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很久以前,三皇五帝那会儿,就有人坐上车子出行了,那车可讲究了。夏朝的时候,奚仲当车正,负责管理车辆,殷朝也有很漂亮的车子,什么“山车垂句”之类的,都是记载在史书上的。你看《周礼》里都说了,工匠造车要模仿天地,讲究得很呢!
汉武帝的时候,天汉四年,他去甘泉宫召见诸侯,还顺便定了车服制度,全国都得照着办。到了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弄到了公孙述的豪华马车,这才算把皇帝的车驾给配齐全了。后来蔡邕写了本书,马彪又把它编进了《汉书》,晋朝的挚虞研究礼仪的时候,也讨论过五辂(古代天子出行所乘的五辆车)的制度。
东晋初期,那会儿车马仪仗简陋得很,就只有金色的战车,那些隆重的宫廷仪式都省了。到了太兴年间,太子去上学,连辆像样的车都没有,元帝还特地给他下令,让他坐安车。元帝、明帝时期,皇帝出行,也就九辆车而已。永和年间,石虎死了,他手下的工匠都逃回老家了,这才慢慢地开始造车。
太元年间,苻坚战败,又弄到一些他的车驾,皇帝出行的车辆就增加到十二辆了。义熙年间,宋武帝平定关中和洛阳,又从姚兴那儿弄来了不少车马。宋大明年间,又重新修造了皇帝的车驾,那可是当时最豪华的了,不仅有从前氐族那边的,还恢复了那些隆重的宫廷仪式。永明年间,又加上了更多装饰,比以前更豪华了。
总而言之,我参考了《周礼》和《汉书》,发现历朝历代的车驾名称和样式都不一样,晋朝和宋朝又改来改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我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记录一下各个朝代的车辆情况而已。
这辆车啊,车厢顶盖是金色的,车轮是漆绘的,华丽极了!车厢两侧的扶手,用金子镂空雕刻,镶嵌着碧绿的丝织物,还贴着金箔。外侧是织锦,内侧则用金子镂空雕刻,再镶嵌玳瑁。扶手上也贴着金箔,还有金制的博山炉和仙鹤形状的装饰。扶手上站着金色的鸾鸟,脚踏莲花,衔着铃铛,还有银色的带子、玳瑁瓦片、金色的镂空雕刻,刀柄,以及织锦包裹的金花钿。扶手下面,也就是车厢内侧,也用金子镂空雕刻,再用织锦装饰。扶手前面,则用玳瑁和金色的花纹装饰。扶手前面还有金色的倒立飞龙,后面是银色玳瑁龟甲和金色的花纹。车厢上的各种装饰,都刻着龙纹。总之,车厢的各个部件,都装饰着龙纹。
车前还有一个龙形的板子,上面装饰着银色的花纹和兽纹,金色的“受福”字样,边缘用镂空的金属和玳瑁以及织锦装饰。里面用金子镂空雕刻,外面则装饰着金色的博山炉、辟邪虎、衔花的凤凰等等。车顶的斗盖,也是金色的镂空雕刻,有28个爪子形状的支架,上面是黄色的锦缎,再用碧绿的绢布和油布包边,用红色的绳子系着,上面装饰着孔雀毛和锦缎,还有绿色的丝带,悬挂着珠子和贝壳装饰,金色的铃铛,红色的结绳,仙人的绶带,以及各种颜色的孔雀羽毛。
车辕是漆绘的,上面有银色的花纹,车辕上还有金色的博山炉,四只金色的鸾鸟脚踏莲花,衔着铃铛,这就是所谓的“鸾鸟立衡”。车辕上还有龙首衔着轭,叉髦插着翟尾,上下都有花纹,用红绿色的绳子系着,还有八根望绳。车上的旗子有十二旒,上面画着升龙,旗杆顶端是金色的龙衔着火焰幡,还有孔雀羽毛。戟也是织锦包裹的,上面有金色的装饰和“受福”字样,还有金色的雁形镂空雕刻。车厢里还有一张漆绘的案几,上面铺着锦缎和黄色的丝带。车厢外面还挂着八幅锦缎做的挡泥板,每幅长九尺,边缘用红色的锦缎带子装饰,上面绣着花纹。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这皇帝出行,坐的可不是一般的车,那叫“五辂”,是按照古代的规矩做的。江左地区一直沿用四匹马拉车,左右各加一匹,一共六匹马。车上的绳子用绛色丝绸做的,车轮轴承和车辕上的装饰品,都用赤红色的油漆和金子装饰,还有紫色的真丝穗子。左边有个大旗子,插在左边最外侧马的轭子上;马头上戴着金色的装饰,形状像玉华,闪闪发光;还有铁制的方块,宽几寸,上面有三个孔,插着翟鸟的尾巴;再看看车辕上,金色的装饰涂着紫色的皮子,同样缀着紫色的真丝穗子,横在马的胸前;马头上还有刻着金花的装饰,像个马脸,戴在马头上。这些东西啊,都跟古时候的一样。
