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蛮夷猾夏”,诗里写“玁狁孔炽”,匈奴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祸患,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从秦汉开始,匈奴就一直骚扰边境。汉武帝虽然对外用兵,东边平定了两越和朝鲜,西边讨伐贰师国和大宛国,还开通了通往邛苲和夜郎的路,但这些地方都在边远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安危影响不大。而匈奴离中原最近,他们南下入侵,三边都要打仗,所以汉朝多次派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北伐,深入敌境追击单于,夺取他们的肥沃土地。后来匈奴才勉强保住地盘,称臣纳贡,国力也越来越弱。
建安年间,呼厨泉南单于来朝见天子,然后就留在宫里当侍卫了,让右贤王管理匈奴,匈奴也变得比以前对汉朝更恭敬了,比汉朝以前的那些匈奴好多了。但是乌丸和鲜卑逐渐强大起来,因为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朝廷没空顾及边疆,所以乌丸和鲜卑就占据了漠南地区,到处烧杀抢掠,北方边境一直受他们困扰。后来袁绍控制了河北,就收服了三个郡的乌丸人,封他们首领为王,收编了他们的精锐骑兵。之后,尚书和熙又逃到了蹋顿那里。蹋顿很厉害,边境的老人们都把他比作冒顿单于,他仗着地处偏远,敢收留逃亡的人,在众多蛮族中称王称霸。
曹操暗中调兵北伐,出其不意,一战就打败了蹋顿,北方少数民族都害怕了,曹操的威名传遍了北方边疆。然后曹操就让乌丸人归顺朝廷,一起征讨敌人,边境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后来鲜卑首领轲比能统一了鲜卑各部,收复了匈奴以前的土地,从云中、五原以东到辽水,都成了鲜卑的地盘。他们多次侵犯边境,幽州和并州受苦不少。田豫经历了马城之围,毕轨在陉北打败仗。青龙年间,魏明帝听从王雄的建议,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轲比能死后,鲜卑各部落四分五裂,互相攻打,强大的部落逃到远处,弱小的部落就向朝廷投降。这样一来,边境就相对安定了,漠南地区也少有战事了,虽然偶尔有盗贼出没,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互相勾结,大规模作乱了。
乌丸和鲜卑就是古代所说的东胡。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以前发生的事情,汉朝的史书上都记载了。所以我这里只介绍汉末魏初以来发生的事情,以补充一下关于少数民族变故的记载。
话说东汉末年,辽西乌丸的老大丘力居,手下带了五千多部落,上谷乌丸的老大难楼,手下带了九千多部落,这两个家伙都自称大王,牛气得很! 辽东那边也有个乌丸老大叫苏仆延,手下有一千多个部落,自称峭王;右北平的乌丸老大乌延,手下八百多个部落,自称汗鲁王。这几个乌丸老大个个都是人精,又勇猛又厉害。
后来,中山太守张纯造反了,跑到丘力居那儿去了,还给自己封了个“弥天安定王”的头衔,自称是三郡乌丸的元帅,带兵到处烧杀抢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个州都遭了殃,老百姓死伤无数。 汉灵帝快死的时候,朝廷任命刘虞当幽州牧,招募胡人去砍张纯的头,这才算是平定了北方的乱局。
过了一段时间,丘力居死了,他儿子楼班年纪太小,他堂弟蹋顿却是个厉害角色,有勇有谋,于是就接替丘力居当了老大,管着那三个乌丸王,大家都听他的。 当时袁绍和公孙瓒打仗打得没完没了,蹋顿就派人去跟袁绍说,咱们联手吧,我帮你打公孙瓒,事成之后,你得给我好处。结果袁绍还真信了,跟蹋顿联手打败了公孙瓒。 袁绍还假传圣旨,给蹋顿、峭王、汗鲁王都封了官,还给他们一人发了一块单于的印章,真是霸气侧漏!
楼班势力很大,峭王带着他的手下拥立楼班当单于,蹋顿当王。不过,这蹋顿挺会耍心眼儿的。
广阳的阎柔,年轻的时候就在乌丸、鲜卑部落里混,深得那些人的信任。他就利用鲜卑人,杀了乌丸校尉邢举,自己顶替了他的位置。朝廷一看,赶紧赏赐安慰他,好让他安抚好北边。后来袁尚战败逃到蹋顿那里,仗着蹋顿的势力,又想图谋冀州。正赶上曹操平定了河北,阎柔就带着鲜卑、乌丸的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就让他继续当校尉,还让他拿着汉朝的使节,像以前一样管理广宁。
建安十一年,曹操亲自去柳城征讨蹋顿,他偷偷地走小路,还没到一百多里,蹋顿就发现了。袁尚和蹋顿带着军队在凡城跟曹操硬碰硬,兵力非常强大。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军的阵势,先没急着进攻,仔细观察敌人的细微动静,然后才发起攻击,打败了敌军,当场斩杀了蹋顿,死尸遍野。楼班、乌延他们赶紧逃到辽东,辽东也把他们杀了,把脑袋送来。剩下的乌丸人都投降了。
等到幽州、并州阎柔管辖的那些一万多乌丸部落,曹操都把他们迁徙到中原地区居住,还带着他们的首领和族人一起征战。从此,这三个郡的乌丸骑兵就成了天下闻名的精锐部队了。
鲜卑人步度根当上老大后,手下的人渐渐没以前那么强盛了。他哥哥扶罗韩也拉起了一支几万人的队伍,自称大人。建安年间,曹操平定了幽州,步度根和轲比能他们就跟着乌丸校尉阎柔一起投降了。后来代郡的乌丸首领能臣氐他们叛乱,想归顺扶罗韩。扶罗韩带着上万骑兵去迎接他们。到了桑乾河,能臣氐他们一合计,觉得扶罗韩管得不太严,怕这事儿办不成,又派人去叫轲比能。轲比能马上带着上万骑兵赶到,正准备一起盟誓呢。
