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他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是汉朝的三公大臣。他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听说王谦是名门之后,想把女儿嫁给他,还亲自去见王谦的两个儿子,想从中挑选一个做女婿。但是王谦没答应这门亲事。后来王谦因为生病辞官,在家去世了。
献帝迁都西边之后,王粲也搬到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非常惊奇他的才华。当时蔡邕的才学非常出名,在朝廷地位很高,经常出行时车马塞满街道,家里宾客盈门。听说王粲来了,蔡邕竟然激动地扔下鞋子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大家一看,他年纪还小,长得又矮又瘦,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蔡邕却说:“这是王公的孙子,他将来一定会有非凡的才能,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府征召他做官,朝廷又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但是因为西京当时很乱,所以他都没去上任。于是他就去了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觉得王粲长得不好看,身体又弱,不太重视他。后来刘表死了,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还封他为关内侯。
曹操在汉滨设宴,王粲敬酒祝贺说:“现在袁绍占据河北,依靠强大的军队,想统一全国,但他虽然喜欢人才,却不会用,所以很多优秀的人才都离开了他。刘表占据荆楚之地,优哉游哉地观望时局变化,自以为像周朝的西伯侯一样有远见。那些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荆州的人,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刘表不知道如何重用他们,所以国家才会危急而无人辅佐。您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任就整顿军队,招揽人才,然后横扫天下;平定江汉地区后,您又提拔那些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担任要职,让天下人都归心,望风而降,愿意接受您的统治。您文治武功并用,英雄豪杰都为您效力,这简直就是三王(指尧舜禹)才能做到的啊!”后来,王粲升迁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侍中。他学识渊博,知识丰富,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当时很多旧的制度都废弛了,需要重新制定,王粲经常负责这些事情。
一开始,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有人问他:“你能背诵吗?”他说:“能。”于是就让他背诵,一个字也没错。后来大家围着下棋,棋局散了,王粲给复原了。下棋的人不信,用布盖住棋盘,让他用另一个棋盘重新摆一遍。对比之后,没有一点错误。他过人的记忆力就是这样。他擅长算术,做算术题,都能掌握其中的道理。他还擅长写文章,提笔就成,不用修改,当时的人都以为是他事先写好的;其实他也是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也无法再改进了。他写诗、赋、论、议,总共大约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他随军征讨吴国。二十二年春天,他在路上病死了,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后来被魏讽牵连,被杀害了,之后就断了后代。
王粲和当时的文帝(曹操),还有平原侯(曹植)都爱好文学,关系很好。他和北海人徐幹(字伟长)、广陵人陈琳(字孔璋)、陈留人阮瑀(字元瑜)、汝南人应玚(字德琏)、东平人刘桢(字公幹)都交情很好。
