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暨,字公至,是南阳堵阳人。同县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陈茂之流,诬陷韩暨的父亲和兄长,导致他们被判死刑。韩暨对此并没有公开叫屈,而是默默地攒钱,暗中招募死士,最后抓住陈茂,砍下他的头祭奠父亲的坟墓,从此名声大噪。后来有人推荐他做孝廉,司空也征召他,但他都没答应。他干脆改名换姓,躲到鲁阳山中避祸。山里的人聚众成帮,打算打家劫舍。韩暨就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请他们喝酒吃肉,并跟他们的头领分析利害关系。山民们都被他感化了,最终没有作恶。后来袁术要召见他,他又搬到山都的山里居住。荆州牧刘表也礼貌地征召他,他还是逃跑了,跑到孱陵一带居住,当地人都很敬爱他,但刘表却因此很生气。韩暨害怕了,于是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做了宜城县令。
曹操平定荆州后,征召韩暨做丞相属官。后来又让他做了乐陵太守,之后又调任监冶谒者。以前冶铁都是用马拉动,每次烧制都需要上百匹马;后来改为人力,费时费力。韩暨就利用山上的长流水,发明了水力排铁的方法,计算下来,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三倍。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七年,冶铁的器械设备都充实起来了。朝廷下诏书称赞他,并提升他为司金都尉,官位仅次于九卿。文帝即位后,封他为宜城亭侯。黄初七年,他升任太常,并被进封为南乡亭侯,食邑二百户。
当时新都洛阳的制度还不完善,而祖庙的神主都在邺都。韩暨上奏朝廷,请求把邺都四庙的神主迎接到洛阳,在洛阳建造庙宇,按时祭祀,亲自奉献祭品。他崇尚正确的礼仪,废除淫祀,做了很多纠正礼仪制度的事情。他在太常的职位上干了八年,因为生病而辞官。景初二年春天,朝廷下诏说:“太中大夫韩暨,品德高尚,志节高洁,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坚持操守更加坚定,可以说是纯朴忠厚,年纪大了反而更加努力的人。任命韩暨为司徒。”夏四月,韩暨去世,他生前遗嘱按照常规服饰下葬,土葬。谥号为恭侯。他的儿子韩肇继承了他的爵位。韩肇死后,他的儿子韩邦继承了爵位。
崔林,字德儒,是清河郡东武城人。他小时候挺晚熟的,家族里都没怎么注意他,只有他的哥哥崔琰对他另眼相看。后来太祖平定了冀州,就召崔林去做邬县县令。那时候他穷得叮当响,连车马都没有,只能步行上任。
后来太祖要征讨壶关,就问当地长官谁的政绩最好,并州刺史张陟推荐了崔林。于是崔林被提拔为冀州主簿,后来又升迁为别驾、丞相属官。魏国建立后,崔林的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御史中丞。
文帝继位后,任命崔林为尚书,后来又外放为幽州刺史。当时北中郎将吴质负责河北的军事,涿郡太守王雄对崔林的别驾说:“吴中郎将可是皇上非常信任的重臣,位高权重啊!他统领军队,各州郡都得给他写信表示敬意,可崔刺史却一点儿也不巴结他。要是吴中郎将因为边防没修好被砍头,您觉得崔刺史能保住他吗?”别驾把这话告诉了崔林,崔林说:“我做刺史,觉得离开这个地方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怎么会去跟吴质扯上关系呢?幽州和胡人接壤,应该以稳定为重,要是扰乱了他们,就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只会给国家带来北方的隐患,我可不想因为这事儿担责任。”崔林在幽州任职期间,盗贼都老实多了;但他不怎么巴结上司,结果被贬为河间太守,不少人觉得这太冤枉他了。
