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字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是汉朝司徒禹的后代。汉朝末年,他去了蜀地,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默默无闻。那时候,益州从事张裕很擅长看人,邓芝就去找他。张裕对邓芝说:“你将来能活到七十多岁,官位做到大将军,还能封侯。”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招揽人才,于是就投奔了他。
后来刘备平定了益州,邓芝被任命为郫县的邸阁督,负责管理邸阁。刘备出巡到郫县,跟邓芝聊了几句,非常欣赏他的才能,立刻提拔他做了郫县县令,后来又升迁为广汉太守。他在各个地方都以清廉严明著称,政绩显著,最终被调回朝廷,担任尚书。
刘备死在永安。之前,孙权想和蜀国讲和,刘备多次派宋玮、费祎等人去回复他。诸葛亮心里很担心孙权听说刘备死了,可能会改变主意,不知道会怎么办。邓芝就对诸葛亮说:“现在皇上年纪还小,刚即位,应该派个厉害的大使去跟孙权重申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说:“我考虑很久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总算找到了。”邓芝问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于是就派邓芝去跟孙权修好关系。
孙权果然有点犹豫,不太想见邓芝,邓芝就自己上表请求拜见孙权,说:“我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孙权这才接见了他,跟邓芝说:“我确实想跟蜀国和亲,但是担心蜀国皇帝年纪小,国家又小实力弱,会被魏国趁虚而入,自身都保不住,所以才犹豫。”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加起来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天命所归的英主,诸葛亮也是当代的杰出人物。蜀国有险峻的地势作为屏障,吴国有三江天险作为阻隔,把这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靠,进攻就能兼并天下,退守也能三足鼎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王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一定会要求大王进京朝拜,还要让太子到魏国做人质,如果不答应,魏国就会名义上说蜀国叛乱而攻打你们,蜀国一定会顺势进攻,这样一来,江南地区就再也不是大王的了。”
孙权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和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结盟,派张温到蜀国回访。蜀国又让邓芝再去一趟,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各自治理,岂不快哉!”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先灭了魏国再谈这个,大王您还没真正明白天命啊!大家各尽其职,各尽其忠,如果要敲锣打鼓地打仗,那战争才刚刚开始呢!”孙权哈哈大笑说:“你的诚意,果然如此啊!”孙权还给诸葛亮写信说:“那些虚张声势、阴险狡诈的人,他们的阴谋诡计终究不会得逞;要让两国和睦相处,只有邓芝。”
后来诸葛亮驻守汉中,任命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死后,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兼任兖州刺史,被封为阳武亭侯,不久又督江州。孙权经常和邓芝联络,送给他很多贵重的礼物。延熙六年,邓芝升任车骑将军,后来还被授予假节的权力。延熙十一年,涪陵有人杀了都尉造反,邓芝率军去讨伐,当场斩杀了叛乱的首领,百姓都安居乐业了。邓芝在延熙十四年去世。
诸葛瞻他当将军二十多年,赏罚分明,很会关心士兵。他自己吃穿都靠朝廷俸禄,生活简朴,从不贪图享受,可到头来也没攒下什么家产,老婆孩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他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留下。他性格刚正耿直,不圆滑世故,所以跟那些读书人处不来。当时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姜维很器重他。他儿子诸葛绪继承了爵位,景耀年间当上了尚书左选郎,后来做了晋朝的广汉太守。