后来到了世祖永明年间,皇帝又加了个重盖,还做了个麒麟头,彩绘装饰,戴在马头上。这可把竟陵王子良给急坏了,他赶紧上奏说:“我听说车上的旗帜图案都有讲究,都是从史书上来的,车上的器物一定要符合礼制,服装也不能违反法度。车盖圆圆的象征着天,车厢的形状象征着地,上面不能有两个天的标志,下面也不能装两个车盖,查查以前的典籍,这怕是违背了规矩。再说,把麒麟头戴在马头上,这也不是古时候的做法,恐怕不好使。” 皇帝听了他的话,到了建武年间,就把那个重盖啥的都取消了。
除了玉辂,还有金辂,这金辂啊,跟玉辂差不多,就是装饰稍微少点,也是金色的;还有象辂,跟金辂差不多,装饰更少;木辂就更简单了,装饰比象辂还少;革辂呢,跟大辂差不多。最后,还有个大旗子,是红色的,上面有个火焰形状的旗幡。
宋朝昇明三年,皇上赏赐齐王两辆车,一辆是大辂,一辆是戎辂。皇上自己坐的黄辂,却没有大辂和戎辂。左丞王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大辂啊,是殷朝祭祀用的车,所以周朝的典籍里没把它列入辂的种类。但是,《明堂位》里记载说:‘大辂,殷辂也。’注里解释说:‘大辂,木辂也。’《月令》里说:‘中央土,乘大辂。’注里解释说:‘殷辂也。’《礼器》里说‘大辂繁缨一就’,注里解释说:‘大辂,殷之祭天车也。’《周礼》里讲到五种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那么,周朝的木辂,其实就是殷朝的大辂。周朝的革辂上装饰着大白旗,用于出征,这就是戎辂。我的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所以皇上赏赐齐王殷朝祭天用的车和周朝出征用的车。祭祀用殷朝的,打仗用周朝的,这是因为祭祀天地的大事意义深远,所以沿用前朝的礼制;而打仗是眼前的事,所以用的是当今的制度。《明堂位》里还记载说:‘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天子用大辂赏赐诸侯,是有道理的。现在木辂,就是大辂。”
太尉左长史王俭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应该用九旒的金辂。当时皇上坐的黄辂没有配套的车,就临时借用了五辂中的几辆,在朝会时摆在殿前,凑齐了三辂的规格。
话说南朝齐永明年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提了个建议,说:“咱们齐朝崇尚青色,五路、五牛以及五色幡旗,都应该先用青色,再依次排列。军队出行用的车驾,祭祀用的牺牲,都应该按照这个颜色制度来。三代的服色制度,是根据姓氏的读音来决定崇尚什么颜色的,汉朝不懂这些音律,所以就沿用了他们行运时的颜色。现在咱们也没有懂音律的人,那么大齐就应该沿用汉朝的做法。如果将来有懂音律的人,再根据姓氏读音来决定吧。”
太子仆周颙却不同意,他说:“三代的姓氏读音,古书上根本没记载,根据读音来决定崇尚颜色的说法,是伏曼容你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伏曼容你既然能辨别姓氏的读音,就不用再依靠懂音律的人来确定了。你既然能懂得远古时代的音律,为什么又搞不清楚咱们皇朝的律吕,还说现在没人懂音律来决定崇尚什么颜色,应该效仿汉朝的做法呢?咱们皇朝本来就是以行运时的颜色为崇尚颜色,这跟音律根本没关系。所以,就算将来真有懂音律的人,也不应该根据读音来决定崇尚颜色。” 散骑常侍刘朗之等十五个人也纷纷反对伏曼容的建议,最终他的建议没能被采纳。