后来崔林升迁为大鸿胪。龟兹王派儿子来朝见天子,朝廷很高兴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对龟兹王赏赐很丰厚。其他国家也纷纷派王子来朝贡,使者络绎不绝。崔林担心有些使者可能是假的,就私下里跟一些胡商勾结,通过他们来传递消息,从中收受贿赂,还多收取护送费,导致百姓损失很大。他这种做法劳民伤财,做了一些没用的事,还被外国人笑话,这是他以前就一直担心的问题。于是他给敦煌写信说明情况,还把以前历代朝廷接待各国使臣的典故都列举出来,希望以后能有个统一的标准。明帝即位后,赐崔林关内侯的爵位,又升任光禄勋、司隶校尉。他上任后,各郡都取消了违法的设置和超员的官员。崔林为政以诚信为本,注重大局,所以他死后,人们还经常怀念他。
刘劭那个家伙,写了个考课论,给百官都定了个规矩。林彪(此处指崔林,下同)说:“看看周朝的考课制度,那文件写得可全了,从康王之后,这制度就越来越不行了,关键还是看执行的人怎么样。到了汉朝末年,考课制度失败,难道责任不在那些辅助官员办事不仔细吗?现在军队里,有的兵多有的兵少,考课制度一会儿加条例一会儿减条例,变化无常,这本来就很难执行。再说,那么多人,你不抓主要矛盾,不带头,大家怎么能齐心协力呢?你看皋陶在虞舜手下做事,伊尹在殷商辅佐君王,那些不讲仁义的人都被他们远远地排斥在外了。五帝三王,他们的治国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能根据情况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或平定叛乱。《易经》上说:‘简单明了,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太祖皇帝(曹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度,既借鉴前朝,又适应现在,不用死守古法。我认为现在的制度并不宽松,只要坚持原则,不偏离方向就行了。如果朝臣都能像仲山甫那样认真负责,带领百官,那还有谁敢不认真呢?”
景初元年,司徒和司空两个位置都空缺了。散骑侍郎孟康推荐林彪说:“宰相啊,是天下人学习效仿的对象,一定要选那些忠诚正直、品德高尚、敢于担当的人,能够成为全国人民的榜样。我私下认为,司隶校尉崔林,天生就正直,胸怀宽广。论他的优点,可以比得上古人:忠诚正直,像史鱼一样;清廉俭朴,像季文子一样。他治理州郡,到哪儿哪儿就兴盛;当外司的时候,管辖的地区都井然有序。他真是辅佐皇帝的奇才,担当重任的优秀人才啊!”第二年,林彪就当上了司空,被封为安阳亭侯,食邑六百户。三公被封为列侯,林彪是第一个。没过多久,他又被加封为安阳乡侯。
鲁国国相上奏说:“汉朝以前就设立了孔子的庙宇,褒成侯每年按时祭祀,在辟雍举行祭祀仪式,必定要祭祀先师,皇家也会在谷祭和春秋祭祀时祭祀孔子。现在宗圣侯继承了孔子的后代,却还没有被下令祭祀的礼仪,应该赐给他祭祀用的牲畜,让长官主持祭祀,尊奉他为尊贵的的神灵。” 这事儿就交给三府讨论了,博士傅祗引用《春秋传》里的话说,记载在祭祀典籍里的,那就是孔子。宗圣侯继承孔子,只是延续了绝世圣人的血脉,彰显了圣人的美德而已。至于要更加显著地宣扬他的言论,推崇他的高尚品德,那就应该按照鲁国国相的奏章来办。
林氏在讨论中认为:“宗圣侯也是奉天子之命祭祀的,并不是没有被下令祭祀。周武王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代,并且设立了三恪(对三代帝王后裔的尊称),而禹、汤的后代却没有列入当时的祭祀名单,却又特地下令让其他官员祭祀他们。现在从周公开始,一直到三皇,竟然都没有祭祀,但是祭祀的礼仪典籍里却记载着他们的名字。现在只有祭祀孔子,是因为他离我们时代比较近的缘故。以大夫之后裔的身份,却享受着无穷无尽的祭祀,这礼仪超过了古代帝王,意义超过了汤、武,可以说是对圣德的崇高回报了,没有必要再重复祭祀那些并非他族的人。”
明帝又把林邑分封出去,封给一个儿子列侯的爵位。正始五年明帝去世了,谥号为孝侯。他的儿子述继承了爵位。
高柔,字文惠,是陈留圉县人。他父亲高靖,做过蜀郡都尉。高柔留在老家,对县里的人说:“现在英雄豪杰纷纷起事,陈留地处四战之地啊!曹操虽然占据了兖州,但他本来就有统一天下的图谋,还不能安心地坐守一方。而张邈先在陈留取得了成功,我担心他乘机作乱,想和大家一起躲避一下。” 大家都觉得张邈和曹操关系不错,而且高柔年纪又轻,所以没怎么在意他的话。高柔的堂兄高幹,是袁绍的外甥,在河北,就叫高柔过去,高柔带着全家老小都过去了。这时高靖在西州去世了,当时道路崎岖难行,盗贼横行,高柔却冒着危险到蜀地去迎接父亲的灵柩,一路上的艰辛困苦,什么都经历过,三年后才回到家乡。