张翼,字伯恭,是犍为武阳人。他高祖是司空张浩,曾祖是广陵太守张纲,都是有名的人物。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担任益州牧,张翼在他手下当文书。建安年间,他被举荐为孝廉,做了江阳县令,后来又调到涪陵当县令,之后升任梓潼太守,一路升迁,最后做了广汉太守和蜀郡太守。建兴九年,他被任命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为人严守法纪,所以那些蛮夷百姓不太喜欢他。当地首领刘胄叛乱,张翼带兵去讨伐他。刘胄还没被消灭,张翼就被朝廷召回,大家都觉得应该立刻骑马回去处理这件事,张翼说:“不行。我被召回是因为蛮夷作乱,我工作没做好,但是接替我的人还没到,我正处在战场上,应该赶紧运粮屯粮,准备消灭叛贼,怎么能因为被召回就放弃国家大事呢?”于是他继续尽职尽责地工作,直到接替他的人来了才离开。后来马忠凭借张翼打下的基础彻底消灭了刘胄,丞相诸葛亮听说后很赏识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任扶风太守。诸葛亮死后,张翼被任命为前领军,因为讨伐刘胄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延熙元年,他入朝担任尚书,之后升迁为督建威将军,被授予节钺,进封都亭侯,最后官至征西大将军。
十八年了,我和卫将军姜维一起回到成都。姜维打算再次出兵,只有我极力反对,觉得国家小,百姓也已经很劳累了,不应该滥用武力。姜维不听,还把我带去,升我的官职为镇南大将军。
姜维到了狄道,大败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死在洮水边的魏军士兵数以万计。我说:“可以停手了,不应该再进攻了,再进攻下去可能会毁掉这次的大胜。”姜维非常生气,说:“这是在给蛇画脚!” 结果姜维还是围困王经在狄道,但城池始终攻不下来。自从我提出不同意见后,姜维心里就对我有点意见,但是每次出征都带着我,我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去。
景耀二年,我被提升为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六年后,我和姜维都在剑阁,一起劝降钟会于涪城。 第二年正月,跟着钟会到了成都,结果被乱兵杀害了。
宗预,字德艳,是南阳安众县人。建安年间,他跟着张飞去了蜀地。建兴初年,丞相诸葛亮把他当作自己的主簿,后来又升迁为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死后,蜀汉担心吴国或者魏国趁机攻打蜀汉,于是增加了巴丘的守军一万人,一方面想以此作为救援力量,另一方面也想以此分割吴国的势力。蜀汉听说吴国增加了巴丘的守军,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万一。
宗预奉命出使吴国,孙权问他:“东吴和西蜀,就像一家人一样,怎么听说西蜀又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呢?”宗预回答说:“我认为东吴增加巴丘的守军,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军,都是形势所迫,理所应当,根本没必要互相询问。”孙权哈哈大笑,赞赏他的正直,非常器重他,对他的敬重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后来,宗预被提升为侍中,又调任尚书。延熙十年,他被任命为屯骑校尉。
那时候,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来朝见天子,他对宗预说:“礼法规定六十岁的人不应再服兵役,你却刚刚接受了兵权,这是怎么回事?”宗预回答说:“你七十岁了还不交出兵权,我六十岁为什么不能接受兵权呢?”邓芝为人骄傲自大,就连大将军费祎等人都会对他有所回避,但宗预却丝毫不屈服于他。后来,宗预再次出使东吴,孙权拉着宗预的手,哭着和他告别,说:“你每次都带着使命,巩固着两国的友好关系。现在你年纪大了,我也老了,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孙权还送给了宗预一大斛珍珠,然后宗预才回国。
