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朝末年,朝廷奢靡腐败,民不聊生。太祖皇帝继承了这烂摊子,想振兴国家,于是提拔了山阴县令傅琰担任益州刺史。傅琰这个人啊,为人低调务实,一心为民,从不扰民。山阴县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县,官司诉讼特别多,建元三年,他还特地增设了狱丞,这规模跟建康府都差不多了。到了永明年间,皇帝重视政务,严惩贪官污吏,只要犯法,不管官职大小,都严惩不贷。各级官员,每三年就要考核一次。遇到水旱灾害,朝廷还会及时赈济灾民。明帝以前就是个平民,对官场的事儿门儿清,当了皇帝后,更是亲力亲为,从不徇私枉法,所以官员们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

永明年间,十几年里,百姓安居乐业,连鸡鸣狗盗的事情都很少发生。都城繁华热闹,人们富裕安逸,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桃花流水、春风秋月之间,快乐地生活着,这样的盛况数不胜数。可到了建武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国家逐渐衰败了。

齐朝时期,虽然有很多善政,但真正留下名声的并不多,很多官员升迁,也不仅仅局限于地方官。这里主要记载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其他的就一笔带过了。

傅琰,字季珪,是北地灵州人。他爷爷傅邵是员外郎,他父亲傅僧祐是安东录事参军。傅琰长得仪表堂堂,一开始担任宁蛮参军,后来又做过本州主簿和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他被任命为诸暨武康县令,被封为广威将军,之后又担任尚书左民郎,再次出任武康县令,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又担任吴兴郡丞。泰始六年,他升任山阴县令。山阴县是东部地区的大县,做县令很难,他父亲傅僧祐在县里就很有口碑,傅琰更是以明察秋毫而闻名,因此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那一年,他还被封为新亭侯。元徽初年,他升任尚书右丞。

我妈去世了,我住在南岸。有一天,邻居家失火了,火势蔓延到我家。我抱着母亲的灵柩一动不动,邻居们都跑来救火,这才保住了我和母亲的灵柩。不过,我的大腿内侧还是被烟火烧伤了。守孝期满后,我被任命为邵陵王左军谘议,后来又做了江夏王录事参军。

后来,太祖辅政,因为山阴县积压了很多官司,他又让我去当山阴县令。有一天,两个老妇人,一个卖针,一个卖糖,因为一团丝线发生争执,跑来告状。我一时分辨不清,就把那团丝线绑在柱子上,用鞭子抽打,仔细一看,发现里面有铁屑,于是就惩罚了卖糖的那个老妇人。还有两个农民因为一只鸡打架,我就分别问他们:“你打算怎么吃这只鸡?”一个人说“用米饭煮”,另一个人说“用豆子煮”。于是我就把鸡杀了,发现鸡肚子里有米,就判那个说用豆子煮的人有罪。县里的人都说我像神明一样,再也没有人敢偷盗了。我和我父亲都立下了奇功,在江左地区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据说我们傅家有本《治县谱》,子孙代代相传,但从不示人。

昇明二年,太祖提升我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建元元年,我的官职升为宁朔将军。四年后,我又被征召为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我升任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之后又改任宁朔将军。第二年,我调任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负责荆州事务。永明五年,我死了。我的灵柩运回老家的时候,朝廷还下旨让我家人去迎接。

临淮人刘玄明也擅长做官,他当山阴县令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大的功绩。我的儿子傅翙去向他请教经验,刘玄明说:“我临走前应该告诉你。”临别时,他对傅翙说:“当县令,每天只吃一升粮食,千万别喝酒。”

虞愿,字士恭,是浙江余姚人。他爷爷虞赉,做过给事中,封利侯。他爸爸虞望之,早亡。虞赉家院子里种的橘子,冬天也能成熟,子孙们都争着去摘,只有虞愿,小时候几岁的时候就从不主动去摘,虞赉和家人都很奇怪他这一点。宋元嘉年间后期,虞愿做了国子生,后来升迁为湘东王国的常侍,又调任浔阳王国的墨曹参军。宋明帝即位后,因为虞愿是儒生,办事认真,加上以前在藩国时就与明帝有交情,所以明帝对他特别器重。于是提拔他做了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还让他兼任五个郡的中正官,祠部郎的职务依旧保留。

