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王曹操的儿子曹彰,字子文。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力气大的惊人,徒手就能制服猛兽,也不怕危险。经常跟随父亲出征打仗,很有雄心壮志。他爹曹操曾经批评他:“你不好好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喜欢骑着马挥舞宝剑,这只是个人的勇武,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然后就让他学习诗书。曹彰跟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十万骑兵在沙漠里驰骋,征服敌人,建立功勋,封侯拜将,哪能去当个博士呢?”
后来,曹操曾经问他的儿子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让他们都说说自己的理想。曹彰说:“我喜欢当将军。”曹操问:“当将军需要什么素质呢?”曹彰回答:“要身披坚甲,手握锐利的武器,遇到危险毫不畏惧,冲在士兵前面;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说到做到。”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的乌丸人造反了,皇上任命张辽为北中郎将,让他代理骁骑将军的职务。临行前,太祖皇帝告诫张辽说:“在家要像父子那样相处,当官要像君臣那样相处,一切都要按照法律办事,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张辽北上征讨,进入涿郡境内,几千名叛乱的胡人骑兵突然杀到。当时军队还没完全集结,只有步兵一千人,骑兵几百匹。张辽采用了田豫的计策,坚守住重要的隘口,敌人才被迫撤退。张辽紧追不舍,亲自冲锋陷阵,他射杀胡人骑兵,箭箭命中,一个接一个的敌兵应声倒下。战斗持续了半天,张辽身上中了好多箭,但他更加勇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桑乾,距离代郡还有二百多里。长史和众将领都认为,刚刚长途跋涉,人马疲惫不堪,而且又受着朝廷的命令,不能越过代郡,不能深入追击,违反命令轻敌冒进。张辽说:“带兵打仗,只看哪里有利可图,管什么命令啊?敌人刚刚逃走,追击就能打败他们。听从命令放敌人逃跑,那可不是好将领!”于是他翻身上马,命令军中:“最后一个出来的,斩!” 他日夜兼程,一天一夜就追上了敌人,狠狠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斩杀和俘获的敌人数以千计。
张辽就破格重赏了将士们,所有将士都非常高兴。当时鲜卑首领轲比能带着几万骑兵观望战局,看看谁强谁弱,看到张辽英勇作战,所向披靡,就主动请求投降。北方地区全部平定。这时太祖皇帝在长安,召张辽到行宫。张辽从代郡出发,经过邺城,太子对张辽说:“你刚刚立了大功,现在要去长安见皇上,应该不要自吹自擂,说话做事要表现得好像还不够格的样子。”张辽到了长安,就按照太子的吩咐去做,把功劳都归于众将。太祖皇帝很高兴,拉住张辽的胡须说:“黄须儿,果然了不起啊!”
话说曹操打完仗回老家,封了曹彰做越骑将军,让他留在长安。结果曹操到了洛阳,突然生病了,赶紧派人快马加鞭把曹彰叫来,可还没等曹彰赶到,曹操就驾崩了。
曹丕当了皇帝,曹彰和其他诸侯一起回到自己的封地。这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咱们老祖宗的规矩,就是重用有功之臣,亲近自己的亲戚,所以才把我的叔叔们都封了王,这样才能保护皇室,抵御外敌。曹彰你以前奉命北上打仗,平定了北方边境,立下了大功!现在再给你加封五千户人家,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万户了!”
