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嗣,字始昌,是山东郯县人。他爷爷徐湛之做过宋朝的司空,他爸爸徐聿之做过著作郎,可惜他们都被宋朝太初年间的皇帝杀害了。徐孝嗣还在他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躲过了一劫。他从小就长得挺拔,仪表堂堂,气质端庄。八岁的时候,他继承了枝江县公的爵位,去见宋孝武帝的时候,激动得一边走阶梯一边流泪,一直哭到坐到座位上。皇帝很喜欢他。后来,他娶了康乐公主为妻。
泰始二年,西线战事结束,皇帝回宫,徐孝嗣上朝的时候没穿朝靴,被治书御史蔡准告了一状,罚了他两两黄金。之后他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又做了著作郎,但他母亲去世后就辞官了。后来他又做了司空府和太尉府的参军,还当过安成王的文学。徐孝嗣的姑姑嫁给了东莞人刘舍,刘舍的哥哥刘藏是尚书左丞,徐孝嗣去拜访他。刘藏私下跟刘舍说:“徐郎这小子将来不得了,三十岁以后就能看出来了。你好好跟他处好关系。”
昇明年间,徐孝嗣升迁为太祖的骠骑从事中郎,兼任南彭城太守,后来又随着府邸的变动,改任太尉府谘议参军,太守的职位依旧不变。齐朝建立后,他做了世子的庶子。建元初年,国家发生变故,他被外放到晋陵当太守,后来又回到朝廷做了太子中庶子,兼任长水校尉。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又被任命为宁朔将军、闻喜公子良的征虏长史,之后又升迁为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最后又转任长史。他走路姿态优雅,举止从容,跟太宰褚渊不相上下。皇帝世祖对他非常器重。尚书令王俭曾经跟别人说:“徐孝嗣将来一定会当宰相。”后来徐孝嗣升任御史中丞。世祖皇帝问王俭:“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王俭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徐孝嗣啊!” 之后,徐孝嗣被外放到吴兴当太守,王俭还送给他一首四言诗:“方轨叔茂,追清彦辅。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当时的人都拿这首诗来比喻蔡子尼的为人。徐孝嗣在吴兴当太守期间政绩显著。后来王俭去世了,皇帝又召回徐孝嗣,让他做了五兵尚书。
那一年,皇上命令仪曹的几个小官,陈淑、王景之、朱玄真、陈义民,去整理自江左以来(指东晋以来)的典章制度,让他们去咨询太子孝嗣的意见。第二年,孝嗣升迁为太子詹事。皇上带着孝嗣去方山游玩。皇上说:“我打算在方山的南面,再建一座离宫,所以应该比灵丘山还要好。”(灵丘山,就是新林苑。)孝嗣回答说:“绕着黄山走,再去牛首山看看,那可是汉朝盛世才有的景象啊!现在江南地区还不够富裕,老百姓也都很辛苦,希望陛下您能稍微多考虑考虑。”皇上最终没有修建离宫。竟陵王子良对孝嗣的建议非常赞赏。王子良很喜欢佛教,就让孝嗣和庐江人何胤一起负责管理寺院的讲经和僧侣事务。后来,孝嗣又升任吏部尚书。不久,又加封右军将军,然后改任太子左卫率,朝廷里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
世祖皇帝驾崩后,遗诏任命孝嗣为右仆射。隆昌元年,他又升任散骑常侍、前将军、丹阳尹。高宗皇帝想要废掉郁林王,就先告诉了孝嗣,孝嗣奉旨办事,没有发表任何意见。高宗皇帝进宫的时候,孝嗣穿着戎装跟在后面。郁林王死了以后,高宗皇帝需要太后下令,孝嗣从袖子里拿出太后的懿旨宣读出来,高宗皇帝非常高兴。因为在废立郁林王这件事上立了功,孝嗣被封为枝江县侯,食邑一千户,配给一支仪仗队,五十名士兵可以进入皇宫。后来,他又升任左仆射,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明帝即位后,又加封孝嗣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因为他的功劳,晋升为公爵,食邑增加到二千户,配给二十名持剑侍卫和一百名士兵。以前只有拜三公才能在皇帝面前受封,这次皇帝破例下诏,让孝嗣和陈显达、王晏一起在皇帝面前接受册封。
