摸摸想造反的人都被平定了,这都是他的功劳。 之后,他又升任右卫将军,员外散骑常侍的职位照旧保留。食邑又增加了,先加封到二千五百户,后来又加了五百户。他还被封赏,他的儿子元迁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三百七十户。
齐台建成后,他担任了中领军。太祖皇帝将要接受禅让,负责宫殿修缮的官员建议更换太极殿的柱子。皇帝想避开动土,不愿意出宫禅位。第二天,该登基受禅的时候,皇帝又躲进了宫里。他赶紧带着车驾进宫迎接皇帝,劝说皇帝出来。皇帝拍着他的手说:“你不用担心,等会儿赏赐你十万钱。”
公元494年,谢朓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兖、兖州、徐州、青州、冀州五州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还被封为寻阳郡公,食邑三千户。他的妻子怀氏也被加封为寻阳国夫人。
第二年,谢朓升任安北将军。当时淮河、泗水一带经常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谢朓感到害怕,就放弃了镇守的职位回到京城。老百姓都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皇上念及他的功劳,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任命他为都官尚书、抚军将军。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吴兴太守。
吴兴郡以前经常发生抢劫盗窃,甚至有十几岁的孩子在路上偷东西,被谢朓杀鸡儆猴,从此以后路上没有人敢捡拾遗落的东西,郡里也再没有抢劫盗窃事件了。后来他又抓到一个小偷,把小偷的亲属叫来当着他们的面鞭打小偷,然后让这个小偷长期负责清扫街道。过了一段时间,谢朓又让这个小偷去抓捕其他的小偷顶替自己,其他小偷害怕被这个小偷认出来,都吓得逃跑了,吴兴郡境内的治安因此变得非常良好。有一次谢朓出行,路过市场,看到肉案上的架子,他感慨地说:“吴兴以前可没有这种肉案架子,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在这里做的。” 后来,谢朓升任护军将军,依旧担任散骑常侍,还把自己的家宅改成了府邸。
公元496年,因为要改葬母亲,谢朓辞去了官职。朝廷下诏追赠谢朓的母亲为寻阳公国太夫人。随后,谢朓被任命为侍中、抚军将军。 皇帝太祖留下遗诏,让谢朓以原官职兼任丹阳尹。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公元498年,朝廷赏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
会稽郡地处边疆,临近湖海,百姓不论士庶都承担着筑堤的徭役。谢朓认为百姓的劳役负担过重,就将多余的劳力折算成钱款,上缴国库,朝廷批准了他的做法。 这时,竟陵王子良上书说:
我查阅了吴地和关中地区的情况,发现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大家日子都过得很苦,尤其蚕农更是颗粒无收,饥寒交迫。富人稍微多了一些钱,穷人却更加贫困,这真是让人痛心疾首,难以言尽。现在钱很贵,东西很便宜,几乎所有东西都是这样,粮食收成不好,一斛粮食要几十文钱,织布也很辛苦,一匹布才卖三百文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每年按时上交的赋税,都是按照现价收取的。东边很多钱币都被剪凿,很少有完整的,官府收取的钱币必须是完整的,用两枚旧钱换一枚新钱,百姓为了交易非常困难,还要遭受鞭打和拘禁,日子更加难过。我以前在会稽做官,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塘丁上交的钱,本来是不上交官府的。因为陂湖需要修缮,桥路需要修建,大家一起商量好价钱,自己解决。如果甲地设施坏了,一年修一次;如果乙地设施完好,一年也不用修。现在郡里把这些钱都上交朝廷,除了租赋之外,还要另外加收一笔。导致塘路荒废,湖泊干涸,危害百姓,损害政务,情况非常严重。
建元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军费开支很大,浙江东部五郡,丁税高达一千,百姓甚至卖妻卖儿来交税,路上到处都是愁眉苦脸的人,景象惨不忍睹。欠税的还很多,催收也收不上来,我上书朝廷,请求免除欠税。但是今年的租税,三分之一都欠着,我知道这样只会扰民,实际上也损害国家利益。我认为塘丁的赋税,应该恢复旧制,欠税的,应该酌情减免。凡是应该收取的钱,无论多少,都允许当地折算成布帛。如果百姓有其他军国需要的物资,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收取,不必都用钱交,这样对国家不会有损失,对百姓也有好处。
晋朝初年南迁,江左地区刚刚建立,绢布的价格是现在的十倍,赋税的多少,是根据当时的物价增减的。永初年间,官府收取一匹布,价值一千钱,而民间交易,可以定价九百钱。到了元嘉年间,物价下降,民间交易一匹布价值六千钱,官府收取则按五百钱计算,所以每次想要优待百姓,都会降低赋税。现在官府收取的好布,一匹价值一百多钱,而百姓上交的,还是按照旧的标准。以前是压低价格收取,现在还是压低价格收取,百姓依然贫困,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救济百姓,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减轻赋税。即使风调雨顺,百姓还如此贫困,如果遇到旱涝灾害,那还得了?