结果轲比能就在会上把扶罗韩给杀了,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和他的部下都归顺了轲比能。轲比能因为杀了泄归泥的父亲,所以对他特别好。步度根因此就恨上了轲比能。魏文帝曹丕登基后,田豫担任乌丸校尉,负责管理乌丸和鲜卑,驻扎在昌平。步度根派人送马匹来进贡,文帝封他为王。后来步度根和轲比能多次互相攻击,步度根的人马越来越少,带着一万多人跑到太原、雁门郡躲了起来。
步度根就派人去跟泄归泥说:“你爹是被轲比能杀的,你不想着报仇,反而投靠仇人。现在虽然他待你好,那是想杀你的计策啊!不如回来跟着我,咱们是至亲骨肉,怎么能跟仇人一样呢?” 于是泄归泥带着他的部落逃回步度根那里,轲比能追都没追上。到了黄初五年,步度根亲自到京城进贡,受到了丰厚的赏赐,从此一心一意地守卫边疆,不再作乱。而轲比能势力越来越强大。魏明帝曹睿即位后,一心想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减少战争,只是把他们控制起来而已。
到了青龙元年,轲比能诱骗步度根和他结为兄弟,亲密无间。结果步度根带着泄归泥和他的部下都投靠了轲比能。轲比能就带兵去袭击并州,杀害抢掠百姓。魏明帝派骁骑将军秦朗去征讨他,泄归泥叛变了轲比能,带着他的部下投降了朝廷,被封为归义王,朝廷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让他继续住在并州。最后,步度根被轲比能杀死了。
轲比能原本是鲜卑族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因为他勇敢善战,又公正断案,从不贪图钱财,所以大家都推举他当领袖。他的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后,很多汉人逃亡到他那里,他还教他们制作兵器盔甲,学习汉字。所以他管理部落的方式,都模仿汉人的做法,外出打猎,也像汉人那样设置旗帜,用鼓声指挥进退。
建安年间,他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曹操西征关中时,田银在河间叛乱,轲比能就率领三千多骑兵跟随阎柔一起打败了田银。后来代郡的乌丸叛乱,轲比能又参与了这次叛乱,给朝廷造成了损失。曹操派鄢陵侯臧彰为骁骑将军北征,大败了叛军。轲比能逃回了塞外,后来又再次向朝廷进贡。
延康初年,轲比能派使者进献马匹,魏文帝也封他为附义王。黄初二年,轲比能把在鲜卑的五百多户魏人送回代郡居住。第二年,轲比能率领部落首领和代郡乌丸的修武卢等三千多骑兵,带着七万多头牛马到市场交易,还安排一千多户魏人定居在上谷。
后来他和东部鲜卑的首领素利以及步度根三部发生冲突,互相攻击。田豫从中调解,才阻止了他们继续互相残杀。五年后,轲比能再次攻打素利,田豫率领轻骑兵直捣轲比能的后方。轲比能派一个小将琐奴去抵挡田豫,田豫率兵追击,打败了琐奴,从此轲比能对田豫心怀不满。
于是轲比能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说:“我们这些蛮夷不懂汉字,所以阎柔校尉才能把我保荐给天子。我和素利有仇,以前攻击过他,而田校尉却帮助素利。我出兵时派琐奴去作战,听说田校尉来了,就立刻撤兵了。步度根经常抢劫,还杀害了我的弟弟,却诬陷我抢劫。我们蛮夷虽然不懂礼义,但我的兄弟子孙都受了天子的封赏,牛马都知道选择好的水草,更何况我们人呢!将军应该向天子为我说明真相!”鲜于辅把信交给魏文帝,文帝又派田豫去招抚安抚轲比能。
轲比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手下有十多万骑兵。每次抢劫获得的财物,他都平均分配,当场就分发完毕,从不私藏,所以部下都为他卖命,其他部落的首领也都敬畏他,但他仍然比不上檀石槐。
公元228年,朝廷派使者夏舍去郁筑鞬部落,结果夏舍被郁筑鞬给杀了。 那年秋天,豫州刺史就带兵出塞去讨伐郁筑鞬,打了个大胜仗。 军队回到马城的时候,比能带着三万骑兵把豫州刺史围困了七天。 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素来被鲜卑人信任,他去跟比能说和,这才解了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和一些校尉一起,用恩惠和信用去安抚比能,比能就多次到边境来进贡。
到了公元229年,比能又把步度根给忽悠了,让步度根叛变了并州,还跟步度根结成亲家,自己带着一万骑兵在陉山以北迎接步度根。并州刺史毕轨就派将军苏尚、董弼他们去打比能,比能派他儿子带兵跟苏尚他们打仗,在楼烦打了一仗,还害死了苏尚和董弼。 到了公元231年,王雄派勇士韩龙暗杀了比能,然后立了比能的弟弟当首领。
素利、弥加、厥机这几个鲜卑首领,都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离得远,一开始没怎么闹事,但是他们的人比比能多得多。 建安年间,因为阎柔进贡,跟朝廷通商,曹操都特别优待他们,封他们为王。厥机死了以后,又立了他的儿子沙末汗为亲汉王。 延康年间,他们又都派人送马匹来进贡。 文帝又封素利和弥加为归义王。素利和比能经常打仗。公元228年,素利死了,他儿子还小,就由他弟弟成律归当王,暂时代管他的部落。
话说这书里写着,咱们国家啊,东边一直到海边,西边一直到流沙。这九服的制度,书上都写得很清楚。但是,荒凉的地方外面,再往远的地方,那就不是咱们能走到的,更别说知道那些地方的风俗习惯了。从虞舜到周朝,西边戎狄那边有送白环的,东边夷狄那边有肃慎进贡的,这些都是很久很久才发生一次的,可见当时那些地方离咱们有多远。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一直找到黄河的源头,走遍了好多国家,还设立了都护府来管理西域,这才对西域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所以史书上才能记载得那么清楚。魏朝的时候,虽然西域没那么全都能来朝贡了,但像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这些大国,每年都来进贡,跟汉朝时候差不多。可是公孙渊呢,他和他祖上三代都管着辽东,皇帝把他当作边疆地区的大臣,让他负责海外的事务,结果就隔断了东夷和中原王朝的联系,东夷的国家们没办法跟咱们来往了。
