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人叫是仪,字子羽,老家是北海营陵。他本来姓氏,一开始在县里当个小吏,后来升到郡里做官。郡里的太守孔融,这人挺会开玩笑的,就拿是仪的姓氏打趣,说“氏”字下面有个“民”字,却没在上面,意思是说这姓氏有点不妥当,建议他改成“是”。是仪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姓是了。后来,他跟着刘繇躲避战乱到了江东。刘繇兵败后,他又搬去了会稽。
孙权接手大权后,觉得是仪这个人不错,很有才华,就把他招到身边来做事。孙权很器重他,让他掌管机密要事,还封他做了骑都尉。
有一次,吕蒙计划偷袭关羽,孙权拿不定主意,就问了问是仪。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就劝孙权采纳。后来,孙权出兵讨伐关羽,是仪也跟着去了,还被封为忠义校尉。是仪谦虚地谢恩,孙权却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你又何必像周舍那样委屈自己呢?” 这说明孙权对是仪非常看重和信任。
攻下荆州后,孙权把都城迁到了武昌,是仪被升为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还让他在身边侍奉。孙权还想给他更高的职位,甚至想给他兵权,但是是仪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就坚决推辞了。后来,在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去皖城找将军刘邵,想设下埋伏引诱曹休上钩。曹休果然中计,结果被大败。是仪因此被升为偏将军,还让他进入宫中处理尚书的事务,对外总管各级官员,同时还负责处理诉讼案件,孙权还让他教导诸位公子读书学习。
孙权的大部队东迁的时候,太子留在了武昌镇守,孙权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是仪,凡事都要先请教他,然后再执行。是仪因此被晋封为都乡侯。后来,太子回建业,是仪也跟着一起回去了,再次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负责处理官员事务和诉讼案件,和以前一样。
这期间,典校郎吕壹诬告前任江夏太守刁嘉诽谤朝政,孙权大怒,把刁嘉抓了起来,要严加审问。当时,和刁嘉一起做官的人都害怕吕壹,纷纷说自己听说过刁嘉的坏话。只有是仪说自己没听说过。于是,孙权就对是仪穷追猛打,连续审问了好几天,旨意越来越严厉,朝臣们都吓得不敢吭声。是仪却说:“现在刀子都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哪敢为了刁嘉隐瞒事实,自己找死,做个不忠的鬼?我只是觉得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搞清楚。” 他据实回答,态度坚决,始终没有改变说法。孙权最终相信了他,刁嘉也因此免罪。
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一直惦记着西蜀,就派是仪出使蜀国,巩固两国的盟约。是仪出使蜀汉,完成了任务,后来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鲁王和南宫刚建起来的时候,仪同担任鲁王的老师。仪同觉得两个宫殿离得太近了,不太合适,就上书给鲁王说:“我认为鲁王天生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文武双全,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让他去各地镇守,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样才能更好地宣扬他的美德,彰显他的威严,这是国家的大计,也是全国上下都盼望看到的。但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我认为两个宫殿的等级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体现尊卑有序,彰显教化的根本。” 他前后上书了好几次。他尽职尽责地教导鲁王,经常规劝鲁王;对上级恭敬勤勉,对下属谦和有礼。
他从不置办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只盖了间够自己住的房子,家境也比较宽裕。他邻居盖了一座很大的房子,仪同远远看见,就问是谁家盖的这么大的房子,左右的人回答说:“好像是仪同家。” 仪同说:“仪同很节俭,不可能是他家。” 一问才知道是别人家。可见鲁王对他的为人非常了解和信任。
他穿的衣服不讲究,吃的饭菜也不丰盛,经常救济贫困的人,家里没有什么积蓄。鲁王听说后,亲自到仪同家里去看望他,查看他的饭菜,还亲自尝了尝,感叹不已,于是就增加了他的俸禄和赏赐,还给他增加了田宅。仪同多次推辞,把鲁王的恩典看作是沉重的负担。
他经常向鲁王提出建议,却从不说别人的坏话。鲁王经常责备仪同不爱说话,不评论是非,仪同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面,臣下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害怕达不到要求,实在不敢用我愚昧浅薄的言论去打扰圣上的耳朵。”
他为国家效力几十年,从未有过过失。吕壹曾经多次向鲁王告发将相大臣的罪行,有时一个人就被告发三四次,唯独没有告发仪同。鲁王感叹道:“如果人人像仪同这样,还需要什么法律法规呢?”