再说,西京的强大,依靠的是三辅地区,东都的稳固,依靠的是三河地区,历代都是如此,古今一样。石头城以外,足够供应府州的需要,方山以东,是朝廷的根本所在。这些都是国家的支柱,不能不关心。应该实行宽松的政策,稍微优待一下百姓。暂时放弃眼前的小利益,着眼于长远的大利益,就不会担心百姓贫穷,国家贫困了。朝中大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国家,但我愚钝,还是觉得不妥。
上面奏章没批准。
三年后,他升任征东将军。宋州广州刺史王翼的小妾路氏,为人蛮横暴戾,经常打死婢女。王翼的儿子法明向敬则告状,敬则把路氏关进山阴监狱处死了。路氏家人上诉,官府有人把这事儿捅到上面去了,山阴县令刘岱因此被判处死刑。敬则上朝后,皇上问他:“人命关天的大事,是谁下的命令处死的?为什么不先报告?”敬则说:“是我自作主张。我不知道什么法律条文,只觉得这事儿理应处死,就做了。”刘岱也认罪,皇上就赦免了他。敬则被免官,改任州郡长官。
第二年,他升任侍中、中军将军。不久,他和王俭同时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王俭坚决推辞,敬则也没马上接受。七年后,他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征西大将军、豫州刺史,开府的待遇不变。又升任骠骑将军。十一年后,升任司空,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世祖皇帝驾崩,遗诏加封他为侍中。高宗皇帝辅政,暗中想废立皇帝,隆昌元年,敬则被外放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原来的官职不变。海陵王登基后,敬则被晋升为太尉。
敬则虽然官位很高,却不以富贵自居,总是战战兢兢,几乎没怎么好好坐过。他跟老百姓说话都用吴地方言,但却非常热情周到。他刚当散骑使的时候,在北馆种了杨柳树。后来,员外郎虞长耀出使北方回来,敬则问他:“我以前种的杨柳树,现在怎么样了?”虞长耀说:“北方人都把它当作甘棠树一样珍视。”敬则笑了笑,没说话。“甘棠”二字,出自《诗经·召南·甘棠》。世祖皇帝在御座上作诗,敬则拿着纸笔说:“臣差点儿就成了这种没文化的人了。”世祖皇帝问:“这是什么意思?”敬则说:“要是我识字,顶多也就是个尚书都令史,哪能有今天的地位?”敬则虽然不太识字,但为人非常聪明机敏。他在州郡任职时,让属下念奏章,他听后就下达判决,从没出过错。
明帝当了皇帝,就提拔敬则当了大司马,还加封了一千户的土地。 朝廷派人来给他授官的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所有文武官员都吓坏了,脸色都变了。这时旁边有个客人说:“您一向都是这样啊,以前您在丹阳和吴兴上任的时候,也是这样。”敬则听了非常高兴,说:“我命中注定要逢雨。”于是他还是摆好了仪仗队,穿戴好朝服,冒雨出来到听事的地方接受任命。 心里还是不太舒服,吐着舌头好半天,才把这事儿办完。
皇帝杀了不少人,敬则觉得自己是高祖和武帝的老臣,心里又害怕又担心。皇帝表面上对他很客气,但心里却很怀疑他,经常派人去问敬则吃得好不好,身体好不好,住得舒不舒服。听说他年纪大了,而且住在内地,所以才让他暂时安稳些。三年后,皇帝派萧坦之带着五百人的仪仗队去武帝的陵墓进献祭品。敬则的儿子们都在京城,吓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敬则的儿子仲雄去东边安慰他们。仲雄琴艺精湛,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江左地区有蔡邕的焦尾琴,在皇宫的衣库里,皇帝下令五天给仲雄借用一次。仲雄在皇帝面前弹琴,演奏了《懊侬曲歌》,唱道:“总是抱怨你负心,你如今果然要走了!”皇帝听了更加猜忌和内疚。