之后,宗预被提升为后将军,督领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被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他因病被征召回成都。后来,他又担任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当时,都护诸葛瞻刚刚开始执掌朝政,廖化拜访宗预,想和宗预一起去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都七十多岁了,已经享受够荣华富贵了,只差死了,还去巴结那些年轻人干嘛?”于是,就没有去。
廖化,字元俭,原名淳,是襄阳人。他以前是关羽的幕僚,关羽战败后,他投降了东吴。但他心里一直想回去投奔刘备,就装死骗过了大家,大家都信以为真了。然后他就带着老母亲日夜赶路往西走。正好赶上刘备东征,在秭归相遇了。刘备特别高兴,任命廖化当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廖化当了丞相参军,后来又当了广武督,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右车骑将军,领着节杖,还当了并州刺史,被封为中乡侯,因为他做事果断勇猛而闻名。他的官位和张翼一样高,比宗预还要高。
咸熙元年春天,廖化和宗预一起被调回洛阳,结果在路上病死了。
杨戏,字文然,是犍为武阳人。年轻的时候,他和巴西的程弘、巴郡的杨汰、蜀郡的张表这几个人都很有名。杨戏总是把程弘排在第一位,丞相诸葛亮很了解他。杨戏二十多岁的时候,从州里的书佐做起,后来当了督军从事,负责刑狱,处理案件,判断是非,大家都觉得他处理得很公平合理,府里就把他招为属主簿。诸葛亮死后,他当了尚书右选部郎,刺史蒋琬请他当治中从事史。蒋琬当了大将军,又把他招为东曹掾,后来升迁为南中郎参军,协助庲降都督,还兼任建宁太守。因为生病,他被征召回成都,被任命为护军监军,后来又出任梓潼太守,之后又回朝当了射声校尉,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清廉简朴,从不麻烦别人。延熙二十年,他跟着大将军姜维出征,到了芒水。杨戏一向看不起姜维,酒后开玩笑,说话总是带着傲慢轻蔑的意思。姜维表面宽厚,其实内心忌妒,心里受不了杨戏这样,军队回来后,有关部门奉命弹劾杨戏,把他贬为平民。景耀四年,杨戏去世了。
杨戏虽然为人比较简朴懒散,从不逢迎拍马,也不刻意讨好别人,写公文办事,很少写满一页纸。但他对老朋友很重情义,为人诚实厚道。他和巴西的韩俨、黎韬从小就关系很好,后来韩俨因为长期生病而衰弱,黎韬因为行为不端而被弃用,杨戏却一直照顾他们,对他们的情谊和以前一样。当时的人都说谯周没什么才能,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杨戏很看重他,曾经说过:“我们后世的人,最终也比不上这个老家伙啊!”有识之士因此更加敬重杨戏。
张表这个人啊,一开始官职和戏志差不多,后来官做到尚书,还当过督庲降后将军,戏志比他先去世了。祁、汰这两个人也早早死了。
戏志在延熙四年写了《季汉辅臣赞》,里面夸赞的人,现在很多都记载在《蜀书》里了,所以我才把他记在左边。从那以后去世的人,就不追封谥号了,所以有些应该被记载的人,却没在正史里出现。那些戏志在《辅臣赞》里夸赞过,但现在没写传记的人,我都把他们的生平事迹写在赞辞下面,你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以前文王唱着德行的歌,武王唱着兴盛的歌,那些能改变时代的主公们,树立自身的行为准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都是靠着开创基业,奠定基础,才能光耀后世啊!从汉朝中后期开始,王法崩溃,英雄豪杰纷纷起义,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这时候,那些有志向的君主们开始反思,像燕国、代国,仁义之声远播;齐国、鲁国,英勇之风四处流传;荆州、郢州,臣民一心归附;吴国、越国,贤愚都仰仗他们的恩泽;巴国、蜀国,万里之内都震慑于他们的威名;庸国、汉国,强大的敌人也都被吓退了。所以他们才能继承高祖开创的基业,恢复汉朝的祭祀。 然而,奸邪凶恶之徒仍然作乱,上天还没有降下惩罚,就像孟津之战,还要在鸣条再战一场。
天命有尽,昭烈帝突然病重。虽然最终统一了全国,万国归附,但这都是当时那些杰出人才互相扶持、拥戴的结果,是昭烈帝的德行感召的结果,真是人才济济,令人敬佩!所以,就写了一篇赞辞来歌颂他的功德,让后世铭记。赞辞如下:
皇帝遗泽,遍及八方,
自中山兴起,灵秀之气汇聚,
