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一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卞皇后给他生了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给他生了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给他生了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给他生了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给他生了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给他生了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给他生了赵王幹;孙姬给他生了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给他生了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给他生了樊安公均;刘姬给他生了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给他生了东平灵王徽;赵姬给他生了乐陵王茂。

丰愍王昂,字子脩,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孝廉被举荐。跟着太祖皇帝一起南征,结果被张绣给害死了,没有留下儿子。黄初二年,追封他为丰悼公;三年,让樊安公均的儿子琬继承丰愍王昂的爵位和后事,封他为中都公,同年又改封他为长子公;五年,又把丰愍王的称号追加上去,叫丰悼王;太和三年,又把丰愍王的谥号改成了愍王;嘉平六年,琬继承了丰愍王的爵位,做了丰王。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不断增加,加起来一共两千七百户。琬死后,谥号恭王,他的儿子廉继承了他的爵位。

相殇王铄,很早就死了,太和三年才追封并赐谥号。青龙元年,他的儿子愍王潜继承了他的爵位,结果当年就死了。青龙二年,他的孙子怀王偃继承了爵位,封地两千五百户,四年后也死了,也没有留下儿子,所以他的王国就撤销了。正元二年,乐陵王茂的儿子阳都乡公竦继承了相殇王的爵位和后事。

邓哀王,名叫曹冲,字仓舒。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已经跟成年人差不多了。有一次,孙权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象有多重,问了很多人,都没想出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刻下水位线,然后把象从船上搬下来,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水面回到原来的刻线,称一下这些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兴,立刻照着曹冲说的做了。

那时候,国家正值战乱,刑罚很严厉。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坏了,管仓库的人害怕得要死,打算自己捆绑起来去自首,还担心免不了死罪。曹冲对他说:“等三天后再自己去认罪。”然后曹冲用刀子在自己的单衣上戳出几个洞,像老鼠啃坏的一样,装出一副失意的样子,愁眉苦脸的。曹操问他怎么了,曹冲说:“俗话说,衣服被老鼠啃了,主人会倒霉。我的单衣被啃了,所以我才这么忧愁。”曹操说:“这是迷信说法,没什么好担心的。”过了一会儿,管仓库的人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啃了的事,曹操笑着说:“连我儿子的衣服都啃,更何况是放在仓库里的马鞍呢?” 一句话都没问他。曹冲的仁爱和智慧,就是这样体现的。凡是该受处罚的人,只要曹冲稍微为他们说句话,就能免于处罚的,前后加起来有几十个人呢。曹操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奖他,想把曹冲培养成接班人。

曹冲十三岁那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他生病了,曹操亲自为他祈求上天保佑。曹冲去世后,曹操非常悲伤。文帝安慰曹操说:“这是您的不幸,却是我们的幸运啊。”曹操说着说着就流泪了,还把甄氏亡故的女儿与曹冲合葬,追赠曹冲骑都尉的印绶,让宛侯曹据的儿子曹琮侍奉曹冲的后事。建安二十二年,封曹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曹冲为邓哀侯,又追加为邓哀公。黄初三年,提升曹琮的爵位,迁封为冠军公。黄初四年,又迁封为己氏公。太和五年,加封曹冲为邓哀王。景初元年,曹琮因为在中尚方制作违禁物品,被削去三百户人口,降爵为都乡侯。景初三年,曹琮又恢复了己氏公的爵位。正始七年,曹琮被转封为平阳公。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琮的封邑多次增加,前后加起来共有一千九百户。

彭城王据,建安十六年的时候被封为范阳侯。过了六年,在建安二十二年,他又被改封为宛侯。黄初二年,他升爵为公。到了黄初三年,他被封为章陵王,同年又改封到义阳。 后来文帝觉得南方又潮湿,而且环太妃是彭城人,就把他封到了彭城。 但这还没完,他又被改封到了济阴。黄初五年,皇帝下诏说:“咱们老祖宗建国,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来调整的。汉高祖扩大了秦朝设置的郡县,到了光武帝时期,天下衰败,郡县都被合并减少了。现在跟以前比,更没法比了。所以,那些诸王封地,都改成县了。” 于是,彭城王据就被改封为定陶县。到了太和六年,又重新给诸王改封,都以郡为国,彭城王据这才又重新被封为彭城王。景初元年,彭城王据因为私下派人去中尚方制作禁物,被削减了两千户的封地。三年后,他被恢复了被削减的封地。在正元、景元年间,他又多次增加封地,加起来一共四千六百户。

