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字士彦,是琅琊临沂人。他爷爷王弘之,当过通直常侍;他爸爸王普曜,当过秘书监。王晏呢,从宋朝大明末年开始做官,先是临贺王国的常侍,后来又当了员外郎,接着是巴陵王的征北参军,然后是安成王的抚军参军,负责刑狱方面的事务,一路升迁,最后做到车骑将军。 后来,晋熙王司马燮当了郢州刺史,王晏就做了他的安西主簿。
后来,世祖(指刘裕)当了长史,跟王晏认识了。世祖升迁为镇西将军后,又让王晏当他的记室参议。沈攸那件事儿处理起来很棘手,镇西将军府里的官员都跟着世祖去盆城了。当时世祖虽然权势很大,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王晏却一心一意地辅佐他,军队的文书往来都交给他处理。王晏为人很机灵,办事又很方便快捷,渐渐地就得到了世祖的信任和重用。 于是,世祖就留王晏在征虏将军府里当参议,还兼任记室。
等世祖回建康后,王晏升迁为领军司马,中军从事中郎。他经常在世祖府上,参与机密事务的商议。建元年间,他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世祖在东宫的时候,掌握着朝政大权,很多事情都不上报朝廷,王晏担心因此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请求辞官。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但他没去上任。世祖登基后,王晏被提升为长兼侍中,地位和权力跟以前差不多,世祖依然很信任他。
公元483年,晏道远当上了步兵校尉,后来又升迁为侍中祭酒,步兵校尉的职位还保留着。他母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司徒左长史。他父亲晏普曜仗着晏道远的地位和权势,也一路升官。晏道远接着又升任左卫将军,还加了个给事中的职位。还没来得及上任,他父亲就去世了,晏道远在家守丧,表现得非常孝顺。守丧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济阳太守,但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升迁为卫尉,将军的职位依然保留。公元486年,他调任太子詹事,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职位。公元488年,他又调任丹阳尹,散骑常侍的职位依然保留。
晏道远当时的地位和权力很大,每天早晚都要进宫面见皇帝,经常向皇帝汇报朝政大事。就连豫章王嶷和尚书令王俭这样的大人物,对他都非常客气。但是,晏道远却经常因为工作上的疏忽而受到皇帝的批评,为此他还多次称病在家休息。皇帝考虑到晏道远需要好好养身体,公元489年,就把他调任为江州刺史。晏道远坚决推辞,不愿意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留在了京城,担任吏部尚书,还兼任太子右卫率。这都是因为皇帝念及他以往的功劳,对他特别宠信。当时,尚书令王俭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为人孤傲,跟晏道远的关系不太好。晏道远掌管选拔官员的大权,经常出入宫廷,跟王俭之间矛盾不少。王俭死后,礼官们商议要给他上谥号,皇帝想按照王导的例子,给他谥号为“文献”。晏道远却向皇帝上奏说:“王导之所以能得到‘文献’这个谥号,是因为从宋朝以来,只有那些名门望族才能得到这个谥号。”然后,他又私下跟家人说:“平头百姓的官司,已经办完了。”
公元490年,晏道远改任右卫将军,因为生病而请求辞职。皇帝想让高宗接替晏道远掌管选拔官员的大权,还特地派人询问他的意见。晏道远上奏说:“高宗虽然很聪明能干,但是对各种典籍不太熟悉,恐怕不能胜任这个职位。”皇帝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公元491年,晏道远升任侍中,兼任太子詹事和本州中正,又因为生病而请求辞职。公元493年,他被改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并配给二十名亲信侍卫,本州中正的职位依然保留。公元494年,他升任右仆射,兼任太孙右卫率。
皇上驾崩了,临终前留下遗诏,把尚书的事务交给晏国公和徐孝嗣,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 新皇帝郁林继位后,晏国公升任左仆射,中书令的职位不变。隆昌元年,他又被加封为侍中。后来高宗皇帝想废掉太子另立新君,晏国公立刻响应,积极拥护高宗的决定。
延兴元年,晏国公升任尚书令,还被加封为后将军,侍中和中书令的职位依旧保留。他被封为曲江县侯,食邑一千户,配给了一支鼓吹乐队和五十名全副武装的卫士可以进入皇宫。有一次,高宗皇帝在东宫和晏国公一起吃饭,谈论起国家大事,晏国公拍着桌子说:“皇上您以前总说我胆小怕事,现在您觉得我怎么样?”
