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是河南颍川颍阴人。他爷爷荀淑,字季和,做过朗陵县令。在汉顺帝和汉桓帝当政的时候,荀淑就已经很有名了。他生了八个儿子,被人称为“八龙”。荀彧他爹荀绲,做过济南的太守;他叔叔荀爽,当过司空。

这荀彧家,那可是相当厉害的!祖上就出过大官,他爷爷在汉朝的时候就名声在外,据说还生了八个儿子,那可真是人丁兴旺,被叫做“八龙”,想想都觉得厉害。他爸爸也当过太守,叔叔更是做到司空这么高的官位,妥妥的官宦世家啊!

彧年轻的时候,南阳的何颙就对他很欣赏,说:“这是个辅佐帝王的奇才啊!”永汉元年,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守宫令。董卓作乱的时候,他请求调任其他职位。后来被任命为亢父令,但他很快就辞官回家了,对乡亲们说:“颍川地处四战之地,天下一旦发生战乱,这里总是首当其冲,我们应该赶紧离开,不能久留。”很多乡亲都舍不得家乡,犹豫不决。恰巧冀州牧,也是同郡的韩馥派人来迎接他,但没有一个人跟着他走,只有彧带着自己的家族来到了冀州。这时袁绍已经夺取了韩馥的职位,却以贵宾的礼遇对待彧。彧的弟弟谌,以及同郡的辛评、郭图,都得到了袁绍的重用。彧觉得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而当时曹操是奋武将军,驻扎在东郡。初平二年,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这是我的张良啊!”并任命他为司马,那时他才二十九岁。

那时候,董卓的势力横行天下,曹操向彧询问对策,彧说:“董卓暴虐成性,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对他没什么办法。”董卓派李傕等人攻打关东地区,沿途烧杀抢掠,一直打到颍川、陈留才返回。留在颍川的乡亲们大多都被杀害或掳掠走了。第二年,曹操被任命为兖州牧,后来又升任镇东将军,彧一直跟随他担任司马。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让彧留守后方。这时张邈、陈宫在兖州叛乱,暗中迎接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派刘翊去见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该赶紧供应他的军队粮食。”大家都感到疑惑。彧知道张邈造反了,立刻下令整军备战,派人迅速召集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支援,而兖州的各个城池都已经投降吕布了。当时曹操率领全部军队攻打陶谦,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许多高级将领都与张邈、陈宫暗中勾结。夏侯惇到达后,当夜就诛杀了数十名叛乱者,局势才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领数万大军来到城下,有人说他和吕布是一伙的,大家都很害怕。郭贡请求见彧,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重臣,去了非常危险,万万不可!”彧说:“郭贡和张邈等人,本来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他来势汹汹,计划肯定还没有确定;趁着他还没拿定主意,去劝说他,即使劝不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对他产生怀疑,他就会恼羞成怒,从而做出决定。”郭贡见到彧毫不畏惧,认为鄄城不容易攻打,于是就撤兵了。彧又和程昱一起商议,派人去劝说范县和东阿县守将投降,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曹操回来。曹操从徐州班师回军,在濮阳与吕布交战,吕布向东逃跑了。第二年夏天,曹操的军队驻扎在乘氏,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互相残杀吃人。

