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轻的时候,看起来傻乎乎的,没什么人看得起他。有个叫司马徽的,是颍川人,为人清高,特别会识人。庞统二十岁左右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当时正坐在树上采桑葚,庞统就在树下坐着,他们俩从白天聊到晚上。司马徽非常欣赏庞统,说庞统将来会成为南方士人的领袖人物,从此庞统逐渐出名了。后来,他被任命为郡功曹。
庞统为人正直,很注重培养人才。他经常夸奖别人,夸得比实际情况还厉害,当时的人都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庞统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正道衰败,好人少坏人多。我正想提倡好的风俗,发展正道事业,如果不把那些人夸得厉害点,他们名声不够响亮,就不会有很多人效仿,这样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现在我夸十个人,可能只有五个人是真的,但也还有剩下的一半啊,这样就能提升社会风气,让有志向的人都能努力向上,难道不好吗?”后来,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庞统就做了南郡太守。周瑜死后,庞统去吴国送丧,吴国很多人听说过他的名声。
等他回蜀国的路上,经过会稽的昌门,陆绩、顾邵、全琮都来拜访他。庞统说:“陆子啊,你就像是一匹看起来很普通的马,却能跑得很快;顾子啊,你就像是一头看起来很普通的牛,却能负重远行。”然后对全琮说:“你这个人喜欢表现自己,爱慕虚名,有点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你的才能不算很高,但也算得上是个人才。”陆绩和顾邵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们一定要和你一起评判天下的人才。”他们和庞统关系很好,然后才回去。
刘备占据荆州后,庞统被任命为从事,负责耒阳县的事务,但他治理县政不行,被免了官。吴国将领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不是那种只适合管理小地方的人才,让他担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位,才能发挥他的才能。”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刘备见庞统后,和他谈得很投机,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刘备对庞统的看重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后来他和诸葛亮一起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则跟随刘备入蜀。
刘璋和刘备在涪城见面,法正给刘备献计说:“趁现在这个机会,直接拿下刘璋,您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益州。”刘备说:“我刚到人家地盘,还没建立信任,这不行。”
刘璋回成都后,刘备准备北上攻打汉中,法正又建议说:“暗中挑选精兵强将,日夜兼程直奔成都;刘璋这个人不擅长打仗,而且平时也没什么防备,咱们大军一到,就能轻松拿下成都,这是上上策。杨怀和高沛是刘璋手下的名将,各自统领精兵,镇守关隘,他们多次上书劝刘璋,让您回荆州。您还没到,就先派人告诉他们,说荆州有急事,您要回去救援,并让他们准备好迎接您的样子,装作要离开的样子;这两个人既敬佩您的名声,又高兴您离开,肯定会轻装简从前来拜见您,您就可以趁机抓住他们,夺取他们的兵权,然后进攻成都,这是中等策略。退回白帝城,联合荆州的兵力,再慢慢图谋益州,这是下策。如果您犹豫不决,不去行动,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不能拖延太久了。”刘备采纳了中等策略,于是杀了杨怀和高沛,然后进攻成都,一路势如破竹。
在涪城的大会上,刘备摆酒设宴,对法正说:“今天的宴会,真是开心啊!”法正说:“攻打别人的国家还这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师的做法啊!”刘备喝醉了,生气地说:“武王伐纣,也是前歌后舞的,难道他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说的不对,赶紧给我滚出去!”法正于是慢慢退了出去。刘备后来后悔了,请求法正回来。法正恢复了原来的职位,一开始连谢都不谢,该吃吃该喝喝的。刘备问他:“刚才的那些话,到底谁错了?”法正回答说:“君臣都错了。”刘备哈哈大笑,宴会继续进行。
攻打雒县的时候,法正指挥军队攻城,被流矢射中,去世了,当时他才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说到他总是流泪不止。刘备追封法正的父亲为议郎,又提升他为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为他拜祭。追封法正为关内侯,谥号靖侯。法正的儿子法宏,字巨师,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看不起尚书令陈祗,被陈祗压制,最终死在了涪陵太守任上。法正的弟弟法林,担任荆州治中从事,跟随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战败后,跟着黄权投降了魏国,魏国封他为列侯,最后做到钜鹿太守。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郿县人。他爷爷法真,为人清廉,名声很高。建安年间,天下大旱,闹饥荒,法正和老乡孟达一起跑到蜀地投奔刘璋。后来,他做了新都县令,之后又被调到军议校尉的职位。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还被一些外地来的官员诬蔑,说他品行不好,法正心里很不爽,觉得施展不开抱负。