话说当年太祖打败袁绍之后,任命菅柔当县令。县里老百姓早就听说过菅柔的大名,那些平时作奸犯科的小官吏,一听菅柔来了,都吓得自己主动辞职跑路了。结果菅柔却说:“想当年邴吉当官的时候,手下人犯了错,他都还能容忍,何况这些人还没在我手下犯过什么错呢!把他们都叫回来吧!”那些官吏都被召回了,一个个都痛改前非,都成了好官。
后来高幹投降了曹操,没多久又在并州叛乱。菅柔自己跑去投奔了曹操,曹操想借机杀了他,以儆效尤。但菅柔在当令史的时候,处理案件公正合理,从不拖延,因此曹操就把他提拔为丞相仓曹属。曹操想派钟繇等人去讨伐张鲁,菅柔劝阻说:“现在贸然派大军西征,那边还有韩遂、马超虎视眈眈,他们可能会以为这是我们自找麻烦,到时候内外勾结,一起造反。我们应该先安抚好三辅地区,三辅安定了,汉中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拿下。” 钟繇刚进入关中,韩遂、马超果然就反了,可见菅柔的判断是多么的准确。
魏国刚建立的时候,菅柔当上了尚书郎,后来又升任丞相理曹掾。他上任后就下令说:“治理已经安定的地方,要以礼法为先;平定混乱的局面,要以刑法为重。就像舜帝流放了四凶,皋陶制定了法律;汉高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萧何制定了新的律法一样。你们这些官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条文,秉公执法,要多为百姓着想啊!” 有一次,鼓吹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按照以前的法律,士兵作战逃跑,要株连其家人。曹操对此事很生气,还加重了处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被抓了起来,有关部门奏请全部处死他们。
菅柔却上奏说:“士兵逃跑确实该严惩,但是我听说其中有些人是后悔了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家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敌人不相信我们,二是能诱导他们回心转意。现在按照旧法,已经让他们绝望了,还加重处罚,我担心以后士兵只要有一人逃跑,其他人都会担心受牵连而跟着逃跑,到时候就抓不住人了。加重刑罚并不能阻止逃跑,反而会让更多人逃跑。” 曹操说:“好!”于是就下令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因此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我被调到颍川当太守,后来又回到法曹当掾属。当时设立了校事卢洪、赵达等人,让他们去调查百姓,我委婉地劝谏说:“设立官职,分工明确,各有职责。现在设立校事,既不是为了沟通上下的意思,而且达他们这些人,经常因为个人好恶而擅自专权,应该好好查处他们。” 太祖说:“你了解达他们,恐怕不如我了解。关键是要能揭发问题,又能辨明事情的真相,如果让贤良君子来做,他们做不到这一点。以前叔孙通利用盗贼,也有他的道理啊。”后来,达他们贪赃枉法的事暴露了,太祖杀了他们,以此向我赔罪。
文帝即位后,任命我为治书侍御史,赐我关内侯的爵位,后来又升迁为治书执法。当时民间经常出现诽谤妖言,皇帝对此很生气,只要有妖言就杀,而且还奖励告密者。我上书说:“现在说妖言的必定被杀,告密的必定被赏。这样一来,犯错的人就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又会助长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互相诬告的歪风邪气,这实在不是平息奸邪、减少诉讼、推行清明政治的办法。从前周公作诰,称赞殷商的祖宗,都不理会小人的怨恨。汉朝的太宗皇帝,也取消了关于妖言诽谤的处罚。我认为应该取消妖言诽谤和告密奖励的法令,以彰显上天仁慈爱护万物的德行。”皇帝没有马上采纳我的建议,结果互相诬告的人越来越多。皇帝于是下诏:“谁敢互相告发诽谤,就按被告发者的罪行处罚他。”这样一来,互相诬告的现象就彻底消失了。
