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太宗在崔判官和朱太尉的陪同下,终于甩掉了那些冤家债主,继续前行。这不,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六道轮回”的地方。只见那儿云雾缭绕,霞光四射,各路神仙、僧尼道士、飞禽走兽,甚至妖魔鬼怪都在忙着各自的轮回旅程。唐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情况啊?”崔判官解释道:“陛下,这里就是六道轮回之地。您得记住这些,好回去告诉阳间的人。”
“这所谓的六道轮回嘛,就是:行善的人能升入仙道,忠诚的人能投生贵族,孝顺的人再生福道,公正的人还生人道,积德的人转生富道,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只能沉沦鬼道。”唐王听了,连连点头称赞:“真是太妙了!果然行善得善报!所以说,善心常在,善道自开。千万别动恶念,那可是自找麻烦。别以为没有报应,神鬼可是都安排好了。”
接着,崔判官把唐王送到了超生贵道的门口,恭敬地说:“陛下,这里就是出头之地,我就不再送了,朱太尉会再送您一程。”唐王谢道:“多谢先生远道相送。”崔判官又叮嘱道:“陛下回到阳间后,一定要举办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只有阴司里没有怨声,阳间才能享太平。所有不好的习惯都要改过,劝导世人行善,这样您的江山才能长久。”唐王一一答应,告别了崔判官,跟着朱太尉走进门去。
朱太尉带着唐王,见门内有一匹海骝马,鞍辔齐全,赶紧请唐王上马,左右扶持。马跑得像箭一样快,不一会儿就到了渭水河边。只见水面上有一对金色鲤鱼在水里翻腾跳跃。唐王看得心里高兴,舍不得离开。太尉催促道:“陛下,赶紧走吧,趁早进城去。”但唐王还是不肯走,被太尉推了一把,竟然扑通一声掉进了渭河,结果就这样回到了阳间。
再说唐朝的文武百官,像是徐茂功、秦叔宝、胡敬德等人,都在白虎殿上为太宗举哀,并商议着要发布哀诏,准备拥立太子登基。这时,魏征站出来说:“各位且慢,不可!万一惊动了地方,可能会出乱子。再等一天,我相信陛下会复活的。”
许敬宗却不信,反驳道:“魏丞相你这话不对。俗话说泼水难收,人死不能复生,你怎么能说这些虚无缥缈的话,扰乱人心呢?”魏征回答:“不瞒许先生,我从小就学会了仙术,推算最为准确,我保证陛下不会死。”
就在这时,棺材里传来了连声大叫:“淹死我了!淹死我了!”吓得文武百官心惊胆战,皇后嫔妃更是胆战心惊。大家面如土色,手足无措。储君脚软,侍长魂飞,嫔妃打跌,彩女倾斜。整个白虎殿就像是要塌了一样,没人敢靠近灵柩。
幸好有徐茂功、魏征、秦琼和敬德等人胆大上前,扶住棺材,喊道:“陛下有什么放不下的,说出来,别吓着大家。”魏征说:“不是闹鬼,陛下是还魂了。快拿工具来!”打开棺盖,果然见太宗坐在里面,还在喊:“淹死我了!是谁救了我?”茂功等人上前扶起他说:“陛下醒来别怕,我们都在这儿保护您呢。”唐王这才睁开眼,说道:“我刚才好苦啊,躲过了阴司的恶鬼,又差点丧命于水中。”众臣安慰道:“陛下放心,不会有水灾的。”
话说唐王李世民回忆起他“死而复生”的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骑马走到渭水河边,看见两条鱼在戏水,结果被朱太尉那小子心怀不轨,给推下了马,差点淹死在河里。”魏征赶紧接话:“陛下,您还没完全恢复呢。”于是,太医院赶紧送上安神定魄的汤药,还准备了粥膳。李世民连喝了几次,终于恢复了意识,知道自己又活过来了。算起来,他已经“死”了整整三天三夜,如今又回到了阳间当皇帝。正所谓:万古江山几度变,唐王竟能死复生。当天晚上,天色已晚,众臣请唐王回去休息,各自散去。
第二天一早,大家脱下孝服,换上了彩衣,一个个穿着红袍乌帽、紫绶金章,在朝门外等候宣召。太宗李世民服了安神定魄的药,又喝了几次粥汤,被众臣扶入寝室,好好睡了一觉,养足了精神。直到天亮,他才起床,精神抖擞地准备上朝。你看他怎么打扮的:头戴冲天冠,身穿赭黄袍,腰系蓝田碧玉带,脚踏创业无忧鞋。那气势,简直是重振大唐威仪!唐王走上金銮宝殿,两班文武百官齐聚一堂,山呼万岁后,各自按品级站好。只听唐王传旨道:“有事出班奏,无事退朝。”
