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濬,字承明,是湖南汉寿人。年轻的时候,他就跟着宋仲子学习。不到三十岁,就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令贪赃枉法,行为不端,潘濬查办后将其处死,全郡的人都因此震慑。后来,他又担任湘乡县令,政绩非常显著。刘备占据荆州后,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刘备入蜀后,潘濬留守荆州,负责处理政务。
孙权杀了关羽,占领了荆州,任命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并给了他兵权。后来,潘濬升任奋威将军,被封为常迁亭侯。孙权称帝后,又任命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之后又升任太常。当时五溪地区的蛮夷叛乱不断,孙权授予潘濬节度权,让他统领各路军队去讨伐。潘濬赏罚分明,纪律严明,斩杀的叛军和俘获的叛军加起来数量巨大,自此之后,五溪蛮夷势力大减,一方得以安定。
之前,潘濬和陆逊一起驻守武昌,共同处理政务,后来都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当时,掌管监察的吕壹专权跋扈,弹劾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被孙权阻止了。黄门侍郎谢厷私下问吕壹:“顾公的事怎么样了?”吕壹回答说:“不太好。”谢厷又问:“如果顾公被免职了,谁来接替他呢?”吕壹没回答,谢厷说:“莫非是潘太常?”吕壹沉默很久后说:“你说得差不多。”谢厷接着说:“潘太常一直对您恨得咬牙切齿,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没有机会罢了。今天您要是让顾公下台,恐怕明天潘太常就会对付您了!”吕壹非常害怕,于是就撤销了对顾雍的指控。潘濬请求回朝,来到建业,想要辞官并极力劝谏孙权。到了建业后,他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劝谏孙权,但都没有被采纳,于是潘濬就打算召集所有官员,趁机杀死吕壹,自己承担责任,为国家除掉这个祸害。吕壹秘密得知了这个消息,就称病不出。潘濬每次进宫觐见,都会向孙权陈述吕壹的奸诈。因此,吕壹的权势逐渐衰落,后来被处死了。孙权为此自责,并斥责了大臣们,具体记载在《孙权传》中。
赤乌二年,潘濬去世,他的儿子潘翥继承了他的爵位。潘濬的女儿嫁给了建昌侯孙虑。
陆凯,字敬风,是吴郡吴县人,丞相孙逊的族子。一开始在黄武年间担任永兴县令和诸暨县令,到哪儿都有政绩,后来被任命为建武都尉,带兵打仗。虽然统领着很多士兵,但他手不释卷,一直看书。他很喜欢《太玄经》,经常讲解其义理,用占卜的方法预测事情,结果都很灵验。赤乌年间,他被任命为儋耳太守,讨伐朱崖叛乱,斩获颇多,立下战功,升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他奉命讨伐盘踞在零陵的山贼陈毖,成功斩杀了陈毖,取得了胜利,被任命为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后来又升任武昌右部督。他跟其他将领一起出征寿春,回来后,又升迁为荡魏将军、绥远将军。孙休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征北将军,代理豫州牧。孙皓继位后,他升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并被晋封为嘉兴侯。孙皓跟晋国讲和后,使者丁忠从北方回来,跟孙皓说弋阳可以偷袭,陆凯劝谏孙皓,这事儿记载在孙皓的传记里。宝鼎元年,他升任左丞相。
孙皓这个人不喜欢别人直言劝谏,大臣们去见他,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思。陆凯对孙皓说:“君臣之间,不应该互相隐瞒,如果突然发生意外情况,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孙皓听了陆凯的话,开始允许他直言进谏。
孙皓迁都武昌,扬州的百姓要逆流而上供应物资,苦不堪言,而且孙皓的很多政令都失误,老百姓穷困潦倒。陆凯上书说道:
臣听说,有道的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无道的君主,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种快乐会持续很久;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甚至会亡国。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确实应该重视他们的温饱,爱护他们的生命。百姓安乐,君主才能安乐;百姓快乐,君主才能快乐。自从这些年来,君王的威严受到了夏桀、商纣的负面影响,君王的英明被奸雄蒙蔽,君王的恩惠被奸邪之徒阻隔。没有灾害,百姓却大量死亡;没有战乱,国库却空虚;惩罚没有罪过的人,奖赏没有功劳的人,让君主犯下错误,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而那些大臣们为了讨好皇帝,压榨百姓,引导君主做不义之事,败坏政治风俗,我私下里感到非常痛心。现在邻国友好相处,四面平安无事,应该抓紧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现在却要触怒上天,扰乱百姓,使百姓不安,怨声载道,这不是保国安民的办法啊!