应时而生,如龙般腾飞。
起于燕、代,辅佐荆州,
吴、越依附,远方来朝,
掌控巴、蜀,兼并庸、汉。
乾坤恢复秩序,宗庙得以安宁,
继承先业,传播美德,
华夏人民赞美,西伯之音再现,
开创太平盛世,历代兴盛繁荣。──赞昭烈皇帝
诸葛亮啊,那真是忠义无双,英明神武!他献计献策,在江边就稳定了局势,从吴国一直到蜀地,都因为他而安定,这功劳真是千秋万代都值得称颂啊!他受先帝托孤重任,整顿军务,统一文治武功,把好的道德教化传播开来,改变了社会风气,让贤人和愚人都一心为国,都忘记了自己的生死安危。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安定太平,边疆地区也都安居乐业,他多次亲临敌阵,威风凛凛,震慑敌人。他一心想让国家强大,可惜没能完全实现他的愿望。 ——《诸葛丞相赞》
许司徒,为人清廉正直,他的言行举止都值得称赞,他懂得人伦之道,说话铿锵有力,如同孔子的后裔一般。——《许司徒赞》
关羽和张飞,那可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们从军报国,辅佐刘备,就像两条强壮的猛虎,威风凛凛。他们总是冲锋陷阵,勇猛无比,在危难时刻,他们总是挺身而出,为刘备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功绩可以和韩信、耿弇相比,他们的忠义也同样值得称颂。可惜他们最后因为轻敌而丧命,令人惋惜啊!——《关云长、张益德赞》
马超,这位骁勇的将军,他起兵造反,联合各路诸侯,先是在三秦之地起兵,后来又保卫河东和潼关。他虽然在朝廷上和大家意见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但是敌人乘机而起,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他后来违背了道义,投靠了曹操,真是令人惋惜啊!——《马孟起赞》
法正,这位智谋超群的谋士,他能够预料到世事的兴衰变化,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总是给刘备提出建议,他善于用计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法孝直赞》
庞统,这位杰出的军师,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他为了刘备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真是忠义的典范,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庞士元赞》
黄忠将军,他英勇无比,能够攻克险峻的山峰,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将才。——《黄汉升赞》
董允,这位掌军的官员,他清廉正直,为人刚正不阿,他总是敢于直言进谏,百姓都把他当作榜样。——《董幼宰赞》
邓芝,这位将军志向远大,功勋卓著,他为人慷慨,勇敢果断,在危难时刻从不犹豫,他以少胜多,保卫了边疆的安宁。——《邓孔山赞》
邓芝,字孔山,南郡人。他跟随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他担任犍为属国都尉,后来又改任朱提太尉,被任命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扎在南昌县。章武二年去世。由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全,所以没有单独为他立传。
费祎,这位将军,他文武双全,在担任官职期间,他总是认真负责,他处理政务有条不紊,他善于理财,并且乐善好施,他待人接物总是很有礼貌,很有原则。——《费宾伯赞》
宾伯观,是江夏人。刘璋他妈,是观叔的姑姑,刘璋还把女儿嫁给了观。建安十八年,观跟着李严打仗,在绵竹抵抗刘备,后来他和李严一起投降了刘备。刘备拿下益州后,任命观为裨将军,后来又当了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亭侯,还加了个振威将军的头衔。观这个人很会跟人打交道。都护李严这人特别骄傲,那些和他官职差不多的护军辅匡等人,李严都不怎么跟他们亲近;而观比李严小二十多岁,却跟李严关系特别好,就像同龄人一样。他三十七岁就死了。关于他具体做了什么事,记载不多,所以没给他立传。
《屯骑主旧,固节不移,既就初命,尽心世规,军资所恃,是辨是裨。──赞王文仪》
《尚书清尚,敕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赞刘子初》