他去世的时候,遗嘱要求用素棺下葬,穿平时穿的衣服,一切从简,享年八十一岁。
胡综,字伟则,是汝南郡固始县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带着他逃难去了江东。孙策当了会稽太守的时候,胡综十四岁,在孙策手下当了个小官,负责巡视,后来留在吴地和孙权一起读书。孙策死了以后,孙权当了讨虏将军,提拔胡综当了金曹从事,跟着孙权去打黄祖,之后被任命为鄂县县令。孙权当了车骑将军,把治所迁到京城,就把胡综召回,让他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和张昭、徐详一起掌管军国大事,那是相当重要的机密工作。
刘备从白帝城撤军后,孙权觉得兵力不足,就派胡综去各地征兵,结果招募到了六千人,立马组建了两支部队,张昭领左部,胡综领右部,负责督战。吴国的将领晋宗叛逃投奔了魏国,魏国还任命晋宗当了蕲春太守,离江东好几百里地,经常来骚扰边境。孙权就派胡综和贺齐轻装简行,突袭抓住了晋宗,活捉了!之后,胡综被封为建武中郎将。魏国封孙权为吴王,又把胡综、张昭、徐详都封为了亭侯,算是封侯拜相了。
黄武八年夏天,黄龙出现在夏口,孙权就借此机会称帝,改元。他还特地造了一面黄龙大旗,平时插在中军,军队前进后退都看这面旗帜的指向。孙权还让胡综写了一篇赋来歌颂这件事,赋的内容是:
天地刚开始形成的时候,万物就开始生长了。狼的形状出现在星空中,象征着精锐的军队。圣人观察天象,效法并运用它,开始制造武器,并寻求它的完善。黄帝、炎帝开创时代,奠定了国家的基业,上顺应天意,下抚慰百姓的灾难。高辛氏诛杀共工,舜征讨有苗氏,启有甘之战,汤有鸣条之战。周朝的牧野之战,汉朝的垓下之战,没有一个不是靠军队的力量,才最终确立了王朝的统治。
强大的吴国,确实是上天所赋予的德行,神武是它的根本,是帝王的极致。从远古的黄帝、虞舜开始,经历了五个朝代,传承至今。吴国应天命而兴起,在南方崛起,将要恢复大业,革新我们的国家。于是根据天象制定了精锐的军队,以太一为原型,设置了五将三门;行动迅速如闪电,缓慢则如云雾,进退有度,简洁而不繁琐。
四灵旗帜已经布好,黄龙旗在中央,按照周朝的制度,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实际就是太常的职责,黄龙旗独自矗立,是全军瞩目的焦点。神仙在天上观察四方,神灵实际上是在帮助吴国,保佑国家平安。军队要转向的时候,黄龙旗先移动,金鼓不鸣,悄无声息地变换阵型,行动神秘莫测,可以说是非常神奇。
从前周朝的时候,有赤乌衔书,现在吴国,黄龙吐符。这都符合河洛的卦象,行动与天道相符,上天赞助,人和谐,大家都说这是吉祥的预兆。
蜀国听说孙权登上了王位,就派使者再次重申之前的友好关系。双方共同起草了盟约,盟约的文字非常优美,具体内容记载在《孙权传》里。
孙权迁都建业后,张昭、诸葛瑾都担任了侍中,并且被封为乡侯,兼任左右领军。当时魏国投降的人说魏国的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有点让人怀疑,诸葛瑾就伪造了吴质的三条投降书:
第一段:
哎,现在这世道啊,简直乱套了!天理都乱了套,天下四分五裂,老百姓苦不堪言,读书人四处逃难,到处都是战争,城里一个人都没有了,到处都是战火硝烟,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没见过这么大的乱子!我这个人能力有限,又没啥本事,就像被土地束缚住的植物,飞都飞不起来,只能给曹氏当兵打仗,被派到遥远的河套地区,跟朝廷完全隔绝了。虽然我很想追随明主,报效国家,但苦于没有机会实现我的愿望。每次来往的时候,我都会偷偷打听消息,我知道陛下您德行高尚,像天一样广阔,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光明,您的英武之气是天生的,您施行仁政,恩泽遍及万里,长江以南的老百姓都得到了您的庇护。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人,那些有志向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暗自赞叹,都盼着归顺您呢!