燕王宇,字彭祖。建安十六年,他被封为都乡侯。六年后,建安二十二年,改封为鲁阳侯。黄初二年,他升爵为公。黄初三年,被封为下邳王。黄初五年,又改封为单父县。到了太和六年,最终被封为燕王。明帝年轻的时候跟燕王宇住在一起,一直很欣赏他,特别喜欢他。明帝即位后,对燕王宇的赏赐也比其他诸王多。青龙三年,燕王宇被召进京朝见。景初元年,他又回到邺城。景初二年夏天,他又被召进京。到了冬天十二月份,明帝病重,任命燕王宇为大将军,让他处理身后之事。燕王宇接受任命才四天,就坚决推辞了;明帝的意愿也改变了,于是就免去了燕王宇的官职。景初三年夏天,燕王宇回到邺城。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五千五百户。 后来,常道乡公奂,也就是燕王宇的儿子,继承了燕王的家业。

沛穆王林,建安十六年被封为饶阳侯。建安二十二年,改封为谯侯。黄初二年,升爵为公。黄初三年,被封为谯王。黄初五年,改封为谯县。黄初七年,又改封为鄄城。太和六年,最终被封为沛王。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四千七百户。沛穆王林去世后,他的儿子纬继承了他的爵位。

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平乡侯。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十多岁就能写文章了。他读书的时候,身边伺候的文学侍从们总是担心他太用功会伤了身体,多次劝他休息,但他实在是太喜欢读书了,根本停不下来。

第二年,他被改封为东乡侯,同年又改封为赞侯。黄初二年,他被晋爵为公,手下的人都来祝贺,衮却说:“我从小生长在深宫大院里,根本不知道种地的辛苦,毛病也多,比较骄纵懒散。各位既然来祝贺我的好运气,更应该帮我弥补不足之处啊!”每当兄弟们一起玩乐的时候,衮却一个人在那里认真思考经典著作。他的文学侍从和辅佐人员一起商量说:“我们奉命观察公子的行为举止,如果他有什么错误,应该上奏朝廷;如果他做了好事,也应该上报,不能隐瞒他的优点啊!”于是他们一起上表,称赞衮的优点。衮听说后,非常吃惊害怕,责备他的文学侍从说:“修身养性,自觉自律,这都是普通人应该做到的,你们却把这些事上报朝廷,反而会增加我的负担。再说,如果我做了好事,又怎么会没人知道呢?你们干嘛要这样,这可不是在帮我啊!”他就是这样谨慎小心的人。

三年后,他被封为北海王。那一年,黄龙出现在邺城西边的漳水里,衮就写奏章歌颂这件事。朝廷赐给他十斤黄金,诏书上说:“从前唐叔向周王献上禾谷,东平王献上颂歌,这些都是骨肉至亲之间的赞美,用来彰显亲情的。你研习经典典籍,沉醉于道家真谛,文章典雅辉煌,朕非常高兴。你要继续谨慎地修养德行,最终留下美好的名声。”第四年,他改封为赞王。第七年,他又被改封为濮阳王。太和二年他前往封地就国,生活非常节俭,还教导他的妃妾们纺纱织布,学习做家务。五年冬天,他入朝觐见。六年,他又被改封为中山王。

一开始,衮(gǔn)上朝的时候,违反了京城的禁令。青龙元年,有关部门向皇帝告发了衮。皇帝下诏说:“王衮平时很谨慎小心,这次只是偶然犯了错,就按照议亲的礼仪来处理吧。”有关部门坚持要处罚他。皇帝下令削去衮的两个县,七百五十户人家。衮非常忧虑害怕,更加严格地告诫属下。皇帝欣赏他的态度,两年后,又把削去的县还给了他。