陶谦死了,曹操想直接拿下徐州,准备去打吕布。郭嘉说:“以前刘邦先稳住了关中,光武帝先控制了河内,都是先扎实根基再图天下,进攻能打胜仗,防守能坚守不失,所以即使有失败也能最终成功。将军您是从兖州起家的,平定了山东的叛乱,百姓都归心悦服。再说,黄河、济水流域是天下的战略要地,现在虽然有点破败,但还是很容易守住的,这就像刘邦的关中、光武帝的河内一样,绝对不能先放弃。现在已经打败了李封和薛兰,如果再分兵去东边打陈宫,陈宫肯定不敢往西看,趁这个机会,咱们可以赶紧收割麦子,储备粮食,然后一举拿下吕布。打败吕布后,再往南和扬州联合,一起讨伐袁术,就能控制淮河、泗水流域。如果先不管吕布,直接去打徐州,带兵太多,其他地方兵力不足;带兵太少,老百姓都躲进城里,连柴火都砍不到。吕布乘机来骚扰,民心就会更加动荡,只有鄄城、范县、卫县能保住,其他地方都保不住,那兖州就等于丢了。徐州要是没拿下,将军您还去哪儿?再说,虽然陶谦死了,但徐州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下的。他们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一定会加强防备,互相支援。现在正是收麦子的季节,他们肯定会坚壁清野来抵抗将军您,您攻打又攻不下,偷袭又得不到好处,不出十天,十万大军还没开战就自己先困住了。上次打徐州,威慑和惩罚都到位了,他们的子弟还记着父母兄弟的耻辱,肯定人人自危,不会轻易投降,想靠武力拿下,很难。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舍弃这个得到那个,用大的换小的可以,用安稳的换危险的也可以,权衡一下形势,不用担心根基不稳也可以。但是现在这三种情况都不符合,希望将军您好好考虑一下。”曹操听了郭嘉的话,就停下了攻打徐州的计划。

曹操开始大规模收割麦子,然后再次和吕布交战,又分兵平定了其他各县。吕布战败逃跑,兖州终于平定了。

公元196年,曹操打败了黄巾军。汉献帝从河东回到了洛阳。曹操计划迎接皇帝到许昌,但是有人觉得山东还没平定,韩暹、杨奉刚把皇帝弄到洛阳,又和张杨勾结,现在还不好动手。荀彧就劝曹操说:“以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结果诸侯都来归顺他;刘邦东征,穿着孝服迎接义帝,天下人心都归向了他。现在天子流亡在外,将军您第一个举起义旗,只是因为山东地区比较乱,所以暂时没法去关中,但您还是派了很多将领,冒着危险派人送信联络,虽然在外御敌,但心里一直想着王室,这就是您匡扶天下的本心啊!现在皇帝刚回来,洛阳又荒凉破败,有志之士都想着恢复旧制,百姓们想起以前的事更伤心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您迎接皇上,这是顺应民心的大事;您以公正的态度服众,这是大战略;您以弘扬正义来吸引人才,这是大德行。天下即使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也一定不会成为阻碍,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他们敢怎么样?如果现在不赶紧定下来,各地都会产生异心,以后再想解决就来不及了。”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到了洛阳,迎接天子到许昌。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提拔荀彧为汉朝侍中,兼任尚书令。荀彧经常在朝廷上掌握大局,即使曹操在外征战,军国大事也都和荀彧一起商量。

曹操曾经问荀彧:“谁能代替你帮我出谋划策呢?”荀彧推荐了荀攸和钟繇。在此之前,荀彧推荐过谋士戏志才,戏志才去世后,他又推荐了郭嘉。曹操觉得荀彧很会识人,他推荐的人都很称职,只有推荐严象担任扬州刺史,韦康担任凉州刺史,后来两人都失败了。

曹操打败吕布后,袁绍心里不服气。袁绍占据了河北地区,天下人都怕他厉害。曹操这边呢,东边要对付吕布,南边还要抵抗张绣,结果张绣在宛城打败了曹操的军队。袁绍见曹操吃了败仗,更加嚣张,还给曹操写信,语气非常傲慢无礼。曹操气坏了,行为举止都跟平时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是因为在张绣那儿吃了亏。

钟繇把这事儿告诉了荀彧,荀彧说:“丞相那么聪明,肯定不会只盯着过去的失败,肯定另有考虑。”果然,曹操就问荀彧这事儿。曹操把袁绍的信给荀彧看,问:“我现在要讨伐袁绍这个不义之徒,可是实力不如他,怎么办?”