皇太子的车驾是象辂,装饰和皇帝的车驾差不多,车上的旗子有九旒,上面绣着降龙图案。皇太后和皇后的车驾是重翟车,车身是金色的,装饰华丽,车厢内侧有白底绘有人马图案的锦缎,车厢后面有隐蔽的侧门,车上的饰物都是用白牙、金涂、漆画等精细制作,轮子是漆过的,还有铁铛,车后部的装饰也用金子涂饰,车上的各个部件,比如师子辖、抗檐等等,都装饰着金色的螭龙、神龙、雀鸟等图案。轭衡上装饰着金色的博山,还有金涂的长角巴首。车盖是金色的,上面有二十八个爪支子花,盖子用青油侠碧绢黄绞布做成,里面是漆布。车帘是紫色的,黄、紫色的绞带随车帘的形状而变化,车帘的边缘也装饰着碧色的条纹。车盖外面还系着绛紫色的系络。
皇太子妃的车驾是厌翟车,和皇太后皇后的车驾差不多,只是装饰略微简朴一些。宋元嘉年间的《东宫仪记》中记载中宫仆御用重翟金根车,但具体“金根”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详细解释。
指南车,就是个带方向指示的车辆。想象一下,车厢四周封闭,里面坐着操作指南的人,穿着天衣似的衣服。车顶四个角上都插着龙形的竿子,上面挂着五彩缤纷的孔雀羽毛,车厢用黑色的布幔遮盖,车轮漆成黑色,并用铜进行装饰,用牛拉车。
记里鼓车,构造跟指南车差不多,只是上面加了个华盖,车厢上装饰着彩绘,鼓和计时装置都在车厢里面。
辇车,有点像犊车,车顶是竹蓬。车厢外面雕刻着金箔,装饰着碧绿的纱,织着各种图案的锦缎。车厢里面,包括车顶和后挡板,都用金箔装饰,镶嵌着玳瑁,还有金涂松精、登仙花纽等精美的装饰。车厢四周有绿色的边饰,纱窗,前后都有精美的雕刻。车辕枕头上装饰着长角龙,还有白牙、玳瑁和金饰。车辕前面有挡尘板,上面雕刻着金银花纹和各种珍禽异兽,还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车辕上还有金凤皇铃,银口带,以及各种精美的装饰。从皇帝的辇车往下,包括皇宫里的其他车辆,都用绿色的油幢,绛色的系络。皇帝乘坐的辇车是双栋的,公主乘坐的则是碧绿色的油幢。 《司马法》里说,“夏后氏的辇车叫金车,殷朝叫胡奴车,周朝叫辎车”,这些都是辇车。《汉书·叔孙通传》记载“皇帝辇出房”,成帝也曾乘坐辇车去后宫,可见辇车在朝宴中也使用。《舆服志》记载“辇车装饰着金银丹青,雕刻着葡萄的图案”。信阳侯阴就见井丹时,左右侍从也抬着辇车,说明臣下也可以乘坐辇车。晋武帝还曾赐给安平献王孚一辆云母辇车。晋朝中后期还有香衣辇,而江左地区只有皇帝才能乘坐。
卧辇,装饰跟坐辇差不多,只是不太常用。
第一段:
这辆漆画的轮车,(金子涂饰,装饰得像皇帝的辇车一样,只是稍微简陋些。金色的车铃铛,就连车厢后边的扶手也都是狮子的形状。)是大臣们为皇上举哀哭丧时乘坐的。皇后和太子妃也乘坐这种车。
第二段:
这辆漆画的牵车,(小巧玲珑,形状像古代的舆车,金子涂饰,车厢后边的扶手也是狮子的形状,铁质的车铃铛,车厢用锦缎装饰。车厢两侧后门可以遮挡膝盖,用象牙和兰草装饰,车辕、车枕、车厢顶部的支柱,都用金子涂饰。)是皇帝和太子乘坐的,也就是古代所说的羊车。晋朝泰始年间,中护军羊琇乘坐羊车,被司隶校尉刘毅告发。武帝下诏说:“羊车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乘坐,但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免去他的官职。”《卫玠传》里记载:“卫玠小时候就乘坐羊车,街上的百姓都围观。”现在不驾羊了,但还是把这种车叫做羊车。
