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人。年轻的时候比较木讷,喜欢练剑,爱好武事。二十三岁的时候,当上了乡里的正职,这才开始认真学习,读起了《论语》和韩诗。到二十九岁,才和公孙方等人一起,去拜郑玄为师学习。还没学完,徐州的黄巾贼就攻破了北海,郑玄和他的学生们一起逃到不其山躲避战乱。当时粮食供应紧张,郑玄就辞退了学生们。崔琰当时也受到了派遣,但是强盗土匪到处都是,西边的路也走不通。于是他就辗转于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的郊外,东边到了寿春,南边到了长江、湖泊附近。离开家四年后才回到家,就用读书弹琴来消遣时间。

袁绍听说后就把他请了过去。当时士兵们非常蛮横,到处掘坟刨墓,崔琰就劝谏说:“以前孙卿说过:‘士兵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武器装备也不精良,即使是汤武这样的圣王,也不能保证打胜仗。’现在路上到处都是白骨,百姓还没感受到您的恩德,应该命令各郡县掩埋尸骨,表现出您的仁慈,效仿文王那样仁爱。”袁绍任命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屯兵,驻扎在延津,崔琰再次劝谏说:“天子现在在许昌,百姓都希望您去支援他,不如就守好自己的地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百姓安居乐业。”袁绍没听,结果在官渡之战中战败了。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想得到崔琰。崔琰就称病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幸亏阴夔、陈琳帮忙才得以脱险。

曹操打败了袁氏,做了冀州牧,就请崔琰当别驾从事,对他说:“我刚刚统计户籍,冀州可以征召三十万兵马,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现在天下四分五裂,九州都分裂了,袁绍袁术兄弟俩互相争斗,冀州百姓的尸骨遍布原野。您还没听说过您的军队仁义之声先到达,先了解一下民情,救救他们脱离苦难,却先去计算兵力,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希望您做的吗?”曹操听了,改变了脸色,向他道歉。当时在座的宾客都吓得脸色发白。

高祖打仗去了并州,把文帝留在了邺城。太子却跑去打猎,还换上了便服,骑着马到处乱跑,心里想的都是玩乐。 琰给他写信劝谏说:“我听说,在田猎时过度沉迷玩乐,书上是批评的;鲁隐公去看鱼,春秋也批评了他。这是周公和孔子的教诲,《周礼》和《春秋》里明确写着的道理。夏朝的教训殷商都经历过,《诗经》里记载得清清楚楚;《礼记》也说,子卯日不适合娱乐,这是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啊!袁绍家族势力强大,公子您却放纵自己,沉迷于奢靡的享乐,名声一点也不好。那些有智慧有德行的人,都对您这样的行为感到担忧;那些强壮的士兵,也因为您的行为而变得松懈。您怎么能带领百万大军,占据河朔地区,却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呢?现在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生活还没得到改善,大家都在盼望着您能有所作为。更何况您父亲还在前方征战,劳苦功高,您更应该谨慎行事,走正道,想想如何治理国家的大计,认真吸取前人的教训,树立良好的榜样,认真考虑如何辅佐您的父亲,把自身安全看作是最大的财富。您却穿着粗俗的衣服,到处乱跑,只顾着追逐野兔的乐趣,忘记了国家大事的重大责任,这怎么能不让有识之士感到担忧呢?希望您能改正错误,满足大家的期望,不要让老臣我犯下大错!”太子回信说:“我之前收到了您的教诲,想让我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可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已经改掉了。”

高祖当了丞相,琰又当上了东西曹掾属,负责处理政务。刚开始担任东曹掾的时候,高祖对他说:“你很有伯夷那样高尚的品德,史鱼那样正直的作风,贪婪的人会羡慕你的名声,勇敢的人会以你为榜样,你完全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表率。所以,我让你担任东曹掾,好好去工作吧!”魏国刚建立的时候,琰被任命为尚书。当时还没立太子,临菑侯植很有才华,也很受高祖喜爱。高祖拿不定主意,就写信秘密地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只有琰公开地回答说:“我听说,《春秋》的道理是立长子为太子,而五官将要仁义孝顺、聪明睿智,才能继承王位。我誓死维护这个原则!”植是琰的哥哥的女婿。高祖很欣赏他的正直,感叹地说:“哎!”然后把琰提升为中尉。

要说这杨修,长得可真精神,高挑的身材,眉清目秀的,胡子都长到四尺长了,看着就威风凛凛,朝中大臣都对他又敬又怕,就连曹操也拿他没办法。有一次,杨修推荐了一个叫杨训的人,其实这杨训能力一般,但人品还不错,挺清正廉洁的。曹操呢,就礼貌地请他来做事了。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写文章歌颂曹操的功劳和美德。当时很多人嘲笑杨训拍马屁,说杨修看走眼了。杨修看了杨训的文章后,给他写了封信说:“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啊,但是啊,以后说不定会有变化呢!”杨修的意思是说,那些批评的人只知道瞎说,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实际情况。

