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靖,字文休,是汝南平舆人。他年轻的时候,和弟弟许劭一起很有名,俩人还被人们拿来比较评价,说谁好谁坏。但私底下兄弟俩关系不太好。他弟弟许劭当了郡功曹,故意打压许靖,不让他升官,许靖只能靠卖磨来维持生活。后来,颍川人刘翊当了汝南太守,提拔了许靖做官,还推荐他当孝廉,之后许靖被任命为尚书郎,负责选拔官员。
汉灵帝死了,董卓掌权。董卓让汉阳人周毖当吏部尚书,周毖和许靖一起商量,决定任用和罢免哪些官员,清除那些坏人,提拔那些被埋没的好官。他们提拔了颍川的荀爽、韩融、陈纪等人担任公卿和郡守,还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人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人张邈为陈留太守。然后,他们想把许靖升为巴郡太守,但是许靖没接受,后来改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韩馥他们上任后,都各自带兵回京,想一起杀了董卓。董卓很生气地对周毖说:“你们说要提拔好人,我听了你们的,不想违背天下人的意愿。可是你们提拔的人,一上任就来对付我,我这是招谁惹谁了!”董卓大骂周毖,把他赶出去杀了。许靖的堂兄陈相玚,和孔伷暗中商量着什么,许靖害怕被董卓杀掉,就逃到孔伷那里去了。孔伷死了以后,许靖又投奔了扬州刺史陈祎。陈祎死了,吴郡都尉许贡和会稽太守王朗以前和许靖认识,就收留了他。许靖在当地照顾亲戚朋友,管理地方事务,非常仁慈厚道。
孙策打过来,大家伙儿都跑去了交州躲灾难。孙贲呢,就稳稳当当地坐在岸边,先把亲信和家属都送走,然后自己才慢慢地离开。当时看见的人都忍不住叹气。到了交州以后,交州太守士燮对他特别好,很尊重他。
陈国的袁徽当时也在交州避难,他给尚书令荀彧写信说:“许靖啊,那是个人才,智谋过人,足智多谋。自从他流亡以来,带着一群人,每次遇到危险,总是先想着别人,最后才轮到自己,和他的亲戚朋友们一起吃苦受饿。他管理大家,仁义慈悲,处处为他人着想,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他的好。”
巨鹿的张翔奉曹操的命令到交州来,想拉拢孙贲,和他结盟,但孙贲拒绝了。孙贲还给曹操写信说:
(此处等待下文继续翻译)
哎,这世道乱成一锅粥了!到处都是战争,那些胆小怕事的家伙都躲到蛮荒之地去了。十几年过去了,礼仪都荒废了。以前在会稽郡的时候,我还收到过你的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真情实意,到现在我还记得。后来袁术那家伙要灭我族,还煽动那些叛乱的家伙,到处封锁道路,想往北走都走不了。 正巧碰上朝廷的军队撤了,袁术的兵马又压过来了,会稽郡也完了,我的家业全毁了,长江以南的地区都成了敌人的地盘。当时真是走投无路,没办法,只能跟袁沛、邓子孝他们一起乘船出海,逃到了交州。
我们一路辗转,经过东瓯、闽越等国,走了上万里的路,连汉朝的地界都没看到。在海上漂泊,风浪很大,还经常断粮,只能吃草根野菜充饥,很多人饿死了,我们队伍里死了大半的人。好不容易到了南海,遇到了领守儿孝德,听说你忠义,正在整顿军队,准备迎接朝廷的军队,巡视中岳嵩山。听到这个消息,又悲又喜啊!我和袁沛、徐元贤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北上荆州。结果,苍梧郡的夷越人造反了,州府都被攻破了,道路也被封锁了,徐元贤还被杀害了,老弱妇孺都被杀光了。
我沿着河岸走了五千多里路,又碰上了瘟疫,我伯母和许多亲戚朋友都死了,我的家人几乎全没了。剩下的几个人互相扶持着,才到了这个郡。算算看,因为战争和疾病死的人,十个里头就剩下一两个。老百姓受的苦,真是说不尽啊!我害怕自己最终会死在路上,变成敌人的俘虏,每天都忧心忡忡,吃不下睡不着。我想跟着朝贡使者一起回去,回到朝廷,死在朝廷里。可是荆州的水陆交通都断了,交州的驿站也断了。我想去益州,可是益州也有严密的防卫,根本进不去。以前交趾太守士威彦,让我托付给他在益州的兄弟,我也给他写过信,信里充满了我的痛苦和恳求,可是到现在都没收到回音。虽然我仰望着朝廷的恩泽,盼望着能回去,可是我该怎么才能回去呢?