三年秋天,衮生病了,皇帝下令太医前去诊治,还派殿中侍卫和虎贲军护送圣旨,送去珍贵的饮食,接连不断。皇帝又派太妃和沛王林去看望衮的病情。衮病情危重,就命令属下说:“我德行浅薄却蒙受了皇恩,大限将至。我一向喜欢俭朴,而圣上又颁布了丧葬的诏令,作为天下的榜样。我死后,从殡葬到下葬,都要遵照诏书办理。从前卫国大夫蘧瑗在濮阳去世,我常常望着他的墓地,思念他的遗风,希望托付贤良的人来料理我的身后事,一定要按照他的做法。礼仪规定:男子不能死在妻子的手里。赶紧按时把东堂建好。”东堂建好后,取名为“遂志堂”,衮坐着车前往居住。

他又嘱咐太子说:“你年纪还小,没听过多少道理,年纪轻轻就当了国君,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吃苦;不知道吃苦,一定会因为骄奢淫逸而犯错误。对待大臣,一定要有礼貌。即使不是大臣,年纪大的也要答礼。侍奉兄长要恭敬,对待弟弟要慈爱;兄弟之间如果有不好的行为,要当面劝谏。劝谏不听,就哭着劝说;哭着劝说还不改,就告诉你们的母亲。如果还是不改,就要向我报告,并且辞去官职。与其享受荣华富贵而招来祸患,不如贫贱而保全自身。这指的是大的罪过,小的过失,就应该掩盖起来。我的孩子,你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对圣上要忠贞,对太妃要孝敬。在家中,听从太妃的吩咐;在外,听从沛王的教诲。不要懈怠,以慰藉我的在天之灵。”同年,衮去世了。皇帝下令沛王林等到下葬后才离开,派大鸿胪持节主持丧事,宗正来吊祭,赏赐的物品非常丰厚。衮一生所著文章有两万多字,才华比不上陈思王,但很喜欢效仿他。他的儿子孚继承了他的爵位。景初、正元、景元年间,衮的封邑多次增加,前后共有三千四百户。

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被封为西乡侯。可惜他英年早逝,也没留下儿子。建安二十年,就让沛王林子的儿子赞继承了玹的爵位和封地。结果赞也早早去世了,也没儿子。于是文帝又让赞的弟弟壹来继承玹的爵位。黄初二年,壹的爵位改成了济阳侯。四年后,又升爵为公。太和四年,追封玹为怀公。六年后,又追封他为怀王,同时追封赞为西乡哀侯。后来壹去世了,谥号为悼公,他的儿子恒继承了他的爵位。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不断增加,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九百户。

陈留恭王峻,字子安,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郿侯。第二年,又迁封到襄邑。黄初二年,他升爵为公。三年后,被封为陈留王。五年,爵位又改封为襄邑县。太和六年,再次被封为陈留王。甘露四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澳继承了他的爵位。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逐渐增加,加起来一共是四千七百户。

范阳闵王矩,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儿子。建安二十二年,就让樊安公均的儿子敏来继承矩的爵位,封他为临晋侯。黄初三年,追封矩为范阳闵公。五年后,敏被封为范阳王。七年后,又迁封到句阳。太和六年,追封矩为范阳闵王,同时把敏的封地改成了琅邪王。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敏的封地也累积增加,加起来一共是三千四百户。敏去世后,谥号为原王,他的儿子焜继承了他的爵位。

赵王干,建安二十年被封为高平亭侯。两年后,又改封为赖亭侯。同年,再次改封为弘农侯。黄初二年,他升爵,改封为燕公。三年后,又变成了河间王。五年,又改封为乐城县侯。七年,再次改封为钜鹿侯。直到太和六年,才最终改封为赵王。他母亲很受太祖皇帝的宠爱。等到文帝继位,他母亲也因此很有影响力。文帝临终前,遗诏中有所交代,所以明帝一直对他格外优待。

青龙二年,赵王干私下和宾客来往密切,被人告发。皇帝给他写了封信,严厉地警告他:“《易经》里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经》里也有‘大车惟尘’的告诫。从太祖皇帝创业开始,他就深刻地认识到治国安邦的根本,也明白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当初分封诸侯的时候,就反复告诫他们要谨慎小心,并辅以天下贤士,经常提起马援的遗训,强调诸侯与宾客往来要遵守规矩,否则就和犯了妖邪一样严重。这并不是因为我薄待自己的骨肉亲戚,只是希望子孙后代不要犯错,老百姓也不要因此受伤害罢了。高祖皇帝即位后,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还下令诸侯不得随意进京。我深受‘常棣’和‘采菽’的感动,也参考了以前诏令中‘若有诏得诣京都’的规定,所以才命令诸王按照朝聘的礼仪进京。可是楚王和中山王都违反了这道禁令,赵王宗室和戴捷都因此受到了惩罚。最近东平王还指使属官殴打寿张县的官吏,被有司上奏,朕削减了他的封地。现在有司又报告说,曹纂、王乔等人借着祭祀九族的机会,在王家聚会,有的时间也不对,都违反了禁令。

