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玩之,字茂瑶,是浙江余姚人。他家祖上是晋朝的库部郎,他爸爸是通直常侍。虞玩之年轻的时候不太喜欢舞文弄墨,只是广泛地涉猎一些书籍史料。他刚做官的时候,先是在东海王手下当参军,后来又当了乌程县令。有一次,路太后一个外戚叫朱仁弥犯了罪,虞玩之依法办事把他治罪了。结果路太后跑到孝武帝那儿告状,虞玩之因此被免了官。后来,在泰始年间,他又当了晋熙国郎中令、尚书起部郎和通直郎。到元徽年间,他当上了右丞。
那时候,太祖司马睿开始参与朝政,还给他写信说:“张华当过度支尚书,他的作为可不是白干的。现在漕运和国库有点缺钱,你这么优秀的人当了右丞,我已经感觉国库很快就能充实起来了!”虞玩之就上表奏章,说明朝廷府库的钱财、器物、人力物力,支出很多,开销越来越大,担心以后难以维持。朝廷讨论后,对他给予了优厚的奖赏。之后,他升迁为安成王的车骑录事,又转任少府。
太祖镇守东府的时候,朝中大臣都纷纷前去拜见,虞玩之也穿着简陋的鞋子去拜见太祖。太祖拿过他的鞋子看了看,发现鞋底又黑又歪,鞋带都断了,是用草绳接起来的。太祖问他:“你这双鞋穿了多久了?”虞玩之回答说:“我刚做官的时候买的,那时候是征北将军府的佐官,这双鞋已经穿了二十年了,我穷啊,实在买不起新的。”太祖很欣赏他这种节俭朴实的作风,就把他提拔为骠骑谘议参军。
太祖的府邸刚建立的时候,宾客云集,太祖很重视对宾客的选择和接待,虞玩之和乐安人任遐,因为应对得体,在太祖面前很受赏识,两人齐名。任遐,字景远,好学,品德高尚,而且和太祖以前就认识,他和褚渊、王俭一样,都深受太祖的喜爱。任遐最后官至光禄大夫,永元初年去世。
玩之,官职挺高的,先是骁骑将军,后来当了黄门郎,还管着本部中正的事儿。皇上觉得老百姓太会耍小聪明,弄虚作假,所以皇上登基后,就让玩之和骁骑将军傅坚一起,好好查查户籍。
建元二年,皇上对朝臣们说:“户籍啊,这是老百姓的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这老百姓啊,耍滑头、弄虚作假已经很久了,甚至偷改爵位,篡改出生年月,户籍上乱七八糟的改动,多得数不清。有的户口还在,但户籍文件却没了;有的明明活着,却冒充死了;该在家务农的,却说自己当差去了;身体壮实的,却说自己得了六种病,装病逃避赋税。真正老老实实过日子的,反而很少。这些都是国家治理的大害,是教育的严重缺陷。这些年虽然也查过户籍,改过户籍,但都没能查出个所以然来。要是用刑罚来约束他们,那老百姓就会更会骗了;要是用恩德来感化他们,那效果又不好说。各位大臣都深明大义,你们都想想办法,怎么才能改变这种风气呢?再说说那些政府部门的编户制度,这制度不太合适,优待刻薄的标准没定好,繁琐的事务也没个章程。宋元嘉以前,这些编户的岗位总是爆满,大明以后,愿意去的人就少了。可能是因为战乱不断,军功爵位多起来,老百姓都想着走捷径,所以愿意去编户的人就少了。可是国家的制度没变,朝廷的规章制度也一直存在,这么一对比,国家的兴衰变化也太快了!这户籍混乱的问题,就像个大病根,就像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解决这个大问题呢?”