北方游牧民族骚动,皇上命令孝嗣持节前往新亭驻守。当时王晏担任扬州刺史,但是百姓和官员们都更信任孝嗣。王晏后来被杀,孝嗣升任尚书令,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员,其他职位不变。孝嗣爱好文学,欣赏清雅脱俗的事物,为人器量宏大,不以权势自居,所以才能在建武年间受到重用。他为人谦恭谨慎,自保其身,朝野上下都称赞他。
话说当年,孝嗣在率府任职的时候,白天睡午觉,睡在斋房北边的墙下。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突然说:“把公公的床挪挪!”孝嗣吓醒了,听到墙里有响声,走了几步,墙就塌了,把床都压上了。建武四年,他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孝嗣听说圣上有旨意要封他官职,就整理衣冠,对身边的人说:“我的德行比不上古人,如今却升到了这么高的职位,我哪能胜任啊!圣上您要是能因为道理而收回成命,我情愿一死以谢天下。如果圣上您不收回成命,那我只能戴着帽子,回到乡下田园,在家门口接受惩罚了。”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封赏。
那时正赶上年年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国家军队和百姓都缺吃少穿。孝嗣上表建议设立屯田制,他说:“国家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军队的粮食和军需物资的问题,要是连一个农民都停了耕种,那情况就更严重了。所以,从古至今,耕地都比周朝还要多,屯田的规模也比汉朝还要大,这些从史书上都能查到。不过,要从古至今全面论述,那篇幅就太长了;就说现在的情况吧,也应该有解决的办法。我私下里调查过淮河流域的各个驻军,他们都是靠京城供应物资,运输费用巨大,漕运又非常困难。积攒粮食等待敌人来犯,常常供应不上,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我私下里访问过当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吏,淮南地区以前开垦的田地,到处都是荒草,水利设施都没修缮。平原和陆地,更是荒芜一片。现在边境防备森严,驻军人数增加,远方运送的物资,近处的良田却荒废了,士兵们大多都饿着肚子,真是令人叹息!我想让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亲自下地开垦,仔细寻找灌溉水源,认真研究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异。州郡县的戍守将领以下的官员,都要轮流参与农业生产。现在虽然水田播种较晚,但正赶上种植大豆和麦子,这两种作物正好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当地百姓也习惯种植,产量不比水稻差。开垦田地的效益,在于及时行动。如果朝廷批准我的建议,请让徐州、兖州、司州、豫州,以及荆州、雍州等地,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不要有所遗漏。另外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耕作工具和耕牛,由朝廷拨付。年底考核评比,明确奖惩措施。这项工程如果能够成功实施,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边境地区粮食充足,那么江南地区自然也会富裕,其富裕程度,难以估量。”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可是,那时皇帝已经病重,战争也没有结束,最终没能实施他的建议。
皇帝病得很重,孝嗣搬进了皇宫里照顾,皇帝临终前交代了他一些事情,再次强调要他担任开府的职务。 皇上还提升他做了中书监。永元年间,孝嗣开始辅政,他从尚书省搬到宫城南边的一处宅子里住,不能回家了。皇帝的德行越来越差,孝嗣却不敢劝谏。等到江祏被杀后,孝嗣心里很害怕,但脸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后来始安王遥光造反,大家都很慌乱,看到孝嗣来了,宫里才安定下来。但是那些小人当道,孝嗣也控制不了他们。朝廷要提升他为司空,他坚决推辞。他请求辞去丹阳尹的职务,也不被允许。