徐幹做过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也做过五官将的文学属官。陈琳以前做过何进的主簿。何进想要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就召集各地的猛将,让他们带兵进京,想以此恐吓太后。陈琳劝谏何进说:“《易经》上说‘即鹿无虞’。俗话说‘掩目捕雀’。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能用欺骗的手段达到目的,更何况国家大事,怎么能用欺骗的手段呢?现在将军您掌握着皇家的威严,握有兵权,气势威武,成败都在您的一念之间;用这种方法行事,就像用大火烧头发一样。您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果断决断,符合道理,顺应天意;却反而放弃有利的武器,再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大军集结,强者为王,这就像拿着武器倒过来给人,把主动权交给别人;事情肯定不会成功,只会造成混乱。”何进没听他的劝告,最终因此而招致祸患。陈琳逃难到冀州,袁绍让他负责写文章。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以前为袁绍写信,只攻击我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攻击到我的父祖呢?”陈琳谢罪,曹操欣赏他的才华,就没有责怪他。
话说王粲年轻的时候,师从大书法家蔡邕学习。建安年间,曹洪想让他当书记,但他始终不肯屈服。后来曹操同时任命王粲和王琳为司空军谋祭酒,负责管理记室,朝廷的各种文书告示,大多出自他们两人之手。王琳后来调任门下督,王粲则做了仓曹掾属。
王粲的兄弟王幹、王琳、王玚、王桢,也都分别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王玚后来升迁为平原侯庶子,之后又做了五官将文学。王桢因为不够恭敬而受了处罚,处罚结束后被任命为吏员。他们兄弟几个都写过几十篇赋和文章。
王粲在建安十七年去世了。王幹、王琳、王玚、王桢则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魏文帝曾经给元城令吴质写信说:“以前那场大瘟疫,很多亲朋好友都离开了人世,徐、陈、应、刘,都同时去世了。你看古今文人,大多不注意细微之处,很少有人能凭借名节而自立。而伟长(王粲)却独具文采,品德高尚,清静寡欲,有着隐居箕山的志向,真是个完美的君子啊!他写了二十多篇《中论》,辞藻典雅,值得流传后世。德琏(王粲)总是充满创作的热情,他的才学足以著书立说,可惜壮志未酬,实在令人惋惜!孔璋(王朗)的章表写得特别好,就是略显繁琐。公幹(王肃)的文章很有气势,只是还不够精炼。元瑜(何晏)的文书写得非常漂亮,读起来很舒服。仲宣(曹植)尤其擅长辞赋,可惜身体不好,没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就他所擅长的方面来说,古人也没谁能超过他。古人说伯牙摔琴为钟子期,孔子为子路痛哭,都是因为痛惜知音难觅,痛惜门生难以胜任啊!这几个儿子(指王氏兄弟及其他文人)虽然没达到古人的水平,但也是当时的一代俊杰啊!”
除了这七个人之外,颍川的邯郸淳、繁钦,陈留的路粹,沛国的丁仪、丁廙,弘农的杨修,河内的荀纬等人,也都有文采,但没法跟这七个人相比。
王玚的弟弟王璩,王璩的儿子王贞,也都因为文章而名扬天下。王璩官至侍中。王贞在咸熙年间参与相国军事。
王粲的儿子王籍,才华横溢,潇洒不羁,为人清廉寡欲,以庄子为榜样。官至步兵校尉。
先说有个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特别好,特别喜欢老庄思想,还特别有个性,喜欢仗义疏财。后来在景元年间,因为一些事情被杀头了。
接下来说下邳人桓威,他出身很低微,十八岁就写出了《浑舆经》这么厉害的书,靠着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做过齐国的门下书佐、司徒署吏,最后当上了安成县令。
还有个吴质,济阴人,因为文章写得好,被文帝看重,官做到振威将军,还被授予节杖,统领河北的军事,最后还被封为列侯。
卫觊,字伯儒,是河东安邑人。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有才学。曹操把他招到身边当司空掾属,后来又当过茂陵县令、尚书郎。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刘表帮助袁绍,关中的将领们又观望不前。益州牧刘璋和刘表有矛盾,卫觊被派去益州当治书侍御史,让刘璋出兵牵制刘表。结果到了长安,路都被堵死了,卫觊进不去,就留在关中镇守。当时很多人想回到家乡,关中的将领们都把这些流民招募到自己手下当兵。卫觊就给荀彧写信说:“关中是富饶的地方,之前因为战乱荒废了,流落到荆州的有十多万户人家,听说家乡安定了,都想回来。但是回来的人没活干,将领们都争着招揽他们当兵。郡县太穷了,争不过他们,所以这些将领的势力越来越大。万一哪天发生变故,后患无穷啊!盐是国家的宝,自从战乱以来,盐的管理很混乱,应该像以前一样设置官吏来监管盐的买卖,用卖盐的钱来买牛耕地。