皇上英明睿智,特地委任您全权负责征讨叛乱。所有违抗圣旨的叛逆,都将被您一一讨伐,相信那些努力效力的人会一心一意,那些顺从的人也会同心同德。张子云先生以前在京城时,就怀有匡扶王室的志向,如今虽然身处偏远地区,无法直接参与朝政,但他也是国家的藩镇,是您的外援。如果荆州、楚地平定,王师南下,您要是能给子云先生下令,让他得到保护,让他能借道荆州离开,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不行,也可以把他介绍给益州的兄弟们,让他们接纳他。如果老天保佑他活下去,灾祸减轻,他能回到朝廷,解除逃亡的罪责,即使死后入土为安,还有什么遗憾呢?但如果途中遇到危险,事情进展不顺利,人命无常,不幸身亡,那就永远背负罪责,客死他乡了。
历史上,营丘的翼周将军,手持兵符,统领大军征讨;博陆的韩信将军,辅佐汉朝,虎贲之师,威震四方。如今您肩负重任,扶危济困,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责任重大,如同霍光一样。五侯九伯,都在您的掌控之中,从古至今,人臣的尊贵,没有能超过您的。但是,地位越高,责任越重;俸禄越高,担子越重。您身居高位,责任重大,您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赏罚;您的想法,都关系到祸福。您的行为如果符合道义,国家就能安定太平;如果您的行为违背道义,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国家的安危,系于您一身;百姓的性命,掌握在您的手中。天下百姓,都翘首以盼。您肩负如此重任,怎么能不广泛学习历史兴衰的道理,荣辱的规律,摒弃过去的怨恨,团结群臣,仔细考察人才,慎重选择官员呢?如果选对了人,即使是仇敌也要重用;如果选错了人,即使是亲戚也不能委以重任。要以安定国家为己任,以造福百姓为目标,一旦建立功勋,您的名字就会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希望您能努力!要为国家着想,要爱护百姓。”
翔恨靖之不自纳,搜索靖所寄书疏,尽投之于水。
刘璋后来派人邀请诸葛亮去蜀地,诸葛亮就去了。刘璋任命诸葛亮为巴郡太守和广汉太守。南阳的宋仲子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诸葛亮这个人啊,才华横溢,器宇轩昂,是当世少有的奇才,你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建安十六年,诸葛亮调任蜀郡太守。建安十九年,刘备攻下蜀地,任命诸葛亮为左将军长史。刘备当上汉中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太傅。等到刘备称帝后,就封诸葛亮为司徒,并对他说:“我能够继承大业,统领天下,夜里都睡不安稳,害怕自己治理不好国家。百姓还不亲近我,朝中官员也不够恭敬,你担任司徒,就要好好地推行五教,以宽厚为原则。你要努力啊!要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不要懈怠,做到让我满意!”
诸葛亮虽然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仍然热爱人才,积极提拔后进,喜欢清谈,从不厌倦。就连丞相诸葛亮都对他十分敬佩。章武二年,诸葛亮去世了。他的儿子诸葛钦,早年就去世了。诸葛钦的儿子诸葛游,景耀年间当上了尚书。诸葛亮生前和颍川的陈纪兄弟相称,和陈郡的袁涣、平原的华歆、东海的王朗等人关系都很好。华歆、王朗和陈纪的儿子陈群,魏国初期都是朝廷重臣,他们都给诸葛亮写信,叙述旧情,感情深厚,信件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麋竺,字子仲,是东海朐县人。他祖上几代经商致富,家中有上万个奴仆,家产无数。后来徐州牧陶谦聘请他担任别驾从事。陶谦死后,麋竺遵照陶谦的遗愿,去小沛迎接刘备。建安元年,吕布趁刘备外出抵抗袁术的时候,袭击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刘备军队转移到广陵海西,麋竺这时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做夫人,并拿出两千个奴仆和大量的金银财物资助刘备的军队;当时刘备的处境非常困难,多亏了麋竺的帮助才得以恢复元气。后来曹操推荐麋竺担任嬴郡太守,麋竺的弟弟麋芳担任彭城相,他们都辞去了官职,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刘备准备去荆州,就先派麋竺去和刘表联络,并任命麋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麋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之上。麋竺为人雍容大度,但缺乏实际的才能。所以刘备对他以最高的礼节对待,从不让他负责军事事务。然而,刘备对麋竺的赏赐和优待,却超过了其他人。