有人把杨修这封信的内容告诉了曹操,说杨修这意思是傲慢,还怨天尤人。曹操一听就火了,说:“俗话说‘生了个女儿’,‘耳’字可不是什么好词啊!‘会当有变时’,这意思分明就是不服气!”于是,曹操就判了杨修徒刑,让人看着,可杨修一点都不服软。曹操还下令说:“虽然杨修受了刑罚,但是他家里还是宾客盈门,门庭若市,他跟宾客说话的时候,胡子一翘,眼睛直视对方,好像很生气的样子。”最后,曹操赐死了杨修。

杨修跟司马朗关系很好,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当时还年轻,杨修就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啊,聪明睿智,果断英勇,那可不是你能比的!”司马朗当时不以为然,但杨修一直这么认为。杨修的弟弟杨林,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就连亲戚都看不起他,但是杨修却一直说:“这就是所谓的大器晚成,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还有涿郡的孙礼和卢毓刚到曹操军中时,杨修就说:“孙礼为人耿直,刚毅果断;卢毓为人清廉,明辨是非,百炼成钢,都是难得的人才啊!”后来,杨林、孙礼、卢毓果然都成了朝廷重臣。杨修的朋友公孙方和宋阶去世后,杨修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的遗孤。他这种识人善用,重情重义的品质,一直为人称道。

一开始,曹操这个人就比较猜忌,凡是让他看不顺眼的人,比如孔融、许攸、娄圭这些人,都因为恃宠而骄,得罪了曹操而被杀。但是,杨修的死,最让人惋惜,直到现在,人们还为他鸣不平,“**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毛玠,字孝先,是陈留平丘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县吏,因为清正廉洁而有名。本来打算逃难去荆州,还没到呢,就听说刘表治理地方不行,于是就去了鲁阳。曹操当上兖州牧的时候,把他招来当治中从事。毛玠跟曹操说:“现在天下四分五裂,皇帝都搬家了,老百姓没活干,又饿又穷,到处逃难,政府连一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老百姓也安不下心来,这局面很难长久。现在袁绍、刘表,虽然兵强马壮,人多势众,但都没有长远打算,也没想着打好基础。用兵打仗,讲求的是策略,要守住地盘就得有钱,应该拥护皇帝,号令天下不服从的人,好好发展农业,储备军需物资,这样的话,称霸天下的事业就能成功了。”曹操很重视他的话,就把他升职为幕府功曹。

就这样,毛玠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采纳,他的仕途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吏,到成为曹操身边的幕僚,毛玠的转变,不仅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干,更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他那番“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建议,也为曹操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远见的传奇。

话说曹操当上丞相的时候,王允曾经是他的下属,负责选拔人才,跟崔琰一起管着选官的事儿。他选的人,个个都是清正廉洁的,那些虽然当时名气很大,但实际能力不行的人,一个都没能被他提拔。他自己也特别节俭,带头过着朴素的生活,所以全国上下的人都开始以廉洁为荣,就连那些达官贵贵,穿衣戴帽都不敢太奢侈。曹操感叹道:“用人像他这样,让天下人都能自我约束,那我这个丞相还有什么用呢!”

后来曹丕当上五官将的时候,亲自去找王允,想让他提拔自己的亲戚朋友。王允回答说:“我这个老头子,能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幸运了,您说的那些人,按规矩根本轮不到他们,所以实在不敢听您的吩咐。” 后来大军回到邺城,要裁撤一些机构。大家都害怕王允,想把东曹给裁了,就一起上奏说:“以前西曹的地位比东曹高,现在应该裁掉东曹。”曹操知道他们的想法,就下令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也在东方最圆,人们说话也习惯先说东方,为什么偏偏要裁掉东曹呢?”于是就裁掉了西曹。

早先曹操攻下柳城后,把缴获的物品分发下去,特意赏赐给王允一个素色的屏风和素色的矮几,说:“你身上有古代贤士的风范,所以送你古代贤士用的东西。”王允虽然位高权重,却一直穿着布衣,吃着素菜,对孤儿寡母照顾得非常周到,把赏赐都用来接济穷人,自己家里一点积蓄也没有。后来他升任右军师。魏国刚建立的时候,他当上了尚书仆射,又负责选拔人才。当时太子还没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很受宠,王允就私下劝曹操说:“以前袁绍因为不分嫡庶,结果导致家族灭亡。废立太子这种大事,最好不要轻易听信谗言。” 后来朝臣们聚会,王允起身去换衣服,曹操指着他说:“这就是古人说的国家的正直之臣,我的周昌啊!”