《安汉雍容,或婚或宾,见礼当时,是谓循臣。──赞麋子仲》
《少府修慎,鸿胪明真,谏议隐行,儒林天文。宣班大化,或首或林。──赞王元泰、何彦英、杜辅国、周仲直》
王元泰,字谋,是汉嘉人,为人有风度,有操守。刘璋当政的时候,他当过巴郡太守,后来又回到州里做治中从事。刘备拿下益州后,当了益州牧,任命王元泰为别驾。刘备当了汉中王后,启用荆州的几个老资格,零陵人赖恭当太常,南阳人黄柱当光禄勋,王元泰当少府;建兴初年,王元泰被赐爵关内侯,后来接替赖恭当了太常。赖恭、黄柱、王元泰,他们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所以也没给他们立传。赖恭的儿子赖厷,当过丞相西曹令史,跟着诸葛亮去汉中,年纪轻轻就死了,诸葛亮很惋惜,还给留府长史张裔、蒋琬写信说:“令史赖厷死了,属官杨颙也死了,朝廷损失太大了!”杨颙也是荆州人。后来大将军蒋琬问张休说:“汉嘉以前有王元泰这么个人物,现在谁还能接他的班?”张休回答说:“像王元泰那样的人,在州里都找不到了,更别说我们这个小地方了!”可见王元泰当时多么受人敬重。
何彦英,蜀郡郫县人,曾经跟从广汉人任安学习,深入研究任安的学说,他和杜琼是同一个老师,但名声却超过了杜琼。刘璋当政的时候,他担任犍为太守。刘备平定益州,担任益州牧,就聘请何彦英担任从事祭酒。后来,何彦英引用图谶,劝说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后,何彦英被提升为大鸿胪。建兴年间去世。他的事迹记载缺失,所以没有单独为他立传。他的儿子何双,字汉偶,为人诙谐幽默,有淳于髡、东方朔的风范,做过双柏县令,早早去世了。
吴子远,字壹,陈留人。跟着刘焉入蜀。刘璋当政的时候,担任中郎将,率兵在涪县抵抗刘备,后来投降了刘备。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吴壹为护军讨逆将军,并且把吴壹的妹妹娶为夫人。章武元年,吴壹担任关中都督。建兴八年,他和魏延一起进入南安地区,打败了魏将费瑶,被封为亭侯,后来又晋升为高阳乡侯,最后升迁为左将军。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去世,吴壹被任命为汉中督,车骑将军,持节,兼任雍州刺史,并晋封为济阳侯。建兴十五年去世。他的事迹记载缺失,所以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吴壹的族弟吴班,字元雄,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吴匡的儿子。以豪侠闻名,官职常常和吴壹差不多。刘备时代,担任领军。后主时代,逐渐升迁到骠骑将军,持节,封绵竹侯。
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赞吴子远
李德昂,……(此处应有李德昂的生平事迹,原文缺失)……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蛮、濮,国用用强。──赞李德昂
张君嗣,……(此处应有张君嗣的生平事迹,原文缺失)……辅汉惟聪,既机且惠,因言远思,切问近对,赞时休美,和我业世。──赞张君嗣
黄公衡,……(此处应有黄公衡的生平事迹,原文缺失)……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赞黄公衡
杨季休,……(此处应有杨季休的生平事迹,原文缺失)……越骑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赞杨季休
赵子龙、陈叔至,……(此处应有赵子龙、陈叔至的生平事迹,原文缺失)……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
叔至,就是叔至,他是汝南人。从豫州跟着刘备,地位一直和赵云差不多,都是以忠勇闻名。建兴年间初期,官做到永安都督、征西将军,被封为亭侯。
辅元弼,名字叫匡,是襄阳人。跟着刘备入蜀。益州平定后,当上了巴郡太守。建兴年间,调任镇南将军,升任右将军,被封为中乡侯。刘南和,名字叫邕,是义阳人。跟着刘备入蜀。益州平定后,当上了江阳太守。建兴年间,慢慢升迁到监军后将军,被赐爵关内侯,后来去世了。他儿子刘式继承了他的爵位。他还有个小儿子刘武,很有文采,和樊建齐名,官也做到尚书。
司农,他的才能啊,文章写得真好,辞藻华丽,条理清晰,真是光芒四射!
李正方,他接受了遗命,听说要整顿吏治,但他既不陈述意见,也不表示赞同,搞出这种奇怪的举动,遭到当时人的斥责,他的事业也因此毁了。
魏文长,为人刚强粗犷,在危急关头受命,抵御外敌,保卫国境。但他性格不合群,说话不注意场合,导致乱子,英年早逝,真是可惜啊!