第二段:
今年六月底,我听说您吉日登基,龙兴践祚,开始大规模的改革,整顿天下,让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想当年,武王伐纣,殷商百姓纷纷倒戈;刘邦打败项羽,楚军四面楚歌,跟现在比起来,那根本不算啥!我实在是太希望天下太平了!所以我派我的同乡黄定恭先生带着我的表章来向您表示臣服,冒着风险也要把我的想法告诉您,我的具体想法都在奏章里了。
话说当年伊尹从夏朝投奔商朝,陈平从楚国投奔汉朝,他们都把功劳记在史册上,名垂青史,后世的主子们也没说他们背叛,反而认为他们是顺应天命。我以前跟曹氏关系密切,表面上是君臣,实际上如同骨肉兄弟,恩情深厚,难舍难分,所以才接受了偏远地区的重任,统领河北的军队。那时候,我的志向远大,打算和曹氏同生共死,只担心自己不能建功立业。
曹氏灭亡后,继承人继位,年纪轻轻就掌握政权,流言蜚语四起。同僚们互相倾轧,那些跟我意见不合的人就趁机中伤我。我为人耿直,一向不阿谀奉承,看着那些曹氏子弟,心里确实有些轻视他们,这也是我的错。结果就被人构陷,招致猜忌,被诬告要叛变。虽然有些明白真相的人为我辩解,但天下大乱,流言胜于事实,我的嫌疑依然存在,我总是担心哪天会无辜遭受杀害,忧心忡忡,如履薄冰。
乐毅当年为燕昭王在齐国立下大功,惠王继位后怀疑他,夺了他的兵权,他就离开了燕国投奔了赵国,他的功名依然显赫。他这样做,并非想两面讨好,而是担心功高震主,害怕祸患临头。我以前曾派魏郡人周光以经商为名,暗中投奔南方,传递我的密谋。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上书奏报,就让周光口头转达了。我认为天下大势已定,天意所归,非吴国莫属,那里的百姓都渴望归顺,盼望军队早日到来。
如果陛下稍微信任我一点,我就能率领河北的军队迎接王师,我的忠心日月可鉴。可是周光去了这么多年,一点消息也没有,不知道我的计划是否传达成功了。我仰望天空长叹,时间一天天过去,用鲁国高子比喻我的心情,又怎么能表达我的焦虑呢?现在陛下对我的态度也有些冷淡,流言蜚语不断,我必定会遭受灾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私下揣测,陛下之所以没有安慰我,可能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讲仁义,不会做这种事情,或者认为周光传达的消息多是虚假,或者认为其中另有隐情,不知道我被构陷,正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我真有罪,我当然会赴汤蹈火,束手就擒,这是臣子的本分。但现在我没有罪,却遭受诬陷,将要落得商鞅、白起那样的下场。权衡利弊,离开也是应该的。死得不光荣,不离开又怎么办呢?乐毅出走,吴起逃亡,君子们同情他们的遭遇,却没有人责备他们。我希望陛下能参考历史,不要怀疑我。我也知道,臣子获罪,应该像伍子胥那样自请效力,不应该投机取巧。但是现在和古代情况不同,南北相隔遥远,江河阻隔,我如果不采取行动,怎么能免于灾祸呢?所以,我放弃了大丈夫的节操,而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再说,曹氏后代无德无能,并非天命所归,政权衰弱,刑法混乱,权力被我掌握,各路将领在外各自为政,没有人同心协力,士兵疲惫不堪,国库空虚,纲纪败坏,上下昏庸,我想前后几次叛乱,陛下也应该听说了吧。弱者攻击昏庸的统治者,顺应天时,这正是陛下进取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斗胆献上我的计策。现在如果在淮河、泗水之间用兵,占据下邳,荆州、扬州两州就会闻风响应,我从河北南下,形势就会连成一片,根基稳固。关西的军队被牵制在函谷关,青州、徐州不敢全力防守,许昌、洛阳的残兵败将不足万人,谁能来东方跟陛下争夺天下呢?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陛下不应该认真考虑吗?