校事刘慈等人,从黄初初年开始的几年里,上报了上万起官民的奸邪罪行,我都请求查明虚实;至于那些轻微的违法行为,顶多就是罚点钱。四年后,我被提升为廷尉。
话说魏朝初期,那些位高权重的三公大臣们,没事儿干,也不怎么关心朝政。这时,何晏上书给皇帝,大概意思是这样说的:“天地万物靠着四季的运行才能成功,国家兴治也靠着皇帝和辅佐大臣的共同努力。从古至今,哪位明君圣主不是依靠着贤臣良辅呢?比如商汤王依靠伊尹,周文王、武王依靠姜尚,到了汉朝初期,萧何、曹参这些功臣也都是皇帝的心腹肱骨。现在咱们朝廷里的三公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老百姓都看着他们呢,可现在却把他们闲置起来,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他们一个个都悠哉游哉的,很少有人敢提建议,这可不是朝廷应该对待大臣的方式啊!古时候,要是遇到刑法上的疑难问题,都会在槐树棘树下讨论。所以,从现在开始,朝廷上遇到疑难问题,特别是刑狱的大事,都应该多问问三公大臣们的意见。每逢朔望(初一和十五),还可以特地把他们请来,好好讨论讨论得失,把事情都弄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皇帝,造福百姓。” 皇帝听了很高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呢,皇帝因为以前的一些私人恩怨,想违反法律,处死负责监察执法的官员鲍勋。但是何晏坚决反对,不肯遵从皇帝的旨意。皇帝非常生气,就把何晏叫到宫里来训斥。同时,派人去廷尉府审讯鲍勋,结果鲍勋被处死了,这才把何晏放回寺庙。
明帝当了皇帝以后,封柔为延寿亭侯。当时那些博士们都在钻研经典,柔就上书给皇帝说:“我听说,遵守道理重视学习,是圣人的重要教诲;推崇文章重视儒学,是帝王的明智之举。以前汉朝末年国力衰弱,礼乐制度崩溃,各个诸侯互相争斗,把打仗当作主要任务,导致儒学人才都隐居起来,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太祖皇帝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就同情儒学衰落的情况,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就下令在各郡县设立教书育人的官职。高祖皇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了太祖的事业,兴办辟雍,在州郡设立考试,这样天下的人才,又能接受学校教育,学习祭祀的礼仪了。陛下您现在当政,英明睿智,施政方针宏伟,继承光大了先祖的业绩,即使是夏启继承禹的帝位,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基业,也比不上您啊!但是现在博士们虽然个个经学精通,品行端正,都是全国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的升迁却受到严格限制,恐怕不利于推崇儒学,激励那些懈怠的人。孔子说过‘选拔贤才并加以教育,如果不能做到,就应该鼓励他们’,所以楚国的申公,学士们都努力学习,汉朝时期人才辈出,士大夫们都以学习为荣。我认为博士们是道义的源泉,是六艺的典范,应该根据他们的学识和品行的高低,给予他们不同寻常的官位。这样才能重视儒学,鼓励人们学习,对国家的教化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话说皇帝下令修建大兴殿,老百姓累得够呛,又是大规模选妃,后宫嫔妃数量暴增。可偏偏皇子们接二连三夭折,继承人还没着落。这时,大臣柔上书劝谏说:“现在北方少数民族狡猾得很,暗地里磨刀霍霍,随时可能打仗,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好好培养士兵,加强军事力量,以逸待劳。