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字公琰,是湖南零陵湘乡人。年轻的时候,他和他的外甥,泉陵人刘敏,都挺有名气的。
蒋琬跟着刘备进蜀地,当了个州里的书佐,后来被任命为广都县令。有一次,刘备微服私访,突然到了广都,结果发现蒋琬啥正事都没干,还醉醺醺的。刘备当时就火了,想治他的罪,甚至要杀了他。这时候,诸葛亮站出来求情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是那种只管一县一地的小人物。他做官的理念是安抚百姓,而不是搞那些表面功夫,希望主公能再仔细看看。”刘备一向很敬重诸葛亮,所以没杀蒋琬,只是仓促地免了他的官职。
蒋琬被免职后,晚上做了个噩梦,梦见牛头在自家门前,血流不止,他心里很不安,赶紧找算命先生赵直问梦。赵直说:“梦见血,事情就明朗了。牛角和鼻子,像个‘公’字,您将要位居高位,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啊!”没多久,蒋琬就当上了什邡县令。后来刘备当了汉中王,蒋琬被提升为尚书郎。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办公,把蒋琬招来当东曹掾。
后来蒋琬被举荐为茂才,但他推辞了,把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这些人推举出来。诸葛亮给他回信说:“你考虑一下,那些为了私利而损害百姓的人,大家心里都清楚,远近的人也都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你应该把你的功劳和举荐的人都说清楚,这样才能体现你选拔人才的公正和严谨。”蒋琬后来升迁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扎在汉中,蒋琬和长史张裔一起留守成都处理府里的事务。建兴八年,蒋琬接替张裔当了长史,还被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出征在外,蒋琬总是能保证军队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员供应。诸葛亮经常说:“公琰为人忠诚正直,品格高雅,将来一定能和我一起辅助后主成就大业。”他还秘密地向后主刘禅推荐蒋琬,说:“如果我不幸去世,以后的事情就应该交给蒋琬来处理。”
亮死了以后,琬被任命为尚书令,没多久就升任行都护,被授予节钺,担任益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大将军,总管尚书事务,被封为安阳亭侯。当时刚刚失去了元帅,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琬却表现得非常出色,比其他官员强得多。他既没有悲伤的表情,也没有得意洋洋的样子,举止神情都和往常一样。因此,大家渐渐对他服气了。
延熙元年,皇帝下诏书对琬说:“敌人还没平定,曹叡骄横凶残,辽东三郡饱受他的欺压,结果和我们隔绝了联系。曹叡还大举兴兵,互相攻伐。以前秦朝灭亡,是因为胜、广先造反,现在又发生了这样的变故,这都是天意啊!你去严加治理,统帅各路军队驻扎在汉中,密切关注吴国的动向,东西两面互相牵制,伺机进攻。” 皇帝还命令琬开府,第二年又晋升他为大司马。
东曹掾杨戏为人比较简略,跟琬说话,琬有时候不回答他。有人想在琬面前告杨戏的状,说:“您和杨戏说话他不回应,这是他怠慢上司,太过分了吧!”琬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脸都不一样;只从表面看人,这是古人就告诫过的啊。杨戏是想赞扬我呢,还是想反对我?这都不是他的真心话。如果他想反对我的话,那只会显得我没错,所以我才不说话,这样对杨戏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还有个督农叫杨敏,曾经批评琬说:“做事拖拖拉拉,实在比不上以前的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琬,主管官员想治杨敏的罪,琬却说:“我确实不如以前的人,没法治他。”主管官员坚持要治罪,那就问琬说杨敏到底哪里拖拉了。琬说:“如果他做事不如法,那肯定是不合规矩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就拖拉了。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因为犯了事被关进监狱,大家都担心他会死,但琬心里一点都不慌张,最终帮他免除了重罪。琬的为人处世,都是这个样子的。
琬觉得,诸葛亮当年几次窥探秦川,路途险峻,运输困难,最终都没能攻克,不如乘船顺水东下。所以他造了很多船,打算从汉水、沔水进攻魏兴、上庸。结果旧病复发,一直没动身。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不能迅速取胜,回军之路非常困难,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去劝说他。
琬接受命令后上书说:“铲除奸邪,平定祸乱,是我的职责所在。自从我奉命驻守汉中,已经六年了,我本身能力不足,又加上疾病缠身,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日夜忧心忡忡。现在魏国占据九州,根基深厚,势力庞大,想要彻底消灭它不容易。如果我们东西两面同时用兵,首尾互相牵制,即使不能迅速达到目的,也可以逐步蚕食,先削弱它的势力。然而跟吴国几次交战,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每天都提心吊胆,真是寝食难安。我和费祎他们商量了一下,觉得凉州的胡人地区非常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是敌人非常重视的地方;而且羌、胡各族都非常渴望归附汉朝,以前我军曾派偏师进入羌地,郭淮都被打败了。权衡利弊,我认为应该先从这里下手,所以建议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控制住河右地区,我就可以率领军队作为他的后援。现在涪陵水陆交通便利,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如果东北方向有紧急情况,支援起来也不困难。” 因此,琬最终回到了涪陵。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九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谥号为恭。
子斌,官职是绥武将军、汉城护军。魏国的大将军钟会到了汉城,给他写信说:“巴蜀地区有很多有才能、有智慧、文武双全的人才。像您和诸葛思远这样的人,简直就像我的同类,我的好朋友一样。 这‘桑梓之敬’,是古今以来都推崇的啊。我西行来到这里,想拜祭尊贵的君王和诸位公侯的墓地,亲自打扫坟墓,祭祀致敬。想请问一下他们的墓地在哪里?”
