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公元221年,孙权被封为吴王,孙登被任命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但是孙登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同年,孙权立孙登为太子,并为他挑选老师和优秀的学生做伴。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这些人就是那时候被选拔出来的,他们陪太子读书学习,一起骑马射箭。

孙权想让孙登读《汉书》,了解一下近现代的历史,因为觉得张昭很有经验,就特别麻烦他,让张休跟着张昭学习,再把学到的教给孙登。孙登待人接物很随意,跟诸葛恪、张休、顾谭他们相处就像普通朋友一样,有时同乘一辆车,有时同睡一个帐篷。太傅张温对孙权说:“太子中庶子这个职位非常重要,要经常向太子请教,回答太子的问题,所以应该选用品德高尚的人担任。” 于是,孙权就让陈表他们担任了中庶子。后来,因为觉得中庶子的礼仪太拘束了,又让陈表他们穿戴整齐,在太子身边侍候。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登被立为皇太子,诸葛恪被任命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四个人被称为“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人也都成了太子的宾客。(衟音道)所以,东宫当时人才济济,非常热闹。

孙权迁都建业,就让陆逊当上大将军,镇守武昌,还让他负责宫里的大小事务。陆逊这个人啊,平时出去打猎,走道儿都特意绕开良田,不踩庄稼,就连休息的地方,也选人烟稀少的地方,真是处处为百姓着想。有一次他骑马出去,突然有个弹丸飞了过去,身边的人赶紧找,发现有个家伙身上带着弹丸,大家就觉得是他干的,那人死活不承认。手下人要打他,陆逊拦住了,让人把弹丸拿来,仔细一比对,发现根本不是同一个,这才把那人放了。还有一次,他丢了个盛水用的金马盂,找到了失主,手下人想惩罚失主,陆逊觉得不忍心,就只是狠狠地训斥了几句,然后让那家伙回家了,还特意叮嘱身边的人别再提这事儿。

后来,陆逊的弟弟死了,孙权为此还减了膳食,陆逊日夜兼程赶到老家,孙权一听他来了,马上召见了他。见到孙权,陆逊哭着劝他说:“弟弟的病,是天命难违啊。现在北方还没完全统一,全国上下都在盼着您呢,您却因为弟弟的去世,减少了大臣们的饮食,这也太过分了,我真是替您担心啊!”孙权听了他的话,就恢复了原来的膳食标准。陆逊在老家待了十多天,想回武昌,他一再推辞,说自己离开家太久,对儿子教育疏忽了,又说陆逊忠心耿耿,自己不在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孙权最后还是留下了他。嘉禾三年,孙权征讨新城,让陆逊留守建业,负责所有事务。那一年收成不好,盗贼很多,陆逊就上奏制定了一些法令来防范,效果非常好,把那些坏事都给压下去了。

一开始,陆逊出身低微,徐夫人对他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嫉妒被孙权冷落,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赏赐东西给陆逊,陆逊不敢推辞,毕恭毕敬地接受。徐夫人派人送东西来,陆逊一定会沐浴更衣之后才穿戴。后来,孙权要立陆逊为太子,陆逊推辞说:“‘本立而道生’,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皇后。”孙权问他:“你母亲现在在哪儿?”陆逊回答说:“在吴地。”孙权沉默不语。

孙登活了二十一岁,三十三岁就去世了。临死的时候,他上书给孙权说:“我身体不好,病得很重,自己反省,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恐怕很快就要死了。我倒是不担心自己,只是想到以后不能再侍奉您,不能再到宫里朝拜,活着对国家没啥贡献,死了还要给您添堵,心里真是难受啊!不过,我听说生死有命,寿命长短是天注定的,周朝的晋文公、孔子的学生颜回,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还英年早逝呢,更何况我这么个笨蛋,能活到这个岁数,还能当上太子,享受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现在国家大事还没安定,叛贼还没平定,全国人民都盼着您呢,危难中的人民希望您带来安定,混乱中的人民希望您带来治理。我希望您能忘记我这个人,别因为我的死而伤心难过,您应该学习黄老之术,保养好身体,多吃点好的,多想想国家大事,这样才能成就无上功业,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那我死也瞑目了!太子和(孙和)仁孝聪慧,德行高尚,应该早点立他为太子,以安定民心。诸葛恪才智过人,是能辅佐您的栋梁之才;张休、顾谭、谢景都聪明能干,有决断力,可以委以重任,让他们成为您的左膀右臂;范慎、华融都是正直勇敢的忠臣;羊衟口才好,善于应对;刁玄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裴钦记忆力好,文采很好,可以重用;蒋脩、虞翻,都是有节操的人。这些人,有的适合在朝廷做官,有的适合带兵打仗,他们都熟悉时事,精通法律,守信用,讲义气,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人您都认识,也都用过,您应该很了解他们的为人,我斗胆跟您说这些。

