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是沛国谯县人,夏侯婴的后代。他十四岁就开始上学,有一次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直接把那人杀了,从此就以勇猛闻名了。
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夏侯惇一直担任他的副将,跟着他东征西讨。曹操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后,就让夏侯惇当他的司马,驻扎在白马,后来又升迁为折冲校尉,担任东郡太守。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留下夏侯惇守卫濮阳。结果张邈叛变,迎接吕布,曹操的家在鄄城,夏侯惇轻装简从赶去支援,正好碰上了吕布,双方就打了起来。吕布撤退后,偷偷溜进濮阳,抢走了夏侯惇军队的辎重。吕布还派人假装投降,抓住了夏侯惇,向他索要财宝,夏侯惇的军队当时都吓坏了。
夏侯惇的部将韩浩立刻带兵驻扎在夏侯惇营门的外面,召集军官和将领,命令他们都拿着武器守住自己的岗位,不准乱动,这才稳定了军心。然后韩浩跑到夏侯惇那里,指着那些抓住夏侯惇的人大骂:“你们这帮叛逆,竟然敢抓大将军,还妄想活命吗?!我奉命讨伐叛贼,怎么能因为一个大将军就放过你们呢?”说着,韩浩哭着对夏侯惇说:“这国法该怎么办啊!”说完,立刻命令士兵攻击那些抓住夏侯惇的人。那些人吓得赶紧磕头求饶,说:“我们只是想讨点钱用而已!”韩浩狠狠地责备他们,最后把他们全部杀了。夏侯惇获救后,曹操听说这件事,对韩浩说:“你这件事可以作为万世之法啊!”于是下令,以后凡是有人挟持人质的,都要直接攻击,不要顾忌人质。从此以后,挟持人质的事情就绝迹了。
曹操从徐州回来后,夏侯惇跟着他去打吕布,结果被流矢射中了左眼。 后来他又当上了陈留太守和济阴太守,还被加封为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那阵子大旱,蝗虫又多,夏侯惇就下令截断太寿水,修建水库,亲自挑土,带领士兵们鼓励大家种水稻,老百姓都因此受益。 之后他又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惇担任大将军,负责后方防御。邺城攻破后,他被升为伏波将军,继续担任河南尹,并且被授权可以灵活处理事务,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建安十二年,曹操表彰夏侯惇之前的功劳,又给他增加了一千八百户封地,加上之前的,一共拥有四千三百户封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讨孙权回来,让夏侯惇统领二十六支军队,驻扎在居巢。曹操还赏赐给他乐队和名妓,说:“魏绛因为和戎的功劳,还受到过金石之乐的赏赐,更何况是将军你呢!”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驻军,经常带着夏侯惇一起乘坐一辆车,特别看重他,甚至让他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将领都没这个待遇。 夏侯惇被任命为前将军,统领各路军队回师寿春,后又迁移到召陵驻扎。曹丕即位为王后,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就去世了。
夏侯惇虽然一直在军中,但他一直很重视学习,亲自拜师求教。他为人清廉俭朴,有余钱就分给别人,不够用就向官府申请,从不经营产业。死后被谥号为“忠侯”,儿子夏侯充继承了他的爵位。曹丕非常怀念夏侯惇的功劳,想让他的子孙世袭侯爵,又分给他一千户封地,还赐封夏侯惇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孙子为关内侯。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和儿子夏侯楙也都被封为列侯。 当初,曹操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楙。夏侯楙后来官至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并被授予假节的权力。夏侯充去世后,儿子夏侯廙继承了爵位;夏侯廙去世后,他的儿子夏侯劭继承了爵位。
韩浩是河内人。沛国人史涣和韩浩都因为忠勇而闻名。韩浩官至中护军,史涣官至中领军,两人都掌管禁军,都被封为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操的族弟。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县里的一点事儿惹上麻烦,差点被判重罪,是夏侯渊出面替他担保,曹操才得以脱险。后来曹操起兵,夏侯渊就跟着他,先当个小官,后来升迁到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的时候,夏侯渊担任督军校尉。袁绍战败后,曹操让他负责兖州、豫州、徐州三州的军粮供应。当时军队粮食紧缺,多亏夏侯渊及时运送粮草,才让军队恢复了元气。
后来昌豨造反,曹操先派于禁去打,没拿下,又派夏侯渊和于禁一起出征。结果他们俩联手就把昌豨给打败了,昌豨手下的十多个营寨都投降了,昌豨本人也向于禁投降。夏侯渊凯旋回朝后,被提升为典军校尉。 济南、乐安地区的黄巾军首领徐和、司马俱等人攻城略地,还杀了当地官吏,夏侯渊就带着泰山、齐、平原三郡的兵马去讨伐他们,结果大获全胜,杀了徐和,平定了那些县城,还缴获了大量的粮食用来供应军队。
公元134年,曹操任命夏侯渊为行领军。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后,又派夏侯渊率领各路将领去讨伐庐江叛乱的雷绪,很快就把雷绪给打败了。之后,夏侯渊又担任征西护军,和徐晃一起攻打太原的贼寇,攻克了二十多个营寨,斩杀了贼帅商曜,还把他们的城池给端了。 他还跟随曹操征讨韩遂等人,在渭南地区作战。 后来又率领朱灵平定了隃糜、汧氐地区的叛乱。最后,他和曹操在安定会师,杨秋也投降了。
十七年,曹操回邺城了,任命夏侯渊为护军将军,让他带着朱灵、路招等人驻守长安,去打败南山贼刘雄,刘雄投降了。接着,夏侯渊又包围了在鄠县的遂、超余党梁兴,攻破了梁兴的营寨,杀了梁兴,封夏侯渊为博昌亭侯。 这期间,马超围困凉州刺史韦康于冀县,夏侯渊前去救援,还没到,韦康就战败了。夏侯渊距离冀县还有二百多里路,马超就带兵来拦截,夏侯渊的军队吃了点亏。 这时,汧氐又叛乱了,夏侯渊只好带兵回去了。