子斌回信说:“我知道您对我的厚爱和关照,您的盛情邀请,我实在无法拒绝。我父亲以前生病了,死在了涪县,我们选了个好地方,把他安葬在那里了。我知道您要西行,竟然还要屈尊来祭扫我父亲的坟墓。您把我父亲看作您的父亲,这真是像颜回那样仁爱啊!听到您的消息,我心里既感动又悲伤,更加思念父亲了。”钟会收到子斌的回信,非常赞赏他的意思,到了涪县后,就按照信上说的那样做了。
后来,后主投降了邓艾,子斌去涪县拜见钟会,钟会待他如同朋友一样。跟着钟会到了成都,结果被乱兵杀害了。子斌的弟弟子显,是太子仆,钟会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子斌一起被杀害了。
刘敏,官职是左护军、扬威将军,和镇北大将军王平一起镇守汉中。魏国派大将军曹爽进攻蜀汉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应该只守城,不要出城抵抗敌人,敌人自然会退兵。刘敏却认为,老百姓都在田里劳作,粮食都在田里,如果让敌人进来了,那大事就完了。于是,他带领部队和王平一起占据兴势,摆开许多旗帜,绵延一百多里。等到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赶来,魏军就撤退了,刘敏因为这次战功被封为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是江夏鄳县人,(鄳读作盲)。他从小没了爹娘,就跟着族父伯仁生活。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迎接伯仁,伯仁带着费祎一起到蜀地去读书。正好赶上刘备平定蜀地,费祎就留在蜀地了,他和汝南的许叔龙、南郡的董允齐名。
有一次许靖的儿子去世了,董允和费祎想一起去参加葬礼。董允跟父亲董和请车,董和派人给他一辆破旧的牛车。董允一脸为难的样子,费祎就主动上前帮忙,先上了车。到了葬礼现场,诸葛亮和其他很多达官贵人都来了,车辆都很少,董允还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而费祎却很轻松自在。拉车的人回来后,董和问他情况,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就对董允说:“我一直拿不准你和费祎谁更优秀,现在我明白了。”
刘备立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做了舍人,后来又升迁为庶子。刘禅继位后,费祎做了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来,很多官员都在几十里外迎接他,很多人的官位都比费祎高,但是诸葛亮却特意让费祎和他同乘一辆车,从此大家对费祎刮目相看。诸葛亮第一次从南方回来,就派费祎做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这个人很滑稽,说话没个正形,诸葛恪、羊衟等人才华横溢,辩论起来非常犀利,费祎说话温和有礼,有理有据地回答,最终孙权也没能难住他。孙权非常器重他,对费祎说:“你这样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成为蜀汉朝廷的栋梁之材,恐怕我不能经常见到你了。”费祎回蜀后,升任侍中。诸葛亮驻扎在汉中,请费祎做参军。因为费祎多次出使吴国,办事很称职。建兴八年,费祎升任中护军,后来又做了司马。
当时军师魏延和长史杨仪互相仇恨,每次一起坐在一起都会争吵,魏延甚至拔刀威胁杨仪,杨仪吓得哭泣不止。费祎经常到他们中间调解,劝说他们分开,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和杨仪才能各尽其用,这都是费祎从中调和的结果。诸葛亮死后,费祎做了后军师。不久,他接替蒋琬做了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陵,费祎升任大将军,主管尚书事务。
公元244年,魏国的军队驻扎在兴势,(诸葛)诞接到命令,率领大军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跑到诞那里,想和他下盘围棋。那时候,战报像飞一样地来来往往,士兵们穿着盔甲,准备出征,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是诞和来敏却专心致志地下着棋,脸上一点也不显出着急的样子。来敏说:“刚才我只是想试试你的为人!你确实是个可靠的人,一定能打败敌人的!”诞到了前线,敌人果然撤退了,他被封为成乡侯。 诞坚决推辞益州刺史的职位,但最后还是又担任了这个职务。诞在朝中的功劳和地位,几乎和(诸葛)诞相当。
公元248年,诞被派去驻守汉中。从诸葛亮到诞,虽然他们本人都在外地,但是关于赏罚、刑法等大事,都先要请示朝廷,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可见朝廷对他们的信任和倚重。十四年后的夏天,诞回到了成都。成都的一些算命先生说,成都的都城里没有宰相的位子,所以冬天他又调往汉寿驻扎。公元252年,朝廷命令诞开府建衙。公元253年年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魏国投降的人郭脩也在座。诞喝得酩酊大醉,结果被郭脩杀害了,死后被追谥为敬侯。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做了黄门侍郎;弟弟则娶了公主;他的大女儿还嫁给了太子司马璿做了太子妃。