孝嗣为人文雅,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官位很高,所以才没有招来祸患。虎贲中郎将许准是个胆大的人,他统领的军队归孝嗣管辖,他经常跟孝嗣分析时局,劝他废掉皇帝。孝嗣犹豫了很久,觉得不用动用武力,应该先让小皇帝出宫游玩,然后关闭城门,召集百官议事,废掉皇帝。虽然孝嗣心里有这个想法,但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那些小人开始渐渐讨厌孝嗣,他们劝皇帝召集百官议事,借机除掉孝嗣。冬天,皇帝召孝嗣进华林省,派茹法珍给他送毒药。孝嗣脸色平静如常,他酒量不好,喝了一斗多药才死去。 随后,朝廷下诏说:“周朝德行兴盛的时候,‘三监’却叛乱;汉朝历史悠久昌盛,宰相却互相倾轧,这些人最终都身首异处,家族也被灭门。殷商的教训就在眼前,警示着后代子孙。徐孝嗣凭借家族的势力,早早就受到重用,因为机遇巧合,才登上高位。他辅佐朝廷的功劳没有听说过,阿谀奉承的举动却屡见不鲜。沈文季家族世代……”(诏书后面缺失)
沈文季,字仲达,是吴兴武康人。他父亲沈庆之,曾做过宋朝的司空。沈文季年轻时就以宽厚、正直而为人所知。孝建二年,他被任命为主簿,后来被征召为秘书郎。由于他父亲沈庆之功劳很大,大明五年,他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伯。后来他又担任太子舍人、新安王北中郎主簿、西阳王抚军功曹、江夏王太尉东曹掾,最后升迁为中书郎。后来沈庆之被景和皇帝杀害,军队包围了沈家的宅子,抓捕沈家的子孙。沈文季的哥哥沈文叔对他说:“我能死,你能报仇。”于是自杀了。沈文季挥舞着刀,骑着马逃跑了,追捕的人不敢追赶,所以他逃脱了。
明帝当了皇帝以后,提拔文季当了宁朔将军,后来又升迁为太子右卫率,接着又当了建安王的司徒司马。赭圻战役打胜仗后,文季被任命为宣威将军,庐江王太尉的长史。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宁朔将军、征北司马、广陵太守。后来调到宫里当了黄门郎,兼任长水校尉。有一次明帝设宴款待朝臣,让南台御史贺臧负责监督大家喝酒,不许有人不喝。文季这个人不爱喝酒,结果被贺臧赶下了殿。
晋平王休祐到南徐州上任,皇帝问褚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他的副手,褚渊推荐了文季。于是文季又升迁为宁朔将军、骠骑长史、南东海太守。后来休祐被杀,虽然朝廷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但是很多他的下属都不敢去吊唁。只有文季一个人去了休祐的墓地,表达哀思。之后,他又被外放为临海太守。元徽年间初期,文季被调回朝廷,担任散骑常侍,兼任后军将军,后来又升任秘书监。之后,他又被外放到吴兴当太守。文季喝酒能喝到五斗,他老婆王氏,是王锡的女儿,酒量也不小,能喝三斗。文季和老婆对饮,能喝一整天,但是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昇明元年,沈攸之造反,皇上提升文季为冠军将军,负责吴兴和钱塘的军事。沈攸之之前作为景和的使者杀害了庆之。这时文季抓住机会,杀了沈攸之的弟弟,新安太守沈登,并且诛杀了沈攸之的家族。皇上还给了文季持节的权力,晋升他为征虏将军,改封为略阳县侯,食邑一千户。第二年,文季又升任丹阳尹,将军的职位不变。
齐国刚建立的时候,文季担任侍中,兼任秘书监。建元元年,文季又升任太子右卫率,侍中职位不变。皇上又把他封为西丰县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沈约,人称文季,为人有棱角,做事很有分寸。当时司徒褚渊是位权势显赫的大人物,有点看不起沈约的家世背景,想给他点颜色看看,但沈约一点也不买账。