景初年间,魏明帝大举用兵,消灭了公孙渊,又偷偷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带方这两个郡,从此海边就太平了,东夷也臣服了。后来高句丽叛乱,又派兵去讨伐,追得很远很远,过了乌丸、骨都,过了沃沮,甚至到了肃慎的地界,一直到大海边。那边的老人说,最近出现了一些长相奇怪的人,所以我们就考察了那些国家,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大大小小的国家,都一一记录下来,各有各的名字,可以详细记载下来。
虽然是蛮夷之地,但他们也讲究祭祀礼仪。要是咱们中原的礼仪出了问题,去问问那些蛮夷,他们反而还知道得比较清楚呢!所以,我就把这些国家整理出来,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写出来,补充一下以前史书上没写到的内容。
夫余国在长城以北,离玄菟郡有一千多里地,南方跟高句丽接壤,东边是挹娄,西边是鲜卑,北边是弱水,国土面积大约有两千里见方。户口有八万户,人民都是当地土著,有宫殿、仓库和监狱。境内多山多水,在东夷各族中算是地势比较平坦开阔的。土地适合种植五谷,但是不产水果。夫余人身材魁梧,性格强悍勇敢,而且老实厚道,不爱抢劫掠夺。国家有国王,官员的名称都用六畜的名字来命名,比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有大使、大使者、使者等等。各个村落里都有豪强地主,他们名下的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奴仆。这些“加”也就是地主们,各自管辖着不同的区域,管辖范围大的能管几千户人家,小的也有几百户。他们吃饭喝酒都用俎豆(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各种礼仪活动,比如会见宾客、敬酒、洗杯,都讲究揖让进退。每年正月要祭祀上天,全国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连续几天吃喝玩乐,歌舞庆祝,这叫做“迎鼓”。在这个时候,国家会暂停刑罚,释放囚犯。
在国内,人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都是宽大的白色布袍、裤子,鞋子是皮做的。出国的时候,就穿绸缎、锦缎和毛毯做的衣服,地位高的人还会穿狐狸、狖(一种猴子)和貂皮的大衣,帽子上还会用金银装饰。夫余人跟别人说话,翻译官传话时,都要跪在地上,手撑着地,偷偷摸摸地耳语。他们的法律非常严厉,杀人偿命,家属也要充当奴婢。偷盗的话,要处以十二倍的罚款。男女通奸和妇女嫉妒别人,都要处死。他们尤其痛恨嫉妒的行为,被处死的嫉妒妇女的尸体,会被扔到国都南面的山上,任其腐烂。如果女方家属想要尸体,就得送牛马才能取回。夫余人有兄死妻嫂的习俗,这跟匈奴的风俗一样。夫余善于饲养牲畜,盛产良马、赤玉、貂皮、美丽的珍珠,珍珠大的像酸枣一样。他们的武器是弓箭、刀矛,家家户户都有盔甲武器。夫余国的老人会给后人讲述古代亡国的故事。他们建造的城墙和栅栏都是圆形的,看起来就像监狱一样。夫余人无论白天黑夜,老幼都唱歌,声音整天不断。如果有军事行动,也要祭祀上天,杀牛观察牛蹄来占卜吉凶,牛蹄裂开了就预示着凶兆,牛蹄完整就预示着吉兆。如果遇到敌人,地主们会亲自带兵作战,百姓们则负责运送粮食和食物。夫余人死后,夏天都用冰块保存尸体。他们实行殉葬,殉葬的人数多的能达到上百人。他们厚葬死者,有椁(古代盛放棺材的大木箱)而没有棺材。
话说夫余国本来是属于玄菟郡的。汉朝末年,公孙度在辽东地区称霸一方,威震四方夷族,夫余王尉仇台干脆就归顺了辽东。那时候句丽和鲜卑都很强大,公孙度觉得夫余夹在两个强敌中间,挺危险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尉仇台。尉仇台死后,他的儿子简位居继位。简位居没有嫡子,只有一个私生子叫麻余。简位居死后,大臣们一起拥立麻余为王。
牛加的侄子,也是简位居的堂兄,名叫位居,担任夫余国的大使。他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深得民心,每年都派使者到京都去进贡。正始年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句丽,顺便派玄菟太守王颀去夫余一趟。位居亲自率领大臣们到郊外迎接,还提供了大量的军粮。不过,他的叔父牛加却另有打算,位居后来杀了牛加父子,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并且派人把这些东西都送到了官府。
以前夫余国的风俗是这样的:要是遇上旱涝灾害,庄稼歉收,他们就都怪罪到国王头上,有的说应该换个国王,有的说干脆把国王杀了算了。麻余死后,他的儿子依虑才六岁,就被立为国王了。汉朝的时候,夫余王的葬礼要用玉匣,而且这些玉匣通常都预先交给玄菟郡保管,等国王死了再取回来用。公孙渊被杀后,玄菟郡的仓库里还留着一副玉匣呢。现在夫余国的仓库里,还保存着好几代传下来的玉璧、玉圭、玉瓒,当成宝贝一样供奉着,老人们都说这是以前汉朝赏赐下来的。他们的印章上刻着“濊王之印”,国家里还有一个古城叫濊城,看来夫余国原本就是濊貊的土地,而夫余王自称“亡人”,大概也是有原因的吧。
高句丽在辽东的东边,远得很,大概一千多里地。南方跟朝鲜、濊貊接壤,东边是沃沮,北边是夫余。他们的都城在丸都山下,国土面积大概有两千里见方,户口有三万户。那地方多山多深谷,没啥平原和沼泽。老百姓就顺着山谷住,喝山里的水。没啥好田地,就算使劲耕种,也养不活自己。他们那儿的习俗是节俭吃饭,却喜欢盖漂亮的房子,在自家房子旁边盖大房子祭祀鬼神,还祭祀灵星和社稷神。高句丽人性格比较凶狠急躁,喜欢打家劫舍。
