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芮,是塞外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留着辫子,穿左衽的衣服。晋朝的时候,什翼圭进入塞内之后,芮芮人就跟着水草迁徙,占据了匈奴以前的领地,还征服了西域。他们那地方天冷得早,住的都是圆顶的毡帐。他们刻木头记事,不识字。马匹众多,牛羊肥壮,人口也很多,一直跟魏国人不对付。
宋朝的时候,他们国家有个丞相叫希利垔,他懂天文星象和算命,还会说胡语和汉语。他经常说南方将来会出一个姓齐的人,这个人会兴盛起来。昇明二年,太祖辅政,派骁骑将军王洪轨去跟芮芮人联系,约定一起攻打魏国。建元元年八月,芮芮王率领三十万骑兵南下入侵,距离平城只有七百里,魏国军队不敢出战。芮芮王在燕然山下打猎之后就回去了。皇上刚即位,没工夫出兵。第二年、第三年,芮芮王多次派使者进贡貂皮之类的物品,还写信给皇上说想一起打魏国,信里称呼皇上为“足下”,自己则自称“吾”。他们还献上了用狮子皮做的裤子和褶裙,皮毛像虎皮,但是颜色是白色的,毛很短。当时有个从蜀地来的胡人商人看见了,说那根本不是狮子皮,而是某种叫扶拔的动物的皮。
国相邢基祇罗回上奏说:
话说这天地万物,都是阴阳变化、循环往复的结果,这规律啊,自古以来就如此。以前晋朝要灭亡了,楚桓王篡权,多亏宋武帝出手相救,才稳住了局面,国家才得以太平。可宋朝传到第九代皇帝,后继无人了。现在上天降下灾祸,宋朝内部又乱成一锅粥。我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也略懂一些天文地理,根据史书和星象推算,这几年星象变化很大,房宿和心宿出现异常,虚宿和危宿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预示着宋朝要灭亡,齐朝要兴起。现在是水运衰竭,木德当兴的时期,明年就是戊子年,刘穆之的记载里说,崏岭山上有块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京房的预言也说:“卯金十六,草肃应王。”你看这些史书和天象预兆,都指向萧氏取代宋朝,建立齐朝。
而且,我听说齐国的使者来过这里,考察过萧氏的德行,更加证明了萧氏是天命所归。萧氏能够继承大统,巩固政权,辅佐昏庸的君主,克服困难,在京城建立功勋,威震海外,他的功劳可以比肩汤王和武王。他的功劳显赫,所以得到了皇位,最终善终。更何况,帝王之家没有永远的家族,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兴盛,时机到了,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功。陛下您现在正是承接大业的好时机,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已到,您早就应该登基了,边远地区的人民都盼望着您呢!如果现在还不起兵,就违背了天意和民心,辜负了百姓的期望。
萧氏家族承继皇位,起源于阴阳二气,开拓疆土,安抚百姓,疆域辽阔,绵延几百年,这都是上天注定。虽然吴、汉两地与中原相隔甚远,但关系如同唇齿一般,正准备攻克中原,执行天罚。现在正要整顿兵马,等待时机,大举进攻,在并州、代州挥舞霜雪般的戈矛,在秦州、赵州敲响战鼓,消灭敌人,铲除奸邪。然后,天子迁都,光复中原,永远保持友好邻邦关系,效仿齐鲁两国的盛世景象。让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荒凉的土地重新繁荣,岂不美哉!
