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说:“男子的正位在外,女子的正位在家;男女各守其位,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 古时候的圣明君王,没有一个不明白后妃制度的重要性,都顺应天地之道,所以像妫氏、虞氏这样的后妃,都能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任姒配姬,周朝因此兴盛,朝代的兴衰更替,都跟这个有关。《春秋》里记载,天子有十二个女儿,诸侯有九个女儿,这都是经过考证的合理制度,不易更改。可是到了后来,人们变得奢侈放纵,肆意追求享乐,导致男女之间怨恨丛生,影响了社会和谐,只看重美貌,不重视品德,所以社会风气败坏,纲纪崩坏,真是令人惋惜啊!唉,有国家、有家庭的人啊,都应该以此为鉴!
汉朝的制度是,皇帝的祖母叫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叫皇后,其他的后宫嫔妃有十四个等级。魏朝沿袭汉朝的制度,皇太后等称号都和以前一样,从夫人以下的等级,历代都有增减。太祖建立国家后,开始设置王后,其下分五个等级: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又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又增加了淑妃、昭华、修仪,取消了顺成这个官位。太和年间又恢复了夫人这个职位,并且把夫人的地位提升到淑妃之上。从夫人以下,一共十二个等级:贵嫔、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爵位没有明确规定;淑妃的地位相当于宰相,爵位相当于诸侯王;淑媛的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爵位相当于县公;昭仪相当于县侯;昭华相当于乡侯;修容相当于亭侯;修仪相当于关内侯;婕妤相当于中二千石;容华相当于真二千石;美人相当于比二千石;良人相当于千石。
话说卞皇后,老家是琅琊开阳,就是咱们魏文帝他妈。她原本是唱戏的,二十岁的时候,曹操在谯县把她纳为妾室。后来跟着曹操去了洛阳。董卓作乱的时候,曹操微服私访,偷偷摸摸地往东边跑,躲避祸乱。袁术还派人打听曹操的死活呢,当时曹操身边的人,那些跟着他到洛阳的,都想回家了。但是卞氏拦着他们说:“曹操现在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今天回家,明天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以后见面了,还有什么脸面见他?就算真有祸事,咱们一起死,又有什么可怕的!” 大家听了她的话,就都留下来了。曹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特别高兴。建安年间,丁夫人被废了,曹操就立卞氏为正妻。那些没有母亲的孩子,曹操都让卞氏抚养。
文帝当上太子的时候,宫里伺候的人就来恭喜卞氏说:“将军当上太子了,天下人都高兴呢,您可得好好赏赐下大家啊!”卞氏说:“皇上选丕儿当太子,是因为他年纪大了,适合当继承人,我只要能好好教导他,不犯错就够了,哪里还用得着什么赏赐呢!” 那些人回去把这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听了之后很高兴,说:“生气不改脸色,高兴也不失分寸,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啊!”
过了二十四年,卞氏被册封为王后,诏书上写着:“卞夫人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如今进封王后,太子和诸侯陪着一起参加仪式,群臣都来祝寿,全国死刑犯都减刑一等。” 第二年,曹操死了,文帝继位,尊卞氏为王太后,等他登基称帝后,又尊她为皇太后,住在永寿宫。后来明帝即位,又尊她为太皇太后。
黄初年间,文帝想追封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您圣德配天,受命于天,开创基业,革新制度,应当成为后世的榜样。查阅典籍,没有给妇女分封土地、授予爵位的制度。按照礼法,妇女的爵位是依附丈夫的。秦朝违反了古法,汉朝沿袭了这个做法,这都不是先王制定的礼法啊!” 文帝说:“这个说法对,就别追封了。写个诏书存档,作为后世的典范。” 直到太和四年春天,明帝才追封太后的祖父为开阳恭侯,父亲为敬侯,祖母周氏为阳都君,敬侯夫人也追封了,都赠送了印绶。那年五月,卞太后去世了。七月,和曹操合葬在高陵。