杨威公,为人孤傲狭隘,和别人不一样;闲暇时能讲道理,一旦受逼迫就容易伤人,从顺从走向凶险,这正如《易经》里说的那样。
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休、习文祥,马季常为人正直可靠,文经勤奋好学,士元说话有条理,处仁为人仁义,善于谋划,孔休、文祥,各有各的才能,各有各的缺点,他们都尽力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就像楚地的兰花一样芬芳。
卫文经、韩士元,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任职的郡县都记载不清楚了。张处仁,原名张存,是南阳人。他作为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到了雒县,被任命为广汉太守。张存一向不服庞统,庞统中箭身亡后,刘备感慨万千,张存却说:“庞统虽然尽忠,可惜啊,但他违背了大义。”刘备生气地说:“庞统为了大义而牺牲,这难道不对吗?”于是罢免了张存的官职。不久,张存就病死了。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完整,所以没有为他立传。
孔休这个人,叫孔休名,在荆州当过主簿、别驾从事,见过刘备。后来丢了官职,具体情况不详。还有个叫文祥的人,名叫文祯,是襄阳人,跟着刘备入蜀,先后做过雒县令、郫县令、广汉太守,他具体做了什么事,史书上没记载。他儿子文忠,做到尚书郎。
国山休风,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时;孙德果锐,伟南笃常;德绪、义强,志壮气刚。济济脩志,蜀之芬香。——这首诗是赞扬王国山、李永南、马盛衡、马承伯、李孙德、李伟南、龚德绪、王义强这几位蜀汉人才的。
王国山,名甫,是广汉郡郪县人。为人很好,但总有人背后说他坏话。刘璋当政时,他当过州里的书佐。刘备拿下蜀地后,他先做了绵竹县令,后来又当了荆州议曹从事。跟着刘备去征讨东吴,在秭归战败,不幸遇害。他儿子王国祐,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官做到尚书右选郎。
李永南,名邵,也是广汉郡郪县人。刘备平定蜀地后,他当过州里的书佐部从事。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把他招来当西曹掾。诸葛亮南征时,留下李邵当治中从事,同年李邵去世了。
马盛衡,名勋;马承伯,名齐,两人都是巴西郡阆中人。马勋,刘璋当政时是州里的书佐,刘备平定蜀地后,被诸葛亮招为左将军属,后来升任州别驾从事,后来去世了。马齐,给太守张飞当过功曹。张飞向刘备推荐了他,之后他当上了尚书郎。建兴年间,他当了丞相掾,后来升任广汉太守,又当了参军。诸葛亮死后,他做了尚书。马勋、马齐都凭借才能和干练而闻名,但他们的声望在当地不如姚伷。姚伷,字子绪,也是阆中人。刘备平定益州后,他当了功曹书佐。建兴元年,他做了广汉太守。丞相诸葛亮驻扎汉中时,把他招来当掾。姚伷推荐了很多文武人才,诸葛亮说:“忠于益州的大事莫过于推荐人才,推荐人才要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现在姚掾推荐的人才兼具刚柔之长,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文武事务中,真是博学多才啊!我希望各位掾吏都能效仿他,以达到你们的期望。”后来姚伷升任参军。诸葛亮死后,他又升任尚书仆射。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真诚和厚道。延熙五年去世,这比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还晚。
孙德名福,是梓潼涪陵人。刘备拿下益州之后,他当过书佐、西充国县令、成都县令。建兴元年,调任巴西太守,后来又当上江州督、杨威将军,之后回朝当了尚书仆射,被封为平阳亭侯。延熙初年,大将军蒋琬带兵去汉中,福担任监军兼司马,最后死在了那里。
孙朝,字伟南,是孙福的哥哥。他做过郡功曹,被举荐为孝廉,当过临邛县令,后来到中央当了别驾从事。跟着刘备东征孙吴,章武二年死在了永安。