明帝性格多疑,身体肥胖怕风,夏天经常穿皮小袄,还专门任命两个人做“司风令史”,风一吹就赶紧向他报告。遇到星象灾异,他不相信太史官的汇报,也不听别人奏报,就命令灵台负责观测星象的两个人专门服侍虞愿,让他常在宫中值班,有什么异常情况就先向他汇报,让他来检查核实。

明帝用旧宅修建湘宫寺,耗费极其奢侈。孝武帝修建的庄严寺是七层,明帝想建十层,但是建不成,就分成两座寺庙,各建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从郡里回来后,见到明帝,说:“您去过湘宫寺吗?我修建这座寺庙,是大功德啊!”虞愿在一旁说:“陛下修建这座寺庙,用的都是百姓卖儿卖女换来的钱,如果佛祖有知,一定会悲痛哭泣,怜悯百姓。您的罪过比佛像还高,哪有什么功德?”尚书令袁粲也在场,吓得脸色都变了。明帝勃然大怒,让人把虞愿赶出殿外,虞愿慢慢地走出去,脸上没有任何异样表情。因为以前有恩情在,没过多久,明帝又把他召了回来。

明帝喜欢下围棋,但是棋艺很差,经常让对手七八个子,大家私下都认为他棋力只有三品水平。他和一品棋手王抗下棋,按照棋力等级赌博,王抗每次都故意让着他,说:“皇上棋艺高超,臣下我实在下不过。”明帝始终没有察觉,还以为是真的,更加喜欢下棋了。虞愿又说:“尧帝用下棋来教育丹朱,这不是君主应该喜欢的啊!”虽然虞愿多次顶撞圣意,但他得到的赏赐仍然比别人多。后来,他又被提拔为兼任中书郎。

皇帝生病了,王景文想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皇帝平时胃口很好,尤其喜欢吃一种叫“逐夷”的水果,用银钵盛着蜜汁腌制,一顿饭能吃好几钵。皇帝对王景文说:“这可是好东西啊,你也喜欢吃吗?”王景文回答说:“臣下从小就喜欢吃这个,只是平时条件不好,很难吃到。”皇帝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皇帝因为吃太多逐夷,肚子胀得难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左右侍从赶紧给他喝了几升醋酒,这才缓解了一些。病情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能吃下满满三升的残羹剩饭,积水肿胀很久了,药也开始不管用了。临终的那天,皇帝正襟危坐,叫来了道士,合掌就去世了。王景文一直侍奉皇帝到最后,后来升迁为正员郎。

王景文被任命为晋平太守,在任期间,他并不注重发展生产。前任太守和百姓关系紧张,甚至扣押了百姓的儿媳,王景文想派人把她们抢回来。他在郡里办起了学堂,教授学生们知识。晋平郡以前盛产一种有毒的髯蛇,蛇胆可以入药,有人专门捕捉髯蛇进贡,但王景文不忍心杀生,就把抓到的蛇放到二十里外的山里去放生。可没想到,一夜之间,蛇又回到了他的床下。他又把蛇送到四十里外的山里,结果第二天早上,蛇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王景文只好把蛇送到更远的地方,这才没再回来。人们都认为这是王景文仁慈之心感动了蛇。海边有一块越王石,经常被云雾笼罩,相传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王景文去观赏,果然云雾消散,清澈见底,毫无遮掩。后来琅邪王秀担任晋平太守,给朝中官员写信说:“这个郡继承了虞公(王景文)的遗风,善政依旧,好的风气很容易遵守,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王景文因为母亲年迈而辞官,被任命为后军将军。褚渊曾经去拜访王景文,没见到他,只看到他床上积满了灰尘,旁边放着几卷书。褚渊感叹道:“虞公的清廉,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然后让人打扫干净了房间才离开。王景文后来升任中书郎,兼任东观祭酒。他哥哥王季担任上虞令去世后,王景文从省里步行回家奔丧,没有等待朝廷的诏令。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骁骑将军,升迁为廷尉,东观祭酒的职务依旧保留。王景文曾经侍奉宋明帝,齐朝初年,宋武帝的神主迁到汝阴庙,王景文去辞行时,流下了眼泪。建元元年,王景文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著有《五经论问》、《会稽记》以及其他数十篇文集。

