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原本是罗侯寇氏的儿子,也是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到荆州的时候,因为还没儿子,就收养刘封当儿子。后来刘备进入蜀地,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那时候刘封二十多岁,武艺高强,力气很大,带兵跟着诸葛亮、张飞他们一起逆流而上,打仗哪儿都胜利。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一开始,刘璋派扶风人孟达和法正分别带两千兵马迎接刘备,刘备就让孟达统领所有兵马,驻扎在江陵。蜀地平定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军队杀害了。孟达准备进攻上庸,刘备暗中担心孟达一个人难以胜任,就派刘封从汉中乘船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和孟达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率众投降,并把妻子儿女和宗族都送到了成都。刘备提升申耽为征北将军,继续担任上庸太守和员乡侯,还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并且把刘封升为副军将军。
关羽围困樊城、襄阳的时候,多次派人催促刘封、孟达发兵支援。刘封、孟达推说山区刚归附,不宜轻举妄动,没有听从关羽的命令。后来关羽战败,刘备很生气。而且刘封和孟达之间本来就因为一些事情闹矛盾,刘封还曾经夺走了孟达的仪仗队。孟达既害怕受罚,又对刘封怀恨在心,于是上表请求辞官,率领部下投降了魏国。魏文帝很欣赏孟达的才能和仪表,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他为平阳亭侯。魏国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魏国还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和孟达一起攻打刘封。孟达给刘封写信说:
古人说过:“疏远的不至于隔断亲情,新的恩情不会取代旧情。” 这意思是说,如果上级明智下属正直,那么谗言邪恶就不会得逞。
可是,即使是明智的君主、贤明的父亲,慈爱的亲人,也可能出现忠臣为立功而招致祸患,孝子为尽孝而陷入困境的情况。种、商、白起、孝己、伯奇这些人,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之所以遭遇不幸,并不是因为骨肉亲情疏远了,也不是因为亲人之间乐于互相伤害。 有些时候,恩情会转移,爱意也会改变,即使忠臣也无法改变君主的想法,孝子也无法改变父亲的决定。一旦权力和利益介入,就会把亲人变成仇敌,更何况那些本来就不是亲人呢!所以申生、卫伋、御寇、楚建,他们都是继承王位的正统人选,却仍然落得如此下场。
现在您和汉中王,只不过是路上遇到的普通人,你们的亲情并非血脉相连,却占据着权力地位;你们的义理并非君臣关系,却处在上位。您征战在外有偏将的权力,驻守在家有副军的称号,远近的人都知道。自从您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士都为此担忧。如果申生听从子舆的劝告,就能像太伯一样名垂青史;如果卫伋听从弟弟的计谋,就不会落得像卫庄公那样被人耻笑的下场。再说,小白逃亡在外,最终成为霸主;重耳逃亡在外,最终复国成功。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多的是,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
聪明的人最擅长避免祸患,明白事理的人总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我看汉中王心里虽然有了主意,但对外却充满了疑虑。心里有了主意,就会坚定;心里有疑虑,就会害怕。天下大乱,祸患的发生,大多都源于废立之事。私怨和人情世故,是无法避免的,恐怕左右的人一定会挑拨离间汉中王。一旦疑虑变成怨恨,爆发起来就像踩到机关一样迅速。你现在离得远,还可以暂时休息一下;如果大军真的进来了,你失去了立足之地再回来,我私下里觉得很危险。以前微子离开殷商,箕子隐居避祸,都是为了避免灾难,他们都这么做了。你现在抛弃父母为别人效力,这很不合礼数;知道祸患将至却还留在这里,这不是聪明;看到正确的做法却不遵循,还心存疑虑,这也不是义气。你自称是大丈夫,却做出了这三件事,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凭你的才能,弃暗投明来到东边,继承罗侯的爵位,不算背叛亲人;北面朝拜君主,以正纲纪,不算抛弃旧主;避免战争,免除危亡,不算徒劳无功。