话说,我上奏皇上说啊,元嘉二十七年那次户籍登记,还有孝建元年修订的户籍,都是各种弄虚作假开始的时候。元嘉年间,老光禄大夫傅隆,七十多岁了,还亲自查阅户籍,仔细核对,认真校正。傅隆也不用像石建那样谨慎,像高柔那样勤勉,因为他那个时代太平盛世,大家都修身养性,所以这样就够了。 现在陛下您日理万机,废寝忘食,连夜里都要批阅奏章,连最偏远地方的小事也要过问,我斗胆进献一些拙见。古代治理天下,关键在于选拔优秀的二千石官吏,现在想要治理好国家,正本清源,就要从勤政廉明的县令开始抓起。现在户籍登记,县里根本不认真审核,直接报到州里,州里审核发现问题才退回县里。官吏贪图贿赂,百姓也肆意作假,作假越多,退回的越多,贿赂越多,处理就越慢。从泰始三年到元徽四年,扬州等九郡四次进行户籍清理,一共退回了七万多户。到现在已经十一年了,改正的户数还不到四万。在中原地区尚且如此,江湘等地的情况,更不堪设想。我认为应该以元嘉二十七年登记的户籍为准。百姓长期以来不遵守法令,现在孝建元年重新登记户籍,应该制定明确的处罚条例,允许初犯者悔过自新,如果屡教不改,就依法处死。让官吏认真自查,彻底清理,然后上报州府,永久作为标准。如果有隐瞒欺骗行为,州县都要承担责任。现在户口数量和元嘉年间差不多,但是户籍却漏洞百出,问题出在哪儿呢?
孝建年以来,受封授勋的人很多,其中真正为国家社稷出生入死的人,恐怕不到三分之一。那些领了功勋簿的人,却在户籍上弄虚作假,游手好闲,混迹于达官贵人之间,官吏根本管不了他们,这样的人也不少。想想苏峻之乱平定后,庾亮向温峤索要功勋簿,温峤不肯给,因为他认为陶侃上报的功勋簿,很多都是假的。那些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弄虚作假,哪个朝代都有,宋朝末年就特别严重,这种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另外,现在官位很多,各种名目的抚恤金当作俸禄发放,实际上金额很少,但是有些人却领了几万,这样一来,天下服役的人,大部分都被占用了。还有就是更改户籍的情况,假冒官吏身份,以前是给人当差的,现在反过来使唤别人。还有就是年纪轻轻不留长发,就自称是道士,满街都是,到处都是。有的抱着孩子一起住,根本不登记户口,搬来搬去,违反了户籍管理规定。服役的人不够,逃亡的人不回来,宁愿死掉,或者长期卧病在床。法令一定要执行,否则大家都会违反。还有就是边境驻军,有名无实,士兵配备随意,不区分勇敢懦弱,职位随意安排,巫婆神汉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全是私人雇佣的。花钱买官,很容易,征兵那么辛苦,谁还去应征?乡镇官吏人手不足,县里也人丁稀少,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只要征兵制度明确可靠,服役有期限,百姓没有其他路可走,那么乡镇就能招满兵员了。治理国家,不在于没有制度,而在于不执行;不在于不执行,而在于执行的时间不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收到了那个奏折,就批准了。然后呢,就另外设立了一个专门管这个“巧计”记录的机构,还配备了专门的办事人员,规定每天每个人都要上报一定数量的“巧计”,防止大家偷懒。
这下可好了,走后门送礼的现象就多了起来。虽然那些记录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正规的,但是那些官员还是想方设法地多报一些“巧计”,好完成指标。到了世祖永明八年的时候,因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都被发配到淮河边戍边十年,老百姓怨声载道。
皇上世祖就下了一道圣旨,说:“区分贵贱、尊卑,最重要的就是得让黄册上的记录真实可信。哪能容忍那些靠假冒伪劣手段获得虚荣,窃取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呢?所以啊,我们要清除这些虚假的记录,恢复原来的制度。不过,这些问题是从前朝就有的,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错误,过去的过错,就不用再追究了。从宋朝昇明年间以前那些记录,都允许重新登记。那些被发配到边疆服役的人,都允许他们回家。以后再有犯这种错误的,就严厉处罚!”