这时,文官们如徐茂功、魏征、王珪等,以及武将如程咬金、秦叔宝、薛仁贵等,纷纷上前跪奏:“陛下,您前朝一梦,怎么这么久才醒来啊?”太宗笑道:“我接到魏征的书信,魂魄出殿,见到羽林军请我去打猎。正走着,人马都不见了,又看到先君父王和兄弟在争吵。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崔珪判官出现,喝退了兄弟们。我把魏征的书信交给他看。然后,一个穿青衣的人引我进了森罗殿,与十代阎王对坐。他们说泾河龙诬告我,我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阎王查了我的生死簿,说我还有二十年阳寿,命朱太尉和崔判官送我回来。我与十王告别,答应送些瓜果谢恩。出了森罗殿,看到阴司里那些不忠不孝、作恶多端的人,受尽各种酷刑,真是惨不忍睹。又经过枉死城,遇到无数冤魂,幸亏崔判官作保,借了河南相的金银,才得以继续前行。崔判官叮嘱我回阳间后,要举办水陆大会,超度无主孤魂。”
“出了六道轮回,朱太尉请我上马,像飞一样到了渭水河边。我看到水面上有双头鱼戏,正高兴时,他却把我推下水,我这才还魂。”众臣听完,无不称贺,消息传遍天下,各地官员都上表庆贺。
太宗又下旨赦免天下罪人,查狱中重犯。刑部查出有四百多名死刑犯,太宗都放他们回家,拜别家人,托付后事,明年再赴曹领罪。犯人们感恩戴德地退下。又发布恤孤榜文,查出宫中有三千名彩女,命令配给军士。从此内外和谐。诗云:大唐王恩德如天,死囚得释,怨女出宫。善念一动,福泽绵长。太宗还发布御制榜文,告诫天下:“天地宽广,日月昭昭,奸邪不可容。行善积德,福报不在后世,千般计策,不如本分做人。心存慈善,何必苦读经书?”
从那时起,天下的人都开始行善积德了。唐王还发布了招贤榜,招募人到阴司送瓜果。与此同时,他还让鄂国公胡敬德带着满满一库的金银去河南开封府,寻找相良还债。榜文贴出几天后,有个叫刘全的贤者应召而来。这位刘全是均州人,家里很有钱。事情是这样的:他的妻子李翠莲在门口施舍金钗给过路的僧人,结果被刘全骂了几句,说她不守妇道,擅自出门。李翠莲一气之下上吊自尽,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整天哭闹不止。
刘全看了心里难受,索性豁出性命,抛下家业和孩子,决定为国捐躯。他揭下皇榜,去见唐王。唐王传旨让他去金亭馆里,头顶一对南瓜,袖里藏着黄钱,嘴里含着药物。刘全果然服毒而亡,魂魄带着瓜果,很快就到了鬼门关。
看门的鬼使喝问:“你是什么人,敢来这里?”刘全回答:“我是奉大唐太宗皇帝之命,特地来给十代阎王送瓜果的。”鬼使一听,乐呵呵地把他引进了森罗宝殿。刘全见到阎王,献上瓜果说:“奉唐王之命,远道而来,特送瓜果,感谢十王的宽宥之恩。”阎王高兴地说:“太宗皇帝真是有信有德!”于是收下了瓜果。接着,阎王问刘全的来历,刘全回答:“小人是均州人,姓刘名全。因为妻子李氏自缢而亡,留下孩子无人照顾,小人愿意舍家弃子,捐躯报国,特来为我王进贡瓜果,感谢众大王的恩典。”十王听后,立刻命人查找刘全妻子的情况。
鬼使很快把李氏带到森罗殿,让刘全夫妻相会。诉说完前情,他们感谢十王的恩典。阎王查看生死簿,发现刘全夫妻都有成仙的命数,于是急忙派鬼使送他们回阳间。鬼使请示道:“李翠莲归阴已久,尸首已无,魂魄依附何处?”阎王说:“唐御妹李玉英,寿数已尽;你可以借她的尸首,让李翠莲还魂。”鬼使领命,便将刘全夫妻二人送回阳间。阴风阵阵,他们很快到了长安。刘全的魂魄被送回金亭馆,而李翠莲的魂魄则被带入皇宫内院。
此时,李玉英正在花园中漫步,被鬼使撞个正着,跌倒在地,魂魄被抓走,李翠莲的魂魄则被推入李玉英的身体中。鬼使完成任务,返回阴司。
宫中的侍婢们见李玉英跌倒,都慌忙跑去金銮殿,向皇后报告:“宫主娘娘跌死了!”皇后大惊,立刻报告唐王。唐王听后点头叹息道:“果然如此。我曾问十代阎王:‘老幼可安?’他说:‘都安好,只是担心御妹寿数将尽。’果真如此。”宫中众人都来悲切,赶到花园查看,只见李玉英还有微弱的气息。唐王安慰道:“别哭!别哭!别吓着她了。”他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扶起李玉英的头,轻声呼唤:“御妹,快醒醒。”