刘怀慰,字彦泰,是平原人。他爷爷刘奉伯,在元嘉年间做过冠军长史。他爸爸刘乘民,当过冀州刺史。刘怀慰一开始当的是桂阳王手下的征北板行参军。他爸爸刘乘民死于义嘉年间的战乱,刘怀慰守孝期间,不吃酱醋,冬天也不穿棉衣。他还抚养弟弟妹妹,照顾寡居的叔母,对他们都非常孝顺。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邵陵王手下的南中郎参军,做过广德县令,还当过尚书驾部郎。

刘怀慰的宗族兄弟刘善明等人都是太祖的心腹,刘怀慰也参与其中。沈攸之跟刘怀慰以前就认识,所以让刘怀慰写信劝诫沈攸之,太祖看完信后夸奖说写得好。于是刘怀慰被提升为步兵校尉。

齐国建立后,皇帝想在京城附近设立齐郡,有人建议说江右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都往那里聚集,于是就在瓜步建起了齐郡,任命刘怀慰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皇帝对刘怀慰说:“齐国是咱们王室的基业所在,我现在要给你一个显赫的职位。郡里的事情,都交给你处理了。”皇帝还亲笔写信说:“处理文职工作的人,也必须有军事才能。现在我赏赐你一把玉环刀。”刘怀慰到任后,修缮城墙,安抚百姓,开垦荒地二百顷,疏通沈湖进行灌溉。他不接受贿赂,有个老百姓送给他一斛新米,刘怀慰就拿出自己吃的麦饭给他看,说:“我早饭都吃剩下了,幸亏不用你的米。”他还写了一篇《廉吏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太祖听说后,亲笔写信嘉奖他。之后,刘怀慰升迁为督管秦、沛二郡,因为他的妻子还在京城,皇帝还赏赐了他三百斛米。兖州刺史柳世隆给刘怀慰写信说:“胶东的治化,颍川的贤良,拿现在跟古代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怀慰在齐郡做了两年太守,升任正员郎,兼领青州和冀州的中正官。

刘怀慰,原名闻慰,皇上登基后,因为跟皇舅的名字一样,就下令改了名字。他曾经担任东阳郡的监察官,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又兼任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明帝即位后,对徐孝嗣说:“要是刘怀慰还在,朝廷就不会担心没有清廉的官员了。”刘怀慰跟济阳人江淹、陈郡人袁彖关系很好,也写文章。永明初年,他还上交过一篇《皇德论》。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是宋朝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他父亲叫裴骃,做过南中郎参军。裴昭明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和史书,泰始年间,当上了太学博士。当时有人上奏说:“太子结婚,纳征用玉璧和虎皮,不知道依据是什么?”裴昭明就发表意见说:“《礼记》里说纳征要用俪皮,就是用来铺设庭院的皮子,应该是鹿皮。晋朝太子娶妃的记载里说‘用虎皮两张’。太元年间,公主结婚纳征,用虎皮和豹皮各一张。这可不是说婚礼不吉利,而是因为王公贵族身份不同,所以用虎豹皮来显示婚礼的隆重。虎豹虽然花纹好看,但纳征的礼仪里没说要用;熊罴虽然古已有之,但婚礼上也不用;珪璋虽然精美,用途也各有不同。现在应该按照经典和诏令来办。凡是那些不符合规定的,都应该仔细改正。”于是有关部门参考了他的意见,增加了珪璋,还加了豹皮、熊皮、罴皮各两张。

元徽年间,他被外派担任长沙郡丞,卸任的时候,刺史王蕴对他说:“你清廉贫困,肯定没有回程的盘缠。湘中地区有人需要你帮忙办事,我不会介意的。”裴昭明回答说:“我只不过是担任个小小的郡丞,连上级府库都帮不上忙,怎么能因为私事而玷污您的清名呢?”后来,他做到祠部通直郎。