话说玩之大人年事已高,身体也越来越差,于是上表请求告老还乡。他在奏折里写道:“我听说,背负重任,奔走四方,精力耗尽自然会疲惫;竭尽忠诚侍奉君主,智慧用尽也必然会衰竭,这是很正常的道理。四十岁开始做官,七十岁就应该退休,年轻的时候四处奔波,年老了就应该好好休息。我出生在晋朝,在宋朝长大,如今在齐朝变老,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更迭,也经历了两次朝政的变迁。我从宋元嘉二十八年开始在王府担任行佐,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近些年来,我的身体越来越衰弱。我本来不是一个懒惰的人,可是现在却总是感到疲倦。我的耳目本来很灵敏,可是现在却越来越聋、越来越花眼。腿脚无力,喘不过气,白天的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连白天和黑夜都分不清了。我的兄弟姐妹四十多人,或早夭或长寿,只有我一个人活到了现在。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哪里还能长久呢?况且我知道知足才能不辱没自己,我已经知足了。我一生清贫,不追求富贵,即使像铜山那样富裕,我也无怨无悔,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我正直地为人处世,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但能遇到圣明的君主,明白我的为人,这已经是我的莫大幸运了。我在道消之晨受命,在百官之日效忠,这是我尽忠的表现;我在文明之初受到恩宠,在国运昌盛之时得到赏赐,这是我的运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高官厚禄,却官至九卿,德行却比不上李陵,却忝居门下,真是惭愧。尧舜的寿命无限长,我的寿命也算可以了,六十多岁了,不算短命。荣期说的三种快乐,东平说的一个善行,我都做到了。我经历过昏庸和动乱,也经历过艰难和危险,我仰仗圣明的恩德保全自身,依靠贤明的辅佐尽忠职守,从不厌倦于功名利禄,也不畏惧权贵的欺压,这是我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从未动摇过。年轻的时候,我尽职尽责,从不推辞;现在年老了,也绝不会贪图享乐。
我希望陛下能够慈悲为怀,准许我退休。我并不是因为向往高洁的生活,热爱山林田园才请求退休,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家境贫寒,家中事务无人照料,我心中一直惦记着身后之事。希望上天能够垂怜,再给我两三年时间,让我能够料理好祖先的坟墓,完成我的孝道,这样才能算得上尽到了我的责任。”皇上阅览了玩之的奏表,准了他的请求。
虞玩之这个人啊,特别喜欢评价别人,而且说话毫不留情面。宋朝末年,他跟员外郎孔逷一起出使北方少数民族,俩人因为言论不合,都互相看不顺眼,结下了梁子。后来虞玩之回朝,王俭连送都不送他,朝廷也没人给他饯行。回到家后,他盖了一座大宅子,几年后就死了。后来,员外郎孔瑄去找王俭请求担任会稽五官,王俭当时正在洗手,直接把皂荚扔地上说:“你家乡的风俗不好,虞玩之死后还这么烦人!”
孔逷,字世远,跟虞玩之是老乡,喜欢研究典故,学问很好,和王俭是最好的朋友。在昇明年间,他当上了齐台尚书仪曹郎,齐太祖皇帝还夸他:“你真是个有才能的仪曹郎啊!”后来王俭当了宰相,孔逷经常参与幕僚的讨论,但有时候在选拔人才方面,不太了解地方的情况。王俭就委婉地跟皇帝说:“我手下有个孔逷,就像陛下您手下有我一样啊!”永明年间,孔逷当上了太子家令,后来去世了。当时人们把孔逷和何宪并称为王俭的“三公”。
何宪,字子思,是庐江人。他因为学问好而被朝廷赏识。他母亲是镇北长史王敷的女儿,聪明能干,很有见识。何宪曾经担任本州别驾,永明十年,他出使北方少数民族。
刘休,字弘明,是沛郡人。他祖上刘徽是正员郎,父亲刘超是九真太守。刘休一开始是驸马都尉,奉朝请,还做过宋明帝湘东国常侍。他特别好学,记忆力超群,可惜宋明帝没发现他的才能。他继承祖上的爵位,做了南乡侯。他的朋友陈郡谢俨跟丞相义宣一起造反,刘休因为隐瞒谢俨而被关进尚方监狱七年,直到孝武帝去世才被放出来。后来,他跟着弟弟刘钦去了罗县。太始年间,各地纷纷起义,刘休算卦说宋明帝会赢,所以就安安静静地待着,没参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过了几年,他又投奔吴喜,当了辅师府录事参军。吴喜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了宋明帝,于是刘休得以接近皇帝。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桂阳王征北参军。