一开始啊,太后的弟弟甄秉,因为立了功,被封为都乡侯,黄初七年又升了爵位,封为开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还当上了昭烈将军。甄秉去世后,他儿子甄兰继承了爵位。甄兰从小就有才华和学问,当过奉车都尉、游击将军,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官职。甄兰去世后,他儿子甄晖继承了爵位。 后来又把甄秉的爵位分了一部分,封给甄兰的弟弟甄琳,让他也当了列侯,官做到步兵校尉。甄兰的儿子甄隆的女儿成了高贵乡公的皇后,甄隆因为女儿当了皇后,被封为光禄大夫,官位特进,还被封为睢阳乡侯,他老婆王氏也被封为显阳乡君。甄隆之前的妻子刘氏,死后也被追封为顺阳乡君,这是因为她是甄隆孩子的亲生母亲。甄琳的女儿也成了陈留王的皇后,那时候甄琳已经去世了,他的妻子刘氏被封为广阳乡君。
文昭甄皇后,是中山无极人,她是明帝的母亲,是汉朝太保甄邯的后代,他们家世代都是做着二千石的官。她父亲甄逸,做过上蔡县令。甄皇后三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后来天下大乱,又闹饥荒,老百姓都把金银珠宝这些值钱的东西卖掉,而甄皇后家当时存了很多粮食,就用粮食去买这些东西。甄皇后十多岁的时候,就对母亲说:“现在天下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买宝物,可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而且周围的人都饿肚子,还不如把这些粮食分给亲戚邻居,广积善德呢!”全家人都觉得她说的对,就都听她的。
建安年间,袁绍的儿子袁熙娶了甄皇后。袁熙后来被调到幽州去了,甄皇后就留在家里照顾婆婆。等到冀州平定后,文帝在邺城娶了甄皇后,非常宠爱她,生下了明帝和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位当了魏王,六月,他又南征去了,甄皇后留在邺城。黄初元年十月,文帝登基当了皇帝。文帝登基以后,山阳公把他的两个女儿送进宫里当妃子,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也都受皇帝宠爱,甄皇后就越来越失宠了,还经常抱怨。皇帝大怒,黄初二年六月,派人赐死了她,葬在邺城。
明帝当了皇帝,有关部门就建议追封皇后的谥号,让司空王朗拿着皇帝的诏书,用太牢祭祀皇后的陵墓,还另外给她建了寝庙。
太和元年三月,追封皇后的哥哥魏昌人魏逸为敬侯,封地一千户,他的孙子魏像继承了爵位。四月,开始修建宗庙,挖地的时候挖到了一枚玉玺,玉玺边长一寸九分,上面刻着“天子羡思慈亲”几个字。明帝看到后脸色都变了,赶紧用太牢祭祀宗庙。他还曾经梦到皇后,于是就根据皇后娘家人和亲戚的远近亲疏,分别给他们安排官职,赏赐的金钱加起来数额巨大;还把魏像提拔为虎贲中郎将。这个月,皇后的母亲去世了,明帝穿着孝服亲自去奔丧,朝中大臣都陪着。
四年十一月,因为皇后的旧陵墓地势低洼,就让魏像兼任太尉,拿着皇帝的诏书去邺城,向后土禀告,然后在十二月把皇后的陵墓迁到了朝阳陵。魏像回来后,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天,追封皇后的哥哥魏俨为安城乡穆侯。夏天,吴国军队袭击扬州,魏像被任命为伏波将军,拿着皇帝的诏书统领各路将领去东边征讨,回来后,又当上了射声校尉。三年魏像去世了,追赠他卫将军的官职,改封魏昌县,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魏畅继承了他的爵位。他还把魏畅的弟弟温、革韦、艳都封为列侯。四年,把魏逸和魏俨原来的封地都改名为魏昌侯,谥号沿用原来的。又封魏俨的妻子刘氏为东乡君,追封魏逸的妻子张氏为安喜君。
景初元年夏天,有关部门讨论制定七庙的祭祀制度。