十九年,赵衢、尹奉等人计划讨伐马超,姜叙也起兵响应,在卤城造反。赵衢等人用计策欺骗马超,让马超去攻击姜叙,趁机杀死了马超的妻儿老小。马超逃到汉中,又去围困祁山。姜叙等人紧急求救,将领们商议,想等曹操的命令再行动。夏侯渊说:“曹操在邺城,来回要跑四千里路,等他下令,姜叙他们早就败了,这根本来不及啊!”于是夏侯渊就带兵出发了,派张郃率领五千步骑兵走在前面,从陈仓的狭窄道路进入,夏侯渊自己则在后面押运粮草。张郃到了渭水上,马超带着几千氐羌兵来阻击张郃。还没开战,马超就逃跑了,张郃乘胜追击,收缴了马超的军械。夏侯渊赶到后,各县都投降了。
韩遂在显亲,夏侯渊想偷袭他,韩遂逃跑了。夏侯渊收缴了韩遂的粮草,追到略阳城外二十多里处,将领们想攻打略阳城,有人建议先攻打兴国氐。夏侯渊认为韩遂的兵强马壮,兴国城池坚固,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不如先打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大部分都在韩遂的军队里,他们肯定会回去救自己的家。如果我们只守着不进攻,就会孤立无援;如果我们去打长离,就能和韩遂的军队在野外决战,一定能抓住他。于是,夏侯渊留下将领看守辎重,自己率领轻装步骑兵去攻打长离,烧毁了羌人的营寨,斩获很多。在韩遂军中的羌人,都各自逃回了部落。韩遂果然去救援长离,和夏侯渊的军队对峙。将领们看到韩遂人多势众,很害怕,想先筑营垒再作战。夏侯渊说:“我们已经转战千里,现在还要筑营垒,士兵们会疲惫不堪,坚持不了多久。敌人虽然人多,但很容易对付!”于是夏侯渊下令进攻,大败韩遂的军队,夺取了韩遂的军旗,回到略阳,然后包围了兴国。氐王千万逃到马超那里,其余的人投降了。接着,夏侯渊又攻打高平屠各,他们都逃跑了,夏侯渊收缴了他们的粮草、牛马。最后,曹操授予夏侯渊节度权。
一开始,宋建因为凉州乱了,自己称王,号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夏侯渊带兵去讨伐他。夏侯渊到了之后,包围了枹罕,一个月后攻下了枹罕,杀了宋建和他手下的丞相以下的所有官员。夏侯渊又派张郃他们去平定河关,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河西的羌族都投降了,陇右地区就平定了。曹操下令说:“宋建造反三十多年了,夏侯渊一下子就灭了他,在关中地区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啊。孔夫子说过:‘我和你比起来,都不如他啊。’” 公元21年,又给他加封了三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八百户。他还去打败了武都的氐羌,收缴了十多万斛粮食。
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夏侯渊带着凉州的将领、侯爵、王公等等,和曹操在休亭会合。曹操每次接见羌族和胡人,都让夏侯渊去震慑他们。张鲁投降后,汉中平定了,曹操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让他督促张郃、徐晃等人平定巴郡。曹操回到邺城,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并且任命他为征西将军。公元23年,刘备的军队攻打阳平关,夏侯渊率领将士们抵抗,双方僵持了好几年。公元24年正月,刘备晚上偷偷烧了包围圈里的鹿角。夏侯渊派张郃守卫东面包围圈,自己带轻兵守卫南面包围圈。刘备挑衅张郃,和张郃打仗,张郃的军队处于劣势。夏侯渊把一半兵力支援张郃,结果被刘备袭击,夏侯渊最终战死了。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一开始,虽然夏侯渊打了好多胜仗,但是曹操经常告诫他说:“当将军的,也要有胆怯的时候,不能只依靠勇敢。将军应该以勇敢为基础,再用智谋去运用;如果只知道蛮干,那和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渊的妻子是太祖的妹妹,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的大儿子衡,娶了太祖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那可是相当受宠啊。衡继承了爵位,后来又升为了安宁亭侯。黄初年间,他的次子霸也得到了赏赐;太和年间,他的第四个儿子也得到了爵位,他们都封了关内侯。霸,在正始年间担任讨蜀护军右将军,后来还升为了博昌亭侯,他和曹爽关系特别好。听说曹爽被杀后,霸心里慌得很,就逃到蜀地去了。看在渊以前立下的功劳上,朝廷赦免了他的儿子,把他们迁到了乐浪郡。霸的弟弟威,官做到兖州刺史;威的弟弟惠,当上了乐安太守;惠的弟弟和,做了河南尹。衡去世后,他的儿子绩继承了爵位,当上了虎贲中郎将。绩死后,他的儿子褒继承了爵位。
曹仁,字子孝,是太祖的堂兄弟。他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打猎。后来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起义,曹仁也暗中招募了一千多年轻壮士,在淮河、泗水一带活动。后来他跟着太祖,当上了别部司马,后来又升了厉锋校尉。太祖打败袁术的时候,曹仁斩获颇丰。在征讨徐州的战役中,曹仁经常率领骑兵,冲锋陷阵,走在军队最前面。他还单独攻打陶谦的将领吕由,打败了他,然后回到彭城和大军会合,大败陶谦的军队。之后又攻打费县、华县、即墨、开阳,陶谦派别的将领来救援这些县城,曹仁就率领骑兵把他们打败了。太祖征讨吕布的时候,曹仁单独攻打句阳,攻克了城池,活捉了吕布的将领刘何。太祖平定黄巾起义,迎接天子到许昌,曹仁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广阳太守。太祖很欣赏他的勇猛和谋略,没让他去当太守,而是让他当议郎,督领骑兵。太祖征讨张绣的时候,曹仁单独去攻打附近的县城,俘虏了三千多男女。太祖军队撤退时,被张绣追击,军队处于劣势,士气低落,曹仁振奋将士的士气,奋勇杀敌,太祖非常赞赏他,最终打败了张绣。
曹操跟袁绍在官渡僵持了很久,袁绍派刘备去收复那些偷偷投降袁绍的县城,好多地方都响应了刘备。许昌以南的地区,老百姓和官吏都人心惶惶,曹操觉得很头疼。郭嘉说:“南方现在正在打仗,情况紧急,根本抽不出兵来支援,刘备又带着袁绍的军队压境,那些地方叛变也是理所当然的。刘备刚接手袁绍的军队,还没能完全掌控,打他肯定能赢!”曹操觉得郭嘉说得对,就派骑兵去打刘备,把刘备打跑了,郭嘉又把那些叛乱的县城都收复了回来。