更何况现在陛下刚刚受命称帝,虚心纳谏,以德服远,如果你能回心转意,不仅能和我成为同僚,获得三百户的封地,继承罗国的爵位,还可能被封为大国的诸侯,成为开国之君。陛下的军队,金鼓震天,即将迁都宛、邓;如果双方不能和解,军队就不会回来。你应该趁现在早做打算。《易经》有“利见大人”的说法,《诗经》有“自求多福”的句子,你应该这样做。现在我劝你,千万别像狐突那样闭门不出,坐以待毙。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离封地,封地被攻破,他逃回成都。申耽投降魏国,魏国封他为怀集将军,迁居南阳;申仪被魏国任命为兴太守,封为员乡侯,驻扎在洵口。封侯回来后,先主责备他侵犯达,又不救援刘备。诸葛亮考虑到封侯为人刚猛,将来难以控制,劝先主趁此机会除掉他。于是赐死封侯,让他自裁。封侯临死叹息道:“可惜我没有听从孟子的话啊!”先主为此流泪。达,本名子敬,为了避先主叔父的名字敬,而改名。
彭羕,字永年,是广汉人。个子很高,长得也挺帅。但他性格骄傲,经常轻视别人,唯独敬重同郡的秦子敕。他推荐秦子敕给太守许靖,说:“以前商高宗做梦遇到傅说,周文王寻找吕尚,还有汉高祖,都重用了平民百姓,这些都是帝王创业、传承基业、建立功勋的方式啊!现在您,太守大人,效法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秉持着公正无私的精神,施行仁政,就像古代清明的庙堂乐章刚刚奏响,褒贬善恶的准则刚刚确立,但您手下还缺少人才啊!我发现绵竹的秦宓先生,他品德高尚,为人正直,隐居山林,吟诗作赋,生活简朴,安于清贫,高洁的品德,坚守本心,即使是古代隐士,也比不上他啊!如果您能招揽他,一定能得到忠诚正直的美名,建立丰功伟绩,名垂青史,岂不美哉!”
彭羕在州里做官,只是个小小的书记员,后来又被人诬告,被州牧刘璋削发为奴隶。正好刘备入蜀,溯江而上,北进。彭羕想投奔刘备,就去找庞统。庞统和彭羕不熟,而且当时还有客人,彭羕直接就上了庞统的床躺下,说:“等客人走了,咱们好好聊聊。”客人走了以后,庞统过去找彭羕,彭羕又先让庞统请他吃饭,然后才开始说话,最后还留宿了一夜,甚至好几天。庞统非常欣赏他,而法正本来就认识彭羕,于是两人一起把他推荐给了刘备。刘备也觉得彭羕很特别,多次让他负责宣传军事,指导将领,派他去执行任务,都非常满意,对他的赏识也与日俱增。成都攻克后,刘备担任益州牧,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奴隶,一下子就成了州里的大官,他得意洋洋,非常自负,更加骄傲自大。诸葛亮表面上待彭羕很好,但心里对他很不放心。他多次私下告诉刘备,彭羕野心勃勃,难以驾驭。刘备一向信任诸葛亮,于是更加仔细观察彭羕的行为,觉得彭羕有点过分,就把他降职为江阳太守。
我听说杨阜要被外放到远方,心里很不爽,就跑去见马超。马超问杨阜:“你才能出众,主公对你非常器重,认为你应该和诸葛亮、法正他们一样,平起平坐,怎么愿意被外放到一个小小的郡县,辜负了你的抱负呢?” 杨阜说:“我已经老了,又粗鲁愚昧,还能指望什么呢!”他又对马超说:“你负责外部,我负责内部,天下还不一定能平定呢!”
马超因为在外奔波,一直心怀忧虑,听到杨阜这话,吓了一大跳,一句话也没说。杨阜走后,马上写了奏章辞官,然后就被官府逮捕了。
我以前在各个诸侯那里做事,觉得曹操太残暴,孙权又昏庸无道,刘璋更是软弱无能,只有您,主公,才有霸王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治理好天下,所以我才毅然决然地想要投奔您。您来到西川的时候,我通过法正先生引荐,庞统从中斡旋,最终得以在葭萌拜见您。我和您面对面地谈论治国安邦的大计,讲解霸王之道,并提出了夺取益州的策略。您也早就考虑成熟了,立刻表示赞同,于是我们就一起行动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平庸之辈,整天担心犯错受罚。没想到竟然能身处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遇到了您这样的明主,实现了我的抱负,名声也显赫起来,从一个平民百姓一下子被提拔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是走了大运。这份恩情,谁能比得上呢?可是我却一时糊涂,狂妄自大,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成了不忠不义的鬼!古人说:“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拿着刀割自己的脖子”,愚蠢的人都不会这么做,更何况我多少还算有点见识呢!
