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字幼宰,是湖北枝江人,祖上是重庆江州人。汉朝末年,董和带着家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命他做了牛鞞县令、江原县令、成都县令。蜀地物产丰富,当时的风俗很奢侈,有钱人家个个锦衣玉食,结婚葬礼更是挥霍无度,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董和自己却非常节俭,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严厉打击铺张浪费的行为,制定相关制度,到哪儿都能改变当地的风气,让大家敬畏他,不敢违反规定。不过,县里的一些豪强势力害怕董和严厉的法治,就向刘璋进谗言,把董和调到巴东属国当都尉。老百姓听说后,成千上万人拉着家眷哭着求刘璋留下董和,刘璋就答应让他继续留任两年。之后,董和被调回益州当太守,依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作风。他跟当地少数民族相处,总是真诚相待,南方的百姓都很爱戴他,信任他。

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和诸葛亮一起在左将军大司马府办事,两人互相商量,互相帮助,关系非常好。董和做官几十年,在外治理边疆,在内参与军政大事,二十多年下来,去世时家里连一石粮食都没有。诸葛亮后来当了丞相,就教导手下的人说:“那些一起办公的人,应该集思广益,多为国家出力。如果因为一点小嫌隙就互相违拗,事情就会耽误,造成损失。即使违拗之后结果是对的,也像丢掉破旧的鞋子捡到珠宝一样可惜。但人的心思很难完全做到完美,只有徐元直能做到始终不迷惑,还有董幼宰,在我这里工作了七年,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他都会反复十几次来跟我商量。如果你们能学习元直的坚持,幼宰的勤勉,忠心为国,那我诸葛亮就能少犯错误了。”诸葛亮又说:“以前平定交州的时候,我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来跟元直交往,他经常教诲我;以前在董幼宰手下做事,他每次说话都直言不讳;后来在伟度手下做事,他多次劝谏我;虽然我资质愚钝,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建议,但我跟这四个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足以证明我不怀疑他们直言进谏的诚意啊!”诸葛亮对董和的怀念之情可见一斑。

刘巴,字子初,是零陵烝阳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好几次请他去做官,还推荐他当茂才,但他都没答应。刘表死了以后,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逃到江南,荆州、楚地的很多人都跟着他,但刘巴却跑到曹操那里去了。曹操让他当幕僚,派他去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来刘备差不多把这三郡都拿下了,刘巴没法再为曹操做事,就跑到交趾去了,刘备为此非常生气。

后来刘巴又从交趾回到了蜀地。没多久刘备就平定了益州,刘巴向他道歉说自己对不起他,刘备没怪他。诸葛亮多次推荐他,刘备就让他当了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当了汉中王,刘巴做了尚书,后来代替法正当了尚书令。他生活俭朴,不置办产业,还因为投靠曹操不是自己原来的想法,害怕刘备猜忌他,所以为人恭谨沉默,很少与人交往,如果不是公事,他一句话也不说。刘备称帝后,向天地神灵昭告天下,所有相关的文告和诏书都是刘巴起草的。章武二年,他去世了。刘巴死后,魏国的尚书仆射陈群给丞相诸葛亮写信,询问刘巴的情况,还说:“刘君子初,我非常敬重他。”

马良,字季常,是襄阳宜城人。他兄弟五个人,都很有名气,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眉毛中间有根白毛,所以人们这么称呼他。刘备当了荆州牧后,请他当从事。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跟着他去了,马良留在荆州,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雒城已经被攻下了,这是上天保佑啊!兄长你正赶上时机辅助君主,辅助他成就大业,光宗耀祖,这已经可以预见到了。你应该运用你的智慧,谨慎地行事,从而选拔人才,应该赶上这个好时机。如果你能够做到和睦相处,广结善缘,德行超过天地,让天下人都愿意听从你的号令,服从你的道理,统一高雅的音乐,摒弃低俗的音乐,这样就能对国家有利,不会互相冲突,这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最好的音律。虽然我不是钟子期,但我忍不住要为你击节赞叹!”后来,刘备请马良当了左将军掾。

刘备派使者马良去东吴,对马良说:“你现在带着国家的使命,去协调我们和孙权两家的关系,希望你能做个好中间人,帮我们和孙权将军搞好关系。” 马良回答说:“您自己试着写个草稿吧。” 使者就起草了一份信,信里写着:“敝国君主派遣掾吏马良前来联络巩固友好关系,继承昆吾、豕韦的功业。马良为人正直善良,是荆楚地区杰出的人才,他不追求浮华的表面,却拥有美好的品德,希望您能接纳他,以慰劳将令。”孙权很尊重地接待了他。