可现在却大兴土木,弄得上下都疲惫不堪。要是让吴国、蜀国知道咱们虚实,合起伙来打咱们,那可就麻烦大了!汉文帝为了省钱,连个小亭子都不建;卫青为了防备匈奴,也没工夫修建自己的府邸。咱们现在耗费的可不是区区几百万钱财,担心的也不是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啊!大兴殿修建到这个程度也差不多了,够应付朝会宴请的了,剩下的就别再建了,让老百姓回家种地吧。等边境安定下来,再慢慢修建也不迟。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的江山才能一直传下去;周朝有姬姓诸侯国四十多个,才延续了那么久。陛下您英明睿智,深明大义,可最近皇子们接连夭折,吉兆也没有出现,朝臣们心里都非常不安。《周礼》规定,天子后妃以下共有一百二十人,后宫嫔妃的数量已经很足够了。我听说现在后宫嫔妃的数量可能超过了这个数,皇嗣不兴,恐怕和这个有关。我认为应该精挑细选一些嫔妃,满足后宫的需要,其余的都送回家去。陛下您也应该注意保养身体,保持身心平静,这样才能多子多孙。”皇帝回复说:“我知道你一片忠心,为了国家着想,你的话我会认真考虑的,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那时候,狩猎的法律非常严厉。宜阳县的典农刘龟偷偷在皇宫禁地射兔子,他的功曹张京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有关部门。皇帝隐瞒了张京的名字,把刘龟抓了起来。柔上书请求告知举报人的名字,皇帝大怒道:“刘龟竟然敢在我皇宫禁地打猎,该死!把他交给廷尉审问,廷尉自然会审问,干嘛还要问举报人是谁?难道我会无缘无故抓他?”柔说:“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怎么能因为陛下的喜怒而破坏法律呢?”柔反复进谏,语气非常恳切。皇帝这才醒悟过来,公布了张京的名字,重新审理此案,两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话说当时有个规定,官员家里死了人,百日之后就得回去上班。有个司徒府的小吏叫解弘,他爹死了,过了百日后正好碰上军事行动,朝廷下令让他出征。他因为身体不好,就推辞说自己生病了。皇上听了大发雷霆,说:“你又不是曾参、闵子骞那样的大孝子,怎么敢说自己病了?” 然后就下令抓他来审问。 这会儿,有个叫柔的人,看到解弘确实身体很虚弱,就向皇上报告了这事,说应该对他宽容些。皇上这才下令说:“解弘真是个孝子啊!就饶了他吧!”
后来呢,有个叫公孙渊的人,他哥哥叫公孙晃,当过他叔父公孙恭的内侍。在公孙渊造反之前,公孙晃多次向皇上报告公孙渊的异常举动,预警他的谋反。公孙渊造反后,皇上虽然不忍心把他公开处斩,想在监狱里杀了他。 这时候,柔又上书给皇上说:“书上说‘用刑罚来惩罚死罪,用恩德来表彰善行’,这是古代帝王的明智做法啊!公孙晃和他的家人,都是叛逆的同伙,理应公开处斩,别让他们留下后代。但是,我听说公孙晃之前多次主动来报告,预警公孙渊的阴谋,虽然他是罪犯家族的人,但他的本心是可以原谅的。 你看,孔子都理解司马牛的忧虑,祁奚都明白叔向的错误,这都是古代的美好品德啊!我认为公孙晃确实说过话,应该饶他一命;如果他什么都没说,那就应该公开处斩。现在既不赦免他的死罪,又不表彰他的功劳,把他关在监狱里等死,让天下人议论纷纷,恐怕会让人怀疑朝廷的决定啊!” 皇上没听他的,还是派人送了毒药给公孙晃和他的家人,又赐给他们棺材和寿衣,让他们在家中下葬。
