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一共有十九个儿子:昭皇后生了武帝和豫章文献王刘嶷;谢贵嫔生了临川献王刘映和长沙威王刘晃;罗太妃生了武陵昭王刘晔;任太妃生了安成恭王刘暠;陆修仪生了鄱阳王刘锵和晋熙王刘銶;袁修容生了桂阳王刘铄;何太妃生了始兴简王刘鉴和宜都王刘铿;区贵人生了衡阳王刘钧;张淑妃生了江夏王刘锋和河东王刘铉;李美人生了南平王刘锐;还有第九、十三、十四、十七这四个儿子早夭了。对了,衡阳王刘钧后来过继给了元王。
临川献王刘映,字宣光,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宋元徽四年,他初次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后来升迁为抚军行参军,再之后又当了南阳王文学。当时沈攸的事情很难办,高祖在领南徐州的时候,任命刘映为宁朔将军,镇守京口。事情平定后,刘映被任命为中军谘议、从事中郎、辅国将军、淮南和宣城两郡太守,不过这些官职他都没正式上任。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假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行南兖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前军将军,同时还恢复了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的职位,依旧是假节督五州诸军事。
齐朝建立后,宋明帝下诏封刘映以及他的弟弟刘晃、刘晔、刘暠、刘锵、刘铄、刘鉴为开国县公,每人食邑一千五百户。还没来得及确定封地,高祖就即位了。高祖任命刘映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封他为临川王,食邑两千户,还兼任湘州刺史。豫章王刘嶷当时留守陕西,刘映也没去荆州赴任。后来,刘映被改任为散骑常侍、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前将军、扬州刺史,持节的职务不变。国家刚刚建立,刘映年纪轻轻就治理着扬州这块地方,他办事聪明能干,州府官吏都认真执行他的命令,从宋彭城王刘义康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做到这样了。
他被任命为都督荆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巴州、宁州、南北秦州等九州的军事,官拜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还保留了持节、常侍的职位,并且配给了一支仪仗乐队。因为国家有忧患,他辞去了骑常侍的职位,升任征西将军。永明元年,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骠骑将军。永明二年,朝廷给他配了装饰华丽的车子。永明五年,他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永明七年,他去世了。
他擅长骑射,懂音律,精通左右手书法和左右手射箭,接待宾客时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朝野上下都为他惋惜不已。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二岁。朝廷赐予他东园的珍贵陪葬品,一套朝服和一件衣服。追赠他司空官职。他留下了九个儿子,都封了侯爵。
他的长子子晋,先后担任东阳郡和吴兴郡太守,秘书监,领后军将军。永元初年,他担任侍中,后升任左民尚书。因为他的从妹夫祖日不向他行礼,被人告发,这件事虽然被压了下来,但子晋从此再也没有担任官职。梁王在定都建康后,子晋仍然穿着侍中的官服。后来他到梁朝任职,担任辅国将军、高平太守。他的第二个儿子子游,被封为州陵侯。他刚成年就担任员外郎,后来又担任太子洗马,先后担任琅邪郡和晋陵郡太守,以及黄门侍郎。他爱好音乐,精通各种丝竹乐器。梁朝初期,因为他家里的丑闻和杀人事件被官府弹劾,请求对他进行处罚。后来,因为子晋谋反,兄弟俩都被处死了。
长沙威王晃,字宣明,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武艺高强,深受太祖的喜爱。宋朝时期,他刚成年就担任秘书郎,邵陵王让他当僚属,但他没有接受。昇明二年,他接替哥哥映担任宁朔将军、淮南郡和宣城郡太守。当初,沈攸事件发生时,晃就拿起弓箭,经常跟随武容将军,在都城的大街上威风凛凛,当时人们都这样说他:“焕焕萧四伞。” 同年,他升任持节、监豫州、司州、郢州西阳等地的军事,官拜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老朱当皇帝的时候,有个叫萧晃的,老想管事儿,结果老被个小官给拦着,萧晃一气之下把那小官给杀了。朱元璋一听,暴脾气上来了,直接下令杖责萧晃。不过没多久,萧晃又升官了,当上了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徐州刺史,官职蹭蹭往上涨。后来,朱棣当太子的时候,去武进陵祭拜,在曲阿后湖搞了个军事演习,让萧晃带骑兵。朱元璋听说后,又不太高兴了。萧晃后来又当了侍中、护军将军,因为国家有丧事,辞去了侍中,升任中军将军。朱元璋临死前,把萧晃托付给朱棣,让他留在身边,别让他去外地。