公元483年,王洪轨回到京城,这一路走下来,足足有三万多里呢!王洪轨是齐郡临淄人,深受太祖皇帝的信任,建武年间当过青州和冀州的刺史,结果因为私自侵占土地,跟北方少数民族打仗输了,灰溜溜地回来了。
芮芮王(指柔然可汗)向朝廷要医生和一些东西,世祖皇帝回信说:“我知道你需要医生、织锦的工匠、指南车、漏刻这些东西,但这些并非朕特别想给你的。南方治病的办法和北方不一样,织锦的工匠大多是女人,路途遥远,不适合长途跋涉。指南车和漏刻虽然有这玩意儿,但会造这些东西的工匠早就没了,给你也白搭。”
芮芮王自从住在匈奴的老地方,已经十年了,结果丁零人又从南边打过来,把芮芮王原来的地盘都抢回去了。芮芮王只好往南迁徙,魏国的皇帝拓跋宏觉得芮芮王太靠近自己了,就派伪平元王驾鹿浑和龙骧将军杨延率领几十万骑兵去打芮芮王。正赶上大雪天,冻死饿死的士兵和战马可不少。在此之前,益州刺史刘悛还派江景玄去丁零传达朝廷的威德,路过鄯善和于阗,结果鄯善已经被丁零人攻破了,百姓都逃散了。于阗那边的人特别信奉佛教。丁零人还自称天子,热情地招待了江景玄,然后把他送回去了。
芮芮王以前总是走河南这条路去益州。
河南,那是匈奴人的地盘。汉朝建武年间,好多匈奴的奴婢逃到凉州一带,和当地人混居,数量几千人。当时把这些匈奴奴婢叫做“赀虏”。鲜卑人慕容廆的庶兄吐谷浑,当上了氐族的王。他的地盘在益州西北,绵延几千里。南边边界是龙涸城,离成都一千多里。吐谷浑的军队驻扎在四个地方,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都是他的子弟兵管辖的。吐谷浑王的宫殿在慕驾川。他们主要靠放牧为生,跟着水草迁徙,没有城池。后来才慢慢建了一些宫殿房屋,老百姓还是住着毡帐篷。那地方常年风寒,走在平沙地上,沙子飞得满天都是,走过之后连脚印都看不到了。肥沃的地方,麻雀和老鼠会住在一起,还会长出黄紫色的花;贫瘠的地方则瘴气弥漫,人吸了会断气,牛马得了这种病,会累得冒汗走不动路。吐谷浑氏从宋朝初期受封,到宋朝末年,河南王吐谷浑拾寅官至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
建元元年,太祖皇帝让拾寅升官,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宋朝时期,曾经派武卫将军王世武出使河南,这一年王世武跟着拾寅一起进京朝贡。皇上回信说:“皇帝敬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新除骠骑大将军、河南王:我收到你的奏章,内心非常感动,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对你倍加敬佩。王世武到了之后,我收到了你元徽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的奏折,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潮湿,希望你一切安好。你对边疆的守护,功劳显著。现在我诏令提升你的爵位,以表彰你的忠诚。派王世武带诏书去正式授予你新官职。我还让王世武等人前往芮芮,你赶紧安排好他们的行程,让他们顺利到达。你进献的马匹等物品我都收到了,具体的赏赐物品清单,另行发给你,锦缎、绛紫、碧绿、黄、青等颜色的丝织品,每种十匹。”
易度侯这个人啊,从小就喜欢研究天文星象,老想着弄本星象书来看看。可他一直求着朝廷,朝廷就是不给。后来易度侯死了,三年后,朝廷任命河南王世子吐谷浑易度侯为使持节、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这官职可不少。永明三年,皇帝下诏说:“易度侯在西蕃地区任职,安抚边民,成绩显著,我很高兴啊!特晋升他为车骑大将军!”然后派给事中丘冠先去河南道,顺便还送去了芮芮使节。丘冠先直到永明六年才回来,带回了一块玉,长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
易度侯死后,八年,他的儿子休留茂继任,担任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朝廷又派振武将军丘冠先去授任,顺便去吊唁。丘冠先到了河南,休留茂却逼着他先拜见自己,丘冠先态度强硬,不肯下拜。休留茂觉得丢了他们国家的脸面,竟然把丘冠先抓到悬崖边上推了下去,摔死在深谷里。这个丘冠先,字道玄,是吴兴人,是晋朝吏部郎杰的六世孙。皇上当初派丘冠先去的时候,还特意征求了尚书令王俭的意见,王俭回答皇上说:“这个人绝对胜任。”所以皇上才第二次派他去的。丘冠先死后,皇上世祖安慰他的儿子丘雄说:“你父亲奉命出使河南,忠于职守,至死不辱使命,我很欣赏他。虽然他死在了边疆,无法追回遗体,但这对你以后的仕途没有影响,反而会对你有所帮助。”然后赏赐丘雄钱十万,布三十匹。