我听说啊,吉凶祸福都是上天注定,就像影子跟着物体,回声跟着声音一样。物体动,影子就动;物体停,影子就停。这分数的多少,是有它内在的联系的,可不是光靠嘴巴说说就能改变的。以前秦国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赏赐太轻罚则太重,政治刑罚混乱不堪,老百姓的力气都耗费在奢侈享乐上,眼睛迷恋美色,心思沉迷财宝,奸邪的臣子当道,贤能的人才被埋没,百姓整天提心吊胆,天下人都受苦,所以最终落得个巢毁卵破的下场。而汉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皇帝自己身体力行,诚实守信,虚心纳谏,广纳贤才,恩泽遍及黎民百姓,甚至亲自去山野访求人才,广泛吸纳各种意见,从而成就了大业。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明证啊!
最近汉朝衰败,天下三分,曹操失去了纲纪,司马氏掌握了大权。再说益州地势险要,兵力精锐,闭门自守,就能保全万世江山,可是刘氏兄弟却因为争权夺利搞得一团糟,赏罚不明,国君沉迷于奢侈享乐,老百姓的力气都耗费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才被司马氏攻破,君臣都被俘虏了。这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啊!
我愚笨,见识浅薄,才疏学浅,没什么大本事,也没什么抱负,只是替陛下惋惜这天下罢了。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听到的,百姓的疾苦,以及错乱的刑政制度,如实禀告陛下,希望陛下能停止那些劳民伤财的大工程,减少不必要的徭役,努力宽松政治,摒弃苛政。
再说武昌这地方,地势险峻,环境恶劣,根本不是建都安邦养民的地方,船只停靠容易沉没,房屋修建也危险重重,而且还有童谣说:“宁可喝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宁可死在建业,也不在武昌住。”我听说翼星出现异象,荧惑(火星)作怪,童谣这种说法,是上天的心意啊,用安居乐业来比喻死亡,足以说明老天爷的意思,也说明了百姓的苦楚啊!
我听说啊,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不能算作国家,现在连一年的储备都没有,这都是我们做臣下的责任啊!可是那些当官的,一个个高高在上,俸禄够子孙后代享用,却一点也不想为国家出力,想出什么办法来挽救局面,只想着在皇上面前讨好卖乖,捞点小便宜,结果百姓受苦,他们根本就没把国家放在心上!自从孙弘带兵造反以来,老百姓都没心思种地了,各地都没什么粮食送来,偏偏还要父子分家,分别服役,吃喝的开销越来越大,积蓄却一天天减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也像快要枯萎的树根一样危在旦夕,可偏偏没人管!老百姓穷得揭不开锅,都卖儿卖女了,各种赋税接踵而至,百姓累得都快不行了,各地官吏不但不体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盘剥,还有那些监察官,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只顾着耀武扬威,到处扰民,搞得更苛刻,老百姓苦不堪言,钱财也都被耗尽了,这完全是得不偿失啊!我希望陛下能把这些害群之马清除掉,体恤一下孤儿寡母,安抚一下百姓的心。这样一来,百姓就像鱼鳖摆脱了毒害,鸟兽逃脱了陷阱一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来投奔您。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先王留下来的江山也能保住了。
我听说啊,五音太多会让人耳朵听不清,五色太多会让人眼睛看不清,这些对国家治理没好处,反而有害。以前先帝在位的时候,后宫嫔妃和织造工匠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人,粮食储备充足,钱财也富裕。先帝驾崩后,少帝、景帝继位,就开始奢侈起来,不走先帝的老路了。我听说现在织造工匠和那些闲职人员,竟然有上千人,算算他们能创造的财富,根本不够国家开支,却白白吃着国家的俸禄,年年如此,这完全没用啊!我希望陛下能把他们嫁出去,或者给那些没老婆的人分配一些。这样一来,上天也会高兴,老百姓也会高兴,天下太平了!