建武元年,晏国公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配给二十名持剑侍卫,侍中、尚书令、中书令的职位依然不变。 他又被增加了一百名士兵,还被任命为太子少傅,爵位晋升为公爵,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因为北方有敌人入侵,朝廷又给他配备了一千名士兵。
晏殊这个人对朋友很仗义,宋仁宗也夸赞过他。可到了现在,他自认为是辅助新君开创伟业的人,经常在言论中否定仁宗的做法,大家这才开始对他感到奇怪。虽然高宗因为形势需要晏殊,心里却对他有所怀疑和排斥,他翻阅仁宗留下的诏书,找到了三百多张晏殊的亲笔信,全是关于国家大事的讨论,这更让他猜疑晏殊。
高宗刚即位的时候,始安王遥光就劝他杀掉晏殊,高宗说:“晏殊对我有功,而且还没犯什么罪。”遥光说:“晏殊连武帝都辅佐不好,还能辅佐陛下吗?”高宗沉默了一下,脸色都变了。当时高宗经常派心腹陈世范等人到各个地方打听各种小道消息,因此对晏殊的事就更加关注了。晏殊这个人很轻率,没什么防备,他一心想当开府仪同三司,经常叫来算命先生给自己看相,说自己将来会大富大贵。他和宾客说话,喜欢屏退左右,清清静静地聊,这事儿传到高宗耳朵里,高宗怀疑晏殊想造反,于是就起了杀他的念头。
一个叫鲜于文粲的平民和晏殊的弟弟晏德元走得很近,暗中探听朝廷旨意,然后告诉晏殊说朝廷对他有异心。陈世范等人又向高宗报告说:“晏殊计划在四年一度的南郊祭天时,和仁宗的老部下、主帅们在路上起兵造反。”恰好这时老虎闯进了郊坛,高宗更加害怕了,在祭天前一天,下令停止祭祀活动。元宵节过后,高宗就把晏殊召到华林省杀掉了。
下诏曰:“晏殊出身平民,年轻时没有节操,靠着攀附权贵才步步高升。仁宗在藩镇时,提拔重用他,忽略了他的缺点,让他位居高位。但他轻浮冒进,位高权重后更加放肆,猜忌反复,多有得罪人的事。因此,皇室都容不下他,朝臣们也一致反对。他内心愧疚,又害怕被追究责任,就装病躲避,很多年都没上任。多次被授予外地官职,都推辞不去,表面上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却心怀鬼胎。隆昌年间以来,国家经历了诸多艰难,他确实也出力不少。但他被封为侯爵,官至宰相,享受了无数恩宠,却不知足。他贪得无厌,竟然妄想图谋不轨,到处求神问卜,迷信巫师。拉帮结派,朝中到处都是他的党羽。他让他的弟弟晏德元四处招兵买马,和那些亡命之徒狼狈为奸,聚集了一大批刺客。他的弟弟晏诩凶狠愚蠢,两人互相勾结,经常秘密传递消息。去年年初,奉朝请鲜于文粲就报告了他的奸谋。朕相信他一定是在说谎,但为了以示公平,还是委以重任,希望他能改过自新。但他变本加厉,勾结北中郎司马萧毅、台队主刘明达等人,约定起兵造反。他认为河东王铉能力不足,可以做他的傀儡,一旦成功,就用虚伪的态度来迷惑他。刘明达等人的供词都确凿无疑。汉朝的皇后因为反叛被诛杀,魏国的臣子因为蓄长胡须而被杀,何况晏殊的谋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这种人怎么能容忍?必须依法处置!将他交给廷尉,以维护国家法纪。”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晏子在被杀前几天,去北山庙参加祭祀活动,晚上回来的时候,晏子已经喝醉了,他手下的士兵也都喝得烂醉,队伍秩序混乱不堪,前后十多里地,根本没有人管制。明白事理的人都说:“这种局面,撑不了多久了。”
晏子,本名德元,很有才华和抱负,做到车骑长史的高位。他刚开始的名字叫湛,但是宋世祖对晏子说:“刘湛、江湛,都没什么好下场,这名字不好。”所以晏子就改了名字。最后,他和弟弟晋安王友德和一起都被杀害了。
