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世隆,字彦绪,是河东解县人。他爷爷柳凭当过冯翊太守,他爸爸柳叔宗早逝。柳世隆从小就很有出息的样子。他伯父柳元景,在宋朝大明年间当过尚书令,特别喜欢他,比其他儿子都更疼爱。柳元景跟孝武帝说了柳世隆的好话,让他被召见。皇帝说:“三公之一,那是将来的事儿啊!” 后来,海陵王休茂在雍州做官,就请柳世隆去做迎主簿。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西阳王抚军法曹行参军,后来又外放做了虎威将军、上庸太守。皇帝对柳元景说:“你以前用‘虎威’这个称号做随郡太守,现在我又把它给了世隆,这样你们柳家世代都能为朝廷效力了。” 可惜后来柳元景被景和杀害了,柳世隆因为在外地而幸免于难。
泰始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州都造反了,柳世隆因为伯父的案子受到牵连,但他向明帝说明了情况,然后就占据了郡城起兵,还派人去朝廷报信。弘农人刘僧驎也聚集人马响应朝廷。柳世隆集合了一万人马,迅速到达襄阳万山,结果被孔道存打败了,士兵都逃散了,柳世隆自己也只差一点就死了,只能逃到民间躲藏起来,等到事情平息了才出来。后来他又做了尚书仪曹郎,明帝很欣赏他的忠义之心,下诏提升他做了太子洗马,之后又外放做了宁远将军、巴西梓潼太守。 回到朝廷后,他做了越骑校尉,又升任建平王镇北谘议参军,兼任南泰山太守,后来又升任司马、东海太守,最后回到朝廷做了通直散骑常侍。没多久,他又做了晋熙王安西司马,并加封宁朔将军。那时候,世祖做长史,跟柳世隆见面就非常高兴。
太祖计划渡过广陵的时候,命令世祖率领军队南下,跟在京城的军队会合,柳世隆和长流萧景先等人就戒严等待,结果这件事没成。当时朝廷怀疑沈攸之,暗中防备他,府州的武器装备,都预先准备好了。世祖将要南下的时候,刘怀珍向太祖建议说:“夏口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定要派个合适的人去。”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给世祖写信说:“你既然要入朝,就应该找个文武兼备,又能和你合得来的人来负责以后的事情,柳世隆就是这个人。” 世祖就推荐了柳世隆。之后,柳世隆又升任武陵王前军长史、江夏内史、代理郢州事务。
公元458年冬天,刘攸之造反了,他派孙同、武宝、朱君拔、沈惠真、王道起这五位将军,带着三万前锋部队打头阵。 接着又派刘攘兵带着公孙方平、朱灵真、沈僧敬、高茂等将领,率领两万大军随后跟进。 他还派王灵秀、丁珍东、王弥之、杨景穆四位将军,率领两千骑兵从夏口出发,占领鲁山,准备夹击。刘攸之自己呢,带着几百人坐轻便的小船,先大部队一步到达白螺洲,舒舒服服地坐在胡床上看着自己的军队,脸上得意洋洋的,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
到了郢城后,刘攸之觉得郢城太小,不好攻打,就派人给南朝的世隆将军送信,说:“我奉了皇太后的命令,暂时要回都城去了。你们既然是辅佐朝廷的,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吧。”世隆将军派人回信说:“你们南下的军队,我们早就听说啦。郢城只不过是个小城,我们自己守着就行了。” 刘攸之正准备走呢,世隆将军就派军队到西边的河岸去挑战他。刘攸之一下就怒了,命令军队上岸,烧毁城外的村庄,修筑工事,准备攻城。他还得意地跟手下说:“用这种办法攻城,还有什么城池攻不下来的!”于是,他们就日夜不停地猛攻,世隆将军则随机应变,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都被打退了。