我这里有很多战马,羌胡人每年三四月份青草茂盛的时候,都会赶着马匹出来,现在估计可以得到三千多匹。陛下出兵,应该选择这个时候,多带一些骑兵来取马。这些都是我事先探知的情况。两军交战,往往难以了解对方的虚实,现在敌军虚弱,容易攻克,陛下行动起来,响应的人一定会很多。您能成就大业,使天下统一,我也能建立不世之功,这是天意。如果我的计策不被采纳,这也是天意。希望陛下认真考虑,我就不多说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有人上书劝说孙权说:“以前,许子远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采纳了他的计策,结果打败了袁绍,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如果曹操当时不相信许子远,犹豫不决,那现在天下可能还是袁绍的天下呢!陛下您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道理。我听说边关将领阎浮、赵楫想要投降,可是因为您迟迟没有回应,他们就可能因此而投奔敌人了。我现在诚心诚意地向您推荐他们,如果您再犹豫不决,不及时采取行动,让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灭顶之灾,那么天下那些有才能有抱负,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恐怕就不敢再把性命托付给您了。陛下您也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道理啊!天地鬼神都会听到我的话!” 这份奏章一传开,上书的人就升任侍中了。
过了两年,青州人隐蕃投奔孙权,上书说:“我听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启就提前离开了;而汉高祖刘邦宽厚仁明,陈平就提前投靠了他。我今年二十二岁,放弃了家乡的封地,投奔您这样有道明君,幸亏上天保佑,才得以保全性命来到这里。我来这里已经有些日子了,但是主管官员把我当作普通百姓对待,没有认真考察我的才能,使我无法把我的想法和建议呈报给您。我在县里唉声叹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特地来到宫门外上书,请求您接见我。”孙权立刻召见了他。隐蕃谢恩答问,并陈述时政,言辞非常出色。 孙权问身边的大臣综,对隐蕃的评价如何,综回答说:“隐蕃的奏章,气势磅礴,有点像东方朔;他的言辞巧妙,善于辩论,有点像祢衡;但是他的才能,都比不上他们。”孙权又问隐蕃适合担任什么官职,综回答说:“他暂时还不能治理百姓,可以先让他在都城担任个小官试试。” 孙权见隐蕃对刑狱之事见解独到,就让他担任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和廷尉郝普都认为隐蕃有辅佐帝王的才能,郝普尤其和隐蕃关系很好,常常惋惜他的才能被埋没。后来隐蕃谋反,事情败露被杀,郝普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而自杀。朱据极力阻止,过了很久才平息此事。孙权任命综为偏将军,兼任左执法,负责处理诉讼案件。辽东的事情发生后,辅吴将军张昭极力劝谏孙权,言语非常恳切,孙权也因此大怒。而综能够很好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综这个人嗜酒,酒后常常欢呼雀跃,有时还推杯换盏,和左右亲近的人互相打闹。孙权很欣赏他的才能,所以并不责备他。
话说孙权掌权后,各种文书、诏令、跟邻国的公文往来,几乎都是胡综一个人包办的。一开始,因为内外事务繁多,朝廷特地设立了一个制度,就是官员家中有丧事,也不能离职,结果违反规定的人还真不少。孙权为此很头疼,就让大臣们一起讨论解决办法。胡综建议说,应该制定明确的条文,规定违反者处以死刑,杀一个儆百,以后就不会再有人违反了。孙权采纳了胡综的建议,从此官员奔丧离职的情况就彻底杜绝了。
赤乌六年,胡综去世了,他的儿子胡冲继承了他的衣钵。胡冲为人平和,很有文采,天纪年间当上了中书令。
再说一个人叫徐详,字子明,是吴郡乌程人,他比胡综去世得早。
书里评价说:张昭、徐详、胡综这三个人,都是孙权时代成就一番事业的大人物。张昭为人清廉正直,品行高洁;徐详多次出使他国,完成使命;胡综文采出众,才能出众,都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和重用,他们都是孙权广厦宫殿的栋梁之才啊! “辟之广夏,其榱椽之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