我之所以会有怨言,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想清楚,只是觉得您刚开始创业,就有了要投奔江阳的想法,没有理解您的意思,结果因为喝酒,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说了“老”字。这是我愚蠢短视造成的,您其实并不老啊!再说,成就事业,难道在于年纪大小吗?周文王九十岁了,难道还有衰老的志向吗?我辜负了您的恩情,罪该万死!至于内外那些传言,是想让孟起在北州立功,为您的事业出力,一起讨伐曹操而已,我哪敢有别的想法呢?孟起说的没错,只是没有把事情说清楚,伤了您的心。
以前我和庞统经常一起发誓,希望托付您,为您的事业尽心尽力,追赶古代名臣的业绩,把功劳刻在竹简上流芳百世。庞统不幸早逝,而我却因为失败而招致祸患。都是我咎由自取,还能怨谁呢?您是当世伊尹、吕尚那样的人物,应该好好地辅佐主公,帮助他完成伟大的事业。“天知地知,神明知道”,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希望您能明白我的真心!走吧,努力吧!保重,保重!
最终,我被处死了,那年我三十七岁。
廖立,字公渊,是湖南常德临沅人。 刘备当上荆州牧的时候,把他招来当幕僚。廖立那时候不到三十岁,就被提拔做了长沙太守,官升得可真快!后来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孙权派人去跟诸葛亮搞好关系,顺便打听一下荆州有哪些优秀人才。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和廖立,都是楚地的优秀人才,是能够辅助成就大业的人啊!”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的三个郡,廖立当时也在那里,他赶紧逃出来,投奔了刘备。刘备本来就认识他,而且对他印象不错,所以也没怎么责怪他,就让他做了巴郡太守。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就把廖立召到身边当侍中,算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了。 后来刘禅继位当了皇帝,廖立又改任了长水校尉,继续为蜀汉效力。
廖立这个人,一开始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应该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结果却在李严那些人手下混日子,心里老憋屈。后来,丞相府的李邵和蒋琬来了,廖立就给他们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说:“咱们军队要出远门打仗,各位可得仔细想想这事儿。想当年先帝没拿下汉中,非要去跟吴国抢南边的三个郡,结果三个郡丢了,白白折腾了那么多官兵,啥好处也没捞着。后来好不容易拿下了汉中,又让夏侯渊、张郃深入巴蜀,差点丢掉整个州。再后来,关羽战死,上庸也丢了,又是白白损失了一块地盘。这都是因为羽(关羽)太自负,打仗没章法,只凭一股蛮劲儿,所以才屡屡失败啊。你看像向朗、文恭这些人,都是些庸俗之辈。文恭当治中时,一点规矩都没有;向朗以前巴结马良兄弟,说他们是圣人,现在当长史,还算有点本事。还有中郎郭演,就是个跟班的料,干不了大事,却当上了侍中。现在这世道,想让这三个人挑大梁,根本不行!王连更是个俗人,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搞得百姓苦不堪言,这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李邵和蒋琬把廖立这些话都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看了廖立的奏章后,批示说:“长水校尉廖立,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处评头论足,说国家不重用人才,却重用庸官,还说带兵打仗的都是些小年轻;他不仅诽谤先帝,还诋毁朝中大臣。有人说国家军队精兵强将,组织严明,廖立一听,就抬头看着房顶,气得直跺脚,说:‘这算什么话!’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一只羊都能扰乱一群羊,何况廖立身居高位,底下的人谁知道他说的真假? ”于是,诸葛亮罢免了廖立的官职,把他贬为平民,发配到汶山郡。廖立就老老实实地带着老婆孩子种地过日子。听说诸葛亮死了,他哭着叹息说:“我最终还是成了蛮夷了!”(“吾终为左衽矣!”)后来,监军姜维率领一支偏军经过汶山,去看望廖立,发现廖立的志气一点没减,说话也跟以前一样。廖立最后就一直住在被贬的地方,他的妻子后来回到了蜀国。