之前皇上刚到的时候,跟世隆将军告别时说过:“刘攸之要是突然变卦,烧毁夏口的船只,顺江东下,那你们就守着空城,根本没办法抵挡。就算留下来攻城,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来。你负责城内,我负责城外,这样就不用担心了。” 现在,皇上派桓敬、陈胤叔、苟元宾等八支军队驻守西塞,命令他们坚守不出,等敌人疲惫了再动手。皇上担心世隆将军那边情况危急,还派了自己的心腹胡元直偷偷潜入郢城,传递援军的消息,城内城外的人都非常高兴。
尚书符曰:
沈攸之出身农村,祖上几代默默无闻。他父亲的堂兄,也就是司空沈公,很疼爱他,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处处提携,让他步步高升。可惜景和年间皇帝昏庸暴虐,猜忌大臣,而沈攸之为人凶狠残忍,贪图利益,乐于兴风作浪,甚至主动请领圣旨,反过来加害他人。他和谭金、童泰等人结成党羽,在朝中权势熏天,被世人称为“三侯”,当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得如同管仲和鲍叔牙一般。后来朝政变革,党羽们都害怕被杀,沈攸之却巧妙地保全了自己。但他不仅杀害了养育他的堂兄,还残害了昔日的良朋好友,就算吕布杀董卓,郦寄出卖朋友,跟沈攸之相比,也显得不算太狠毒。
泰始年间,朝政像筛子一样漏洞百出,大鱼都能漏掉,沈攸之虽然凶险,但凭借着他的凶狠和冒险精神,反而在乱世中保全了自己,甚至因此飞黄腾达。沈攸之天性浅薄,性情急躁,缺乏谋略。他平定浓湖的叛乱并非他自己的功劳;在彭城和下邳,他看到敌军旗帜就吓得逃跑了,两次丢下王师不管,早就该治他的罪了。但先帝念在他曾经在回溪之战中丢脸,希望能让他在封崤之战中立功赎罪,所以一直对他很宽容,不断提拔重用他,让他掌管禁军,镇守边疆。先帝驾崩于鼎湖,临终前还特别嘱咐要重用沈攸之,这份恩情重如泰山。而沈攸之表面上对先帝的死表示哀痛,内心却暗自庆幸。
沈攸之官位一步步升高,从郢州调到荆州。晋熙王作为皇帝的弟弟,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地位尊贵,声望很高。沈攸之却对晋熙王进行排挤和打压,肆意欺凌。他精挑细选士兵战马,仔细计算军械,调拨精锐部队,还把自随地区的兵力都调到自己手里。郢州城里留下的人,十不存一。他专横跋扈,随意掠夺,根本不顾国家法度。
沈攸之自从来到荆州后,就一直使用奸诈的手段,怀有异心,无端生事。他欺压百姓,骚扰山区,对外宣称讨伐蛮族,把所有青壮年男子都抓去当兵。百姓像蚂蚁一样聚集在城里,观望国家的兴衰,多年来不敢脱下盔甲。结果荆州四野百县,路上看不到一个男人,耕田收租,全靠妇女和儿童。自古以来,残暴的人也不少,但像他这样狠毒的,还真是闻所未闻。
话说以前啊,桂阳郡的情况很糟糕,宗庙都快要保不住了。攸之这小子,官位高,兵多地广,按理说应该积极勤王,尽力帮忙才对。结果呢,他只带了不到三千个老弱病残的兵,去了郢州领命,心里盘算着,等事情败露了,就把责任推给晋熙郡。
他招揽了一帮亡命之徒,把跟着他的人管得死死的,那些逃犯叛乱分子只要跑到他地盘上,他就拼命保护;要是有人逃出境外,他就派人穷追猛打。他把官吏当仇人,把老百姓当草芥,狠狠地加重赋税,动不动就用残酷的刑罚,拿那些有本事的人当奴隶一样使唤,简直就是用蛮夷的办法管辖百姓。更过分的是,一个人要是逃跑了,他连他全家都抓起来。朝廷的赦免令,他根本不理不睬,朝廷的恩泽,跟他那地方完全没关系,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十家有九家都恨他。
现在他竟然举兵造反,国内叛乱,国外敌人又虎视眈眈,这正是他罪行累累,该受惩罚的时候了,也是彻底铲除这个毒瘤的时候了!我们朝廷委以重任,实在忍无可忍,现在就带兵讨伐他,替天行道!