永泰元年,皇帝生病了,好几次都差点儿没挺过来。皇上任命张瑰当平东将军兼吴郡太守,给他配了兵,暗中提防着萧敬则。宫里宫外都在传,萧敬则要倒霉了。
萧敬则听到了这些风声,心里嘀咕:“现在东方还有谁?皇上分明是想收拾我!”他的儿子们都吓坏了,老五萧幼隆赶紧派正员将军徐岳偷偷地把情况告诉了徐州办事员谢朓,让他想个办法,如果情况属实,就赶紧通知萧敬则。谢朓立刻带着徐岳飞奔京城,把消息送到了萧敬则手里。萧敬则的城里办事员徐庶,他家住在京口,他儿子也偷偷地把消息告诉了他爹,徐庶又把这消息告诉了萧敬则的族子,五官王公林。公林是萧敬则很信任的亲戚。公林劝萧敬则赶紧派人送个信给儿子,让他赶紧死里逃生,乘着小船连夜赶回京城。萧敬则让司马张思祖起草奏章,可是他又说:“这样一来,我的儿子们都在京城,肯定会有消息传回来,咱们再等等,忍耐一晚上吧。”
那天晚上,萧敬则把手下文武官员都叫来,玩樗蒲赌钱,还问大家:“你们说,我该怎么办?”谁也不敢第一个回答。负责守卫宫门的丁兴怀说:“大人您看着办就是了。”萧敬则没说话。第二天早上,萧敬则叫来了山阴县令王询和台传御史钟离祖愿,他横着刀,翘着腿坐着,问王询他们:“能征集多少民夫?库房里还有多少钱财?”王询回答说:“县里的民夫不够用。”钟离祖愿说:“库房里的东西还没完全入库。”萧敬则大怒,就要把他们俩杀了。王公林又劝萧敬则说:“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后悔,但这件事可不能后悔啊!您再考虑考虑吧!”萧敬则朝他脸上吐了口唾沫:“小子!我做事,用不着你个小子瞎操心!”然后,萧敬则就起兵造反了。
圣上下了道旨,说:“谢朓和徐州刺史岳嵩上奏的那些事,我都知道了。王敬则这个人,生性凶狠狡诈,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是因为宋朝末年局势动荡,他有点本事,所以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王朝刚建立的时候,他曾经参与过一些讨论,虽然对国家的贡献不大,但皇上却对他很赏识,给了他很高的爵位和官职。他身穿华丽的官服,戴着漂亮的玉饰,按理说应该以《诗经》里的讽刺诗歌来警醒自己,可那些达官贵人们却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溪谷容易被填满,鸱枭(一种凶猛的鸟)也很难改变本性,他心里充满了猜忌,嘴里尽是些坏话。永明年间,就已经看出他有不轨的苗头了,到了现在隆昌年间,他的野心已经像坚冰一样凝固了。他表面上顺从,实际上却暗藏祸心,朕一直有所察觉。后来,他表面上对我忠心耿耿,还派人来送礼,可他却变本加厉,图谋不轨,开始拉拢亡命之徒,结党营私,对外观察边境情况,对内窥伺朝廷的动向。他的儿子王元迁和王元薮,跟那些奸邪之徒暗中勾结,密谋叛乱。谢朓和王敬则是姻亲,岳嵩又是他的同乡,他们举报他,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方孝孺和邵宝的好名声我们还没听说过,韩信和彭越的叛乱却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这种人我们都容忍,那法律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必须立刻将他逮捕,维护国家的法纪。判处死刑的,只有他父子二人;其他牵涉其中的人,一律清除。”
