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谧,字令和,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江秉之,做过临海太守,在宋朝是个清廉的官员。他爸爸江徽,当过尚书都官郎和吴县县令,后来被太初(指东晋权臣桓温)杀害了。江谧因为和朝廷有牵连,被关了起来,直到孝武帝平定京邑后才被释放。

之后,他先做了奉朝请,再做辅国行参军,然后又当了湖县县令,工作都干得很出色,大家都觉得他能力很强。宋明帝(刘裕)在做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对他非常忠心,所以很受明帝赏识。明帝当皇帝后,就提拔他做了骠骑参军。他弟弟江蒙长得不好看,皇帝经常召见他,还拿他开玩笑,有点欺负他的意思。后来,江谧升迁为尚书度支郎,没多久又升任右丞,还兼任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的第十五个女儿去世了,那女孩才十九岁,还没及笄。礼官们讨论说应该按照成人的礼仪办理丧事,诸王应该服大功。左丞孙敻多次上奏说:“《礼记》上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郑玄解释说这是指已经订婚的女子。没订婚的女子,二十岁才行笄礼。射慈也说过,十九岁去世的女子还算是夭折。礼官们违背了经典,没有依据。”博士、太常等官员都请求免除江谧的责任。结果江谧被打了五十杖,还被扣了百日的俸禄。江谧又上奏说:“孙敻事先没有认真研究,就混淆了各种说法,导致错误的意见。按照以往的例子来看,孙敻也应该受到处罚。”孙敻也请求免除责任。皇帝下诏说:“准奏。”

后来,江谧被外放到建平王景素那里做冠军长史,又做了长沙内史,还负责管理湘州政务。他做官很严厉。有个叫遵道的和尚跟江谧关系很好,跟着他到了长沙,因为犯了点小错,被关进了监狱。遵道和尚把自己的袈裟撕了,用来换食物吃,吃光了之后就饿死了。这件事被上报朝廷,江谧被召回京城。后来宋明帝去世,江谧因为大赦得以免罪。之后,他做了正员郎,又做了右军将军。

老朱在南兖州当官的时候,先是被任命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后来又调到京城当游击将军。他这个人啊,很会看风向,很会钻营,属于那种很世故的人。元徽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朝里上下都看好建平王景素,江谧就赶紧巴结他。结果景素造反失败了,江谧也差点儿跟着倒霉,幸好逃过一劫。

后来苍梧王废了皇后,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江谧,他坚定地站到了老朱那边,继续当他的尚书左丞。昇明元年,他又升了官,当上了黄门侍郎,左丞的职务也继续保留着。沈攸造反那事儿,大家正商量着给老朱加封权力呢,这事儿就是江谧提出来的。沈攸的事儿平息后,江谧又升了吏部郎,老朱对他越来越看重了。后来他又升了太尉谘议,还兼任录事参军。等齐台建好了,他又当上了右卫将军。建元元年,他又升了侍中。

然后他又被外放了,当了临川王平西长史、冠军将军、长沙内史,还兼任湘州留事。他先被派去镇守地方,后来骠骑豫章王嶷接管了湘州,江谧就当了他的长史,将军、内史和知州的职务都还继续干着。皇上还封他为永新县伯,食邑四百户。三年后,他又升任左民尚书。那些皇子们出宫办事,需要文武官员统领,老朱都把这事儿交给江谧去办。后来皇上还下了一道圣旨:“江谧出身寒微,本来不应该和那些高官显贵们相提并论,但他确实很有才能,值得重用,就让他去掌管吏部吧!”

这个人啊,叫谧,擅长写文章,办事效率很高。太祖皇帝驾崩了,谧就说自己生病了,没去上朝,很多人怀疑他心里不满,觉得太祖没临终托孤给他。后来世祖皇帝即位了,谧的官职也没变动,心里就更不痛快了。

那时候世祖皇帝也病了,谧就跑去见豫章王嶷,偷偷问他:“皇帝这病,我看悬了,太子又没本事,您打算怎么办啊?”世祖皇帝知道了这事儿,就派谧去当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没等他上任呢,皇帝就让御史中丞沈冲弹劾他,说他以前犯了不少罪:

“谧年轻的时候就轻浮躁动,长大后就学会了拍马屁,交朋友不讲义气,做事只图利益。他靠着祖上的关系,一下子就爬上了高位,就开始阿谀奉承上下,到处收受贿赂,罪行堆积如山,在朝堂上引起了公愤,收受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他跟沈攸关系好,知道沈攸兵强马壮,将来一定能得志,所以就巴结他。又跟刘景素家关系好,刘景素家势力大,他就献媚讨好,想谋取高位。因为当时法律不太严,所以他才能保住官位。太祖皇帝励精图治,准备大展宏图,看在他以前有点功劳的份上,就原谅了他,给了他很多恩宠,让他位居高位,跟那些功臣名将平起平坐。

他以前那些微不足道的功劳,不过是动动笔杆子的事儿,可赏赐却多得像山一样,官职也越来越高。但他轻浮冒险的性格,地位越高越明显;贪婪自私的本性,就算富有也填不满。他到湖南当官时,还算比较强硬地打击了盗贼;后来当了选官的官员,就开始肆意收受贿赂了。跟人一起吃饭喝酒,都得收受贿赂;私下宴请,也少不了收受贿赂。该升官的人,他就说这是自己的功劳;该降职的人,他就说是皇帝的意思。他以为自己买卖官职,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欺骗皇帝,掩盖谣言。

先帝病重的时候,天下人都很担忧。谧却假装生病,躲在家里,一点也不着急。皇帝死了十几天后,他才去皇宫,看看遗诏,揣摩皇帝的意思。他身为朝廷官员,应该尽力辅佐新君,但他却没做到,官职也没有升迁,就开始造谣生事,胡言乱语,批评朝政,诋毁皇室,到处诽谤忠臣良将,攻击大臣。那些藩镇的任命,历代都有规矩,功臣勋戚出任地方官,也是前朝的惯例,但他却胡乱议论,挑拨离间。他还敢诽谤皇后,不顾及后果,攻击宗室王爷,尽说些尖酸刻薄的话。都说他违背了誓言,所作所为都不合规矩,他却仰天长叹,在地上画圈,希望出现灾祸,来发泄他的不满。他犯上作乱的罪行已经很明显了,他的报复之心也已经很明显了。请求免去他的官职,没收他的爵位和土地,把他关进大牢,严惩不贷。”皇帝下令赐死谧,那年他五十二岁。

话说有个叫子介的,在建武年间当吴县县令,他为官很认真负责。可是老百姓竟然把死人的骷髅头立在路边当作路标,这实在太吓人了!子介为此非常气愤,直接辞官不干了。

再说说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他爷爷荀永做过南谯太守,他爸爸荀阐之做过给事中。荀伯玉年轻的时候,曾在柳元景手下当过参军,还做过南徐州祭酒和晋安王子勋的镇军参军。后来,在泰始年间,王子勋造反,荀伯玉的朋友孙冲是叛军的将领,荀伯玉被迫跟着他干,结果被封了个新亭侯。事情败露后,荀伯玉回到建康,靠算命为生。建平王司马景听说过他的名声,想请他做事,但他没去。

后来,司马炎镇守淮阴的时候,荀伯玉投奔了他,当了司马炎的冠军刑狱参军。当时司马炎被明帝猜忌,后来被调到京城当黄门郎,心里很不安。荀伯玉劝司马炎派几十个骑兵到敌人的地界去,立个标记,这样敌人的骑兵就会在边界巡逻,司马炎就可以以此向朝廷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司马炎还是害怕,就让荀伯玉算卦,看看能不能留下。荀伯玉算卦的结果是不宜出行,结果明帝果然下诏让司马炎回到原来的职位,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司马炎回京后,就让荀伯玉当了奉朝请,还让他帮着管理家务。后来,司马炎当了皇帝(世祖)后,从广兴回来,想另建宅邸,派人去大宅子挖几棵树,荀伯玉不同意,赶紧跑去告诉司马炎。司马炎说:“你做得对!”于是,荀伯玉升职了,先后担任了司马炎的平南府参军和晋熙王参军。后来司马炎镇守南兖州,荀伯玉又升任上镇军中兵参军,还兼任广陵县令。后来又升任羽林监,但他没接受这个职位。

一开始,太祖还在淮南的时候,伯玉假装回广陵,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上了广陵城南楼,有两个穿青色衣服的小孩子跟伯玉说:“草里很肃杀,九五之尊在互相追逐。”伯玉低头一看,城下所有人的头上都长了草。

泰始七年,伯玉又做了个梦,梦见太祖乘船在广陵北渚,看到太祖的两腋下有翅膀,但是没展开。伯玉就问什么时候才能展开,太祖说:“再过三年。”伯玉梦里觉得自己是个会念咒的,就对着太祖吐口水念咒,一共念了六遍咒语,然后出现了六条龙,太祖两腋下的翅膀都张开了,又收了回去。元徽二年,太祖攻破了桂阳,威名大震;五年后,又平定了苍梧。太祖对伯玉说:“你当初做的那个梦,现在应验了。”