到了黄初二年,曹彰被封为公爵。三年后,又立为任城王。四年的时候,曹彰去首都朝拜皇帝,结果在住所里病死了,死后被追谥为“威王”。 葬礼的时候,皇帝还给了他很高的规格,派了仪仗队、龙旗,还有百名虎贲军护送,跟汉朝的东平王待遇一样。
曹彰的儿子曹楷继承了爵位,后来被迁封到中牟。黄初五年,又改封为任城县。到了太和六年,再次改封为任城国,管辖五县,共两千五百户人家。
青龙三年,曹楷因为私自派人到皇宫的工坊制作违禁物品,被削减了两千户的封地。正始七年,他又被迁封到济南,管辖三千户人家。到了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又陆续增加了,一共加封了四千四百户。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十岁多点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诗歌、文章和辞赋好几十万字了,写文章特别厉害。他爹曹操曾经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这是找人代写的吧?”曹植跪下说:“我说话就是文章,一拿起笔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您要是不信,可以当场考考我啊,干嘛要找人代写呢?” 那时候邺城的铜爵台新修好,曹操带着所有儿子一起登台,让他们每个人都写一篇赋。曹植提笔就写,写得特别好,曹操非常惊讶。
曹植为人比较随意,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穿衣戴帽、坐骑车马,都不追求华丽。每次曹操问他难题,他都能立刻回答,所以曹操特别喜欢他。建安十六年,被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又改封为临菑侯。曹操征讨孙权的时候,让曹植留守邺城,还特意嘱咐他:“我以前做顿邱县令的时候,才二十三岁。现在想想那时候做的事,一点也不后悔。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努力啊!” 曹植因为才华出众,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支持,曹操对他一度很犹豫,好几次差点立他为太子。但是曹植性格比较任性,不怎么约束自己,还经常酗酒。曹丕使出各种手段,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还让宫女太监们帮他说话,最终才确定了继承人的位置。建安二十二年,曹植的封地又增加了五千户,加起来一共一万户。
有一次,曹植乘车从驰道走,竟然擅自打开司马门出去。曹操大怒,把负责看门的公车令给杀了。从那以后,曹操加强了对诸侯的管制,曹植的宠爱也一天天减少了。曹操担心将来会发生政变,因为杨修很有才干,又是袁绍的外甥,所以就找借口杀了杨修。曹植心里更加不安了。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想派他去救曹仁,还叫人去传达命令。结果曹植喝醉了,没法接受命令,曹操后悔了,就取消了这个任命。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杀了丁仪、丁廙父子。曹植和其他诸侯一起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为了讨好曹丕,说曹植喝酒喝醉了,行为放肆,还威胁使者。有关部门请求处罚曹植,但是因为曹丕的太后喜欢曹植,所以曹丕只是降了他的爵位,让他做了安乡侯。同年,他又被改封为鄄城侯。三年后,曹植被立为鄄城王,封地有两千五百户。
四年后,我被调到雍丘当王。那一年,我进京朝见皇上。我上了一份奏章,里面写道:
臣自从犯了错被贬回封地,心里一直很痛苦,日夜都在反省自己的罪过,恨不得把自己的肉都割下来。我深深明白,上天的恩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享用,皇上的恩情更不能轻易依赖。我读到《诗经》里“相鼠”那篇,想到“无礼遄死”的意思,觉得自己真是罪该万死,羞愧难当。 要是为了赎罪而自杀,就违背了古人“夕改”的教诲;要是苟且偷生,又会招来世人“胡颜”的讥讽。
唉,陛下您德行如同天地般广大,恩情胜过父母,施恩泽于天下,如同春风化雨。所以说,不嫌弃荆棘也能得到庆云的恩惠;七个儿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抚养,这是像尸鸠一样的仁慈;原谅罪过而重用有功之人,这是明君的作为;怜悯愚笨的人,喜爱有才能的人,这是慈父般的恩情。正是因为这些,我这个愚笨的臣子才在您的恩泽下徘徊不定,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 这四句话,就是我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
