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字曜卿,是陈郡扶乐人。他爹袁滂,当过汉朝的司徒。那时候很多官二代都蛮横无理,但袁涣为人清静,做事特别讲究礼仪。后来郡里让他当功曹,那些坏官吏一听都自己跑了。之后他又被征召到公府做事,参加考试得了高分,升了侍御史。 后来有人让他去当谯县县令,他没去。刘备当豫州牧的时候,还推荐过袁涣当人才呢。

后来,袁涣躲避战乱去了江淮一带,被袁术给招揽过去了。袁术有事没事就问他意见,袁涣总是直言不讳,袁术虽然心里不服气,但也不敢怠慢他。过了一阵子,吕布打败了袁术,袁涣跟着袁术一起去了,结果被吕布给扣下了。吕布一开始跟刘备关系挺好,后来闹翻了。吕布想让袁涣写信骂刘备,袁涣不同意,吕布三番五次地逼他,他还是不肯。吕布火大了,拿刀架在他脖子上说:“写就让你活,不写就杀了你!”袁涣脸色都没变,笑着说:“我听说只有道德才能让人感到羞耻,没听说过骂人能让人羞耻的。如果刘备真是个君子,他肯定不会在乎将军你的话;如果他是小人,那他就会领会将军你的意思,这样羞耻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刘备。再说,我以后说不定还会为刘备做事,就像今天为将军做事一样,如果我走了以后再骂将军,合适吗?”吕布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作罢了。

吕布死了以后,袁涣回到了曹操身边。袁涣对曹操说:“战争是件很凶险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要用道德来激励士兵,用仁义来号召他们,还要安抚百姓,消除祸害。这样才能和他们同生共死。自打天下大乱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老百姓巴不得天下太平,比吊在半空中还要着急,可为什么战乱还没停呢?是不是因为政治出了问题?我听说明君善于拯救天下,所以天下乱了就用正义来统一,世道虚伪就用朴实来镇压;时代不同,事情变化,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一样,不能不仔细观察。制度的损益,这是古今不必相同的地方。但是,如果能兼爱天下,最终回归正道,即使是用武力平定叛乱,最终也要用德治来巩固,这才是历代帝王不变的道理啊!您英明神武,超脱世俗,古代那些能得到百姓拥护的君主,您都努力学习了;那些失去民心的君主,您也都引以为戒了。全国上下都依靠您,才能免于战乱的灾祸,但是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只有您能教化他们,那天下就幸甚了!”曹操非常赞同他的话,就封他做了沛南部都尉。

那时候政府刚招募百姓开垦屯田,老百姓都不乐意,很多人逃跑了。涣就劝太祖说:“老百姓都喜欢安居乐业,不喜欢搬来搬去,一下子改变他们的想法很难,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强迫他们。愿意干的就让他们干,不愿意干的别勉强。”太祖听了他的话,百姓们都很高兴。后来涣被提升为梁州刺史。

涣经常告诫各县的官员:“一定要照顾好孤寡老人和高龄人士,表彰那些孝子贤妇。俗话说得好,‘世道太平的时候礼仪就繁琐,世道混乱的时候礼仪就简化’,这全在于权衡。现在虽然局势动荡,难以用礼仪教化百姓,但我们应该尽力而为。”他做官注重教化,总是慎重考虑后再行动,表面温和,内心却能果断决断。后来他因为生病辞官了,百姓们都很怀念他。之后他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他前后得到很多赏赐,都分发给了别人,家里什么也没留下。生活困窘的时候,就向别人借点钱花,从不炫耀自己的清廉,但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魏国刚建立的时候,他担任郎中令,代理御史大夫的职务。涣对太祖说:“现在天下的大乱已经平定了,应该文治武功并用,才能长治久安。我认为可以广泛收集书籍,弘扬先圣的教诲,改变百姓的思想观念,让全国上下都向善,这样即使边远地区不服从,也可以用文德来感化他们。”太祖很欣赏他的意见。

当时有传言说刘备死了,大臣们都纷纷祝贺;而涣因为以前曾为刘备举荐过官员,所以他一个人没祝贺。他在官场上干了几年就去世了,太祖为此流泪不止,赏赐了他家两千斛粮食,还特意吩咐说:“用太仓一千斛粮食赏赐郎中令的家属”,“用垣下(宫墙下)一千斛粮食赏赐曜卿的家属”,别人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后来太祖解释说:“用太仓的粮食,是按照官府的规定;用垣下的粮食,是因为私人的情谊。” 皇帝还听说涣以前拒绝过吕布的事,就问涣的弟弟敏:“涣是勇敢还是胆小?”敏回答说:“涣表面看起来温和柔顺,但是关键时刻,面对危险,即使是古代的猛将贲育也比不上他。”涣的儿子侃,也像他父亲一样清廉正直,继承了父亲的作风,后来官至郡守尚书。

一开始啊,王涣他弟弟王霸,还有王公恪,都很有本事,很厉害。王涣一开始当的是大司农,跟同郡的何夔一样,当时都挺有名的。 王霸的儿子王亮,何夔的儿子何曾,跟王侃关系特别好,都是朋友。王亮为人正直,有学问,有操守,特别看不惯何晏、邓飏那伙人,还写文章批评他们呢,后来官做到河南尹、尚书这么大的官。王霸另一个弟弟王徽,为人清高,很有儒雅之风。后来天下大乱,他就躲到交州去了,朝廷司徒府请他去做官,他都没去。王徽他弟弟王敏,武艺高强,还擅长水利工程方面的事儿,做到河堤谒者这个官职。

总之,王家兄弟几个,个个都不简单,各有各的本事和成就。有做大官的,有清高隐退的,还有专长水利的,真是人才济济啊!