于是,朝廷下令逮捕王敬则的儿子们:员外郎世雄、记室参军季哲、太子洗马幼隆、太子舍人少安,并在他们家中将他们处死。王敬则的长子王元迁,原本是黄门郎,被任命为宁朔将军,统领一千人在徐州打仗,朝廷又下令让徐州刺史徐玄庆将他处死。
王敬则召集军队,准备在两三天后起兵,想要劫持前中书令何胤,让他重新当尚书令。他的长史王弄璋和司马张思祖劝阻了他。后来,他率领一万多士兵经过浙江,对张思祖说:“应该写个檄文。”张思祖说:“你现在要回朝,写这个干什么?”王敬则这才作罢。朝廷派辅国将军前军司马左兴盛、后军将军直阁将军崔恭祖、辅国将军刘山阳、龙骧将军直阁将军马军主胡松等三千多人,在曲阿长冈筑垒防守,又任命右仆射沈文季为持节都督,驻扎在湖头,防备京口方向。
话说,敬则老将军起兵造反,老百姓拿着锄头、扁担都跟着他,浩浩荡荡十多万人。到了晋陵,南沙人范脩化杀了县令公上延孙来响应他。敬则到了武进陵口,痛哭流涕,坐着轿子往前冲。遇到兴盛、山阳两个据点,拼死攻打。兴盛派人远远地对敬则喊话:“你儿子都死光了,你还坚持个啥?”官军抵挡不住,想撤退,但被围住了,只能死战。胡松率领骑兵从后面偷袭,那些老百姓没武器,都吓跑了,敬则的军队大败。敬则想找马再冲上去,但已经没机会了,兴盛军的袁文旷把他杀了,还把他的脑袋砍下来示众。当时皇上病得很重,敬则突然东边造反,朝廷非常害怕。东昏侯在东宫,正想着叛乱呢,派人上房顶瞭望,看到征虏亭着火了,以为敬则来了,赶紧收拾东西想跑。有人来报告敬则的情况,敬则说:“檀公(指诸葛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你父子俩赶紧跑吧!”敬则起兵时声势浩大,没几天就失败了,那年他都七十多岁了。后来,封兴盛为新吴县男,崔恭祖为兴县男,刘山阳为湘阴县男,胡松为沙阳县男,每人封地四百户,都是为了表彰他们平定了敬则的叛乱。还追赠公上延孙为射声校尉。
陈显达,是南彭城人。宋孝武帝当政的时候,他是张永将军的前军幢主。景和年间,他因为劳苦功高被重用。泰始初年,他作为军主跟着徐州刺史刘怀珍北征,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东海王萧宝卷的行参军,员外郎。泰始四年,被封为彭泽县子,食邑三百户。之后,他又历任马头郡太守、义阳郡太守、羽林监、濮阳太守。
话说当年,太祖皇帝带兵攻打桂阳的叛贼,在新亭垒跟刘勔打了一场大仗,结果刘勔惨败,叛贼们就冲进了杜姥的家里。等刘休范死了以后,太祖想回卫宫城,有人劝他说:“虽然桂阳的叛贼死了,但他们的同伙还很多,人心难测,不能轻举妄动啊!”太祖听了,就暂时停止了回城的计划。
然后,他派显达带着司空参军高敬祖,从查浦渡过淮河,沿着石头城北边的路,进了承明门,在东堂驻扎下来。宫里的人都很害怕,等到显达到了,才稍微安定了一些。显达从杜姥家出来,跟叛贼们展开了一场大战,打败了他们。战斗中,一支箭射中了显达的左眼,他拔箭的时候,箭头却拔不出来。这时,地黄村有个叫潘妪的老太太,她很擅长治疗箭伤,先用钉子钉住箭杆,然后她一边念念有词地走着禹步,一边运气,钉子很快就把箭头顶出来了,老太太就这样把显达眼里的箭头给弄出来了。
因为立下战功,显达被封为丰城县侯,食邑一千户,后来又升任游击将军。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督广交越三州湘州之广兴军事、辅国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还被加封为冠军。
后来沈攸之造反,显达派兵去支援台州。他的长史到遁和司马诸葛导劝他说:“沈攸之兵强马壮,有百万大军,胜负难料,不如先保住地盘,积蓄力量,再派人送信,跟朝廷保持联系。”显达一听,当场就把这两人给砍了,然后上表向太祖表示忠心。 因为他这一举动,显达被升为使持节、左将军。