氐族杨氏,跟苻氐族一样,都是略阳人。汉朝的时候住在仇池,仇池这地方也叫百顷,建安年间,有个百顷氐王。到了晋朝,出了个杨茂犭窔,后来他们越来越强大,具体情况可以看之前的史书。仇池四面都是陡峭的崖壁,天然就形成了城墙和瞭望塔的样子,高度都有好几丈。有二十二条路可以攀爬上去,东西各有一个大门,盘山路有七里长,山上还有山冈、泉水和溪流。氐族人在山顶平地上建起了宫殿、果园和仓库,不管贫富,房子都是木板房土墙,他们居住的地方叫洛谷。
公元442年,龙骧将军裴方明他们去打氐族,攻下了仇池,后来被魏国的军队打败了,丢了地盘。氐族之王杨难当的堂兄杨文德在茄芦聚集了人马,宋朝皇帝给他封了爵位。文德死后,他的弟弟杨僧嗣、杨文庆继承了他的位置。难当的族弟杨广香早先投奔了敌人,在元徽年间,敌人攻杀了文庆,并封广香为阴平公、茄芦镇主。文庆的弟弟杨文弘做了白水太守,驻扎在武兴,朝廷又封他为辅国将军、北秦州刺史、武都王、仇池公。
太祖皇帝登基后,想要安抚那些不同民族的人。建元元年,皇帝下诏说:“以前那些偏远的小国来朝贡,美好的名声都记载在史书上,不同的民族归顺朝廷,他们的名字也流传在历史上。伪虏茄芦镇主、阴平郡公杨广香,和族人结怨,和亲戚发生冲突,在宋朝时期,就带着地盘投降了敌人。茄芦失守,华阳一度受惊,我们派使者先赶过去,宣扬皇上的威风,广香他们追念祖先的忠诚,仰慕我们新朝的恩德,赤裸上身请求归顺,恢复了千里土地,氐族和羌族等各族人民,都一起归顺了。应该及时接受他们,好好地安抚他们。广香迷途知返,可以特别考虑给他加官进爵。他的部下和首领,也要根据他们的功劳分别赏赐。”于是任命广香为督沙州诸军事、平羌校尉、沙州刺史。不久又晋升他为征虏将军。
梁州刺史范柏年被杀,他的部将李乌奴害怕叛逃,文弘收留了他。乌奴带着一千多亡命之徒攻打梁州,被刺史王玄邈打败了,又逃回了氐族地区。荆州刺史豫章王嶷派兵讨伐李乌奴,下令梁州的人,谁能斩杀李乌奴并送来他的首级,就奖励他所在的郡,李乌奴的田地房屋和产业都赏赐给他。豫章王嶷还给杨广香写信说:
话说这天下兴衰成败,顺逆之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聪明人、糊涂人都看得明白。梁州刺史范柏年这个人,两面三刀,犹豫不决,早就该被讨伐了,却还磨磨唧唧地拖延着不执行命令,甚至暗中派李乌奴叛乱。杨文弘呢,更是煽动边疆那些乱七八糟的人造反。现在范柏年已经被抓了,李乌奴也屡战屡败,剩下的那些残兵败将,用不了多久自己就土崩瓦解了。
我现在派参军、晋寿太守王道宝,参军事、北巴西新巴二郡太守任湜之,宕渠太守王安会,率领三千精兵,迅速前进,像风一样快,像闪电一样猛。我还命令辅国将军三巴校尉明惠照、巴郡太守鲁休烈、南巴西太守柳弘称、益州刺史傅琰,都挑选精兵强将,加快速度赶来支援。雍州的水陆部队,正在魏兴集结,加上山东的侨民旧部,都将在南郑会合。有的乘船顺江而下,有的飞马驰骋,前后夹击,里应外合,势如破竹。
杨文弘包庇叛乱分子,成为叛乱的温床,不仅对抗朝廷的威严,还欺压皇族。你,君弈世忠,忠心耿耿,深明大义,我相信你一定会立即起义,响应大军,内外夹击,一起消灭李乌奴,建立功勋,展现你的忠诚。你看沈攸之,积攒了十年的力量,拥有上万的军队,结果出兵后城池就崩溃了,还没开战军队就自己溃散了,朝廷没花什么钱,百姓也没受什么损失。更何况是李乌奴这种小角色,就像砍竹子一样容易,消灭他们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
我虽然能力有限,但肩负着平定边疆,清除叛乱的重任。这府里武器装备堆积如山,战旗林立,士兵骁勇善战,已经蓄势待发,讨伐叛乱,根本不需要再征集兵力!就像除掉杂草不用费大力气,消灭蚊子苍蝇也不需要太多人手。皇上英明神武,恩泽广布,这次只惩罚首恶,其他人一概不问。具体的赏罚条例,另行书写。
宝步从魏兴出发,带兵沿着垫江逆流而上,最终在晋寿会合。因为文弘叛乱,朝廷任命广香为持节、都督西秦州刺史。广香的儿子,原本是北部镇将军,现在被提升为征虏将军、武都太守。同时,朝廷还任命文弘的堂兄子杨后起为持节、宁朔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让他镇守武兴。
三年后,文弘投降了,朝廷又让他当了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在此之前,广香去世了,他手下的氐族人有一半跟着文弘跑了,另一半投奔了梁州刺史崔慧景。文弘派他的族子杨后起占据了白水。白水地处晋寿上游,西边连接涪陵的边界,东边靠近益州的道路,北边与阴平、茄芦接壤,是个战略要地。晋寿太守杨公上奏朝廷,建议采取相应的军事策略。朝廷回复说:“文弘的罪行不可饶恕,但现在局势需要安抚,可以考虑给他一些恩惠。如果你能攻下白水,朕必重重赏赐你!”