国家有国王,官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等,官职高低等级分明。以前东夷人说他们是夫余人的一支,语言和很多事情都跟夫余差不多,但他们的性格、穿着打扮却不一样。高句丽原本有五个部落,分别是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开始的时候是涓奴部当国王,后来势力渐渐衰弱,现在是桂娄部的人当国王。汉朝的时候,曾经送给他们一些乐队和乐器演奏的人,他们也经常到玄菟郡去接受皇帝赏赐的朝服和帽子。高句丽国王负责管理这些赏赐的名单。后来他们渐渐骄横起来,就不再去玄菟郡了,在东边边境修了一座小城,把朝服和帽子放在城里,每年去取。现在胡人还管这座城叫“帻沟溇”。“帻沟溇”是高句丽语,意思是城。他们设置官员,有对卢就不设沛者,有沛者就不设对卢。国王的亲戚,高级官员都称作古雏加。涓奴部是原来的国王部落,虽然现在不当国王了,但他们的首领仍然可以称作古雏加,还可以建宗庙,祭祀灵星和社稷神。绝奴部的人世代和国王通婚,他们的首领也称作古雏加。
其他的高级官员也自己设使者和皂衣先人,这些人的名字都要报给国王知道,就像卿大夫家的家臣一样。他们一起坐一起起,但不能和国王家的使者、皂衣先人平起平坐。高句丽国内的大户人家不种地,光吃饭的人就有上万张嘴,下面的老百姓得从老远的地方挑米粮、鱼盐供他们吃。高句丽人喜欢歌舞,城里乡下,晚上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没有大的仓库,家家户户都有个小仓库,叫“桴京”。高句丽人爱干净,喜欢酿酒。他们行礼是跪拜,单膝着地,这和夫余人不一样,走路都跑着走。十月的时候祭天,全国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叫“东盟”。集会的时候,大家都穿锦绣衣服,戴金银首饰打扮自己。高级官员和主簿戴帽子,帽子很合身,没有多余的部分;低级官员戴折风帽,形状像弁帽。
高句丽国的东边有个大洞穴,叫隧穴。十月全国集会的时候,要迎接隧神回到国东,在洞穴上面祭祀它,并在神位上放一个木制的隧穴模型。他们没有监狱,犯了罪,官员们商量一下就杀了,然后把犯人的妻子儿女没收为奴婢。高句丽人的婚姻习俗是这样的:说好婚事后,女方在自家大房子后面盖个小房子,叫“婿屋”。晚上新郎到女方家门口,跪拜请求住下,这样反复几次,女方父母才允许他住进小房子。旁边放些钱财,等到孩子长大后,新娘才回婆家。他们的风俗比较放荡。男女结婚后,就开始准备丧葬用的衣服。他们厚葬,把金银财宝都用在死人身上,堆石成坟,栽种松柏。他们的马都比较矮小,善于爬山。高句丽人强壮有力,善于战斗,沃沮、东濊都归附他们。还有一个叫小水貊的国家。高句丽建国的时候,住在一条大河边上,西安平县北边有一条小河,南流入海,高句丽的一支住在小河边上建国,所以叫小水貊,他们出产很好的弓,就是所谓的“貊弓”。
王莽刚开始派高句丽的军队去打匈奴,那些士兵不愿意去,王莽硬逼着他们走,结果他们都逃跑了,跑到塞外当起了强盗土匪。辽西太守田谭去追击他们,却被杀了。各州郡县都把责任推到高句丽侯騊身上。严尤上奏说:“那些高句丽人犯法,罪责不应该怪到騊头上,应该安抚他们。现在却给他们安上这么大的罪名,恐怕会让他们彻底造反。”王莽根本不听,下令让严尤去攻打他们。严尤骗騊来,然后把他杀了,把他的脑袋送到长安。王莽非常高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国,还把高句丽改名叫下句丽。那时候高句丽还是个侯国,到了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才派使者来朝贡,这才开始被叫做王。
殇帝和安帝在位期间,句丽王宫多次袭击辽东,还归顺了玄菟郡。辽东太守蔡风和玄菟太守姚光觉得宫是两郡的祸害,就带兵去讨伐他。宫假装投降求和,结果两郡的军队没前进。宫暗地里派兵攻打玄菟,烧了候城,冲进辽隧,杀害了官吏和百姓。后来宫又去袭击辽东,蔡风轻敌,带兵去追击,结果军队全军覆没。宫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伯固继位。
顺帝和桓帝在位期间,伯固又去袭击辽东,抢劫了新安、居乡,还攻打西安平,在路上还杀了带方县令,还抢走了乐浪太守的妻子。灵帝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去讨伐他,斩杀了数百个敌人,伯固投降了,归顺了辽东。熹平年间,伯固又请求归顺玄菟。公孙度在东海地区很厉害,伯固派大加优居、主簿然等人去帮助公孙度打富山贼,结果打败了他们。
老伯固死了,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拔奇,小儿子叫伊夷模。拔奇这小子不成器,老百姓就一起拥立伊夷模当了国王。从伯固当政的时候开始,就经常遭到辽东的侵扰,还收留了五百多户逃亡的胡人。建安年间,公孙康带兵去打他们,攻破了他们的国家,烧毁了城镇村庄。
拔奇心里不服气,觉得本来应该是自己当国王,结果被弟弟抢了,于是他就带着涓奴加等将领,以及三万多户人家投降了公孙康,然后住在沸流水(地名)。那些投降的胡人也叛变了伊夷模,伊夷模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现在他们就在那里。拔奇后来去了辽东,他的一个儿子留在句丽国,现在古雏加駮(人名)就是他的后代。后来,拔奇又攻打玄菟郡,玄菟郡和辽东郡联合起来一起攻击他,把他打了个大败。
伊夷模没有儿子,跟灌奴部族的女人乱搞,生了个儿子叫位宫。伊夷模死后,立位宫为王,现在的句丽王宫就是他建立的。他曾祖父也叫宫,生下来就能睁开眼睛看东西,他国家的人都很讨厌他,等他长大后,果然又凶残又暴虐,经常四处抢劫,把国家搞得破破烂烂的。现在这个王,生下来也能睁开眼睛看人。句丽人把长得像的人叫做“位”,因为他长得像他祖先,所以就叫他位宫。位宫这个人力气很大,很擅长骑马射箭打猎。景初二年,太尉司马宣王率领军队讨伐公孙渊,位宫派主簿大加率领几千人去帮忙。正始三年,位宫攻打西安平,正始五年,被幽州刺史毌丘俭打败了。这些事,《毌丘俭传》里都有记载。