崔琰死了以后,白圭心里很不爽。后来有个叫白玠的人,出去看见脸上刺字的犯人,他们的老婆孩子都被抓去做官奴婢,白玠就说:“大概是因为老天爷不高兴这些人脸上刺字才不下雨的。” 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把白玠抓起来关进监狱。

大理寺卿钟繇审问白玠,说:“自古以来,圣明的皇帝治理国家,犯人的老婆孩子都要受牵连。《尚书》上说:‘左边的罪不牵连左边的人,右边的罪不牵连右边的人,只有我才会把犯人的老婆孩子都杀了。’司寇的职责是,男人犯了罪就当奴隶,女人就去做苦力。汉朝的法律规定,犯人的老婆孩子充当奴婢,脸上还要刺字。汉朝实行黥墨之刑,这是写在史书上的。现在这些奴婢的祖先犯了罪,即使过了几百年,他们的后代脸上还带着刺字服役,这是为了宽恕老百姓,也是为了减轻犯人的罪责。这怎么能说是违背了上天的意思,而导致天不下雨呢?根据史书记载,事情处理得紧急就会寒冷,处理得宽松就会温暖,处理得宽松就会天旱。白玠你说的这话,是说处理得宽松还是紧急?紧急的时候应该下雨,为什么反而天旱呢?成汤时代那么圣明,田野里都没有草;周宣王时期,旱魃作祟,天旱得厉害。现在旱灾已经持续三十年了,你却把责任归咎于脸上刺字的人,这合适吗?卫国攻打邢国,军队出发就下雨了,罪恶没有迹象,这又怎么解释呢?白玠你这种抱怨的话传到老百姓那里,不满的声音传到了皇帝耳朵里。你说的这话,难道就你一个人说过吗?你见过多少脸上刺字的人?那些脸上刺字的奴婢,你都认识吗?你怎么能见到他们,还跟他们感叹?你什么时候跟谁说的?人家怎么回答你的?在哪一天?在什么地方?事情已经败露了,你不能隐瞒,把事情的经过都交代清楚!”

白玠说:“我听说萧望之被勒死,是因为得罪了石显;贾谊被贬官,是因为得罪了绛侯和灌婴;白起在杜邮被赐剑自杀;晁错在东市被杀;伍子胥在吴国被杀。这些人,有的因为功高盖主被嫉妒,有的因为得罪权贵被陷害。我从小就勤勤恳恳,努力考取官职,我的职位靠近权力中心,很容易受到牵连。如果有人因为私事陷害我,没有人会帮我说话;如果有人冤枉我,也没有人会帮我伸冤。人们贪图钱财,这是法律禁止的,法律禁止贪财,权力却能害人。就像苍蝇一样,到处乱飞,有人在背后诽谤我,诽谤我的人,势力并不在我之上。从前,王叔和陈生争论王廷的正统,宣子来评理。宣子让他们拿出证据,是非曲直有了定论,《春秋》记载了这件事,所以才被记录下来。我不说这些话,就没有时间和人。我说这些话,一定有根据。请您像宣子那样明察秋毫,像王叔那样据理力争。如果我确实有罪,那么在我被处决的那天,就如同安驷的赠礼;如果赐我宝剑,就如同重赏的恩惠。我谨以此陈述事实。”

这时,桓阶和和洽出来为白玠求情。白玠最终免于处罚,在家中去世。曹操赐给他棺材、器物、钱财和绸缎,并封他的儿子为郎中。

徐奕,字季才,是广东东莞人。为了躲避战乱,他去了江东,孙策还很客气地任命了他。不过徐奕后来改了名字,低调地穿着便服回到了老家。曹操当了司空后,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还跟着他一起西征马超。打败马超后,军队回师。当时关中地区刚刚平定,局势还不稳定,曹操就留下徐奕当丞相长史,负责镇守安定西京,西京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佩。后来他又升任雍州刺史,之后又回到曹操身边当东曹属官。当时丁仪等人很受曹操宠信,他们都嫉妒徐奕,想害他,但徐奕始终没被他们影响到。之后,他被派去魏郡当太守。

曹操征讨孙权的时候,又把徐奕调到留府当长史,还对他说:“你的忠诚和正直,古人都比不上你,但是你为人有点太严厉了。以前西门豹用皮带装饰自己来缓和自己的气势,能够用柔和的方式制服强硬的人,我希望你也能做到。现在让你负责留守后方的事务,我就不用再担心后顾之忧了。”魏国建立后,徐奕被任命为尚书,又负责选拔官员,后来升任尚书令。