永明元年,皇帝把南徐州刺史、竟陵王子良调到南兖州,萧晃接替他当了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后来又进京当了散骑常侍、中书监。当时规定,诸位王爷在京城只能带40个保镖。萧晃这人喜欢排场,从徐州回来的时候,私自带了几百个保镖回京,结果被禁卫军发现了,直接把他扔江里了。朱棣本来就禁止诸王私自养兵,一听这事儿,大怒,准备按律法处置他。结果豫章王嶷在朱棣面前跪下哭着说:“萧晃的罪过确实该罚,但陛下应该想想先帝对‘白象’的恩情啊!” “白象”是萧晃的小名。朱棣也哭了。想当年,太祖朱元璋病重的时候,告诫朱棣说:“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兄弟相残,要是咱们宋家不内斗,其他民族哪有机会乘虚而入?你一定要记住!”所以朱棣最终没有严惩萧晃。
但是,萧晃也没得到什么特别的宠信。当时的人们评价朱棣,说他比魏文帝好,但比不上汉明帝。后来萧晃又升了镇军将军,又当了丹阳尹,常侍、将军的职位都保留着。之后又当了侍中、护军将军,镇军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后来又升为车骑将军,侍中职位也保留着。还配了豪华马车和乐队。八年后,萧晃去世,年仅三十一岁。朝廷赐给他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官位和生前一样。
话说元世祖皇帝有一次去钟山游玩,晃跟着皇上一起去了。晃用马槊去刺路边枯死的树枝,皇上就让几个侍卫帮忙拉,结果槊上的银缠都卷起来了,槊却拔不出来。皇上就让晃再次骑马用力拔,晃一下就把槊拔出来了。每次边远州郡进贡骏马,皇上都让晃在华林苑里试骑调教。太祖皇帝常说:“这是我家任城(晃的封地)的能人啊!”世祖皇帝因为这句话,所以给晃的谥号是“威”。
武陵昭王司马晔,字宣照,是太祖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母亲是罗氏,当年跟着太祖在淮阴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被杀了。司马晔当时才四岁,却表现出对母亲的思念,跟大人一样,所以很得太祖皇帝的喜爱。他最初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后来升迁为征虏将军。司马晔为人刚毅聪颖,而且棋艺精湛,他还跟其他诸王一起作诗,他的诗风学的是谢灵运,然后进献给皇上。皇上看完后说:“我看你写的这二十个字,在这些孩子里算是最好的了。不过谢灵运的诗太放荡不羁,结构不够严谨,颜延之、谢安、谢衡的诗才值得学习,颜延之的诗次之。”建元三年,司马晔被派去担任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将军的职位不变。皇上还派儒士刘瓛到郡里,给司马晔讲解《五经》。
世祖皇帝即位后,司马晔被提升为左将军,后来调任中书令,将军的职位不变。之后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太常卿。再次担任中书令,然后又升迁为祠部尚书,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保留。
司马晔不受世祖皇帝的宠爱,也没被派到地方任职,还经常因为言语得罪皇上。有一次世祖皇帝去豫章王司马嶷的东田宴请诸王,唯独没叫司马晔。司马嶷说:“这风景真美,今天我特别想念武陵王(司马晔)。”皇上这才让人把司马晔叫来。司马晔擅长射箭,他连续几次射中靶心,然后看着周围的人说:“我的箭术怎么样?”皇上脸色很奇怪。司马嶷说:“阿五(司马晔的小名)平时可不是这样,今天这是仰仗皇上的威风啊!”皇帝这才消气。后来在华林苑举行射箭比赛,皇上让司马晔跟别人比试,司马晔射了六箭,五箭射中了靶心,一箭射中了靶子的边缘,皇上赏了他五万钱。还有一次在御宴上,皇上举杯劝司马晔喝酒,司马晔说:“陛下您以前可不是在这里这样待我的。”皇上转过脸去没理他。
过了很久,他被外放担任江州刺史,但是仍然保留了常侍的职位。皇上觉得李晔正外放为官,想把李晔的宅子赏赐给皇子们。李晔说:“先帝把这宅子赐给我,是为了让我有个哭丧的地方。陛下想用州府来换我的宅子,我宁可不换。”到任一百多天后,主管文书的赵渥之向李晔汇报了他的政绩和得失,于是皇上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左民尚书。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前将军、太常卿,但一直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冬天,朝廷举行节日问候仪式,其他诸王都早早地去了,只有李晔来晚了。皇上已经回到便殿,听说李晔来了,就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来晚了。李晔说他的牛太瘦弱,走不动路。皇上就命令车府给他配一头御用的壮牛。还下令给主管接待的官员说:“从今以后,诸王来参加这种仪式,如果不能按规定时间来,就不能再让他们进宫了。”
