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字景山,是燕国蓟县人。 当年太祖平定河朔地区的时候,把他召来当丞相军队的谋士,后来又让他试着当奉高县令,之后又调回朝廷当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的时候,他当上了尚书郎。那时候朝廷规定禁止喝酒,可徐邈私底下却喝得烂醉如泥。 负责监察的官员赵达问他一些公务,徐邈说:“我……我中圣人了!” 赵达就把这事儿禀报给了太祖,太祖当时可生气了。
这时,度辽将军鲜于辅站出来说好话:“平时那些酒鬼,都把酒分等级,说酒清的叫‘圣人’,酒浊的叫‘贤人’,徐邈为人一向谨慎小心,这次只是喝醉了胡说八道而已。” 就这样,徐邈才免于受罚。后来,他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又调到南安郡做太守。文帝继位后,徐邈先后担任谯县县令、平阳太守、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走到哪儿都干得很出色,皇帝还赏了他关内侯的爵位。
有一次,皇帝的车驾来到许昌,问徐邈:“你最近还‘中圣人’吗?” 徐邈回答说:“以前子反死在谷阳,御叔因为喝酒受罚,我就像他们俩一样,嗜酒如命,管不住自己,经常喝醉。不过,他们是因为丑闻流传后世,而我呢,是因为喝醉了酒才出名。”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转头对身边的人说:“这名声还真不是白来的!” 之后,徐邈被提升为抚军大将军的军师。
明帝觉得凉州离长安太远了,而且南边还跟蜀国的贼寇接壤,就派邈当凉州刺史,还让他当护羌校尉,权力很大。邈到了凉州后,正赶上诸葛亮从祁山出兵,陇右三郡又造反了。邈立马派参军和金城太守带兵去打南安的叛军,把他们给打败了。
河西走廊那边雨水少,老是缺粮食。邈就修缮了武威和酒泉的盐池,用来储存粮食,他还开辟了很多水田,招募穷人来耕种,结果家家户户都吃饱穿暖了,仓库里粮食都堆满了。然后,他把州里军队的剩余物资拿去买卖金银绸缎和马匹,用来供应朝廷的费用。慢慢地,他还把老百姓私藏的武器都收缴起来,放到府库里。
之后,邈以仁义为本,兴办学校,传播教化,禁止厚葬,打击迷信活动,提拔好人,惩罚坏人,社会风气一下子好了起来,老百姓都拥戴他。西域的商路畅通无阻,边疆的蛮夷都来进贡,这些都是邈的功劳啊!他平定了叛乱的羌族首领柯吾,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还被加封为建威将军。
邈跟羌族和胡人打交道,对于小错从不追究;要是犯了大罪,他先告诉部下将领,让他们知道,该杀头的就当众斩首示众,所以羌胡都很信服他,也害怕他。他得到的赏赐都分给将士们,自己家一点也没拿,以至于妻子的衣食都难以维持。皇上听说后很高兴,就经常给他家送去生活用品。他严惩奸邪,打击歪风邪气,凉州境内一片清明。
公元238年,徐邈又当上了大司农。后来升职做了司隶校尉,朝中官员都很敬畏他。他办完公事就辞官了。之后又当了光禄大夫,几年后就升任司空。但他感叹说:“司空、司徒、太尉这三公都是议论朝政的要职,要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应该空着,我怎么能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滥竽充数呢?”于是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公元249年,七十八岁的徐邈在家中去世了,朝廷以公侯的礼仪将他安葬,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徐武继承了他的爵位。六年后,朝廷追念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下诏说:“表彰贤能、树立道德榜样,是圣王一直重视的;选拔贤良、加以教导,是孔子所赞美的。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他们都在前朝为官,侍奉了四位皇帝,出则统领军队,入则参与朝政,忠诚正直,忧国忘私,不贪图钱财,死后家里都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朕非常赞赏他们!特赐给徐邈他们每家两千斛粮食,三十万钱,并昭告天下。”
徐邈和同郡的韩观曼一起游学,韩观曼很有见识和才能,跟徐邈齐名,但比孙礼、卢毓年纪小,他做过豫州刺史,政绩显著,后来在任上去世。卢钦写书评价徐邈说:“徐公志向高远,品德高洁,才能出众,性格刚毅。但他为人处世,高而不傲,洁而不孤,博学而守规矩,刚毅而能宽容。圣人认为清廉很难做到,而对徐公来说却很容易。”
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时期,人们觉得他通达世事,但他从凉州回到京城后,人们又觉得他孤高,这是为什么呢?”卢钦回答说:“以前毛孝先、崔季珪等人当权,他们提拔清廉俭朴的官员,当时的人都改变车服来追求名声,而徐公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所以人们觉得他通达世事。现在天下奢靡之风盛行,人们互相模仿,而徐公依然保持着自己高雅的品格,不随波逐流,所以以前人们觉得他通达,现在却觉得他孤高了。这是世人的看法变化无常,而徐公始终如一啊!”