荀彧说:“古时候,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才实干的人。有才能的人,即使力量弱也能变强;没才能的人,即使力量强也容易变弱。刘邦和项羽的兴亡,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在跟您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表面上宽厚,其实内心多疑,用人还要猜忌别人的心思。您却光明磊落,不拘泥于细节,只看重人才,这一点就胜过他。袁绍做事迟缓,优柔寡断,总是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这一点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管军队松松垮垮,没有完善的法令制度,士兵虽然多,其实不好用;您法令明确,赏罚分明,士兵虽然少,个个都拼死效力,这一点在军事上胜过他。袁绍凭借家世背景,装腔作势,博取名声,所以那些能力差但爱学习的人,都投奔他;您待人至诚仁厚,真心实意,不弄虚作假,自己生活俭朴,却对有功的人从不吝啬,所以天下忠诚正直、有真本事的人,都愿意为您效力,这一点在德行上胜过他。您具备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讨伐不义,谁还敢不服?袁绍再强,又能怎么样呢!”曹操听了很高兴。

荀彧又说:“不先拿下吕布,河北也不好轻易图谋。”曹操说:“对啊,我担心的是,袁绍会进攻关中,挑拨羌胡作乱,南下勾结蜀汉,那样的话,我就只能用兖州、豫州之地对抗天下五分之六的势力了,这该怎么办?”荀彧说:“关中将领有十几个,谁也指挥不动谁,只有韩遂和马超比较厉害。他们看到东方在打仗,一定会各自占据地盘自保。现在如果用恩德去安抚他们,派使者联络他们,让他们互相牵制,虽然不能长久安定,但等到您平定了山东,他们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可以把钟繇派去负责西线的事务,这样您就不用担心了。”

话说曹操在三年内,先打败了张绣,又东边打败了吕布,平定了徐州,然后就和袁绍对峙上了。孔融跟荀彧说:“袁绍地盘大,兵力强,手下还有田丰、许攸这些聪明能干的谋士给他出主意,审配、逢纪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帮他办事,还有颜良、文丑这两员勇猛无比的大将统领军队,这仗可不好打啊!”

荀彧回答说:“袁绍虽然兵多,但是军队纪律散漫,没个章法。田丰这个人太刚硬,老是顶撞上司;许攸贪财好色,根本不管事。审配固执己见,没啥谋略;逢纪虽然果断,但却独断专行,只顾自己。这两个人留着他们管后方的事就好,要是许攸家里犯了法,袁绍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不放过许攸,许攸一定会反水。至于颜良、文丑,不过是一些匹夫之勇罢了,咱们可以打一场仗就把他们拿下。”

五年后,曹操和袁绍连续交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包围了官渡。曹操的军粮快吃光了,给荀彧写信,商量着要不要撤回许昌,以此来诱使袁绍出击。荀彧说:“现在虽然军粮少了点,但还没到楚汉相争时在荥阳、成皋那样危急的程度。当时刘邦和项羽谁也不肯先撤退,先撤退的一方就表示自己势弱了。您现在虽然兵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但您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死守官渡,卡住了袁绍的咽喉要道,让他寸步难行,已经半年了。袁绍军心涣散,情况已经很明显了,他必定会有所行动,这是咱们用奇兵的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决定坚守官渡。

于是,曹操用奇兵偷袭了袁绍的另外一支军队,斩杀了他们的将领淳于琼等人,袁绍这才不得不撤退。后来,审配因为许攸家里犯了法,抓了许攸的家人,许攸一怒之下就叛逃投奔了曹操;颜良、文丑也在战场上被杀;田丰因为进谏而被袁绍杀害;这一切都跟荀彧当初的预料完全一致。

公元207年,曹操在攻打河北的时候,粮食不够,想趁着袁绍战败的机会,去打刘表。郭嘉就劝他说:“现在袁绍刚被打败,他的手下人心涣散,咱们应该趁他病要他命,赶紧拿下他。您要是现在放弃兖州、豫州,跑到江汉去打仗,万一袁绍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从背后偷袭您,那可就麻烦了。” 曹操后来又回到了黄河边上,袁绍也病死了。曹操渡过黄河,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谭和袁尚。结果高干、郭援又来攻打河东,关中地区都吓坏了,钟繇带着马腾他们把高干、郭援打败了,这事儿《钟繇传》里都写着呢。