张范,字公仪,是河南修武人。他爷爷张歆做过汉朝的司徒,他爸爸张延做过太尉。当时的大佬袁隗想把女儿嫁给他,张范都婉拒了。他性格特别淡定,喜欢清静的生活,对名利完全不在乎,所以那些官职征召他都没去。他弟弟张承,字公先,也很有名,因为为人正直被征召为议郎,后来升迁为伊阙都尉。

董卓造反了,张承想联合大家一起讨伐董卓。他弟弟张昭当时是议郎,正好从长安回来,就劝他说:“现在想杀董卓,咱们人少势弱,而且这仗打起来,都是些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士兵没经过训练,武器装备也不行,很难成功。董卓虽然兵强马壮,但做事不讲道理,肯定长久不了。不如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等待时机,再图大事。”张承听了他弟弟的话,就辞官回家,和哥哥张范一起逃难去了扬州。

袁术很隆重地邀请他们,张范就说自己生病了不去,袁术也没勉强。袁术后来又派人请张承见面,问他:“以前周朝衰落的时候,出现了桓公、文公这样的霸主;秦朝失去民心后,汉朝取而代之。我现在地盘大,人又多,想效仿齐桓公,像刘邦那样称霸天下,你觉得怎么样?”张承回答说:“关键在于德行,不在于实力强弱。只要能用仁义道德来统一全国,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能成就霸业,这没什么难的。如果只是盲目模仿,不顾时机地起兵,最终会被天下人抛弃,谁又能帮你成功呢?”袁术听了很不高兴。

那时候,曹操正准备攻打冀州,袁术又问张承:“现在曹操想用几千残兵败将去对抗十万大军,这简直是自不量力!你怎么看?”张承说:“汉朝虽然衰弱了,但天命还没改变,现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算对手有百万大军,也能战胜!”袁术脸色很难看,张承就离开了。

话说曹操攻下冀州后,派人去请范滂出来做官。范滂因为生病,就留在彭城没去,只派了个手下人去见曹操。曹操很欣赏他,直接给他封了个谏议大夫的官职。 后来,范滂的儿子范陵和那个手下人的儿子张戬,被山东的贼寇给抓走了。范滂亲自跑到贼寇那里去求他们放人。贼寇把范陵放了。范滂谢了贼寇说:“各位已经很够意思了,把我的儿子放回来了。虽然为人父母的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可怜张戬年纪还小,不如你们把我的儿子留下,把张戬放了吧。”贼寇被他的行为感动了,就把张戬也放了。

后来曹操从荆州打仗回来,范滂终于有机会在陈地拜见了他。曹操任命他为议郎,还让他参与丞相的军事决策,非常尊重他。 曹操每次带兵打仗,总是让范滂和邴原留下来,和太子一起留守后方。曹操还特意跟曹丕说:“以后做事一定要跟这两个人商量。” 曹丕对范滂父子俩那是相当尊重,就跟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范滂为人非常仁义,经常救济贫困的人,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城里城外孤寡无依的人,都投奔到他那里。别人送礼给他,他从来不收,最后走的时候,都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建安十七年,范滂去世了。

魏国建立后,张戬被任命为丞相参军祭酒,兼任赵郡太守,他治理的地方政绩显著。后来曹操要带兵去打仗,征召张戬担任军事参谋,到了长安,张戬就病死了。

凉茂,字伯方,是山阳昌邑人。从小就爱学习,讨论问题总是根据经典著作,来判断是非对错。曹操把他招来当司空掾,考核成绩很高,后来补任侍御史。那时候泰山地区盗贼很多,就派凉茂去当泰山太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上千户人家背着东西来投奔他。

后来凉茂又调任乐浪太守。公孙度占据辽东,私自扣留凉茂,不让他去上任,但是凉茂始终没有屈服。公孙度对凉茂和其他将领说:“听说曹操远征在外,邺城没有防备,我现在想带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接打邺城,谁能抵挡?”其他的将领都说:“可以。”公孙度又看着凉茂问:“你认为怎么样?”凉茂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国家都快亡了,将军您却带着十万大军,安安稳稳地坐看成败,这符合做臣子的道理吗!曹操为了国家安危,为了百姓的痛苦,率领义兵为天下讨伐残暴的贼人,功劳很大,品德高尚,可以说是没有第二个人了。因为天下刚平定,百姓刚安定下来,所以暂时没有追究将军您的罪过!可是将军您却想要带兵西进,那么存亡的结局,很快就能见分晓。将军您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其他的将领听了凉茂的话,都很震惊。过了很久,公孙度说:“凉君说的对。”后来凉茂被征召,先后担任魏郡太守、甘陵相,走到哪里都有政绩。曹丕当了五官将,选拔凉茂当他的长史,后来又升任左军师。魏国刚建立的时候,凉茂升任尚书仆射,后来又当了中尉奉常。曹丕在东宫的时候,凉茂再次担任太子太傅,曹丕对他非常尊敬。凉茂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国渊,字子尼,是乐安盖县人。他拜郑玄为老师学习。后来,他和邴原、管宁等人一起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辽东。等战乱平息后回到家乡,曹操任命他当司空掾属。国渊在朝堂上议事,总是直言不讳,态度严肃认真,私底下也没有什么徇私舞弊的行为。