后来刘备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 等到刘备东征孙权的时候,又派马良去武陵招降五溪的蛮夷,那些蛮夷的首领都接受了刘备的印信和官职,都很高兴地听从指挥。 结果刘备在夷陵战役中战败,马良也在这次战役中不幸遇难了。 刘备追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跟着刘备入蜀,做过绵竹、成都的县令,还做过越隽太守。 他很有才华,喜欢谈论军事战略,丞相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的比做的多,不能委以重任,你一定要仔细观察他!” 但是诸葛亮还是觉得马谡不错,任命他为参军,经常召见他谈论军事,一谈就是从白天到晚上。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准备攻打祁山。当时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将领,比如魏延、吴壹等等,大家都认为应该让这些老将担任先锋,但是诸葛亮却违反众人的意见,选择了马谡统领大军担任先锋。结果马谡在街亭与魏将张郃交战,被张郃打败,士兵溃散。诸葛亮因为没有可以依靠的据点,只好撤军回汉中。马谡被关进监狱后不久就死了,诸葛亮为此痛哭流涕。马良死的时候三十六岁,马谡死的时候三十九岁。

陈震,字孝起,是南阳人。刘备当上荆州牧的时候,聘请他当从事,让他巡视各个郡县,后来跟着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陈震担任蜀郡北部都尉,之后又改名为汶山太守,后来调到犍为郡。建兴三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后来升任尚书令,奉命出使东吴。

建兴七年,孙权称帝,任命陈震为卫尉,去祝贺孙权登基。诸葛亮给他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孝起忠诚纯朴的品性,年纪越大越明显,他和东吴的人一起商讨事情,相处得非常融洽快乐,这非常难得。”陈震到了吴国境内,就给吴国官员写信说:“东西两国使者往来频繁,盟约友好,关系日益密切。东吴称帝,天下响应,大家都归顺于您。现在正是同心协力讨伐敌人的好时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西蜀朝廷上下都盼望着这次会盟成功。我虽然能力不足,却有幸担任使者,来增进两国友谊,一踏上吴国国土就感到无比兴奋,就像回家一样。就像春秋时期记载的,献子去鲁国,犯了鲁国的禁忌,受到了批评。我希望您能事先告知我,让我顺利完成使命。我将立即宣布盟约,大家共同遵守。因为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也不一样,我担心会有疏忽之处,希望您能多多指教,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陈震到达武昌后,孙权和陈震一起在祭坛上歃血为盟,瓜分天下:把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划给东吴,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划给蜀汉,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陈震回国后,被封为城阳亭侯。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因为被诬告而被罢免;诸葛亮给他长史蒋琬和侍中董允写信说:“孝起以前出使东吴,我跟他说,东吴就像鱼鳞甲一样,乡里人都觉得他难以接近。我认为,鱼鳞甲虽然不能轻易触碰,但没想到还会发生苏、张那样的意外事件。这件事应该让孝起知道。”建兴十三年,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他的爵位。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和的儿子。刘备立刘禅为太子的时候,董允被选拔做了太子舍人,后来又调到洗马。刘禅继位后,董允升迁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驻扎在汉中,他担心刘禅年纪渐长,容易被奸邪小人迷惑,而董允为人正直公正,于是想让他负责宫廷事务。诸葛亮上书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精心挑选出来辅佐陛下的,他们能够认真考虑、提出建议,尽忠进谏,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我认为宫中大小事务,都应该让他们参与决策,这样一定能够弥补不足,有所改进。如果他们没有提出好的建议,那就应该处罚他们,以警示那些怠慢职守的人。”诸葛亮随后请求任命费祎为参军,董允则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负责保卫皇帝的亲兵。郭攸之为人一向温和,只是挂个名而已,而那些需要献计献策的事务,基本上都是董允一个人在处理。董允在处理政务时非常谨慎,尽力匡正错误,维护朝政。

后来,刘禅想要广选妃嫔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妃嫔的数量最多不超过十二个,现在后宫嫔妃已经足够了,不应该再增加,坚决不同意。刘禅因此对他更加敬畏。尚书令蒋琬担任益州刺史后,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并将功劳让给费祎和董允,还上表说:“董允多年来侍奉陛下,辅佐王室,应该赐给他爵位和土地来表彰他的功劳。”董允坚决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成人,开始宠信宦官黄皓。黄皓这个人奸诈狡猾,想方设法巴结权贵,想提升自己的地位。董允经常在刘禅面前严肃地劝谏,私下里也多次斥责黄皓。黄皓非常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的官职始终没有超过黄门丞。