宫主突然翻身,喊道:“丈夫别走,等等我!”唐王赶紧说:“御妹,是我在这儿。”宫主抬头睁眼一看,问道:“你是谁,敢来拉我?”唐王无奈地回答:“我是你皇兄、皇嫂啊。”宫主却说:“我哪来的什么皇兄、皇嫂!我娘家姓李,小名叫李翠莲,我丈夫姓刘名全,我们都是均州人。三个月前,我在门口施舍金钗给僧人,我丈夫怪我不守妇道,骂了我几句。我一气之下上吊自尽,留下两个孩子整天哭闹。现在因为我丈夫被唐王派去阴司送瓜果,阎王可怜我们,把我俩放回来。他走在前面,我因为慢了一步,没赶上他,结果摔了一跤。你们这些人真没礼貌,不知道我是谁就敢拉我!”唐王听了,跟宫人们说:“可能是御妹摔昏了,说胡话呢。”于是传旨让太医院送药,把玉英扶回宫中。
正当唐王在殿上处理事务时,有官员来报:“陛下,那位送瓜果的刘全还魂了,现在在朝门外等候。”唐王大吃一惊,赶紧传旨召刘全进来。刘全在殿前跪下,唐王问:“送瓜果的事怎么样了?”刘全回答:“我顶着瓜果,到了鬼门关,被引到森罗殿,见到了十代阎王,把瓜果献上,并传达了我王的谢意。阎王很高兴,多次称赞我王有信有德。”唐王又问:“那你在阴司看到了什么?”刘全回答:“我没走远,只听阎王问我的来历,我就把弃家舍子、因妻缢死、愿来送瓜的事说了一遍。阎王立刻派鬼使把我妻子带来,我们在森罗殿相会。阎王查看生死簿,说我们夫妻都有成仙之寿,于是派鬼使送我们回来。我走在前面,我妻在后面,幸亏还魂了。但不知道我妻的魂魄附在哪。”唐王惊讶地问:“阎王有没有说你妻子的事?”刘全回答:“阎王没说什么,只听鬼使说,‘李翠莲归阴已久,尸首无存。’阎王说:‘唐御妹李玉英寿数已尽,让翠莲借玉英尸还魂吧。’我不知道唐御妹是什么地方的人,家住哪里,还没去找她呢。”唐王听完,心中大喜,对众官说:“我和阎王分别时,曾问起宫中之事,他说老幼都安好,只是担心御妹寿数将尽。刚才御妹玉英在花园中跌死,我急忙去看,她不久就苏醒了,还说‘丈夫别走,等等我!’我以为她是摔昏了胡言乱语。再问她详细情况,她说的话和刘全说的一样。”
魏征奏道:“御妹突然寿数将尽,刚苏醒就说这些话,这正是刘全妻子借尸还魂的事。这种事也有发生,可以请宫主出来,看她有什么话说。”唐王说:“我刚派太医院去送药,不知道情况如何。”便让妃嫔入宫请人。宫主在里面大喊:“我不吃什么药!这里不是我家!我家是清凉瓦屋,不像这地方,门窗花里胡哨的!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正嚷着呢,只见四五个女官,两三个太监,把她扶到殿上。唐王问:“你认得你丈夫吗?”玉英答道:“这还用说,我俩从小就是结发夫妻,还生了孩子,怎么会不认得呢?”唐王让内官扶她下去。宫主下了宝殿,来到白玉阶前,见到刘全,一把抓住他说:“丈夫,你去哪了,怎么不等我!我摔了一跤,被一群没道理的人围着嚷,这到底怎么回事!”刘全听她说的话是妻子的话,但看她的样子又不是妻子,不敢相认。唐王感慨道:“这真是稀奇事,捉生替死可不常见!”这位有道的君王,把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全都赏给了刘全,就像陪嫁一样,还赐给他永免差徭的圣旨,让他带着御妹回家。他们夫妻俩在阶前谢了恩,欢欢喜喜地回了故乡。有诗为证:人生人死是前缘,短短长长各有年。刘全进瓜回阳世,借尸还魂李翠莲。他们辞别君王,回到均州城,发现家业和孩子都好好地,两口子从此宣扬善果,不再提起往事。
话说这位尉迟公,带着满满一库的金银,赶到了河南开封府,来找一个叫相良的人。原来这相良是靠卖水为生,和妻子张氏在家门口卖些瓦器过日子,赚的钱也就是够个日常花销。他们平时乐善好施,买金银纸锭烧给阴司,所以才积下了这么多善果。在阳间,他是个乐善好施的穷人,但在阴间,他可是个堆金积玉的富翁。尉迟公把金银送到他家,吓得那相良夫妻魂飞魄散,再加上本地的官员也来了,车马挤满了他们家门口,那老两口子就像傻了一样,跪在地上直磕头。
尉迟公赶忙说:“老人家快请起。我虽然是个钦差,但这次是奉我王之命,把金银送来还给你们的。”相良战战兢兢地回答:“小的没借过什么金银,怎么敢收这不明不白的钱呢?”尉迟公解释道:“我知道你是个穷人,但你平时施舍僧人、买金银纸锭烧给阴司,这些都积下了功德。我王在阴司借了你一库金银,现在按数还给你,你就收下吧,好让我回去复命。”相良连连磕头,哪里敢收,说:“小的要是收了这些金银,肯定死得快。虽然烧了纸记在阴司,但那都是冥冥中的事。况且万岁爷爷在阴间借了金银,有什么凭据呢?我实在不敢收。”尉迟公又说:“陛下说,借你的东西有崔判官作保,你就放心收下吧。”相良还是坚持说:“即便是死,我也不敢收。”尉迟公见他实在推辞,只好上报皇帝。
