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人。他哥哥霍笃,在老家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霍笃去世后,荆州牧刘表让霍峻接管了他哥哥的队伍。刘表死后,霍峻带着队伍投奔了刘备。刘备任命霍峻为中郎将。刘备从葭萌南下袭击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将军杨帛来诱降霍峻,想和他一起守城,霍峻说:“我的脑袋可以给你,但城池绝对不行!”杨帛只好退兵。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人率领一万多人马,从阆水上进攻包围霍峻,足足一年,也没能攻下。霍峻城里只有几百兵,他抓住敌人松懈的机会,挑选精锐部队出击,大败敌人,还斩杀了向存。刘备平定蜀地后,非常赞赏霍峻的功劳,于是把广汉分出来设立梓潼郡,任命霍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峻在任三年,四十岁时去世,葬在了成都。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下诏书给诸葛亮说:“霍峻是位优秀的人才,而且对国家有功,我想去祭奠他。”于是亲自率领群臣前往吊祭,并在墓地留宿了一夜,当时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霍峻的儿子霍弋,字绍先,刘备临终前担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霍弋被任命为谒者。丞相诸葛亮驻扎汉中时,请求霍弋担任记室,让他和霍乔一起处理日常事务。诸葛亮去世后,霍弋担任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刘璿后,任命霍弋为中庶子。刘璿喜欢骑射,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用古代典故,多次劝谏他,双方交流得很好。后来,霍弋担任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升任护军,仍然负责原来的事务。当时永昌郡的夷族蛮人依仗险要地势不服管教,经常作乱。于是,朝廷任命霍弋为永昌太守,率领少量军队去讨伐他们,结果斩杀了他们的首领,摧毁了他们的村落,永昌郡境内的局势安定下来。霍弋升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还统领南郡事务。景耀六年,霍弋被封为安南将军。同一年,蜀汉被魏国灭亡。霍弋和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自保全了一方,然后归顺魏国,魏国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官职,并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王连,字文仪,是南阳人。刘璋当政的时候,他去了蜀地,担任梓潼县令。刘备在葭萌起兵,南下进军,王连紧闭城门不肯投降。刘备很欣赏他,并没有强迫他。等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王连为什邡县令,后来又调到广都县,他在那里干得很出色。

接着,他升迁为司盐校尉,负责管理盐铁的收入。他把盐铁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国家因此获利很多,对国家财政很有帮助。他还很会用人,提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做官,比如吕乂、杜祺、刘幹等等,这些人后来都当上了大官,都是王连一手提拔起来的。之后,他又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继续兼管盐务。建兴元年,他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兼任丞相长史,还被封为平阳亭侯。

那时候,南方好几个郡县不服从朝廷管辖,诸葛亮打算亲自去征讨。王连劝谏说:“南方那些地方,土地贫瘠,而且疫病流行,不适合拿国家的全部希望去冒险。”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的将领不如自己,所以很想亲自去,但是王连的劝谏非常恳切,所以诸葛亮就迟迟没有出发。后来,王连去世了。他的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当上了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城人。荆州牧刘表让他当了临沮县长。刘表死了以后,他就投奔了刘备。刘备平定江南后,派向朗负责秭归、夷道、巫、夷陵四个县的军民事务。蜀汉统一后,刘备任命他为巴西太守,没多久又调他去牂牁郡,后来又调到房陵郡。刘禅继位后,向朗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接替王连担任丞相长史。丞相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向朗留下来负责后方事务。五年后,他跟随诸葛亮去了汉中。向朗和马谡关系很好,马谡逃跑的时候,向朗知道却没报告,诸葛亮很生气,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成都。几年后,他被任命为光禄勋,诸葛亮死后又升任左将军,追论过去的功劳,被封为显明亭侯,官至特进。

一开始,向朗年轻的时候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太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主要是因为办事能力强而受到称赞。自从辞去丞相长史的职务后,他悠闲地过了将近三十年,才开始潜心研究典籍,非常努力刻苦。八十多岁了,还亲自校对书籍,订正错误,积累了很多书籍篇卷,当时收藏得最多。他广开大门接待宾客,提携后进,只谈论古代的义理,不参与当时的政治,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从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尊敬他。延熙十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向条继承了他的爵位,景耀年间当上了御史中丞。