大军到了巴丘,沈攸之已经被平定了。显达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后来又升任前将军、太祖太尉左司马。齐台建成后,他担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兼领卫尉。太祖皇帝登基后,显达被提升为中护军,食邑增加到一千六百户,之后又升任护军将军。显达上表请求辞官,皇上回信说:“朝廷授予爵位是有规定的,你千里迢迢来效忠朝廷,信守承诺,即使是灭城亡国的功劳,也比不上你的功劳。如果我不赏赐你,那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一定要推辞,那我绝不会随便授予别人官职。你和我身边的几位将领,情同手足,哪里只是君臣的关系呢?过几天,我会和王、李二人一起召见你。”
皇上登基后,宫里膳食都不杀生,显达进献了一盘熊肉,皇上就用它来充当饭菜。
公元483年,北方的敌人入侵寿阳,淮南江北的老百姓都慌乱起来了。皇上派萧显达去镇守,官职是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他一到任,敌人就撤退了。
皇上还专门给萧显达下诏书说:“敌人现在被打散了,应该不会再来犯了。但是,国家的边防,还是要多加防备才行。想当年,宋元嘉二十七年之后,江夏王在南兖州驻扎,后来迁到盱眙,沈司空也在孝建初年在那里镇守,那时大家都觉得淮河上游比广陵更重要。你认为前朝对这个地方的部署怎么样?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你应该驻守在那里,但我还没决定。这样一来,文武百官都要辛苦奔波了。如果这是个好办法,那就别怕麻烦。”最后,这个建议没被采纳。
后来,萧显达被调任都督益宁二州军事、安西将军、益州刺史,兼任宋宁太守,使持节、常侍的官职不变。齐武帝即位后,又提升他的官职为镇西将军。益州地势险峻,很多少数民族都不服从管教。大度村的獠人,之前的刺史都拿他们没办法,萧显达派人去催他们交租税,獠人首领竟然嚣张地说:“两个眼睛的刺史都不敢管我!”然后就把使者杀了。萧显达就分派军队将领,对外宣称要打猎,晚上悄悄地袭击了獠人村寨,男女老少一个都没放过,全部杀光了。从此以后,山里的少数民族都害怕了,不敢造次。后来,广汉的贼人司马龙驹造反占据了郡城,萧显达又把他平定了。
公元486年,萧显达被朝廷召回,担任侍中、护军将军。萧显达长期在外任职,经历了太祖皇帝的去世,等到见到世祖皇帝的时候,他悲伤得哭泣不止,皇上也跟着哭了,心里非常感动,对他非常欣赏。
五年前,有个叫桓天生的家伙,自称是桓玄的亲戚,他联合雍州、司州附近的蛮人和胡人造反,占据了南阳旧城。皇上派显达当使者,让他带着征虏将军戴僧静他们带的水军去宛城和叶县,雍州、司州的军队都听显达指挥。桓天生带着一万多蛮兵攻打舞阴,舞阴的守将殷公愍打死了桓天生的副将张麒麟,桓天生受了伤,就逃跑了。皇上又任命显达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郢州及竟陵司州随郡军事、镇北将军,让他兼任宁蛮校尉和雍州刺史。显达率军占领了舞阳城,派戴僧静他们先头部队进攻,跟桓天生和那些蛮兵再次交战,大获全胜,军队就撤回来了。过了几个月,桓天生又出来攻打舞阴,殷公愍又打败了他,桓天生逃回了荒郊野外,于是城里、平氏、白土这三个地方的贼兵渐渐地投降散了。
八年后,显达升任征北将军。同年,他又升任侍中、镇军将军,不久又加封中领军。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还配给他一支仪仗队。显达为人谦虚厚道,而且很有谋略,他自己觉得地位太高,每次升官都表现得很惶恐不安。他十几个儿子,他经常告诫他们说:“我本来志向没这么高,你们可千万别因为富贵而欺压别人!”他家非常有钱,他的儿子们和王敬则的儿子们一样,都喜欢漂亮的马车牛车,穿戴华丽的衣服。当时有名的好牛,比如陈世子的青牛,王三郎的乌牛,吕文显的折角牛,江瞿昙的白鼻牛,都非常出名。显达就对他的儿子们说:“麈尾扇可是王谢家才有的东西,你们不用拿着这个东西去显摆自己。”