东沃沮呢,就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东边,紧挨着大海住。它那地方东北窄,西南长,差不多有一千公里远,北边跟挹娄、夫余接壤,南边跟濊貊挨着。大概有五千户人家,没有一个大国王,世代都是各自的村落,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头领。他们说的话跟高句丽话差不多,偶尔有点小区别。汉朝初期,燕国亡国之后,卫满在朝鲜当了王,那时候东沃沮都归他管。汉武帝元封二年,打败了朝鲜,杀了卫满的孙子右渠,把朝鲜的地盘分成了四个郡,还把沃沮的地方设为玄菟郡。后来被夷貊人打败了,玄菟郡就搬到了高句丽西北,现在说的那个玄菟故府就是那时候的地方。沃沮又重新归乐浪郡管了。因为地广人稀,汉朝就在单单大领的东边,又设立了一个东部都尉,治所在不耐城,专门管辖东边的七个县,那时候沃沮也属于这七个县。汉朝建武六年,精简了边境的郡县,东部都尉的职位也就取消了。之后呢,就让各个县的头领当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这些县都成了侯国。那些夷狄部落互相攻打,只有不耐濊侯一直保留着功曹、主簿这些官职,都是濊貊人担任的。沃沮各个村落的头领,都自称三老,这是以前县国制度的遗风。
因为国家小,夹在大国之间,所以就归顺了高句丽。高句丽就在沃沮里面设置了大人当使者,管理他们,还派人收取他们的赋税,比如貊布、鱼、盐,还有海里的各种食物,都要千里迢迢地运过去。高句丽还把沃沮的美女抢去当婢妾,对待他们就像奴隶一样。
沃沮这地方土地肥沃,背靠大山,面向大海,很适合种粮食,农业发达。沃沮人性格耿直,勇敢好战,牛马少,喜欢用长矛步战。他们的饮食起居、穿着打扮、礼仪习俗,都跟高句丽差不多。他们死后,用大木头做棺材,长十多米,一头开个口当门。刚死的人,先随便埋一下,等肉都烂了,才把骨头收起来放进棺材里。一家人合葬在一个棺材里,棺材上还会刻上栩栩如生的木雕像,数量跟死者人数一样多。他们还会在棺材里放瓦罐,里面装米,再把编织的绳子系在棺材边上。
毌丘俭带兵去打句丽,句丽王吓得跑到了沃沮。
然后毌丘俭就继续带兵追击,把沃沮的城镇都给攻破了,杀了三千多敌人,俘虏了很多人,句丽王又逃到了北沃沮。北沃沮,还有一个名字叫置沟娄,离南沃沮有八百多里地,他们的风俗习惯都差不多,跟挹娄挨着。挹娄人喜欢开船去抢劫,北沃沮人很怕他们,夏天的时候老躲在山洞里防着,冬天河面结冰,船开不过来,他们才敢出来住在村子里。
王颀又另外派兵去追捕句丽王,把句丽的东部边境都给扫荡了一遍。
然后他们就问当地的一些老人:“海的东边还有没有人?” 老人们说,他们国家的人以前出海打鱼,结果被风刮了好多天,刮到一个岛上,岛上有人,但是语言不通。 那些岛上的人有个奇怪的习俗,每年七月都要把小女孩扔到海里。
老人们还说,海里还有一个国家,全是女人,没有男人。
还有人说,曾经有个穿布衣的人从海里漂出来,衣服像咱们平时穿的,但是袖子特别长,有三丈长! 还捡到一条破船,漂到岸边来了,船上有个人的脖子上居然又长了一张脸! 他们把这个人救了上来,但是跟他说不通话,没吃东西就死了。 这些地方都在沃沮东边的大海里。
挹娄在夫余东北边一千多里地,紧挨着大海,南边和北沃沮接壤,至于它北边有多远,就不知道了。那地方山多路险。挹娄人长得跟夫余人差不多,但语言跟夫余人和句丽人都不一样。他们种五谷,养牛马,会织麻布。挹娄人个个都很勇猛。他们没有一个大首领,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头头。他们住在山林里,常常住地穴,地穴挖得很深,得爬好几层梯子才能下去,而且穴居越大越好。那地方气候寒冷,比夫余还要冷。他们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冬天,他们会在身上涂厚厚的几公分猪油御寒。夏天呢,就光着膀子,只用一块布遮住前后要害。他们不太讲究卫生,厕所建在村子中央,大家住的房子都围着厕所。他们的弓长四尺,拉力跟弩差不多,箭是用楛木做的,长一尺八寸,箭头是青石做的,这是古代肃慎国的后裔。他们箭法特别准,射人总是射中眼睛。箭头上还涂毒,中了箭的人必死无疑。挹娄出产赤玉和好貂皮,现在说的“挹娄貂”就是指他们那儿的貂皮。从汉朝开始,挹娄就臣服于夫余,但夫余向他们收取的赋税太重了,所以他们在黄初年间就反叛了。夫余多次攻打他们,虽然挹娄人少,但他们依山傍险,邻国都害怕他们的弓箭,最终也没能征服他们。挹娄人经常乘船去抢劫,让邻国很头疼。东夷各族吃饭都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指正式的食器),只有挹娄人不用,他们的风俗习惯最没规矩。
话说啊,濊族(ye tuo)在南方跟辰韩接壤,北方跟高句丽、沃沮挨着,东边一直到大海,现在朝鲜的东部都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家家户户加起来有两万户。以前箕子到了朝鲜后,制定了八条教化来教导他们,结果大家都不关门,也没人偷东西。过了四十多代之后,朝鲜侯准就僭越称王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燕齐赵的老百姓好几万人逃难到朝鲜。有个燕国人叫卫满,留着长辫子,穿着夷人的衣服,又来当了他们的王。汉武帝打败了朝鲜,把他们的地盘分成了四个郡。从那以后,胡人和汉人就渐渐分开了。
濊族没有大的首领,从汉朝以来,他们的官职有侯、邑君、三老,管辖着下面的百姓。他们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自己都说跟高句丽是同族。濊族的人性情淳朴老实,欲望很少,有廉耻之心,不随便索取东西。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跟高句丽差不多,但是衣服不一样。男女都穿曲领衣服,男人会在衣服上镶嵌几寸宽的银饰。从单单大山以西的地方属于乐浪郡,从单单大山以东的七个县,由都尉管辖,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是濊族。后来都尉的官职被取消了,他们的首领被封为侯,现在那些不叫濊族的人,其实也都是他们的后代。汉朝末年,他们又归属了高句丽。