晏子的弟弟晏诩,永明年间当过少府卿。永明六年,朝廷下令,官位没到黄门郎的,不许养女妓。晏诩和射声校尉阴玄智因为养女妓被免官,还被禁锢十年。后来皇上特赦了他,解除了禁锢。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始兴内史。后来广州刺史刘缵被自己的奴仆杀害,晏诩率领郡兵讨伐了凶手。延兴元年,朝廷授予晏诩持节广州刺史的职位。晏诩为人很讲义气,重情谊。晏子被杀后,皇上又派南中郎司马萧季敞去袭击并杀害了晏诩。
萧谌,字彦孚,南兰陵兰陵人。他爷爷萧道清,做过员外郎;他父亲萧仙伯,做过桂阳国参军。萧谌最初担任州从事,后来又做到晋熙国侍郎、左常侍。萧谌和宋太祖是远房亲戚,元徽年间,宋世祖在郢州的时候,想了解京城的情况,宋太祖就派萧谌去向世祖汇报军情和策略,把他留在身边当心腹。昇明年间,萧谌担任世祖的中军刑狱参军、东莞太守。因为功劳被封为安复县男,食邑三百户。建元初年,他担任武陵王冠军、临川王前军参军,又升任尚书都官郎、建威将军,并在临川王手下担任镇西中兵。
萧谌最初在太子(世祖)身边当侍卫。有一次,太祖杀了张景真,太子让萧谌去求情,结果太祖不高兴,萧谌害怕地退了回来。后来太子即位,提拔萧谌做了大末令,没多久又调任步兵校尉,接着又做了射阳令,然后升任南濮阳太守,还兼管御林军。永明二年,他被任命为南兰陵太守,官职建威将军不变。之后他又被调回任步兵校尉,太守的职位依旧保留。皇帝把宫里的所有兵权都交给了他,很多重要的机密事情也都让他参与处理。后来,他又升任正员郎、左中郎将、后军将军,太守的职位依然不变。世祖皇帝卧病在延昌殿的时候,还命令萧谌在他身边值夜。皇帝驾崩后,遗诏让萧谌继续负责宫内事务,一切照旧。
萧谌深受郁林皇帝的信任,经常半夜请假出去,皇帝整夜睡不着觉,只有萧谌回来后才能安心。后来,萧谌升任卫军司马,兼任卫尉,还被加封为辅国将军。他母亲去世后,皇帝下令让他回家守孝,之后又恢复原来的卫尉职位。高宗皇帝辅政期间,萧谌经常进谏,由于皇帝住在后宫不出来,只能通过萧谌和萧坦之转达意见。萧谌投靠了高宗,劝说他废立皇帝,秘密召集诸王,签署协议,并且不允许诸王与外界联系。因为萧谌权势熏天,大家都害怕他,唯命是从。郁林皇帝被废的那天,一开始听说外面有变故,还偷偷写信召萧谌进宫,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萧谌为人阴险,缺乏谋略,废帝那一天,他带兵率先进入后宫,宫内禁军都听命于他,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海陵皇帝即位后,萧谌升任中领军,被封为公爵,食邑二千户,配给五十名甲士。他每月要在宫中值班十天,其余时间回府。
建武元年,萧谌升任领军将军、左将军、南徐州刺史,并被赐予扶持,进爵为衡阳郡公,食邑三千户。高宗皇帝本来答应把扬州交给萧谌,结果却给了别人,萧谌很生气地说:“饭都煮熟了,却推给别人吃。”王晏听说后说:“还有谁会给萧谌做饭、准备碗筷呢?”萧谌凭借自己的功劳,干预朝政,凡是朝廷的任免,都要让尚书省为他辩论。新皇帝即位后,派亲信到外面打探消息,了解萧谌的情况,对他非常怀疑和忌惮。
六月,皇上去了华林园,宴请了萧谌和尚书令王晏等人,大家玩得很开心。宴会结束后,皇上特意让萧谌晚点离开。萧谌到了华林阁,然后自己一个人回朝里去了。皇上派莫智明去责备萧谌,说:“隆昌年间,要不是你,就没有今天的局面。现在你家兄弟俩都当了州牧,你兄弟三人也都封了爵位,朝廷对你的赏赐已经够多了,怎么你还总是怨天尤人呢?你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你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可以把煮熟的饭倒掉,把锅送给别人了吗?现在朕赐你死!”萧谌对莫智明说:“人死后离天也不远了,我当年跟皇上一起杀了高、武二位王爷,这是皇上您亲口吩咐的。我现在死了,你也别想好过,我会来找你的!”然后萧谌就在朝堂上杀了莫智明。到了秋天,莫智明死了,据说就是萧谌的鬼魂来索命。