有一天,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皇帝萧道成)在东宫的玄圃设宴款待大臣。沈约多次敬酒给褚渊,褚渊心里很不爽,就向太子告状说:“沈文季故意拿我当他管辖的郡县来对待,不停地敬我酒。”沈约立刻反驳道:“只有桑树和梓树,才值得我恭敬对待。您老人家可是经历过亡国失土的啊,怎么连枌榆(两种树名,比喻微不足道)都不认识呢?”接着,沈约又谈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褚渊说:“陈显达和沈文季是现在少有的军事人才,完全可以委以边疆重任。”沈约一听,马上避而不谈自己将门之后的家世,这惹怒了褚渊,褚渊又向太子告状说:“沈约自以为是忠臣,却不知道自己死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宋明帝(指宋文帝)?”太子笑着说:“沈约是喝醉了。”中丞刘休把这件事上报,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在豫章王萧嶷府邸后堂的聚会上,沈约和褚渊都擅长弹琵琶。酒过三巡,褚渊拿起乐器,演奏了一曲《明君曲》。沈约立刻起身大声唱道:“沈约可不是个戏子!”豫章王萧嶷赶紧出来打圆场说:“这只是玩笑话,不会影响仲容(沈约的字)的品德。”褚渊脸上没显出什么异样,曲子演奏完毕就结束了。
沈约后来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仍然担任侍中,之后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征虏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萧道成即位后,沈约升任太子詹事,散骑常侍的职位也继续担任。永明元年,他出任左将军、吴郡太守。三年后,晋升为平东将军。四年后,又升任会稽太守,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
那个时候,连续几年要登记户口,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富阳人唐宇之,跑到桐庐去住,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给人修坟墓为生的。唐宇之自己吹嘘他家坟地有王气,说在山里挖到金印,到处骗人。三年冬天,唐宇之拉起了一伙四百多人,在新城截断商队的路,他的手下还散布到附近的县里。新城县令陆赤奋和桐庐县令王天愍吓得丢下县城跑了。
唐宇之打到富阳,抢劫老百姓,县令何洵赶紧向鱼浦的驻军首领报告,让鱼浦村的青壮年赶紧去保卫县城。永兴那边派西陵戍的指挥官夏侯昙羡,带着士兵和附近埭界的人马去救援。唐宇之就这样攻陷了富阳。会稽郡丞张思祖派出了台使孔矜、王万岁、张繇等人,给他们配备了武器装备和士兵,去保卫永兴等十几个郡县。朝廷也派兵支援钱塘。唐宇之打到钱塘,钱塘县令刘彪和戍主聂僧贵派队主张玕在小山抵抗,但兵力不足,打败了。唐宇之乘胜追击,在浦口登陆,烧毁了城里的房屋,刘彪丢下县城跑了。朝廷又调动吴兴、嘉兴、海盐、盐官的民兵去救援。
唐宇之的贼兵分头攻打各个县城,盐官县令萧元蔚和诸暨县令陵琚都逃跑了,余杭县令乐琰打败仗后也逃跑了。这年春天,唐宇之在钱塘称帝,还立了太子,把新城的军营当作皇宫,县衙门当作太子宫。他弟弟唐绍之被封为扬州刺史。钱塘富人柯隆被封为尚书仆射、中书舍人兼领太官令,献上几千口兵器给唐宇之当军械,还加封他为尚方令。唐宇之派他的手下高道度、徐寇攻打东阳,东阳太守萧崇之和长山县令刘国重抵抗,结果战死。萧崇之,字茂敬,是太祖的族弟,临危不惧,忠贞刚烈,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的称号,太守的官职也保留。贼兵攻占了东阳郡。唐宇之又派伪会稽太守孙泓攻打山阴。当时会稽太守王敬则正在朝廷,所以唐宇之认为可以乘虚而入。孙泓到了浦阳江,郡丞张思祖派浃口戍的指挥官汤休武抵抗,大败了孙泓的军队。
皇上在乐游苑听到唐宇之造反的消息,对豫章王嶷说:“宋明初年,全国各地都有人造反,这些小角色也敢造次,等着萧公(指萧道成)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皇上派了几千禁军和几百匹战马去东边讨伐。唐宇之的军队乌合之众,很害怕。官军到达钱塘,一仗就打散了唐宇之的军队,唐宇之被俘杀,官军继续前进,平定了各个郡县。
台湾军队打赢了仗,但是老百姓却遭了不少殃,被抢了不少东西。军队撤回后,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前军将军陈天福处死了,左军将军刘明彻则被免职降爵,发配到东冶去。陈天福可是皇上很宠爱的将领啊,他都被杀头了,朝野上下都吓了一跳,不敢再胡作非为了。陈天福特别擅长用马槊(一种长兵器),直到现在,很多将领都还在学习他的技法呢。