十一月份,北方少数民族又来犯,朝廷下令在樊城驻军。世祖皇帝临终前遗诏,让他继续担任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职。隆昌元年,他升任侍中、车骑将军,开府的职务不变,还配备了兵员佐吏。之前在郁林立下的功劳被搁置了,到了延兴元年,他被任命为司空,爵位晋升为公,食邑增加了一千户,还多了五十名甲士可以入宫侍卫。高宗皇帝即位后,他又升任太尉,侍中之职依旧不变,封号改为鄱阳郡公,食邑三千户,侍卫的兵士增加到二百人,还配发了装饰华丽的车马。建武二年,北方少数民族攻打徐州和司州,朝廷下令显达出兵驻扎,往来于新亭和白下,以示声势。
皇上想把高祖、武帝的孙子们都清除掉,便试探性地询问显达的意见,显达回答说:“这些人根本不足为虑。”皇上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显达在建武年间心里一直不安稳,刻意低调,他的车马都破旧不堪,随从也很简陋,不过十几人而已。有一次参加宫廷宴会,酒后他向皇上进言说:“臣年纪大了,荣华富贵也享够了,只求能安安静静地死,特地向陛下请求。”皇上脸色大变,说:“你醉了!”然后以年老体弱为由让他退下,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那时候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侵扰雍州,朝廷军队屡战屡败,丢掉了沔水以北的五个郡。永泰元年,朝廷派显达北上征讨。圣旨是这样写的:“晋朝国力衰微,宋朝的德行将要消失,边疆的臣属纷纷叛乱,国内矛盾重重,上天还没有悔改这场灾祸,北方少数民族穿着左衽的衣服,扰乱中原,在神州大地安营扎寨,颠倒乾坤。朕继承了先祖的基业,继承了前代帝王的功业,静观时局的变化,思考着如何治理天下。只是现在困难重重,恩泽刚刚开始施加,兴兵扰民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所以暂时停止远大的计划,暂缓北伐的策略,希望戎狄能够知晓大义,接受我们的好意。然而那些凶恶残暴、狡诈阴险的家伙,却一心只想侵略掠夺,煽动其他部落,像蚂蚁一样聚集在西边。我们应该利用他们主动送上门来的机会,趁着上天要灭亡他们的时机,出兵迅速,不劳民伤财,用传檄的方式平定三秦之地,挥师一举收复禹王故地,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况且中原的百姓们,早就盼望着皇上的威严,请求朝廷出兵救援,他们都渴望与朝廷军队一起行动。机会稍纵即逝,时间不会等太久。应该分派将领,并下达讨伐的命令。侍中太尉显达,可以暂时放下朝中事务,指挥众将领。”朝野上下都严阵以待。皇上又加封显达为使持节,让他前往襄阳。
公元78年,显达(崔慧景)率领四万大军,包围了距离襄阳三百里的南乡堺马圈城,打了四十天。城里的敌人粮草吃光了,开始吃死人肉和树皮。外围的攻势非常猛烈,敌人突围逃跑,官军斩获了上千人。但是官兵们只顾抢夺城里的丝绸,没有继续追击。显达占领了这座城,又派军主庄丘黑去攻打南乡县,也就是以前的顺阳郡治所。没想到敌人首领元宏带着十多万骑兵突然杀到,显达赶紧带兵渡过河,在鹰子山筑城防御,军心涣散。敌人的进攻非常猛烈,军主崔恭祖和胡松用乌布幔把显达抬起来,几个人抬着,从分碛山抄小路,穿过均水口逃走。官兵们沿着道路溃逃,死了三万多人。左军将张千战死,追赠游击将军。