现在国家四面受敌,战争还没结束,应该振奋军队,争取胜利。军队要靠人,人要靠钱粮,我听说很多郡县都比较荒凉,百姓生活困苦,奸邪作乱,所以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刑罚也越来越重。我听说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您应该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减轻刑罚,减轻赋税,合理安排徭役,以满足百姓的愿望。陆逊忠心耿耿,忧国忧民,光明磊落,正直无私;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他们都忠于国家,熟悉治国之道,可以让他们提出建议,减轻苛刻的赋税,好好爱护士兵和战马,安抚百姓。五年或者十年之内,远方的叛乱就会平息,近处的百姓也会尽心尽力,不用流血就能平定天下。我听说‘鸟快要死了,叫声会很悲哀;人快要死了,说的话会很真诚’,所以子囊临死前留下遗言告诫世人,君子都认为这是忠臣的行为,更何况我呢?我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即使我死了,我的话也能像我活着一样对您有用。”

孙登说完就去世了,他的遗书传到孙权那里,孙权非常悲伤,读着遗书,哭得死去活来。这是赤乌四年。谢景当时是豫章太守,非常悲伤,辞官去奔丧,还上表自责。孙权说:“你和太子一起做事,和其他的官员不一样。”就派使者去安慰他,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回豫章郡去了。孙登被追谥为宣太子。

子璠和希,都英年早逝,他们的弟弟孙英,被封为吴侯。五凤元年,孙英因为大将军孙峻专权,密谋诛杀孙峻,事情败露后自杀身亡,爵位也被取消了。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他在郡里当官期间政绩显著,百姓都称赞他,认为他继顾劭之后,是当地难得的优秀官员。几年后,他去世了。

孙虑,字子智,是孙权的弟弟。他从小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孙权非常器重他。黄武七年,被封为建昌侯。两年后,丞相诸葛瑾等人上奏说孙虑天资聪颖,见识广博,不断进步,堪比汉朝的名臣,应该晋爵为王。孙权当时没同意。过了很久,尚书仆射(相当于当时的秘书长)陈表上书说:“历代帝王兴起,都会特别重视和褒奖自己的亲属,以此来光宗耀祖,所以鲁国和卫国在周朝的地位非常尊崇,汉高祖的五个儿子都被封王,这是为了巩固皇室,守护国家。建昌侯孙虑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应该给他一个更合适的爵位。陛下您谦逊低调,不愿按照惯例行事,朝中大臣都对此感到遗憾。现在奸贼横行,战事不断,朝廷急需亲信和贤才辅佐。我和丞相诸葛瑾等人商议后,都认为孙虑应该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让他去镇守边疆,以巩固国家大业。”孙权这才同意了,于是任命孙虑为镇军大将军,让他开府办公,管辖半个州的行政事务。

孙虑身为皇族子弟,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很多人担心他无法胜任。但他上任后,却遵守法度,尊重师长,表现远超大家的预期。 他二十岁那年,也就是嘉禾元年,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爵位被取消了。

孙和,字子孝,是孙虑的弟弟。因为他母亲王氏受孙权宠爱,孙和从小就备受恩宠。十四岁时,就为他设置了宫殿和卫队,还让中书令阚泽教他读书写字。他好学,又待人谦逊,深受好评。赤乌五年,十九岁的他被立为太子。阚泽担任太傅,薛综担任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人也都在太子身边侍奉。