曹操征讨汉中时,魏讽等人密谋叛乱,中尉杨俊因为失职被降职。曹操叹息说:“魏讽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我的亲信大臣中没有人能够阻止奸邪,防止阴谋啊!我上哪去找像诸葛丰那样的人来代替杨俊呢!”桓阶说:“徐奕就是那样的人。”曹操于是任命徐奕为中尉,还亲自写命令说:“从前楚国有子玉,楚文公为了他,都让他坐在自己旁边;汲黯在朝中为官,淮南王都得听他的计策。《诗经》里说‘邦之司直’,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徐奕担任中尉几个月后,得了重病,请求辞职,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后去世了。

何夔,字叔龙,是陈郡阳夏人。他曾祖父何熙,在汉安帝时期做到车骑将军的高位。何夔小时候就没了父亲,和母亲、哥哥一起生活,因为孝顺友爱而出了名。他身高八尺三寸,长得庄重威严。后来天下大乱,他就躲到了淮南。

后来袁术到了寿春,想请何夔去工作,何夔没答应,但袁术还是把他留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和桥蕤一起攻打围困蕲阳,而蕲阳被曹操死守着。袁术因为何夔是蕲阳本地人,就想胁迫他去劝降蕲阳。何夔就对袁术的谋士李业说:“以前柳下惠听说要攻打一个国家,就露出了忧虑的神色,说:‘我听说攻打一个国家,从来不问问仁义之士的意见,这话怎么会传到我这里来呢?’”说完,他就逃到灊山躲起来了。袁术知道何夔最终不会为他效力,也就作罢了。 袁术的堂兄,山阳太守,的母亲,是何夔的姑姑,所以虽然袁术恨何夔,却也没对他怎么样。

公元197年,诸葛亮要回家乡,怕曹操追究,就偷偷地溜走了,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郡里。没过多久,曹操就把他请到身边,当了司空属官。那时候,有传言说袁术的军队要造反,曹操就问诸葛亮:“你觉得这个消息可靠吗?”诸葛亮回答说:“上天帮助的是顺应天意的人,百姓拥护的是讲信用的人。袁术既没有顺应天意,也不讲信用,却想得到上天和百姓的帮助,这怎么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呢?那些失去民心的统治者,连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更何况身边的人呢!依我看,袁术造反,那是肯定的!”曹操说:“国家失去了贤才就会灭亡,你没有被袁术利用,他造反,也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脾气很严厉,属下要是公务上出了错,经常会被他打板子。诸葛亮一直藏着毒药,发誓宁死也不受辱,所以曹操最终也没动他。后来,诸葛亮被外派到城父县当县令,又升迁为长广太守。长广郡靠近山海,黄巾起义还没完全平定,很多豪杰都背叛朝廷,袁谭还给他们官职呢。长广县有个叫管承的人,手下有三千多户人家,成了强盗,危害一方。有人建议出兵攻打他。诸葛亮说:“管承他们不是天生就喜欢造反,而是习惯了造反,无法回头,没受到好的教化,所以不知道改邪归正。现在如果用兵逼迫他们,他们会害怕被灭族,一定会拼死抵抗。攻打他们不容易取胜,就算胜了,也会伤亡很多官兵和百姓,不如慢慢地用恩德感化他们,让他们自己悔过自新,这样不用动兵就能平定。”于是,诸葛亮派郡丞黄珍去跟管承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管承他们最终都请求投降了。诸葛亮派官员成弘率领军队,长广县丞等人到郊外迎接,备好了牛酒,到郡里来。

之后,又平定了贼寇从钱,他们也有几千人,诸葛亮率领郡兵和张辽一起讨伐,把他们也平定了。东牟人王营,手下有三千多户人家,威胁昌阳县造反。诸葛亮派官员王钦等人,给了他们计策,让他们自己瓦解。不到一个月,所有的事情都平定了。

那时候,太祖刚开始在各州郡推行新的法令,又开始收取租税和丝绸。张夔觉得,因为郡县刚刚建立,又是刚刚经历战乱,不能一下子就严格执行法令,于是就上书说:“自从战乱以来,老百姓都失去了家园,现在虽然稍微安定了一些,但是接受教化的时间还很短。现在颁布的新法令,都是为了严惩违法行为,使天下统一遵守法令。我管辖的六个县,地界刚刚划分好,再加上又闹饥荒,如果一下子就严格执行这些法令,恐怕会有人不服从。如果不服从就不得不杀,那就违背了观察民情、施教于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初衷了。古代圣王根据远近不同而区别赋税,根据治乱不同而制定刑罚,我认为这个郡应该按照边远地区和新开辟地区的制度来治理,对于老百姓的一些小事,就让地方官吏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处理,只要不违背正法,又能顺应百姓的心意就可以了。等到三年之后,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再严格执行法令,那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张夔被召回朝廷,参与丞相的军事决策。