李严,字正方,是南阳人。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当小官,因为能力强,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让他到各个郡县去工作。曹操打进荆州的时候,李严在秭归当县令,于是就跑到蜀地去了。刘璋让他当成都县令,他又因为有本事而出名了。
建安十八年,刘备任命李严为护军,李严在绵竹抵抗刘备。后来李严带着军队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成都城被拿下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等盗贼在郪(音凄)起兵造反,聚集了几万人的队伍,打到了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没等刘备下令,就带了五千郡兵去讨伐,把马秦、高胜的头都砍了。他们的同伙都四散逃跑了,老百姓也都恢复了正常生活。后来,越巂夷人首领高定带兵包围了新道县,李严迅速赶去救援,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李严被加封为辅汉将军,仍然担任太守。
章武二年,刘备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生病,李严和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守永安。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被授予假节,加封光禄勋。建兴四年,李严升任前将军。因为诸葛亮打算出兵汉中,所以让李严负责后方,于是李严搬到江州驻扎,留下护军陈到驻守永安,都听从李严的指挥。李严给孟达写信说:“我和孔明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忧虑很深,希望找到一个可靠的伙伴。”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说:“办事果断,行动迅速,这是正方(李严)的性格。”可见李严当时多么受重用。
建兴八年,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因为曹操的儿子曹真想从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带两万人马去汉中支援。诸葛亮还上表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统领军队,负责李严身后的事务。诸葛亮认为明年要出兵,就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军府事务。李严后来改名为李平。
话说九年春天,诸葛亮领兵攻打祁山,当时负责督运粮草的是王平。到了秋夏,老天爷偏偏下起没完没了的雨,运粮变得非常困难,王平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叫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听后就撤兵了。王平听说诸葛亮撤军,立马就慌了神,说:“军粮充足得很,怎么就轻易撤军了呢!”他这是想撇清自己的责任,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说诸葛亮没打好仗。他还上书给后主刘禅,说:“诸葛亮这是假装撤退,想诱敌深入,好跟敌人决战。”诸葛亮把之前所有书信往来、详细情况都拿出来,王平的谎言不攻自破,说辞也站不住脚了。王平没办法,只好低头认错,连连道歉。
诸葛亮给王平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自从先帝驾崩以后,你王平一直在家里过着安安稳稳的小日子,只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官位,捞点好处,根本没想过国家大事。我北伐的时候,本来想让你带兵镇守汉中,可你却推三阻四,不愿意出力,还狮子大开口,想用五个郡来换取巴州刺史的职位。去年我准备西征的时候,想让你督促汉中军务,你却说司马懿他们都开府设官,广招人才,以此来推脱。我知道你这个人很贪婪,想趁我出兵的时候,敲诈我捞好处,所以我才让你儿子王丰担任江州督主,对他特别优待,想利用他来完成一些事情。你到任那天,我把你手上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你处理,朝中上下都觉得我对你太好了。其实我这么做,是因为大事未定,汉室危在旦夕,与其揭你的短处,不如先褒奖你,让你安心做事。没想到你竟然如此贪婪,反复无常!如果事情继续拖延下去,就会导致失败,这都是我的失误,说了这么多,反而显得我更加无能了。”于是,诸葛亮罢免了王平的官职,把他贬为平民,发配到梓潼郡。