第三段:
这辆舆车,(形状像轺车,漆画,金子装饰,锦缎装饰。车厢两侧后门可以遮挡膝盖,用象牙和兰草装饰,都用玳瑁镶嵌,有刀柄,镂空的花纹和钉子。车厢顶部的支柱也用金子装饰。车底下装有八个轮子,轮子上的装饰也用金子涂饰,还有兆床(一种车厢)作为附件。人们抬着它。)也叫小舆,皇帝微服出行时乘坐。太子也可以在宫内乘坐这种车。
第四段:
这十二辆衣书车,(《木资》记载:榆木车轮,箕子壁(一种装饰),绿色油漆的车厢,车厢外有绿色的纱幔,油漆的幢(车盖)和车绳,贯通的车盖,竿刺代替了车厢顶部的支柱,车辕上雕刻着龙的形状,车厢上有支子花(一种装饰)。车辕后有神兽形状的承泥板和轮轴的装饰,都用金子涂饰。)是古代副车的样式。现在也叫它五时副车。
第五段:
青萌车,也就是我们说的扌翕幔车(此处“扌翕”字未识别,暂且保留原文)。
公主、王妃、三公夫人坐的是油络画安车,这可是高级配置!汉朝的时候,皇后和贵人们坐的是紫色的罽车,讲究得很。晋朝皇后坐的是云母油画安车,六匹马拉车,还有五匹马拉的两辕安车作副车。公主的画安车是六匹马拉的,副车是三匹马拉的两辕安车。公主坐的三匹马拉的画安车,三位夫人的青交络安车也是三匹马拉,都有三匹马拉的紫绛罽车作副车。九嫔和世妇的軿车是两匹马拉的,王公妃子和特进夫人的皂交络车作为副车。汉朝看重軿车轻视轺车,晋朝则相反,都得看场合用车。
黄屋车,那可是高规格!车顶上挂着九旒的碧旗, 九旒,就是鸾辂的意思。《汉舆服志》里写着:“金根车,里面用黄色的缯,所以叫黄屋。”现在金辂玉辂都用黄色的锦缎,只有这黄屋车用黄色的缯。车上的装饰都是金涂的,黄色的车厢,青色的羽毛,二十八个爪子形状的支子花,绛色的系络,气派十足!只有九命上公才能坐。
青盖安车,朱红色的轓,漆黑的轮子,一匹马拉车,左右各有一匹马,再配上通幰车作为副车,这是诸王出行时坐的车。凡是车上有轓的都叫轩。皂盖安车,朱红色的轓,漆黑的轮子,一匹马拉车,配上通幰牛车作为副车,这是三公出行时坐的车。
安车,黑色的车耳,皂色的车盖,朱红色的轓,一匹马拉车,牛车作副车,这是国公和列侯出行时坐的车。
马车,一匹马拉车,九卿、领、护、二卫、骁游、四军、五校去郊陵祭祀时坐这种车。
晋朝的规定,从三公到九卿,每人都配一辆黑色的安车,三公用三匹马拉车,特进用两匹马拉车,卿用一匹马拉车,还都配一辆黑色的轺车,车后有门,轮子是黑色的。
油络轺车,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尚书、侍中、常侍、中黄门、中书、散骑侍郎,都坐这种车,一匹牛拉车,上朝的时候坐。晋朝规定,尚书令的车后有门,轮子是黑色的;仆射、中书监、令的车后也有门,轮子是黑色的;尚书的车没有门,轮子是漆黑的,现在还是这样。
太子两位老师出行坐的是安车,红色的屏障,一匹马拉车,还配一辆辂车,车后有门,作为副车。
话说古代的车,那等级可讲究了!首先是“四望车”,你看这名字就气派,车盖子华丽,轮子漆得黑亮,那是给地位最高的官员坐的。晋武帝还特地赏赐魏舒一辆“四望小车”呢!
然后是“三望车”,跟“四望车”差不多,也挺高级的,也是给那些大官坐的,地位比坐“四望车”的稍微低一点。“油幢络车”呢,样式跟“三望车”像,但稍微简陋些,一般是王公大臣坐的,地位又次于“三望车”。
再下来是“平乘车”,这车就比较普通了,车厢是用竹子做的,轮子是榆木的,车盖子倒是有的,但其他地方就简单多了,老百姓也能坐这种车,就是没有车盖子。不过,三公和诸王坐的“平乘车”可不一样,那也是铜制的装饰呢。
最后说说“辒辌车”,这车就更豪华了!四个轮子,金光闪闪的装饰,四个角上还有龙头的装饰,挂着各种颜色的丝带和玉佩,车帘上还画着云彩图案,总之就是富丽堂皇!只有那些最尊贵的官员去世了,才能用这种车送葬,不过规格会稍微降低一些,驾车的马也都是上好的白骆马,太仆亲自牵着马呢!