曹操想要大规模发展屯田,就让国渊负责这件事。国渊多次提出改进意见,认真考察土地情况,安置百姓,规划人口和官员数量,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五年之内,粮仓就堆满了粮食,老百姓都积极努力,欣欣向荣。曹操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负责留守后方事务。河间地区田银、苏伯造反,叛军被平定后,还有不少余党。国渊认为他们并非主犯,请求不要处死他们。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保全了一千多人性命。

以前打仗的战报,常常把战果夸大十倍报上去。但国渊上报河间战役斩获的首级数目时,却如实上报。曹操问他原因,国渊回答说:“对外征讨敌人,夸大战果是为了显示武功,也是为了安抚百姓。但河间在我们的境内,田银等人叛乱,即使我们取得了胜利,我也觉得很耻辱。”曹操非常高兴,提拔他做了魏郡太守。

那时候有人写匿名信诽谤他,曹操很生气,一定要查出写信的人。国渊请求留下信件,不要张扬出去。那封信里大量引用了《二京赋》,国渊就吩咐功曹说:“咱们魏郡这么大,现在又靠近都城,可是读书人却很少。你们挑选一些年轻有为的,想办法让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就选了三个人,临走前国渊还特意召见他们,教导说:“你们的学问还不够,《二京赋》是博大精深的著作,世人很少重视,精通的人也不多,你们可以去找能读懂的人学习。”他还暗中指点他们调查的方向。十天后,他们找到了能读懂《二京赋》的人,就去学习了。然后,官吏们请求他们写一篇类似的信件,比对之后,发现笔迹与匿名信完全一致。于是,他们抓捕了写信的人,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国渊因此被提升为太仆。

国渊在担任列卿期间,生活俭朴,吃粗布衣衫,粗茶淡饭,把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勤俭为本,最终以清廉的形象去世。

田畴,字子泰,是河北无终人。他喜欢读书,擅长击剑。初平元年,天下大乱,董卓把皇帝迁到了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说:“奸臣作乱,朝廷动荡不安,天下人心惶惶,没有几个人有坚定信念。我身为皇室宗亲,老臣,不能跟那些人同流合污。现在我想奉命去朝廷效忠,但找不到一个不会辱使命的人啊!”大家一起商量,都说:“田畴虽然年轻,但大家都说他很优秀。”田畴当时才二十二岁。刘虞就隆重地邀请田畴见面,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做从事,还给他配了车马。

将要出发时,田畴说:“现在道路被堵死了,到处都是强盗土匪,我如果穿着官服去,目标太明显了。我想私下前往,只要能顺利到达就行。”刘虞同意了。田畴就回家,自己挑选了家里的仆人和一些年轻力壮、愿意跟着他去的二十名骑兵一起出发。刘虞亲自送他们到城外。走了之后,田畴改变路线,从西关出塞,沿着北山,直奔朔方,走小路,终于到了长安,向朝廷报告了情况。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田畴认为天子现在正处在危难之中,不应该接受这样的荣誉,就坚决推辞不受。朝廷很欣赏他的高风亮节,三府都来征召他,他都没接受。

汇报完情况后,田畴赶紧返回,还没到幽州,就听说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了。田畴到达后,去祭拜了刘虞的墓,陈述了事情经过,痛哭而归。公孙瓒听说后,非常生气,下令捉拿田畴,质问他:“你为什么去哭刘虞的墓,却不把奏章给我?”田畴回答说:“汉室衰败,人心各异,只有刘公始终忠心耿耿。我奏章的内容,对将军您来说可能不太好听,恐怕您不愿意听,所以我没呈递。况且将军您正在为自己的私利而大动干戈,已经杀害了无辜的君主,又残害了忠义之臣,如果您继续这样下去,燕赵地区的百姓都会投海自尽,哪里还会有人跟随您呢!”公孙瓒被他的气概所折服,没有杀他,但是把他关押在军营里,禁止他的朋友们和他联系。

有人劝公孙瓒说:“田畴是位义士,您不尊重他,反而囚禁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公孙瓒这才释放了田畴。

话说这北归的张畴,带着好几百个族人和跟随他的人,在地上洒扫一番,然后立下誓言说:“君王的仇还没报,我哪能活在这个世上!” 于是他们就跑到徐无山中,找了个地势险要、开阔的地方住了下来,张畴自己亲自耕田,供养父母。 老百姓都纷纷投奔他,几年时间就聚集了五千多户人家。

张畴就跟这些父老乡亲们说:“各位,你们不嫌弃我张畴能力不足,不远千里来投奔我,这很好。可是咱们现在这么多人,分散在各个村落,长此以往肯定不安稳,不如咱们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来统领大家,怎么样?” 大家都说:“好!” 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张畴当领袖。