公元209年,曹操记着郭嘉之前的功劳,封他为万岁亭侯。公元210年,曹操攻下邺城,当上了冀州牧。有人跟曹操说:“应该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度,这样冀州管辖的范围就大了,天下人都服气了。” 曹操正打算这么干,郭嘉又劝他说:“要是这么做,冀州就要管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州、并州这些地方,一下子要管辖好多地方。前几天您打败了袁尚,抓住了审配,全国都吓坏了,大家都怕保不住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您要是现在把这些地方都划给冀州,大家心里都会不安分。再说,很多人说关中那些将领都打算闭关自守;现在他们要是听说这事儿,肯定觉得下一个就轮到他们被吞并了。万一真出乱子,就算是有想好好守着地盘的人,也会被逼着造反,到时候袁尚就能逃过一死,袁谭也会心怀二心,刘表就能稳稳当当地占据江汉地区,天下就更难平定了。我希望您赶紧带兵先拿下河北,然后再修好洛阳,再向南控制荆州,如果他们不交贡品,天下人都知道您的意思,大家都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了,再考虑恢复古代的制度,这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办法。” 曹操于是放弃了恢复九州的计划。

那时候荀攸一直是曹操的谋士。郭嘉的哥哥郭衍在邺城当监军校尉,负责管理河北的事务。曹操去打袁尚的时候,高干偷偷派兵想袭击邺城,郭衍提前发现了,把他们全杀了,因为这个功劳被封为列侯。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郭嘉的大儿子郭恽,后来这位公主被称为安阳公主。郭嘉和荀攸都位高权重,但是他们都很谦虚谨慎,节俭朴素,把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一点儿钱都没攒下。公元214年,曹操又给郭嘉增加了一千户的食邑,一共两千户。

曹操要打刘表,就问荀彧怎么出兵好。荀彧说:“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平定了,南方那些人肯定也快撑不住了。咱们可以先派兵到宛城和叶县,然后轻装简行,偷偷摸摸地过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曹操就按这个计策做了。正巧刘表病死了,曹操就按照荀彧的计划直奔宛城和叶县,刘表的儿子刘琮带着州郡投降了。

过了几年,董昭他们觉得曹操应该晋升为国公,该给他九锡(古代帝王赐给诸侯的九种器物)表示表彰他的功劳,就偷偷地去问荀彧意见。荀彧认为曹操当初是举义兵来匡扶朝廷、安定国家的,他一直秉持着忠贞的信念,并且很谦逊;君子是用道德来感化人的,不应该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曹操听了心里有点不痛快。正赶上要征讨孙权,曹操就让荀彧去谯县犒劳军队,顺便就把荀彧留在了那里,任命他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与丞相军事。曹操的军队到了濡须口,荀彧却病倒在了寿春,忧郁而死,那年他五十岁。死后被追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就当上了魏公。