那时候,私自猎杀禁地里的鹿,要被处死,家产充公;要是有人举报,朝廷会重重有赏。柔上书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没有不把发展农业作为首要任务,节俭用度作为根本的。你看啊,农业发展了粮食就多,用度节俭了钱财就多,钱财粮食都充足了,还会有忧患吗?古时候,一个男人不耕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冻。从那时到现在,老百姓要服各种劳役,亲自耕种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还有禁猎的规定,鹿群到处乱窜,糟蹋庄稼,到处都造成危害,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老百姓虽然想办法防治,但根本无力抵挡。就拿荥阳一带来说吧,方圆几百里,年年收成不好,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实在让人担忧啊!现在天下能创造财富的人本来就少,而鹿群造成的损失却很大。万一发生战争或者灾荒,我们拿什么来应对呢?希望陛下能学习先圣的思想,体恤百姓耕种的艰难,放宽民间禁令,允许老百姓捕猎鹿,取消禁令,这样老百姓就能长期受益,大家都高兴快乐了。”
柔接着在奏疏中写道:“现在天下能创造财富的人本来就少,而鹿群造成的损失却很大。万一发生战争或者灾荒,我们拿什么来应对呢?希望陛下能学习先圣的思想,体恤百姓耕种的艰难,放宽民间禁令,允许老百姓捕猎鹿,取消禁令,这样老百姓就能长期受益,大家都高兴快乐了。”
话说,过了一段时间,护军营的士兵窦礼出去后就没回来。营里的人都以为他死了,就上报说要追捕他,并且把他的妻子盈以及儿女都充当了官府的奴婢。盈四处奔走,一直跑到州府,喊冤为自己辩解,可是没有人理她。没办法,她只好去廷尉那里告状。廷尉大人柔问她:“你怎么知道你丈夫没死呢?”盈哭着回答说:“我丈夫从小就老实本分,家里养着一位老母亲,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而且也很疼爱孩子,寸步不离地照顾他们,他绝对不是那种轻浮狡诈,不顾家的人。”
柔又追问:“你丈夫有没有和别人结怨?”盈回答说:“我丈夫为人善良,和别人没有仇怨。”柔又问:“你丈夫有没有借钱给别人?”盈说:“他曾经借钱给同一个营里的士兵焦子文,可是后来钱没要回来。” 这时,焦子文因为一件小事正好被关在监狱里,柔就去看焦子文,问他犯了什么罪。谈话过程中,柔问他:“你有没有借过别人的钱?”焦子文说:“我穷得很,根本不敢借别人的钱财。”柔观察到焦子文脸色变了,于是说:“你以前借过窦礼的钱,怎么现在不承认呢?”焦子文没想到事情败露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柔说:“你已经杀了窦礼,最好还是赶紧招供吧!”焦子文于是叩头认罪,详细交代了杀死窦礼的经过以及埋尸地点。柔立刻派人按照焦子文的供词去挖掘,果然找到了窦礼的尸体。皇上于是下令恢复盈母子的平民身份,并将此事通告天下,以此为戒。
在官二十三年,他升迁为太常,十几天后又升任司空,后来又调任司徒。太傅司马宣王奏请免除曹爽的官职,皇太后下诏书让柔暂时代理大将军的职务,掌控曹爽的兵营。太傅对柔说:“你这是在效仿周勃啊!”曹爽被诛杀后,柔被封为万岁乡侯。高贵乡公即位后,他又被封为安国侯,并升任太尉。常道乡公即位后,他的封地又增加了四千户,前后共封了两个儿子为亭侯。景元四年,他九十岁去世,谥号为元侯。他的孙子浑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朝廷设立五等爵位制度,因为柔等人在前朝有功,所以他的孙子浑的爵位被改为昌陆子。
孙礼,字德达,是河北涿州容城人。曹操平定幽州的时候,把他招来当司空军里的谋士。早年战乱的时候,孙礼和母亲走散了,同县的一个人叫马台,找到了孙礼的母亲。孙礼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给了马台。后来马台犯了法,要被处死,孙礼偷偷地把他带出来,让他自己去自首,然后说:“我没有让他逃跑的意思。”直接去了主管弹劾奸邪的官员温恢那儿。温恢很欣赏他,把这事儿禀报给了曹操,结果马台和孙礼都减轻了一等处罚。
后来孙礼被任命为河间郡丞,慢慢升迁到荥阳都尉。鲁山地区有几百个山贼,占据险要的地形,祸害百姓,于是孙礼被调到鲁县当县令。孙礼到任后,拿出自己的俸禄,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捉拿山贼,招降纳叛,还派人去当内应,很快就平定了鲁山地区的叛乱。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跟着大司马曹休去夹石攻打吴国的时候,孙礼劝曹休不要深入敌境,曹休没听他的,结果打了败仗。后来孙礼被调到阳平当太守,之后又回到朝廷当尚书。