如果有老百姓回来,就用这些东西来接济他们。让他们努力耕种,积攒粮食,让关中富裕起来。远方的百姓听说后,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回来。再让司隶校尉常驻关中管理,这样将领们的势力就会削弱,官府和百姓的力量就会增强,这就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策略啊!”荀彧把信交给曹操,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谒者仆射监管盐务,司隶校尉驻扎弘农。关中安定下来后,曹操召卫觊回朝,逐步升迁为尚书。魏国建立后,卫觊被任命为侍中,和王粲一起负责制定制度。文帝登基后,卫觊调任尚书。不久,他又回到汉朝当侍郎,参与了劝说汉献帝禅让的活动,起草了相关的诏书。文帝即位后,卫觊再次担任尚书,被封为阳吉亭侯。
明帝登基后,封他为閺乡侯,食邑三百户。(閺音闻。) 然后,他上奏说:“《九章律》自古相传,用来断案定罪,其中道理很微妙。各地的县令都应该懂律法。刑法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但私下里却常常被轻视;狱吏是百姓性命攸关的人,但选拔他们的人却往往看轻他们。国家治理不好,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想设立律博士,让他们互相教授律法。” 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当时百姓生活困苦,劳役又很繁重,他又上书说:“改变民心,改变人性,强迫他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臣子说出来不容易,皇上接受起来更难。人们都喜欢富贵荣华,害怕贫穷死亡,但这四样东西,都在皇上手里掌握着,皇上喜欢谁,谁就富贵荣华;皇上讨厌谁,谁就贫穷死亡。顺从皇上旨意的人,得到好处;违背皇上旨意的人,就会倒霉。所以,大臣们都争着顺从皇上的意思,避免触怒皇上。除非是那种为了国家可以倾家荡产,为了皇上可以牺牲性命的人,谁敢冒着得罪皇上的风险,直言进谏呢?陛下您要仔细观察,就能明白臣下的心思了。现在很多人说话都喜欢好听,谈论政治就拿尧舜来比您,谈论战争就说敌人像老鼠一样弱小。我认为这样不对。汉文帝时期,诸侯势力强大,贾谊就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何况现在全国分裂成三块,各地豪杰都各自为政,那些投降的人,并不真心归顺,都说是被逼无奈才投降的,这和六国分裂时期没什么两样。现在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老百姓生活困苦,陛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国家将会衰败到无法恢复的地步。礼法规定,天子用的器物必须用金玉装饰,吃的食物必须是山珍海味,但遇到灾荒年景,就要减少饮食,穿简朴的衣服。所以,奢俭的程度,要根据国家的富裕程度来决定。武帝时期,后宫饮食很简单,衣服不用锦绣,寝具也不华丽,器物不用丹漆,结果平定了天下,留下了福祉给子孙。这些都是陛下您亲眼所见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君臣上下共同商议,计算国库的收支,量入为出。要认真学习勾践发展民生的策略,要防患于未然。可是现在尚方制造的金银器物却越来越多,工程不断,奢侈浪费日益严重,国库日渐空虚。汉武帝迷信神仙,认为可以吃到天上的甘露和玉屑,所以设立了仙掌来承接甘露。陛下英明,对此一笑而过。汉武帝想求甘露,尚且被认为是不对的,陛下您并没有想求甘露,却白白设立了仙掌;这并没有什么好处,却浪费了人力物力,这些都是陛下应该裁减的。” 这位名叫觊的人,在汉朝和魏朝时期,经常进献这样的忠言。
他接到朝廷的命令,去负责典籍的编纂工作,后来又当上了魏国的官吏,总共写了几十篇文章。他喜欢研究古代的文章、鸟虫篆书、隶书和草书,样样都精通。建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尚书右丞河南人潘勖,黄初年间,散骑常侍河内人王象,也都和刘觊一样因为文章名扬天下。刘觊去世了,被追封为敬侯,他的儿子刘瓘继承了爵位。刘瓘在咸熙年间当上了镇西将军。