益州别驾张松跟法正关系很好,他觉得刘璋这个人不成器,没啥本事,经常暗自叹息。张松到荆州见过曹操后回来,就劝刘璋跟曹操断绝关系,自己去投奔刘备。刘璋问:“谁去当这个使者呢?”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了好几次,最后没办法才答应了。法正回来后,就向张松夸赞刘备很有才能,并且暗中策划,希望能一起拥戴刘备。但当时时机还不成熟。后来,刘璋听说曹操想派兵攻打张鲁,心里很害怕,张松就又劝刘璋迎接刘备来,让他去打张鲁,还让法正带刘备的命令去。
法正领了命令后,暗地里对刘备献计说:“凭借您将军的英明才干,趁刘璋软弱无能的机会;张松是益州的肱骨之臣,可以在内部响应您;然后利用益州的富庶,依托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成就霸业,简直易如反掌!”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顺着江水往西走,和刘璋在涪县会面。之后北上到葭萌关,再南下拿下刘璋。
郑度对张鲁说:“左将军刘备的军队偷袭我们,兵力不到一万人,士兵还没完全归附他,依靠的是野外的粮食,军队没有后勤辎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巴西、梓潼所有老百姓都赶到涪水以西,把他们的粮仓和野外的粮食全部烧掉,筑起高高的城墙,挖深深的壕沟,静静地等待他们。他们来了,请求作战,就不要答应,时间一长,他们没有粮食,最多一百天,就一定会自己撤退。他们撤退的时候再攻击他们,一定能把他们俘虏。”刘备听说后很生气,问法正。法正说:“最终也不会采用这个计策,不用担心。”张鲁果然像法正说的那样,跟他的下属说:“我听说抵御敌人应该安抚百姓,没听说过应该动员百姓躲避敌人的。”于是罢免了郑度,没有采用他的计策。
等到刘备的军队包围雒城,法正写信给张鲁说:“我天性愚笨,没有才能,与刘备的盟约也破坏了,我担心我的左右亲信不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让我蒙受耻辱,死后还要受牵连,所以我在外面受点委屈,不敢违抗命令。我担心皇上会听信那些污蔑我的话,所以中间没有给你写信表示敬意,只是念及过去的恩情,心里非常担忧。但是从开始到结束,我一直都坦诚相待,没有隐瞒什么,只是我愚笨,计策拙劣,诚心没有感动你,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现在国家大事危急,祸患很快就要来了,即使我被流放,被人痛恨,我还是贪恋着我的愿望,想尽我最后的忠诚。将军您本来的想法,我心里清楚,我确实是不想辜负左将军(刘备)的期望,但最后还是变成了这样,是因为我的左右亲信不明白英雄做事的方法,以为可以违背诺言,不讲信用,只凭一时意气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追求表面上的顺从和讨好,随声附和,没有为国家长远打算。
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们又不衡量双方的实力,以为左将军的军队路途遥远,粮食储备不足,想用多胜少,长期消耗。但是从关中到这里,他们一路都在打败仗,分兵驻扎,每天都在减少。雒城虽然有一万士兵,但都是溃败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如果想争夺一天的胜负,双方的兵力实力根本不相匹配。大家都想长期打算,储备粮食,现在我们的营地已经坚固,粮食已经储备充足,而将军您的土地却一天天减少,百姓一天天困苦,敌人越来越多,供给也越来越远。我估计,将军您一定会先筋疲力尽,不会再坚持下去了。仅仅是互相防守,就已经难以支撑了,现在张飞率领几万大军,已经平定了巴东,进入犍为境内,分兵平定资中、德阳,三路大军同时进攻,您拿什么来抵挡?本来为将军您考虑,一定是认为这支军队路途遥远,没有粮食,运输跟不上,兵力不足,没有后续支援。现在荆州的道路畅通,刘备的军队是我们的几十倍,孙权还派他弟弟以及李异、甘宁等人作为后续支援。如果要争夺主动权,用土地来取胜,现在刘备已经完全占领了巴东,广汉、犍为也过半被占领,巴西郡也已经不是将军您的了。益州依靠的只有蜀郡,蜀郡也被破坏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丢失了,百姓疲惫不堪,想造反的人十户就有八户;如果敌人远,百姓就无法服役,如果敌人近,就会立刻改换主人了。广汉各县,就是明证。鱼复和关头是益州的生死门户,现在这两个门户都被打开了,坚固的城池都被攻破了,各路军队都被打败了,兵将都损失殆尽了,而敌人的几路大军同时进攻,已经深入腹地,坚守成都和雒城,存亡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以上只是一些大体的策略,细节方面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叙述。