冬天,又有人上奏说:“一般来说,帝王兴盛,除了要有受命于天的君主,还需要有圣明的皇后辅助,借助神灵的力量,才能国家兴盛,成就帝王霸业。以前高辛氏(帝喾)占卜他四个妃子的儿子,都能够治理天下,所以帝挚、陶唐(尧)、商、周这些朝代才能兴盛起来。周朝的人追溯到后稷,把他配祭皇天,追溯到王朝的开始,追本溯源到姜嫄,专门为她建立宫庙,世世代代祭祀享用祭品,《周礼》里说的‘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就是指这个。诗经里也赞颂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意思是说,王化的根本,百姓的起源。诗经里还说:‘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经和周礼里记载姬姓家族的兴盛,其美好程度就是这样。大魏王朝的兴盛,继承了虞舜的帝道,三代都非常兴盛,庙宇的数量,和周朝一样多。现在武宣皇后、文德皇后都辅助皇帝开创了无穷的盛世,而文昭皇后更是应天命,诞育了明君圣主,功劳造福百姓,德行遍及宇宙,为后代开创了盛世,这都是因为她的道化所致。她的寝庙单独祭祀,也像姜嫄的宫庙一样,但是还没有制定永不毁坏的制度,我担心论功行赏、报答恩德的道理,将来可能会被遗忘,这不能体现孝道,也不能给后世做出榜样。文昭庙应该世世代代祭祀奏乐,和祖庙一样,永远立下不毁坏的制度,以此传播圣明的善德。”
于是,这件事和七庙的议定一起,刻在金策上,收藏在金匮里。
皇帝一直很思念他的舅舅。畅尚年纪轻轻,景初年间末期的时候,皇帝就把他提拔为射声校尉,还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并且特意为他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府邸,皇帝还亲自去视察。后来,又在畅尚后花园里为他母亲修建了庙宇,并且把那个地方命名为渭阳里,以此来追念他的母亲。嘉平三年正月,畅尚去世了,皇帝追赠他车骑将军的官职,并谥号为恭侯;他的儿子绍继承了他的爵位。
太和六年,明帝最疼爱的女儿淑公主去世了,明帝追封她为平原懿公主,并为她立庙。还把淑公主过世的丈夫黄氏的灵柩迁来与她合葬,追封黄氏为列侯,又让淑公主的丈夫黄氏的族兄德继承了甄氏的姓氏,封他为平原侯,让他继承公主的爵位。到了青龙年间,皇帝又封了淑公主的堂兄毅以及淑公主的弟弟三人为列侯。毅多次上书陈述时政,官位做到越骑校尉。嘉平年间,皇帝又再次封了畅尚的另外两个儿子为列侯。后来,皇帝的姐姐的孙女成为了齐王后,因为她父亲已经去世了,皇帝就封她的母亲为广乐乡君。
郭皇后,老家在安平广宗,祖上几代都是地方官。她小时候,她爹郭永奇就说:“这是我闺女中的女王啊!” 所以给她取字叫“女王”。 可惜她很小就没了父母,后来赶上乱世,颠沛流离,最后流落到铜鞮侯家。 魏公(也就是后来的文帝)当魏王的时候,郭皇后进了东宫。她很聪明,经常给文帝出主意,献计献策。后来文帝确定要当皇帝继承人,郭皇后也参与了谋划。文帝当了皇帝,郭皇后先是被封为夫人,后来又升为贵嫔。 甄皇后死,跟郭皇后的受宠有关系。
黄初三年,文帝想立郭皇后为皇后。 这时候,中郎将栈潜上书反对,说:“古时候,帝王治理天下,不光靠外边的辅臣,也需要内助,国家兴衰,都跟这个有关。 你看西汉的黄帝和嫘祖,还有英娥和妫汭,都是贤明的女子,流芳百世。相反,夏桀跑到南巢去享乐,最终亡国;商纣王用炮烙之刑取乐,宠幸妲己,最终也灭亡了。所以圣明的君主选择皇后,一定要选择名门望族出身,品德高尚的女子来统领后宫,认真侍奉祖宗,以身作则,教化后宫。《易经》上说:‘家道正而天下定。’ 这是先王传下来的规矩啊!《春秋》记载宗人弑杀夏王的事情,说明不能把妾室立为正妻。齐桓公在葵丘盟誓,也说过‘不能把妾室立为妻子’。现在后宫里,郭贵嫔受宠,地位仅次于皇帝。如果因为宠爱而立她为皇后,让一个地位卑微的人突然飞黄腾达,我担心以后会造成等级混乱,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啊!” 但文帝没听他的,还是立郭皇后为皇后。
郭皇后早年丧兄,就让她的表兄郭永继继承了她哥哥郭永的后事,并被封为奉车都尉。 后来,郭皇后的外戚刘斐想把女儿嫁给其他国家的人,郭皇后知道了,就下令说:“所有亲戚的婚嫁,都应该和本地的门户相当,不能仗着权势,把女儿嫁给其他国家的人!” 郭皇后的外甥孟武回老家想娶个小妾,郭皇后也阻止了他。 她还下令给所有家族说:“现在世上的女子少,应该把她们嫁给军人,不能随便找个女子做妾室。大家都要小心谨慎,不要触犯法令!”
话说,汉献帝东征的时候,皇后留在许昌的永始台。那段时间雨下个不停,一百多天没断,城楼都坏了不少,大臣们就建议皇后搬走。皇后说:“想当年楚昭王出游,贞姜留在渐台,结果江水暴涨,派人去接她,没带信物,贞姜不肯走,最后被淹死了。现在皇上远征在外,还好我们没遇到那种情况,就因为这样就搬家,算怎么回事呢?”大臣们听了,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过了几年,皇上又去东征吴国,到了广陵,皇后就留在谯宫。这时候,表(皇后父亲)想在宫里拦水捕鱼。皇后说:“这水可是用来运送粮食的,而且附近又缺木材,家里的奴仆又不在眼前,他要是私自用官家的竹木来做拦水的坝子,那可不行。现在皇上出征,缺的东西多着呢,难道还缺鱼吃吗?”