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县人。十岁的时候,在讲堂上玩耍,颍川人司马德操拍着他的头说:“孩子,孩子,‘黄中通理’,你难道自己不知道吗?”刘廙的哥哥刘望,名声很好,荆州牧刘表把他招去做幕僚。但是他另外两个朋友,因为被人诬陷诽谤,都被刘表杀害了。刘望因为直言进谏不合刘表的意,就上书辞职回家了。刘廙劝他:“赵国杀了鸣犊,孔子还周游列国。现在哥哥你既不能像柳下惠那样在朝中做到和光同尘,那就应该学习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坐在家里自我孤立于世事,恐怕不行啊!”刘望没听他的,不久后又被害死了。刘廙很害怕,就逃到扬州,后来投奔了曹操。曹操任命他做丞相府的属官,后来又升迁为五官将文学。文帝很器重他,命令刘廙写草书。刘廙回信说:“起初因为尊卑有别,这是礼仪的常规。所以一直谨慎地遵守这些规矩,不敢轻易写草书。如果一定要遵从您的命令,我确实明白谦虚谨慎的道理,不看重那些奇特的、高超的技艺,而更喜欢朴实无华的风格,如果燕国不轻视郭隗,齐国不轻视九九之数,乐毅就能前来效力,霸业就能兴盛。牺牲个人的一些东西,成就伟大的功业,即使我愚笨迟钝,也不敢推辞。”魏国刚建立的时候,他做了黄门侍郎。
老朱(朱元璋)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打蜀地。谋臣刘基赶紧上书劝谏说:“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就轻视百姓的意见,帝王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身份而拒绝听取他们的建议。所以那些能成功千百年的,一定是从细微之处观察到远处,他们的智慧远超那些独断专行的人,他们不耻于向别人请教,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从大家那里收集意见。就像韦弦一样,它本身不会说话,但圣贤却用它来警示自己。我才能平庸,见识浅薄,只想把自己比作那韦弦。”
“以前乐毅能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轻兵就能拿下即墨。这说明,那些为自己打算的人,即使弱小也能固守;而那些只想自己垮台的人,即使强大也必然失败。您自从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遇到的敌人没有一个能打败您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一个不服您的。现在您拥有全国的兵力,有着百战百胜的威风,可孙权却依仗长江天险固守在吴地,刘备也稳稳地占据着蜀地。那些蛮夷之地的臣民,比不上冀州的士兵;孙权、刘备的势力,也比不上袁绍的强大,可袁绍最终失败了,而孙权、刘备却还没被消灭,这并不是说他们比以前的人更愚笨,军事才能更差,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为自己打算,和那些只想自己垮台的人完全不同。”
“所以,周文王攻打崇国,三次都没能攻下,就退兵回去修养德政,最后才征服了崇国。秦国作为诸侯国时,它攻打谁,谁就一定投降;等到它统一六国称帝后,却因为一个老百姓的大喊而社稷动荡,最终灭亡。这是因为秦国只顾对外用兵,而不关心百姓疾苦啊!我担心蜀地那些边寇虽然比不上六国,但天下并不缺少人才,一旦出现土崩瓦解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这不得不谨慎对待。天下有重要的收获,也有重要的损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努力争取,这是重要的收获;形势对我无利,而我仍然努力争取,这是重要的损失。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估算四方险要,选择重要的关隘进行防守,挑选全国最精锐的士兵,轮流驻守各处边防。殿下您可以在舒适的宫殿里安心休息,潜心治理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桑蚕业,一切从简节约,这样十年之后,国家就会富强,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
老朱听了之后,上前对刘基说:“不只是你应该了解我,我也应该了解你。现在你想让我像周文王那样坐享其成,恐怕我这个人做不到。”
魏讽造反了,陈廙的弟弟陈伟被魏讽拉下水,按律当被处死。曹操下令说:“‘叔向不坐弟虎’,这是古时候的制度啊。” 所以特别开恩,不追究他的罪责,只把他调到丞相府的仓曹部门工作。陈廙上书感谢说:“我犯下的罪过,应该株连到整个家族,祸患应该波及全族。承蒙上天眷顾,赶上太平盛世,就像用热水浇灭沸腾的油锅,才没让我家彻底完蛋;就像在冰冷的灰烬中燃起烟火,在枯死的树木上开出花朵。人受天地恩泽,却不能报答;子女受父母养育,却不能感谢,我可以用死来报效国家,却难以用文字表达我的感激之情。”陈廙写了几十篇著作,还和丁仪一起讨论刑法礼仪,这些著作都流传了下来。文帝即位后,陈廙被任命为侍中,被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无子,皇帝让他的弟子陈阜继承他的爵位。