皇上下了道圣旨,说:“萧谌出身普通,凭借着冒险的性格和运气,得以迅速升迁。永明年间,朕对他恩宠有加。郁林叛乱的时候,他也确实立下了功劳。朕对他恩宠优渥,赏赐丰厚,让他掌握兵权,对外威震四方,他的兄弟们也都荣华富贵,震动了朝野。但他却一点也不感激朕的恩情,没有丝毫回报。他自以为功劳比得上伊尹和霍光,认为自己的功劳难以估量,才能超过当时所有人,因此看不起别人,目中无人。他擅自篡改皇上的命令,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是疑神疑鬼,无端猜忌别人。他暗中窥探宫廷,企图谋取不该有的东西。他欺上瞒下,行为不像臣子,他的暴行已经传遍天下。他还暗中散布钱财,招揽亡命之徒,勾结禁卫军,互相勾结,和皇亲国戚暗中联系,准备造反。朕因为他职位重要,爵位显赫,一再宽容他,希望他能有所悔改。但他却狼子野心,阴谋越来越大。兵法有云‘无将必戮’,更何况他罪行累累,罪恶滔天。把他交给廷尉,依法处置。罪责只追究萧谌一人,其他人不用追究。”
萧谌迷信左道,吴兴人沈文猷曾对萧谌说:“你的相貌不输于高祖皇帝。”萧谌很高兴地说:“感谢你的好意,别跟别人说这话。”后来,沈文猷也被处死了。
谌兄,字彦伟,一开始是殿中将军。永明年间当上了建康令,他和秣陵令司马迪之一起坐车出行,车前有四个士兵开道。左丞沈昭略就奏报说:“凡是有卤簿仪仗的官员,一起乘车出行就不能再另外配备驺从(随从)。请免除谌兄等人的这种待遇。”皇上就下诏书准了这个请求。延兴元年,他从辅国将军徐州刺史升任持节督司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明帝即位后,封他为安德侯,食邑五百户,还晋升为冠军将军。建武二年春天,北魏军队攻打司州,谌兄全力抵抗,最终敌人退兵了,皇上又给他增加了四百户食邑。之后,他被征召为左卫将军。皇上本来想杀萧谌,但因为谌兄在边境抵御敌人,所以暂时没动手。敌人撤兵一个月后,萧谌被处死了,皇上派黄门郎梁王担任司州别驾,去处死谌兄。谌兄束手就擒,被杀害,他的家人也被关押在尚方署。
谌兄的弟弟萧诔,和谌兄一起参与了废立皇帝的事,官至宁朔将军、东莞太守,后来升任西中郎司马。建武初年,被封为西昌侯,食邑一千户,又升任太子左率。他参与了解除司州之围,回朝后也一起被处死了。
谌兄的伯父萧仙民,官至太中大夫,后来去世了。
萧坦之,南兰陵人。他祖父萧道济,官至太中大夫;他父亲萧欣祖,在世祖皇帝时期立下功劳,做到武进令。萧坦之和萧谌是同族。他一开始也是殿中将军,后来升迁到世祖皇帝的中军板刑狱参军。因为家族关系,他被频繁地调动。后来被任命为竟陵王镇北征北参军,又担任东宫直阁,因为他勤奋正直,得到了世祖皇帝的赏识。之后,他先后担任给事中、淮陵令、兰陵令,给事中的职位一直保留着。他还担任过尚书起部郎、司徒中兵参军。世祖皇帝去世后,萧坦之跟随太孙文武帝登基,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原职务不变。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又被任命为正员郎、南鲁郡太守。