十二年后,王平听说诸葛亮去世了,悲愤交加,一病不起,最终去世了。王平一直盼着诸葛亮能重新启用他,可诸葛亮死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才气愤而死。他的儿子王丰后来官至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是山东人。刘备在豫州当主的时候,请他当幕僚,因为刘琰是刘备的族人,而且风度翩翩,很会说话,刘备对他特别好,所以刘琰就一直跟着刘备,经常陪在刘备身边,像个座上宾一样。刘备拿下益州后,任命刘琰为固陵太守。刘禅继位后,封刘琰为都乡侯,他的官职常常和李严差不多,做过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来又升迁为车骑将军。但是他很少参与国家大事,只领着千把人马,跟着丞相诸葛亮,听听诸葛亮怎么说而已。他的穿戴、吃喝用度,据说非常奢侈浪费,身边伺候的丫鬟有几十个,个个都会唱歌跳舞,他还让她们都背诵《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他和前军师魏延关系不好,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诸葛亮批评了他。刘琰给诸葛亮写信道歉说:“我天生性格空虚,品行不好,还嗜酒如命,从先帝开始,关于我的各种流言蜚语就一直不断,差点把我毁了。多亏您看重我一片忠心,包容我的缺点,一直提拔我,让我做到今天这个位置。最近我喝醉了酒,说了些错话,您慈悲为怀,没有追究我的责任,让我得以保全性命。我虽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正错误,即使要以死谢罪,以向神灵发誓;但如果没有您的恩典,我哪有脸面活下去呢?”于是诸葛亮让刘琰回成都,官职不变。
刘琰心里很不痛快,闷闷不乐。建兴十二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给太后拜年,太后特别留下了胡氏,让她在宫里住了好几个月才放她回去。胡氏长得漂亮,刘琰怀疑她和刘禅有私情,就狠狠地打了胡氏五百下,还用鞋底抽她的脸,最后把她赶走了。胡氏把这事告诉了刘禅,刘琰因此被关进了监狱。有关部门议论说:“哪有打老婆打到这种程度的,哪有打老婆打到脸上用鞋底抽的?”最后,刘琰被处死了。从那以后,大臣们的妻子和母亲就不再进宫参加朝庆了。
魏延,字文长,是义阳人。他跟着刘备当兵,一路打仗立了不少功,后来升了牙门将军。刘备当上汉中王,把王宫迁到成都,需要派个厉害的大将镇守汉川,大家伙都觉得张飞最合适,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刘备却提拔魏延当了督汉中镇远将军,还让他当了汉中太守,把全军的人都吓了一跳。
刘备召集大臣开会,问魏延:“现在我给你这么重要的任务,你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着全国的兵马打过来,我一定替大王挡住他;就算来了十万敌军,我也能替大王把他们吃掉!”刘备夸他好,大家都觉得他说的很牛气。后来刘备称帝,魏延升了镇北将军。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亭侯。五年后,诸葛亮驻扎在汉中,又让魏延当了督前部,还兼任丞相司马和凉州刺史。八年的时候,派魏延去羌族地区,跟魏国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打了一仗,魏延大胜,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还被授予节杖,并被封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着诸葛亮出征,都想要自己带一万人马,走另一条路去潼关会合,就像韩信那样。但是诸葛亮不同意,不批准他的请求。魏延老觉得诸葛亮胆子小,总是感叹自己本事太大,没被完全重用。魏延很会带兵,又勇敢,但为人比较骄傲自大,当时大家都对他很客气,唯独杨仪不怎么理他,魏延对此非常生气,跟杨仪的关系就像水火一样。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北谷口出兵,魏延当先锋。
他们刚走出诸葛亮大营十里地,魏延梦见自己头上长角了,就去问算命的赵直。赵直骗魏延说:“麒麟长角却不用,这是敌人自己要败亡的征兆啊!”然后私下跟别人说:“角字跟刀有关,头上长刀,凶险啊!”