姜维,字伯约,是天水冀县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和母亲一起生活。很喜欢学习郑玄的学说。后来做了郡里的上计掾,州里又把他征召去做从事。因为他父亲姜冏以前做过郡功曹,在羌族和戎族叛乱时,为了保护郡守而战死沙场,所以朝廷就给了姜维中郎的官职,让他参与本郡的军事事务。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当时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跟着一起去了。太守听说蜀军快到了,而且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他们都有二心,于是半夜逃跑了,躲到了上邽。姜维他们发现太守跑了,赶紧追赶,到了城门,城门却关上了,不让进。姜维他们只好一起回到冀县,冀县也不让他们进去。没办法,他们只好一起去找诸葛亮。正赶上马谡在街亭打败仗,诸葛亮撤兵,把西县一千多户人家以及姜维他们一起带回了成都,所以姜维就和母亲失散了。
诸葛亮把姜维招为仓曹掾,升任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时候姜维才二十七岁。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忠于职守,办事认真,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比起永南、季常这些人,他都要强。他可是凉州难得的人才啊!”诸葛亮还在信里说:“要先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对军事非常敏锐,既有胆量和正义感,又很懂兵法。这个人心里装着汉室江山,才能又超过其他人,应该把他好好教导军事,然后派他进宫,去拜见皇上。”后来姜维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十二年,诸葛亮去世了,姜维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路军队,还被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他跟着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升任大司马后,提拔姜维当他的司马,经常率领部分军队西进作战。六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十年,他又升任卫将军,和费祎大将军一起处理尚书事务。那一年,汶山平康的夷族叛乱,姜维率军平定了叛乱。他还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跟魏国的郭淮、夏侯霸等大将,在洮西打了一仗。胡王治无戴等率领部落投降,姜维把他们安顿好。十二年,朝廷给了姜维节度权,他又出兵西平,但没攻下来就回来了。姜维觉得自己熟悉西方的风俗习惯,又很有才能和武力,想联合羌族、胡人当自己的羽翼,认为从陇西往西的地盘,是可以夺取并控制的。他总是想发动大军大规模进攻,但费祎总是加以限制,不同意,所以他手里的兵力从来没超过一万人。
十六年春天,费祎去世了。夏天,姜维率领几万人马从石营出发,经过董亭,包围了南安,魏国的雍州刺史陈泰率军来解围,一直打到洛门,姜维因为粮草用尽,只好撤退。第二年,姜维被加封为督中外军事。他又出兵陇西,狄道的守将李简打开城门投降了。姜维接着包围了襄武,跟魏将徐质交战,斩杀敌军,大获全胜,魏军溃败。姜维乘胜追击,收复了不少地方,收回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十八年后,姜维又和车骑将军夏侯霸一起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军队死了好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包围了狄道城。魏国的征西将军陈泰率军来解围,姜维就退守钟题。
十九年春天,姜维被提升为大将军。他整顿军队,跟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会稽会合,结果胡济违背约定没来,所以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打败了,军队溃散,死伤惨重。百姓因此怨恨,陇西以西地区也骚乱不安,姜维向朝廷谢罪,请求降职。最后被任命为后将军,但仍然可以行使大将军的权力。