皇上下了圣旨,我们这些大臣都停止上朝了,心里绝望,觉得自己这把年纪是没指望再握着玉圭当官了。没想到皇上竟然又召见我,到了京城那天,心里激动得不行。虽然被安排在偏僻的西馆,还没能上朝面圣,但我心里却激动地盼望着早日觐见皇上。我特地写了两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诗里写道:“……(此处引用诗歌原文)……”
这第一首诗表达了我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以及我过去犯错的悔恨。我年少轻狂,恃宠而骄,触犯了国法,差点儿就丢了性命。皇上仁慈,没有治我的罪,只是把我贬到兖州。我被贬之后,深感自己愧对皇上,无颜做臣子。现在皇上又召见我,我真是感激涕零,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发誓要为皇上效力,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第二首诗则描写了我赶赴京城的场景。我接到圣旨后,立刻启程,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一路上,风尘仆仆,非常辛苦,但我的心里却充满了对皇上的敬仰和期盼。我盼望着早日见到皇上,向他表达我的忠心。可是,到了京城,却因为圣旨还没下来,还不能进宫面圣,我的心里焦急万分,就像喝醉了酒一样难受。
我心里一直想着皇上,盼望着早日能够朝见圣上,表达我的忠心和感激。 我时刻都在想着皇上,忧心忡忡,就好像喝醉了酒一样难受。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很欣赏他的奏章意思,特意下诏书鼓励他。
六年后,皇上东征回来,路过雍丘,去了植的宫殿,又给他增加了五百间房屋。太和元年,他被调到浚仪封地。两年后,他又回到了雍丘。植一直很郁闷,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手里拿着利器却无处施展,于是上书请求皇上给他一个机会,说:
我听说,读书人这一辈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侍奉君主;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光宗耀祖;侍奉君主,最重要的是兴国安邦。所以慈爱的父亲不会宠爱没用的儿子,仁慈的君主也不会重用没用的臣子。 那些根据功德授予官职的君主,是成功的君主;那些根据能力接受爵位的臣子,是尽职尽责的臣子。所以,君主不能虚授官职,臣子不能虚受爵禄;虚授官职叫做错误的任命,虚受爵禄叫做尸位素餐,《诗经》里说的“素餐”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虢国的人不推辞治理两个国家的重任,那是因为他们德行高尚;周旦、召奭不推辞燕国、鲁国的封地,那是因为他们的功劳巨大。 我现在蒙受朝廷的厚恩,已经三代了。正赶上陛下太平盛世,我沐浴着皇恩,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化,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可是我现在却占据着东藩的要职,位高爵显,锦衣玉食,享受着荣华富贵,听着靡靡之音,这一切都是因为爵位高、俸禄厚造成的。 我仔细想想古代那些被授予爵位和俸禄的人,跟我不一样,他们都是凭借功劳勤劳为国家效力,辅佐君主,造福百姓。我现在既没有可以称道的德行,也没有可以记载的功劳,如果这样一年到头对朝廷没有益处,那就要被后人讥讽为“彼其”了(指《诗经》中那种不劳而获的人)。因此,我戴着高贵的帽子感到羞愧,穿着华丽的官服也感到惭愧。
现在天下统一,一片太平,可是西方还有不服管教的蜀国,东方还有不臣服的吴国,边境士兵还没能卸下盔甲,谋士们也睡不安稳,这都是因为还没能彻底统一全国,达到天下太平啊!所以当年夏朝灭了有扈氏,夏朝的功业就昭著了;周朝灭了商朝和奄国,周朝的德行就传扬开了。
现在陛下您圣明英武,要完成文王武王的事业,继承成王康王盛世的辉煌,选拔贤能,用像方叔、召虎那样的忠臣良将镇守四方,保卫国家,这都是应该的。但是,那些高飞的鸟儿还没落入轻巧的弓箭之下,深水里的鱼儿还没上钩,恐怕是咱们的策略还没用尽啊!
以前耿弇将军不等光武帝的命令,就迅速击败了张步,说不能把敌人留给君父。所以车右在鸣着的车轮旁自刎,雍门在齐国的边境上自杀,像这两个人,难道是厌恶生命而喜欢死亡吗?他们其实是愤怒于那些慢待君主、欺凌君王的行为啊!君主的宠臣,想要除去祸患,造福国家;臣子侍奉君主,必定要以牺牲自己来平定叛乱,用功劳来报答君主。
以前贾谊年纪轻轻,就请求去治理边疆,想要抓住匈奴单于的脖子来控制他;终军年纪轻轻就出使南越,想要用长绳捆绑南越王,把他押送到京城。这两个人,难道是喜欢夸耀自己,来显摆给君主看,从而名扬天下吗?他们的志向或许郁结在胸,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明君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啊!