那时候,有些官员老是写信来问这问那,何晏觉得这些人都是些奸诈小人,故意曲解他的意思,想给他找麻烦,不能这样下去,干脆就断了他们的联系。 还有都督刘宝的儿子丁晏,也跟刘宝告了何晏的状,何晏对丁晏说:“在朝廷做事,能真正称得上文武双全的又有几个?你们互相猜忌,想方设法地陷害对方,哪会有好结果呢?”于是就把他们俩都放了,还对他们特别宽容。何晏经常说,当今的读书人应该好好学习,练习射箭骑马,为国家效力,可他们却整天沉迷于交际应酬和下棋打牌,耽误正事,这可不是什么上进的表现。

后来,大家一起陪何晏吃饭,谈到下棋打牌的事,何晏说这些玩意儿浪费时间,毫无用处,只会耗费精力,伤神费脑,最终一无所获,根本不能提升道德修养,积累功劳。况且,有志气的年轻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君子应该追求伟大的目标,像高山一样崇高,像榜样一样行为端正,不屑于做那些不入流的事。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转眼之间就过去了,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年纪一天天大了,荣华富贵也不会长久。 之所以会有这些毛病,是因为人性的弱点难以克服,如果能够摒弃那些无益的欲望,专心致志地追求道德义理,放弃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致力于建立功业的基础,那名声和品德岂不是会更好?其实人总得有点娱乐消遣,这些娱乐活动也可以在饮酒作乐、读书弹琴、射箭骑马中找到,干嘛非得下棋打牌才算开心呢?于是何晏就让八个陪他吃饭的人,每人写篇文章来批评这种行为。 然后中庶子韦曜写了一篇文章上奏,何晏拿给客人看。当时蔡颖特别喜欢下棋,在衙门里做事的人也多多少少受他影响,所以何晏这是在委婉地批评他呢。

话说孙权的王夫人和全公主关系不好。有一次孙权生病了,去庙里祭祀,和妃的叔父张休住在庙附近,邀请和妃去他家。全公主派人去打探,然后就说太子根本没在庙里,而是跑到妃子家密谋去了;还说王夫人看到孙权病重,脸上露出了喜色。孙权一听就火冒三丈,王夫人吓得要死,和妃的宠爱也下降了不少,生怕被废掉。鲁王孙霸更是变本加厉地想争夺皇位,陆逊、顾谭、吾粲等人多次劝谏孙权,说立嫡立长是天经地义的,不能改变。但全寄、杨竺却支持鲁王孙霸,整天在孙权耳边说和妃的坏话。结果吾粲被下狱处死,顾谭被贬到交州。孙权犹豫了好几年,最后把和妃幽禁了起来。

这时,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带着很多将士,一个个磕头请罪,连续多天跑到宫门口请求孙权释放和妃。孙权在白爵观上看到这一幕,非常生气,下令朱据、屈晃等人不要再胡闹了。孙权想废掉和妃,立孙亮为皇后。结果,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拿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例子来劝谏。朱据、屈晃也坚持劝谏,不肯罢休。孙权大怒,把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把朱据、屈晃拉进宫殿,各打了一百杖,最后把和妃贬到了故鄣。因为这件事被杀或被贬的官员有十几个,大家都觉得很冤枉。

太元二年正月,孙权封和妃为南阳王,把她送到长沙。四月,孙权死了,诸葛恪掌权。巧的是,诸葛恪是和妃张氏的外甥。和妃派黄门陈迁到建业给中宫上奏章,顺便向诸葛恪问好。临走的时候,诸葛恪对陈迁说:“帮我转告妃子,我一定会让她比别人过得更好。”这话说得有点露骨了。诸葛恪还打算迁都,让人修建武昌宫,民间都传说是要迎接和妃回宫。结果诸葛恪被杀了,孙峻趁机夺走了和妃的玺绶,迁都,又派人赐死了和妃。和妃和张氏告别时,张氏说:“吉凶祸福总是相伴而生的,最终不会独自一人活下去。”说完也自杀了,举国上下都为之悲痛。

孙休当了皇帝以后,封和子皓为乌程侯,让他回老家新都去了。孙休死了,和子皓继承了皇位。那一年,他追封他父亲孙和为文皇帝,把孙和的墓地改成了明陵,还在明陵附近设立了二百户人家,安排令、丞来守护。