我听说啊,殷商的汤王从商贾之中选拔人才,齐桓公从车夫之中选拔人才,周武王从挑柴的人之中选拔人才,汉朝的皇帝甚至从奴仆中选拔人才。那些英明的君王圣明的君主选拔人才只看贤能,不拘泥于出身的高低贵贱,所以他们的功绩泽被后世,名声流芳百世,可不是只看外表,选那些长得好看、嘴巴甜、讨人喜欢的家伙。
我现在看到咱们朝廷里边,有些受宠的臣子,位高权重,但能力不行,担当不起重任,帮不上朝廷的忙,只会拉帮结派,排挤忠良。我希望陛下能选拔那些文武双全的臣子,让他们各司其职,好好干活。从地方州牧、军队将领,到边疆藩镇,再到朝廷的公卿尚书,都应该致力于施行仁政教化,上要辅助陛下,下要拯救黎民百姓,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哪怕只是拾遗补漏,那就能天下太平,刑法公正了。“康哉之歌作,刑错之理清”嘛!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一下我的这些愚蠢的建议。
当时,殿上那些武将,何定这小子,特别会拍马屁,阿谀奉承,深得皇帝宠信,掌握着权力。张凯当着他的面直接批评他:“你看看那些以前伺候皇帝不忠心,搞乱朝政的人,有几个能善终的?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拍马屁,蒙蔽圣听呢?你应该改改!不然的话,你迟早会自食恶果!”何定心里恨透了张凯,想方设法陷害他,但张凯根本不在乎,一心为公,忠心耿耿,表奏和奏疏都直言不讳,忠诚之心溢于言表。
建衡元年,张凯生病了,皇帝派中书令董朝去问他想说什么。张凯就说:“何定这个人不能重用,应该让他去外地任职,不能让他再参与朝政了。还有那个奚熙,一个小官,在浦里建起了田庄,想恢复以前的奢靡生活,也不能答应他。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以及他的族弟喜、抗,这些人有的清廉正直,忠心耿耿,有的才华横溢,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国家的贤良辅佐,希望陛下能重视他们,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哪怕只是拾遗补漏。”说完这些话,张凯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子祎啊,一开始当的是黄门侍郎,后来外放带兵,被封为偏将军。孙休(凯)死后,他又回到朝廷,当上了太子中庶子。有个叫华覈的,当时是右国史,他上奏推荐子祎说:“子祎身体强壮,能力出众,带兵打仗的才能,不比鲁肃差。他被朝廷召见的时候,立刻就赶回都城,路过武昌,连头都没回,军队的装备和物资,一样都没拿,在战场上果断勇敢,面对钱财很节俭。现在夏口是敌人的重要据点,应该派个有名的将领去镇守,我认为,没有人比子祎更合适了。”
孙皓一直对孙休怀恨在心,多次顶撞孙皓,还遭到何定等人的多次诬陷,因为孙休是重臣,不好用法律制裁他,而且陆抗当时是位在前方作战的大将,所以孙皓就暂时忍耐着。陆抗死后,孙皓才把孙休的家迁到了建安。
有人说,宝鼎元年十二月,孙休跟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密谋,想趁孙皓去祭祀的时候,废掉孙皓,拥立孙休的儿子为帝。当时左将军留平带兵先锋,所以孙休偷偷地跟留平说了这事儿,留平拒绝了,并且发誓不会泄露出去,所以他们的计划最终没有成功。太史郎陈苗上奏说,孙皓在位期间很久没下雨了,天气反常,可能会有阴谋,孙皓听了以后非常害怕。
我从荆州、扬州一带来,得到孙休上奏孙皓的二十条谏言,我广泛询问吴国人,很多人说没听说过孙休上过这样的奏章。我又仔细看了奏章的内容,发现非常尖锐直接,恐怕不是孙皓能容忍的。有人认为,孙休把奏章藏在箱子里,不敢拿出来,后来病重了,孙皓派董朝去探望,想听听他有什么话要说,孙休就把奏章交给他了。真假难辨,所以没写进正史,但是我很欣赏他敢于直言批评孙皓的行为,这足以给后人以警示,所以我把这些内容抄录在孙休的传记里。
孙皓派亲信赵钦口头传达旨意,回复孙休之前的奏章说:“我做任何决定都会遵循先帝的遗志,有什么不满意的?你谏言的内容不对。再说建业宫不吉利,所以我才搬出来,而西宫的房屋都破旧了,需要考虑迁都,搬迁有什么不可以呢?”孙休上书说:
我发现陛下您执政以来,老天爷也不帮忙,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朝中官员不尽职,坏人互相勾结,这都是您没按照先帝的遗志去做造成的。 一个国家的兴盛,靠的是上天的恩泽和自身的德行,可不是只待在宫里就能做到的!您不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就自己瞎折腾,搞得军队人心惶惶,四处奔波,这简直是违背了天意!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才会降下灾难,百姓们都在唱着悲歌抱怨呢。就算您自己过得舒服,百姓都苦哈哈的,这国家还怎么治理?这第一点,就是您没遵守先帝的遗训!
