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正用法力阻挡住那布金寺的僧人。那僧人见到黑风呼啸而过,却不见他们的身影,以为是活佛降临,赶紧磕头回去了。师徒们西行的时节正是春末夏初,天气清爽,池塘里的荷花正盛开。梅花在雨后渐渐熟透,麦子在风中摇曳,草香四溢,花瓣纷纷落下,黄莺在柳枝上轻声鸣唱,江燕带着雏鸟在水边嬉戏,山鸡则在山间叫个不停。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这一路走来,他们已经行了半个月,前方又出现了一座城墙。唐僧好奇地问:“徒弟,这又是什么地方?”行者一脸茫然:“不知道,不知道。”八戒听了忍不住笑道:“这条路你以前走过,怎么会不知道呢?你这是故意捉弄我们吧!”行者撇撇嘴:“这呆子真是不懂事!虽然我走过这条路,但那时候我是在九霄云外,驾云而来,驾云而去,哪曾真正落在这里?这事与我无关,何必查个明白?”
正说着,他们已经走到城边,唐僧下马,过了吊桥,径直走进城里。长街上,看到两个老者在闲聊,唐僧叫道:“徒弟们,你们在街心站着,低下头,不要放肆,等我去问问路。”行者等人乖乖地站住,唐僧走上前合掌说道:“老施主,贫僧来问讯了。”
那两个老者正聊着兴衰得失,忽听到问讯声,连忙回应:“长老有什么话说?”唐僧说:“贫僧是远道而来拜佛祖的,刚到这里,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哪里有向善的人家可以化斋一顿?”老者回答:“我们这里是铜台府,府后有个地灵县。如果长老要吃斋,不用募化,过了这牌坊,南北街上,有个虎坐门楼,那是寇员外家,门前有个‘万僧不阻’的牌子。像你这样的远方僧人,可以随便享用。快去吧,别打断我们的话。”
唐僧谢过,转身对行者说:“这里是铜台府的地灵县。那二老说,过了牌坊,南北街上,有个虎坐门楼,是寇员外家,门前有个‘万僧不阻’的牌子,教我去他家吃斋。”沙僧附和道:“西方是佛家之地,肯定有斋吃的。既然这里是府县,不必再查文书,我们去化些斋吃了就好。”唐僧和三人慢慢走在长街上,周围的人们都惊恐地猜测着,围着他们打量。
唐僧叮嘱:“闭嘴,别放肆!”于是三人果然低着头,不敢抬眼。转过一个拐角,果然看到一条南北的大街。正走着,看到一个虎坐门楼,门里影壁上挂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万僧不阻”四个字。唐僧感慨道:“西方佛地,贤者愚者都没有诈伪。那两个老者说的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八戒一听,急着要进去。行者却说:“呆子,等着,等有人出来问问情况,再进去也不迟。”沙僧也赞同:“大哥说得对,免得一时不分内外,惹施主烦恼。”于是,他们就在门口歇下马匹和行李。
话说就在这时,突然有个白发老头跑了出来,手里提着一把秤和一个篮子,猛然看到唐僧他们,吓得一扔手里的东西,慌忙跑回去报告:“主公!外面来了四个奇怪的僧人!”那位员外正好在天井里散步,嘴里念念有词,听到这话,立马丢下拐杖,急忙出来迎接。见到唐僧他们,丝毫不怕丢脸,热情地招呼:“请进,请进!”