唐王看了报告,知道相良不肯收金银,感慨道:“这真是个善良的长者!”于是传旨让胡敬德把金银用于修建寺院,建造生祠,请僧人做善事,就算是还给相良了。旨意一到,敬德谢恩,宣旨,众人皆知。于是他们用金银买下城里一块五十亩的地,在上面兴建寺院,名叫“敕建相国寺”。寺院左边有相良夫妻的生祠,碑石上刻着“尉迟公监造”,这就是今天的大相国寺。
工程完工后,太宗非常高兴,又召集众官员,发布榜文招募僧人,准备修建水陆大会,为冥府的孤魂超度。榜文传遍天下,各地官员推荐有道的高僧前往长安参加大会。不到一个月,天下的高僧都到了。唐王传旨,让太史丞傅奕选拔高僧,修建佛事。傅奕接到旨意,上疏反对佛教,认为佛教无君臣父子之礼,诱惑愚民,追究过去的罪行,窥探未来的福报,口诵梵语以图逃避。他还说,生死寿夭本是自然,刑德威福取决于君主,佛教不可信。太宗看了他的表章,把它交给群臣讨论。
宰相萧瑀出班奏道:“佛法自古以来就弘扬善行,遏制恶行,对国家有冥冥中的帮助,不能废弃。佛是圣人,不是圣人不能立法,请对傅奕施以严刑。”傅奕与萧瑀辩论,认为礼教本于事亲事君,而佛教背离亲人出家,是以平民抗衡天子。萧瑀合掌道:“地狱就是为这样的人设的。”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和中书令张士衡,问他们佛事的意义。他们回答:“佛教倡导清净仁慈,果正佛空。周武帝曾将三教分次,赞扬佛教的幽远,供养佛教的人很多。自古以来,三教并尊,不可毁灭,不可废弃。请陛下明察。”太宗高兴地说:“你们说得有理,再有人反对佛教,罪加一等。”于是命魏征、萧瑀和张道源邀请各地佛教高僧,选一位德高望重者为坛主,设立道场。众人谢恩而退。从此,法律规定:凡毁谤僧佛者,断其手臂。
次日,三位朝臣集合众僧,在山川坛中逐一挑选高僧,最终选出一位德行高尚的僧人。你猜他是谁?他就是灵通本,法号金蝉。因为无心听佛讲,转世为人,受尽磨难,出生在世俗中,遭遇重重困境。他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是当朝总管。投胎时命犯落江星,随波逐流,漂泊无依。海岛金山有缘遇到迁安和尚收养,十八岁时认亲,特赴京都见外公。总管调大军剿寇,状元光蕊脱险,父子相逢,喜不自胜。后来拜见当今皇帝,受封赏,名声响亮。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访道。他小名江流儿,法名陈玄奘。当天,众人推举玄奘法师。这位玄奘自幼出家,持斋受戒。他的外公是当朝总管殷开山,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他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基好,德行高,经书典籍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样样精通。三位大臣引他至御前,拜罢奏道:“臣等蒙圣旨,选得高僧一名,乃陈玄奘。”太宗听闻此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子?”江流儿叩头道:“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选得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又赐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命他用心再拜明僧,排次阇黎班首,书办旨意,前往化生寺,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玄奘再拜领旨而出,遂到化生寺里,聚集多僧,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选得大小明僧共计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即具表申奏,太宗及文武国戚皇亲,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毕竟不知圣意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