袁绍又派另一个将领韩荀去切断曹操西边的道路,郭嘉在鸡洛山打败了韩荀,取得了大胜。从此以后,袁绍再也不敢分兵出击了。郭嘉还跟史涣等人一起截断袁绍的运输线,烧掉了袁绍很多粮食。河北平定后,曹操开始围攻壶关。曹操下令说:“城池攻破后,全部坑杀!”结果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拿下。郭嘉对曹操说:“打仗围城,一定要给敌人留条活路,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现在你下令说要全部杀掉,只会让守城的士兵拼死抵抗。而且壶关城池坚固,粮食又多,强攻的话咱们士兵伤亡会很大,如果长期围困,也会拖延时间;现在把军队堵在坚固的城池下,去攻打那些注定要死的人,这不是好办法啊。”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结果壶关城就投降了。于是曹操根据郭嘉之前的功劳,封他为都亭侯。
话说当年平定荆州之后,这位仁兄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驻扎在江陵,负责抵御吴国大将周瑜。周瑜率领数万大军来攻打,先锋部队几千人马率先抵达。仁兄登上城楼眺望,立刻招募了三百人,派部将牛金率领他们去迎战敌军。敌军人多势众,牛金这边人少,很快就被包围了。城上的长史陈矫等人看到牛金他们快要坚持不住了,大家都吓得脸色惨白。仁兄却怒气冲冲,非常生气,立刻让人牵来战马,陈矫等人赶紧上前扶他上马。陈矫劝他说:“敌军太多了,根本抵挡不住啊!就算放弃这三百人也没什么,您何必亲自冒险呢!”仁兄没理他,直接披上盔甲,骑上马,带着几十个亲兵冲出了城门。
离敌军还有百余步,前面是条沟。陈矫他们以为仁兄会在沟边观望,协助牛金他们突围,没想到仁兄直接渡过沟渠,直冲敌阵!牛金他们这才得以解围。但其他士兵还没完全撤出来,仁兄又杀回去,冲散了敌军,杀死了好几个敌人,敌军这才撤退。陈矫他们一开始看到仁兄冲出去,都吓坏了,等看到仁兄杀回来,都感叹道:“将军真是天人啊!”三军将士都被他的勇猛折服了。皇上对他更加器重,晋封他为安平亭侯。
后来,皇上讨伐马超,任命仁兄为安西将军,统领各路将领在潼关抵御马超,最终在渭南击败了马超。之后,苏伯、田银又造反,仁兄被任命为骁骑将军,统率七路大军讨伐苏伯、田银,并将其击败。皇上再次任命仁兄为征南将军,授予他节钺,让他驻守樊城,镇守荆州。后来,侯音在宛城叛乱,率领数千人马攻打附近的县城,仁兄率领军队攻破了侯音的军队,斩杀了侯音,然后回到樊城驻守,正式被任命为征南将军。
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汉水暴涨,于禁等七路大军都被淹没了,于禁也向关羽投降了。仁兄率领几千人马坚守城池,城池虽然被淹没了一部分,但还是坚守住了。关羽乘船围攻樊城,里三层外三层,内外交通完全断绝,粮食也快吃完了,援军也迟迟不到。仁兄激励将士,表示大家要做好必死的准备,将士们都被他的决心感动,个个奋勇杀敌,没有一个人退缩。后来,徐晃将军带兵前来救援,水位也逐渐下降,徐晃从外围攻击关羽,仁兄也率军杀出重围,关羽最终撤退了。
陈群小时候不太守规矩,长大后当了将军,却变得非常严格地遵守法令,身边总是带着法典,按法典办事。鄢陵侯夏侯彰北征乌丸的时候,文帝还在东宫,就给他写信告诫说:“带兵打仗要遵守法令,可不能像征南将军那样啊!” 后来文帝当了皇帝,就封陈群为车骑将军,让他统领荆州、扬州、益州的军事,还晋封他为陈侯,增加封地两千户,加上之前的,一共三千五百户。 皇帝还追封陈群的父亲陈炽为陈穆侯,并赐给他十户人家守墓。 之后,陈群被召回宛城驻扎。
孙权派将军陈邵占据襄阳,皇帝下令陈群去讨伐。陈群和徐晃一起攻破了陈邵,占领了襄阳。 他还派将军高迁等人把汉南的百姓迁到汉北,安顿下来。文帝派使者当场任命陈群为大将军。 皇帝又下令陈群把军队转移到临颍,升他为大司马,再次让他统领各路军队驻扎在乌江,后来又回到合肥驻扎。黄初四年,陈群去世了,谥号为忠侯。他的儿子陈泰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镇东将军,被授予节钺,后来又改封为宁陵侯。陈泰去世后,他的儿子陈初继承了爵位。 皇帝还分别封陈泰的弟弟陈楷和陈范为列侯,陈群的部下牛金官至后将军。
陈群的弟弟陈纯,一开始是议郎,参与司空军事,率领虎豹骑参加了围攻南皮的战役。袁谭出兵迎战,很多士兵战死。曹操想暂时停止进攻,陈纯却说:“现在我们千里迢迢来攻打敌人,进攻打不下来,撤退又会丧失威信;况且我们的军队深入敌境,难以长期坚守。他们获胜了就骄傲,我们失败了就害怕,利用他们的骄傲和我们的害怕,一定能打败他们!”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加紧进攻,袁谭战败了,陈纯的骑兵斩下了袁谭的头。 后来北征三郡的时候,陈纯的骑兵俘获了单于蹋顿。因为这些战功,他被封为高陵亭侯,食邑三百户。 他还参加了征讨荆州的战役,在长坂追击刘备,俘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和辎重,收编了他的散兵。 之后,他参与攻克江陵,并跟随大军回到谯县。建安十五年,陈纯去世了。文帝即位后,追谥他为威侯。他的儿子陈演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领军将军,正元年间被晋封为平乐乡侯。陈演去世后,他的儿子陈亮继承了爵位。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到了荥阳,被董卓的将领徐荣打败了。曹操丢了马,敌人追得很紧,曹洪下马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曹操推辞,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您!”然后就跟着曹操步行到了汴水边,水太深过不去,曹洪沿着河边找了一条船,和曹操一起渡过了河,然后逃回了谯县。
扬州刺史陈温跟曹洪关系很好,曹洪带着自己家的一千多兵,去陈温那里招兵买马,招募到了庐江的两千精兵,又到了丹杨招募了几千人,然后跟曹操在龙亢汇合。曹操征讨徐州的时候,张邈叛变,投靠了吕布。当时正闹饥荒,曹洪带着军队走在前面,先占领了东平、范县,囤积粮食供给军队。曹操在濮阳跟张邈、吕布作战,吕布被打败逃跑了,曹洪就占领了东阿,接着又攻下了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县、密县十几个县。因为这些战功,他被封为鹰扬校尉,后来升迁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许昌后,曹洪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后来又去征讨刘表,在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打败了刘表的军队,立下了战功,升迁为厉锋将军,被封为国明亭侯。曹洪多次跟随曹操征战,最后被任命为都护将军。曹丕即位后,曹洪被任命为卫将军,后来升迁为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增加了封地一千户,加上之前的,一共是两千一百户,官位特进;后来又改封为都阳侯。