唐僧谦逊地跟着大家进了院子,员外引路,转过一条巷子,带他们来到一座房子前,介绍道:“这里是专门接待你们这些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下面的地方是我弟子们住的。”唐僧听了连连称赞,随即取下袈裟,穿上去拜佛,走进堂里一看,哇!那场面真是美得让人惊叹:香烟缭绕,烛光闪烁,满堂的花卉锦簇,四周金光闪闪。
朱红色的架子上高挂着紫金钟,彩漆的灯笼对称着花腔鼓,几对绣成八宝的幡旗,千尊佛像都是金光灿灿的。古铜的香炉和瓶子,雕漆的桌子和盒子,古铜炉里沉檀香气不断,古铜瓶中莲花时常绽放。雕漆桌上五云缭绕,雕漆盒里香瓣堆积,玻璃盏里清水澄澈,瑠璃灯下香油明亮。一声金磬响起,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简直是红尘之外的仙境。
唐僧洗净双手,点了香,叩头拜毕,转过身来向员外行礼。员外却说:“且住!请到经堂中相见。”走进经堂,看到方台竖柜,上面堆满了无数经文;玉匣金函中则珍藏着许多简札。彩漆桌上,还有纸墨笔砚,都是些精致的文房四宝;椒粉屏前则摆着书画琴棋,尽是些妙趣横生的玩意儿。
一口轻玉浮金的仙磬挂在那儿,清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心中自觉道心悠闲。唐僧正想行礼,员外又赶紧搀住他说:“请宽佛衣。”唐僧脱下袈裟,这才和员外见了面,又请行者三人见了面,员外还特意叫人把马喂了,行李安置在廊下,才问起他们的行程。
唐僧说:“贫僧是东土大唐的钦差,来这里拜见佛祖,求真经的。听说您尊重僧人,所以特地来拜见,求一顿斋饭。”员外脸上露出喜色,笑吟吟地说:“弟子贱名寇洪,字大宽,今年六十四岁。自四十岁起,我就开始招待万僧,今天终于圆满了。现在已经斋了二十四年,手里还有一本斋僧的账目,最近没事,就想把斋过的僧名算一算,居然已经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位,只差四位,没法圆满。今天正好天降老师四位,您们请务必留下来,宽住一个月,等我做了圆满,我会派轿马送您们上山。这里到灵山只有八百里路,真的不远。”唐僧听了,心里非常高兴,立刻答应了,不再多说。
这时,员外的几个家僮忙着往宅子里搬柴打水,取米面和蔬菜,准备斋供。忽然,员外的妈妈好奇地问:“这是谁家的僧人,怎么这么着急?”家僮们回答:“刚来了四位高僧,爹问他们的来历,他们说是东土大唐皇帝派来的,去灵山拜佛,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呢。爹说这是天降的,吩咐我们快整斋供养他们。”听到这话,老妪也高兴了,立刻叫丫鬟:“快,给我找衣服,我也要去看看!”家僮却说:“奶奶,只有一位能见,其他三位可不行,长得丑得狠哩。”老妪反驳:“你们不懂,长得古怪清奇,肯定是天人下界。快去告诉你爹!”
家僮跑去经堂对员外说:“奶奶来了,要拜见东土老爷。”唐僧一听,立刻起身下座。没多久,老妪就到了堂前,看到唐僧相貌轩昂,丰姿英伟,转过脸见行者三人模样非凡,心里虽然知道他们是天人下界,但还是有点害怕,朝上跪拜。唐僧急忙还礼:“有劳菩萨错敬。”老妪问员外:“四位师父,怎么不一起坐?”八戒这时掬着嘴说:“我三个是徒弟!”这话一出口,简直像山里的老虎一吼,吓得老妪差点摔倒。
正说着,又有个家僮来报道:“两个叔叔也来了。”唐僧急忙转身一看,原来是两个少年秀才。秀才走上经堂,给唐僧行礼,唐僧慌忙还礼。员外上前解释:“这是我两个儿子,叫寇梁和寇栋,刚从书房里读书回来,听说老师来了,所以来拜见。”唐僧一听,心里高兴:“贤哉!贤哉!果然,想要高门第就得做好事,要让儿孙好好读书。”
两个秀才好奇地问:“这位老爷是哪里来的?”员外笑着说:“来路远啊,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的皇帝钦差,来灵山拜佛祖取经。”秀才说:“我在《事林广记》上看到,天下只有四大部洲。我们这里叫西牛贺洲,还有个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到这里,不知道走了多少年代?”唐僧笑着说:“贫僧在路上耽搁的日子多,走的日子少,常常遭遇毒魔和狠怪,真是万苦千辛,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才经历了一十四个寒暑,终于来到这里。”