麋芳是南郡太守,和关羽是同事,但私底下却和关羽关系不好,最后叛变投靠了孙权,导致关羽战败身亡。麋芳被捆绑着去请罪,刘备安慰他说兄弟犯错互不牵连,依然像以前一样待他。麋芳因为羞愧和愤怒,病倒了,一年后就死了。他的儿子麋威,官做到虎贲中郎将;麋威的儿子麋照,官至虎骑监。从麋芳到麋照,个个都擅长骑射,武艺高强。
孙乾,字公祐,是北海人。刘备担任徐州牧的时候,就聘请他做从事,后来一直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刘备背叛曹操后,派孙乾去和袁绍结盟;后来要前往荆州,又派孙乾和麋竺一起出使刘表,这些事情都办得非常顺利。后来刘表给袁绍写信,谈论袁绍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变化,信中写道:“每次我和刘左将军、孙公祐一起讨论这件事,心里都难受得要命,非常悲伤。”可见刘表对孙乾的看重。刘备平定益州后,孙乾从从事中郎升任秉忠将军,地位仅次于麋竺,和简雍平起平坐。不久后,孙乾去世了。
简雍,字宪和,是涿郡人。年轻的时候就和刘备相识,一直跟随刘备左右。刘备到荆州后,简雍和麋竺、孙乾一起担任从事中郎,经常充当刘备的谈话伙伴,并负责往来传递信息。刘备入蜀后,刘璋见到简雍,非常喜欢他。后来刘备围攻成都,派简雍去劝说刘璋投降,刘璋竟然和简雍同乘一辆车,出城投降了。刘备任命简雍为昭德将军。简雍为人行为放荡不羁,性格率真洒脱,即使在刘备面前,也常常席地而坐,随意倚靠,仪态不端庄,我行我素;就连诸葛亮以下的人,他也独占一张床榻,枕着胳膊睡觉,说话,从不拘泥于礼节。有一次,天旱禁酒,私自酿酒的人要受罚。官吏在百姓家中搜查到酿酒的工具,有人建议对搜到酿酒工具的人和酿酒的人一起处罚。简雍和刘备一起外出游玩,看见一对男女在路上走,就对刘备说:“那两个人想私通,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回答说:“他们有酿酒的工具,和那些想酿酒的人一样。”刘备哈哈大笑,于是就赦免了那些私自酿酒的人。简雍的诙谐幽默,大多都是这种风格。
伊籍,字机伯,是山阳人。年轻的时候,他跟着同乡、镇南将军刘表。刘备在荆州的时候,伊籍经常来来往往地去刘表那里走动。刘表死了以后,伊籍就跟着刘备渡过长江,一起进入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伊籍做左将军从事中郎,对他很器重,跟简雍、孙乾他们差不多。后来刘备派伊籍出使东吴,孙权听说伊籍很能言善辩,想用言语驳倒他。伊籍刚进去拜见,孙权就问他:“你跟着这么个不正当的君主做事,不觉得辛苦吗?”伊籍回答说:“拜见一次,起身一次,这不算辛苦。”伊籍的反应总是这么机智敏捷,孙权非常惊讶。后来伊籍升迁为昭文将军,和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一起制定蜀科;蜀科的制度,就是这五个人制定的。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绵竹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上书给州牧刘焉,推荐儒士任定祖,说:“过去百里奚、蹇叔年纪很大了还能制定策略,甘罗、子奇年纪很小就能建立功勋,所以《尚书》赞美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易经》称赞颜回,这说明选拔人才要看能力,不拘泥于年龄大小,是很明确的道理。可是从现在开始,全国察举人才,大多是挑选年轻有为的人才,而忽略了年纪大的,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赞成和反对的各占一半,这是太平盛世才有的闲情逸致,不是乱世急需的做法。想要拯救危难安抚百姓,就应该有超凡脱俗的能力,与众不同,震动邻国,震惊四方,符合天意,顺应民心;天人和谐,内心坦荡,即使遇到灾难,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从前楚国的叶公喜欢龙,神龙就降临在他面前,喜欢虚伪的人就能得到虚伪的回报,何况是真实的呢?现在隐士任安,仁义正直,名声远扬,如果能被您看重,那么整个州郡都会归服。从前汤王起用伊尹,那些不仁义的人就远离了,武王重用二龚,他们的名字载入史册,所以贪图眼前的虚名而忽略了巨大的功劳,喜欢表面上的装饰而忘记了天下人的利益,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您正想寻找像玉石一样珍贵的人才,现在任安就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耀眼,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就像白天不用点灯,太阳的光芒就足够了,只是我愚钝,忍不住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