后来,海盗郭祖在乐安、济南一带到处烧杀抢掠,州郡都受不了了。太祖想起张夔以前在长广郡威望很高,就派他担任乐安太守。张夔到任几个月,那些城池就都平定了。

我一开始当的是丞相府东曹掾(yàn,官名)。我当时就跟太祖皇帝说:“自从打仗以来,很多制度都是临时搞出来的,用人方面也没个章法,所以大家各拉帮结派,都忘了什么叫道德。我觉得啊,如果用贤能的人来封爵位,老百姓就会重视道德;如果用能力平庸的人来发俸禄,老百姓就会努力做事。所以,以后用人,一定要先调查清楚他们的乡里口碑,让他们长幼有序,不能乱了套。要公开表彰忠诚正直的人,要明确奖赏那些为公务出力的人,这样贤人和不贤的人就区分开了。还可以修订一下举荐人才的制度,别让那些不实之词蒙混过关,让有关部门认真负责地核实。在朝为官的,定期接受考核,跟东曹一起选拔人才,各司其职。皇上以此观察朝臣的操守,下面也就堵住了争权夺利的源头,这样就能管好下面的人,引导万民向善,天下太平就有希望了。”太祖皇帝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

魏国建立后,我被任命为尚书仆射。文帝当太子的时候,任命凉茂为太傅,我为少傅;皇上还特别下令,让两位太傅和尚书东曹一起选拔太子的属官。凉茂去世后,我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每个月初一,太傅都要去拜见太子,太子要穿戴正式的衣服,以示尊重;其他日子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了。后来我升任太仆,太子想跟我辞行,提前好几天就准备好了礼物,但我压根儿没想去。太子就写信来请我,我说国家有规章制度,所以就没去。我做官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不过,在这个节俭的时代,我的生活却比较奢侈。文帝即位后,封我为成阳亭侯,食邑三百户。我生病了,多次请求辞官。皇上回信说:“礼贤下士,亲近旧臣,这是帝王的常事。亲近旧臣,可以得到辅佐之功;礼贤下士,可以使国家更加兴盛。有阴德的人,必定会有阳报,你虽然病还没好,但上天是会看到的。你安心养病吧,别让我担心。”后来我死了,追谥为靖侯。我的儿子曾继承了我的爵位,咸熙年间当上了司徒。

邢颙,字子昂,是河北河间鄚县人。朝廷征召他做孝廉,州牧也邀请他做官,但他都没去。他后来改了姓名,去了右北平,跟田畴一起过日子。过了五年,曹操平定了冀州。邢颙对田畴说:“黄巾起义已经二十多年了,全国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听说曹操的法律很严厉,老百姓都厌倦了战争,乱到极点就会太平。我想先回去做个表率。”于是就收拾东西回老家去了。田畴说:“邢颙啊,他是百姓里第一个觉悟的人!”然后田畴就去找曹操,推荐邢颙给他当向导,攻打柳城。

曹操任命邢颙做冀州从事,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德行高尚的邢子昂!”后来他被任命为广宗县令,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有关部门上报说他违反了规定,曹操说:“邢颙对旧主忠诚,有始终如一的气节。”就没追究。曹操又任命他为司空属官,后来又做了行唐县令,他劝导百姓务农种桑,当地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丞相门下督,升迁为左冯翊,因为生病,他又辞官了。这时,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在选拔属官,曹操下令说:“侯爵家的官吏,应该选拔像邢颙这样有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人。”于是就让邢颙做了平原侯曹植家的家丞。邢颙为人谨慎,以礼相待,从不阿谀奉承,因此和曹植处得不太融洽。曹植的弟弟刘桢写信劝曹植说:“家丞邢颙,是北方难得的人才,年轻时就秉持高尚节操,为人清静淡泊,话少理多,真是位雅士啊!我实在配不上和这样的人平起平坐。而您对我礼遇有加,对邢颙却比较疏远,我私下担心别人会说您亲近不肖之人,不懂得礼贤下士,只看重像我这样的年轻俊才,却忘记了邢颙这样成熟稳重的人才。这会给您招来非议,罪过不小,希望您能三思而后行。”后来,邢颙参与丞相军事,升迁为东曹掾。

当初,太子还没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很受宠爱,丁仪等人也极力吹捧他。曹操问邢颙的意见,邢颙回答说:“让庶子继承皇位,这是历代的教训啊!希望殿下慎重考虑!”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就立曹丕为太子,并任命邢颙为太子少傅,后来又升迁为太傅。文帝曹丕即位后,邢颙担任侍中尚书仆射,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出任司隶校尉,又调任太常。黄初四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邢友继承了他的爵位。