一开始,曹洪家境富裕,但是为人很吝啬。曹丕小时候向他借东西,曹洪总是给得很少,曹丕一直记恨着这件事。后来,曹洪的一个门客犯了法,被判处死刑。很多大臣都为他求情,但都没能成功。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如果今天曹洪死了,我明天就下令废掉你!”于是卞太后哭着求曹丕,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免官削爵。曹洪是先帝的功臣,当时很多人为他抱不平。
曹叡即位后,曹洪被任命为后将军,重新被封为乐城侯,封地一千户,官位特进,又再次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太和六年,曹洪去世,谥号为恭侯。他的儿子曹馥继承了爵位。当初,曹操把曹洪的一些户口分封给了他的儿子曹震,让他当列侯。曹洪的族父曹瑜,为人谨慎恭敬,官至卫将军,也受封为列侯。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族子。天下大乱的时候,曹操的族人都各自逃回了老家。曹休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一个仆人一起,简单地把父亲下葬,带着年迈的母亲渡江到了吴地。后来听说曹操起兵了,他就改了名字,辗转到了荆州,然后偷偷地回到北方,见到了曹操。曹操对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我家的千里马啊!” 于是让曹休和曹丕住在一起,待他如同亲儿子一样。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出征打仗,还被任命为负责皇帝安全的虎豹骑的领导。
刘备派吴兰驻扎在合肥附近,曹操派曹洪去征讨,任命曹休为骑都尉,协助曹洪作战。曹操对曹休说:“你虽然是参军,但实际上是主帅。”曹洪听说曹操的命令后,也把事情都交给曹休来处理。刘备又派张飞驻扎在固山,想切断曹军的退路。大家对此都很犹豫,曹休说:“敌人要是真想断我们的路,应该偷偷摸摸地埋伏兵力。现在他们却先声张,说明他们没这个本事。应该趁他们还没集结完毕,赶紧攻击吴兰,吴兰被打败了,张飞自然会逃跑。”曹洪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兵进攻吴兰,大获全胜,张飞果然逃跑了。
曹操攻下汉中后,各路军队返回长安,曹休被任命为中领军。曹丕称王后,曹休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因为之前的功劳,被封为东阳亭侯。夏侯惇去世后,曹休被任命为镇南将军,代理节度,统领各路军队。皇帝亲自送他上任,还下车拉着他的手告别。孙权派兵驻扎在历阳,曹休到达后,就打败了他们,又派兵渡过长江,烧毁了敌人在芜湖的营地,几千户人家都被烧光了。后来曹休升迁为征东将军,担任扬州刺史,并被晋封为安阳乡侯。
曹操征讨孙权的时候,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授予他象征最高军事权力的黄钺,让他统领张辽等将领以及二十多支州郡军队,在洞浦与孙权的大将吕范等交战,打败了他们。之后曹休被任命为扬州牧。曹叡即位后,曹休被晋封为长平侯。吴将审德在皖城驻扎,曹休打败了他,斩杀了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领军队投降曹休。曹休的食邑增加了四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拥有二千五百户,之后他被提升为大司马,仍然担任扬州都督。
太和二年,曹叡分两路大军征讨吴国,派司马懿从汉水进攻,曹休则率领军队向寻阳进军。吴军将领假意投降,曹休深入敌境,结果战败,退回到宿石亭。晚上军队受到惊吓,士兵们一片混乱,丢弃了很多盔甲、武器和辎重。曹休上书向皇帝谢罪,皇帝派屯骑校尉杨暨前去安慰他,并赏赐了很多东西。曹休因为这次战败,病情加重,最终病逝,被追谥为壮侯,他的儿子曹肇继承了他的爵位。
曹肇这个人啊,很有才华,当过散骑常侍和屯骑校尉。后来明帝病重,正和燕王宇他们商量身后之事呢,皇帝的意愿突然变了,就下令让曹肇回家当侯爷去了。正始年间,曹肇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卫将军,他儿子曹兴继承了他的爵位。早些时候,文帝把三百户人家分封给曹肇的弟弟曹纂,让他当列侯,后来曹纂又当了殄吴将军,可惜也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前将军。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族子。曹操起兵的时候,曹真的父亲曹邵招募兵士,结果被州郡官吏给杀了。曹操可怜曹真从小没了父亲,就把他收养起来,跟自己的儿子们一样对待,还让他和曹丕住在一起。有一次打猎,曹真被老虎追赶,他竟然回头射死了老虎,太厉害了!曹操很欣赏他的勇猛,就让他当了虎豹骑的将领。后来,曹真攻打灵丘的贼寇,把他们打败了,被封为灵寿亭侯。他又以偏将军的身份带兵打败了刘备的部将,被任命为中坚将军。跟着曹操到了长安后,担任中领军。那时候,夏侯渊在阳平战死了,曹操很忧伤。于是,就让曹真当征蜀护军,督促徐晃等人打败了刘备的部将高详。曹操亲自到汉中后,把各路军队撤出来,让曹真去武都迎接曹洪等人,然后一起驻扎在陈仓。曹丕当了皇帝后,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让他统领雍州、凉州的军事,还给了他节权。因为之前的功劳,曹真被晋封为东乡侯。后来张进他们在酒泉起兵造反,曹真派费曜去讨伐,把他们打败了,张进等人也被杀了。黄初三年,曹真回到京都,被任命为上军大将军,统领全国的军事,还被授予节钺。他和夏侯尚等人一起征讨孙权,在牛渚屯打了一仗,取得了胜利。后来又升任中军大将军,还兼任给事中。黄初七年,曹丕病重,曹真和陈群、司马懿等人受遗诏辅佐新君。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真被封为邵陵侯,还升任大将军。