皇帝嘛,挺有自己的爱好,尤其喜欢吃喝。休这个人多才多艺,就连做菜的技巧都懂,问他什么关于吃的,他都能答上来。后宫那些怀孕的妃嫔,皇帝都让人占卜是男是女,次次都准。皇帝本来就胖,后来身体虚弱,不行了,没办法和妃嫔们亲近。那些王爷的姬妾怀孕了,皇帝就偷偷地把她们弄进宫里,孩子生下来以后,就把孩子的母亲关在偏僻的房间里,前后这样做了十多次。顺帝是桂阳王休范的儿子。苍梧王也不是皇帝亲生的,陈太妃以前是李道儿的妾,所以苍梧王私下里,有时候会自称是李郎。皇帝最讨厌女人吃醋了。尚书右丞荣彦远的棋艺很好,所以很受皇帝宠爱,他老婆吃醋,把荣彦远的脸都挠伤了。皇帝说:“我帮你治治,怎么样?”荣彦远立马就说:“听您的!”当天晚上,皇帝就赐药毒死了他老婆。休的老婆王氏也爱吃醋,皇帝听说后,把休的妾室赏赐给了别人,还下令杖责王氏二十大板。然后让休在自家后院开个小店,让王氏亲自卖扫帚和皂荚来羞辱他。这就是皇帝待他亲近的方式。
接着,休被任命为员外郎,又兼任辅国司马、中书通事舍人,还管着南城令的事务。后来又升任尚书中兵郎,给事中,舍人、南城令这些职位都还保留着。之后又调任安成王抚军参军,然后外放做都水使者,南康相。休这个人擅长治理地方,但在郡里也没什么特别的政绩。回朝后,他又当上了正员郎,接着担任邵陵王南中郎录事、建威将军、新蔡太守。然后又调到左军府,加官镇蛮护军,将军、太守的职位都还保留着。之后升迁为谘议,司马,又晋升为宁朔将军,镇蛮护军、太守的职位都还保留着。后来调任寻阳太守,将军、司马的职位都还保留着。最后升迁为长史。沈攸之造反的时候,世祖带着晋熙王、邵陵王的军队驻扎在盆城,休负责供应军费,事情平定后,他又升任邵陵王安南长史,还被任命为黄门郎、宁朔将军、前军长史、齐台散骑常侍。
建元初年,他当上了御史中丞。没过多久,他就上书皇帝说:“我从地方官升迁到中央,时间转瞬即逝,却误听了一些小人的奏报,弹劾那些根本没犯错的人。我不仅没能震慑外族,让那些权贵害怕,反而让那些已经受到惩罚的人再次遭受迫害,那些原本不该被抓的人也被抓了。因为这些事,我失去了乡里的和谐,朝中也没人再理我了,背后议论纷纷,武将们也对我冷嘲热讽。怨气聚集,这种局面很难长久维持;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又有谁会觉得我的做法正确呢?我仔细查阅史书,发现宋朝六十年间,担任这个职位的官员有五十三人,平均任职时间不到一年。我实在胜任不了这个职位,请求退休。” 皇帝说:“你的职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以威严来裁决是根本,怎么能害怕世人的议论呢?你既然已经开始做官了,怎么能轻易放弃晚年的节操呢?”
宋朝末年,皇帝制造指南车,因为休启有这方面的才能,所以让他和王僧虔一起监督测试。元嘉年间,羊欣学习了子敬的正隶书法,世人都推崇他,而王羲之的字体比较古老,已经不怎么流行了。休启很喜欢这种书法,所以这种字体一直流传至今。四年后,他被任命为豫章内史,并被加封为冠军将军。他去世时,享年五十四岁。
沈冲,字景绰,是吴兴武康人。他的祖父沈宣,曾任新安太守;父亲沈怀文,曾任广陵太守。沈冲初入仕途时担任卫尉五官,后来升迁为扬州主簿。宋大明年间,他父亲沈怀文以文才出名,沈冲也学习了不少文史知识。他后来又升任西阳王抚军法曹参军,不久被举荐为秀才,之后又回到西阳王抚军担任正佐,兼任记室。等到他父亲沈怀文因为犯错被关押后,沈冲兄弟前往谢罪,他们悲痛哀伤的样子,让看到的人都感到同情。柳元景想要救沈怀文,就对皇帝说:“沈怀文三个儿子已经陷入困境,无法生存,希望陛下尽快查明他的罪过。”结果皇帝还是杀了沈怀文。柳元景为此叹息不已。沈冲兄弟也因此名声大噪。
一开始,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家里又穷,谢冲得到永兴县令的职位。后来又升迁到巴陵王的幕僚,再升任尚书殿中郎。元徽年间,他被外派担任晋安王的安西记室参军,回来后又担任司徒主簿、山阴县令,然后升任司徒录事参军。后来萧道成当上江州刺史,谢冲被任命为征虏长史、寻阳太守,萧道成非常器重他。萧道成回到建康后,让谢冲代理府州事务,后来又升任领军长史。建元初年,他被任命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录事,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升任黄门郎,随后又升任太子中庶子。萧道成在太子东宫的时候,就对他很看重,像老朋友一样对待他。萧道成即位后,谢冲升任御史中丞,然后又升任侍中。后来冠军庐陵王萧子卿担任郢州刺史,谢冲被任命为他的长史、辅国将军、江夏内史,代理府州事务。跟着萧子卿调任,又升任安西长史、南郡内史,代理荆州府事务,将军的职位不变。永明四年,谢冲被朝廷征召,担任五兵尚书。