皇帝世祖登基后,提升杨后起的官职为冠军将军。永明元年,又任命征虏将军杨炅为沙州刺史、阴平王,将军的职位不变。永明二年,朝臣们纷纷上奏,称赞杨后起在边疆勤恳尽职,忠诚可靠。于是,朝廷再次提升他的官职为征虏将军。永明四年,杨后起去世了,朝廷下诏说:“杨后起突然去世,朕甚是悲痛。边疆的安宁需要妥善安排,必须慎重选择继任者。杨集始沉稳干练,忠心耿耿,一定能够安定边境,教化百姓。朕特任命他为持节、辅国将军、北秦州刺史、平羌校尉、武都王。”杨后起的弟弟杨后明被任命为龙骧将军、白水太守;杨集始的弟弟杨集朗被任命为宁朔将军。永明五年,有人上奏说杨集始在边疆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母亲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封赏。于是,朝廷封杨集始的母亲姜氏为太夫人,并赐予银印。永明九年,朝臣们又上奏说杨炅在西边边境尽职尽责,对朝廷忠心耿耿,应该提升他的官职以表彰他的功劳。于是,朝廷提升他的官职为前将军。
十年前,集始这小子带了一帮氐族、蜀地的乌合之众,来汉川这边闹事。梁州刺史阴智伯派了宁朔将军桓卢奴、梁季群、宋囗、王士隆他们,一共一千多人去抵抗,结果打输了,只能退守白马城。敌人一万多人,放火烧城,卢奴死守硬抗。阴智伯又派了阴仲昌带了几千骑兵步兵去救援。到了白马城东边的千溪桥,离城还有几里地,集始他们拼了命地进攻,官兵里里外外一起反击,集始被打得大败,十八个营同时溃散,杀伤俘获好几千人。集始逃进了敌人的地盘。
隆昌元年,朝廷任命杨炅为使持节、督沙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平羌校尉、沙州刺史,官职挺大的。
集始跑到武兴,把城池献给了敌人。结果氐族人苻幼孙又起来造反,攻打武兴。
建武二年,氐族和敌人又来攻打汉中。梁州刺史萧懿派了以前氐族国王杨后起的一个弟子元秀,让他招募义兵,很多氐族人都响应他,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敌人也派了伪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杨灵珍,占据泥功山抵抗。后来元秀生病死了,苻幼孙接管了他的军队。高宗皇帝下诏说:“仇池公杨元秀,是氐族国王的后代,他忠心耿耿,勇敢无比,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始终保持着赤诚之心,宣扬朝廷的威严,招降纳叛,万里之内的人都响应他,纷纷归顺朝廷。他的功劳显著,实在值得嘉奖。不幸的是他去世了,朕心里非常悲痛。为国捐躯的人,朝廷要加恩,这是古训。应该追赠他更高的荣誉,以激励后人。追赠杨元秀为仇池公,把诏书送回家乡。”
话说杨馥之带着他的兄弟们,在沮水关,也就是白马城北边扎营,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一开始,他派弟弟杨集朗带兵去黄亘迎战州郡的军队,结果惨败。杨馥之自己逃到了下辩,而杨馥之则坚守武兴。敌军后来撤退了。杨馥之留下弟弟杨昌之守卫武兴,自己则带兵占据了仇池。朝廷下诏书说:“氐王杨馥之,世代忠义,率领部下,在边境建立功勋,消灭了奸邪之辈。而且他既遵守朝廷法令,又安抚边疆蛮荒之地,忠心耿耿,朕非常嘉奖他!特封他为持节、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仇池公!”