张畴接着说:“咱们来这里,可不是为了苟且偷安,而是要图谋大事,报仇雪恨!我担心的是,咱们还没完成目标,就有人因为小事互相争斗,图一时痛快,却缺乏长远考虑。我有一些粗浅的办法,想跟大家一起实行,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家都说:“可以!” 于是张畴就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家,比如禁止互相残杀、抢劫、打架等等,违反了就要受罚,严重的甚至要处死,总共制定了二十多条。他还制定了婚嫁的礼仪,兴办学校,教授文化知识,把大家组织起来,大家都很满意,社会风气变得很好,路上连东西都不用捡了。

北方的各个部落都敬畏他的威信,乌丸、鲜卑都派使者来进贡。张畴都一一接纳,并劝他们不要再当强盗。袁绍多次派人来招降他,甚至还给他送来将军印,想让他安定下来,都被张畴拒绝了。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邀请他,张畴仍然没有答应。

话说以前,乌丸人经常作乱,杀害了不少官吏,有人想讨伐他们,但实力不够。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还没到地方,就先派人去请郭嘉。又让田豫去给他通个气。郭嘉赶紧让手下人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手下人纳闷地说:“以前袁绍那么看重您,五次派人来请您,您都没答应,现在曹操派人一来,您就好像很着急似的,这是为什么啊?”郭嘉笑着说:“这可不是你们能理解的。”于是,他就跟着使者去了曹操的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还被曹操召见,一起商量军务。第二天,曹操下令说:“田子泰这个人,不适合当官。”然后,他推荐郭嘉担任茂才,并任命他为蓚令,但郭嘉没去上任,而是跟随着大军来到了无终。

当时正值盛夏,又是雨季,靠近海边的地势低洼,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通行,乌丸人还堵住了交通要道,大军寸步难行。曹操为此很着急,就问郭嘉怎么办。郭嘉说:“这条路,每年夏秋季节都会发大水,水浅了车马过不去,水深了船也开不进去,这路不好走,已经很久了。以前北平郡的治所设在平冈,路经卢龙,到达柳城;从建武年间开始,这条路就毁坏了,断绝了将近两百年,但还是有一条小路可以走。现在乌丸人以为我们的主力部队要从无终进攻,进不去又退不回来,肯定放松警惕。如果我们悄悄地撤兵,从卢龙口翻过白檀山,抄他们的后路,走的是近路,他们毫无防备,蹋顿的首级,不战而可得!”曹操说:“好!”于是,他下令撤兵,并在路边水边立起大木牌,写着:“现在是盛夏,道路不通,等到秋冬再进攻。”乌丸的侦察兵看见了,真的以为曹军撤退了。

曹操让郭嘉带领队伍做向导,翻越徐无山,经过卢龙,经过平冈,登上白狼堆,距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路,乌丸人这才惊觉。乌丸单于亲自带兵迎战,曹操与他们交战,大获全胜,追击溃逃的敌人,一直追到了柳城。大军凯旋回塞,论功行赏,封郭嘉为亭侯,食邑五百户。郭嘉认为自己一开始是躲避战乱,带领大家逃难,并没有什么立功的志向,反而因此得到了好处,这并不是他的本意,所以他坚决推辞。曹操了解他的心思,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有勉强他。

在辽东,斩杀了袁尚的头,曹操下令说:“三军之中,谁敢哭他,就斩谁!”田畴曾经被袁尚招揽过,但他还是去祭奠了袁尚。曹操对此也不过问。田畴把他的家人和三百多宗族亲属都安置在邺城。曹操赏赐田畴车马、粮食和布帛,田畴都分给了他的宗族和老朋友们。

从荆州征战回来后,曹操想起田畴的功劳很大,很优秀,后悔以前听信了田畴的推辞,说:“这是成就了一个人的志向,却损害了王法的法度啊!”于是又恢复了田畴以前的爵位。田畴上书陈述自己的忠诚,以死来发誓。曹操不听,想拉他起来拜官,几次三番,田畴始终不肯接受。有人弹劾田畴为人孤傲,违背常理,只顾小节,应该免官处罚。曹操很重视这件事,犹豫了很久。

于是让太子和大臣们广泛讨论,太子认为田畴就像子文辞官,申胥拒绝赏赐一样,不应该剥夺他的爵位,应该表彰他的节操。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应该听从田畴的意思。曹操还想封他为侯。田畴和夏侯惇关系很好,曹操对夏侯惇说:“你去用情理劝劝他,就说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告诉他我的意思。”夏侯惇去田畴那里住了一宿,就像曹操嘱咐的那样。田畴猜到了曹操的意思,就没有再说话。夏侯惇临走时,拍了拍田畴的背说:“田君,主公对您一片好意,您怎么能不顾及呢!”

田畴回答说:“您这话说得太过了!我田畴是个背信弃义、逃亡的人,蒙受恩典活了下来,已经是万幸了。怎么能拿卢龙塞的防务去换取赏赐和爵位呢?就算国家私下里恩待我,我心里也问心无愧吗?将军您了解我,还这样劝我,如果实在不行,我情愿效死,在您面前自刎!”话没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夏侯惇把田畴的话都告诉了曹操。曹操长叹一声,知道不能强求田畴了,于是就拜田畴为议郎。田畴四十六岁去世,他的儿子也早早去世了。文帝即位后,非常敬重田畴的品德和义气,赐给田畴的曾孙关内侯的爵位,让他继承爵位。