好家伙,这阵容,听着就厉害!皇上派了黄回、王敬则、王宜与、陈承叔、彭文之、邰宰这几位将军,带着两万精兵强将,直接杀奔敌人的大本营,势如破竹! 这可是精锐部队啊,穿着闪亮的盔甲,旗帜招展,直接冲向敌人的先锋部队!
然后,皇上又派出了吕安国、孙昙瓘、崔慧景、任候伯、尹略、曹虎头、萧顺之、垣崇祖等将军,率领两万水军,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船只连成一片,像一条长龙一样,紧追不舍!这规模,那叫一个壮观!
此外,皇上还派出了苟元宾、郭文考、程隐俊、诸袭光等将军,率领一万轻型战船,专门去截断敌人的交通要道,切断他们的后路,让他们插翅难飞!
与此同时,周盘龙、成买、王敕勤、王洪范等将军,带着五千铁骑,一路狂奔,先占领了陆路要道,堵死了敌人的退路,让他们跑都跑不掉!
这还不算完!皇上还派出了张敬儿将军,这可是个有志气有担当的猛将,他带着部队,在樊城和邓县一带,水陆并进,直接端掉了敌人的老巢!
另一边,姚道和将军,也是个义薄云天的英雄,他更是雷厉风行,迅速袭击了敌人的粮草辎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总之,这次出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全国各地都响应号召,军队像云一样飞速前进,像雷一样震耳欲聋!全国上下,人心所向,都一致对外,共同抗敌!
现在皇上英明神武,朝廷大臣们也都仁慈爱民,只制定了三条法令,减轻刑罚,缓和赋税,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上天恩泽普惠百姓,下边老百姓也没有造反的念头。可是攸之不懂天时,竟然妄图谋反,率领着乌合之众,发动毫无名义的战争。所以朝野上下都认为他很容易被击败,就像抓住了一只待宰的禽兽一样。
那里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攸之又来逼迫他们,逼得他们只能去送死。一旦开战,忠奸难辨,胜败就在一瞬间,希望你们能事先想清楚,千万别让一个人因为迷茫而导致九族被牵连啊!朝廷的宽宏大量,就像阳光一样明媚!
郢城攻不下来,这时平西将军黄回率军到达西阳,乘坐三层战船,演奏着羌胡的乐曲,顺流而上。攸之本来就不得人心,只是靠武力来压制,刚从江陵出发,就已经有人叛逃了,到了现在叛逃的人越来越多。攸之每天骑马巡视各个营地安抚士气,但叛逃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攸之大怒,召集各军主说:“我奉太后之命,起兵攻打下都,如果大事成功,我们都能戴上白纱帽;如果失败了,朝廷会诛杀我全家,与其他人无关。现在士兵叛逃,都是你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也没办法管那些叛逃的人了,从现在起,军中如有叛逃者,军主就要承担责任!”于是,一个人叛逃,就派十个人去追捕,追回叛逃者,否则就别想回来。没有人敢再叛逃了,大家都另有打算。刘攘兵写信给世隆请求投降,世隆打开城门接纳了他。刘攘兵烧毁营寨逃走了,火势起来后才发现。攸之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咬牙切齿。他抓住了刘攘兵的兄子天赐和女婿张平虏,把他们杀了。军队彻底溃散了。攸之渡过鲁山,身边还跟着几十个骑兵。他在军中下令说:“荆州城里有很多钱财,我们可以一起回去取,作为军资。”郢城没有追兵,但溃散的军队害怕蛮人袭击,又重新聚集起来,大概有两万人,跟着攸之,快要到达江陵时,又散了。世隆就派副将刘僧驎追赶他。
攸之死了以后,他被任命为侍中。 接着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被封为贞阳县侯,食邑二千户。后来外放担任左将军、吴郡太守,官职级别提升到中二千石。 他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守丧。