王商给宓写信,说:“穷困潦倒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就像卞和那样,拿着玉去献给世人,你应该也来州里见见州长。”
宓回信说:“以前尧帝让许由做官,许由没接受,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伟大,而是他觉得官场太吵,干脆堵上耳朵算了;楚国请庄子做官,庄子也没答应,也不是因为他不够博学,而是他拿着鱼竿,根本不理睬。 易经上说‘坚定不移’,我干嘛要去献宝呢?再说,以州长您的贤明,您是他的好帮手,您不趁现在实施像萧何、张良那样的策略,这可不算聪明啊。我啊,只想在田间地头晒晒太阳,读读颜回的箪食瓢饮,吟咏一下原宪的茅屋陋室,时不时飞到树林里,和沮溺他们这些朋友一起,听听猿猴的悲鸣,看看鹤在高处鸣叫,这样安安稳稳地活着,不求富贵,就很快乐了。我名不见经传,就像只不起眼的乌龟,懂我的人很少,那我就很珍贵了。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哪有什么穷困的烦恼!”
后来,王商为严君平、李弘立祠,宓又给他写信说:“我最近身体不好,才听说您为严君平、李弘立祠,您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啊!看看严君平的文章,天下第一,他像伯夷、叔齐一样,高洁不屈,像泰山一样巍峨不动,连扬雄都对他赞叹不已,他的名声自然就响亮了。李弘要是没被《法言》牵连,他的名声一定很响亮,可惜他缺乏严君平那种气势磅礴的文采,只能算是追随名人的那种人了。像扬雄那样潜心著述,对社会有贡献,不慕名利,品德高尚,现在全国都在传诵他的文章。国家有这样的人才,应该让四面八方都知道,您却没给他立祠堂,真是可惜!蜀地以前没啥文化人,文翁派司马相如去齐鲁学习七经,回来教百姓,蜀地的文化才赶上了齐鲁。所以《地理志》上说:‘文翁倡导教育,司马相如是老师。’汉朝得到人才,国家就兴盛;董仲舒那些人,虽然没参与封禅大典,但司马相如却制定了封禅的礼仪。能够制定礼仪、创造音乐,改变风俗习惯,这难道不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吗?即使有王族子弟的出身,孔子还帮助齐桓公称霸呢,公羊高也推举叔孙豹为相。我也很推崇司马相如的功德,应该给他立祠堂,赶紧写个碑文吧!”
一开始,李权向宓先生借《战国策》。宓先生问他:“《战国策》讲的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策略,你借它来做什么?”李权回答说:“孔子和严平他们,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书籍,最终完成了《春秋》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就像大海汇聚江河才显得浩大一样,君子也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才能学识渊博。”
宓先生反驳道:“书里记载的如果和史书、周朝的典籍相冲突,孔子都不会采用;道理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严平也不会阐述。《春秋》记载,大海会因为泥沙淤积而浑浊,需要一年一度的冲刷才能清澈;君子博览群书,但也要遵循礼仪规范,不能什么都看。现在《战国策》里记载的那些反复无常的权谋策略,以及秦国的那些阴险毒辣的计谋,都是为了达到杀人夺权、自保的目的,这正是经书所批判的。所以孔子愤而作《春秋》,大力推崇正直的行为,又创作《孝经》,广泛阐述道德规范,以此来预防祸患于未然。老子也是这样,在祸患萌芽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相信吗?成汤虽然是位圣明君主,却因为看到野兔而耽误了狩猎;定公虽然贤明,却因为沉迷于女乐而荒废了朝政。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道家经典说:‘不去追求外物,就能使内心平静。’所以天地运行规律稳定,日月运行规律明确,正直如同箭矢一样,这是君子应该遵循的道路。《洪范》中记载,灾祸往往源于言行举止,哪里有什么战国时期那些诡诈的权谋策略呢!”