荀彧的儿子荀恽继承了爵位,做到虎贲中郎将。开始的时候,曹丕和曹植都曾受到荀彧的提拔,曹丕对荀彧非常恭敬。荀彧死后,荀恽和曹植关系很好,但和夏侯尚关系不好,曹丕因此很讨厌荀恽。荀恽死得早,他的儿子荀甝和荀翼因为是曹丕外甥的关系,还受到一些优待。荀恽的弟弟荀俣当过御史中丞,另一个弟弟荀诜做过大将军从事中郎,兄弟俩都很有名,也都英年早逝。荀诜的弟弟荀顗,在咸熙年间当上了司空。荀恽的儿子荀甝继承了爵位,官做到散骑常侍,被封为广阳乡侯,三十岁就死了,儿子荀頵继承爵位。荀翼官至中领军,死后被谥为贞侯,追赠骠骑将军。他的儿子荀恺继承爵位。荀翼的妻子是司马景王和司马文王的妹妹,他和两位司马王都有很好的关系。咸熙年间,曹魏实行五等爵制,荀翼因为在以前朝庭立下功劳,荀恺的爵位被改为南顿子。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堂兄弟。他爷爷荀昙做过广陵太守。荀攸从小就没了爹妈。他爷爷去世后,一个叫张权的旧部下说要守着荀昙的墓。荀攸当时才十三岁,就觉得这个人有点不对劲,就跟叔叔荀衢说:“这个家伙脸色不对,好像做了什么坏事要跑路!”荀衢一听,赶紧让人查,结果发现张权果然是杀人犯,逃跑了。这事儿让大家都觉得荀攸挺厉害的。后来何进当权,就招来了荀攸等二十多个全国有名的才子。荀攸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董卓作乱,关东各路诸侯起兵,董卓把都城迁到了长安。荀攸就和郑泰、何颙、种辑、伍琼等人一起商量说:“董卓太残暴了,比夏桀商纣还狠,天下人都恨他,虽然他兵强马壮,其实也就是个光杆司令。咱们现在直接把他刺杀了,向老百姓有个交代,然后占据函谷关,辅佐天子,号令天下,这可是跟桓文帝一样的大功劳啊!” 可惜计划泄露了,何颙和荀攸都被抓了起来。何颙急得自杀了,荀攸却表现得很淡定,该吃吃该喝喝的,等到董卓死了,他才被放了出来。

他辞官回家,后来又重新被朝廷起用,被推荐为高官,还被任命为任城相,但他没去上任。荀攸觉得蜀汉地区地势险要,百姓富庶,就请求去当蜀郡太守,但路途被阻,没去成,就先在荆州待着。曹操迎接天子迁都许昌,给他写信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需要聪明人出力的时候,你却在蜀汉观望,是不是时间太长了?”于是,曹操召荀攸来当汝南太守,后来又让他当了尚书。曹操早就听说过荀攸的大名,和他一谈话就非常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可不是一般人啊,我能和他一起商量事情,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就让荀攸当了他的军师。建安三年,曹操去征讨张绣。荀攸对曹操说:“张绣和刘表互相依靠,以为很强大,但张绣是游兵散勇,靠刘表供应粮草,刘表供应不上,他们迟早会分道扬鑣。咱们不如放慢军队前进的速度,等他们自己闹翻,咱们再出手,这样就能把他们各个击破;如果咱们逼得太紧,他们肯定会互相救援。”曹操没听他的,结果带兵到了穰县,和张绣交战。张绣急了,刘表果然来救他。结果曹操打输了。曹操对荀攸说:“我不听你的话,才弄成这样。”后来曹操又用奇兵再次作战,大获全胜。

那一年,曹操从宛城打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死守,怎么也攻不下来。打了好多仗,士兵们都累坏了,曹操想撤兵回去了。郭嘉和荀攸就一起跟曹操说:“吕布虽然勇猛,但是没啥脑子,现在已经连续三次打败仗了,锐气全都没了。军队嘛,全靠将领带,将领不行,士兵们就没啥斗志了。陈宫虽然有智谋,但是行动太慢了。现在正是吕布士气低落,陈宫还没来得及想出什么计策的时候,咱们赶紧猛攻,就能拿下吕布!”于是曹操就调集沂水、泗水的水灌城,城墙垮了,活捉了吕布。

后来,曹操去白马救刘延,荀攸出了个好主意,结果斩了颜良。这事儿《武纪》里都写着呢。曹操拿下白马城后就撤兵了,把辎重(后勤部队)沿着河往西运。袁绍渡过河来追击,结果碰上了曹操。大家都吓坏了,劝曹操赶紧回营防守,荀攸却说:“这正是抓住敌人的好机会,为啥要跑呢?!”曹操看着荀攸笑了。于是曹操就用辎重作诱饵,袁绍的军队都争着去抢,阵型全乱了。曹操就下令步兵骑兵一起冲上去,大败袁绍军,还斩杀了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之后,曹操和袁绍就在官渡对峙上了。