鲍勋,字叔业,老家是泰山平阳,是汉朝司隶校尉鲍宣的第九代孙。鲍宣的后代有人从上党搬到了泰山,就一直住在那儿了。鲍勋他爹叫鲍信,在汉灵帝当皇帝的时候当过骑都尉,后来大将军何进派他去东边招兵。后来又当了济北相,跟咱们太祖曹操关系挺好,结果因为曹操的事儿,他被杀害了。这事儿《董卓传》和《武帝纪》里都写着呢。建安十七年,太祖曹操追认了鲍信的功劳,上表封鲍勋他哥鲍邵为新都亭侯。然后又让鲍勋当了丞相府的掾属。

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的时候,鲍勋被任命为中庶子。后来又调到黄门侍郎,之后又外放,当了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嘉的妹夫在曲周县当小吏,因为处理盗窃官府布匹的事儿,按律法该杀头。当时太祖曹操在谯县,太子在邺城,多次写信给鲍勋,想让鲍勋网开一面。鲍勋觉得这事儿不能随便放过,就把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曹操。鲍勋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就秉公办事,一点也不徇私,太子本来就不太待见他,这下子因为这事儿,更生气了。正好赶上郡里休兵的事儿没按时完成,太子就偷偷地让中尉参奏,把鲍勋的官职给免了。过了一段时间,鲍勋又当上了侍御史。延康元年,太祖曹操死了,太子继位当了皇帝,鲍勋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还兼任侍中。

汉文帝继位后,功臣们纷纷建议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关注军队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对百姓要宽厚仁慈。那些华丽的宫殿苑囿,可以留给后代再建。” 后来文帝打算去打猎,功臣上奏章阻止,说:“我听说古代的五帝三王,没有一个不是先重视根本,树立教化,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陛下仁慈圣明,富有同情心,和古代的贤明君主一样。我希望陛下能够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为后世留下榜样。可是,您怎么会在这样不明智的时候,去做狩猎这种事情呢!我冒着生命危险来劝谏,希望陛下能够仔细考虑。” 文帝看完奏章后,生气地撕毁了它,还是去打猎了。

打猎途中,文帝突然停下来,问身边的侍臣:“打猎的乐趣,和八音之乐相比,哪个更好?”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比八音之乐更胜一筹。”功臣立刻反驳道:“音乐,上可以沟通神明,下可以协调人伦,能够使国家安定繁荣,万邦太平。改变风俗,没有什么比音乐更有效的了。况且打猎,在野外张扬华丽的仪仗,破坏了生养万物的天理,还要顶风冒雨,不顾时节。从前鲁隐公在棠地观看打渔,《春秋》都批评了他。即使陛下认为打猎很重要,但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做的。” 然后他又奏道:“刘晔谄媚奉承,不忠于国家,迎合陛下的错误想法。这就像梁丘据讨好遄台一样,刘晔也是这种人。请让有关部门查处他的罪行,以维护皇室的尊严。” 文帝勃然大怒,打猎也打不下去了,直接把功臣贬为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和仆射司马宣王一起推荐功臣担任宫正,宫正就是御史中丞。皇帝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任命他。百官都对他非常敬畏,个个都小心翼翼,不敢怠慢。六年秋天,皇帝想要征讨吴国,群臣都进行了大讨论,功臣当面劝谏说:“我们的军队多次征讨吴国,都没有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吴国和蜀国互相依靠,凭借险要的地形,难以攻克。往年龙舟在江中漂流,被困在南岸,皇帝陛下身处险境,我们做臣子的都吓得魂飞魄散。那次宗庙差点被毁,这是给后世的一个教训。现在又要劳师远征,每天花费大量钱财,国家空虚,反而让那些狡猾的敌人更加嚣张,我认为这样做不可取。” 皇帝更加生气了,把功臣贬为治书执法。

皇帝从寿春回来,在陈留郡的边界驻扎军队。陈留郡太守孙邕去拜见曹操,送上一些礼物表示敬意。当时军营还没建好,只立了一些标志性的界限。孙邕走的是偏僻小路,没走正道。军营的令史刘曜想弹劾他,但曹操说营垒还没建成,就阻止了刘曜,没追究这件事。

大军回到洛阳后,刘曜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处罚,曹操奏请皇帝免了他的职,把他打发走了。可是刘曜私下里向皇帝告状,说曹操私下里放过了孙邕。皇帝下诏说:“曹操这是指鹿为马,把他交给廷尉审判!”廷尉根据法律规定,判曹操死刑,要关押五年。三个法官却不同意,说按照法律应该罚款两斤黄金。皇帝大怒,说:“曹操罪该万死,你们居然敢轻判他!把这三个法官以下的人,都交给负责查办奸邪的官员,我要让他们这些老鼠都钻到一个洞里去!”