明帝在修建宫殿,但是气候不好,全国粮食歉收。孙礼极力反对,最终停工了,皇帝下诏说:“我欣然接受了你的正直建议,赶紧让百姓回去种地吧!”当时主管修建宫殿的是李惠,他又请求多留一个月,把一些事情做完。孙礼直接去了工地,没再上奏,直接宣读了皇帝的诏令,让百姓回去。皇帝很欣赏他的果断,也没责怪他。
有一次,明帝在大石山打猎,老虎冲向皇帝的仪仗队,孙礼立刻扔下马鞭下马,想拔剑砍老虎,皇帝下令让他上马。明帝临死的时候,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觉得曹爽需要一个好帮手,于是临终前在床下留下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还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孙礼为人正直刚强,曹爽不太喜欢他,就把他调到扬州当刺史,加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国大将全琮率领几万大军来入侵,当时扬州的军队大多休整,在守卫的兵力很少。孙礼亲自率领卫兵抵抗,在芍陂与吴军作战,从早打到晚,将士死伤过半。孙礼冲锋陷阵,马匹受了好几处伤,他手持鼓槌,奋勇杀敌,毫不顾忌自身安危,最终敌人撤退了。皇帝下诏书慰劳他,赏赐他七百匹绢。孙礼为阵亡的将士设立祭祀,亲自哭祭,并把赏赐的绢都给了阵亡将士的家属,自己一件都没留下。
我被任命为少府,后来外放担任荆州刺史,之后又升迁为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对我说:“现在清河郡和平原郡争地界已经八年了,换了两个刺史都没能解决;虞舜和芮伯等待文王来裁决才解决问题,你应该好好把这事儿处理清楚。”我说:“那些告状的人拿坟墓作为证据,听审的人就以年纪大的为准,但是老年人又不能逼问,而且坟墓有时会因为地势高低而迁移,有时会因为躲避仇家而搬动。就现在我听到的情况来看,即使是皋陶来审理,也难以决断。如果想要做到没有诉讼,应该用烈祖当初分封平原郡时的地图来裁决。何必去追究过去的旧事,反而增加诉讼呢?从前成王用桐叶戏耍叔虞,周公就以此来分封他。现在地图就藏在朝廷的档案库里,可以直接在朝廷上判决,何必等到州里去呢?”宣王说:“对啊,那就另下令调取地图。”
地图调来了,根据地图应该判给平原郡。但是曹爽相信清河郡的说法,下令说:“地图不能用,应该仔细核实一下。”我上书说:“管仲是霸主的辅佐,他的器量虽然不大,却能夺取伯氏的几座城邑,让对方终身没有怨言。我接受了牧伯的责任,奉行朝廷明确的地图,实地勘察边界,边界确实以王翁河为界限;而鄃县则以马丹候为界标,却谎称以鸣犊河为界。他们虚假诉讼,迷惑朝廷。我听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慈母都能冤枉自己的孩子。现在两个郡争地界八年了,今天能解决,是因为有解书和地图,可以查证核实。平原郡位于两条河之间,向东延伸,中间有爵堤,爵堤在高唐县西南,而争议的土地在高唐县西北,相距二十多里,真是让人长吁短叹,痛哭流涕啊!根据解书和地图判决,而鄃县却不接受诏令,这是我的能力不足,我还有什么脸面拿着俸禄吃白饭呢?”于是,我束好衣带,穿上鞋子,驾车等候发落。
曹爽看到我的奏章,大怒。他弹劾我怨天尤人,判我五年刑罚。我在家呆了一年,很多人为我说话,最后被任命为城门校尉。
话说当时匈奴王刘靖势力很强,鲜卑族又经常来骚扰边境,朝廷就派王礼去当并州刺史,还给他加了个振武将军的官职,让他带了皇帝的信符,兼任护匈奴中郎将。王礼去拜见太傅司马宣王的时候,脸色很难看,一句话也不说。司马宣王就问他:“你得到了并州这么重要的职位,怎么还一脸不高兴呢?是不是对边境划分有什么不满啊?咱们现在要分别了,你怎么一点儿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呢?”