诸葛亮在祁山摆开阵势,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响应诸葛亮。皇上派曹真率领大军驻扎在郿县,同时派张郃去打诸葛亮的将领马谡,结果大败马谡。安定郡的百姓杨条等人带着官吏百姓一起坚守月支城,曹真率军包围了这座城。杨条对大家说:“大将军亲自来了,我打算早点投降。”于是他就自己捆绑着走出来投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平定了。
曹真认为诸葛亮在祁山吃了亏,下次进攻一定会走陈仓道,所以就派将军郝昭、王生去守卫陈仓,加固城防。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围攻陈仓,但陈仓已经做好了准备,诸葛亮没能攻下来。皇上增加了曹真的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是两千九百户。四年后,曹真朝见皇上于洛阳,被提升为大司马,赐予剑履上殿的殊荣,上朝时可以不用下拜。曹真认为“蜀国屡次入侵边境,应该彻底讨伐它。多路大军同时进攻,就能取得大的胜利。”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曹真正要出发西征,皇上亲自到郊外送行。曹真在八月从长安出发,走子午道南下。司马宣王则沿着汉水北上,准备在南郑会合。其他军队有的走斜谷道,有的从武威进入。结果遇到了三十多天的大雨,有的栈道都被冲断了,皇上命令曹真回军。
曹真年轻的时候跟宗室曹遵、乡里朱赞一起侍奉太祖皇帝。曹遵、朱赞都早早去世了,曹真很悲伤,就请求皇上把自己的食邑分一部分出来,用来封赏曹遵、朱赞的儿子。皇上说:“大司马有像叔向那样抚养孤儿的仁德,也有像晏平那样长久保持清廉美名的品德。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准许分曹真食邑,赐给曹遵、朱赞的儿子关内侯的爵位,各一百户。”曹真每次出征,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军队的赏赐不够,他就拿出家里的财产来补充赏赐,士兵们都很愿意为他效力。曹真生病后回到洛阳,皇上亲自到他府上探望病情。曹真去世后,被追谥为元侯,他的儿子曹爽继承了他的爵位。皇上追念曹真的功劳,下诏说:“大司马曹真忠诚正直,辅佐两位先帝,在朝中不倚仗亲戚的权势,在外也不骄慢平民百姓,可以说是能够保持地位,谦虚谨慎的人啊!把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全部封为列侯。”当初,文帝分给曹真二百户食邑,封曹真的弟弟曹彬为列侯。
昭伯爽,从小就因为在宗室里为人谨慎稳重而闻名。明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明帝登基后,就让他当了散骑侍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城门校尉,又加官散骑常侍,接着升任武卫将军,皇帝对他特别宠信。皇帝病重的时候,还把爽叫到内寝,当场任命他为大将军,赐予节钺,让他统领全国的军事,并让他代理尚书的事务,和太尉司马宣王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明帝去世后,齐王继位,又提升爽为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还赐给他可以穿鞋戴剑上殿,朝见皇帝可以不快步走,可以免去称呼和跪拜的殊荣。
丁谧出了个主意,让爽去劝说皇帝,下诏书把宣王提升为太傅,表面上看起来是尊崇宣王的名号,实际上是想让尚书奏事都先经过自己,这样就能控制奏章的轻重缓急了。爽的弟弟羲做了中领军,爽的弟弟训做了武卫将军,爽的弟弟彦做了散骑常侍兼侍讲,其他的弟弟也都做了列侯,在宫里侍奉皇帝,出入宫禁,他们的显贵和宠幸,达到了极点。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的丁谧,东平的毕轨,这些人当时都很有名气,仕途也都很顺利,但是明帝觉得他们过于浮华,都把他们贬黜了;等到爽掌权后,他又把这些人重新提拔重用,当作心腹。
何晏他们想让爽在天下树立威名,就劝他攻打蜀汉。爽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宣王极力阻止,但也没能拦住他。正始五年,爽率领六七万大军西征长安,从骆谷进军。当时,关中以及氐、羌地区的后勤运输跟不上,牛马骡驴都死了很多,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在路上哭泣。大军进入山谷,走了几百里路,蜀军依山而守,军队根本无法前进。爽的参军杨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应该赶紧撤退,否则就要失败了。邓飏和杨伟在爽面前争论起来,杨伟说:“邓飏、李胜要败坏国家大事,应该斩了他们!”爽很不高兴,于是就下令撤军了。
一开始啊,何爽因为和宣王关系好,年纪也大,何晏他们老爹一直很尊重他,不敢自作主张。后来何晏他们几个上位了,大家都拥戴他们,就劝何爽说,你权力这么大,不应该把事情都交给别人管。于是就让何晏、何飏、何谧当了尚书,何晏负责选拔官员,还管着司隶校尉和河南尹,很多事情都不用再经过宣王了。宣王干脆就装病躲着何爽。
何晏他们几个独揽大权,一起瓜分了洛阳和野王典农部的几百顷桑田,还把汤沐地(皇帝赏赐给功臣的田地)给拆了,据为己有,仗着权势偷盗官物,借机索要州郡的财物。下面的官员们看到风向不对,谁也不敢违抗他们的旨意。何晏他们和廷尉卢毓本来就有矛盾,就抓住卢毓一点小错,故意罗织罪名,让他入罪,先把卢毓的印信收了,然后再上报朝廷。他们当时的气焰就是这样嚣张。
何爽吃喝玩乐,排场跟皇帝一样;尚方(皇家作坊)的珍宝,堆满了他的家;妻妾一大堆,还私下霸占了先帝的几个才人,以及将领、工匠、乐队成员和良家女子三十三人,都当作乐伎使唤。他还伪造诏书,把五十七个才人送到邺台,让先帝的婕妤教她们歌舞。他擅自拿走太乐的乐器和武库的武器,还修建了豪华的地下室,周围用华丽的丝绸装饰,经常和何晏他们一起在里面喝酒作乐。何晏的弟弟何羲心里非常着急,多次劝谏他,还写了三篇文章,说明骄奢淫逸会带来祸患,话说的很重,但不敢直接指责何爽,而是借着劝诫弟弟的方式来暗示何爽。何爽知道这是说他自己,非常不高兴。何羲几次劝谏都没用,哭着离开了。宣王暗中为他做准备。
九年冬天,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拜见宣王。宣王装病,说自己病得很重,还故意露出虚弱的样子。李胜没看出来,还以为是真的。