我听说,一个国家要以贤能之士为根本。夏朝杀了龙逢,商朝重用伊挚,这些都是前代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榜样。王蕃大人,才能出众,为人正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简直就是吴国的龙逢啊!可您却因为他不满您的做法,说了些直言不讳的话,就把他杀了,还把尸体扔在那里不管。全国上下都很伤心,有识之士都痛心疾首,都觉得吴王夫差的悲剧又要重演了。先帝重视贤才,您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您不遵先帝的第二点!
我听说,宰相是国家的支柱,不能不重视。汉朝有萧何、曹参辅佐,先帝有顾雍、步骘两位贤相。可您却重用万彧这种能力平庸的人,他以前只是个家仆,却一下子升到高位,能力和职位都不匹配,您却因为他的性格温顺,不考虑他的才能,让他担任了重要的辅佐之职,反而冷落了那些老臣。那些有才能的人都很气愤,这又是您不遵先帝的第三点!
先帝爱民如子,连孤儿寡母都照顾得无微不至,没老婆的给找老婆,没衣服穿的给送衣服,就连无人收殓的尸体,都派人埋葬。您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您不遵先帝的第四点!
以前夏桀和商纣的灭亡,都是因为宠信妖妇;幽王和厉王的失败,也是因为宠信嬖妾。先帝深知这个道理,引以为戒,所以身边没有那些妖艳的女人,后宫也没有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您现在后宫佳丽三千,嫔妃无数,外面却有很多孤寡老人,女人们都在宫里唉声叹气。现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这是您不遵先帝的第五点!
先帝处理政务非常勤勉,还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您自从登基以来,却沉迷于后宫,被女人迷惑,导致很多事情都耽搁了,下面的官员也开始贪污腐败,这是您不遵先帝的第六点!
先帝啊,他老人家生活朴素,穿衣从不讲究华丽,宫里也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东西也都不讲究装饰,所以国家富裕,老百姓生活富足,也没什么奸盗。可陛下您呢,却四处征调州郡,耗尽了百姓的钱财,宫殿装饰得金碧辉煌,这可就违背了先帝的教诲了啊,这是第一条!
先帝重用顾雍、陆逊、朱然、张昭这些外臣,内廷则有胡综、薛综辅佐,所以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社会风气清明。现在您用的外臣不是那些合适的人选,内臣也不是那些合适的人选,那些陈声、曹辅之流,都是些小吏,连先帝都看不上,您却重用他们,这又是违背先帝的第二条!
先帝每次宴请群臣,都非常节俭,大臣们整天都规规矩矩的,没有一点失礼的地方,百官都能畅所欲言。可您呢,却拘泥于繁文缛节,还逼着大臣们喝大量的酒。酒是用来助兴的,喝多了就坏事了,这跟商纣王荒淫无度有什么区别?这是违背先帝的第三条!
汉朝的桓帝、灵帝,都亲近宦官,结果都失去了民心。现在您重用高通、詹廉、羊度这些黄门小吏,还给他们高官厚禄,甚至还把军队交到他们手里。万一江边发生战事,烽火四起,这些人的武力根本不足以抵御外敌,这是违背先帝的第四条!
现在宫里积压了大量的宫女,黄门还在州郡四处搜罗民女,有钱的给钱放了,没钱的就强行抓走,路上怨声载道,多少母子被迫生离死别,这是违背先帝的第五条!
先帝在世的时候,也养着诸王和太子,如果需要奶妈,就会给奶妈的丈夫安排工作,还给他们钱财和粮食,定期让他们回家探亲,看看他们的孩子。现在可不一样了,夫妻被迫分离,丈夫还得去服役,孩子也跟着死去,家里就成了空房子,这是违背先帝的第六条!
先帝曾经说过:“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天,衣食住行次之,这三者,我都放在心上。”可现在呢,农业都荒废了,这是违背先帝的第七条!
先帝选拔人才,不拘泥于出身高低,只要有才能就重用,提拔的人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被提拔的人也没有一个是不称职的。可现在呢,那些华而不实的人被提拔了,那些拉帮结派的人被重用了,这是违背先帝的第八条!