谢冲和他的哥哥谢淡、谢渊,名声各有高低,世人称他们为“腰鼓兄弟”。谢淡、谢渊都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这三兄弟都做过司直,在晋朝和宋朝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御史中丞掌管弹劾,得罪的人很多,所以容易树敌。谢渊在永明年间弹劾吴兴太守袁彖,到了建武年间,袁彖的弟弟袁昂做了御史中丞,上任几天后就弹劾谢渊的儿子谢缋,说他父亲用白纱车,结果谢渊被免官禁锢。谢冲的母亲孔氏住在东边,邻居家失火了,怀疑是人为纵火,她大声喊叫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是御史中丞,跟人能有什么好关系!”
萧道成正想重用谢冲,谢冲西行到南方就去世了,那年他五十一岁。萧道成非常惋惜。谢冲的灵柩运回建康后,萧道成下诏说:“谢冲的灵柩到了,朕心里非常悲痛。他以前在南方边远地区为官,朕更加怜悯和悲悼。”萧道成亲自到灵柩前祭奠,又下诏说:“谢冲为人正直细心,办事谨慎公正,他在边远地区为官,功绩显著,可惜英年早逝,朕非常悲痛。”追赠谢冲为太常,谥号为恭子。
庾杲之,字景行,是河南新野人。他爷爷庾深之做过雍州刺史,他爸爸庾粲做过司空参军。庾杲之从小就为人正直,很有原则,而且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最初的官职是奉朝请,后来又当上了巴陵王的征西参军。郢州举荐他为秀才,之后他被任命为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接着又做了世祖的征虏府功曹和尚书驾部郎。他生活清贫,自己养活自己,吃的也就是韭菜、腌韭菜、生韭菜拌点别的菜,有人就拿他开玩笑说:“谁说庾郎穷啊,他吃鲑鱼就有二十七种呢!” 这其实是在开玩笑,说他每天就吃三种韭菜而已,“三九”就是指三种韭菜。后来他又做了世祖的抚军中军记室,然后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正员郎,之后又升任中书郎,兼任荆州和湘州的中正官。 他又升任尚书左丞,常侍和领中正的职务依然保留。
之后,他被外放到王俭手下当卫军长史,当时人们把进入王俭府邸称为“入芙蓉池”。王俭跟别人说:“以前袁公当卫军的时候,想让我当长史,虽然没成功,但他的想法就是这样。现在也应该用像我这样的人才。” 所以他就用了庾杲之。后来庾杲之又升任黄门郎,兼任御史中丞,不久就正式担任御史中丞。庾杲之为人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口才极佳。皇帝让他接待北方的使者,还让他兼任侍中。皇帝经常赞叹他风度翩翩,器宇轩昂。王俭也在场,就说:“庾杲之受到皇帝的赏识提拔,更加焕发出光彩。陛下应该给他更高的职位。” 但是皇帝当时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永明年间,诸位皇子年纪还小,不能随便和人接触,皇帝就命令庾杲之和济阳江淹每五天去一次皇子府邸,让他们和皇子们亲近亲近,增进感情。不久他又升任庐陵王中军长史,之后又升任尚书吏部郎,参与大选。后来他又升任太子右卫率,加封通直常侍。
九年后,他去世了。临死前,他上了一道奏章,说:“我昨晚和今天早上,病情加重了,自己感觉这病已经缠绵很久了,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实在没法再躺着了。我担任的都是显赫的官职,蒙受皇恩浩荡,玷污了这美好的盛世,恳请陛下解除我的官职,让我在家中安度余生。我不过是个普通人,却侥幸赶上了盛世,受到了极大的恩宠和提拔,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而且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功成名就,寿命长短都有天意,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上天能垂怜我的忠诚,让我再多活些日子,我定会竭尽全力,为朝廷效力,绝不辜负皇恩。如今却要离开朝廷,心里万分不舍啊!我请求陛下恩准我辞官回家。” 皇上没同意。
他生前在尚书省任职,因为文学才华受到赏识。皇上建造崇虚馆,让他撰写碑文。他去世时五十一岁,皇上非常惋惜,追谥他为贞子。
同时,会稽人孔广,字淹源,长得也很好看,做过州治中,后来也去世了。