昇明初年,伯玉继续担任太祖的骠骑中兵参军,又升任步兵校尉,但他没去上任。他还兼任济阳太守,中兵参军的位置依旧保留着。太祖的霸业建立起来后,伯玉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侍奉在太祖左右。后来被加封为前军将军。跟着太祖调到太尉府,继续担任中兵参军,将军和太守的职位也都保留着。建元元年,被封为南丰县子,食邑四百户。之后又升任辅国将军,担任武陵王的征虏司马,太守的职位依旧保留着。后来调任安成王冠军司马,之后又升任豫章王司空谘议,太守的职位还是保留着。

太子(世祖)在东宫的时候,自己做主,处理事情很不规范,有点儿乱来。他重用身边的人张景真,让张景真负责管理东宫的衣食住行,所有赏赐的物品,都是从皇宫里拿的。张景真在南涧寺斋戒的时候,穿的是皇帝御用的紫色皮裤和衣服,其他的东西也都是皇帝用的。在乐游原办宴会,所有的乐伎都穿着皇帝的衣服。他还把丝绸锦缎交给昆仑国的商船去贩卖,还派人一路护送,直到南方州的渡口。

世祖去给皇帝祭拜陵墓回来,张景真穿着白色的衣服,乘坐装饰华丽的小船,坐在胡床上,观者无不怀疑他就是太子。宫里宫外的人都害怕,谁也不敢说话。荀伯玉(伯玉)跟家人说:“太子干的这些事,宫里的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能为了保全官员的颜面而隐瞒呢?我不去报告,谁还敢报告呢?”于是,世祖祭拜陵墓回来后,荀伯玉就偷偷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大怒,立刻彻查东宫。世祖回到方山,天快黑了要停船。豫章王在东宫乘坐飞快的马车去迎接,并把皇帝生气的事告诉了世祖。世祖晚上回宫,皇帝也关上宫门等着他,等到将近后半夜,世祖才进宫。

第二天,皇帝派文惠太子和闻喜公子宣读圣旨,把张景真的罪状告诉世祖。说是太子的命令,把张景真抓起来杀了。世祖又害怕又担忧,装病了一个多月。皇帝的怒气还是没有消。白天躺在太阳殿里休息,王敬则直接进去,跪下向皇帝禀报说:“您当皇帝时间不长,太子没犯什么错就被责备,大家都很害怕,希望您去东宫解释一下。”太祖就去了东宫,召集诸王以下的人到玄圃园设家宴,大家喝醉了才回来。

皇帝很欣赏荀伯玉的忠心,对他更加信任,军国大事,很多都交给荀伯玉处理。当时人们就说:“十道圣旨,五道命令,都不如荀伯玉的一句话。”世祖心里很怨恨荀伯玉。皇帝临终的时候,指着荀伯玉对世祖说:“这个人对我很忠心,我死后,人们可能会说他的坏话,你不要相信。让他去东宫长期侍奉白泽,稍后让他到南兖州任职。”

老伯玉他爹去世了,朝廷先任命他当冠军将军、南濮阳太守,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又改任命他当黄门郎,官职还是跟原来一样。后来世祖皇帝又把他调到豫章王手下当太尉谘议,太守的职位依然保留着。没过多久,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太守的职位还是没变。伯玉心里又着急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皇上听说这事儿后,觉得他和垣崇祖关系好,担心他们互相勾结造反,就特意安慰他,伯玉这才安心下来。结果到了永明元年,垣崇祖被杀,伯玉也跟着被处死了。

他死的时候五十岁。早些年,有个很擅长看墓地风水的人,看到伯玉家祖坟的地势,就他伯玉的父亲说:“这块地将来会出个显赫一时的大人物,但不会长久。”伯玉后来听说了这事儿,就说:“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也值得了!”

史官评论说:伯玉年老了还不侍奉太子,这是继承了忠义的遗训啊!想要一心一意地侍奉君主,关键在于立场坚定,不能有二心。即使是父子之情,也应该有所区别,更何况是偏袒一方呢?要是被别人利用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啊!看看江淹和荀淑的下场,虽然他们采取的方法不一样,但最终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想用古代的处世之道来应对现代的社会,真是太难了!

赞曰:

谧口祸门,荀言亟尽。

时清主异,并合同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