我记得王公您从小就恭顺,又承蒙先帝的托孤之命,我本想对您恩宠有加,让这份恩泽延续到您的后代,更何况您犯的错还算轻微。再说,就算不是圣人,谁又能保证自己一点错都不犯呢?我已经命令有司宽恕您的过失了。古人说得好:‘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叔父您要以圣贤为榜样,继承先帝的遗志,战战兢兢,谨慎地履行您的职责,这才是我所期望的。”景初、正元、景元年间,赵王干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五千户。

临邑的殇公子,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和五年,追封并赐谥号。可惜没有留下后代。

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寿春侯。黄初二年,升爵,迁封为汝阳公。三年,又封为弋阳王。同年,又迁封为吴王。五年,改封为寿春县。七年,又迁封为白马。太和五年冬天,他去京都朝拜。六年,改封为楚王。一开始,彪来朝见的时候,犯了禁令,青龙元年,被官员弹劾,皇上就削了他三个县,一千五百户人口的封地。两年后大赦天下,他被恢复了被削去的封地。景初三年,又增加了五百户,一共三千户。嘉平元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谋迎接彪到许昌去(具体内容见王凌的传记)。于是朝廷派傅及和侍御史去彪的封地调查,抓捕所有牵涉其中的人。廷尉请求把彪抓起来治罪。于是,按照汉朝燕王旦的先例,朝廷派人拿着节杖,拿着皇帝的诏书严厉地责备彪,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彪最后自杀了。他的妃子和儿子都被降为庶民,迁徙到平原。彪的官属以下,以及监国谒者,因为知道情况却没尽到劝谏的责任,都被处死了。他的王国被废除,改成了淮南郡。正元元年,皇帝下诏说:“故楚王彪,背叛朝廷,依附奸邪,虽然他自己作死,但我们还是感到惋惜。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啊,就封彪的儿子嘉为常山真定王吧。”景元元年,又增加了他的封地,一共两千五百户。

临邑的殇公子勤,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和五年追封并赐谥号。可惜没有留下后代。

谷城的殇公子乘,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和五年追封并赐谥号。可惜没有留下后代。

郿戴公子整,服侍他叔父郎中绍。建安二十二年,被封为郿侯。二十三年就死了,没有儿子。黄初二年追封他为戴公,并由彭城王据的儿子范来继承他的爵位。三年,又封为平氏侯。四年,迁封为成武。太和三年,升爵为公。青龙三年去世,谥号悼公,也没有留下后代。四年,皇上诏令让范的弟弟东安乡公阐继承郿公的爵位,继续奉养整的母亲。正元、景元年间,多次增加他的封地,一共一千八百户。

灵殇公子京,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和五年的时候,追封了他,还给了他谥号。可惜他没有留下后代。

樊安公,也就是樊均,他继承了他叔父蓟恭公彬的爵位。建安二十二年,被封为樊侯。二十四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抗继承了他的爵位。黄初二年,追封他为公爵,谥号为安公。三年后,又把抗的封地迁到了蓟国。四年后,又迁到了屯留。景初元年,樊均的儿子樊抗去世了,谥号为定公。他的儿子谌继承了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这几个年间,他的封地不断增加,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九百户人家。

广宗殇公子棘,也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太和五年的时候,追封了他,还给了他谥号。可惜他也一样没有留下后代。

东平灵王徽,继承了他叔公朗陵哀侯玉的爵位。建安二十二年,被封为历城侯。黄初二年,升爵为公。三年后,被封为庐江王。四年后,又迁封到寿张王。五年后,封地又改成了寿张县。太和六年,再次改封为东平。青龙二年,徽因为手下的人打了寿张县的官吏,被官府告发。皇上就下令削减了他的封地,减少了五百户人家。不过,同年他又把之前被削减的封地给拿回来了。正始三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翕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这几个年间,他的封地也一直增加,加起来一共三千四百户人家。