《虞书》里记载着:“我想看看古人的图腾,太阳、月亮、星星、山、龙、华虫等等图案,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以及各种丝绸织物,用五种颜色的图案装饰在五种颜色的服饰上。”天子穿戴的衣服图案最齐全,公爵以下依次递减。天子有六顶冕冠,皇后有六套衣服,这些都记载在《周官》里。公侯以下的官员,都有规定的服饰和佩玉,这些礼仪制度在后来的《汉志》和《晋服制令》里都有记载。根据蔡邕的《独断》,冠冕就有十三种等级。宋明帝泰始四年,又重新规定了五种车驾和五种冕冠,朝会、祭祀、狩猎都有不同的服饰,这些都记载在《宋注》里。
以前,三公以下的官员戴的冕冠是七串垂珠,用青玉做的;卿大夫以下戴的冕冠是五串垂珠,用黑玉做的。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諲根据《周礼》的规定,建议修改为三公戴八串垂珠,卿戴六串垂珠。尚书令王俭建议,参照汉代三公的服饰,三公的服饰图案用山、龙九章,卿的服饰图案用华虫七章。最后采纳了王俭的建议。
话说这古代皇帝的衣服啊,讲究得很!就拿平天冠来说吧,它啊,就是古时候说的“平冕黑介帻”,戴上它,那叫一个威风凛凛!这帽子呢,宽七尺,长一尺二寸,帽沿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垂着十二串珠子,用红色的丝带系着,跟帽子的颜色一样。衣服呢,上面是黑色的,下面是红色的,裙子前面三幅,后面四幅,衣服上是画的图案,裙子上是绣的,图案有太阳、月亮、星星、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一共十二种,可讲究了!腰带呢,宽四寸,里面是红色的,两边用红绿色的丝带装饰,中间是红色的,下面垂着绿色的丝带,长三尺。里面穿的衣服,领子和袖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这身行头,只有祭祀天地和上朝的时候才能穿。汉朝的时候,帽子上的珠子用白玉做的,魏明帝喜欢那些女人的装饰品,就改成珊瑚珠子了,晋朝初期又改回去了,后来又改了。江南地区因为好玉难找,就用一种叫琫珠的东西代替,人们管它叫白璇珠。
衮衣呢,汉朝的时候,是陈留襄邑那儿织造的,宋朝末年,既有绣的,也有织的。建武年间,明帝觉得织的太重了,就改成画的了,还在上面加点金银薄片,人们管它叫天衣。史书上说啊,这衮衣上的图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五种颜色,六种图案,十二种衣服,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历朝历代的龙袍,都是织出来的,现在这衣服穿起来不舒服,改了旧的样式,怎么能算得上是漂亮的冕服呢!
再说说这通天冠,戴上黑色的介帻,配上金博山香炉,穿件红色的纱袍,里面是黑色的中衣,这身衣服是皇帝平时上朝的时候穿的。以前用犀牛角做的簪子,东昏侯时期改成了玉的。大臣们的朝服,都跟皇帝的一样。
还有种衣服,戴着黑色的介帻,穿件单衣,颜色不固定,是皇帝去祭拜陵墓的时候穿的。穿白色帢和单衣,就叫素服,是用来表达哀悼和参加丧事的。
远游冠,是太子和诸王戴的。太子戴的是红色的丝带,翠绿色的羽毛,还有珠子做的装饰;诸王戴的是黑色的丝带,公侯的都一样。
平冕,都用丝带系着,王公的帽子上有八串珠子,衣服上有山、龙九种图案;卿的帽子上有七串珠子,衣服上有华虫七种图案,都是祭祀的时候穿的。这些衣服,都是用黑色的和红色的丝绸做的。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帽子和衣服! 首先,那些文官,从一品大员到小小的基层官员,戴的帽子等级可不一样。 《晋令》里规定,高级官员戴三梁冠,中等官员戴二梁冠,低级官员戴一梁冠,这梁指的是帽子上的装饰。 这帽子戴法,从开国公、侯爷,到乡亭侯、卿大夫、尚书,再到关内侯、二千石、博士、中书郎、丞郎,秘书监、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诸府长史、卿、尹、丞,一直到六百石的令长和小吏,都有明确规定。