少帝把魏坦当成世祖皇帝的老部下,非常信任,让他经常出入宫中。少帝在宫里,甚至在后宫,都喜欢玩一些不正经、耍小聪明的事儿,魏坦都陪在身边。有时候少帝喝醉了,衣服都脱光了,魏坦还得扶着他,劝他注意言行。魏坦发现少帝根本管不住,就改变主意,偷偷地去巴结高宗皇帝,成了高宗皇帝的耳目。后来,魏坦被任命为晋安王的征北谘议。隆昌元年,朝廷追封魏坦他爹的功劳,封魏坦为临汝县男,给他三百户的食邑。后来他又被调到征南谘议的位置上。
高宗皇帝计划废掉少帝,这计划他和萧谌还有魏坦一起商量好了。少帝的心腹,直阁将军曹道刚,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暗中做了些防范措施,萧谌没能得逞。这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和南阳太守萧颖基正要回都城,萧谌想等他们俩回来,借助他们的力量发动政变。高宗皇帝担心事情有变,赶紧告诉了魏坦。魏坦飞快地跑去跟萧谌说:“废掉皇帝,这可是自古以来的大事啊!我听说曹道刚、朱隆之他们已经开始怀疑了。如果明天卫尉不行动,就什么都晚了。我还有个一百多岁的母亲呢,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事情失败,招来祸患呢?咱们得另想办法!”萧谌一听这话,慌了神,第二天就废掉了少帝。这其中,魏坦起了很大的作用。
海陵皇帝即位后,任命魏坦为黄门郎,兼任卫尉卿,升他的爵位为伯,食邑增加到六百户。建武元年,魏坦升迁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爵位升为侯,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第二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皇帝给了魏坦节度权,让他去徐州负责征讨军事。敌军包围了钟离城,春天的时候又切断了淮洲的联系,魏坦率军打败了他们。回来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提升为领军将军。永泰元年,魏坦担任侍中、领军。
萧坦之当上侍中和领军将军。永元元年,他母亲去世了,办完丧事后,他又重新上任,还升了官,当上了右将军,还给他配了府邸。江祏兄弟想拥立始安王刘遥光当皇帝,偷偷跟萧坦之商量这事儿。萧坦之说:“明帝夺取天下,本来就不按规矩来,天下很多人到现在都不服气。现在要是再搞这种事儿,恐怕天下都要乱套了。我可不敢参与!” 说完,他就回自己家守丧去了。他家在东府城东。刘遥光起兵造反,半夜派人来抓萧坦之。萧坦之来不及梳洗打扮,穿着内衣就翻墙跑了,从东冶找了个渡口渡过长江,走小路回到台城,然后奉命统领军队去讨伐刘遥光,驻扎在湘宫寺。
事情平定后,萧坦之升任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右将军的官职照旧。他还被封为公爵,食邑增加了一千户。萧坦之长得又胖又黑,没胡子,说话声音嘶哑,当时的人都叫他“萧痖”。他为人刚强,独断专行,那些小人们又怕他又恨他。刘遥光的事情平定后过了二十多天,皇帝派延明为主帅,黄文济为将领,带兵包围了萧坦之的家,把他杀了。他的儿子萧赏,当时是秘书郎,也被处死了。
萧坦之的堂兄萧翼宗,要到海陵郡上任,正准备出发。萧坦之对黄文济说:“我堂兄在海陵的房子,应该没事吧?”黄文济问:“你堂兄在海陵的房子在哪儿?”萧坦之告诉了他。黄文济说:“估计也要受牵连。”于是派人把萧翼宗也抓起来了。查抄萧翼宗的家,发现家里穷得叮当响,只有几百张典当的凭证,黄文济把这事儿报告给皇帝,请求饶他一命。萧翼宗最后被关押在尚方。