第二年正月,他又把吴郡、丹杨的九个县分出来,设立了吴兴郡,郡治就在乌程,还设置了太守,并且规定每年都要定期祭祀。有人向他建议,应该在京城也建一座孙和的庙宇。宝鼎二年七月,他派大匠薛珝负责建造寝殿,取名为清庙。十二月,他又派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率领两千名步兵和骑兵,用隆重的仪式,到明陵去迎接孙和的灵位。和子皓还亲自到庭院里送别孟仁他们。灵舆快到的时候,他让丞相陆凯在郊外举行祭祀,他自己则在金城外面露宿了一夜。第二天,他在东门外迎接灵位。然后,第三天,他亲自到庙里祭祀,悲伤得哭了起来。连续七天,进行了三次祭祀,期间还有各种歌舞表演,昼夜不停地进行娱乐活动。后来有人建议说:“祭祀不应该太频繁,太频繁就显得不庄重了,应该按照礼仪规定来结束祭祀活动。” 于是,祭祀活动才停止了。

孙霸,字子威,是孙和的弟弟。孙和是太子,孙霸是鲁王,都很受宠,待遇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孙和、孙霸不和的消息传到了孙权耳朵里,孙权就下令禁止他们来往,让他们专心学习。

督军使者羊衟上书说:“我听说古代能统一天下的君主,都先明确嫡庶之分,分封诸子,以此来尊崇祖宗,巩固国家。两位殿下受封拜官,全国上下都觉得合适,这是吴国兴盛的基础。最近听说两位殿下都停止了与宾客的往来,远近都感到震惊,大家都失望了。我私下里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都说两位殿下聪明睿智,英明杰出,自从受封以来已经三年了,德行在内在彰显,美名在外传播,西北边陲的地区,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大家都认为陛下应该顺应远近的期望,让两位殿下多与四方宾客往来,让其他国家听到他们的名声,从而归附我们大吴。现在陛下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下令减少他们的侍卫,停止他们与宾客的往来,让四方朝拜的使者都无法与他们沟通。虽然陛下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专心学习,不理会外界的闲言碎语,希望他们能温故知新,博学多才,但这并不是臣下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人说两位殿下不遵守礼法,所以臣下我寝食难安。即使两位殿下真的有所过失,也应该私下考察,仔细斟酌,不要让远近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担心这些疑虑会变成诽谤,最终传扬开来,而西北边陲离我们不远,不同的说法很容易传到那里。一旦传到那里,就会引起议论,人们会说两位殿下有不轨的行为,陛下到时候该如何解释呢?如果无法向外国解释,也无法向国内解释。国内存疑,国外诽谤,这不是巩固国家,安定社稷的做法。希望陛下早日下旨,让两位殿下像以前一样正常地处理政务,这样天下才能太平,万民才能幸甚!”

当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暗中勾结孙霸,图谋危及太子。他们造谣诽谤,最终太子被废,孙霸也被赐死。杨竺的尸体被抛入江中,他的哥哥杨穆因为多次劝诫弟弟而免于死罪,但也被流放到南方。孙霸赐死后,孙权又诛杀了全寄、吴安、孙奇等人,都是因为他们与孙霸勾结,陷害孙和。

话说孙权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孙霸,一个叫孙壹。孙权在位的时候,封孙霸为吴侯,封孙壹为宛陵侯。孙霸在孙亮身边当差。太平二年,孙霸偷骑了皇帝的马,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孙亮问侍中刁玄:“偷骑御马,这罪该怎么判?”刁玄回答说:“按照律法应该处死。但是鲁王(孙和)早死了,陛下您看能不能网开一面,饶了他?”

孙亮说:“法律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怎么能因为亲情就徇私枉法呢?应该想想怎么才能依法解决这件事,怎么能因为感情用事而逼着他死呢?”刁玄说:“以前的大赦令有不同的范围,有的赦免全国,有的只赦免千里、五百里的地方,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赦免范围。”孙亮说:“解决问题不应该这样吧!”于是就下令赦免了宫里的人,孙霸因此逃过一死。

后来孙皓当了皇帝,因为孙和、孙霸以前有过矛盾,就剥夺了孙霸和孙壹的爵位和土地,把他们和祖母谢姬一起流放到会稽乌伤县。

孙奋,字子扬,是霸王的弟弟,他母亲叫仲姬。太元二年,他被立为齐王,住在武昌。孙权死了以后,太傅诸葛恪不想让诸位王子在江边这些兵家之地待着,想把孙奋迁到豫章去。孙奋很生气,不肯听话,还经常违反法度。