乐陵王曹茂,建安二十二年被封为万岁亭侯,第二年改封为平舆侯。黄初三年升爵,迁封为乘氏公,七年又迁封到中丘。曹茂为人性格傲慢,年轻时不受曹操的宠爱。等到文帝继位后,曹茂也一直没有被封王。

太和元年,他被迁封为聊城公,同年被封为王。诏书说:“过去象虽然作恶多端,但大舜仍然封他为侯,地位卑微。汉朝的淮南王、阜陵王,都是乱臣贼子,但有的还得以身前复国,有的儿子还能被赐予土地。虞舜在上古时期就实行这种制度,汉文帝、汉明帝、汉章帝也在前代实行过,这都是为了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啊。聊城公曹茂年轻时不学习礼仪教化,长大后也不追求正道。先帝认为古代分封诸侯,都是任命贤能之人,所以姬姓中也有不被封为侯的,因此才没有封曹茂为王。太皇太后多次为此向先帝进言。现在听说曹茂最近有所悔悟,想要改过自新,君子看重的是他的进步,而不是过去的错误。现在封曹茂为聊城王,以慰藉太皇太后的心意。”六年,曹茂改封为曲阳王。正始三年,东平灵王去世,曹茂声称喉咙痛,不肯为其发丧,生活起居一切如常。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取消他的封地,朝廷下令削减他一个县的封地,户口减少五百户。五年,曹茂迁封乐陵,朝廷考虑到曹茂租税收入少,儿子又多,便恢复了他之前被削减的户口,又增加了七百户。嘉平、正元、景元年间,曹茂的封地户口多次增加,最终达到五千户。

文帝有九个儿子:甄皇后生了明帝,李贵人生了赞哀王曹协,潘淑媛生了北海悼王曹蕤,朱淑媛生了东武阳怀王曹鉴,仇昭仪生了东海定王曹霖,徐姬生了元城哀王曹礼,苏姬生了邯郸怀王曹邕,张姬生了清河悼王曹贡,宋姬生了广平哀王曹俨。

赞哀王曹协,早逝。太和五年追封谥号为经殇公。青龙二年,又更改了谥号。三年后,他的儿子殇王曹寻继承王位。景初三年,曹寻的封地增加了五百户,共计三千户。正始九年,曹寻去世,无子,封国被撤销。

话说魏王蕤,在黄初七年,明帝登基后,被封为阳平县王。到了太和六年,又改封为北海王。结果青龙元年就去世了。两年后,琅邪王子赞被立为王蕤的继承人,封为昌乡公。景初二年,他又被立为饶安王。正始七年,再次被改封为文安王。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三千五百户。

接下来是东武阳怀王鉴,他在黄初六年被封王,结果同年就去世了。青龙三年,才追封谥号。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他的王国也就没了。

再来说说东海定王霖,黄初三年被封为河东王,六年改封为馆陶县王。明帝即位后,因为先帝的遗愿,特别宠爱他,比其他诸侯王都优待。可这霖啊,性格粗暴,家里后院,婢女妾侍,没少被他残害。太和六年,改封为东海王。嘉平元年去世,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六千二百户。后来,高贵乡公髦,也就是霖的儿子,继承了大宗。

元城哀王礼,黄初二年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又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去世。五年后,任城王楷的儿子悌继承了他的王位。太和六年,悌又被改封为梁王。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四千五百户。

邯郸怀王邕,黄初二年被封为淮南公,以九江郡为国。三年,晋升为淮南王。四年,改封为陈王。六年,又改封为邯郸王。太和三年去世。五年后,任城王楷的儿子温继承了他的王位。太和六年,温又被改封为鲁阳王。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也多次增加,加起来一共四千四百户。

清河悼王贡,黄初三年被封王,四年就去世了,没有儿子,王国也就没了。

广平哀王俨,黄初三年被封王,四年也去世了,同样没有儿子,王国也随之消失。

最后总结一下:魏国的这些王公们,表面上看着有封地,实际上一点实权都没有,还被严加看管,跟坐牢差不多;他们的爵位也经常变动,一年一个样;亲情淡薄,兄弟情义也荡然无存。这都是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