胡质,字文德,是安徽寿县人。年轻的时候,他和蒋济、朱绩一起在江淮地区很有名,都在州郡做官。后来蒋济当了别驾,去见曹操。曹操问他:“胡质这个人怎么样?他儿子怎么样?”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叫胡质,虽然大方向上不如他父亲,但在处理具体事情上却比他父亲更出色。”曹操一听,立刻就召胡质来当顿丘县令。
顿丘县有个老百姓叫郭政,和他的表妹私通,还杀了表妹的丈夫程他。郡里的官吏冯谅被关进监狱作证。郭政和他的表妹都咬死了不承认,冯谅受不了酷刑,自己诬告自己,想把罪责反过来推到郭政身上。胡质到任后,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又详细调查了事情经过,最终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后来胡质被调到丞相府当东曹议令史,州里又请求他去做治中。当时将军张辽和他的护军武周关系不好。张辽找到刺史温恢,想请胡质调解。胡质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很看重你,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胡质说:“古人交朋友,看重的就是对方是否贪婪,是否胆怯,以及是否轻信流言蜚语。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长久相处。武伯南身为雅士,以前将军您还对他赞赏有加,如今却因为一点小矛盾就产生嫌隙,更何况我能力有限,怎么能保证永远和睦相处呢?所以我不愿意参与。”张辽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和武周重归于好。
曹操又把他召到丞相府做事。黄初年间,胡质被调到吏部当郎中,后来又当了常山太守,之后又调任东莞太守。有一次,有个叫卢显的士人被杀了,胡质说:“这个人没有仇家,却有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所以他才会被害。”于是他就仔细查看了卢显周围年轻的邻居,书吏李若被问话时脸色变了,胡质就继续追问,李若最终承认了罪行,凶手就这样被抓到了。每次军队有功劳赏赐,胡质都把赏赐分给士兵们,自己一点也不拿回家。他在郡里做了九年太守,百姓安居乐业,将士们都听从他的指挥。
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升任振威将军,被赐爵关内侯。吴国大将朱然围困樊城,他轻装简从前往救援。当时很多人认为敌军强大,难以抵挡,但他却说:“樊城地势低洼,兵力又少,所以必须率军前往支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他立刻带兵赶到樊城,解了城中之围,大家这才安心。后来他又升任征东将军,被授予节钺,督管青州、徐州等地的军事。他广开田地,积蓄粮食,储备足够多年所需,设立东征台,一边耕种一边守卫。他还开通了各郡之间的水道,方便船只通行,严加戒备以应对敌人。边境地区因此得以太平无事。
他为人沉稳踏实,心思缜密,不以自己的节操约束别人,走到哪里都受到爱戴。嘉平二年去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只有朝廷赐给的衣服和书箱而已。军师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王威继承了他的爵位。六年后,朝廷下诏书褒奖他清正廉洁的品行,并赐予他的家人钱粮,此事记载在徐邈的传记里。王威在咸熙年间官至徐州刺史,有显著的功绩,曾担任过三个郡的太守,无论到哪里都名声很好。最后在安定去世。