以前汉武帝要为霍去病修建府邸,霍去病推辞说:“匈奴还没灭亡,我不能安家!” 这忧国忘家,舍身报国的精神,正是忠臣的志向啊!我现在在外地任职,待遇也不错,可是我却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心里一直惦记着蜀国和吴国还没被征服这件事。
我听说先帝手下的那些老将,年纪大了都去世了。虽然现在也不缺能人,但那些老将和老兵,毕竟还熟悉打仗,我虽然自知能力有限,但心里还是想为国家效力,希望能做出一点贡献,报答朝廷的恩情。要是皇上能下个特别的命令,让我像锥子、刀子一样,哪怕让我去西边的大将军手下当个小队长,或者去东边的大司马手下管条小船,我也一定会冒着危险,奋勇向前,冲锋陷阵,走在士兵前面。就算不能像古代名将那样抓获敌军主帅,至少也能抓几个敌军头目,消灭一些敌军,取得个小小的胜利,这样就能消除我终生的遗憾,让我的名字载入史册,我的功劳记入朝廷的档案。就算最后战死沙场,死在蜀地或者吴地,那也是我死得其所。
要是我的才能一直被埋没,这辈子默默无闻,只是吃喝玩乐,活着对国家没用,死了对国家也没什么影响,白白拿着高官厚禄,像个圈养的牲口一样,到老了也没做成什么事情,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我听说东线军队有点疏忽,吃了点小亏,我一听这个消息,饭也吃不下,连衣服都顾不上整理,就拔剑向东望去,心里早就想着要去吴地和会稽了。
我以前跟着先武皇帝,南到赤岸,东到大海,西到玉门关,北到边塞,亲眼见识过行军打仗的策略,真是神妙啊!所以说,打仗这回事儿,没法预先说准,关键是临阵应变。我一直想在盛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每当我翻阅史书,看到那些忠臣义士,为了国家大事,赴汤蹈火,即使牺牲生命,也能名垂青史,我总是忍不住感慨万千,唉声叹气。我听说,明智的君主用人,不会因为犯过错就不用他。秦国、鲁国都能因为重用失败的将领而取得成功;楚国、赵国也因为赦免了盗马的臣子而渡过难关。
唉,我心里一直很担心,先帝驾崩得早,威王也去世了,我算什么人物,能长久地侍奉朝廷?我总是害怕还没来得及为国家效力,就死了,坟墓都还没干,名声就一起消失了。我听说,千里马长嘶,伯乐就能发现它的才能;卢狗悲鸣,韩国就能知道它的本事。所以,我效仿齐、楚那些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得到重用;也像狡兔那样,想试试自己的本事。可是,我自认为才疏学浅,恐怕遇不到伯乐、韩国那样赏识我的人,所以,我常常独自唉声叹气。
那些临阵却胆怯,听到音乐却偷偷地跟着打拍子的人,也许是懂得欣赏音乐,也懂道理吧。以前毛遂,只不过是赵国的陪臣,都能用“锥处囊中”的比喻,向君主表明自己的才能,更何况我们魏国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敢于为国捐躯的臣子吗?自己吹嘘自己,是士人的丑行;主动求官,是道家的大忌。但是,我敢冒昧向陛下陈述我的想法,是因为我与国家休戚与共,同甘共苦。我希望自己能像微尘一样,为国家添砖加瓦;像萤火一样,为国家增光添彩,所以才敢冒着被批评的风险,献上我的忠心。
三年后,我被迁封到东阿。五年后,我又上书请求探望亲戚,顺便表达我的想法,说:
臣听说,天之所以被称为高,是因为它无所不覆;地之所以被称为广,是因为它无所不载;日月之所以被称为明,是因为它无所不照;江海之所以被称为大,是因为它无所不容。所以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尧的德行对万物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广泛深远了。
尧的教化,是从亲近的人开始,然后逐渐推广到疏远的人,是从身边的人开始,然后逐渐推广到远方的人。《尚书》上说:“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周文王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教化,《诗经》里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所以国家安定祥和,文风盛行,诗人纷纷吟诵赞美。
周公为了应对管叔、蔡叔的叛乱,广泛封赏宗室亲属,以巩固王室。《尚书》上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可见,骨肉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尊亲敬长的道理非常重要,从来没有人能够一边讲义气却抛弃君主,一边讲仁爱却遗弃亲人的。
陛下您拥有像唐尧一样光明磊落的德行,像周文王一样谨慎仁爱的品德,恩泽遍及后宫,恩情昭示九族,群臣百官,轮流值班,朝政井然有序,即使在私下,臣民也能向您表达诉求,亲情之路畅通无阻,庆吊之情得以表达,这真是能体谅他人,施恩于民啊!