正月里,皇帝去高平陵祭祖,爽兄弟都跟着去了。宣王呢,他偷偷调集兵马,先控制了军械库,然后带着兵去了洛水浮桥那边扎营。他跟皇帝说:“我以前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先帝曾经召见您、秦王和我,还拉住我的手,反复叮嘱您以后的事情。当时我跟先帝说:‘先帝的父亲和祖父也把以后的事情托付给我了,您自己也看到了,不用担心;万一有什么不顺利的,我一定誓死完成您的命令。’黄门令董箕他们,还有伺候先帝生病的那些人,都听说了这事儿。现在大将军爽竟然违背先帝的遗命,败坏国家法度,在宫里僭越称王,在外面专权跋扈;他破坏各营的部署,把禁军都控制在自己手里,重要的官职都安排自己人;宫里的宿卫,那些世代服侍皇家的老人都被赶走了,他想安插自己的人,为自己的私心打算;他越来越嚣张跋扈。不仅如此,他还让黄门张当当都监,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监视皇帝,伺机夺取权力,挑拨离间皇帝和太后,伤害兄弟情谊。天下人心惶惶,大家都害怕,您现在只是个傀儡皇帝,怎么可能长久安稳!这根本不是先帝当初召见我们时的本意啊。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哪敢忘记先帝的嘱托?以前赵高那样嚣张跋扈,秦朝就灭亡了;吕后、霍光及时处理,汉朝才能延续。这是您应该引以为戒的大事,这也是我受命于先帝的时候就想到的。太尉济、尚书令孚他们,也都认为爽有篡位之心,兄弟俩不应该同时掌握兵权和宿卫,所以上奏永宁宫。皇太后下令让我按照奏章执行。我立刻命令有关人员和黄门令,解除爽、羲、训他们的兵权,让他们回府,不许耽搁皇帝的车驾;谁敢耽搁,就按军法处置。我强忍着病痛,带着兵驻扎在洛水浮桥,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爽太傅当时要向宣王汇报工作,结果汇报不通,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大司农沛国桓范听说兵变的消息后,根本没理太后的召见,直接伪造诏书打开平昌门,带着兵器,把守门的侍卫都赶走,然后跑到爽太傅那里去了。宣王知道后,说:“桓范出的主意,爽肯定不会采纳。” 桓范劝说爽太傅,让他带着皇帝的车驾去许昌,号召外面的军队来勤王。爽太傅的兄弟们拿不定主意,桓范又重重地对爽太傅的弟弟爽羲说:“现在这情况,你们家还想指望恢复以前的富贵荣华吗?就算是个普通人,手里攥着点东西,都想着保命,更何况你跟天子在一起,号令天下,还有谁敢不听你的?” 爽羲还是犹豫不决。 后来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劝说爽太傅,让他赶紧向宣王认罪。爽太傅这才派许允和陈泰去见宣王,认罪求死。这样一来,宣王才肯听他汇报工作。最终,爽太傅和他的兄弟们被免除死罪,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邸。
一开始,张当私下把挑选好的张氏、何氏等美女送给爽太傅。宣王怀疑他们有奸情,就把张当抓起来治罪。张当供出爽太傅和晏等人在暗中密谋造反,并且提前训练军队,计划在三个月内起事。于是,晏等人都被抓进监狱。朝中公卿大臣们在朝廷上讨论此事,认为:“《春秋》里说‘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太傅凭借家族关系,世代受宠,还亲手接过先帝临终前托付天下的遗诏,却心怀鬼胎,辜负先帝的嘱托,竟然和晏、飏、张当等人密谋篡夺皇位,桓范也参与其中,犯下滔天大罪。” 于是,爽太傅、爽羲、爽训、晏、飏、谧、轨、胜、桓范、张当等人,都被处死,并株连三族。到了嘉平年间,朝廷追封爽太傅的功劳,封他的族孙熙为新昌亭侯,食邑三百户,用来供奉爽太傅的母亲真后。
晏,是何进的孙子。他母亲尹氏是太祖的夫人。晏从小在宫里长大,还娶了公主,年轻时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喜欢老庄思想,写过道德论和其他文章赋诗,总共写了数十篇。
夏侯尚,字伯仁,是曹操的族子。他和文帝曹操关系很好,是朋友。曹操攻打冀州的时候,夏侯尚是他的军司马,带着骑兵一起征战,后来当了五官将的文学。魏国刚建立的时候,夏侯尚升迁为黄门侍郎。代郡的胡人叛乱,朝廷派鄢陵侯张辽去讨伐,让夏侯尚协助张辽,平定了代郡,然后回朝。曹操死在洛阳,夏侯尚奉命护送曹操的灵柩回邺城。因为之前的功劳,夏侯尚被封为平陵亭侯,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中领军。
文帝曹丕继位后,夏侯尚被改封为平陵乡侯,升迁为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被授予节钺,统领南方各地的军事。夏侯尚上奏说:“刘备的军队驻扎在上庸,那里的山路险峻,他们不会防备我们,如果我们用奇兵偷偷潜行,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就能单独拿下上庸。”于是夏侯尚率领军队攻破了上庸,平定了三个郡九个县,之后升迁为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然表面上称臣,但夏侯尚仍然加强了防备,因为他知道孙权心里有二心。
黄初三年,皇帝到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军队和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孙权的大将诸葛瑾和夏侯尚的军队在江边对峙,诸葛瑾渡江到江心的小岛上,并在江中布置水军。夏侯尚晚上准备了很多装满油的船只,率领上万步骑,在下游偷偷渡江,袭击诸葛瑾的军队,在江两岸放火烧他们的船只,水陆并进,打败了诸葛瑾。江陵城还没攻下,就爆发了大规模瘟疫,朝廷下令让夏侯尚率军撤退。夏侯尚的封地增加了六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九百户,被授予大权,升为牧。
荆州地区荒凉,与蛮夷接壤,又与吴国隔着汉水为界,老百姓大多住在江南。夏侯尚从上庸开辟道路,向西走了七百多里,山里的百姓和蛮夷大多归顺了他,五六年间,有几千户人家归附。五年后,夏侯尚被迁封为昌陵乡侯。夏侯尚有个宠爱的妾,非常受宠爱,宠爱超过了他的妻子,而他的妻子是曹操的女儿。因此,文帝派人把夏侯尚的妾绞死了。夏侯尚非常悲伤,病倒了,神志恍惚。等妾葬好了,他又忍不住去看,文帝听说后很生气,说:“杜袭说夏侯尚轻浮,果然没错!”但是因为夏侯尚是老臣,文帝对他的恩宠没有减少。
六年后,夏侯尚病重,回到京都,文帝多次去看望他,拉着他的手哭泣。夏侯尚去世了,谥号为悼侯。他的儿子夏侯玄继承了他的爵位。朝廷又分给夏侯尚三百户人家,赐给夏侯尚的儿子们关内侯的爵位。
话说一开始,何晏字平叔,年轻的时候没什么名气。二十岁的时候当上了散骑黄门侍郎。有一次去觐见皇帝,跟皇后的弟弟毛曾一起坐着,何晏觉得这太丢人了,心里很不爽,脸上也表现出来了。明帝因此讨厌他,把他贬官到羽林监当差。到了正始年间,曹爽当上了辅政大臣。何晏呢,是曹爽姑姑的儿子。后来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散骑常侍、中护军。