这时,又有个小家伙来请道:“斋筵已经摆好了,请老爷进斋。”员外让妈妈和儿子转宅,他则陪着四众进了斋堂。那斋堂铺设得齐整,金漆桌案,黑漆交椅,前面是五色高果,都是巧匠新做的样子。第二行五盘小菜,第三行五碟水果,第四行五大盘闲食,件件香甜可口,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这时,猪八戒一口一碗,吃得像风卷残云,四人尽享用了一顿美餐。唐僧吃完后,起身对员外表示感谢,准备离开。员外却拦住他说:“老师,放心住几天吧。常言道,起头容易结尾难。等我把圆满办好,再送您们。”唐僧见他心诚意恳,没办法,只好留下来。
经过五七天,员外才请来了本地应佛的二十四位僧人,办好了圆满道场。众僧们忙了三四天,选定良辰,开启佛事,场面可真热闹:大扬幡,铺设金容,齐秉烛,烧香供养,擂鼓敲铙,吹笙捻管,云锣横笛音清,真是一派盛况。
打了一回,吹一荡,大家齐声开经藏,先安土地,再请神将,发了文书,拜了佛像,念《孔雀经》,句句消灾解难,点亮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忏悔,解冤愆,诵《华严》,除去谣言。
这三乘妙法可真是精勤,一二沙门都是一样。如此忙了三昼夜,终于道场已毕。唐僧想着西天雷音寺,心里急着要去,又相辞谢。
员外一脸愁苦地说:“老师,您这辞别得太急了,我想您一定是连日忙于佛事,心里有些不安,觉得我家是不是有什么不妥。”唐僧立刻回应:“哪里敢!打扰了尊府,真是罪过!我只是当初圣君送我出关时问我几时能回,我误说三年,没想到在路上耽搁了十四年!取经的结果还不知道,回去又得十二三年,岂不是违背圣旨?我可承受不起这样的罪啊!所以希望老员外能让我先去,等我取到经再来长住,这样岂不是更好?”
这时,八戒忍不住插嘴:“师父,您真是不近人情!老员外这么富有,愿意为我们准备斋饭,您却不肯留下来,难道要去别处乞讨吗?前面还有您老爷、老娘家呢!”唐僧一听,火冒三丈,喝道:“你这傻货,只知道吃,不知道回向的因果!简直就是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你们要贪图这些,我明天自己去!”行者见师父生气,立刻揪住八戒,给他一顿拳,骂道:“你这呆子真是不知好歹,惹得师父连我们都受牵连!”沙僧在旁边笑着说:“打得好!这傻子就是该教训教训,真是多嘴!”
员外见师徒们都生气,赶紧陪笑道:“老师您别生气,今天就少宽容一下,明天我准备一些旗鼓,请邻里亲戚来送行。”正说着,老妪又走出来说:“老师父,既然您来了,就别客气,今天待几天吧。”唐僧回答:“已经半个月了。”老妪说:“这半个月算我员外的功德,我也愿意斋供老师半个月。”
这时,寇栋兄弟又出来了:“四位老爷,我家父亲斋僧二十多年,从未遇到像您这样的好人,今天终于圆满,四位师父降临,真是蓬屋生辉!我年纪小,不懂因果,只听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父母都想献些东西,正是各自求得因果,何必苦辞?我也想供养老爷半个月,才好送行。”唐僧说:“老菩萨的盛情,我真是不敢领,怎么又承您兄弟的厚爱?我今天一定要起身,万勿见怪,不然久违钦限,我可承受不起。”
老妪和两个儿子见他执意要走,心里不高兴了:“好心留您,您这般固执,要去就去吧!何必再说这些!”说完,母子三人便转身进去了。八戒忍不住又对唐僧说:“师父,您可别太过了!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们干脆住一个月,了了他们的心愿也不错,何必那么急?”唐僧又是一声怒喝,八戒就自个儿打了两下嘴,嘟囔着:“啐!啐!啐!少说话!”行者和沙僧在旁边偷偷笑。
唐僧瞪着行者,问道:“你笑什么呢?”行者一听,立刻慌了,跪下说:“师父,我没笑,我绝对没有!别念紧箍咒啊!”员外见他们师徒之间有些烦恼,赶紧说:“老师,不用吵了,明早我就送你们走。”说完,他出经堂,立刻吩咐书办写了上百个请帖,邀请邻里亲戚,准备明天送唐朝老师西行的盛典。同时,他还叫厨房准备丰盛的筵宴,安排彩旗和乐队,甚至请和尚和道士,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天色渐晚,大家吃了晚斋,各自回去休息。夜里,街上静悄悄的,只有几只归鸦在叫,月光洒在地上,风轻轻吹过,花影摇曳。可到了凌晨,各个管事的家僮都早早起床,忙着采购各种物品。你看看,那厨房里的厨师忙得不可开交,彩旗的布置吵吵嚷嚷,和尚和道士四处奔波,乐队也在急急忙忙地准备,送请帖的东奔西跑,备轿马的也是一片忙碌。大家忙到天亮,终于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妥当,真是有钱真好!