王礼说:“您这话问得可真是太细致了!我王礼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又怎么会把官职和以前的事放在心上呢?我原本以为您能像伊尹、吕尚那样辅佐魏国,上报先帝的托付,下为魏国建立万世基业。可是现在国家危在旦夕,天下局势一片混乱,这才是我不高兴的原因啊!”说着说着,王礼就哭了起来,眼泪止不住地流。司马宣王说:“好了,好了,忍一时风平浪静。”
王爽被杀后,王礼被任命为司隶校尉,他管辖了七个郡五个州,都很有威信。后来升迁为司空,被封为大利亭侯,食邑一百户。王礼和卢毓是同乡,年纪也差不多,但两人关系不好。虽然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但官位却差不多。嘉平二年,王礼去世了,谥号景侯,他的孙子王元继承了他的爵位。
王观,字伟台,是山东省聊城市人。从小家里穷,但他很有志气,立志要有所作为。后来被太祖皇帝召进宫里,当了丞相的秘书。之后又被派到高唐、阳泉、酂、任县当县令,到哪儿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
文帝当皇帝后,王观被调回朝廷,当了尚书郎和廷尉监。后来他又被派到南阳和涿郡当太守。涿郡北边挨着鲜卑族的地盘,经常有鲜卑人来抢劫。王观就命令当地老百姓,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小组,一起住在一起,并且修筑防御工事,互相守望。有些人不愿意,王观就派朝廷的官员回去帮他们,说是去帮他们家里的孩子,没说具体什么时候回来,只吩咐事情做完就回来。这样一来,官员和百姓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到十天的时间,防御工事就全部完成了。有了充分的防御准备,鲜卑人的抢劫也少了。
明帝当了皇帝后,下令让各郡县上报自己治安情况,分为“剧”(治安很差),“中”(治安中等),“平”(治安良好)三级。主管官员想把涿郡报成“中平”,王观却说:“咱们这儿紧挨着鲜卑,经常被他们骚扰,怎么可以说治安中等呢?这明明应该算‘剧’啊!”主管官员说:“如果把涿郡报成‘剧’,恐怕会影响您儿子的官职。”王观说:“当官是为了老百姓,现在咱们郡治安不好,按照规定,应该减轻赋税徭役。我怎么能为了自己儿子的官位,而牺牲全郡老百姓的利益呢?”于是,他坚持上报涿郡为“剧”,后来他儿子去邺城(今河北临漳)当官,也顺利成章。当时王观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很小。他真是个一心为公的人啊!王观生活简朴,带头勤俭,他的下属也都跟着他一起勤俭节约,互相勉励。
话说汉明帝去许昌玩儿,把王观叫来当了治书侍御史,管着行台监狱。那时候很多人办事都毛毛躁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可王观一点儿也不阿谀奉承,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公正得很。后来,太尉司马宣王看中了他,让他当从事中郎,然后又升了尚书,接着外放当河南尹,之后又调到少府。
大将军曹爽这个人,仗着权势,派个叫张达的家伙去砍王观家的木材,还拿走了不少私人物品。王观知道了这事儿,立马把这些东西都登记造册,充公处理。少府管着三尚方、御府和内藏的那些宝贝,曹爽他们这些人奢侈浪费,没少找王观伸手要东西,但王观坚持原则,丝毫不肯徇私枉法。没办法,曹爽就把王观调到太仆去了。后来司马宣王干掉了曹爽,又让王观当了中领军,负责看管曹爽弟弟曹羲的营地,还封他为关内侯,之后又让他当了尚书,还加了个驸马都尉的官职。高贵乡公当皇帝后,又封王观为中乡亭侯。没过多久,又给他加了光禄大夫的官衔,然后又升任右仆射。
常道乡公当皇帝后,又把王观的爵位升为阳乡侯,还增加了千户的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是两千五百户。后来又让他当司空,王观死活不肯,但皇帝不答应,还派人到他家里直接给他授官。王观上任几天后,就上交了印绶,直接回家养老去了。最后王观死在家中,临终前留下遗嘱,说要简朴下葬,只用一个够装下尸体的棺材,不搞那些金银财宝陪葬品,也不立碑不封坟。死后,人们追谥他为肃侯,他的儿子王悝继承了他的爵位。到了咸熙年间,朝廷重新设立五等爵位,因为王观在以前立下过大功,所以又把王悝的爵位改封为胶东子。
有人评价说:韩暨为人清静淡泊,以德化民,为官清廉;崔林为人简朴,办事有能力;高柔精通法律条文;孙礼为人刚正不阿,办事雷厉风行;王观为人清廉正直,洁身自好;这几位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不过,韩暨八十多岁才当上大官;高柔在官位上做了二十年,最后才退休;跟徐邈、常林相比,这两人多少有点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