和帝中兴元年,朝廷追赠萧坦之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江祏,字弘业,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江遵做过宁朔参军,他爸爸江德邻做过司徒右长史。江祏的姑姑是景皇后,他从小就得到高宗皇帝的宠爱,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南宋灭亡后,他先做了晋熙国常侍,然后是太祖在徐州的西曹员外郎,接着又当了高宗的冠军参军,还兼任滠阳县令,后来又做了竟陵王的征北参军,以及尚书水部郎。高宗当了吴兴郡王后,就让江祏当郡丞,还加封他为宣威将军,之后又让他做了庐陵王的中军功曹记室、安陆王的左军谘议,同时兼任录事,还兼任京兆尹。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通直郎,接着又补任南徐州别驾。高宗掌握政权后,非常信任他,把他当成心腹。隆昌元年,他从正员郎升任丹阳丞,然后又做了中书郎。高宗当了骠骑大将军,镇守东府后,就让江祏做了谘议参军,还兼任南平昌太守,和萧诔一起在东府省内当值。
那时候,新立的海陵王,民心不服,高宗肩膀上长了个红色的胎记,一直偷偷藏着没让人知道。江祏劝高宗把这个胎记露出来给别人看。后来,晋寿太守王洪范卸任回京,高宗就脱了衣服把胎记给他看,说:“大家都说这是日月相,你千万别泄露出去。”王洪范说:“王爷的日月相长在身上,怎么藏得住呢?我一定会告诉朝中大臣的。”高宗听了非常高兴。那段时间,直后张伯、尹瓒等人多次密谋造反,江祏和萧诔非常担忧,想不出办法,每天晚上都借故外出。等到事情平息后,江祏被加封为宁朔将军。高宗当了宣城王后,太史偷偷地呈上占卜图,说“一号当得十四年”。江祏进宫后,高宗高兴地把这个占卜结果给他看,说:“得到这个结果,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高宗即位后,江祏被提升为守卫尉,将军的职位不变。他还被封为安陆县侯,食邑一千户。江祏的爷爷江遵,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他父亲江德邻,因为是皇帝的舅舅,也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建武二年,江祏升任右卫将军,负责掌管武器和审查军纪。建武四年,他又升任太子詹事。江祏因为是外戚,权势很大,地位当时无人能及,经常收到各地送来的礼物,有时候还会从诸王那里索要珍贵的书籍和物品。但是,他家风很好,对子女和侄子都很好。
皇帝生病了,永泰元年,萧祏升职当了侍中和中书令,经常出入宫廷。皇帝驾崩后,遗诏又让他升任右仆射,萧祏的弟弟萧祀做了侍中,敬皇后的弟弟刘暄做了卫尉。新皇帝东昏侯继位后,萧祏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虽然高宗皇帝临终时托孤给很多大臣,但他心里其实更信任萧祏兄弟。到了这时候,萧祏兄弟更是经常出入宫廷,皇帝的任何举动都得和他们商量。永元元年,萧祏又当上了太子詹事。刘暄也升了官,做了散骑常侍和右卫将军。萧祏兄弟、刘暄、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这六个人,轮流值班处理皇帝的诏令,当时人们都管他们叫“六贵”。