这时候,曹操的军粮快吃完了,荀攸跟曹操说:“袁绍的运粮车队马上就要到了,他手下的将领韩荀(此处应为韩荀或其他姓名,原文有误)很狂妄轻敌,咱们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曹操问:“谁去打?”荀攸说:“徐晃可以。”于是曹操就派徐晃和史涣去埋伏,打败了袁绍的运粮队,还烧了他们的辎重。正巧,许攸投降了曹操,他告诉曹操说袁绍派淳于琼带着一万多兵马去迎接运粮队,士兵们个个骄横懒散,可以偷袭他们。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只有荀攸和贾诩劝曹操。曹操就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带兵去打,结果全歼了淳于琼等人。袁绍手下的将领张郃、高览见势不妙,烧毁攻城器械投降了,袁绍只好丢下军队逃跑了。张郃投降的时候,曹洪犹豫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郃的计策没用上,正生气呢,才来投降的,你犹豫什么?”于是曹洪就接受了张郃的投降。

话说曹操征讨袁谭、袁尚,那已经是七年前的事儿了。第二年,曹操正忙着打刘表呢,袁谭、袁尚又开始在冀州内讧了。袁谭派辛毗去求降,顺便求救。曹操本来想答应,就问手下人的意见。大部分人都觉得刘表势力强,应该先打刘表,袁谭、袁尚不足为虑。

荀攸却说:“现在天下正乱着呢,刘表却老老实实地待在江汉之间,一看就知道他没啥大志向。袁氏家族占据着四个州的地盘,带甲十万,袁绍为人宽厚,深得人心,要是他俩兄弟能和睦相处,守住这份家业,那天下还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兄弟俩反目成仇,这局面肯定维持不了多久。要是其中一个吞并了另一个,那他的实力就更强大了,到时候就更难对付了。趁他们现在内乱,咱们赶紧出手拿下,天下就能安定了,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啊!”曹操一听,说:“妙啊!”于是答应了袁谭的求和请求,然后回过头来打败了袁尚。后来袁谭又反了,曹操就把他给杀了。冀州平定后,曹操上表封荀攸为陵树亭侯,表文中写道:“军师荀攸,自跟随我征战以来,没有一次不听从号令,每一次打胜仗,都离不开荀攸的谋划。”

十二年后,曹操下令大规模论功行赏,封官加爵。曹操说:“荀攸啊,忠诚正直,足智多谋,内外安抚,文若(荀彧)比不上他,公达(荀攸)次之。”于是又给了荀攸四百户人家,加上之前的七百户,一共一千一百户,还把他升为了中军师。魏国刚建立的时候,荀攸还当上了尚书令呢。荀攸为人深沉,足智多谋,自打跟着曹操征战以来,一直都在出谋划策,就连曹操身边的人和他的子孙都不知道他具体说了些什么。曹操经常夸他:“公达啊,表面上看着傻乎乎的,其实心里精明着呢;看着胆小,其实很勇敢;看着柔弱,其实内心强大;从不主动邀功,也不贪图安逸,他的聪明才智,别人能学到,但他的愚钝却学不来,就算颜回、宁武子也比不上他啊!” 等到曹丕当了太子,曹操还跟他说:“荀公达啊,是咱们学习的榜样,你一定要对他尊敬有加。” 有一次荀攸生病了,曹丕亲自去探望,还特意跪在床边行礼,可见荀攸的地位有多高。荀攸和钟繇关系很好,钟繇曾说:“我每做一件事,都会反复思考,觉得已经做到最好,但跟荀攸一商量,他总能提出更好的主意。”荀攸一生共献出十二条奇策,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想把这些计策整理出来,可惜还没完成,荀攸就去世了,所以后世人没法全部了解。 后来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在路上病死了。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都哭了好久。

老大叫缉,可惜英年早逝了。老二继承了家业,但也没儿子,这支就断了。到了黄初年间,皇帝又追封了缉的孙子彪,封他做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后来又改封为丘阳亭侯。到了正始年间,又追谥缉为敬侯。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他年轻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认识他,只有汉阳的阎忠看出了他的不凡,说他将来会有像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之略。后来贾诩考中了孝廉,做了官,但因为生病辞官了。回家的路上,到了汧县,碰上了叛乱的氐族人,同行的人有几十个都被抓了。贾诩这时候挺机灵地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重金赎我的!” 当时太尉段颎,以前长期在边疆当将军,威名远播西域,所以贾诩就冒充段颎的外孙,吓唬那些氐族人。

氐族人果然不敢伤害他,还和他结盟放了他,其他人全都被杀了。其实贾诩根本就不是段颎的外甥,他只是权宜之计,用这个办法保住了性命。他这一辈子,类似这样的事可不少呢!