王昶,字文舒,是太原晋阳人。年轻时与同郡的王凌一起名声显赫。王凌年纪比他大,王昶像兄长一样尊敬他。文帝在东宫时,王昶担任太子文学,后来升任中庶子。文帝即位后,王昶被调任散骑侍郎,负责洛阳的农业生产。当时都城附近的树木已经成林,王昶砍伐树木开垦荒地,勤勉劝导百姓耕种,因此开垦的田地特别多。后来他升任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后,他被加封为扬烈将军,被赐爵关内侯。虽然王昶在外任职,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朝廷,认为魏国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令繁琐苛刻,没有大力修改国典,使其符合先王的风范,想要恢复治世盛况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撰写了《治论》二十多篇,内容大致遵循古代制度,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他还撰写了十多篇兵书,论述奇正兵法的运用,在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他给兄子的名字,以及儿子的名字,都取的比较谦逊朴实,以表达他的心意,所以他兄子的名字分别是默,字处静;沈,字处道;他儿子的名字分别是浑,字玄冲;深,字道冲。他还写下训诫告诫他们:
各位夫人,教导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平安健康,孝顺父母。这三点大家都知道是好事,但还是有人因为不正确的做法,而危及自身,甚至家破人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习错误的方法啊!孝敬父母、仁义待人,是所有品德的根本,做到了这些,才能立身处世。孝顺父母,家族才能安定;仁义待人,乡里才能敬重,这样才能内在修养好,外在名声好。
如果一个人不注重根本的品德修养,却追求虚浮的名利,结党营私,那么就会被虚伪所累,被党争所害。这两点危害,非常明显,但还是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越来越严重,都是因为被眼前的虚名和利益迷惑了双眼啊!富贵和名声,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君子有时得到了也不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喜欢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啊!
人往往只知道进取,却不知道退让;只知道欲望,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陷入困境,后悔莫及。古话说得好:“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想要的东西。”所以,知足才能常乐。看看历史上成败兴衰,想想未来吉凶祸福,那些贪图名利,不知满足的人,有几个能保住家业,享尽福禄的呢?我希望你们教育孩子,遵循儒家的教诲,学习道家的思想,以“玄默冲虚”为准则,希望你们能以此为戒,不敢违背。古人连盘杅上都有铭文,几杖上都有警示,时刻提醒自己,谨慎行事,更何况是自己的名声,更应该小心谨慎啊!
事情发展太快,往往很快就会失败;慢慢来,反而能善终。早春盛开的鲜花,晚上就凋谢了;松柏却能傲雪凌霜,四季常青。所以,君子不喜欢急功近利,也不喜欢结党营私。就像范匄在秦国宾客面前炫耀武功,被武子打断他的簪子,讨厌他这种掩盖别人的做法一样。人有了优点,很少不夸耀;人有了才能,很少不自负;夸耀就会掩盖别人,自负就会欺压别人。掩盖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掩盖;欺压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欺压。所以,晋国的郤氏三族被灭,周朝的王叔被处罚,不就是因为他们自夸自傲,好争强斗狠吗?所以,君子不自我标榜,不是为了谦让,而是讨厌那种掩盖别人的行为。
能够屈服才能伸展,谦让才能获得,示弱才能强大,很少有不成功的。毁誉,是祸福的根源,所以圣人对此非常谨慎。孔子说:“我对待别人,从不评论谁好谁坏;如果我称赞谁,一定会先考察他。”又说:“子贡善于评价别人。子贡贤明吗?我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
就说那些圣人,他们的德行那么高尚,尚且还会被这样对待,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还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干嘛?