即使像我这样愚笨的人,也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成功了,更何况将军您身边那些聪明能干的谋士,难道看不见这些吗?他们每天都在阿谀奉承,讨好取悦,不考虑长远大计,没有人肯尽心竭力献上好的计策。如果事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大家都会各自逃命,寻找出路,反复辗转,与现在的计划不同,不会为将军您拼死抵抗。而将军您还要承受这份忧虑。我虽然会遭受不忠的骂名,但是我心里认为自己没有辜负圣恩,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心里非常痛苦。左将军从起兵以来,我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确实没有二心。我认为可以想办法改变现状,保全将军您的家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十九年,刘备攻打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打算偷偷从城里出来投降,结果事情败露了,没成功。刘璋眼看就要完蛋了,所以没杀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因为这件事对许靖有点不太重视。诸葛亮就说:“天下有些人名声很大,实际上却没啥真本事,许靖就是这种人。但是现在主公刚开始打天下,天下人的想法我们不可能都了解,许靖的名声在外,如果我们不尊重他,天下人就会说主公看不起人才。所以应该好好对待他,让天下人都看看,就像当年燕昭王重用郭隗一样。”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就对许靖特别好,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让他负责统领成都地区,并在内部担任谋士。法正这人呢,恩怨分明,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他,不管大小,他都会报复,甚至杀了不少人。有人就跟诸葛亮说:“法正这人在蜀郡太嚣张跋扈了,将军您应该跟主公说说,压制一下他的权力。”诸葛亮回答说:“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边害怕曹操的强大,东边担心孙权的逼迫,身边还害怕孙夫人搞出什么幺蛾子。那时候,进退两难,法孝直(法正)帮了主公大忙,让主公局面扭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限制法正呢?”
一开始,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孙夫人性格泼辣强势,像她哥哥一样,身边跟着一百多个侍女,个个都拿着刀侍候着。刘备每次去见她,心里都发慌。诸葛亮还知道刘备很信任法正,所以才这样说的。
公元222年,刘备跟诸葛亮说:“曹操拿下张鲁,控制了汉中,却没趁胜追击巴蜀,反而让夏侯渊、张郃驻守在那里,自己就匆匆北返,这可不是他能力不行,一定是内部有什么危机。现在夏侯渊、张郃的才能,比不上咱们国家的那些大将,咱们带兵去打他们,肯定能赢!打赢了之后,咱们就大力发展农业,囤积粮食,观察时机,伺机而动。最好的结果,就是推翻曹操,尊崇王室;中等结果,就是蚕食雍州、凉州,扩大领土;最差的结果,也能守住要害地区,为长久之计做准备。这可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刘备觉得诸葛亮的计策很好,就率领众将进攻汉中,诸葛亮也跟着去了。
公元224年,刘备从阳平渡过沔水,沿着山路前进,在定军山、兴势山安营扎寨。夏侯渊带兵来争夺地盘。诸葛亮说:“可以打了!”刘备命令黄忠占据高地,擂鼓呐喊,猛攻夏侯渊,结果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杀。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感叹道:“我早就知道刘备干不出这种事,肯定是有人给他出的主意。”
刘备被封为汉中王,任命诸葛亮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诸葛亮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刘备为此哭了好几天,追谥诸葛亮为翼侯,赐给他儿子诸葛邈关内侯的爵位,官职做到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和法正虽然爱好不同,但因为公事而互相敬重。诸葛亮一直很佩服法正的智慧和谋略。刘备称帝后,想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很多大臣劝谏,但他一个也不听。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回白帝城。诸葛亮叹息道:“如果法孝直还在,就能劝住皇上,让他别东征;就算一定要东征,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了。”
评论说:庞统为人优雅,喜好读书,精通经学和谋略,当时荆州、楚州的人都认为他非常优秀。《三国志》评价法正:法正善于分析局势,提出奇特的计策,但是他的品德却不能算得上高尚。如果把他和魏国的谋臣相比,庞统相当于荀彧,法正相当于程昱、郭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