永明三年,皇上派裴昭明出使北方,临行前皇上对他说:“你很有处理公务的才能,回来后我会封你做一郡太守来奖励你。” 裴昭明回来后被任命为始安内史。 这始安郡里有个叫龚玄宣的家伙,他到处宣扬说神仙给他玉印玉板,不用笔,对着纸吹口气就能写字,自称“龚圣人”,以此迷惑百姓。 之前的几个郡守都对他毕恭毕敬,只有裴昭明把他抓起来治罪。 裴昭明卸任回京后,非常贫穷,几乎一无所有。皇上听说后感叹道:“裴昭明卸任回京,竟然连个房子都没有。我读书不多,不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和他一样清廉。” 于是皇上提升他为射声校尉。 九年后,皇上再次派他出使北方。

建武初年,裴昭明被任命为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和广陵太守。 后来皇上因为裴昭明办事从不主动汇报情况,把他召回京城问罪。 裴昭明解释说:“我只是不想争功抢功罢了。” 裴昭明在各个地方任职期间,都有很好的政绩,他经常对人说:“人活着图什么非得攒那么多钱?除了自身所需,还有什么必要呢?如果子孙不成器,我攒下的家业也会散掉;如果子孙有出息,那还不如好好学习一门技艺。” 所以他一辈子都不置办产业。 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了。

他的从祖弟裴顗,字彦齐,从小就很有才干。 泰始年间,他在总明观听讲学,不给刘秉让座,后来刘秉把他推荐做了参军。 昇明末年,他做了奉朝请。 齐朝建立后,太子妃需要外戚谱系,裴顗不肯参与编纂,因此被另立家谱。 太祖受禅后,裴顗上表批评朝廷,然后辞官回家,最后被杀害了。

沈宪,字彦璋,是吴兴武康人。 他的祖父沈说道做过巴西和梓潼两郡太守,父亲沈璞之做过北中郎行参军。沈宪最初应州府征召,做了主簿。 他从小就很有能力,先后担任临首县令、余杭县令、巴陵王府佐、带襄县令,后来被任命为驾部郎。 宋明帝曾经和沈宪下棋,对他说:“你啊,是做广州刺史的料!” 后来沈宪被任命为乌程县令,政绩显著。 太守褚渊赞叹道:“这个人真是能文能武,可以大用!” 之后沈宪被任命为通直郎、都水使者。 他擅长处理政务,在任上都有政绩。 后来又升任正员郎,之后做了吴县令,最后做到尚书左丞。

公元441年,沈约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王晃的幕僚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州政府秘书长,后来又代理州长。之后,他被提升为豫章王萧综的顾问,但还没上任就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安成王萧元休的将军和武陵王萧晔的参军,之后升任少府卿,少府掌管市场交易,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所以能干的官员都会被调到这个位置历练。最后,他又被任命为王俭的幕僚长史。

武陵王萧晔担任会稽郡太守时,沈约被任命为他的左军司马。当时,皇帝觉得山阴县人口众多,难以管理,想把它分成两个县。但是,当时的皇帝世祖萧赜说:“县城治理不好,不是因为县城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管理啊!”于是,他任命沈约兼任山阴县令,沈约的政绩非常显著,连孔稚珪都对他赞不绝口,说:“沈县令处理事情,真是天生奇才啊!” 之后,沈约被加封为宁朔将军。王敬则接替武陵王担任会稽郡太守,沈约仍然留任镇军长史,继续管理山阴县。

后来,沈约升任冠军长史,代理南豫州州事,之后又担任晋安王萧子勋的后军长史和广陵太守。西阳王子明担任南兖州刺史时,沈约仍然担任冠军长史兼广陵太守,经常代理州府事务。公元496年,子明的幕僚刘道济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因为沈约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刘道济的贪污行为,他也被免职了。不久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长史和辅国将军,但因为生病而辞官。最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他生前被誉为清廉的好官。