马援将军曾经告诫他的侄子说:“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听,不能随便说出去。” 这句告诫真是太到位了!别人要是说你坏话,你应该先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做过那些事,那人家说的没错;如果自己没做过,那人家就是胡说八道。如果是真的,那就没啥好怨恨别人的;如果是假的,那也伤不到你,干嘛还要去报复呢?再说,听到别人说你坏话就生气的人,是因为害怕难听的话影响自己名声,结果越报复反而越糟糕,还不如默默地提升自己。俗话说得好:“要想御寒,没有比厚厚的皮裘更好的了;要想止住别人的诽谤,没有比自身修养更好的了。” 这句话太对了!
跟那些是非不分、心怀叵测的人,即使只是靠近都不行,更别说跟他们对着干了!后果会很严重啊!那些虚伪的人,说话不靠谱,做事和说话也不一致,他们浅薄虚伪很容易看出来;但世人还是会被他们迷惑,不去考察他们的言行。像济阴的魏讽、山阳的曹伟,就是这种倾轧邪恶、最终失败的典型。他们迷惑世人,勾结奸邪,蛊惑年轻人。虽然最后被处死了,给后人敲响了警钟,但他们已经祸害了很多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要我说啊,那些隐居山林的家伙,像伯夷、叔齐那样,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在绵山被烧死,虽然能激励贪官污吏,改邪归正,但圣人做不到的事,我可不想去做。现在你家祖上,个个都是戴着帽子穿官服的体面人,以仁义为名,以谨慎为荣,在家孝顺父母兄妹,在外勤奋好学。我和那些人走的路不一样,但各有各的追求。
颍川的郭伯益,为人处世很通达,聪明又见识广。但他性格有点粗犷,不够细致,看重名利超过了一般人;遇到合得来的人,就视为珍宝;遇到不合的人,就弃之如敝履。我虽然了解他,跟他关系也很好,但我可不希望你儿子学他那样。北海的徐伟长,不追求名声地位,不贪图蝇头小利,淡泊名利,一心向道。他对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引用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不轻易褒贬他人。我非常敬重他,希望你儿子能向他学习。
东平的刘公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很有节操,但他性格比较急躁,不太顾忌规矩,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我很喜欢他,也很敬重他,但我并不希望你儿子模仿他。乐安的任昭先,为人纯朴,为人处世正直,待人宽厚,谦逊礼让,无论处境如何都不退缩,虽然有点胆小,但关键时刻却很勇敢,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我把他当朋友,很欣赏他,希望你儿子能效仿他。
要是把这些人的优点都总结起来,举一反三,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总之,他用钱要先照顾九族亲戚,施舍要帮助最急需的人,出入要尊重长辈,议论事情要客观公正,做官要忠诚正直,选人要看实际能力,处世要戒骄戒躁,贫贱时要保持乐观,进退要合乎情理,做事要多加思考,做到这些就够了。这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公元234年,朝廷下令说:“想要找到那些有才华、有智慧、有远见卓识、能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人谨慎小心,清廉正直,勤勤恳恳,一心为公的人才,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出身高低,各位卿校以上官员每人推荐一人。” 司马宣王推荐了王昶。
正始年间,王昶调任徐州,被封为武观亭侯,后来升迁为征南将军,并被授予节度荆州、豫州军事的权力。王昶认为,国家有常备军队,但战争没有常胜的规律;地形有固有的险要之处,但防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现在驻军宛城,距离襄阳三百多里,各路军队分散驻扎,船只停留在宣池,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互相支援都来不及。于是他上表请求将治所迁到新野,在荆州、豫州训练水军,大力发展农业,增加耕地,使粮仓谷物堆积如山。