就这样,何晏的仕途算是有了起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一步步爬到了比较重要的职位。不过,他年轻时的傲气和不悦之情,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这或许也预示着他未来仕途的波折。
司马宣王问玄议时事,玄议说:“官吏选拔人才,是国家的大事,所以选官的权力掌握在朝廷,这是上层的权力;而孝行则体现在民间,评价好坏由乡里的人决定,这是下层的评判。想要选拔人才,关键在于明确上层和下层的权力界限,不要互相干涉。为什么呢?上层越界,恐怕选拔的标准就失去了根本,就会导致权势的争夺;下层越界,恐怕会让民间也参与到权力分配中,导致权力分散,造成混乱。天下的权力下放到民间,那就是老百姓掌握了权力;权力分散,那就是混乱的根源。州郡的中正官员多年来负责评定人才,但一直杂乱无章,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难道不是因为上层和下层权力界限不清,各不相干造成的吗?如果让中正官员只考察官员的品行和辈分,品行和辈分都符合标准,就可以做官了。为什么呢?孝行在家里有体现,难道在官场上就不会忠诚尽职吗?仁爱体现在家族里,难道在为政时就不会体恤百姓吗?公正体现在乡里,难道在处理公务时就不会公平公正吗?这三点,由中正官员考察,即使不直接授予官职,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适合做官。品行有高低,辈分有先后,那么任命的官员,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高低之分。为什么一定要让中正官员参与到下层的选拔中,而掌握权力的人又依赖上层的意见呢?上下互相侵犯,就会造成混乱。再说,朝廷下达命令,考核官员的功过,各种职务都有主管官员,每天都在考核,不需要中正官员参与;而乡里的评价,是凭感觉来判断的,这样会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让庸才当道,想要风气清正,怎么可能呢?天台县离京城远,大家都不怎么关注,那些能被选拔的人,往往都在京城附近,谁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粉饰太平呢?只要有门路,那么那些在家里修身养性的,不如那些在乡里结交人脉的;而那些在乡里结交人脉的,又不如那些在州府里活动的人。如果一旦有了门路,就会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即使严厉惩罚中正官员,也没有什么用。不如让大家各司其职,官吏根据下属的能力向朝廷推荐,朝廷根据官吏的推荐和乡里的评价,来决定官员的级别,不要偏颇。中正官员只负责考察官员的品行,区分高低,确定级别,不要随意升降。朝廷负责最终决定,如果出现错误,责任就在相关官员身上。官吏推荐,中正官员评定,按照顺序任用,如果任用不当,责任在外。这样内外互相监督,有功有过都有依据,互相制衡,谁还敢弄虚作假?这样人心安定,事情顺利,就能使风俗清正,选拔人才了。”
玄议又说:“古代设立官职,是为了帮助百姓,管理社会,所以设立了君长来管理百姓。管理百姓的君长,应该权力集中,权力集中,官职明确,上下安定;权力集中,工作效率高,事情不会繁琐。事情简单,效率高,上下安定,社会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没有的。先王建立万国,虽然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分疆划界,各守其土,这并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束缚的体制。考察殷周五等爵位的制度,只有大小贵贱的区别,并没有君臣民三者互相牵制的情况。官职系统不统一,工作效率就低;工作效率低,事情怎么能简单?事情不简单,百姓怎么能安定?百姓不安定,邪恶就会滋生,奸诈就会蔓延。先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集中权力,统一管理。秦朝以来,不学习圣贤之道,以私心来管理官职,欺压百姓;害怕官吏不尽职,就设立监察官来监督;害怕监察官徇私舞弊,就设立司察官来纠察;官吏互相牵制,监察官互相监督,人人各怀鬼胎,上下目标不一致。汉朝继承了这种制度,也没有改变。魏朝时期,事情繁多,来不及处理,五等爵位的制度,虽然难以恢复,但是可以大致设立一些规范来统一管理。现在的长官,都是君、吏、民三者,还有郡守、刺史来管理,层层管理,非常繁琐。如果郡守只负责大方向的管理,那么就和州一样,没有必要再设置郡守。应该取消郡守,只保留刺史;刺史的职务存在,监察就不会废除;几万郡吏,可以回到田间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开支,增加财富,这是第一点。大县的官员,都能胜任郡守,是非诉讼,常常产生不同的意见,顺从就安稳,坚持己见就争执。调和的妙处,在于融合不同的意见,上下相处的益处,在于互相帮助,顺从就安稳,这是琴瑟和谐的道理,消除这些争执,官职减少,事情简化,这是第二点。郡里的官员,负责监督各县,拉帮结派,徇私舞弊,如果事情办得不称职,又因为公务而拖延,百姓就会受苦,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合并这些官职,那么混乱的根源就会消除,这是第三点。现在国家衰败,百姓贫困,人才稀少,能办事的人少,郡县的好官,往往不止一个,郡县互相推诿,责任在下,而官员的上级考核,郡守必须先合格,这是为百姓服务的官员,必须首先合格,官员是百姓的命根子,而往往愚昧无知,现在如果合并这些官职,官员多选拔清廉的人,好的风气就会流行,百姓就会安宁,这是第四点。规定万户以上的县,称为郡守,五千户以上的,称为都尉,一千户以下,令长不变,从令长以上,考核升迁,根据能力升迁,管理的区域也增加,这是选拔人才,考核功绩的制度,如果制度确定,那么官职就有顺序,政绩就会明确,这是第五点。如果取消郡守,县直接向州汇报,事情就不会阻塞,官吏就不会滞留,虽然不能完全恢复三代的制度,但是可以达到简化的目的,方便百姓,节约开支,就在于此。”