而唐僧师徒们早早起床,准备出发。长老吩咐大家收拾行李,准备马匹。八戒一听要走,嘴里嘀咕着,忙着收拾衣钵,找人帮忙扛行李。沙僧则在一旁刷马,给马套上鞍辔。行者把九环杖递给师父,自己则把通关文牒挂在胸前,准备一起出发。
员外请他们到后面的大厅,那里的筵席比斋堂的更气派。大厅里高挂帘幕,四周屏风围绕,正中间挂着一幅寿山福海的图画,墙上则是春夏秋冬的四幅画。香气四溢的鼎里飘着香烟,炉中瑞气生腾。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果酒香茶应有尽有,虽是百姓之家,却一点不输给王侯的宴会。
正当唐僧和员外互致礼时,家僮来报:“客人们都到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斋公善友们齐齐向长老行礼,拜完后纷纷入座。堂下鼓瑟吹笙,堂上歌舞升平,真是一派热闹景象。八戒对沙僧说:“兄弟,快来,放开肚子吃吧!离开寇家后,可就没这么丰盛的饭菜了!”沙僧笑着说:“二哥,珍馐百味,吃饱就好,私房路可没有私房肚啊!”八戒撇撇嘴:“你这话说得太没劲了!我这一顿吃饱了,三天都不怕饿。”行者听见了,赶紧提醒:“呆子,别吃撑了!我们还要赶路呢!”
话说那天,正午时分,唐僧举起筷子,开始念斋经。八戒一看,慌了,赶紧拿来饭,一口一碗地添,最后竟然丢了五六碗,把馒头、卷儿、饼子、烧果全都塞进两袖,才跟师父一起起身。唐僧谢了员外,又谢了众人,大家一同出门。门外彩旗飘扬,鼓乐喧天,真是热闹非凡。
这时,僧道们也来了,员外笑着说:“各位来得晚了,老师急着走,没时间奉斋,等他回来再说吧。”大家纷纷让路,抬轿的、骑马的、步行的,齐齐让唐僧先行。鼓声和乐声震天响,旗帜遮住了阳光,人们都聚在一起,来看员外送唐僧,场面真是热闹得不得了,简直比珠宝围绕还要华丽!
一路走到十里长亭,员外又准备了酒菜,大家举杯相饮而别。员外眼含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老师,您取经回来一定要再来我家住几天,以了我这份心意。”唐僧感动得不行,连声感谢:“我若见到佛祖,定会为您表扬的,回来的时候一定叩门致谢!”说着话,没多久又走了二三里,员外又放声大哭而回。这正是“有愿斋僧归妙觉,无缘得见佛如来”。
话说寇员外送到十里长亭后,便回家去了。而唐僧师徒四人走了四五十里,天色渐晚。唐僧问:“天晚了,哪里可以借宿?”八戒挑着担子,嘴上嘟囔:“放着现成的饭不吃,清凉的屋子不住,偏要走路,真像是抢丧的!要是今晚下雨,那可怎么办?”唐僧一听,火了:“你这泼孽畜,又来发牢骚了!长安虽好,不是久留之地。等我们拜了佛祖,取得真经,回去后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真是个饱鬼!”八戒听了,心里暗笑,不敢再说话。
行者一抬头,看到路旁有几间房子,急忙告诉师父:“那里可以休息!”唐僧过去一看,竟是一座倒塌的牌坊,上面有四个字,写着“华光行院”。唐僧下了马,感叹道:“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曾经剿灭毒火鬼王,降职化作五显灵官,这里一定有庙祝。”于是大家一起进去,却发现廊房都倒了,墙壁也倾了,根本没有人影,只有杂草丛生。
正想出去,忽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没办法,大家只好躲在这破房子里,找个地方避风雨。天黑得静悄悄的,谁也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被妖邪发现。就这样,坐的坐,站的站,苦苦熬了一夜,真是“泰极还生否,乐处又逢悲”。
到底天亮了没,师徒们该如何继续前行?咱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