嘉平年间,太傅司马宣王诛杀了曹爽后,就奏请广泛询问大臣们治国安邦的得失。王昶提出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要推崇儒学,抑制浮华之风,让国子生进入太学学习,修整学校;第二,要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就像准绳一样,没有准绳,怎么能衡量正与不正,怎么能评判才能的高低呢?第三,要让官员长期在职,有政绩就升官加爵;第四,要限制官员的俸禄,鼓励他们廉洁奉公,不要和百姓争利;第五,要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节俭,规定服装的样式等级,上上下下都有明确的区分,储备粮食和丝绸,让百姓回归淳朴的生活。朝廷对他的建议表示赞赏。 随后,朝廷让他起草百官考课的制度,王昶认为,虽然唐虞时代就有考核官员的制度,但具体的考课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周朝的制度规定,冢宰负责考核所有官员的政绩,并进行奖惩,但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由此可见,圣明的君主善于任用贤才,大致规定考核官员的制度,然后交给主管官员具体执行,这样就能了解官员的才能高低。他的主要观点就是这样。
第二年,司马师上奏说:“孙权流放忠良之臣,内部又因为嫡庶之争而矛盾重重,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可以趁机攻打吴蜀。白帝城和夷陵之间,黔中、巫县、秭归、房陵都在长江北岸,当地百姓和夷人与新城郡相邻,我们可以偷袭这些地方。”于是,司马师派新城太守州泰去袭击巫县、秭归和房陵,派荆州刺史王基去夷陵,自己则前往江陵。两岸架起用竹子编成的浮桥,渡江攻击敌人。
敌人逃到南岸,却凿开了七条路同时进攻。司马师就命令士兵同时发射所有弩箭,敌军大将施绩吓得半夜逃进了江陵城,追击中斩杀了数百人。司马师想把敌人引到平地决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沿着大路撤退,让敌人看到后高兴起来。同时,他把缴获的铠甲、战马、首级,在城下炫耀一番,激怒敌人,然后设下埋伏等待敌人上钩。施绩果然追击,结果中了埋伏,被击败。施绩逃跑了,司马师又斩杀了敌将钟离茂和许旻,缴获了他们的铠甲、旗帜、鼓、珍宝、器械和武器,然后凯旋而归。王基和州泰也都立了功。
于是,司马师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并被加封为京陵侯。后来毌丘俭和文钦造反,司马师率兵抵抗,因平定叛乱有功,他的两个儿子分别被封为亭侯和关内侯,司马师本人也被晋升为骠骑将军。诸葛诞叛乱的时候,司马师占据夹石,逼近江陵,阻止施绩和全熙向东增援。诸葛诞被平定后,朝廷下诏说:“以前孙膑辅佐赵国,直捣大梁。西线军队迅速推进,也正是为了配合东线作战的需要啊!”司马师被加封千户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拥有四千七百户食邑,并被提升为司空,仍然担任持节、都督的职务。甘露四年,司马师去世,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司马浑继承爵位,咸熙年间担任越骑校尉。
王基,字伯舆,是山东莱州曲城人。他从小没了爹娘,跟叔父一起生活。叔父对他特别好,王基也很孝顺,出了名。十七岁那年,县里要招他当小官,但他不喜欢,就走了,跑到琅琊一带去读书学习。黄初年间,他被评为孝廉,当上了郎中。那时候青州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推荐他当别驾,后来又把他调到秘书郎的职位,王凌又把他给要了回去。过了一段时间,司徒王朗想请王基去工作,王凌就是不放人。王朗还写信批评州里说:“好的家臣能升迁到辅佐君主的位置,好的朝廷官员能进入王室任职,这是古时候侯爵诸侯进贡人才的规矩。现在州里却把朝廷的侍卫和秘书省的官员扣着,真是闻所未闻啊!”王凌还是不放人。王凌能顺利平定青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王基的辅助和协调。后来大将军司马宣王也看中了他,还没等王基去赴任,就把他提拔成了中书侍郎。
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老百姓累坏了。王基就上书给皇帝说:“我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覆舟’。所以当官的,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掉以轻心。老百姓安逸了,就容易疏忽;受苦了,就容易生出怨恨。所以古代圣王都让百姓过着简朴的生活,避免出现问题。从前颜渊说过东野子驾车的故事,马已经累坏了,却还要它不停地往前跑,这就知道它要垮了。现在徭役繁重,男女老少都分开了,希望陛下能深刻反省东野子驾车的教训,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马还没跑尽力气之前就让它休息,在百姓还没累垮之前就减轻他们的负担。汉朝建立天下,到孝文帝的时候,只有同姓的诸侯,贾谊就为此担忧,说:‘把火放在柴堆底下睡觉,还说自己安全,这怎么可能呢?’现在寇贼还没消灭,猛将们手里握着兵权,如果检查他们,就没有兵力抵抗敌人;时间长了,又难以交给后代。在太平盛世,不努力消除隐患,如果子孙后代不争气,国家就会有危险。如果贾谊还活着,一定会比以前更担忧啊!”