刘劭,字孔才,是广平邯郸人。建安年间,他做计吏,到许昌去。那天太史令上奏说:“正月初一要发生日食。”刘劭当时正在尚书令荀彧那里,坐着的有几十个人,有人说应该取消朝会,有人说应该推迟朝会。刘劭说:“梓慎、裨灶,都是古代有名的史官,他们还曾经预测水旱灾害,结果预测失误,错过了天时。《礼记》上说,诸侯去拜见天子,有四种情况到达天子宫门后不能完成礼仪,其中一种就是发生日食。既然圣人制定了制度,并没有因为出现异常现象就取消朝会,那可能是灾难自己消除了,或者那些预测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荀彧很欣赏他的话,下令朝会照常举行,结果那天也没有发生日食。
郗虑(xī lǜ)当时推荐了王劭(shào)做官。后来郗虑被免职了,王劭就当上了太子舍人,后来又升迁为秘书郎。黄初年间,他当上了尚书郎、散骑侍郎。 皇上让他收集整理五经和各种书籍,按照类别整理归纳,编撰成《皇览》。
明帝即位后,王劭被外放担任陈留太守,他勤政爱民,大力发展教育,老百姓都称赞他。后来朝廷召他回来,授予他骑都尉的官职。他和议郎庾嶷(yǔ yí)、荀诜(xún shēn)等人一起制定法律条文,撰写了新的律法十八篇,并写了篇《律略论》。之后,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
那时候听说公孙渊接受了孙权封的燕王称号,朝中有人建议派兵讨伐他,并追究公孙渊的罪责。王劭却认为:“以前袁尚兄弟投奔公孙康,公孙康杀了他们并将首级献给朝廷,这说明公孙渊的祖上是忠于朝廷的。而且现在我们听到的消息真假难辨,还不能确定。古代那些边远地区没有完全臣服的时候,朝廷都是修明德政而不轻易用兵,因为打仗会让老百姓很辛苦。我们应该对他宽容一些,给他机会改过自新。”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者张弥等人,并将首级送给了朝廷。
王劭曾经写过一篇《赵都赋》,明帝很喜欢,就下令让他再写《许都赋》和《洛都赋》。当时朝廷正忙着对外用兵,在国内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王劭在写这两篇赋的时候,都暗中表达了自己的劝谏之意。
青龙年间,吴国军队包围了合肥。当时东线负责守卫的官兵都轮流休假,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朝廷调拨中军部队,同时召回休假的士兵,准备集中兵力反击。王劭认为:“敌军刚到,士气正盛。满宠只带少量兵力在合肥坚守,如果贸然进攻,不一定能取胜。满宠请求增兵,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们可以先派五千步兵和三千精锐骑兵,在军队前方出发,声势浩大地前进,以震慑敌人。骑兵到达合肥后,分散队伍,多打旗鼓,在城下展示兵力,诱使敌人出城追击,然后堵截他们的归路,切断他们的粮道。敌人听说大军压境,后路又被骑兵截断,一定会惊恐万分,不战而自溃。”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军队到达合肥后,吴军果然撤退了。
皇上发布诏书,广泛寻找贤才。散骑侍郎夏侯惠向皇上推荐刘劭,说:“我发现常侍刘劭,忠诚厚道,考虑问题周全,凡是他处理的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深入。所以各种人才,不论才能大小,都能从他那里找到共同点并加以借鉴。正直的人欣赏他的平和公正,清静寡欲的人敬佩他深奥的思想和谦逊退让的态度,文学家赞赏他推演论证的详尽精密,法学家佩服他精密的计算和分析,有思想的人了解他深沉稳重的性格,擅长写作的人喜爱他精辟的论述和优美的文笔,制定制度的人看重他简明扼要的策略,擅长谋略的人赞扬他思路清晰,洞察力敏锐。所有这些评价,都是根据他们各自的专长,从刘劭才能的诸多方面来评价的。我多次聆听他的高谈阔论,阅读他深刻的论述,日积月累,对其敬佩之情与日俱增,我认为他确实是朝廷难得的人才。像他这样的人,应该辅佐皇上处理政务,参与朝廷的决策,他一定能和国家一起兴盛发达,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恳请陛下恩准,让刘劭在清闲的环境中尽情发挥才能,这样您的恩德就会上达天听,您的光辉也会日新月异。”
景初年间,刘劭奉诏负责制定百官考课制度。他上书说:“百官考课是国家治理的大事,然而历代都不重视,所以治理制度存在缺漏没有补上,优秀和平庸的人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陛下凭借圣明的远见卓识,忧虑国家纲纪的败坏,内心忧虑,下诏寻求改进。臣蒙受皇恩,得以参与此事,便制定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撰写了说明性的文章一篇。臣学识浅薄,实在难以充分表达圣旨的精神,完善典章制度。”他还认为应该制定礼乐制度,以改变风俗,为此撰写了《乐论》十四篇,但事情尚未完成便未能上报。恰逢明帝驾崩,这些制度也就没有实行。正始年间,他致力于经学讲授,被赐爵关内侯。他一生撰写的文章,包括法论、人物志等,共计一百多篇。去世后,追赠光禄勋。他的儿子刘琳继承了他的爵位。