话说二十年前,魏国的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了,魏国调集关中兵力东去平叛。 这时候姜维想趁机攻打关中,就率领几万人马从骆谷出发,直奔长城。当时长城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但守军却很少,听说姜维来了,大家都吓得不轻。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分别从陇右赶来,都在长城布防。姜维则到达芒水,依山设营。司马望和邓艾在渭水边严密包围姜维,姜维多次挑战,他们都不应战。到了景耀元年,姜维听说诸葛诞战败了,就撤兵回成都,之后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一开始,先主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据点都部署重兵,用来抵御外敌,敌人要是来攻打,就让他们进不来。后来兴势之战的时候,王平抵挡曹爽,用的也是这个策略。姜维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他认为这种分散兵力防守各个据点的策略,虽然符合《周易》里“重门”的思想,但是只能抵御敌人,却得不到什么好处。不如这样,一旦敌人来犯,所有据点都收兵集中粮食,退守汉城和乐城,让敌人进不来,再在关口重兵把守,抵御敌人。如果发生战事,就让机动部队出击,伺机而动。敌人攻打关口攻不下来,野外又没有散落的粮食,千里运粮,自然会疲惫不堪。等到敌人撤退的时候,再从各个城池出兵,和机动部队一起合力攻击,这样就能彻底消灭敌人。于是,姜维就命令督汉中军事的胡济驻守汉寿,监军王含守卫乐城,护军蒋斌守卫汉城,还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都设置了据点防守。
五年,诸葛亮带着大家从汉中和侯和出发,结果被邓艾打败了,退回沓中。诸葛亮本来就是客居他乡,依靠国家,多年征战,却没啥功劳,而宫里宦官黄皓之流专权,右大将军阎宇跟黄皓勾结,黄皓暗地里想废掉诸葛亮扶持阎宇上位。诸葛亮也怀疑这事儿。所以他自己也挺害怕的,就不回成都了。
六年,诸葛亮给后主上奏说:“听说钟会带兵在关中,想进攻,应该同时派张翼、廖化带兵分别守卫阳安关和阴平桥,以防万一。”黄皓却信那些神棍巫师的话,说敌人不会主动来攻,就劝后主别管这事儿,其他大臣都不知道。等到钟会要攻打骆谷,邓艾要攻打沓中,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去沓中支援诸葛亮,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去阳安关支援。等到他们到了阴平,听说魏将诸葛绪要攻打建威,就停下来等着。一个月后,诸葛亮被邓艾打败了,退回阴平。钟会包围了汉寿和乐城,又派别的将领去攻打关口,蒋舒打开城门投降了,傅佥拼死抵抗战死了。钟会攻打乐城,攻不下来,听说关口失守了,就长驱直入。张翼、董厥刚到汉寿,诸葛亮和廖化也放弃阴平撤退,正好跟张翼、董厥汇合,一起退守剑阁抵抗钟会。钟会给诸葛亮写信说:“您公侯之位,文武双全,有着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功劳遍及巴蜀,名扬华夏,远近都敬仰您的大名。想起以前,我们曾一起共事,就像吴起、郑乔那样,能互相理解。”诸葛亮没回信,摆开阵势坚守险要地势。钟会攻打不下,粮草运输又远,打算撤兵了。
而邓艾从阴平走景谷道偷袭,结果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后主向邓艾投降,邓艾很快占领了成都。诸葛亮他们刚开始听说诸葛瞻战败了,有人说后主想坚守成都,有人说想逃到东吴,有人说想逃到南边的建宁,于是诸葛亮他们就带兵从广汉、郪道去探明虚实。后来接到后主的命令,就放下武器,去涪城向钟会投降。将士们都很生气,拔刀砍石头。
好家伙,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刘禅对姜维他们这些人可好了,把之前诸葛亮交给他们的印章和官印都还给了他们。刘禅和姜维那是形影不离,走到一起,坐在一起。刘禅还跟长史杜预说:“要论姜伯约(姜维的字)在中原的名气,那些什么公休、太初根本比不上他!” 后来,刘禅被邓艾给忽悠了,邓艾坐着囚车来请刘禅去成都,刘禅就顺势带着姜维他们一起去了成都,自称益州牧造反了。他还想给姜维五万人马,让他当先锋呢!结果魏国的将士们气坏了,直接把刘禅和姜维都给杀了,姜维的家人也被一起处死了。
郤正写文章评价姜维说:“姜伯约担任上将军,位高权重,可他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钱财一点也不多,家里连个妾都没有,后院也没有什么歌舞之类的享乐,衣服穿得够用就行,坐骑也只够用,吃饭也节制得很,不奢侈也不吝啬,朝廷发的钱也花得干干净净;仔细想想他为什么这样,不是为了装清高,也不是故意克制自己,而是他觉得这样就足够了,根本不在乎多要。很多人评价历史人物,总是夸奖成功的,贬低失败的,抬高这个,打压那个,都觉得姜维最终失败身死族灭,所以就贬低他,不再深入研究,这跟《春秋》里褒贬人物的道理不一样啊!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节俭,那可是当时的一代楷模啊!”
姜维以前跟着诸葛亮去蜀地的时候,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当上了金吾,梁虔做了大长秋,这些人都在蜀汉灭亡之前就死了。
最后总结一下:蒋琬做事稳重有威望,费祎为人宽厚仁爱,他们都继承了诸葛亮的策略,按部就班,没怎么变动,所以边境安宁,国家统一,但是他们还是没完全做好治理国家的小事,保持国家安定的道理。姜维虽然文武双全,一心想立功建业,但是他过于依赖军队,决策也不够周全,最终导致了身死国灭的下场。老子说过:“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要轻柔细致。”更何况是小小的蜀汉,怎么能屡次被扰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