玄议又说:“文质的运用,就像四季的更替一样,统治者效法天道,治理万物,必须根据情况来调整治理方法,太平盛世就用礼乐来教化,社会奢靡就用节俭来治理。现在是百王末期,秦汉的余风还在,社会风气奢靡,应该大力改革,以符合民心。现在的制度,从公侯到列侯,从大将军到以下的官员,都可以穿绫罗绸缎,金银饰品,而以下的官员,穿杂色的衣服,和老百姓差不多,虽然上下等级有区别,但是朝臣的服饰,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鲜艳的颜色,已经下放到老百姓了。想要市场上不卖华丽的衣服,商人不出售珍贵的物品,工匠不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参照古代的制度,文质兼顾,找到一个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宣王回信说:“你选拔官员、设置重官、改革服饰制度,这些都非常好。考察乡里人的品行,朝廷考核官员政绩,大体上都按照你说的那样做了。但是中间有一些沿袭已久的习惯,最终还是没能改变。”
秦朝没有刺史,只有郡守和其他的地方官吏。汉朝虽然有刺史,但只负责六条政令而已,所以刺史出行乘坐普通的车子,他们的属官被称为从事,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属官也不像臣子那样服从命令,后来刺史才逐渐演变成官司。以前贾谊也为服饰制度操心过,汉文帝虽然自己穿粗布衣服(弋绨),但还是没能使上下都满意。恐怕这三件事,得等到有贤能的人才能解决吧。
玄又回信说:“汉文帝虽然自己穿粗布衣服(弋绨),但他并没有革新法度,朝廷内外仍然有僭越的服饰,宠臣接受无限制的赏赐。从这些来看,他好像只是注重自己名声好听,并不是真心想要整顿政治制度的意思。现在你公侯世袭做宰相,效法古代圣王,想要成就盛世,压制末端,端正根本,如果你在上面制定好制度,那么下面的人自然就会遵守了。你应该在改革的时候,保持热切的决心,这样一旦发布命令,下面执行起来就像回声一样迅速,你却还谦虚地说‘得等到贤能的人’,这可不是伊尹、周公那样辅佐殷商、周朝的作法啊!我有点不明白你的意思。”
话说,没多久,高柔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还被授权统领雍州、凉州的军事。他和曹爽一起打了骆谷之战,当时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后来曹爽被杀,高柔被调任大鸿胪,几年后又升任太常。因为之前被曹爽打压,高柔心里一直不太痛快。
中书令李丰虽然以前就得到大将军司马景王的器重,但他私下里很欣赏高柔,于是就和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勾结起来,计划让高柔辅佐朝政。李丰当时掌握着朝中大权,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他和张缉又是老乡,都是冯翊人,所以张缉很信任他。李丰偷偷地让他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进京,想让他带兵进京,一起发难。结果李翼想进京的请求没被批准。
嘉平六年二月,正赶上要册封贵人,李丰等人想趁皇上到轩殿的时候,利用守卫宫门的士兵,诛杀大将军,然后扶持高柔上位,让张缉当骠骑将军。李丰偷偷地跟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说:“你们这些在宫里当差的,不少都干过违法的事,大将军为人严厉,多次告发你们,张缉的下场可以给你们提个醒。”苏铄他们都答应听他的。
大将军曹爽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就请李丰见面。李丰不知道有诈,就去了,结果当场被杀。这事儿报到朝廷,高柔、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都被抓起来,送交廷尉审理。廷尉钟毓上奏说:“李丰等人图谋胁迫皇上,擅自诛杀朝廷重臣,罪大恶极,请求依法处置。”
于是,朝廷召集公卿大臣和廷尉一起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李丰等人个个都受到皇上的特殊恩宠,掌管着重要的机密事务;张缉依仗着外戚皇后的权势;高柔是世家子弟,他们都位居高位,却心怀叵测,密谋造反,勾结宦官,出谋划策,因为害怕天威,不敢明目张胆地行动,竟然想挟持皇上,为非作歹,图谋诛杀忠良,擅自拥立新主,企图颠覆朝廷,危及社稷。钟毓的奏章完全符合法律条文,请批准执行。”
圣旨下来了:“齐长公主是先帝的遗爱,准许她的三个儿子免死。” 最后,李丰、高柔、张缉、乐敦、刘贤等人全部被诛灭三族,其余亲属被流放到乐浪郡。高柔为人宽厚,临刑时在东市,脸色不变,举止泰然自若,当时他才四十六岁。到了正元年间,朝廷追封功臣后代,封高柔的曾孙高本为昌陵亭侯,食邑三百户,以奉养高柔的子孙后代。
一开始,中领军高阳许允跟曹爽、何晏关系很好。之前有人伪造了一道尺一长的诏书,想立何晏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一起处理尚书事务。后来,天还没亮,就有人骑马把这个假诏书送到许允家门,对守门的官吏说:“有诏书!”说完就赶紧跑了。许允立刻把诏书烧了,没拿给司马景王看。 后来曹爽他们的阴谋败露了,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领节杖,负责河北地区的军事。还没等他出发,就被查出私放官物,被抓起来交给廷尉审理,最后被流放到乐浪郡,在路上死了。
清河王何晏也跟许允一样,都被称为冀州的名士。甘露年间,他当了尚书,因为牵涉到高贵乡公的事被杀头。早年何晏当郡守的时候,他母亲就劝他说:“你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现在做到二千石的高官了,已经够多了,再往上爬不吉利,到此为止吧。”何晏没听他母亲的劝告,后来又当了两个州的刺史,还当过司隶校尉,最终还是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许允的朋友,同郡的崔赞,也曾经劝过许允,说他为人处世太张扬了,要小心点。
书里评价说: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所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尚、曹真这些人,都因为和曹氏家族的关系,在当时非常显贵,在曹魏的功业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们德行不够,位高权重,沉迷于享乐,贪得无厌,这正是《易经》里记载的,道家所忌讳的啊!何晏因为仪表堂堂,举止得体,名声很好,但是他和曹爽关系密切,内外勾结;虽然地位显赫,却从未听说过他劝谏曹爽的过失,提拔有才能的人。 拿这些例子来说,又怎么能避免这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