濊族人很重视山川,每座山每条河都有各自的区域,不能随便乱闯。同姓的人不能结婚。他们有很多禁忌,人生病或者死了,就会扔掉旧房子,再盖新房子。他们会种麻做布,养蚕缫丝。他们懂天文,能预测来年是丰收还是歉收。他们不把玉石当宝贝。他们每年十月都要祭祀上天,白天黑夜地喝酒跳舞,叫做“舞天”。他们还会祭祀老虎,把它当作神灵。如果村落之间发生冲突,就会互相惩罚,赔偿人口、牛马,这叫做“责祸”。杀人要偿命,盗贼很少。他们用的矛有三丈长,有时候好几个人一起抬着,能用来步战。乐浪的檀弓就产自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海里出产班鱼皮,土地盛产文豹,还出产一种叫果下马的马,汉桓帝的时候还进贡过这种马。
公元246年,乐浪郡太守刘茂和带方郡太守弓遵,带着东濊地区归顺句丽的那些人,兴兵去打句丽。结果,不耐侯带着他管辖的地方投降了。
到了公元248年,不耐侯去京城朝见皇帝,进贡东西。皇帝下诏书,重新任命不耐为濊王。 他住的地方跟老百姓混杂在一起,一年四季都要去郡里朝拜。乐浪郡和带方郡要是打仗或者收税,需要人手帮忙,就派不耐的人去,待遇跟普通百姓一样。
韩地位于带方郡的南面,东西两边都是海,南边跟倭国接壤,方圆大概有四千里地。韩地分三种,一种叫马韩,一种叫辰韩,还有一种叫弁韩。辰韩就是古代的辰国。马韩在西边。他们的人都是当地土著,会种地,懂养蚕织布,还会做棉布衣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大的部落首领自称臣智,稍微小点的就叫邑借,他们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没有城墙。
具体来说,韩地有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濆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濆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总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大的国家人口上万户,小的国家也有几千户,加起来总共十多万户。辰韩的王住在月支国。那些臣智啊,有时候还会用一些很奇怪的名字,比如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踧支濆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之类的。他们的官职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
侯准这小子,自己称王,结果被燕国的逃亡者卫满给打败了,带着他手下的宫女们逃到海边,跑到韩国的地盘上,又给自己封了个韩王。后来他后继无人,灭族了,但是现在韩国人还祭拜他呢。汉朝的时候,韩国属于乐浪郡管辖,每年都要按时去朝拜。
桓帝、灵帝时代末期,韩国和濊国势力壮大,郡县政府压不住他们,老百姓都纷纷逃到韩国去。建安年间,公孙康把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出来,设立了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这些人去招收流落在外的百姓,然后带兵去打韩国和濊国。这样一来,以前逃到韩国的百姓慢慢地就出来了,从此以后,倭国和韩国都归带方郡管了。景初年间,明帝偷偷地派带方太守刘昕和乐浪太守鲜于嗣渡海平定这两个郡,那些韩国的贵族们,有能力的被封为邑君,给了他们印绶;那些次等的,就封为邑长。韩国人喜欢戴帽子穿好衣服,下等百姓去郡里朝拜的时候,郡里都给他们提供帽子和衣服。当时穿戴印绶、帽子和衣服的人,足足有上千人呢! 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郡本来就管着韩国,就擅自把辰韩八国划给乐浪郡管,这过程中,官吏翻译的记录说法不一,弄得臣智很生气,就带兵攻打带方郡的崎离营。当时带方太守弓遵和乐浪太守刘茂带兵去打他,弓遵还战死了,结果两个郡把韩国给灭了。
他们那地方的风俗,没啥规矩,虽然城里有个首领,但各个村子混杂居住,根本管不住。他们也不跪拜。住的房子都是草屋土室,看着像坟堆似的,门在上面,一家老小都挤在里面住,不管男女老少,都混在一起。他们埋人用的是大木箱,不用棺材,也不知道骑牛骑马,牛马都用来送葬。他们把璎珠当宝贝,有的用来装饰衣服,有的挂在脖子上、戴在耳朵上,金银锦绣他们根本不当回事儿。他们的人都很勇猛,头发蓬松散乱,像军队一样,穿布袍子,脚上穿皮鞋。
他们国家要修城墙,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让人把他们的后背皮肤凿个洞,用粗绳子穿起来,再用一丈多长的木棍敲打,整天喊叫着干活,一点也不觉得疼,这既是鼓励他们干活,也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强壮。每年五月播种完后,他们祭祀鬼神,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夜以继日地玩个不停。他们的舞蹈,几十个人一起跳,跟着节奏踏地,身体起伏,手脚配合得很好,节奏像乐器演奏的舞蹈一样。十月农活结束后,他们也这样庆祝。他们很信鬼神,每个城里都立一个人祭祀天神,叫他天君。各个国家还有另外的村子,叫做苏涂,立根大木头,挂上铃鼓,祭祀鬼神。那些逃亡的人到了那里,就再也不回来了,他们喜欢当强盗。这个苏涂,有点像佛塔,但他们做的好事坏事跟佛塔不一样。