太祖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他,让他担任使持节、都督南豫司二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并且晋爵为公。 皇帝还亲自下诏书给司徒褚渊说:“我以前见到世隆的时候,他瘦得不成样子,几乎认不出来了,这不仅让人感到心酸,他也是国家的珍宝啊!”褚渊回答说:“世隆为人至情至性,哀伤过度,这都超过了礼制的要求。他在危难之际忠心耿耿地侍奉陛下,母亲去世后,他尽孝道守丧,拄着拐杖才勉强站起来,这都是做人的根本,这两件事都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恩宠,足以激励社会风气,教化百姓。”
建元二年,世隆的官职升为安南将军。 那时候,敌人寇掠寿阳,皇帝下诏书给世隆说:“历阳城很大,恐怕来不及整修,应该采取断然措施,把它分割开来,重点加强防御。 安排百姓守城,如果不能全家一起守城,单身的男子也不太可靠啊。”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下诏说:“我打算重新修建历阳的外城,如果敌人来了,就让百姓守卫它,所以应该有所取舍,该放弃的就要放弃。” 垣崇祖打败了敌人之后,皇帝想撤销并州和豫州,就下诏书问世隆说:“我最近考虑,江西地区比较荒凉,同时管理并州和豫州太困难了。 很多人建议裁撤一个州,这样比较方便。我觉得这个建议不太妥当,你认为怎么样?请你详细地告诉我你的意见。” 随后,他又被授予后将军、尚书右仆射的职位,但他没有接受。
世隆爱好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他请求太祖皇帝借给他秘阁的书籍,皇帝就赏赐给他两千卷书。
三年后,他被任命为使持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安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官职升得可真快!那时候北方经常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老百姓都人心惶惶,不安得很。皇上给他下了一道命令,说:“最近收到北方来的消息,那些贼寇还在彭城集结兵力,眼看着年关将近了,说不定他们不会死磕到底。但是,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豺狼虎豹可讲不通道理。彭城城郭也没什么战略意义,干脆拆了它,退后三十丈重新修建就挺好。动用民力修建,也没什么问题。如果要养活三千人,需要多少粮食?你算算,把结果写信告诉我。如果民间有壮丁多、人口少的家庭,就把他们都派去当兵,这可不是怀疑他们!”
皇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说:“昨天晚上收到了北方使者的报告,钟离那边的贼寇已经渡过淮河了,看来他们这次是玩真的,准备拼死一搏了!你得赶紧做好准备,随时应对,如果情况紧急,就把附近的小部队调回驻地,千万不能让敌人打个措手不及。贼寇过了淮河,肯定不会轻易退兵,他们肯定有他们的目标,估计是要攻打寿阳,我会派援军过去支援你的。”皇上还派兵支援他,并且提供了充足的军粮。等敌人退兵后,皇上想在江北实行土断政策,又给他下了一道命令,说:“吕安国最近在西边,在郢州和司州实行土断,把那些杂户都清理掉了,效果很好,老百姓也没什么恐慌。最近又让垣豫州也实行土断,商崇祖上报说已经完成了,现在一切都很平静,这跟古代的土断政策一样。你看兖州能不能也实行这个政策?如果不会造成什么骚乱的话,春天就可以动手了。”皇上对他真是信任有加啊!