有人对宓先生说:“您想把自己比作巢父、许由、四皓那样隐居的贤士,为什么还要炫耀自己的文采和才华呢?”宓先生回答说:“我的文章写不尽我想表达的意思,我的话也说不尽我的想法,哪里有什么炫耀文采呢!以前孔子三次拜见哀公,最终只说出了七卷书的内容,有些事情确实难以言尽。接舆边走边唱歌,后世的人们因此传颂他的诗篇;渔父在沧浪歌咏,贤者们因此赞扬他的高洁。这两个人,都不是想在当时有所作为的人。老虎天生就毛色斑斓,凤凰天生就五彩斑斓,它们难道是为了装饰自己才长出这些颜色吗?这都是天生的自然属性。黄河、洛水是因为有了文字记载才闻名于世,六经也是因为有了文字才流传至今,君子崇尚美好的品德,展现自己的才华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这么愚笨的人,还感到羞愧于革子成那样的错误,更何况比我更优秀的人呢!”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广汉太守夏侯纂邀请诸葛亮当他的老师和祭酒,还让他担任五官掾,并且尊称他为“仲父”。诸葛亮以生病为由,躺在家里,夏侯纂就带着功曹古朴和主簿王普,到诸葛亮家里摆酒宴谈。诸葛亮还是躺在床上,没动。夏侯纂问古朴:“广汉这地方,养生条件真是比益州好太多了,不知道这里的人才,和益州比怎么样?”
古朴回答说:“从西汉开始算起,官位上或许不如益州,但要说学术成就,能够成为后世典范的,一点也不比益州差。像严君平,他的著作是黄老之学的指引;扬雄,凭借《易经》写出了《太玄经》,凭借《论语》写出了《法言》;司马相如,为汉武帝起草了封禅的祭文,这些都是天下人耳熟能详的。” 夏侯纂又问:“那诸葛先生怎么样呢?”诸葛亮用簿书敲了敲自己的脸颊,说:“希望您别把‘仲父’这样的称呼当真,让我来给您说说蜀地的根本情况吧。蜀地有汶山,长江从这里发源,帝王在此兴盛,神灵保佑这里福祉,所以才能拥有千里沃野。淮河、济水等大河,长江是其中最大的,这是第一点。大禹出生在石纽,也就是今天的汶山郡,这是第二点。以前尧帝时发生大洪水,鲧治理失败,大禹疏通长江,开凿黄河,把水引到大海,消除了百姓的灾害,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比他更大的功劳了。天帝安排治理天下,决策征伐,征伐就从益州开始,三皇乘着车子从谷口出来,说的就是现在的斜谷。这些都是我们益州的普通情况,您用高雅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和天下相比,又如何呢?” 夏侯纂被问得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益州把秦宓任命为从事祭酒。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吴,秦宓认为时机不对,肯定打不赢,结果被关进了监狱,后来才被放出来。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担任益州牧,选拔秦宓当他的别驾,不久又升任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孙吴派使者张温来聘问,朝中百官都去送行。大家都去了,就秦宓没去,诸葛亮还派人催促了好几次。张温问:“那家伙是谁啊?”诸葛亮说:“益州的大学问家。”张温见到秦宓后问他:“你读过书吗?”秦宓回答:“五岁小孩都读书,这还用问吗?”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张温问:“在哪儿?”秦宓说:“在西方。《诗经》里说‘乃眷西顾’,由此推断,天的头在西方。”
张温接着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在高处,听声音当然在低处。《诗经》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如果天没有耳朵,怎么听到鹤叫声呢?”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说‘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如果没有脚,怎么走路呢?”张温继续问:“天有姓氏吗?”秦宓说:“有。”张温问:“什么姓?”秦宓说:“姓刘。”张温问:“你怎么知道的?”秦宓回答:“天子姓刘,所以我知道。”张温最后问:“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吗?”秦宓说:“虽然从东方升起,但最终却要从西方落下。”秦宓回答得干脆利落,张温非常佩服他的才华。秦宓的辩才,都像这样厉害。后来他升任大司农,四年后去世。
秦宓年轻时看到过帝王的谱系,发现五帝都是同一个家族,秦宓就论证了这不对。他还论述了皇帝、诸侯王和霸主以及豢养龙的说法,很有道理。谯允南年轻的时候经常去请教秦宓,把秦宓的话记录在《春秋然否论》里,因为篇幅太长,这里就不详细记载了。
评论说:许靖年轻时就有名望,以诚实厚道和重视人才而闻名,虽然他的行为举止,未必都恰当,蒋济认为他大体上是栋梁之才。麋竺、孙乾、简雍、伊籍,他们都为人宽厚,有声望,受人尊敬。秦宓开始向往隐居,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然而,他擅长辩论,文采华丽,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