王谌,字仲和,是东海郯县人。他爷爷王万庆做过员外常侍,他父亲王元闵做过护军司马。宋大明年间,沈昙庆担任徐州刺史,聘请王谌做迎主簿,后来又做了州迎从事,湘东王国常侍,镇北行参军,这些州、国、府的主官都是宋明帝。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义阳王征北行参军,之后又进入明帝的卫军府任职。王谌有学识和才能,多次担任皇帝的辅佐官。明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司徒参军,兼任薛令,又兼任中书舍人,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经常在皇帝身边。王谌看到皇帝所做的一些事情很残暴,多次劝谏,但皇帝不听,他就请求辞官,因此触怒了皇帝,被关押在尚方,过了几天才被释放。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然后调任记室参军,正员郎,薛令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又兼任中书郎,晋平王骠骑府谘议,之后外放担任湘东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还没上任,就因为公事被免职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桂阳王骠骑府谘议参军,兼任中书郎。
宋明帝特别喜欢下围棋,还为此设立了围棋州邑,任命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又任命王谌、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还任命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
他先是被任命为临川内史,后来又当上了尚书左丞。没多久,他又以本官的身份兼任了东观祭酒——那是明帝设立的总明观。之后,他升迁为黄门侍郎,然后又升任常侍,接着是辅国将军,再后来是江夏王右军长史,最后是冠军将军。他又调任给事中,然后是廷尉卿,不过这个官职还没来得及上任。建元年间,武陵王晔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他就跟着去了,担任征虏长史,兼任冠军将军。永明初年,他升迁为豫章王太尉司马,冠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世祖皇帝在宋明时期就认识他了,很赏识他,于是先后任命他为辅国将军、晋安王南中郎长史、淮南太守,负责管理府和州里的事务。五年后,他被任命为黄门郎,兼领骁骑将军,之后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骁骑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
他为人正直诚实,谨慎小心,朝廷上下都称赞他是个好人,很多人都和他交好。八年后,他调任冠军将军、长沙王车骑长史,后来又调任庐陵王中军长史,冠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西阳王子明在南兖州任职,长史沈宪离职了,朝廷就又调他去担任征虏长史,负责南兖州府和州里的事务,冠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他年轻时很贫困,曾经自己纺纱织布,等到后来发达了,他经常跟别人说起这段经历,所以世人都称赞他志向远大。九年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
史官评论说:他年轻时生活贫困,如同雏鸟般栖息,饮啄粗食,刚开始做官时,只是负责管理一些琐碎事务,那时还没有明确的民事制度,所以他更能体会到爱护百姓的意义,重视为百姓排忧解难。然而,到了后来朝代衰败的时期,统治者总是竭尽全力压榨百姓,搜刮民财,然后用来供养自己。下面的人穷困潦倒,上面的人却不管不顾,世风日下,政事也越来越混乱。所以就出现了冒名顶替,欺压百姓,出生时虚报身份,死亡时隐瞒真相,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这种虚报谎报、弄虚作假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欺骗和蒙蔽相互容忍,官民都参与其中,国家的治理之道,实在应该好好整顿一番。如果能减轻徭役赋税,那么这些欺骗行为自然就会减少;如果能严明地查处贪官污吏,那么这些虚假行为就不会存在。只是空洞地翻阅过去的文献,只能让百姓徒增侥幸心理而已。所以崔琰批评曹操,谢安批评京师,治理百姓的困难,难道仅仅存在于周朝吗?
赞曰:玩之止足,为论未光。刘休善筮,安卧南湘。冲获时誉,杲信珪璋。谌惟旧序,并用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