董卓进京洛阳那会儿,贾诩被任命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了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地,贾诩就在牛辅手下做事。董卓死了,牛辅也死了,大家都很害怕,校尉李傕、郭汜、张济他们想各自散伙,偷偷摸摸回家。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正打算把凉州人都杀光,你们现在丢下队伍单独跑,随便一个亭长都能抓到你们。不如咱们一起往西走,沿路收拢兵马,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就算成功了,咱们也可以辅佐朝廷,平定天下;就算失败了,跑路也来得及啊!” 大家觉得贾诩说得有道理。于是李傕就带兵西攻长安。 这段记载在《董卓传》里。

后来贾诩当上了左冯翊,李傕他们想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为了保命才想出来的办法,哪有什么功劳啊!”坚决推辞不受封赏。 又有人想让他当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朝廷重臣,天下人都看着呢,我名声不显,担当不起这个职位,也镇不住场子。就算我个人不在乎这些荣华富贵,可是朝廷的名声怎么办呢!” 于是就改任命贾诩为尚书,负责选拔官员,他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的事,李傕他们既亲近他,又敬畏他。 他母亲去世后,贾诩辞官回家守孝,后来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李傕、郭汜在长安城里打仗,李傕又请贾诩出来担任宣义将军。李傕他们停战了,把皇帝接出来,保护大臣们,贾诩在这件事上出了大力。皇帝被接出来后,贾诩就上交了印绶,辞官了。 当时将军段煨驻扎在华阴,跟贾诩是同乡,贾诩就离开李傕,投奔段煨。贾诩本来就名声在外,段煨的军队都很拥戴他。段煨心里害怕贾诩会夺了他的权,但表面上却对贾诩非常恭敬,贾诩因此更加不安。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要出发了,有人劝他说:“张绣待你很厚啊,你干嘛要去呢?”贾诩说:“张绣这个人多疑,心里防着我呢,虽然待我很好,但不能依赖他,时间长了,他会对我下手。我去了,他一定会高兴,而且他还指望我给他拉来外援,一定会好好对待我和我的家人。张绣没啥主意,也希望能得到我,这样我的家人和我都安全了。”

所以贾诩就去了,张绣对他非常尊敬,果然也很好地照顾他的家人。贾诩劝张绣和刘表联合。曹操当时正在征讨张绣,一天之内就撤兵了,张绣自己追了上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的话一定会输。”张绣不听,带兵打仗,结果大败而归。贾诩对张绣说:“赶紧再追上去,再打一定能赢。”张绣说:“没听你的话,才落到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输了,还怎么追?”贾诩说:“战局瞬息万变,赶紧追上去一定能得利。”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拢溃散的士兵追击,再次大战,果然大获全胜。张绣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撤退的军队,你说一定会输;我用溃兵去打胜兵,你说一定能赢。都跟你说的一样,怎么反着都能应验呢?”

贾诩说:“这很容易解释啊。将军你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军队虽然刚撤退,曹操一定会断后;追兵虽然精锐,但将领不如曹操,士兵士气也高涨,所以我知道一定会输。曹操攻击将军没有失误,实力没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了什么事;他已经击败将军了,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将领断后,那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溃兵作战也能获胜。”张绣这才信服。

后来,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绍,袁绍派人招揽张绣,还给贾诩写信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忍,还能容忍天下所有的优秀人才吗?”张绣又惊又怕,说:“怎么会这样!”私下里对贾诩说:“这样下去,我们怎么办?”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张绣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又和曹操有仇,投靠他行吗?”贾诩说:“这正是应该投靠他的原因。曹操奉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应该投靠他的第一点。袁绍强大,我们以少胜多投靠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操现在比较弱,得到我们一定会很高兴,这是应该投靠他的第二点。有称霸天下的志向的人,一定会放下个人恩怨,在天下展现自己的德行,这是应该投靠他的第三点。将军请不要犹豫!”