孙禄,字德绪,是巴西安汉人。刘备拿下益州后,他当了郡从事牙门将。建兴三年,他当上了越巂太守,跟着丞相诸葛亮南征,结果被蛮夷害死了,那年他才三十一岁。他弟弟孙衡,景耀年间当上了领军。
义强,字士,是广汉郪县人,是国山的堂兄弟。跟着刘备入蜀后,被举荐为孝廉,当过符节长,后来升任牙门将,又外放到宕渠当太守,之后调到犍为。赶上丞相诸葛亮南征,他升任益州太守,正准备南下,结果被蛮夷害死了。
“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于弘大。”——这是对冯休元、张文进的评价。
冯休元,字习,南郡人。跟着刘备入蜀。刘备东征孙吴时,冯习当领军,统领各路军队,结果在猇亭大败。
张文进,字南,也是从荆州跟着刘备入蜀的,带兵跟着刘备征吴,和冯习一起战死了。当时还有义阳人傅肜,刘备退兵时,他断后抵抗,士兵全部战死,吴将劝他投降,傅肜骂道:“吴狗!哪有汉朝将军投降的!”然后就战死了。他的儿子傅佥后来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之后又当了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再次临危受命。人们称赞他们父子两代忠义。
“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这是对程季然的评价。
季然,名叫季畿,是巴西阆中人。刘璋当政的时候,他担任汉昌县令。汉昌县住着一些賨人,这帮人个个都很强悍,当年高祖就是靠他们才平定了关中。巴西太守庞羲因为天下大乱,觉得郡里需要一支军队自保,就招募了一些部下。有人在刘璋面前诬陷庞羲要造反,刘璋暗中起了疑心。庞羲听说后,非常害怕,打算采取措施自保,就派季畿的儿子郁去刘璋那里传达命令,请求增兵自救。季畿回复说:“郡里招募的部下,本来就不是为了造反,即使有些矛盾冲突,主要还是在于尽忠职守;如果因为害怕,就起了反叛之心,那可不是我听说过的。”他还特意嘱咐儿子郁说:“我接受了州里的恩惠,就应该为州牧尽忠。你作为郡里的官员,就应该为太守效力,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二心。”
庞羲派人告诉季畿:“你儿子在郡里,如果不听太守的,你们全家都要遭殃!”季畿说:“以前乐羊当将军的时候,还喝过儿子的汤呢,这可不是说父子之间没有恩情,而是大义所在啊。现在就算你再让我喝儿子的汤,我也一定会喝。”庞羲知道季畿一定不会帮自己,就向刘璋大力解释,最终避免了灾祸。刘璋听说后,把季畿提升为江阳太守。后来刘备担任益州牧,把他招为从事祭酒。之后跟随刘备征讨孙吴,遇到大军战败,沿江退回,有人劝他说:“追兵已经到了,赶紧弃船轻装逃走,还能保住性命。”季畿说:“我在军队里,从来没为敌人逃跑过,更何况现在是跟着天子,遇到危险更不能逃跑!”追兵果然追上了季畿的船,季畿亲自拿着戟战斗,敌人的船只都被他击沉了几艘。敌军大批涌来,一起攻击他,最终他战死了。
公弘后生,卓尔奇精,夭命二十,悼恨未呈。──赞程公弘
公弘,名叫程祁,是季畿的儿子。
古之奔臣,礼有来偪,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糜芳,字子方,是东海人,当过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是广阳人,当过将军,驻扎在公安,是关羽的下属;他和关羽关系不好,后来叛变投降了孙权。郝普,字子太,是义阳人。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时候,任命他做零陵太守。后来被吴将吕蒙用计骗开了城门,投降了吕蒙。潘濬,字承明,是武陵人。刘备入蜀后,任命他为荆州治中,负责留守荆州的事务,他和关羽关系也不好。孙权袭击关羽的时候,潘濬也投降了孙权。郝普后来官至廷尉,潘濬官至太常,都封了侯。
总而言之,邓芝为人正直坦荡,一心为公,张翼能压制姜维的锐气,宗预能抵挡孙权的强势,这些人都值得称赞。杨戏的谋略非常独到,想法不同于常人,但是他的智慧和判断力也有不足之处,最终也难免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