然后是武官的帽子,侍臣的帽子上要加貂蝉,其他的军校、黄门、散骑、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都戴武冠。 但是,武骑虎贲穿文官的衣服,却在武冠上插雉尾,这打扮还挺特别的。 史书上说,应劭的《汉官》和司马彪的史书里,都没说侍中和常侍的帽子有什么区别,只说他们都戴貂蝉。 但是项氏的说法是,汉朝侍中帽上的蝉是刻出来的,常侍的只是个环,没有蝉,这到底哪个说法对,还真不好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的。
法冠是廷尉等执法人员戴的;高山冠是谒者戴的;樊哙冠是殿门卫士戴的。 黑介帻冠是文冠,平帻冠是武冠;尚书令、仆射、尚书纳言的帻,后边的装饰又不一样。 小孩子戴空顶帻,戴假髻,不管贫富都一样。 要是遇到日食,文武官员都要摘掉帽子,戴上红色的介帻,然后穿朝服,这红色介帻,代表着威武。
袴褶是皇帝出征或举行大典时穿的衣服,戴黑冠,帽子上缀着紫色的褾,用络带代替鞶带。 内官的褾是紫色的,外官的是绛色的。 但是,举行大典时穿的戎服,就不缀褾了,其他的都一样。 要是打猎或巡幸,随行的官员穿戎服,用革带或鞶带,文官不戴缨,武官摘掉帽子。
最后,这袿衤(读作guī qí)属大衣,叫袆衣,皇后去庙里祭祀时穿;公主接见宾客时戴大首髻,平时穿的衣服就华丽多了,戴着各种珍贵的首饰。 这袿衤属是用绣花做的衣服,裙子有五种颜色,还用金银装饰。 哎,这古代的服饰制度,真复杂!
哎,这古代的官服制度和官衔标识,可真是复杂!你看这绶带,皇帝用的是黄赤缥绿绀五种颜色的,太子是朱红黄缥绀四种颜色,诸王妃子也差不多。相国用的是绿紫绀三种颜色的绶带,郡公是玄色和朱红色的,侯伯是青色和朱红色的,子男是白色和朱红色的,这些都是三种颜色。公的世子用紫色,侯的世子用青色,乡亭关内侯用黑色绶带,这些都是两种颜色。郡国太守、内史用青色,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用黑色,丞用黄色,各个府的丞也用黄色。皇后和皇帝一样用红色的绶带,贵嫔、夫人、贵人用紫色,王太妃、长公主、封君也用紫色,六宫的嫔妃用青色绶带,颜色有青白红三种。
然后是印玺。皇帝用的是传国玉玺,那是秦朝的,后来晋朝中原乱了,玉玺落入胡人手里。江左(指东晋)一开始没有传国玉玺,北方人还嘲笑晋朝是“白板天子”。后来冉闵战败,玉玺才回到南方。除了传国玉玺,还有另外六个印玺,都是金子做的,样式也跟秦汉时期的差不多。皇后、太子和诸王都用金印,都是龟钮的。公侯五等都有金印章,公的世子用金印,侯用银印,贵嫔夫人用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用金印,六宫以下的公侯太夫人夫人用银印。那些公、将军用金章,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各级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都用银章。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各府的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各州刺史,都用铜印。
三台五省的二品文官,都戴着白笔簪子。王公五等和武官不戴簪子,只有内侍才戴。
百官都拿着手板,尚书令、仆、尚书的手板头上还插着白笔,外面用紫色的皮子包着,叫做“笏”。汉末的仲长统说,百官都应该拿着笏。他们肩膀上还带着紫色的布袋,叫做“契囊”,大家也叫它“紫荷”。
佩玉啊,从皇帝以下,佩戴的玉器制度,跟晋朝和宋朝是一样的。到了建元四年,规定王公侯伯卿尹这些高级官员,戴的玉佩要用珍珠和水晶,其他人就用象牙和蚌壳做的。太官的官员穿的衣服是离支衣,后来这个制度就确定下来了。
《赞曰:文物煌煌,仪品穆穆。分别礼数,莫过舆服。》
你看,这古代的制度,多讲究啊!衣服、佩饰,都得按身份等级来,真是等级森严,一丝不苟。 这首赞诗也说得对,古代的文物制度,气派非凡,等级分明,各种礼仪规范,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些车马服饰了。 从皇帝到普通官员,佩玉的材质都不同,这等级制度,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来。 想想看,珍珠水晶,象牙蚌壳,这差别可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