向朗的哥哥的儿子向宠,在刘备时期担任牙门将。秭归战役失利,只有向宠的营地完好无损。建兴元年,他被封为都亭侯,后来担任中部督,掌管宿卫部队。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向宠向刘禅上书说:“将军向宠,为人品德端正,通晓军事,以前经受过考验,先帝也称赞他很有能力,所以大家一致推荐他担任中部督。我认为营中的事情,都应该向他咨询,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各尽其能。”后来向宠升任中领军。延熙三年,他在征讨汉嘉的蛮夷时战死。向宠的弟弟向充,先后担任射声校尉和尚书。

张裔,字君嗣,是成都人。他精通《公羊春秋》,对史书和汉代典籍也很熟悉。汝南人许文休到蜀地后,认为张裔办事干练敏捷,是当世少有的优秀人才,堪比钟元常。刘璋当政的时候,推荐张裔当了孝廉,后来又让他担任鱼复县令,接着调回州里做从事,还兼任帐下司马。张飞从荆州出发,经垫江进入蜀地,刘璋就派张裔带兵抵抗,结果在德阳城外战败,退回成都。后来,刘璋派张裔出使刘备,刘备答应善待刘璋,保证他的安全,张裔回成都后,城门才打开。刘备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后来又调他回朝做司金中郎将,负责制造农具和兵器。

之前,益州刺史正昂被杀,益州豪强雍闿在南方很有势力,跟孙权暗中勾结,经常派人来往。于是刘备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直接前往益州。雍闿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并不服从,他装神弄鬼地说:“张太守就像个葫芦,外表光鲜,里面却粗糙得很,杀了他不值得,把他绑了送给孙权吧。”于是就把张裔送给了孙权。

正赶上刘备去世,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诸葛亮让邓芝跟孙权说说,看能不能把张裔要回来。张裔到东吴后好几年,一直东躲西藏,孙权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就答应邓芝把张裔放回。张裔临走的时候,孙权召见了他,问他:“蜀地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事,你们那地方的风俗怎么是这样的?”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文君私奔,比买臣的妻子强多了。”孙权又说:“你回去后,肯定会在朝廷上任职,不会在乡下种田的,你打算怎么报答我呢?”张裔回答说:“我犯了罪才回来的,一切听候朝廷发落。如果侥幸能保住性命,五十八岁以前都是父母的恩情,五十八岁以后就是大王您的恩赐了。”孙权听了哈哈大笑,很欣赏张裔。张裔离开孙权后,后悔自己没有装傻充愣,立刻上船,加快速度往回赶。孙权果然派人追赶,但张裔已经进入永安境内几十里了,追兵没能追上。

到了蜀地之后,诸葛丞相任命我做参军,负责处理府里的事务,还兼任益州治中从事。丞相出兵驻扎汉中,我被任命为射声校尉,负责留守府衙,管理府里的官员。我经常说:“丞相赏罚分明,赏赐不会遗漏远方的人,惩罚也不会偏袒近臣,爵位不能凭没有功劳就获得,刑罚也不能因为权势地位就免除,这就是贤愚之人都能忘记自身利益的原因啊。”