刘劭的同代人东海人缪袭也才华横溢,著述很多,官至尚书、光禄勋。
缪袭的朋友山阳人仲长统,汉末做过尚书郎,早逝。他著有《昌言》,文章优美,值得一看。
话说当时,除了那些有名的大臣,还有一些官员也写了不少文章,流传后世。比如,散骑常侍陈留人苏林,光禄大夫京兆人韦诞,乐安太守谯国人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人孙该,还有郎中令河东人杜挚,他们也都写过文章,而且这些文章还挺有名气的,不少人都读过。
就这样,很多官员都参与了创作,他们的文章也广为流传,为当时的文化增添了光彩。 “散骑常侍陈留苏林、光禄大夫京兆韦诞、乐安太守谯国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孙该、郎中令河东杜挚等亦著文赋,颇传于世。” 这句话就概括了当时文坛的盛况,许多官员都参与其中,留下不少佳作。
傅嘏,字兰石,是北地泥阳人,傅介子的后代。他伯父傅巽,在黄初年间做过侍中尚书。傅嘏年轻的时候就出了名,司空陈群把他招去做幕僚。
那时候,散骑常侍刘劭制定了一个考课制度,这个制度下发到三府去执行。傅嘏不同意刘劭的观点,就说:“我听说,帝王的制度非常宏大深远,圣人的道理非常奥妙精深,如果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就无法真正实行这些制度,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可是现在,国家的策略衰败,很多年都没什么进展,圣贤的教诲都失传了,典籍也残缺不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理宏大深远,而有才能的人太少了。刘劭的考课制度,虽然想参考前代的升降官员的制度,但是制度本身有很多缺漏。
只有周朝的典章制度还比较完整,周朝在外面设置诸侯,作为国家的屏障,在国内设立各种官职,管理六种职能,土地有固定的贡赋,官职有固定的职责,各种官职都有人担任,老百姓从事不同的职业,所以考核功绩和升降官员就比较容易。魏国继承了上百个王朝的末期,又承袭了秦汉的制度,但是魏国的制度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从建安年间到青龙年间,魏国虽然平定了乱局,建立了皇朝,消灭了叛乱,但是国家事务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完善制度。国家治理和军事都需要权宜之计,百官和军队的任命,都根据当时的需要来决定,用古代的制度来治理现代,情况复杂,很难行得通。这是因为,制度制定得过于宏大,有时不切实际,法令又必须适应当时的需要,难以流传后世。
设立官职,分配职务,清理民政,这是立国的根本;按照名分考核实际情况,纠正错误,完善制度,这是治理国家的末节。立国根本没有建立,而考课制度却先出来了,恐怕难以衡量人才的优劣,难以分辨人才的真伪。古代圣王选拔人才,一定要考察他们在地方上的品行,考察他们在学校里的学问,品行好就说他贤,学问好就说他能。乡里长者向国君推荐贤能之士,国君接受他们的推荐,有才能的人就派出去办事,有能力的人就派到朝廷来工作。这是古代圣王选拔人才的办法。现在,全国各地的人,包括京城的人,都没有乡里推荐的制度,选拔人才的任务,完全落在吏部手里。看他们的品级和资历来判断他们的才能,不一定准确;看他们的功劳来判断他们的德行,也不一定准确,这样一来,考课制度就无法完全选拔到人才。总结帝王的制度,完善国家的法令,其道理非常深奥,很难说得全面。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正始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又升迁为黄门侍郎。当时曹爽掌握大权,何晏当了吏部尚书。王肃就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这何平叔啊,表面上看着挺平静,其实心里精明得很,而且特别贪财,根本不考虑国家根本大计。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会被排挤,朝政也就完蛋了!” 何晏他们因此对王肃很不满,就抓住个小毛病把他给免了官。