先帝的士兵,平时不让他们干其他的活,春天让他们务农,秋天让他们收割稻谷,只有江边发生战事,才要求他们奋勇杀敌。可现在呢,士兵们要干各种杂活,粮食供应也不足,这是违背先帝的第九条!
要赏罚分明才能让大家齐心协力,现在长江边的将士们战死都没人哀悼,劳苦也没人奖赏,这违背了先帝的第十六条遗训。
现在地方官吏已经够多了,还加上内侍来插手,弄得乌烟瘴气,十个老百姓才配上一个官吏,这日子怎么过?以前景帝的时候,交趾叛乱,就是因为官吏太多引起的,这又是违背了先帝的第十七条遗训,学了景帝的坏毛病。
那些监察官,简直就是老百姓的仇人!先帝在世的时候,虽然也有吕壹、钱钦这样的监察官,但后来都被杀了,以此向百姓谢罪。现在又设立校事官,还鼓励他们到处告状,这又违背了先帝的第十八条遗训。
先帝在位时,官员们都在岗位上干很久才会考核升迁。现在州县官员,才上任没多久就被调走了,频繁的调动,劳民伤财,太不像话了,这违背了先帝的第十九条遗训。
先帝每次审查奏章,都认真仔细地调查核实,所以监狱里没有冤假错案,死的人也都心服口服。现在却违背了先帝的这个做法,这违背了先帝的第二十条遗训。
如果我说得对,请把我的话记录在案;如果我说错了,请治我的罪。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我的话。
敬宗,字胤,是个很和善的人。他一开始是御史、尚书选曹郎,太子听说他的名声后,对他特别优待。后来全寄、杨竺等人依附鲁王霸,和敬宗争权夺利,暗中互相陷害,敬宗因此被抓进监狱,遭受酷刑,但他始终没有承认任何罪名。
后来他被任命为衡阳督军都尉。赤乌十一年,交趾九真地区的蛮夷叛乱,攻占了很多城池,交州地区一片混乱。朝廷就派敬宗担任交州刺史、安南校尉。敬宗进入交趾地区后,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积极招降纳叛,高凉地区的渠帅黄吴等,带着三千多户人家投降。敬宗继续南下,再次表达诚意,送去财物。一百多名叛军首领和五万多户百姓,即使再偏远难以管理,也都纷纷归降,交州地区恢复了平静。朝廷于是提升他为安南将军。他又去讨伐苍梧建陵地区的叛军,取得了胜利。前后共出兵八千多人,用于平叛。
永安元年,潘濬被征召担任西陵督,被封为都亭侯,后来又调任虎林。中书丞华覈上表推荐潘濬,说:“潘濬天生聪慧,才能出众,品行高洁。他以前在选曹任职,留下了值得记载的功绩。在交州任职期间,他奉行朝廷的恩惠,流民纷纷归附,边境地区安定祥和。苍梧、南海地区,每年都遭受暴风瘴气的危害,大风能刮断树木,飞沙走石,瘴气则弥漫如雾,飞鸟都难以飞过。自从潘濬到任后,暴风瘴气就消失了,商旅往来畅通无阻,百姓没有疾病,农作物丰收。州治临海,海水在秋天很咸,潘濬又修建蓄水设施,百姓都能喝到甘甜的饮用水。和煦的风气广泛传播,感化了人神,于是凭借朝廷的威信,招揽了流散的人民。等到他奉诏离开的时候,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情,舍不得他离开,背着老人,带着孩子,都情愿跟随他,没有一个人有二心,根本不需要军队护送。历任将领统领军队,都是用威势来震慑他们,还没有像潘濬这样用恩德和信用来团结他们的。他在州里任职十多年,当地特产珍宝很多,但他家里却连个漂亮侍妾都没有,家中也没有珍贵的器物,跟现在那些官员相比,真是少见啊!他应该在京城辅佐朝廷,效仿唐虞时代的贤臣,为国家做出贡献。让他在江边担任轻闲的职位,真是浪费了他的才能;让他在虎林做督,虽然胜任的人很多,但如果把他召回京城,委以更高的职位,那国家才能兴盛发达啊!”
潘濬去世后,他的儿子潘式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柴桑督、扬武将军。天策元年,潘式和他的堂兄潘祎一起迁居建安。天纪二年,潘式被召回建业,恢复了将军、侯爵的职位。
评论说:潘濬为人清廉刚正,陆凯忠诚勇敢,正直坦荡,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有大丈夫气概的人。潘濬为政清廉,政绩显著,名扬南方,堪称一代良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