王肃这个人啊,写过好多经书的注释和解读,还参与制定朝廷礼仪,改动了一些郑玄以前的说法,不过他还是坚持玄学那一套,经常跟郑玄的观点对着干。后来他升迁当了安平太守,因为公务上的事情辞职了。大将军曹爽又请他当从事中郎,然后又让他去安丰当太守。安丰地界挨着吴国,他治理地方很严格,但也很有恩惠,防备措施做得明明白白,吴国军队都不敢来犯。 后来还被加封为讨寇将军。
有一次,吴国大张旗鼓地集结军队在建业,扬言要攻打扬州。扬州刺史诸葛诞就让王基出主意。王基说:“想当年孙权两次打合肥,一次打江夏,后来全琮从庐江出兵,朱然攻打襄阳,结果都失败了。现在陆逊他们都死了,孙权又老了,家里没个贤德的继承人,朝廷里也没什么好谋士。孙权要是亲自出征,就怕后方出乱子,就像身体长了毒疮一样,一碰就溃烂;要是派将领去,老将都死光了,新将又不靠谱。他这摆出这么大阵仗,其实就是想巩固自己的势力,保护自己罢了。” 后来孙权果然没敢出兵。
那时候曹爽专权,社会风气很坏,王基就写了一些时事评论,针砭时弊。后来他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被任命为河南尹,还没等上任呢,曹爽就被杀了。因为王基以前是曹爽的下属,所以按规矩也被免职了。
话说当年,他当上了尚书,后来又外放担任荆州刺史,还被加封为扬烈将军。跟着征南大将军王昶一起征讨吴国。他曾经奇袭步协在夷陵,步协死守城门不出。他就故意摆出要强攻的样子,实际上却暗中派兵拿下雄父的邸阁,缴获了三十多万斛粮食,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还有几千人投降。于是,他就把这些投降的百姓安置下来,设立了夷陵县。朝廷还赏赐他关内侯的爵位。他还建议王昶修筑城池,把江夏的治所迁到那里,以此来威胁夏口,从此吴军再也不敢轻易渡江了。他制定了明确的制度,整顿军队和农业,同时还修缮学校,南方百姓都称赞他。
那时候朝廷正商量着要讨伐吴国,就下诏让他评估进军的可行性。他回答说:“如果出兵没有功劳,就会损害朝廷的威信,耗尽国家的钱粮。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用兵。如果不能做好沟通水道、囤积粮草、进行水战的准备,即使在江内堆积了大量的军队,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现在江陵有沮水和漳水,可以灌溉数千顷肥沃的土地;安陆一带,陂塘遍布,土地肥沃。如果我们能够水陆并进,发展农业,充实军资,然后率兵前往江陵、夷陵,分兵占据夏口,顺着沮水、漳水,用船运送粮食,顺流而下。敌人看到官兵有长期作战的准备,那些抗拒朝廷的人就会灰心丧气,而那些想要归顺朝廷的人就会更加坚定。然后,我们再联合蛮夷从内部进攻,用精兵强将从外部攻击,那么夏口以北地区一定能够攻克,江外的郡县也守不住了。这样一来,吴蜀之间的联系就会断绝,联系断绝了,吴国也就被征服了。不然的话,出兵的益处,还很难预料。”于是,朝廷就停止了伐吴的计划。
司马景王刚刚掌权,他就写信告诫景王说:“天下辽阔,政务繁杂,确实不能不兢兢业业,日夜勤勉。如果志向端正,那么邪恶就不会滋生;如果内心平静,那么事情就不会混乱;如果思虑周全,那么命令就不会繁琐;如果亲近忠诚正直的人,那么远近都会服从。所以我知道,和谐相处在于自身修养,安定天下在于内心平静。许允、傅嘏、袁侃、崔赞都是当时的正直之士,他们正直坦率,没有私心,可以和他们一起处理政务。”景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高贵乡公,官位升迁,被封为常乐亭侯。结果毌丘俭、文钦造反了,朝廷任命司马师为行监军,给他假节的权力,让他统领许昌的军队,正好赶上和景王在许昌碰面。景王问他:“你觉得怎么对付毌丘俭他们?”司马师说:“淮南的叛乱,不是老百姓想造反,是俭他们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把人逼急了,大家害怕被杀头,所以才聚集在一起。只要咱们大军压境,他们肯定立刻土崩瓦解,俭、钦的头,半天之内就能挂在咱们军营门口!”景王说:“好!”就让司马师统领前线军队。