明帝继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住在永安宫。太和四年,皇上封表为安阳亭侯,后来又升爵为乡侯,增加了五百户的封地,一共五百户,还让他当了中垒将军。皇太后的儿子董详被封为骑都尉。那一年,皇上追封皇太后的父亲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为都乡君。 表又升任昭德将军,还被赐予金紫光禄大夫的官服,官位特进,他的第二个儿子董训也做了骑都尉。后来表妻子的母亲去世了,表想给她隆重地办丧事,还要修建祠堂,皇太后阻止了他,说:“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哪个坟墓没被挖过?都是因为厚葬惹的祸,首阳陵可以作为借鉴。”青龙三年春天,皇太后在许昌去世了,按照皇后的规格修建了陵墓,三月庚寅这天,葬在了首阳陵西边。皇上又把表的爵位升为观津侯,增加了五百户封地,一共一千户。董详也升任驸马都尉。四年后,皇上又追封永为观津敬侯,董氏为堂阳君。还追封皇太后的哥哥董浮为梁里亭戴侯,弟弟董都为武城亭孝侯,另一个弟弟董成 为新乐亭定侯,都派使者送去诏书,并用太牢祭祀。后来表去世了,儿子董详继承了他的爵位,又把表的爵位分出一部分,封给董详的弟弟董述为列侯。董详去世后,他的儿子董钊继承了爵位。
再说说明帝的悼毛皇后,她是河内人。黄初年间,她被选入东宫,当时明帝还是平原王,她很受宠爱,出入都和明帝乘坐同辆车辇。明帝即位后,她被封为贵嫔。太和元年,被立为皇后。她父亲董嘉被封为骑都尉,弟弟董曾做了郎中。
一开始,明帝还是王的时候,娶了河内虞氏为妃子。明帝当上皇帝后,虞氏没被立为皇后,太皇太后卞氏安慰了她。虞氏说:“曹家的人自己都立不住脚,还没听说过谁靠着正道能有所作为的。所以说,后宫负责内务,君主处理外事,这是相辅相成的道理。要是不能一开始就做好,就没有能善终的。恐怕国家要因此灭亡,祖宗香火也要断绝了!” 虞氏最后被冷落,打发回了邺宫。
然后呢,她的哥哥虞诩一路升迁,先做了奉车都尉,后来又做了曾骑都尉,皇帝对他恩宠非常厚重。没过多久,虞诩就被封为博平乡侯,又升了光禄大夫,还当上了驸马都尉。 虞诩本来只是个管车马的工匠,一下子暴富暴贵,明帝还让朝臣们去他家赴宴。可他举止言行非常粗鲁蠢笨,说话老是自称“侯爷”,当时的人都拿他开玩笑。 后来,虞诩的官职又升到了特进,还当过散骑侍郎。青龙三年,虞诩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改封为安国侯,增加封地五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一千户,谥号为“节侯”。四年后,又追封他的后母夏氏为野王君。
明帝宠幸郭皇后,后来对郭皇后的宠爱逐渐减少了。景初元年,明帝在后花园游玩,召集才人以上级别的妃嫔一起唱歌跳舞,玩得非常尽兴。郭皇后说:“应该把皇后也请来啊”,明帝没答应。还禁止左右侍从把这事说出去。郭皇后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明帝去看郭皇后,郭皇后问:“昨天在北园游玩,开心吗?” 明帝知道是左右侍从泄露了消息,就杀了十多个人。最后赐死了郭皇后, 但还是给她上了谥号,葬在了愍陵。 虞诩的弟弟虞曾也升了官,先做了散骑常侍,后来又当了羽林虎贲中郎将和原武典农。
明朝元帝的郭皇后,是西平人,他们家在河东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大族。黄初年间,她老家西平闹起了叛乱,结果她就那样被卷进了宫里。后来明帝登基了,特别宠爱她,把她封为夫人。她叔父被封为骑都尉,她从父(堂叔父)郭芝被封为虎贲中郎将,官儿都做到挺高的。明帝身体不好,临终前立她为皇后。
等齐王继位后,尊郭皇后为皇太后,给她住的宫殿叫永宁宫。还追封皇太后的父亲满为西都定侯,并且让她的儿子郭建继承爵位。皇太后的母亲杜氏也被封为郃阳君,妥妥的母凭子贵。郭芝也升官了,当上了散骑常侍、长水校尉;郭立也升了,成了宣德将军,他们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郭建的哥哥郭德,小时候是被过继给甄氏抚养的。郭德和郭建兄弟俩后来都当上了镇护将军,也都封了侯,还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
那会儿魏国的三位皇帝都还小,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里。那些大臣们要是想做点什么大事,都要先去问问皇太后,得到她的同意才能执行。像毌丘俭、钟会这些造反的人,都假借皇太后的名义来掩盖他们的罪行。景元四年十二月,皇太后去世了,第二年二月,葬在了高平陵的西边。
总而言之,魏国的皇后家族,虽然都很富贵,但还没到像西汉末年那些外戚那样,权力大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 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教训,改变一下这种状况,才是最好的。看看陈群和栈潜他们的意见,足够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给后人留下好的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