因为公务,李晔回程时路过竟陵王子良的府邸。冬天的大路上,他遇到一个乞丐,就脱下自己的短袄给了他。王子良看到李晔穿着单薄,就拿一件短袄给他。李晔说:“我和刚才那个人,又有什么不同呢!”尚书令王俭来拜访李晔,李晔留王俭吃饭,饭菜只有白菜和鱼。他还把后花园的山命名为“首阳山”,大概是因为不满自己贫困的处境吧。
后来,他被任命为丹阳尹,常侍、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从此以后,不再另派人代理政务,可以自己亲理政事了。之后又升任侍中、护军将军,朝廷还给他配了装饰华丽的车子和两个扶持的人。世祖皇帝临终前,遗诏任命他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给他配了一支鼓吹乐队。
皇帝驾崩后,举行丧礼期间,竟陵王子良在殿内,太孙还没有被立为太子,朝臣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李晔在众人之中说:“如果立长子,那应该是我;如果立嫡子,那应该立太孙。”后来郁林王被立为太子,非常信任李晔。隆昌元年,李晔去世,年仅二十八岁。朝廷赐给他东园的珍贵器物和朝服,追赠司空,仍然保留侍中的职位,还配给他节杖和二十名佩剑的卫士。
安成恭王,名叫萧暠,字宣曜,是太祖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建元二年,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驻守石头城,负责军事。四年后,他又被派去担任使持节、督江州豫州晋熙地区的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官职一路升迁。永明元年,他的官衔升为征虏将军。第二年,他又当上了左卫将军。没多久,他又升任侍中,兼任步兵校尉,之后又转任中书令。永明五年,他被提升为祠部尚书,兼任骁骑将军。六年,他又被外放到南徐州当刺史。九年,他又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同时还负责石头戍的军务。萧暠为人性格温和,但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结果在夏天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死后追赠为抚军将军,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
鄱阳王,名叫萧锵,字宣韶,是太祖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建元四年,世祖皇帝即位,萧锵被任命为使持节,负责督管雍州、梁州、南北秦州、郢州竟陵、司州随郡的军事,官职是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这可是个肥差。永明二年,他的官衔升为征虏将军。四年后,他升任左卫将军,之后又升任侍中,兼任步兵校尉。永明七年,他又升任征虏将军,同时担任丹阳尹。不久后,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并晋升为抚军将军。之后,他又被外放到江州当刺史,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永明九年,他开始亲自处理府州事务。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负责督管江州的军事,官职是安南将军,还配备了佐史,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不变。在此之前,两年江州府被撤销过,到这时候才恢复。永明十一年,他被任命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
萧锵为人温和善良,很受世祖皇帝的宠爱,担任领军将军,这在齐朝诸王中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萧锵在任期间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当时人们都称赞他。皇帝出行游玩,萧锵总是身穿铠甲,率领军队护卫,皇帝对他的恩宠仅次于豫章王萧嶷。那一年,皇帝还赏赐给他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隆昌元年,萧锵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不久后,他又升任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配备了军队和佐史。