秋天,诸葛亮病重,秘密地和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自己死后撤退的军令,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军队就自行撤退。诸葛亮恰好去世了,这事儿没对外公开,杨仪就派费祎去探探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活着呢!府里的亲属官员可以把丧事办了,然后送回成都安葬,我自当率领大军去打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就放弃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的指挥,当个断后将军吗?”于是,魏延和费祎一起拟定了一份行军和留守的命令,让费祎亲笔写下,并和魏延一起署名,交给各军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这就去给你解释清楚,杨长史是文官,不太懂军事,他肯定不会违抗命令的。”费祎说完就骑马飞快地跑了,魏延后来后悔了,追也追不上了。
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等人的情况,结果发现他们打算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行事,各营军队依次撤退。魏延大怒,见杨仪还没出发,就率领自己的人马径直往南撤退,所过之处,把栈道都烧毁了。魏延和杨仪互相上表,说对方谋反,一天之内,告状的文书就来来往往地送到了后主那里。后主就这事儿问了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蒋琬和董允都认为魏延有反叛的嫌疑。杨仪等人沿着山路,昼夜兼程,紧跟在魏延后面。魏延先到了,占据了南谷的山口,派兵去拦截杨仪等人,杨仪等人让何平先去抵挡魏延。何平指着魏延大骂:“丞相刚死,尸体都还没凉呢,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知道理亏,都不听他的命令,军队都散了。魏延只带着儿子和几个人逃跑了,逃到了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把魏延的头砍下来送给杨仪,杨仪亲自踩着魏延的头说:“你这废物!还敢作恶?”然后就灭了魏延的三族。
一开始,蒋琬率领宿卫的各营军队北上支援,走了几十里路,听说魏延死了的消息,就回去了。魏延本来不想投降魏国而往南跑,只是想除掉杨仪等人。平时诸将关系不好,魏延希望以后大家会推举他接替诸葛亮的位置。他的本意是这样,所以并不想公开叛变。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建安年间,他当了荆州刺史傅群的幕僚,后来背着傅群跑到襄阳太守关羽那里去了。关羽让他当功曹,又派他去见刘备。刘备跟他聊了聊军事和国家大事,还有政治上的得失,非常高兴,就让他当了左将军的兵曹掾。等刘备当上汉中王,就提拔杨仪当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孙吴,杨仪和尚书令刘巴关系不好,就被贬到弘农当太守,不过只是遥领,没实际去上任。
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把他调来当参军,负责处理府里的事务,准备南征。建兴五年,他跟着诸葛亮去了汉中。建兴八年,升职当了长史,还加了个绥军将军的官职。诸葛亮几次带兵出征,杨仪总是负责规划部署,计算粮草,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很快就能把事情办妥。军队里的各种事务,都由杨仪负责。诸葛亮很欣赏杨仪的能力,又看重魏延的勇猛,一直很纠结怎么平衡两人,舍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他们跟着诸葛亮驻扎在谷口。诸葛亮死在了战场上。杨仪率领军队回来后,又杀了魏延,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应该接替诸葛亮执政。他还找都尉赵正用《周易》算卦,结果卦象是“家人”,他心里很不高兴。其实诸葛亮生前就私下说过,杨仪为人刻薄狭隘,诸葛亮更看好蒋琬,蒋琬后来果然当上了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回来后,被任命为中军师,但没实际权力,也就是个闲职。
一开始,杨仪当尚书的时候,蒋琬是尚书郎。后来虽然两人都当了丞相的参军和长史,杨仪每次出征,遇到辛苦劳累的事,总觉得自己资历比蒋琬老,能力也比他强,所以心里很怨恨,这怨气都表现在脸上,唉声叹气的,心里很不舒服。当时的人都害怕他说话不留情面,不敢靠近他,只有后军师费祎敢去安慰他。杨仪跟费祎抱怨了一通,还跟费祎说:“当初丞相去世的时候,如果我率领军队投降魏国,现在日子是不是会过得好些呢!真是令人后悔莫及啊!”费祎把杨仪的话密报给了朝廷。
建兴十三年,杨仪被罢官为平民,贬到汉嘉郡。到了汉嘉郡后,他又上书诽谤朝廷,言语尖锐刻薄,结果被当地官府逮捕。最后杨仪自杀了,他的妻儿后来才回到蜀国。
话说啊,大家评论说:刘封啊,他身处危险的境地,却没想到要好好保护自己。彭羕、廖立他们是因为才能出众才被重用的;李严是因为办事能力强;魏延是因为勇敢有谋略;杨仪是因为在官场上表现出色;刘琰呢,是老臣子了。这些人个个都位高权重。你看他们做的事,观察他们的行为,招来祸患,自取灭亡,完全都是自己造成的啊!
总之,刘封的失败,以及其他这些人的遭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在关键时刻,得有自保的意识,不能光靠别人,更不能自以为是。 “功高震主”,“鸟尽弓藏”这些道理,古人早就说过了,可惜他们都没能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