显达以前在蛮族和敌军中威名赫赫,这次却损失惨重。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免去显达的官职,朝廷经过讨论后,皇帝下诏回复说:“以前卫青、霍去病出征塞外,也经常没有功劳,冯异、邓禹入关,有时也会有损失。何况显达的谋略和计划都非常周全,朝廷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他能够明辨形势,知道事情的难易,并没有损害他的威望和谋略。他现在正在为国家建功立业,扫清边疆,即使执法有常例,也不是现在可以讨论的事情。”显达上表请求辞职,不被允许;他又请求降职,也不被允许。最后,朝廷任命显达为都督江州军事、江州刺史,镇守盆城,官职和节度使的职务不变。当初王敬则叛乱的时候,始安王遥光向明帝报告说显达可能要叛变,想把他的军队召回,后来叛乱平息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显达心里也一直提心吊胆。等到东昏侯继位后,显达更不愿意回京师了,得到这个任命后,他非常高兴。不久,他又被加封为征南大将军,配给三辆装饰华丽的车子。
显达听说京师发生了大规模的杀戮,又知道徐孝嗣等人全部被杀,还听说朝廷要派兵来攻打江州,显达害怕祸及自身,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叛乱。他让长史庾弘远、司马徐虎龙给朝中大臣写信说:
各位:咱太祖高皇帝,那是真聪明,真厉害,简直是圣人!赶上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顺应民意,建立了这江山。他儿子世祖武皇帝,也继承了这份基业,把那些造反的都收拾了,天下太平。到了明帝,又英明神武,再次中兴。可到了后主,唉,这皇帝不务正业,整天沉迷享乐,后宫乱成一锅粥,宫里就跟菜市场似的,皇宫成了战场。那些有本事的人不受重用,反倒是些没本事的小人得宠。
江家兄弟,那可是忠臣,多次进谏,结果呢?全家都被杀害了!被流放,四散逃亡,家破人亡,就发生在中都。萧、刘两位将军,都曾经上过皇位,说是奉了遗诏,可宗室的苦难,真是说不尽啊!想想《渭阳歌》的悲凉,他们何苦落到这步田地?徐司空,一辈子清廉,想匡扶社稷,结果还没来得及做啥,就全家被抄家了。沈仆射年纪大了,正想着退休享清福呢,结果突然被处死,这真是令人痛心啊!
所以啊,那些有才能的大臣,一个个都被排挤,高官显贵之家,后继无人。唉,戴着漂亮帽子反而成了受宠若惊的标志,皇宫里坐着的,都是些乱臣贼子!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天下要变天了!前几年三州发生暴乱,现在又有五个地方闹起来了。以前汉朝池塘水变色,胥王因此被废;吴郡地震,步骘被怀疑是奸臣。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罪过比以前更大,这些问题还不解决,将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可怕的事呢!
王仆射、王领军、崔护军他们啊,都是正直清廉的人,心里想的都是国家大事。萧卫尉、蔡詹事、沈左卫,各个都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好人,都为当前的乱世感到痛心。他们都是前朝留下来的老臣,心里都想着要为国家效力,立下名节,大家一起商量着要共同完成一件大事。建安王殿下德行高尚,才能出众,确实应该继承皇位。昏庸和明智的抉择,古往今来的圣贤们都说过。我现在身处军中,急切地请求能够回家乡。只要京城局势稳定下来,就能迎接皇上回京,到那时歌舞升平,岂不美哉!