他们北方靠近郡县的那些国家,多少还知道一些礼仪习俗,那些远一点的,就跟囚犯奴隶聚在一起似的。没什么珍贵的宝物。动植物跟中国差不多。那里产一种大栗子,跟梨一样大。还有一种细尾鸡,尾巴都长五尺多。那里的男人经常文身。
在马韩西边海里有个大岛,上面住着州胡人,他们个子比较矮小,语言跟马韩人不一样,都剃光头,像鲜卑人一样,只穿皮衣,喜欢养牛和猪。他们的衣服只有上衣,没有下衣,差不多跟裸体差不多。他们乘船来往马韩,进行贸易。
辰韩在马韩的东边,他们那里的老人世代相传,说自己是古代避开秦朝徭役的人,跑到韩国来的。马韩把东边的一块地给了他们。他们有城墙和栅栏。他们的语言跟马韩不一样,他们把国家叫“邦”,弓叫“弧”,强盗叫“寇”,喝酒叫“行觞”。互相称呼都用“徒”,有点像秦国人的样子,可不是燕国、齐国那些地方的称呼和东西。他们管乐浪人叫“阿残”;东方人管我们叫“阿”,说是乐浪人是他们的残余人员。现在还有叫“秦韩”的。开始的时候有六个国家,后来慢慢分成了十二个国家。
弁辰也有十二个国家,还有很多小的村落,每个都有自己的首领,大的叫“臣智”,其次是“险侧”、“樊濊”、“杀奚”、“邑借”,还有已柢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国、弁辰接涂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弁辰半路国、弁辰乐奴国、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弁辰狗邪国、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由国。弁辰和辰韩加起来一共二十四国,大的国家有四五千户人家,小的国家有六七百户人家,总共四五万户。这十二个国家都归辰王管。辰王通常用马韩人来辅佐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辰王自己不能称王。
那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粮食和水稻,懂养蚕织布,会用牛马拉车。他们的结婚嫁娶礼俗,男女有别。他们用大鸟的羽毛送葬,意思是希望死者能飞升。这个国家出产铁,韩、濊、倭都来这里买铁。他们买卖东西都用铁,就像我们中国用钱一样,还用来供应汉朝的两个郡县。他们喜欢歌舞饮酒,有一种瑟,形状像筑,弹起来也有音律。孩子生下来,就在头上压一块石头,想让他们头型变扁。现在辰韩人个个都是扁头。男女都跟倭人一样,会在身上纹身。他们擅长步兵作战,武器跟马韩人一样。他们的风俗是,路上行走的人相遇了,都会停下来让路。
弁辰和辰韩的人们混杂居住在一起,也有城池和城郭。
这跟我们现在城里乡下人混居一个道理,当然也有城墙啥的。
他们的衣着住行跟辰韩差不多。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挺像的,但祭祀鬼神的方式不一样,灶台都设在房子的西边。
说白了,就是穿着打扮,住的房子都差不多,说话也差不多能听懂,但是拜神的方法不一样,灶台都砌在西边。
他们其中一个国家叫渎卢国,跟倭国接壤。这十二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王,当地人个子普遍都比较高大。
这十二个国家,每个都有自己的老大,而且那的人个头都挺高。
衣服干净整洁,头发留得很长。他们还会织造宽幅的细布。法律和风俗特别严厉。
穿的衣服都挺干净的,头发留得很长,还会织那种又宽又细的布。不过他们的规矩可严了,法律也特别严格。
倭国,就在咱们带方东南的大海里,那些岛屿就是他们的国家。以前有一百多个国家,汉朝的时候有些还来朝见过,现在咱们使者能联系上的就剩三十个了。
从咱们郡到倭国,沿着海岸线走水路,经过韩国,一会儿往南一会儿往东,到了倭国的北边——狗邪韩国,差不多七千多里路,这才过了一片海,大概一千多里就到了对马国。对马国最大的官叫卑狗,副手叫卑奴母离。他们住的地方是孤零零的岛屿,大概方圆四百多里,地势险峻,山多林密,路跟野鸡野兔跑出来的路似的。人口大概一千多户,没啥好田地,就靠吃海里的东西活命,开船到南北各地去买粮食。
再往南过一片海,也是一千多里,这片海叫瀚海,就到一个大国,那儿的最大官也叫卑狗,副手也叫卑奴母离。这国家方圆大概三百里,全是竹子和树木组成的丛林,大概有三千多户人家,虽然有点田地,但种出来的粮食还是不够吃,也需要到南北各地去买粮食。
又过了一片海,一千多里,到了末卢国,有四千多户人家,住在靠山靠海的地方,树木长得特别茂盛,走着走着就看不见前面的人了。他们特别喜欢捕捞鱼和鲍鱼,不管水深水浅,都潜到水下去抓。
从末卢国往东南走陆路,五百里就到了伊都国,最大的官叫尔支,副手叫泄谟觚和柄渠觚。这儿大概一千多户人家,世世代代都有国王,都归女王国管,咱们郡的使者来往倭国,经常驻扎在这儿。
伊都国往东南走一百里就是奴国,最大的官叫兕马觚,副手叫卑奴母离,大概有两万多户人家。再往东走一百里是 不弥国,最大的官叫多模,副手叫卑奴母离,大概一千多户人家。
往南走是投马国,坐船要走二十天才到,最大的官叫弥弥,副手叫弥弥那利,大概有五万多户人家。再往南走是邪马壹国,这是女王的首都,坐船要走十天,再走陆路要一个月。这儿的官职是伊支马,其次是弥马升、弥马获支、奴佳鞮,大概有七万多户人家。
从女王国往北,那些国家的人口和距离,还能大概记录一下,其他的国家离得太远了,就没办法详细了解了。接下来还有斯马国、已百支国、伊邪国、都支国、弥奴国、好古都国、不呼国、姐奴国、对苏国、苏奴国、呼邑国、华奴苏奴国、鬼国、为吾国、鬼奴国、邪马国、躬臣国、巴利国、支惟国、乌奴国、奴国,这些都是女王管辖的范围。
女王国南边还有个狗奴国,这儿是男子当国王,最大的官叫狗古智卑狗,他们不归女王管。从咱们郡到女王国,一共要走一万二千多里。
一个男人,不管大小,脸上都黥面,身上都文身。从古至今,他们来中国,都自称大夫。夏朝少康的儿子被封在会稽,就是因为断发文身来避开蛟龙的危害。现在倭国人喜欢潜水捕鱼捞贝壳,文身也是为了吓走大鱼水鸟,后来慢慢就变成装饰了。各个国家文身的图案都不一样,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有的图案大,有的图案小,地位高低也看得出来。按照路程算,倭国应该在会稽、东冶的东边。