王脩,字叔治,是山东营陵人。七岁的时候就没了妈妈。他妈妈是在社日那天去世的,第二年邻里过社日,王脩想起妈妈,特别伤心难过。邻居们听说后,就取消了社日活动。

二十岁的时候,他去南阳游学,住在张奉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病了,没人去看望他们,王脩主动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初平年间,北海太守孔融把他召来当主簿,后来又让他去高密当县令。高密有个孙家,势力很大,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家里人经常犯法。一次,有人抢劫,贼人躲进了孙家,官府的人抓不住他们。王脩带着官兵和百姓把孙家围了起来,孙家人抵抗,官兵百姓都害怕不敢靠近。王脩命令大家说:“谁敢不进攻,就和贼人同罪!”孙家人害怕了,这才把贼人交出来。从此以后,那些豪强都老实了。

后来有人推荐王脩当孝廉,但他推辞说应该让邴原当,孔融不同意。当时天下大乱,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没过多久,郡里有人造反。王脩听说孔融有危险,连夜赶去救他。叛贼刚开始起事,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险来救我的,只有王脩了!”话还没说完,王脩就到了。孔融又任命他当功曹。当时胶东有很多盗贼,孔融又派王脩去胶东当县令。胶东有个地头蛇叫公沙卢宗,他挖了壕沟据守,不肯听从调遣。王脩只带了几个骑兵,直接冲进他家,杀了卢氏兄弟,公沙家的人吓得不敢动弹。王脩安抚了其他人,从此盗贼少了许多。每次孔融有危险,即使王脩已经退休在家,也一定会赶来帮忙。孔融总是靠王脩才能化险为夷。

袁谭在青州当官的时候,聘请王修当他的治中从事。当时有个叫刘献的别驾老是背后说王修坏话。后来刘献犯了死罪,王修为他辩护,结果刘献免于一死。这事儿让大家更佩服王修了。后来袁绍又让王修去当即墨县令,之后又回到袁谭身边当别驾。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之间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军队打败了,王修就带着官吏和百姓去救袁谭。袁谭高兴地说:“能保住我的军队,全靠王别驾啊!”

袁谭战败后,刘询在漯阴起兵,好多城都响应他。袁谭唉声叹气地说:“现在全州的人都背叛我了,难道是我不够好吗?”王修说:“东莱太守管统虽然在海边,这个人不会反,他一定会来投奔你的。”十多天后,管统果然抛弃妻儿来投奔袁谭,他的妻儿被敌人杀害了,袁谭后来任命管统为乐安太守。袁谭又想攻打袁尚,王修劝他说:“兄弟之间互相攻击,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袁谭不太高兴,但也知道王修一片忠心。后来又问王修:“怎么办?”王修说:“兄弟就像人的左右手,一个人要打架却砍掉了自己的右手,还说‘我一定能赢’,这可能吗?抛弃兄弟而不亲近,天下还有谁会亲近你呢!现在肯定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想从中获利,希望您能堵上耳朵别听他们的。如果杀了几个奸臣,兄弟和好,就能抵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了。”袁谭没听他的,结果和袁尚打了起来,向曹操求救。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袁谭又叛乱,曹操就带兵攻打袁谭在南皮的军队。王修当时在乐安运送粮草,听说袁谭危急,就带着手下兵和几十个从事赶去救援。到了高密,听说袁谭死了,王修下马痛哭:“我的主公没了,我还能去哪儿呢?”于是他就去见曹操,请求收敛袁谭的尸体。曹操想看看王修的决心,没说话。王修又说:“我受了袁氏的大恩,如果能收敛袁谭的尸体,然后我再受死,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曹操很欣赏他的忠义,就答应了。让王修当督军粮官,回到乐安。袁谭战败后,很多城都投降了,只有管统在乐安没听从命令。曹操让王修去取管统的首级,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忠臣,就解开他的绳子,让他去见曹操。曹操很高兴,就赦免了他。

袁氏家族当政时比较宽松,当官的都积累了很多财富。曹操攻破邺城后,抄了审配等人家,抄到的钱财数以万计。攻破南皮后,查抄王修的家,粮食不到十斛,却有几百卷书。曹操感叹道:“士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礼聘他为司空掾,担任司金中郎将,后来升迁为魏郡太守。他当官清正廉洁,压制强势,扶持弱势,赏罚分明,百姓都称赞他。魏国建立后,他当了大司农郎中令。曹操想实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王修被调到奉尚任职。之后严才叛乱,带着几十个同伙攻打掖门。王修听说后,还没来得及坐车,就带着官属步行赶到宫门。曹操在铜爵台上看见他,说:“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修说:“以前京城有变乱,九卿都躲在各自的府里。”王修说:“吃着朝廷的俸禄,怎么能躲避灾难呢?躲在府里是旧规矩,不是遇到危险应该做的。”不久,王修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王修年轻时认识高柔,少年时就看出王基有才能,他们后来都成就非凡,世人都称赞王修识人。