御史中丞徐孝嗣上奏说:“听说山东一带有很多盗贼,到处烧杀抢掠,虽然现在已经基本平定了,但还是暂时影响了朝廷的战略部署。各郡县的防御措施不到位,仓库里有很多贪污腐败的情况,要奖善罚恶,这些事情必须处理妥当。吴郡管辖下的盐官县令萧元蔚、桐庐县令王天愍、新城县令陆赤奋,他们的县城都被匪徒攻破洗劫一空,他们根本就没怎么抵抗,就丢下官职逃跑了。萧元蔚和王天愍逃回了台州,陆赤奋现在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还有钱塘县令刘彪、富阳县令何洵,他们倒是率领官吏百姓抵抗了,但敌不过匪徒,也没向台州报告情况。至于建德、寿昌两县,位置在被劫掠区域的上游,不知道有没有被抢?吴兴郡管辖下的余杭县也被攻破了,县令乐琰率领官吏百姓抵抗,但打不过,也逃跑了。会稽郡管辖下的诸暨县也被匪徒攻破,县令陵琚根本就没抵抗,就丢下城池逃跑了,现在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查明萧元蔚等人滥用皇上的恩宠,穿着华丽的衣服,隐瞒罪行,欺骗皇上。会稽郡丞张思祖因为失职,不认真负责,毫无作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文季,征虏将军、吴兴太守西昌侯鸾,他们负责边境防务,责任重大。皇上就下令处罚刘彪、乐琰、何洵,而张思祖、文季照旧办事,鸾等人则请求赎罪。”最后,皇上免除了萧元蔚等人的官职,而张思祖、鸾、文季则被赦免。
文季固本来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后来调任都官尚书,又加封散骑常侍。之后外放,担任持节、督郢州司州义阳等地的军事主官、左将军、郢州刺史。回朝后,他又当上了散骑常侍,领军将军。皇帝世祖对文季说:“南方官员里没有仆射(相当于宰相),很多都是做了好多年官的。”文季回答说:“南方的风,不会只吹一天吧。”文季虽然不算博学,但说话总是有文采,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应答能力。他尤其擅长博戏和弹棋,博戏是用五枚棋子玩的。
因为生病,文季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增加了二十个亲信侍卫,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之后又调任侍中,兼领太子詹事,然后升任中护军,侍中职位不变。他家被当作府邸来管理。隆昌元年,他又当了领军将军,侍中职位不变。豫州废除郁林郡,高宗皇帝想让文季去江州做官,派左右单景隽去宣旨。文季自己就说推辞了,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再出远门,还顺便问了问右执法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景隽把这些都详细地汇报给了皇帝。延兴元年,文季升任尚书右仆射。
明帝登基后,加封文季为太子詹事,又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尚书令王晏曾经开玩笑说文季是吴兴的仆射。文季回答说:“琅邪的执法官员,好像也出不了你的家门吧。”不久,他又加封散骑常侍,右仆射的职位不变。建武二年,敌人入侵寿春,豫州刺史丰城公遥昌坚守城池,多次派少量士兵出去袭击敌人。明帝为此担忧,就下令让文季带兵去镇守寿春。文季进城后,禁止游兵出城,反而打开城门,严加防守,敌军不久就撤退了,百姓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他的食邑增加了,达到了1900户。不久,他又加封护军将军,右仆射和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
王敬则造反了,皇帝下令让文季带兵驻扎在湖头,以防备京城道路。到了永元元年,文季升任侍中、左仆射,将军的职务还是照旧。