哎,锵这个人啊,办事稳重,很得郁林王的信任。郁林王当时对高宗皇帝有点怀疑,就问其他王爷们怎么回事,偏偏只留下了锵,问他:“你对鸾(指高宗)这个人怎么看?”锵回答说:“我在宗室里辈分最高,而且还承蒙先帝的恩宠。我们这些王爷年纪都还小,朝廷里能独当大任的,只有鸾一个人了,陛下您不用担心。”郁林王出来后跟徐龙驹说:“我想跟大家一起除掉鸾,可你不同意,我一个人也办不成,算了,先等等看吧。”结果后来郁林王被废了,锵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延兴元年,锵升官了,当上了司徒,侍中和骠骑大将军的职位还是照旧。高宗皇帝当时驻守东府,权力越来越大,每次锵去见他,高宗都亲自下车迎接,那场面可真是恭敬。他们谈起国家大事和家事的时候,常常是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锵因此更加信任高宗。宫里很多人看好锵,劝他进宫带兵帮助高宗执政。制局监谢粲跟锵还有随王子隆说:“殿下您只要坐着华丽的马车进宫,把皇帝安置在朝堂上,两位王爷您和王子隆在旁边辅佐,发布命令,我们这些人在城门口把守,谁敢不服?东城那些百姓早就想把萧令绑起来送给我们了!”王子隆想赶紧定下计划,但锵觉得东府的兵力已经全部调到宫里去了,而且担心事情不容易成功,心里很犹豫。马队主刘巨,是先帝世祖时期的旧臣,他跑到锵那里去求见,跪下劝锵赶紧行动。锵就准备出发进宫,结果又回去跟母亲陆太妃告别,天黑了还没走成。过了几天,高宗派了两千人包围了锵的宅子,要杀了他,谢粲他们也都死了。锵当时才26岁。那些被杀害的王爷们,都是半夜被军队包围宅子,有的直接砍门砸墙冲进去,家里的东西都被抄走了。
桂阳王铄,字宣朗,是太祖的第八个儿子。永明二年,他被派去担任南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历代镇守京口的官员,铄是第一个精简军府机构的。永明四年,他升任散骑常侍。永明六年,他又升迁为中书令,兼任度支尚书。永明七年,再次担任中书令,并加封散骑常侍。那时候,鄱阳王锵喜欢文学,桂阳王铄喜欢名理,人们都称他们为“鄱桂”。永明十年,铄被提升为太常,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保留。铄身体瘦弱,患有慢性疾病,经常卧床不起。皇帝世祖还亲自去看望他,并赏赐给他床帐、被褥。隆昌元年,他被加封为前将军,还配给他一辆带油毡的车,以及两个侍从。海陵王即位后,铄又升任侍中、抚军将军,并可以自行任命军队官员。
鄱阳王被害后,铄被提升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是铄心里不安,他跑到东宫去见高宗皇帝,并对身边的人说:“刚才录公接待我非常热情,一直挽留我,但是他的脸上却带着惭愧的神色,这肯定是要杀我啊!”半夜三更,军队就来了,他被害了,当时他才二十五岁。
始兴简王鉴,字宣彻,是太祖的第十个儿子。他最初被封为广兴王,后来因为国号与郡名相同而改了国号。永明二年,世祖皇帝任命鉴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军事、前将军、益州刺史。广汉什邡县的百姓段祖献给鉴一件錞于,这是古代的乐器。这件錞于高三尺六寸六分,周长二尺四寸,圆筒状,铜色黑如漆,非常薄。錞于上面有一匹铜马,用绳子吊着铜马,使它离地一尺多高,然后往里面灌水,又在錞于下面放一个盛水的器皿,用芒草茎对着錞于中心跪着灌注,用手摇晃芒草茎,就会发出像雷鸣般的声音,清脆的响声持续很久才消失。古代用它来调节乐器的音律。永明五年,鉴献上了一只龙角,长九尺三寸,颜色鲜红,上面还有花纹。永明八年,鉴被晋升为安西将军。
明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秘书监,还负责石头戍的军事事务。皇上因为很久没见到他了,特意驾临石头戍设宴款待,赏赐了不少东西。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左卫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倒了。皇上当时正在为南康王子琳新造的青阳巷府邸举行庆贺宴会,他和后宫嫔妃们都在那里饮酒作乐。偏偏这时候,他病得很重,皇上不断派人去探望,甚至下令停止宴会。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一岁。皇上追赠他中军将军的官职,之前新授予的官职也都保留着。
江夏王锋,字宣颖,是太祖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永明五年,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兼任南彭城郡和平昌郡的太守。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永明七年,他升任左卫将军,同时还担任侍中,并负责石头戍的军事事务。永明九年,他被外放到徐州担任刺史。郁林皇帝即位后,又给他加封散骑常侍的官职。隆昌元年,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将军,不久又加封秘书监。江夏王锋爱好琴书,同时武力也很强。高宗皇帝杀害诸王的时候,锋写信指责高宗的暴行,但是身边的人没敢把信送出去。高宗很害怕他,不敢直接去府上抓他,就让他去太庙当个兼职祭祀官员,然后趁夜色派兵在太庙里把他抓了起来。锋上车的时候,士兵们想上车看押他,锋一巴掌打倒了好几个人,那些士兵这才不敢靠近,最终他被杀害了,当时他才二十岁。