张绣听从了他的建议,率领军队投降曹操。曹操见到他们,非常高兴,握着贾诩的手说:“让我在天下获得信誉和重望的,是你啊。”曹操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又升迁为冀州牧。冀州还没平定,就让他参与司空军事。袁绍围困曹操于官渡,曹操的粮食快要用完了,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您在智慧、勇猛、用人和决断上都胜过袁绍,具备这四点优势却半年没有决出胜负,只是顾虑周全罢了。一定要果断决战,片刻之间就能分出胜负。”曹操说:“好。”于是集中兵力出击,包围攻击袁绍三十多里长的营地,将其击溃。袁绍的军队大溃败,河北平定。曹操担任冀州牧,贾诩被调任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谏说:“明公您以前打败袁氏,现在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势强大;如果利用旧楚的富饶,犒劳将士,抚慰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么就可以不费力气就让江东臣服。”曹操没听,军队最终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后来曹操和韩遂、马超在渭南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割地求和,并请求任命他们的子弟为官。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又问贾诩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就行了。”曹操说:“明白了。”完全采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记载于《武纪》。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都是贾诩的计策。

那时候,文帝还是个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的名气正旺,两人各自都有支持者,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夺权的传闻。文帝就派人去问贾诩,问他怎么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说:“将军啊,您就应该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亲力亲为,做一个谦逊的君子,每天都勤勤恳恳,不违背做人的道理,这样就够了。”文帝听了他的话,就认真地反省自己,努力提升自身修养。

后来,曹操也私下里问贾诩一些问题,贾诩却一句话也不说。曹操问他:“我跟你说事儿,你咋不回答呢?”贾诩说:“我当时正好在想一些事情,所以没来得及回答。”曹操问:“想啥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曹操哈哈大笑,太子之位也就此稳固了。贾诩觉得自己不是曹操的旧部,但他谋略深远,担心曹操猜忌他,所以就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家里的人结婚嫁娶,也不攀附权贵。天下人都认为他足智多谋。

文帝当上皇帝后,就封贾诩为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八百户。他还分出二百户,封贾诩的儿子贾访为列侯,把长子贾穆封为驸马都尉。皇帝问贾诩:“我想打仗,统一全国,先打吴国还是蜀国?”贾诩回答说:“要打仗,得先看兵力;要治理国家,得先看德行。陛下现在是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帝,治理着全国的土地,如果能用仁政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那么平定天下并不难。吴国和蜀国虽然是小国,但他们依山傍水,刘备很有才能,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善于判断形势,陆逊精通兵法,他们占据险要地势,又可以乘船在江河湖泊上作战,想要一下子打败他们很难。用兵要讲究先胜后战,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将领的能力来制定策略,这样才能百战百胜。我私下里观察朝中的大臣,他们都没有什么准备,也没有什么对策,即使用天子的威严去压他们,也未必能万无一失。以前舜帝跳起舞来,就让有苗氏部落归顺了,我认为现在应该先用文治,再用武力。”文帝没听他的。后来打了江陵之战,死了很多士兵。贾诩七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做了郡守。贾穆死后,他的儿子贾模继承了爵位。

话说啊,人们都说荀彧长得清秀文雅,很有辅佐帝王之才,可惜啊,他虽然有先见之明,但最终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荀攸和贾诩就不一样了,他们俩简直是算无遗策,应对各种情况都游刃有余,简直可以和张良、陈平相提并论了!“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这两人,一个沉稳老练,一个深谋远虑,在乱世之中,辅佐曹操成就霸业,可真是功不可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