沈约同郡的丘仲起,之前在晋平郡做官,也是以清廉著称。褚渊曾经感叹道:“面对诱惑能够保持心志不乱,这就是杨公(指杨震)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啊!” 丘仲起字子震,年轻时得到沈约的从伯父沈寅的赏识。宋元徽年间,他担任太子领军长史,官至廷尉,后来去世。

李珪之,字孔璋,是江夏钟武人。他的祖上几代都是县令。李珪之年轻时被州府辟为从事。宋泰始初年,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任命李珪之为安西府佐,委以重任,李珪之因为清廉高效而得到赏识。之后,他升任镇西中郎谘议参军、右军将军,兼任都水使者。李珪之在各个职位上都以清廉能干著称,后来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兼任使者。之后又转任少府,最后去世。

首先,四年前,荥阳人毛惠素当了少府卿,这人办事能力很强,但管理又很严格。他奉命买了一千二百斤铜官碧青用来给皇上画画,花了六十万钱。有人诬陷毛惠素从中获利,皇上大怒,下令尚书省评估价格,结果发现实际价格只值二十八万多,相关官员因此被处死。毛惠素死后家里一贫如洗,皇上后来很后悔。

接下来说说孔琇之,他是会稽山阴人。他爷爷孔季恭是光禄大夫,他爸爸孔灵运是著作郎。孔琇之一开始是国子监的学生,后来考中了孝廉,当上了卫军行参军,然后是员外郎,最后是尚书三公郎。之后他被外派当了乌程县令,政绩不错。 回到朝廷后,他升任通直郎,又调到吴县当县令。有个十岁的小孩偷了一捆邻居家的稻子,孔琇之竟然把他抓起来治罪。有人劝他别这样,孔琇之说:“十岁就会偷东西,长大了还不得坏事做尽?” 整个县里的人都因此被他震慑住了。

后来他升任尚书左丞,因为工作出色而名声大噪。之后又升任前军将军,兼任少府。接着又升任骁骑将军,少府的职务依旧保留。然后他又被外放,担任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 回到朝廷后,他当上了正员常侍,同时兼任左民尚书、廷尉卿。之后他又被外派到临海当太守,在任期间非常清廉,离任时只献上了二十斤干姜。皇上觉得太少了,但了解到孔琇之的清廉后,不禁叹息一声。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武陵王前军长史,还没上任,就被改任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不久后又升任吴兴太守,他的政绩以清廉严格著称。

高宗辅政期间,为了防范边疆少数民族,经常秘密地向皇上汇报情况。隆昌元年,皇上提拔孔琇之担任宁朔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负责郢州事务,兼任江夏内史。孔琇之推辞,但皇上没同意。 可惜的是,还没等他上任,他就去世了。

史书上说:琴瑟如果不和谐,就必须拆开重新调弦。魏晋时期的官吏,跟汉朝相比,有点不一样了。虽然严酷残暴的风气有所减弱,但是仁爱之心也少了。他们只知道用严厉的法令,局限于固定的条文,以为天下百姓的仁爱还没来得及推行,就急着要看到治理的成效。先公后私,对自己来说不容易做到;克扣百姓供奉国家,对他们来说却很容易;只求能避免过失,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够了。再说,眼前美好的东西让人眼馋,奢侈享乐的风气盛行,贪污导致官员败坏,索取财物违背道义,官员的腐败,几乎都是由此而来。揭露奸邪,辨明真伪,确实需要有识之士,想要留下好名声,做出好业绩,唯有廉洁公正才行。如今治理百姓,还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赞曰:蒸蒸小民,吏职长亲。棼乱须理,恤隐归仁。枉直交瞀,宽猛代陈。伊何导物,贵在清身。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魏晋时期的官场和汉朝相比,风气变了。虽然暴政少了,但为官者也少了仁爱之心,只顾着执行法令,追求短期政绩,而忽略了百姓的福祉。官员们往往只顾自身利益,贪污腐败,导致民生疾苦。想要治理好国家,唯有官员廉洁公正才行。 最后那段赞语,是对这种治国理政理念的总结和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