话说诸葛瞻啊,曾经跟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他们约好一起出去玩,车子都准备好了,结果襄阳的郎中董恢来拜访诸葛瞻。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又小,看见诸葛瞻要出门,就有点不好意思想走,诸葛瞻不让,说:“我本来出来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聊天,你都特意来拜访我了,咱们就别去赴宴了,就在这儿好好聊聊吧,这才符合我的本意。” 于是诸葛瞻就让人把马匹解开,费祎他们也就没再出发。诸葛瞻这种坚持原则,尊重下属的行为,就是他为人处世的一个缩影。延熙六年,诸葛瞻升任辅国将军;七年,担任侍中,代理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诸葛瞻去世了。

陈祗接替诸葛瞻当了侍中,他和黄皓狼狈为奸,黄皓这才开始参与朝政。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到中常侍、奉车都尉,掌握了大权,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蜀国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怀念诸葛瞻的。后来邓艾攻入蜀地,听说黄皓奸诈,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但黄皓重金贿赂了邓艾的亲信,才得以保命。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是许靖哥哥的外孙。他从小没了父亲,在许靖家长大。年轻时就名声在外,慢慢升迁到选曹郎,为人严肃有威严。他多才多艺,还懂一些算命占卜之类的,费祎很器重他,所以陈祗才能接替诸葛瞻当侍中。吕乂死后,陈祗又代理尚书令,加封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官职比陈祗高,但经常带兵在外,很少参与朝政。陈祗上面讨好后主,下面巴结宦官,深受宠信,权势比姜维还大。景耀元年,陈祗去世了,后主非常惋惜,哭得稀里哗啦的,还下诏说:“陈祗执掌职务十多年,品德高尚,办事认真,为人正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可惜英年早逝,朕非常悲痛。既然他在世时如此优秀,死后就应该给他一个好的谥号。”于是谥号为“忠侯”,赐给他的儿子粲关内侯的爵位,提拔他的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从陈祗受宠之后,后主对诸葛瞻的怨恨越来越深,认为诸葛瞻过于清高自傲,都是因为陈祗阿谀奉承黄皓,黄皓从中挑拨离间造成的。诸葛瞻的孙子诸葛宏,后来做了晋朝的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是南阳人。他父亲吕常,曾经送老上司刘焉去蜀地,结果碰上山路被封锁,就回不来了。吕乂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喜欢读书和弹琴。一开始,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吕乂为盐府校尉,负责管理盐铁的收益。后来,校尉王连推荐吕乂、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人一起担任典曹都尉。吕乂后来升迁为新都县令、绵竹县令,他非常体恤百姓,老百姓都称赞他,说他是州里所有县令里最好的一个。之后他又升任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续几年带兵出征,需要从各个郡县调兵遣将,很多郡县都不积极支援,只有吕乂主动招募了五千人前往支援诸葛亮,他还安抚、约束军队,没有一个人逃兵。之后他调任汉中太守,同时兼任督农,负责供应军粮。诸葛亮去世后,吕乂又升任广汉太守、蜀郡太守。蜀郡是益州的首府,人口众多,而且诸葛亮死后,很多士兵逃亡,互相攀附作乱,各种奸诈的事情层出不穷。吕乂上任后,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约束,同时开导劝说百姓,几年时间里,主动投案自首的逃亡人口就有一万多。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他处理政务雷厉风行,从不拖延,家里也从不接待客人。

吕乂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任职,生活都非常俭朴,为人谦逊谨慎,很少说话,为政简明扼要,从不拖泥带水,大家都称赞他清廉能干。但是,他执法非常严格,喜欢用那些循规蹈矩的官员,所以虽然身居高位,但在地方上的名声却不如在郡县时好。延熙十四年,吕乂去世了。他的儿子吕辰,在景耀年间做过成都令;吕辰的弟弟吕雅,做过谒者,他为人清廉刚正,很有文采,写过十五篇《格论》。杜祺后来做到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做到巴西太守,他们都和吕乂关系很好,在当时也都有名声,但他们生活俭朴、遵守法纪的程度,都比不上吕乂。

书里评价说:董和为人纯朴善良,刘巴清廉正直,马良为人诚实可靠,被称为贤良之士;陈震忠诚谨慎,年纪越大越有操守;董允辅佐君主,忠心耿耿,都算是蜀汉的优秀官员。吕乂在地方上任职时名声很好,在朝中任职时名声却受损,这和黄霸、薛宣的情况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