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年轻的时候,他和管宁一起因为品德高尚而闻名,州府的征召他都没接受。黄巾起义爆发后,邴原带着家人逃到海边,住在郁洲山上。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他举荐邴原有才能。但邴原觉得黄巾军势力正盛,于是就去了辽东,他和同郡的刘政一起,都以勇敢有谋略而闻名。辽东太守公孙度很害怕他们,想要杀掉他们,还把他们家人都抓了起来,只有刘政逃脱了。公孙度告诉各县:“谁敢藏匿刘政,就和他同罪!”刘政情况危急,就去找邴原,邴原把他藏匿了一个多月。这时东莱太史慈正好要回家,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他。后来,邴原对公孙度说:“将军以前想杀刘政,是因为把他当成自己的敌人。现在刘政已经走了,您的敌人不就不存在了吗?”公孙度说:“是的。”邴原说:“将军害怕刘政,是因为他聪明。现在刘政已经逃脱了,他的才能将被用到别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抓他的家人呢?不如赦免他们,别留下怨恨。”公孙度于是就释放了刘政的家人。邴原还资助刘政一家,让他们都回到了家乡。邴原在辽东期间,一年内有数百户人家回到他原来的住处,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教授声朗朗不断。

后来邴原回到了家乡,曹操任命他为司空掾。邴原的女儿早逝,这时曹操的儿子仓舒也去世了,曹操想让两人合葬,邴原推辞说:“合葬,不合礼制。我之所以能得到您的器重,您之所以重用我,是因为我能遵守典章制度而不改变。如果我听从您的命令,那就是庸俗之辈了,您又怎么看得上我呢?”曹操于是作罢,改任命他为丞相征事。崔琰担任东曹掾,上书推荐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都是品德高尚,志向忠诚正直的人,他们清廉正直足以教化风俗,坚贞不屈足以成就大事,是国家的珍宝,如同龙的爪子,凤的翅膀。提拔重用他们,不仁之人就会远离。”邴原后来代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如果不是公务,不出门。曹操征讨孙吴时,邴原随军出征,最后去世。

此后,大鸿胪钜鹿张泰、河南尹扶风庞迪因为清廉贤德而闻名;永宁太仆东郡张阁因为为人简朴质朴而知名。

管宁,字幼安,是北海朱虚人。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的亲戚朋友都很同情他孤苦贫穷,纷纷送给他钱财,但他全都谢绝了,说这些钱应该用来料理父亲的后事。他个子很高,大概八尺左右,长得眉清目秀。他和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到外地去求学,并且都很尊敬陈仲弓。

天下大乱的时候,听说公孙度在海外实行仁政,于是管宁就和邴原、平原人王烈等人一起去了辽东。公孙度特意空出官邸来等候他们。他们到了之后,拜见了公孙度,然后就住在山谷里。当时很多避难的人住在郡的南边,而管宁却住在北边,表明自己没有改变志向的意思,后来渐渐地,人们都来投奔他了。曹操当了司空,想征召管宁,但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坚决反对,不让管宁来。

王烈,字彦方,当时的名气比邴原、管宁还要大。他辞去了公孙度长史的官职,去做生意,认为做生意会玷污自己的名声。曹操任命他做丞相掾,去征召他办事,但他还没到任,就死在了海外。

少安老家挺平静的,客人也都回去了,就他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好像要在那儿住一辈子似的。公元221年,朝廷下令让大臣们推荐品德高尚的人,司徒华歆就推荐了少安。文帝即位后,召见少安,少安就带着家人坐船回老家了,公孙恭还送他们到郊外,还送了不少东西。少安回老家的时候,路上度、康、恭这些人送的礼物,他都收下了,藏了起来。等过了海之后,他又把这些礼物全还了回去。朝廷任命他做太中大夫,但他坚决不接受。

明帝即位后,太尉华歆主动辞职,推荐少安接任。然后朝廷就下了一道圣旨,说:“太中大夫管宁啊,你热爱道德,精通六艺,为人清廉,足以比肩古代圣贤,你的清白正直也堪为当世楷模。以前天下不太平,你出海隐居,魏国建立后,你又带着家人回来,这真是应了龙潜升天的说法,也体现了圣贤处世之道。从黄初年间开始,朕多次下诏征召你,你却总是推辞,一直没来。难道朝廷的政务和你的人生追求格格不入?你难道真的想永远安乐地住在山林里,再也不回来了吗?姬公那么圣明,年纪大了也不放下修养,连鸟叫声都听不见了。秦穆公那么贤明,还想着去问问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何况朕德行浅薄,怎么能不想听听你的教诲呢!现在任命你为光禄勋。君臣之道是礼仪的大伦,不能废弃。希望你尽快来上任,完成朕的心愿!” 又给青州刺史下令说:“管宁抱着道义,怀着贞操,隐居在海边,朕多次派人去请他,他都不来,一直待在老家,高尚得很。虽然他保持着隐士的节操,但违抗了朝廷的命令,让我一直盼着他,这算怎么回事?他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就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难道古人就没有改变主意为百姓做贡献的吗?时间一天天过去,你到底想怎么样?孔子说过:‘如果不是这些人,我跟谁在一起呢?’ 你马上派人用礼节送他来朝廷,给他配备好车马、随从、卧具、沿途的伙食,出发前要先向朝廷报告。”