第二年,我去汉中拜见丞相诸葛亮,咨询政事。送行的人有几百个,车子马匹塞满了道路。我回到家后,写信给我的亲朋好友说:“最近我出门办事,白天晚上都在接待宾客,根本没时间休息,大家都尊敬丞相的长史,我这个小人物张裔也跟着沾光,累得要死。”我平时说话也都是这个风格,非常直率。年轻的时候我跟犍为的杨恭关系很好,杨恭去世得早,留下年幼的孤儿,我把他接过来一起住,和他分屋而居,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他的母亲。等杨恭的孩子长大成人,我给他们娶妻,买田地和房产,让他们自立门户。我总是尽力抚恤老朋友,帮助衰落的宗族,我的义行非常之多。后来我被加封为辅汉将军,仍然担任长史。建兴八年,我去世了。我的儿子张毣继承了我的爵位,先后担任过三个郡的太守和监军。我儿子的弟弟张都,担任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是犍为武阳人。刘璋当政的时候,他历任多个郡的官职。刘备平定蜀地后,太守李严任命他为功曹。李严想要搬迁郡治的住所,杨洪极力劝谏,但李严不听,于是杨洪辞去了功曹的职务,请求退休。李严想向州里推荐杨洪,让他担任蜀郡从事。刘备争夺汉中时,紧急写信征调军队,军师将军诸葛亮就此事询问杨洪,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是存亡的关键所在,如果失去汉中,蜀地就保不住了,这是关系到我们家国存亡的大事啊!现在这种情况,男人应该上前线作战,女人应该负责后勤运输,发兵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上,诸葛亮于是上表推荐杨洪担任蜀郡太守,所有的事情都由他负责,于是就让他立即上任。不久之后,他又被调任为益州治中从事。

刘备称帝后,攻打东吴没成功,就回到了永安。汉嘉太守黄元,诸葛亮本来就不喜欢他,听说刘备生病了,害怕以后会有麻烦,就举兵造反,还把临邛城给烧了。当时诸葛亮在东边巡视,成都城里空空荡荡的,所以黄元才敢这么大胆。刘禅立刻告诉太子少傅董允,派他自己的亲兵,让将军陈曶和郑绰去讨伐黄元。大家觉得黄元如果攻不下成都,可能会去越巂,然后占据南中地区。董允说:“黄元这个人性格凶狠暴躁,又没有别的什么恩信,他能做到这些吗?他不过是想顺着水路往东跑,希望能等到皇上平安无事,然后束手就擒;如果情况不对,他就会逃到东吴去求活。命令陈曶和郑绰只要在南安峡口堵住他就行了。”陈曶和郑绰听了董允的话,果然活捉了黄元。建兴元年,董允被封为关内侯,又当上了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又做了越骑校尉,仍然兼任蜀郡太守。

五年后,丞相诸葛亮北上驻扎在汉中,想让张裔当留府长史,就问董允觉得怎么样。董允回答说:“张裔天资聪颖,善于处理棘手的事情,他的才能确实胜任这个职位,但是他的性格不够公平,恐怕不能让他独揽大权,不如让向朗来担任。向朗为人比较正直,张裔现在跟着他,可以学习他的才能,这样对大家都好。”当初,张裔年轻的时候和董允关系很好。张裔被流放到东吴,董允当时是张裔所在的郡的太守,张裔的儿子郁犯了点小错受了处罚,董允并没有特别开恩。张裔后来听说这件事,心里非常怨恨,他和董允的关系也因此疏远了。等到董允向诸葛亮推荐人选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裔。张裔对董允说:“你这是害我了,你明明可以阻止这件事的。”当时有人怀疑董允是想自己当长史,也有人怀疑董允知道张裔对自己有意见,所以不想让张裔担任要职,掌管后方事务。后来张裔和司盐校尉岑述关系不好,甚至到了互相怨恨的地步。诸葛亮给张裔写信说:“你以前在陌下的时候,营垒被破坏,我心里着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你被流放到南海,我们互相悲叹,寝食难安;等到你回来,我把你委以重任,共同辅佐王室,我一直认为我们之间是像古代的石交一样深厚的友谊。石交之道,就是互相帮助,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都不会互相抱怨,更何况我只是把事情托付给董允,而你却不能容忍呢?”大家通过这件事,明白了董允是公正无私的。