可是我呢,因为各种原因,与家族亲人隔绝,无法在盛世之时尽孝尽悌,我心里非常难受。我不敢奢望能和亲朋好友恢复往日情谊,修补人际关系,重建伦理秩序。现在亲戚间的婚嫁都无法进行,兄弟之间也反目成仇,喜丧之事无法告知,庆吊之礼也废弃不用,亲情恩义的缺失,甚至不如路人的关系,彼此间的隔阂,比胡人和越人还严重。
我现在被各种条例限制,永远都没有机会朝见陛下,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天能明白我的心意。但是,这一切都是天意,又能怎么办呢?我只能效仿诸位王爷,时刻怀着忧虑不安的心情。我希望陛下能够恩准下旨,让诸位王爷能够互相问候,节庆时节能够互相走动,以增进骨肉之情,巩固兄弟情谊。妃嫔之家,也能够定期收到陛下的赏赐,使皇室和百官都能感受到陛下的恩泽。如果这样,古代圣贤们所赞叹的,诗歌里所歌颂的,就能在我们这个盛世再次出现。
我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没什么本事,就像没啥用处的锥子和刀子一样。可是我看陛下提拔重用的人,就算把我当成外姓人,凭我的能力,也绝不比朝中那些大臣差啊!要是我能辞去远方的差事,戴上武官的帽子,解下朝服的带子,换上青色的官服,哪怕当个驸马或者奉车都尉,有个官职,在京城安个家,在宫里当差,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侍奉,回答陛下的问题,在陛下左右效力,这真是我内心最真诚的愿望,一直梦想着呢!我常常遥想鹿鸣宴上君臣同乐的场景,心里默念着《常棣》里兄弟情深的教诲,想着伐木之友的义气,又想着《蓼莪》里对父母深切的思念;每逢节日聚会,我总是孤零零一个人,身边只有仆人和家人,没法和人畅谈理想,也没机会展现我的抱负,每次听到乐声,看到酒杯,心里总是难受,忍不住叹息。我觉得,就算我像犬马一样忠诚,也未必能感动人;就算人再怎么真诚,也未必能感动上天。那些说“城墙崩塌”、“霜降降临”的人,我一开始还相信,现在想想,不过都是空话罢了。就像葵花向日葵一样,即使太阳不会因为它们而改变运行的轨迹,但它们向着太阳的心意是真的。我把自己比作葵花,而陛下您就像天上的太阳,恩泽万物,普照大地,您的恩德才是真正的源泉。
我听说文子说过:“不预先为福,也不预先为祸。”现在朝中情况不好,大家都在为国担忧,而我却独自进言,其实我并不想让圣明的时代出现被冷落的人才。如果出现被冷落的人才,那他们心里一定会充满怨恨,所以《柏舟》里有“天只”的怨恨,《谷风》里有“弃予”的叹息。伊尹因为他的君主不像尧舜那样圣明而感到羞耻,孟子说:“不效法舜侍奉尧那样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君主。”我愚钝无能,当然比不上虞舜、伊尹,但我希望陛下您能展现出像周成王那样光辉灿烂的盛世景象,彰显出您光明磊落的德行,这就是我内心最真诚的愿望,我始终坚持着这个想法,就像鹤一样,伸长脖子,翘首以盼。我再次冒昧进言,希望陛下能开恩垂听。
圣旨下来了,说啊,这教化嘛,兴盛衰败都有,可不是说一开始都好,后来都坏的,情况使然。你看,忠厚仁爱到了极点,连草木都感动,就会有《行苇》这样的诗歌出现;要是恩泽衰薄,连亲戚都不亲近,就会有《角弓》这样的讽刺文章出现。现在诸侯兄弟之间感情淡薄,后宫妃妾也疏远冷淡,朕虽然不能亲自去调和他们,可你都援引古喻说明了,还有什么话能说你的忠诚不能打动朕呢?说白了,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礼贤下士,长幼有序,这是国家的纲纪,本来也没禁止诸侯之间互相通问的诏令啊,只是你们矫枉过正,下属官员怕受责罚,才弄成这样。我已经责成有关部门处理你反映的问题了。