少安写了一封奏章,说:“我一个海边的小老百姓,种田为生,没做过什么官,却蒙受了朝廷这么大的恩典。陛下继承了先帝的伟业,德行比肩三皇,教化遍及天下。我享受了朝廷这么久的恩惠,却一直没能报答您的恩情。我身体不好,病得很厉害,违抗了朝廷的命令,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去年十一月接到朝廷的征召令,今年八月又接到诏书,还赐给我车马、衣服、卧具,用最高的礼节送我进京,朝廷的恩典太多了,我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我想向陛下说明我的情况,表达我的忠心,但诏书却很严厉,不让我多说什么,所以一直憋到现在。我本以为天恩浩荡,恩情也有个限度,没想到朝廷的恩典却越来越大。今年二月,我又接到朝廷的诏书,再次赐给我车马、衣服,还派别驾从事和郡功曹用礼节送我进京,还特地给我写了圣旨,任命我为光禄勋,陛下谦虚谨慎,还举了周秦两代的例子,说明要谦虚谨慎,以民为本。我接到圣旨的那天,吓得魂不守舍,不知如何是好。我仔细反省自己,我既没有园绮那样的功劳,却享受了坐车的殊荣;我没有窦融那样的功勋,却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我能力有限,却承担了重任,我年老体弱,却得到了九卿的高位,我担心会像朱博那样招来灾祸。而且我的病越来越重,无法上路赴任。我渴望来到朝廷,却只能在宫门外徘徊,特此上书陈述我的情况,恳请陛下开恩,允许我留在家里,不要让我死在半路上。”

从黄初年间到青龙年间,朝廷一直派人征召他,每年八月还送给他牛酒。朝廷还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坚持节操,还是真的病重了?”程喜回答说:“管宁的族人管贡在州里做官,和管宁是邻居,我经常派人去打听他的情况。管贡说:‘管宁平时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布衣布裤,天气冷了就多穿点,天气热了就少穿点,进进出出,都能自己拄着拐杖走,不用人扶。每逢祭祀,他都亲自去,还换上好衣服,戴上棉帽子。他以前在辽东穿的单衣,现在都还在。他祭祀的时候,会亲自准备祭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不认识母亲的样子,祭祀的时候,他会特别敬酒,然后哭泣。他家离水边七八十步远,夏天的时候,他还会去水里洗洗手脚,看看花园。’我认为管宁之前推辞的原因,是因为他年纪大了,精力衰退,所以才待在家里,他一直很谦虚。管宁想保持自己的节操,并不是为了高傲自居。”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向皇帝推荐管宁,他们上奏说:

我们听说,龙凤只有在应运而生的时机才会显现,明智的人才也会在合适的时机才有所作为。就像鸾鸟和鷟鸟在岐山鸣叫,预示着周朝的兴盛一样;就像汉朝的四位高士辅佐汉帝,使得汉朝国泰民安一样。我们发现太中大夫管宁先生,他秉承天地阴阳和谐之气,具备九种美德的纯正和美好,他品德高尚,为人清廉,淡泊名利,与道家思想相通;他喜爱黄老之学,钻研六艺,深入学习,探究其精髓,将古今学问融会贯通于胸怀,掌握着道德的精要。中平年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纲纪崩坏。于是管宁先生避开战乱,乘着木筏渡海,在辽东隐居了三十多年。“乾之姤”卦象,正应了他隐匿光芒,潜心修养,韬光养晦的境况,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风俗,使得当地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想选拔优秀人才,于是司徒华歆推荐了宁应选。朝廷派车专程去接他,宁应选一路飞奔而来,就像鸟儿振翅高飞一样。路上他遭遇了困境,还得了病,所以被任命为太中大夫。魏明帝曹睿欣赏他的品德,提拔他做了光禄勋。后来宁应选病重将死,没能升迁。现在宁应选的旧病痊愈了,他八十岁了,志向丝毫未减。他住在简陋的茅屋里,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安安静静地生活,靠卖饭糊口,一天到晚就吃这么点东西,但他依然吟诵诗书,乐在其中。他困苦的时候能通达事理,遇到灾难一定能渡过难关,经历危险而不改变节操,他的高尚品德就像金玉一样,时间越久越显现出来。考察他的一生,大概真是上天保佑,他应该辅助魏国,让国家安定繁荣。现在兖州的官职空缺,朝臣们都盼望着他去担任。

以前高宗刻石像来寻找贤才,周文王占卜来寻找贤良的辅佐,更何况宁应选以前就被朝廷推荐过,名声和品德都非常显著,但他却长期被埋没,没有被及时启用,这可不是遵从圣明的教诲,继承先帝遗志的做法啊!陛下登基后,继承了魏国的伟业,您的圣明之德日益增长,超过了周成王。您每次发布圣旨,都会征询老师和大臣们的意见。如果您能效法先祖招贤纳士的典范,热情地礼待优秀人才,广泛地推行教化,那么盛世景象就能与前代媲美。

宁应选为人清高淡泊,效法古代贤明的轨迹,他的德行超群绝伦,天下没有能与他相比的。纵观历史,那些被朝廷征召的贤才,像申公、枚乘、周党、樊英这些人,考察他们的出身和品行,没有一个像宁应选这样品德高尚,独善其身的人。确实应该送上礼物,隆重地聘请他,再赐给他手杖,让他来到朝廷,让他陈述自己的见解,让他在朝廷上议论治国之道,从而匡正天象,协调皇权,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定会有很大的益处,也能更好地教化天下。即使宁应选坚持隐居,像伯夷、叔齐一样守志于箕山,效法许由隐居在洪崖,追随巢父的足迹,这也能体现圣朝效法尧舜时期推崇贤才的传统,让他的名声流传千古。虽然他们的处世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兴盛国家,教化百姓,他们的志向是一致的。

好家伙,为了聘请他,我特意准备了舒适的马车和精美的礼物,还送上了丝绸和玉璧呢。他最终在宁静中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他的儿子邈后来当上了郎中,之后又做了博士。一开始,宁的妻子去世了,大家劝他再娶一个,但他却说:“我常常读到曾子、王骏的话,心里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我怎么能因为自己遇到了这种情况就违背自己的本心呢?”