后来,始安王遥光也造反了。当天晚上,遥光派了三百人到文季家里,想把他抓起来当都督。结果,文季已经回宫了。第二天,文季和尚书令徐孝嗣一起守卫宫城,两人穿着戎装,并肩坐在南掖门上。当时皇帝已经开始滥杀无辜了,徐孝嗣心里很焦虑,想跟文季谈谈时局,但是文季总是岔开话题,始终没谈成。事情平息后,文季被加封为镇军将军,还设立了自己的府邸,侍中、仆射的职位依旧不变。
文季看到天下大乱,就借口自己年老多病,不再参与朝政。他侄子昭略劝他说:“叔父您六十岁的时候才当上员外仆射,现在想退休,怎么可能呢?”文季笑了笑,没回答。后来,文季和徐孝嗣一起被害了。那天,文季先被召进宫,他知道自己要遭殃了,但表现得跟平常一样。上车的时候,他还回头说了一句:“这一去,恐怕是回不来了。”最后,文季死在华林省,享年五十八岁。朝野上下都为他感到冤枉。到了中兴元年,朝廷追赠他侍中、司空,谥号忠宪。
我哥哥沈昭略,是个很有男子气概的人。南朝宋昇明年间,他当上了相国(相当于宰相)的属官,宋武帝刘裕很欣赏他。等刘裕当上皇帝后,就问王俭:“南方士人里有个沈昭略,现在让他做什么官合适呢?”王俭说:“我已经想好了。”于是就奏请皇帝,让他当前军将军。皇帝本来不想违背王俭的意思,就准了他的奏请。没多久,沈昭略又升迁为中书郎。永明初年,他先后担任太尉、大司马的属官,还做过骠骑司马和黄门郎。南郡王刘友、刘休仁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当自己的幕僚,后来又兼任左丞。永明元年,他被外放到临海当太守,后来又升任御史中丞。
沈昭略年轻的时候,曾经借着喝酒来掩饰自己的锋芒,跟谢朓关系很好。他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侍中、冠军将军、抚军长史。永元元年,始安王刘遥光在东府起兵造反,把沈昭略抓了起来。沈昭略偷偷地从南门逃了出去,渡过淮河回到建康(今南京)。后来他和文季一起被召进华林省。茹法珍等人给他送来掺了药的酒,沈昭略勃然大怒,指着徐孝嗣破口大骂:“废除昏庸的皇帝,拥立贤明的君主,这是古今都有的规矩。宰相无能,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说着,他拿起一个酒杯,朝着徐孝嗣脸上砸去,打得他满脸是血,骂道:“变成个破脸鬼!”沈昭略死的时候,四十多岁。
我弟弟沈昭光,听说官兵要抓他,家里人都劝他赶紧逃走,但他不忍心丢下母亲,结果被抓住了,最后被杀害了。中兴元年,朝廷追赠沈昭略为太常,沈昭光为廷尉。
史官说: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就是老百姓吃饱穿暖,军队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老百姓才能相信你。屯田的策略,其实是为了加强战备。像以前充国那样发展农业,用来消灭羌戎,还有韩浩、枣祇,他们都设立了典农官,提出了大规模耕种的建议。金城筑起险要的城防,边境上的营垒连绵不断,运送粮草的车辆络绎不绝,但后勤保障工作却很难维持。如果一个人不耕田,就可能挨饿受冻,边境上的士兵成千上万,却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用军事行动来保障粮食供应。平时就安心耕种,战时就拿起武器作战。每年都有余粮,就能应对紧急情况。以前那些治理得好的朝代,这些道理都讲得很清楚了。
自江左以来,没时间考虑长远策略,军队出征,很少能吃饱睡好,边境四面受敌,粮食供应紧张得像快要枯萎的草一样。县里的军队来救援,要等上好几年,运送粮食要经过狂风大浪,水路漫长,十分艰难。把地窖里的存粮都拿出来,把仓库里的粮食都用光了,即使用车马和木牛流马运输,仍然延续着以前的弊端,粮食储备的关键,就在江淮地区。各郡国一起发展农业,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吴氏在长江南岸驻军,在长江右岸屯田,魏朝在淮河以北大规模耕种,石崇开凿运河,这些都是互相补充,才能更好地应对敌人。孝嗣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推荐了这个好办法,但皇上没有采纳长远之计,百姓困苦不堪,只能见机行事,这个建议最终成了空话,真是可惜啊!
赞曰:文忠当宰相,才能品德都非常优秀。既有容人之量,又有建树,可以胜任朝廷要职。他一生仕途,声誉都很好。如同船只一样,命运与国家兴衰荣辱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