沙州刺史杨炅被加封为安西将军。三年后,杨炅死了,他的儿子杨崇祖接替了他的职位,被任命为假节、督沙州军事、征虏将军、平羌校尉、沙州刺史、阴平王。
四年后,假冒南梁州刺史的杨灵珍,带着他两个弟弟婆罗和阿卜珍,率领三万多人投降了朝廷,还把他们的母亲以及儿子双健、阿皮送到南郑当人质。梁州刺史阴广宗派中兵参军王思考率领军队去救援,结果被俘虏了,婆罗和阿卜珍也在战斗中战死了。杨灵珍攻打在武兴的杨集始,杀死了杨集始的两个弟弟杨集同和杨集众。杨集始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朝廷任命杨灵珍为持节、督陇右军事、征虏将军、北梁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永元二年,朝廷又重新任命杨集始为使持节、督秦雍二州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后来,杨灵珍被敌军杀害了。
自从敌人攻陷仇池之后,这地方就一直是朝廷收复又丢失,丢失又收复。后来,宋朝把仇池设为郡,所以就用氐族的封号来命名了。
宕昌人啊,都是羌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首领,带着族人生活在汧水和陇山之间。南宋灭亡后,宕昌王梁弥机被封了个官儿,官职可多了,使持节、督河凉二州、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头衔一大堆。建元元年,太祖皇帝又给他升官,封他为镇西将军。 另一个羌族首领,征虏将军、西凉州刺史羌王像舒彭,也被升为了使持节、平西将军。后来这俩人还叛乱过,后来又投降了。
永明元年,朝廷给梁弥机和像舒彭俩人恢复了之前的官职,还专门下诏表扬他们为西边边境安定做出的贡献。诏书原文是:“前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军事、镇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梁弥机,前使持节、平北将军、西凉州刺史、羌王像舒彭,并著勤西垂,宁安边境,可复先官爵。” 同时,朝廷还把陇右都帅羌王刘洛羊提拔为辅国将军。后来梁弥机死了。
三年后,朝廷又下诏说:“宕昌王梁弥颉忠诚地归顺朝廷,为安定西边边境立下了功劳,应该给他加官进爵,以表彰他为边疆屏障做出的贡献。 所以,封他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 诏书原文是:“行宕昌王梁弥颉,忠款内附,著绩西服,宜加爵命,式隆蕃屏。可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 可惜,梁弥颉没多久也去世了。
六年后,朝廷又把梁弥承封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 梁弥承后来请求朝廷赐给他一些军事方面的书籍和一些杂书,朝廷回复说:“我们知道你需要军仪之类的九种书籍,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最擅长的。军器方面的书籍种类很多,收集起来不容易;宫廷里的技艺书籍不适合远途运输;秘阁里的书籍一般是不外借的。不过,《五经集注》和《论语》这两本书,朕特地赏赐你各一本。” 宕昌人有个习俗,很重视虎皮,用虎皮来殉葬,而且虎皮在当地还是一种商品。
史书上说啊,氐族和胡族都很强悍,趁着时机不断兴起,秦国和赵国因为互相争斗而先后灭亡,其他的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占据了西边疆域,一直延伸到北方边境。那些氐族人,居住在幽州那种偏远贫瘠的地方,和中原隔着千山万水。氐族和杨氏部落紧挨着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百姓住得很近,经常侵犯汉水和漾水流域,一点点逼近狼山和狐山,他们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边境,窥探着朝廷的威严和实力。梁州地区经常发生战乱,这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后来,一些残存的羌族后裔,赶上国家兴盛的时机,占据了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地区,还修通了通往南方的驿道,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自称是蕃属国,并接受朝廷的任命。等到晋朝衰败,朝廷覆灭后,他们就想着消灭剩下的少数民族,好报复以前的战乱之仇,朝廷就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加入军队。后来的朝代沿袭了这种做法,贪图扩大自己的名声和教化,安抚边疆,怀柔远方,先立名声,再图实际。于是就有了贸易往来,世代开通边境贸易的便利,那些羽毛、皮革之类的货物,对我们国家并没有什么损害。至于九种部落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赞曰:芮芮和河南的少数民族,都是胡人的后代。他们称王称帝,擅自称霸,独揽大权。氐族和羌族的残余势力,散落在河套和陇山地区。他们一会儿归顺朝廷,一会儿又叛乱,反复无常,最终被朝廷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