就这么着,他老人家寿终正寝了,活了八十四岁,也算是高寿了。他儿子后来也混得不错,官儿越做越大,从郎中做到博士。他老婆早些年就没了,周围的人见他孤身一人,都劝他再娶个伴儿,可他死活不同意。他说,自己一直很敬佩曾子、王骏的那些说法,觉得那些话特别有道理,现在自己碰上这事儿,怎么能违背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呢?

话说河北巨鹿有个叫张臶的人,字子明,还有颍川的胡昭,字孔明,他们都很有志气,不愿意做官。张臶年轻时在太学学习,学问非常全面,后来回到家乡。袁绍几次邀请他做官,他都没答应,搬到上党居住。后来并州牧高幹又推荐他做乐平县令,他还是没接受,又搬到常山,跟着他的学生足足有几百人,最后定居在任县。曹操当了丞相后也邀请他,他还是没去。

太和年间,朝廷下诏寻找隐居的学者,看看有没有人能消灾解难,预测吉凶。地方官多次上报推荐张臶,朝廷也派人去请他,但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去成。广平太守卢毓上任三天,就派人拿着礼物去拜访张臶。卢毓教育手下说:“张先生这个人啊,上面不侍奉天子,下面也不巴结诸侯,这哪是送礼就能讨好的?”于是只让主簿拿着书信和酒肉去拜访表示一下敬意。

青龙四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原文是:“张掖郡玄川河水暴涨,波涛汹涌,河里出现一块刻着图案的宝石,形状像灵龟,位于河西,巍峨耸立,石头上刻着清晰的图案和文字,有麒麟、凤凰、龙、马等图案,文字预示着吉兆。”太史令高堂隆上奏说:“这是古往今来帝王从未见过的祥瑞,是魏国的吉兆,是东汉王朝的宝物。”这道诏书传遍了全国。任县县令于绰奉命去询问张臶的看法。张臶私下对于绰说:“神明预知未来,不会追究过去,祥瑞预示着兴衰。汉朝已经灭亡很久了,魏国已经取代了它,还有什么需要追究和征兆呢?这块石头,是当今的奇异现象,也是未来的吉兆。”

正始元年,一种叫戴鵀的鸟在张臶家门口的树荫下筑巢。张臶告诉他的学生说:“戴鵀是阳鸟,却在阴处筑巢,这是不祥之兆啊!”于是他拿起琴弹奏,作诗两首,十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一百零五岁。同年,广平太守王肃到任,命令属下说:“我在京都的时候,听说过张子明,来这里想拜访他,没想到他已经去世了,真是太可惜了!这位先生学识渊博,隐居不仕,以道家思想修身养性。就像从前绛县的老人屈原一样,虽然身处泥泞,但赵孟却敬重他,诸侯们也因此和睦相处。我为张先生晚年勤奋好学,却未能得到朝廷的赏识而感到惋惜,特地派人慰问他的家人,并在他们家门口题字,给予特别的优待,以此来慰藉过去,激励后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胡昭一开始为了躲避战乱去了冀州,但他拒绝了袁绍的征召,又回到了家乡。曹操当上司空丞相后,多次礼貌地邀请他出来做官。胡昭去了,但到了之后,就自己坦白说自己只是个乡下人,不懂军事,没啥用处,请求回去。曹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选择不一样,你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这没什么不对的。” 于是胡昭搬到陆浑山里,自己种地,过着快乐的生活,用读书来娱乐自己。乡里人都尊敬爱戴他。

建安二十三年,陆浑县令张固接到命令,要征调民夫去汉中。老百姓都很讨厌这远距离的劳役,心里都很不安。有个叫孙狼的人就带头造反,杀了县主簿,县里一片混乱。张固带着十几个官吏,跑到胡昭那里避难,招集流民,稳定局面。孙狼他们后来投靠了关羽。关羽给了他们印信和兵马,他们又当起了强盗,到了陆浑南边的长乐亭,他们约定好说:“胡居士是个贤人,绝对不能侵犯他的地盘。” 这一带的人因为胡昭而平安无事,都没什么害怕的。天下太平后,胡昭搬到了宜阳。

正始年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顗、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轮流推荐胡昭,说他:“天性纯真高洁,年纪大了品德还更加高尚。为人清静淡泊,有伯夷、叔齐一样的节操。应该征召他出来做官,以激励社会风气。” 到了嘉平二年,朝廷特地派车去请他,结果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九岁。朝廷追赠他的儿子胡纂为郎中。胡昭年轻时擅长史书,和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他写的信,字迹都堪称典范。

评语说:袁涣、邴原、张范为人清廉正直,进退有度,可以说是贡禹、龚胜、龚况那样的贤人。凉茂、国渊也差不多。张承的名声和行为比得上张范,可以说是能干的弟弟。田畴坚持节操,王脩忠诚正直,足以矫正社会风气;管宁为人高雅,坚定不移;张臶、胡昭闭门自守,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都值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