洪少这个人啊,不太喜欢读书学习,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待人真诚热情,忧国忧民就像忧虑自己的家一样,对继母更是孝顺至极。可惜的是,他在官场上只干了六年就去世了。一开始,洪少在李严手下当功曹,李严还没到犍为,洪少就已经升迁到蜀郡了。后来,洪少还提拔了门下书佐何祗,这何祗很有才干,后来还被举荐做了郡吏,几年后就当上了广汉太守,而那时候洪少还在蜀郡呢。所以说,西蜀地区的人都佩服诸葛亮,因为他能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费诗,字公举,是犍为南安人。刘璋当政的时候,他担任绵竹县令。刘备攻打绵竹时,费诗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成都平定后,刘备被任命为益州牧,就让费诗当督军从事,后来又外放他去当牂牁太守,回来后又担任州前部司马。刘备称汉中王后,派费诗去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就生气地说:“大丈夫怎么能和老兵同列呢!”不肯接受拜命。费诗就劝他说:“建立王业,用的可不是单一的人才。以前萧何、曹参跟刘邦年轻时就相识,而陈平、韩信都是后来投奔的,论官职,韩信的职位最高,也没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抱怨。现在汉王因为黄忠一时之功,就把他提升到这么高的地位,但汉王对你的重视程度,难道会比他轻吗!再说,大王和您,就像一个人的两个胳膊一样,休戚与共,祸福相连,我觉得您不应该计较官职的高低和爵禄的多寡。我只不过是奉命行事的一个使者,您不接受拜命,我就要空手回去,这样一来,我们彼此都会后悔的!”关羽听了之后,深受感动,立刻接受了拜命。

话说,大臣们都想着拥立汉中王称帝,诸葛亮上书反对,他说:“殿下您是因为曹操父子逼迫汉献帝篡位,才远走他乡,聚集军队,准备讨伐逆贼。现在大敌还没消灭,就先称帝,恐怕会让大家心里疑惑。当年高祖和楚国约定,先攻破秦国的就称王。即使后来攻破咸阳,俘虏了子婴,高祖还谦让了一番,何况殿下您还没出师打仗,就想称帝呢?臣实在觉得这样做对殿下不利啊!” 因为这事儿,诸葛亮得罪了刘备,被贬官到永昌当个小官。

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回到汉阳县的时候,降将李鸿来拜见诸葛亮。当时蒋琬和诸葛亮一起在,李鸿说:“我路过孟达那里,正好碰见王冲从南方来,他说孟达之前离开刘备投靠魏国的事儿,诸葛亮您很生气,想杀孟达全家,幸好先主没答应。孟达说:‘诸葛亮看人做事有始有终,不会那样做的。’孟达完全不信王冲的话,完全信任您,不会再有什么别的想法了。”诸葛亮对蒋琬和诸葛亮说:“回成都后,得写信告诉子度(蒋琬字子度)这件事。”诸葛亮说:“孟达那小子,以前在振威将军手下当差就不忠诚,后来又背叛先主,反复无常的人,还值得给他写信吗!”诸葛亮没说话。

其实诸葛亮是想拉拢孟达当外援,所以就给孟达写信说:“去年南征,年底才回来,正好在汉阳遇见李鸿,听说了您的情况,我心里很感慨,很惋惜,想念您以前对刘备的忠心,难道只是空谈名利,而让彼此疏远吗?唉,孟达啊,确实是刘封欺负您,伤了先主爱惜人才的义气。李鸿还说王冲造谣说您能看透我的心思,所以没听王冲的话。我仔细想想您以前说的话,追忆我们过去的友谊,一直盼望着您,所以才给您写信。”孟达收到诸葛亮的信后,多次和诸葛亮联系,表示想背叛魏国。魏国派司马懿去征讨孟达,结果孟达被杀。诸葛亮也觉得孟达不可靠,所以没去救他。后来蒋琬当权,诸葛亮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最后在家去世。

王冲是广汉人,当过牙门将,在江州督李严手下做事。因为李严讨厌他,王冲害怕受罚,就投降了魏国。魏国任命王冲为乐陵太守。

话说啊,大家伙儿都这么说:霍峻守着孤城,愣是没让它丢了;王连啊,立场坚定,一点儿都没动摇;向朗这小子,好学得很,没完没了地学习;张裔反应快,遇事能随机应变;杨洪那可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公;费诗说话直来直去,想到啥说啥。这些人啊,都值得咱们好好记上一笔。

想想看,像刘备那样胸怀广阔,又像诸葛亮那样做事有条理,说话都还经常被批评呢,更何况那些能力一般的后辈们? 评曰:霍峻孤城不倾,王连固节不移,向朗好学不倦,张裔肤敏应机,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