裴豫州早就派人来表达他的忠心,他一直都胸怀大志,听说他率领的精兵已经到达淮河路上了;申司州为人刚正不阿,积极响应号召,正率领军队前来迎接;萧雍州、房僧寄也已经率军出发,旌旗和战鼓声很快就要到达了;南兖州司马崔恭祖英勇非凡,捷报频传,我们正等着他的消息,大家一起合作;荆州和郢州的官员萧张二人,都摩拳擦掌,准备随时出兵;关中和畿辅地区的守将们,哪个不是我们的盟友呢?
我太尉公啊,他品德高尚,文治武功兼备,七次征战,威震四方,九卿都对他敬畏三分。他从前线回来,是为了保卫社稷。本来是想鸣金收兵,不用再动用武力了。但是因为忠于朝廷的人们都怀着一片赤诚之心,这股忠义之气难以消散。转眼之间,军队已经集结了十万之众。旌旗在九条河流上飘扬,战船在三条大河上行驶,这就像是用大海之水浇灭萤火之光,用烈火融化冰冻一样容易。我的孩子啊,你一定要选择好的方向去努力,不要让史书上留下让人笑话的记载。
朝廷派后军将军胡松和骁骑将军李叔率领水军驻扎在梁山;左卫将军左兴盛被授予假节,加封征虏将军,负责督促前锋部队的军事行动,驻扎在新亭;辅国将军骁骑将军徐世摽则率领军队驻扎在杜姥宅。 显达率领几千人从寻阳出发,在采石与胡松交战,大获全胜,京城的百姓都吓坏了。
十二月十三日,显达到达新林,修筑城垒,左兴盛率领军队准备迎战。当天晚上,显达在岸边设置了很多营火做掩护,然后偷偷渡江,向石头城北上进攻宫城。 结果半路遇上大风,天亮了也没到达目的地。十四日清晨,几千人登上落星岗,新亭的军队看到营火,以为显达还在原地,于是纷纷撤退回去救援,驻扎在城南。宫里的人吓得够呛,赶紧关门防守。
显达带着几百名步兵,手持马槊,在西州城前与朝廷军队作战,经过两轮激烈的交锋,大获全胜,他还亲手杀死几个人,直到马槊都断了。 朝廷军队随后赶到,显达抵挡不住,撤退到西州后面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马,然后在篱笆旁边被斩杀,血流满地,就像淳于伯被处死时一样惨烈。 他去世时七十二岁。显达在江州的时候,得了重病,没治好,心里很不舒服。那年冬天连续下了大雪,他的首级被悬挂在朱雀门,然而雪却并没有落在上面。他的儿子们也都都被处死了。
史官评论说:光武帝的功臣们之所以能够保全性命和名声,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揽权专政,还因为他们始终拥护明帝和章帝,衷心拥戴正统嫡系,所以皇上安心,臣子们也安分守己。王莽、陈胜等人凭借自己的实力迅速崛起,最终导致了建元、永明时代的衰亡;而显达等人位极人臣,却也导致了建武、永元时代的动荡。他们的功劳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减少,职位却比以前更高了,虽然朝廷给予了很高的礼遇,但君臣之间的感情却疏远了。再加上皇上猜忌多疑,朝政混乱,危机四伏,人人自危,都想保全自己。显达等人最终兵戎相见,确实是犯了大忌。 敌国都可能同舟共济,更何况是朝廷内部呢?
话说这敬则啊,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关键时刻一点都不慌乱,稳如泰山。 他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封赏到皇宫里享福,还把那些个坏蛋都给收拾了。 想想看,他原本出身寒微,却能凭借自己的本事,一路高升到南方蛮夷之地去当大官,真是了不起! 后来更是权倾朝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住着高门大院,吃着山珍海味,那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他打败了王亏占据的河内和兖州,也击溃了陈兵驻扎在襄阳和樊城。
“赞曰:纠纠敬则,临难不惑。功成殿寝,诛我蝥贼。显达孤根,应义南蕃。威扬宠盛,鼎食高门。王亏河、兖,陈挫襄、樊。” 这首赞诗说的就是他一生的辉煌成就。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最后权势滔天,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国为民,这才成就了他如此辉煌的事业。 想想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