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代理廷尉高柔等等,都上书为曹操求情,说曹操的父亲信,对先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有功劳。但是皇帝不肯答应,最终杀了曹操。曹操平时为人正直,清廉而且乐于施舍,死的时候家里一点余财都没有。二十天后,文帝也去世了,大家都为曹操感到惋惜和愤恨。

司马芝,字子华,是河内温县人。年轻时是个读书人,因为避乱去了荆州。在鲁阳山遇到强盗,同行的人都丢下老人和小孩逃跑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留下来保护他的老母亲。强盗来了,拿着刀指着司马芝,司马芝磕头说:“我母亲年纪大了,就拜托各位了!”强盗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了他不义。”于是司马芝就免于一死,用鹿车推着母亲逃走了。他在南方住了十多年,一直辛勤耕作,保持着高尚的节操。

话说当年太祖平定荆州,任命芝当了菅县县令。那时候天下刚刚统一,很多地方都不遵守法令。荆州的郡主簿刘节,是当地有名望的豪族,家里宾客有一千多户人家,他们平时不是当盗贼,就是扰乱官府的正常运作。没过多久,芝就征调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当兵。县里的官员和属吏上报说:“刘节家以前从来没服过徭役,要是到时候他藏匿王同等人,那肯定要留下隐患。” 芝不听劝,直接给刘节写信说:“你身为大族,又是郡里的重要官员,你的宾客却从来不参加徭役,这不仅让老百姓怨声载道,恐怕还会传到朝廷去。现在我征调王同等人当兵,希望你能及时把他们送来。”

兵丁已经集合到郡里了,可刘节却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让督邮以军务紧急为借口,故意刁难县里,县里的官员和属吏没办法,只能请求代替王同等人去服兵役。芝一听,立刻给济南太守写信,详细陈述了刘节的罪行。济南太守郝光一向敬佩芝,马上就派刘节去服兵役了。青州的人都说芝“把郡主簿都抓去当兵了”。后来,芝被提升为广平县令。

后来,征虏将军刘勋,权势很大,又骄横跋扈,偏偏还是芝以前在荆州当县令时的上司,他的宾客和子弟经常在广平县犯法。刘勋给芝写信,信里没署名,却托了很多关系,想让芝网开一面。芝压根儿没理他,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后来刘勋因为犯了大罪被杀,和他有关系的人都受到了惩罚,而芝因为秉公执法而名声大噪。

大理寺正这个职位,他当上了。有一次,有人偷了官府的布料,藏在厕所里。当时办案的官员怀疑是女工干的,就把她抓起来关进监狱。 李芝说:“办案子要出问题,问题就出在太严厉、太粗暴。现在赃物已经找到了,再去审问她的话,要是扛不住刑,很可能会屈打成招。屈打成招的情况,是不能用来定案的。 简单易行,这是上位者应该做的;不放过有罪的人,这是太平盛世的治理方法。现在把有嫌疑的人放了,以此来彰显简单易行的原则,这样不好吗?”太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李芝先后担任甘陵、沛县、阳平三地的太守,每个地方都干出了政绩。黄初年间,他被调到中央当了河南尹。他秉公执法,打击豪强,保护弱势群体,那些私下求他办事的人,他一概不理。 有一次,宫里的官员想托李芝办事,但不敢直接跟他说,就找了李芝妻子的伯父董昭。董昭即使这样,也害怕李芝,不敢帮忙。李芝就教育手下的人说:“做领导的,能制定规章制度,但不能保证下属一定不会犯错;下属能犯错,但不能保证领导一定不会知道。 制定了制度还犯错,这是领导的失职;犯了错领导还知道了,这是下属的灾祸。领导失职在上,下属受灾祸在下,这就是政事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大家是不是都应该努力啊!” 从此以后,他的下属们个个都认真负责起来。

有一天,门下省的巡查人员怀疑门卫偷了根簪子,门卫矢口否认,巡查人员就把他抓起来关了起来。李芝说:“很多东西长得相似很难区分,如果不是像离娄那样眼力极佳的人,都很容易弄错。就算真是门卫偷的,巡查人员又何必为了区区一根簪子,而冤枉一个同僚呢?这件事就别再追究了。”

明帝当了皇帝,就封他做关内侯,地位一下就高了。没过多久,有个叫曹洪奶妈的人,跟临汾公主的侍女,一起因为犯了事儿,被关进了洛阳的监狱。 这可是件麻烦事!