他们的风俗不算淫乱,男人都披散着头发,用木棉裹着头。衣服是横幅的,只是把两头系起来,几乎没有缝合的地方。女人头发披散着,也用布裹着头,衣服像单被一样,从中间穿过,裹住头和身子。他们种植水稻、苎麻,养蚕、织布,能产出细苎布和丝绵。他们那里没有牛、马、虎、豹、羊和喜鹊。作战用的武器是矛、盾和木弓。木弓下端短,上端长,箭是用竹子做的,箭头有的用铁,有的用骨头,这些武器跟儋耳、朱崖的都不一样。
倭国气候温暖,冬夏都吃生菜,都光着脚走路。他们有房屋,父母兄弟睡在不同的房间。他们用朱砂涂抹身体,就像我们中国人用粉一样。吃饭喝酒用笾豆,用手抓着吃。人死了,有棺材但没有椁,堆土筑坟。人刚死的时候,要停丧十几天,这段时间不吃肉,丧主哭泣,其他人就唱歌跳舞喝酒。下葬以后,全家一起去水里洗澡,像用清水洗一样。
他们渡海来中国,总会派一个人,不梳头,也不除虱子,衣服脏兮兮的,不吃肉,不接近女人,就像丧事一样,称这个人为“持衰”。如果来人一切顺利,大家都会关心他的生活和财物;如果这个人路上生病或者遇到危险,他们就想杀了他,说他“持衰”不谨慎。倭国出产珍珠和青玉。他们的山上产丹砂,树木有楠木、杼树、豫樟、楺枥、投橿、乌号、枫香,还有竹子、筱竹、簳竹、桃枝。还有生姜、橘子、胡椒、蘘荷,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滋味。还有猕猴和黑雉。
他们的风俗是,不管做什么事,去哪里,都要烧骨头占卜,来预测吉凶,先告诉他要占卜什么,占卜的辞藻就像龟卜一样,观察火裂开的形状来判断吉凶。他们一起坐着或者站着的时候,父子男女没有区别,他们都很嗜酒。见到尊贵的人,他们只是拍拍手,代替跪拜。他们寿命很长,有的能活一百岁,有的能活八九十岁。他们的风俗是,国家的大人物都有四五个老婆,普通人家也有两三个老婆。女人不淫乱,不嫉妒。不偷窃,很少发生争吵。犯法了,轻的没收妻儿,重的灭族。宗族和地位高低都有等级,互相服从。他们收取赋税,有官署,每个国家都有市场,买卖货物,由大倭国的官员监管。女王国以北,特设一个大率,检查各个国家,各个国家都很害怕他。常驻伊都国,在国内的地位就像刺史一样。女王派使者去京都、带方郡、以及其他韩国,郡守派使者去倭国,都在临津搜查,传递文书和礼物给女王,不能出错。
普通人和达官贵人路上相遇,普通百姓会躲到草丛里。汇报事情的时候,有的蹲着,有的跪着,双手撑地,表示恭敬。回答的时候说“噫”,表示同意。
话说倭国以前都是男人当国王,一任国王在位七八十年后,倭国就乱了,大家互相打仗打了好多好多年。后来大家一起拥立一位女子当国王,她的名字叫卑弥呼。她信奉鬼道,很会迷惑人心,年纪已经不小了,没结婚,有个弟弟帮她管理国家。她当国王以来,很少有人见过她。她身边有上千个婢女伺候,只有一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送菜,传达命令,出入宫廷。她住的宫殿楼阁,城墙戒备森严,常年有人持械守卫。
卑弥呼女王的国家在东边隔海几千里,还有一个国家,都是倭国人。再往南还有一个侏儒国,那里的人身高只有三四尺,距离女王的国家有四千多里。再往东南还有裸国和黑齿国,坐船一年才能到。总的来说,倭国位于大海中的岛屿上,这些岛屿有的相连,有的不相连,绕着走的话差不多有五千多里。
公元239年六月,倭女王派大夫难升米等人到郡里来,请求朝见天子,献上贡品。太守刘夏派官吏把他们送到京都。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诏书答复倭女王,诏书原文如下: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正式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还送了她好多好多贵重的礼物,并封赏了她的使者。 皇帝在诏书里表达了对卑弥呼的赞赏和关怀,也希望她能好好治理国家。
公元241年,太守弓遵派建忠校尉梯俊他们,拿着皇帝的诏书和印信,去倭国,册封倭王,并且带去皇帝赏赐的金子、丝绸、锦缎、刀、镜子和各种珍贵的物品。倭王随后派人上表感谢皇帝的恩典。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44年,倭王又派使臣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个人来,进献俘虏、倭国特产的锦缎、绛红色和青色的细绢、棉衣、丝绸布匹、丹木(一种红木)、某种不知名物品(犭付)、短弓短箭。掖邪狗他们接受了朝廷授予的“率善中郎将”的印信。
公元246年,朝廷下诏赐给倭国难升米(人名)一面黄色的旌旗,交给郡守代为授予。公元248年,太守王颀上任。倭国女王卑弥呼和狗奴国国王卑弥弓呼关系一直不好,卑弥呼派倭载斯、乌越等人到郡里,告状说双方要打仗。郡里派塞曹掾史张政他们,带着皇帝的诏书和黄色的旌旗,去册封难升米为王,并晓谕双方。卑弥呼死了,给她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坟墓,直径一百多步,殉葬的奴婢有一百多人。
之后,倭国改立男王,国内不服从新王,互相残杀,当时死了上千人。后来又立了卑弥呼的宗女壹与为王,她当时才十三岁,国家才安定下来。张政他们拿着诏书去告诉壹与,壹与派倭国使臣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二十人送张政他们回国,同时他们也去朝廷,进献了三十名男女俘虏,五千颗白色的珍珠,两颗孔雀蓝的大珍珠,还有二十匹不同花纹的锦缎。
史书上记载了朝鲜、交趾地区的情况,《东京记》里记载了西羌的情况。魏朝时期,匈奴已经衰落,又出现了乌丸、鲜卑等民族,还有东夷地区,朝廷派使者与他们沟通,随时记录发生的事件,这可不是寻常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