很多人觉得毌丘俭、文钦很凶悍,不好对付,建议司马师先别轻举妄动,按兵不动。但是司马师认为:“俭他们带兵深入,却迟迟不进攻,说明他们的骗局已经败露,人心涣散了。现在如果不展示一下咱们的强大实力来鼓舞民心,反而停兵筑垒,显得咱们胆小怕事,这不是用兵之道啊!如果他们趁机抢掠百姓,州郡的军队也有可能被他们攻破,这样大家就更离心离德了;那些被俭他们逼迫的人,自己也觉得罪孽深重,不敢再回来了,这就会导致军队失去战斗力,反而成为奸贼滋生的温床。吴国军队要是乘机进攻,那淮南就保不住了,谯县、沛县、汝南、豫州都会陷入危险之中,这是个巨大的失误啊!咱们应该立刻进兵占领南顿,南顿有很大的仓库,足够四十天的军粮。占据坚固的城池,囤积粮食,先让敌人害怕咱们,这是平定叛乱的关键!”
司马师多次请求,景王才同意他进兵隐水。到了隐水之后,他又说:“兵法讲究迅速,没听说过慢慢磨蹭就能取胜的。现在外面有强大的敌人,内部又有叛臣作乱,如果不能及时决战,后果难以预料。很多人建议将军稳扎稳打,将军稳扎稳打是对的,但是停兵不进就不对了。稳扎稳打不是指不行动,而是指进攻要稳妥,不能冒进。现在占据坚固的城池,修筑工事,反而给敌人提供物资,还得不断运输军粮,这根本不是好办法!”景王想等其他军队都到了再行动,还没答应司马师。司马师说:“将领在军中,有时候可以不受君王的命令。如果我能得到好处,你也一样能得到好处,这就是争夺城池,南顿就是这样的城池!”于是司马师擅自进兵南顿,毌丘俭他们也从项城想来争夺南顿,走了十多里路,听说司马师已经先到了,就又退回项城去了。
当时兖州刺史邓艾驻扎在乐嘉,毌丘俭派文钦带兵去袭击邓艾。司马师知道他们的兵力分散了,就率兵进攻项城,毌丘俭的军队最终溃败。文钦等人被平定后,司马师被提升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担任豫州刺史,并被封为安乐乡侯。他上书请求分给二百户人家,并赐予叔父和堂兄弟乔爵位关内侯,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皇上特批了他的请求。
诸葛诞造反了,朝廷让王基以本来的官职,担任镇东将军,统领扬州、豫州的军事。当时大军驻扎在项城,因为敌军兵力精锐,朝廷下令王基要收拢军队,修筑坚固的营垒。王基多次上书请求出兵讨伐。正巧吴国派朱异来救援诸葛诞,军队驻扎在安城。朝廷又下令王基率领各路军队转移到北山驻守。王基对众将说:“现在我们已经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兵马也正在集结,只需要认真做好防御准备,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就行了。现在却要转移兵力去防守险要之地,让敌人有机可乘,就算是有智慧的人,也难以善后啊!”于是,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书朝廷说:“现在我们和敌人面对面作战,应该像山一样纹丝不动。如果迁移到险要的地方依托防守,人心就会动摇,从形势上看是大大的不利。各路军队都依托深沟高垒驻扎,军心稳定,不可动摇,这是抵御敌军的关键啊!”奏章上报后,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司马文王率领大军进驻丘头,分兵包围寿春,各自负责一部分。寿春东城和南城共有二十六支军队,文王命令军官进入南部地区驻守,严禁私自调动军队。城中粮食吃光了,敌人昼夜不停地攻击营垒,王基总是坚决抵抗,击退了敌人。寿春城被攻破后,司马文王给王基写信说:“当初很多人建议转移军队,请求转移的人很多,当时还没亲临现场,我也觉得应该转移。