南平王锐,字宣毅,是太祖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明七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又担任骁骑将军。第二年,他升任左民尚书。他在朝廷当值非常勤勉认真,从没因为生病而请假,皇上很欣赏他。永明十年,他被外放为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这是对他的赏识。郁林皇帝即位后,他的爵位被提升为前将军。延兴元年,高宗皇帝要杀害诸王,派裴叔业去平定寻阳,同时又加派兵力去湘州。锐的幕僚周伯玉劝他抵抗裴叔业,但是府里兵力太弱,不敢轻举妄动,结果锐被杀害了,当时他才十九岁。周伯玉也被下狱处死了。
宜都王铿,字宣严,是皇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一开始当了个游击将军。永明十年,升职当了左民尚书。永明十一年,又升官了,职位是持节、都督南豫司二州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去姑熟镇守。那时候有人盗掘了晋朝大司马桓温女儿的墓,挖出了金蚕银茧和一些玉器之类的宝贝。王铿派长史蔡约去修复墓穴,一点儿东西都没动。郁林皇帝即位后,王铿被封为征虏将军。延兴元年,他被害死了,才十八岁。
晋熙王銶,字宣攸,是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永明十一年,被任命为骁骑将军。隆昌元年,外放当了持节、督郢司二州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延兴元年,升为征虏将军。没多久也被害死了,才十六岁。
河东王铉,字宣胤,是皇帝的第十九个儿子。隆昌元年,当了骁骑将军。后来外放当了徐州刺史,之后又升任中书令。高宗皇帝诛杀诸王的时候,因为王铉年纪小,能力又弱,所以没杀他。建武元年,王铉又升任散骑常侍、镇军将军,还配了兵佐。
建武年间,高祖皇帝和武帝皇帝的后代们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王铉每次上朝,都弯着腰,低着头,不敢直视皇帝,不敢挺直腰杆。后来他又升任侍中、卫将军。等王铉稍微长大一些,建武四年,皇帝诛杀了王晏,借口说王晏密谋拥立王铉,于是免去了王铉的官职,让他回府邸,还禁止他和外界接触。永泰元年,皇帝病重,就杀害了王铉,当时他才十九岁。王铉的两个儿子还很小,也被一起杀害了。太祖皇帝的众多儿子中,只有王铉没有留下后代,很多人为他感到冤枉。于是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临川王子晋、竟陵王昭胄、太尉陈显达、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沈文季、尚书沈渊、沈约、王亮一起上奏为王铉申冤,皇帝一开始不同意,他们又再次上奏,皇帝这才答应。
史书上说:陈思王曹植说过:“权力掌握在谁手里,即使关系疏远的人也会被重视;权力离开谁,即使关系亲近的人也会被轻视。” 关于六朝的兴衰,曹冏的分析很到位啊。分封诸侯王,建立宗庙社稷,实际上把重任寄托在宗室成员身上。
分封诸侯王的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卿士们可以入朝为官,成为皇帝身边的贵臣和辅佐大臣。皇帝和诸侯王都享有尊贵的身份地位,官职不是一成不变的,品级却有固定的数量,封地和俸禄都非常优厚,很容易滋生猜忌。世祖皇帝临终前的遗嘱,情深意切地表达了对嫡系子孙的重视,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全,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他之所以把权力托付给一些和自己关系不那么亲近的人,是因为当时诸王年纪都还小,能力不足以应对各种困难,而高宗皇帝(指曹操)出身平民,为人谨慎,所以才把重要的权力委托给一些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大臣,让自己的子弟们列阵在朝廷内外,形成强大的力量。这样,既能安抚那些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大臣,又能防止他们产生觊觎皇位的想法,内外互相支撑,就能巩固国家。
但他没想到的是,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却要控制众多的人,最终导致宗族内部互相残杀,落得如此下场。曹植的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赞曰:高祖以下十二位诸王,最初都是由曹植参与封立的。献王、昭王机智敏捷,威王、江王才华横溢,恭王、简王性格温和,鄱阳王、桂阳王见识广博。这四位年轻的诸王,都遵循着祖训,行事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