后来他被任命为荥阳太守,但他没去上任。太傅司马懿(宣王)就请求让他当从事中郎。等曹爽被诛杀后,王肃被任命为河南尹,之后又升迁为尚书。王肃经常说:“秦朝废除了诸侯,设立郡守,分设官职,这跟古代的做法不一样。汉朝和魏朝沿袭下来,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可是那些读书人、学者,都想着把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揉合起来,搞得礼仪制度过于繁琐复杂,脱离实际情况,事情和制度相违背,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历朝历代都没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本来想大幅度改革官制,效仿古代,回到正轨,但是现在正赶上皇室多难,所以暂时还不能推行改革。”
有人提议自己打吴国,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战方案。皇上就问了贾充的意见,贾充回答说:“以前夫差打败齐国、战胜晋国,威震中原,最后却死在了姑苏;齐湣王兼并土地扩张疆域,开拓千里土地,结果自己也完蛋了。事情开头好,不一定能有好结果,这是古人早就证明了的道理。孙权自从打败关羽,占领荆州后,志得意满,骄横到了极点,所以宣文侯才制定了宏伟的作战计划,准备大举进攻。现在孙权死了,把国家托付给了诸葛恪。如果能矫正诸葛恪的暴政,减轻百姓的痛苦,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内外齐心,同舟共济,即使不能最终保全自己,也能在长江以南多撑些日子。但是现在有些人建议直接渡江,横行江表;有些人建议四路并进,攻打吴国的城池;有些人建议大规模屯田,伺机而动:这些都是对付强敌的常规策略。可是咱们从出兵以来,已经三年了,这可不是打闪电战。吴国作乱将近六十年了,君臣之间互相欺骗,吉凶祸福与共,现在又失去了他们的主帅,上下都人心惶惶,如果吴国把船只停靠在重要的渡口,坚守险要的城池,横行江表的计划,恐怕很难取胜。只有大规模屯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军队在边境屯田,敌人就不会来骚扰;坐吃积谷,不用运输粮食;乘机出击,也不用长途跋涉:这是军队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以前樊哙想带十万大军,横行匈奴,季布直接批评了他。现在想渡过长江,深入敌境,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如先整顿法纪,训练士兵,在稳操胜券的地方制定策略,用长远之计对付敌人的残余势力,这才是必然的结果。”
后来,吴国大将诸葛恪刚打下东关,乘胜追击,声称要进攻青州和徐州,朝廷准备防备。贾充认为:“淮河以北不是吴军轻易能走的路,而且以前孙权派兵出海,结果都被风浪吞没,一个也没回来,诸葛恪难道敢孤注一掷,把命运寄托在汹涌的波涛上,去碰运气吗?诸葛恪顶多派一些熟悉水战的偏将小兵,乘船沿淮河而上,做出进攻青州、徐州的姿态,他自己则会率领大军来进攻淮南。”后来诸葛恪果然进攻新城,没有成功就回去了。
傅嘏经常跟别人讨论人的才能和性格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钟会就曾经和傅嘏一起讨论过这些问题。嘉平年间末期,皇上赏赐他关内侯的爵位。高贵乡公继位后,又晋封他为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天,毌丘俭和文钦造反了。有人觉得司马景王不应该亲自去前线,应该派太尉王昶去,只有傅嘏和王肃劝司马景王亲自前往。司马景王最终决定亲自带兵出征。傅嘏被任命为尚书仆射,跟随司马景王一起东征。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最终被平定,傅嘏在其中出了不少力。司马景王死后,傅嘏和司马文王一起直接回到了洛阳,司马文王于是开始辅政。这些事情在钟会的传记里都有记载。
因为立下战功,傅嘏被封为阳乡侯,食邑增加六百户,前后加起来一共一千二百户。同年,傅嘏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太常的官职,谥号为元侯。他的儿子傅祗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朝廷推行五等爵位制度,因为傅嘏在之前朝代立下了显著的功勋,所以他的儿子傅祗的爵位被改为泾原子。
评论说:以前文帝和陈王,他们虽然是皇子的身份,却广泛地喜爱和学习文学,彼此之间互相欣赏,因此涌现出一批人才,其中以曹植等六人最为著名。而曹植尤其担任了常伯的官职,创立了一代的制度,但是他的虚怀若谷的品德和广阔的胸襟,却不如徐干那样纯正高洁。卫觊也因为博闻强识,精通典故,成为当时辅佐君王的典范。刘劭通晓各种典籍,文采和品德兼备。刘廙以清廉正直著称,傅嘏则因为才能出众而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