将军您深谋远虑,权衡利弊,独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上面违抗了朝廷的命令,下面拒绝了大家的意见,最终制服了敌人,抓获了叛贼,即使是古人所说的那些事迹,也比不上您的功劳啊!”司马文王想派一些将领率领轻兵深入敌境,招降唐咨等人的子弟,借此机会彻底消灭吴国。王基劝谏说:“以前诸葛恪趁着东关的胜利,倾尽江表所有的兵力去围攻新城,结果新城没攻下来,而己方阵亡的士兵却占了大半。姜维也曾因为洮水上取得的胜利,轻兵深入敌境,结果粮草供应不上,军队在 上邽全军覆没。大胜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就会考虑不周全。现在敌人刚刚在外线战败,国内的叛乱又没有平息,正是他们修整防御,仔细考虑的时候。况且军队在外征战已经一年多了,士兵们都有思乡之情。现在已经俘获斩杀了十万敌人,罪犯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自古以来征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军胜利的例子。武帝在官渡击败袁绍后,自认为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战果,就没有继续追击,是害怕挫伤自己的威风啊!”司马文王于是停止了这个计划。
因为淮南刚刚平定,朝廷提升王基为征东将军,统领扬州的军事,并封他为东武侯。王基上书坚决推辞,把功劳归于他的部下将佐,因此他的长史司马等七人都被封为侯爵。
那一年,王基他母亲去世了,朝廷下令保密这件事,然后把王基的父亲王豹的灵柩迎回洛阳合葬,追封王豹为北海太守。甘露四年,王基升迁为征南将军,负责荆州一带的军事。皇上还给他加官进爵,赏赐他一千户人家,加上之前的,一共拥有五千七百户。之前他还被封了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
景元二年,襄阳太守上报说吴国的贼寇邓由等人想投降归顺,朝廷下令让王基趁机震慑江东地区。王基怀疑这是个骗局,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地送去奏章,还说:“自从嘉平年间以来,朝廷内部接连发生动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不应该为了追求外部利益而兴兵动众。”魏文帝回信说:“一般处理事情的人,大多是顺着别人的意思走,很少有人能坚持原则,说实话。我很感动你的忠诚和爱戴,每次你规劝我,我都认真地听取你的意见。”后来,邓由等人果然没有投降。
那一年王基去世了,朝廷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景侯。他的儿子王徽继承了爵位,可惜英年早逝。咸熙年间,朝廷重新制定了五等爵位制度,因为王基在以前朝的功劳,朝廷把他的爵位改封给了他的孙子王廙,还赏赐他一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晋朝建立后,朝廷下诏说:“故司空王基功勋卓著,为人清廉正直,不贪图钱财,长期担任要职,家里没有私蓄,可以说是死后名声显赫,足以激励世人。特赐给他家两个奴婢。”
评论说:徐邈清高旷达,胡质品德高尚,王昶见识广阔,王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们都担任过重要的军政职务,都留下了显著的功绩。他们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时代的优秀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