皇帝渐渐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徐孝嗣劝不住他,萧坦之虽然有时会表达不同的意见,但萧祏却坚决执行皇帝的旨意,这使得皇帝非常生气。皇帝的昏庸无道已经很明显了,萧祏认为应该立江夏王萧宝玄为帝。刘暄以前在江夏王萧宝玄手下当过郢州长史,办事非常苛刻。有一次有人进献了一匹好马,萧宝玄想看看,刘暄却说:“这马有什么好看的?” 后来妃子想吃煮的鸡胸肉,问刘暄怎么办,刘暄说:“早上已经煮过鹅了,不用再煮这个了。”萧宝玄很生气,说:“舅舅你一点儿都不像《渭阳歌》里唱的那样啊!”刘暄听了也很不高兴。到了这时候,刘暄跟萧祏意见不合,他暗中跟萧遥光密谋,想立建安王萧宝夤为帝。萧遥光自认为年纪大,应该继承皇位,就暗中暗示萧祏。萧祏的弟弟萧祀觉得拥立幼主难以保全,就劝萧祏拥立萧遥光。刘暄认为如果萧遥光当了皇帝,自己就失去了外戚的地位,所以不肯同意。因此萧祏犹豫不决,很久都没做决定。萧遥光大怒,派手下黄昙庆在清溪桥上刺杀刘暄,但黄昙庆看到刘暄身边人很多,不敢动手。事情败露后,刘暄向萧祏告发了他参与的阴谋,皇帝下令逮捕了萧祏兄弟。萧祀当时正在内殿值班,觉得情况不对,就派人给萧祏送信说:“刘暄好像有阴谋,现在怎么办?”萧祏说:“现在应该保持平静,镇定处理。”
没过多久,皇帝就召见萧祏,把他免去了中书令的职务。之前,直阁学士袁文旷认为王敬则有功应该被封赏,但萧祏坚决反对。皇帝就让袁文旷把萧祏抓来,用刀环击打他的胸膛,说:“你还能阻止我封赏他吗?”萧祏和萧祀在同一天被杀害了。
景昌,字祀,一开始在南郡王国当个常侍,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过高祖皇帝的骠骑东阁祭酒、秘书丞、晋安王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代理过府州的事务。他管辖的地方有孔子的庙,很久没修缮了,景昌就亲自去清理打扫,重新修建了。
他弟弟禧,守丧期间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禧的儿子廞,字伟卿,当时才十二岁,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对家人说:“哥哥已经这样了,我也没心思活下去了。”说完就投井自杀了。
后来皇帝在后宫骑马玩耍,回头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江祏还在,我还敢这样骑马吗?”
暄,字士穆,一开始是南阳国常侍。遥光造反,打着讨伐暄的旗号。事情平息后,暄升任领军将军,被封为平都县侯,食邑一千户。然而,同年他就被害死了。和帝中兴元年,朝廷追赠江祏为卫将军,追赠暄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还让他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追赠景昌为散骑常侍、太常卿。
史书上说:为知己而死,这是人都有的情感,虽然愚智有别,但逢迎权贵的命运却都一样。那些有才能的人,得到明主的赏识,不为外物所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心中装着感恩戴德之心。更何况他们之间早就是同僚,志同道合,互相帮助,超越他人,却先于他人去世,甚至抛弃自己的孩子,辜负了以往的恩情,让人想起“杀狗以祭”的典故,引来后世的批评,心中充满了羞愧和悔恨,我可没有做过这种事啊!唉!这大概就是陆机写《豪士赋》的原因吧。
赞曰:王、萧、提、契,是世祖皇帝打下的江山;乐羊杀子,里克不辞辛劳;江氏、刘氏是皇室的亲戚,他们的后代也都很优秀。兴衰成败各有说法,最终还是因为猜忌而导致了不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