诸葛恪就上书劝谏说:“帝王的尊贵地位,和天一样高,所以天下都是他的,他的父兄,天下老百姓都是他的臣民。仇人即使有优点,也必须杀掉;亲戚即使有缺点,也必须处罚。这是为了顺应天理,治理国家,先国家后个人的道理,这是圣人制定的制度,几百年都不会改变的。

以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有很多王子,那些实力强大的王子,经常造反,严重的危及国家,轻的也导致兄弟相残。后来吸取教训,把这事当成禁忌。从光武帝以后,诸王都有限制,只能在宫里享乐,不能管理百姓,参与政事,和他们来往都有严格的禁令,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保住福气。这是前朝得失的经验教训。

以前袁绍、刘表各自拥有地盘,地盘不小,人口也不少,因为不分嫡庶,结果都灭了族。这是天下人都痛心疾首的事。先帝(孙权)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考虑得很长远。所以在他生病的时候,就分封诸王,让他们各自到封地去,诏书写得很殷勤,规定也很严格,他所有的告诫,无所不至,真心想让宗庙安宁,诸王平安,让子孙后代相承,没有祸国殃家的遗憾。

大王应该效仿太伯顺从父亲的意愿,学习河间献王、东海王恭敬谨慎的态度,应该约束自己的骄纵放肆,引以为戒。可是听说您自从到武昌以来,多次违反诏令,不遵守制度,擅自调动将士修缮宫室。还有您的左右侍从犯了错误,应该上报朝廷,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您却擅自处死他们,事情也不调查清楚。大司马吕岱亲自接受先帝的诏令,辅佐大王,您却不听他的话,让他很担忧。华锜是先帝的近臣,忠诚正直,他提出的意见,您应该采纳,可是听说您生气了,还说要抓他。还有中书令杨融,亲自接受诏令,应该恭敬谨慎,却说‘反正我不听禁令,你能把我怎么样?’ 听说这些话,大小官员都很震惊,个个寒心。俗话说得好:‘明镜用来照出形貌,往事用来鉴戒现在。’大王应该以鲁王为戒,改正自己的行为,战战兢兢,尽心侍奉朝廷,这样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

如果您忘记先帝的教诲,心存轻慢,臣下宁愿对不起大王,也不敢违背先帝的遗诏,宁愿被大王怨恨,也不敢忘记君王的威严,让诏令在藩王那里不管用。这是古今的正义,大王应该明白。福气是有原因的,祸害也是逐渐产生的,祸害刚开始不担忧,以后就无法挽回了。如果鲁王早点接受忠言,怀有忧虑之心,他的统治就能延续很久,怎么会灭亡呢?良药苦口,只有病人才能吃下去;忠言逆耳,只有聪明人才能接受。现在我们这些人,是想为大王消除祸害的萌芽,巩固福气的根基,所以冒昧进言,希望大王三思。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孙休那家伙,胆子越来越大,怕被问罪,就干脆跑到南昌去了,整天游山玩水打猎,根本不管正事,手下的官员都受不了他。后来孙休被杀,孙奋跑到芜湖住下,还想着去建业看看局势。结果,丞相傅佥和谢慈等人劝他别去,他竟然把人家给杀了! 这下可好,他被废了,贬为老百姓,发配到章安县。 过了几年,太平三年,他又被封为章安侯,算是有点翻身。

建衡二年,孙皓的老婆王夫人死了。孙皓伤心过度,整天哭哭啼啼的,好几个月都不上朝,搞得民间都传他死了,还谣传孙奋和上虞侯奉当要趁机篡位。 孙奋他妈的坟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一听这谣言,就赶紧把坟墓给平了,以防万一。孙皓听说后,勃然大怒,把张俊车裂处死,还灭了他全家! 更惨的是,孙奋和他五个儿子也被杀掉了,孙奋的家族也被彻底铲除了。

总结一下吧:孙登这个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值得称赞。孙虑和孙和也都有做好事的愿望,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可惜都英年早逝,死得还都很惨,真是令人惋惜啊!孙霸虽然出身皇室,却生活放荡,孙奋更是目无法纪,他们最终走向灭亡,都是咎由自取。不过,孙奋被灭族,也真是太冤枉,完全是倒霉,摊上了飞来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