卞太后派了个黄门官到府里传旨,要放了她们。可当时的廷尉张芝,觉得这事儿不对劲,没敢直接放人,而是自己先让人查清楚案情,把案子审理完毕。然后,他还赶紧写了个奏折给皇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那些该判死刑的,都得先上报请示您老人家。以前有规定,禁止那些乱七八糟的祭祀活动,为的是端正社会风气。现在这几个人犯的可是跟妖魔鬼怪有关的罪名,案情还没完全搞清楚呢,黄门吴达就来传太皇太后的旨意,要放人。我不敢擅自放人,怕有人从中作梗,所以赶紧向您汇报情况。实在不行,就先把她们关几天。要是因为这事儿没及时处理完,那就是我的责任,所以,我冒着犯错的风险,直接让人把案子审完了,然后就处决了她们,请您责罚我吧!”

皇帝看完奏折后,亲自写了回信说:“我看了你的奏折,明白你一片忠心,想严格执行我的命令,所以才这么做的,这完全是按照我的意思办事,你不用谢我。以后再有黄门来传旨,你都别理他们!” 张芝当廷尉十一年,期间多次提出对法律条文不合理的地方,建议修改完善。他在朝中做官,一直都是很正直的。

后来,因为跟一些来朝拜的诸侯王和京城里的人来往密切,张芝被免职了。 这可真是个让人惋惜的结果啊!

话说这位大司农,以前啊,那些负责农业的官员和老百姓,都跑去经商赚钱去了,把正经农活给耽搁了。 这大司农叫何曾,他就上奏章给皇帝说:“皇上啊,您治理国家,应该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尚书》里就说了:‘三年都没存粮,这国家还能叫国家吗?’管子也说过,囤积粮食是头等大事。现在呢,北方还有胡人没灭掉,战争没完没了,国家最重要的是粮食和布匹啊!咱们武帝皇帝当年还专门设立了屯田官,就是为了发展农业的。建安年间,全国粮仓都装满了,老百姓都过得好好的。可自从黄初年间开始,就让那些农业官员经商去了,各顾各的,这哪是国家应该有的样子啊!皇上您把天下当家,就像《左传》里说的:‘老百姓都穷,您靠谁富裕呢?’ 要想富足,就得抓住农时,充分利用土地。那些商人追求暴利,虽然看起来赚得多,但对国家整体来说,损失更大,还不如多开垦一亩地呢!农民种地,从正月开始耕种,一直到十月收割完,忙活一年到头,哪天不是为了农活? 现在这些农业官员,都说‘留下来的人要为外出经商的人管理田地,催促他们干活,没办法啊!’ 他们说没时间干农活,是因为他们有时间经商,其实他们是有余力的。我认为啊,不应该让他们再经商了,就专心务农吧,对国家有利!” 皇帝听了他这番话,就同意了。

何曾当官的时候,每当上面有人问话,他总是先跟幕僚们商量好,了解上级的意思,然后教他们怎么回答,回答得都恰到好处。何曾为人正直,不装清高。跟客人谈论事情,要是对方说得不对,他就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当面批评,私下里从不背后说人坏话。他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留下,从魏朝到现在,当过河南尹的,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清廉。

芝死了,他儿子子岐继承了爵位。子岐先是在河南当个小官,后来升到廷尉正,又升任陈留县令。梁郡关押着一大批犯人,案情复杂,牵涉面广,好几年都没审理完。朝廷下令把这些犯人转移到子岐管辖的县里。县里请求提前准备好牢房和相关设施。子岐说:“现在关押的犯人有几十个,他们狡猾奸诈,难以对证,而且已经被关押折磨得够呛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很容易就能看出来。难道还要让他们继续在监狱里待很久吗?”

到了监狱后,子岐亲自审问犯人,犯人们都不敢再隐瞒欺骗了。一天之内就把案子审理完毕了。因为办案出色,子岐很快升任廷尉。那时候大将军曹爽专权,尚书何晏、邓飏等人是他的左右手。南阳人圭泰曾经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曹爽,被关进了廷尉监狱。邓飏审理此案,想要严惩圭泰。子岐责备邓飏说:“你们这些位高权重的朝廷大臣,是辅助皇室的栋梁之才,竟然不能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反而放纵私欲,冤枉无辜,让老百姓人心惶惶,这算怎么回事?”邓飏被子岐说得又羞愧又生气,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子岐担心自己因为得罪曹爽而获罪,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享年35岁。他的儿子子肇继承了他的爵位。

评论说:徐奕、何夔、邢颙他们为人清高刚正,是当时的名人。毛玠清廉正直,司马芝忠诚耿介,他们这些人大概都是刚正不阿的性子。崔琰品格高尚,鲍勋秉公执法,但他们最终都没有善终,真是可惜啊!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既聪明又贤明”,《尚书》也推崇“正直而又能温和”,如果没有兼备这些才能,谁能做到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