植又上书陈述选拔人才的道理,说:
我听说天地之气相合万物才能生长,君臣合德才能治理好国家;五帝时代并非个个都聪明,夏商周三代末期也不是个个都愚蠢,关键在于用还是不用,知还是不知。现在虽然表面上都号称要举贤任能,但实际上并没有选到真正贤能的人,大家必然是互相拉帮结派提拔自己人。《论语》里说:“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相”指的是文德昭著的人;“将”指的是武功赫赫的人。文德昭著,就能匡扶国家,带来太平盛世,像稷、契、夔、龙这些人;武功赫赫,就能征讨叛逆,威慑四方,像南仲、方叔这些人。从前伊尹是做陪嫁的奴仆,地位卑微;姜太公在屠宰场钓鱼,生活贫困,可他们都被汤、武、文王重用,是因为他们的道义相合,志向相同,才能超群,哪里还需要靠亲信推荐,靠左右逢源呢?《尚书》上说:“有不世出的君主,一定能用有不世出的臣子;用了有不世出的臣子,一定能成就有不世出的功业。”殷商和周朝的两位开国君主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些目光短浅,墨守成规的人,有什么资格在陛下面前夸夸其谈呢?所以说,阴阳失调,日月无光,官位空缺无人,政务混乱不堪,这是三司的责任;边境动荡,各地叛乱,军队损失惨重,战火不断,这是边将的失职。怎么能空有皇恩而不尽职尽责呢?所以说,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地位越高,责任越大,《尚书》上说“无旷庶官”,诗经里说“职思其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皇上您天生圣明,继承皇位,大家都很希望听到太平盛世的歌声,看到偃武修文的景象。可是这几年来,水旱灾害不断,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军队年年征调,东边打了败仗,西边又损失将领,甚至连淮河泗水里都漂浮着蚌壳,树林里都充斥着老鼠的叫声,这景象真是惨不忍睹啊!每当我想到这些,就吃不下饭,喝不下酒,心里难受极了。
以前汉文帝刚即位的时候,怀疑朝中会有变故,宋昌就劝他说:“您国内有朱虚、东牟这些忠诚的亲戚,国外还有齐、楚、淮南、琅邪这些强大的藩属,这些都是坚如磐石的依靠,您不用担心。” 皇上您应该像周文王那样远见卓识,广纳贤才,像周成王那样有召公、毕公这样的辅佐大臣,像宋文公那样拥有坚固的磐石之基。 就像千里马在吴阪山受困一样,虽然很艰难,但一旦遇到伯乐赏识,孙叔敖驾驭,就能毫不费力地跑千里。伯乐善于驾驭千里马,明君善于驾驭臣子;伯乐能使千里马驰骋千里,明君能使国家太平盛世;这正是任用贤才的明显效果啊!如果朝廷官员个个贤良,政事都能处理妥当,将领们也能打胜仗,那该多好啊!皇上您完全可以在都城安享太平,何必劳师动众,亲临边境,冒着危险呢?
我听说羊披着虎皮,见到草就高兴,见到豺狼就害怕,忘了自己其实只是羊,而不是老虎。现在朝廷任用的将领不行,就像这羊披虎皮一样。俗话说得好:“担心这事的人不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的人却没机会去做。” 以前乐毅逃到赵国,心里还想着燕国;廉颇在楚国,还想着为赵国效力。我从小生长在战乱中,长大后又一直在军中,还多次受到武皇帝的教诲,深刻了解行军打仗的要领,并不一定要像孙武、吴起那样亲自上阵指挥,暗中运筹帷幄也能取得胜利。我私下里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朝见皇上,进入宫廷,向皇上陈述我的想法,哪怕只是片刻的谈话,让我把心里话都说出来,死也瞑目了!