世祖皇帝即位后,他被加封为散骑常侍。他很擅长卜卦,用龟甲占卜,一个龟甲的价格竟然高达一万钱!永明年号建立后,他在州府的墙壁上题写了“永明十一年”,然后对典签李党说:“这件事,我可没参与。”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护军将军,之后升任尚书右仆射,领太子右率,雍州大中正,但他没接受任命,改授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中正的职位还是保留的。湘州的蛮族作乱,朝廷派他以本官的身份统领讨伐蛮族的军队,还兼任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散骑常侍的职位也保留着。他到达湘州后,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叛乱。他在州里修建府邸,居住期间,中丞庾杲弹劾了他,但皇上却下令不予追究。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尚书左仆射,领卫尉,但他还是没有接受任命,后来又升任尚书令。
柳世隆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功劳,名声远播,晚年主要致力于谈论义理,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他琴艺高超,世人都称赞他的琴声如同柳公权的书法一样精妙绝伦,认为他是士人中的第一等人物。他自己也常说,自己最擅长的是骑马舞槊,其次是清谈,再次是弹琴。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从不参与世事,常常在帘子后面弹琴,他的风度和情操都非常高雅,深受世人的赞誉。后来因为生病,他辞去了官职,改任侍中、卫将军,但他没有接受任命,后来改任左光禄大夫,仍然保留侍中之职。
九年后,世隆去世,享年五十岁。朝廷下诏赐给他东园的珍贵器物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钱十万,布三百匹,蜡三百斤。诏书还说:“故侍中左光禄大夫贞阳公世隆,品德高尚,才能兼备。年轻时就展现出高尚的品德,长大后名声远扬。他曾在宫中任职,也曾出任西域牧守,在郢州期间,他成功地挫败了奸邪之徒,功勋卓著,超越了前人的功绩。当他总领一方时,百姓称赞他的仁德,他提倡教化,朝廷也称赞他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的忠诚建议和美好的功绩,朕都铭记于心,他高尚的志向和纯洁的品行,令人敬佩。他本将要为国家效力,参与治理天下,却不幸早逝,朕深感悲痛。特赠他司空之职,赐予他三十名佩剑侍卫,以及一支鼓吹乐队,侍中之职依旧保留。谥号为忠武。”皇上又命令吏部尚书王晏说:“世隆虽然多年抱病,但他的志气并没有衰退,朕一直希望他能通过医药治疗痊愈。没想到他竟然突然去世,朕悲痛万分,这该如何表达呢!他当年在郢州,一心一意为国效力,保卫了边疆,功勋显著。如今想起他,更是悲从中来,泪流不止。卿与他同朝为官,也应该感到悲痛万分吧!”
世隆精通数学和术数,他在倪塘为自己建造坟墓时,经常和宾客一起在墓地走来走去,十次里有五次都坐在同一个地方。他去世后,坟墓就正巧建在了他常坐的地方。他著有《龟经秘要》二卷,流传于世。他的长子柳悦,早年去世了。
张瑰,字祖逸,是吴郡吴县人。他爷爷张裕,是宋朝的金紫光禄大夫;他爸爸张永,是右光禄大夫,还懂音律。有一次宋孝武帝问张永,太极殿前的钟声为什么嘶哑,张永回答说:“钟里头有铜渣。”然后他敲敲钟,找出铜渣的位置,凿掉之后,钟声就清脆悦耳了。张瑰一开始担任江夏王太尉府的行参军,负责外兵事务,后来跟着府邸升迁到太傅府做五官,深受义恭的赏识。之后他又升迁为太子舍人、中书郎、骠骑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早些时候,他父亲张永在白下抵抗桂阳的叛贼,结果战败溃散,阮佃夫等人想治张永的罪,但太祖皇帝却为张永申辩,张瑰因此对太祖皇帝心怀感激,并暗中结交。后来张瑰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骁骑将军。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到吴郡守丧。