哎,我收到鸿胪寺发的紧急公文,约我立刻进京。听说皇帝的仪仗队都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出征,陛下又要亲征,操心劳神。我心里着急啊,坐立不安。我真想立刻策马扬鞭,冲锋陷阵,学习诸葛亮那样的奇谋妙策,效仿孙武、吴起那样的军事才能,像古代的卜商那样辅佐在您左右,效忠陛下,为国捐躯,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贡献我也愿意。可是,天子离我太远,我的心声难以传达,只能望着天空唉声叹气,心里难受啊!屈原说过:“国家有千里马却不知道驾驭,为什么还要到处寻找呢?” 过去管叔、蔡叔被杀,周公、召公却能辅佐成王;叔鱼被处罚,叔向却能拯救国家。三监的叛乱,我自认为可以承担责任;周公、召公那样的辅佐之臣,我相信一定能找到。皇族贵族,藩王之中,一定有人能担当此任。古书上说:“没有周公那样的亲戚关系,就不能做周公那样的事。” 陛下您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行了。
最近汉朝大规模设立藩王,富有的藩王拥有几十座城池,贫穷的藩王至少也能享受祭祀祖先的待遇,这可不如姬周时代设立诸侯国,有明确的等级制度那样完善。就像扶苏劝谏秦始皇,淳于越反对周青臣一样,他们都是懂得把握时机的。能够让天下人都侧耳倾听的,都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他们的计策能影响君主,他们的威势能震慑臣下。掌握大权的人,不一定非得是亲戚;权力在哪里,即使是远亲也会被重视;权力不在哪里,即使是近亲也会被轻视。你看齐国是田氏家族夺取的,而不是吕氏;分晋的赵、魏两国,也不是姬姓。陛下您仔细想想啊!专权擅政、招致祸患的,往往是异姓的臣子;希望国家安定,家族显贵,同享荣华,共担危难的,往往是宗室大臣。现在却疏远宗室,亲近异姓,我实在不明白啊!
臣听说孟子说过:“君子穷困潦倒时,就修养自身;富贵显达时,就兼济天下。”如今我和陛下一起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我怎么可能离开陛下呢?我实在憋屈得很,所以上表陈情。如果表文中有什么不妥之处,恳请您先把它收藏在书库里,不要急着销毁,等我死后,或许还有人能理解我的意思。如果表中哪怕有一点点微不足道之处触动了您的圣意,恳请您把它拿出来在朝堂上讨论,让那些博学之士来纠正我表文中不合情理的地方。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皇上就此事写了优美的文章回复了我。那年冬天,皇上诏令诸王在来年正月朝见。第二个月,皇上就用陈国的四座县城封植为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植一直想单独拜见皇上,与皇上单独谈谈,讨论一下时政,希望能得到重用,但最终未能如愿。回国后,他怅然若失,彻底绝望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对诸侯国的限制非常严格,他的属下都是些庸碌无能之辈,军队里只有些残疾老人,兵力最多不过二百人。而且,由于植以前犯过错,他的待遇又被减半。十一年里,他三次迁都,一直都忧心忡忡,毫无快乐可言,最终忧郁成疾而死,时年四十一岁。他遗命薄葬。他留下幼子志,希望立他为继承人,以保全陈国。早年,植登上鱼山,眺望东阿,就有了在此地终老的想法,所以早早为自己营建了坟墓。他的儿子志继承了王位,被改封为济北王。景初年间,皇上诏令说:“陈思王虽然以前有过过失,但他后来能够克己慎行,弥补以前的过失,而且从年轻到去世,手不释卷,这确实很难得啊!”于是,皇上下令收回黄初年间所有控告植罪状的奏章,公卿以下,尚书、秘书、中书三府以及大鸿胪等部门的官员上奏的弹劾陈王植的奏章全部删除。并把植生前所著的赋、颂、诗、铭、杂论等百余篇文章收集起来,分别收藏在宫内和宫外。志后来又增加了食邑,加上以前的,共有九百九十户。
萧怀王熊早逝。黄初二年,追封他为萧怀公。太和三年,又追封他为王。青龙二年,他的儿子哀王炳继承王位,食邑二千五百户。六年后,哀王炳去世,无子嗣,陈国因此被撤销。
有人评价说:任城王(曹彰)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很有将领的风范。陈思王(曹植)文采华丽,才华横溢,足以流芳百世,但是他不能够谦让,也不懂得远见卓识,最终导致兄弟之间产生嫌隙。《史记》里说:“楚国因此而失败了,但齐国也并没有因此而获胜”,说的不就是这种情况吗?
这评价啊,意思是说曹彰武力值爆表,妥妥的将才一枚。曹植呢,文采那叫一个好,写出来的东西能传给后代,厉害得很!但是,他性格上有点问题,不会谦让,眼光也不够长远,结果和哥哥闹翻了。想想《史记》里说的那句话,“楚虽三户能亡秦,岂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哉?” 这兄弟俩的事儿,跟这意思也差不多吧,一个输了,一个也没完全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