昇明元年,刘秉图谋不轨,他的弟弟刘遐担任吴郡太守,暗中勾结,因为沈攸的事办砸了,就聚集了三千人,准备攻打朝廷。太祖皇帝秘密派殿中将军卞白龙命令张瑰去捉拿刘遐。张家世代豪强,张瑰家里常年有他父亲以前的手下几百人。刘遐召见张瑰,张瑰假装接受命令,和他的叔父张恕带着十八个人进入郡府,和负责郡府防卫的强弩将军郭罗云一起,冲进内室抓捕刘遐。刘遐翻窗逃跑,张瑰的手下顾宪子一刀砍死了他,郡里其他人谁也不敢动弹。张瑰献上战功,太祖皇帝把这件事告诉了领军将军张冲,张冲说:“张瑰拿全家性命冒险一搏,结果抓住了大鱼!”于是,太祖皇帝任命张瑰为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封他为义成县侯,食邑千户。太祖皇帝这是特意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号啊。后来又任命他为冠军将军、东海郡和东莞郡太守,但他没就任。建元元年,他的食邑增加了二百户。不久又改封为平都县侯。之后他升迁为侍中,兼任步兵校尉。建元二年,他升迁为都官尚书,仍然兼任步兵校尉。后来他又外放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建元三年,乌程县令顾昌玄犯了罪,张瑰因为没有及时纠正而被免官。第二年,他又担任了度支尚书。
世祖皇帝登基后,他先是被任命为冠军将军、鄱阳王北中郎长史、襄阳太守、代理雍州刺史,后来又随着府衙调动,当上了征虏长史。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持节、督雍州、梁州、南北秦州、郢州的竟陵郡和司州的随郡军事,官职是辅国将军、雍州刺史,不久又兼任宁蛮校尉。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左民尚书,兼任右军将军,后来又升迁为冠军将军、大司马长史。十年后,他调任太常。因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就请求退休好好休息。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想重新启用他,于是任命他为后将军、南东海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同时代理南徐州刺史,还兼管河东王国的政务。到任后,他又以生病为由请求回京,再次担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郁林皇帝即位后,给他加了金章紫绶的荣誉。隆昌元年,皇帝还给他配备了二十个亲信人员。郁林皇帝被废黜后,朝臣们都到宫门口去朝拜高宗皇帝,但他却以脚痛为由没有去。海陵皇帝即位后,又给他加了右将军的官职。高宗皇帝担心外族可能会起兵造反,就派他镇守石头城,负责当地的军事。看到朝廷内忧外患,他就一直装病在家休息。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光禄大夫,皇帝对他依然十分信任,每月还额外给他发放两万钱的赏赐。第二年,敌军来犯,朝廷诏令他以本官身份,加持节钺,督领广陵地区的军事,同时代理南兖州刺史,敌军退去后他才回到京城。
他家里非常富裕,家里姬妾成群,有十多个儿子,经常说“这些人当中肯定会有出色的”。建武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多次请求高宗皇帝允许他回到老家吴地,皇帝最终同意了。于是他就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有些人批评他在年老的时候还养着那么多姬妾,他就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律,年纪大了才算真正懂得。我平生所有的嗜好,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唯独这一点还没能放下。”
高宗皇帝病得很重,特别担心大司马王敬则会造反,因为沈约很有才干,懂军事,所以皇帝就给他官职,让他去防备王敬则。 给沈约封了个平东将军,吴郡太守,让他去盯着王敬则。
结果王敬则真的造反了,沈约就带了三千将士去松江迎战。 一听王敬则的军队打鼓的声音,沈约手下的兵就一哄而散了,沈约自己也丢下郡城,逃到老百姓家里躲起来了。 等叛乱平息后,沈约又回到了吴郡,但被人告发,结果被免官降爵。永元初年,他又当上了光禄大夫。没多久又升了前将军,还赐给他金章紫绶。三年后,萧道成起兵,萧道成让沈约去石头城守卫。萧道成军队到了新亭,沈约又丢下城池逃回了宫里。梁朝建立后,沈约又当上了光禄大夫。天监四年,沈约去世了。
史书上评价他说:沈约文采好,能团结人心;武力强,能震慑敌人;他具备元帅的才能,是国家的辅佐之臣。沈攸之带兵十年,年纪大了才起兵造反,占据荆州,想拿下江东。这是非常艰难的除贼大业,是皇帝的大敌。柳世隆当时在中原地区,年纪轻,官位低,却第一个对抗叛军,孤身一人在城里抵御强敌,临危受命,从容不迫,从没出过汗。强敌被挫败,最终在高大的城墙下失败;叛军争先恐后地逃跑,投降,逃往郢都。陆逊打败刘备,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等到天下太平了,沈约出任地方长官或朝廷要职,他为人清廉,品德高尚,这才是兴旺家族的良好典范啊!
赞曰:忠武匡赞,实号兼资。庙堂析理,高垒搴旗。游艺善术,安弦拂龟。义成祚土,功立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