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是河南长社人。有一次,他和族父钟瑜一起到洛阳去,路上遇到个算命的,说:“这孩子长相不凡,将来能有出息,但会遇到水难,一定要小心!” 还没走十里地,走到一座桥上,马受惊了,把他摔到水里,差点没命。钟瑜觉得算命先生的话真准,更加看重钟繇,给他提供生活费,让他安心学习。
后来钟繇考中了孝廉,当上了尚书郎,又做了阳陵县令,因为生病辞职了。之后他又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和黄门侍郎。那时候,汉献帝在洛阳,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长安和关东地区联系中断。曹操当了兖州牧后,第一次派使者给汉献帝上书。李傕、郭汜怀疑关东地区想另立皇帝,觉得曹操虽然说是奉命行事,但未必是真的,想扣下曹操的使者,拒绝曹操的请求。钟繇劝说李傕、郭汜说:“现在英雄豪杰纷纷起事,各自称霸一方,只有曹操一心想着朝廷,我们却拒绝他的忠心,这可不是明智之举啊!” 李傕、郭汜听从了钟繇的建议,对曹操的使者热情款待,就这样,曹操的使命才得以顺利完成。
曹操多次听荀彧夸奖钟繇,又听说钟繇劝说李傕、郭汜的事,对他更加敬重。后来李傕挟持汉献帝,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起想办法营救。最后汉献帝成功逃离长安,钟繇功不可没。于是,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来又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并因为之前的功劳被封为东武亭侯。
话说当时关中地区,马腾、韩遂这些将领,各自手握重兵,互相争斗个不停。曹操正忙着在山东跟人打仗,心里一直担心着关中那边的局势。于是就推荐杨阜担任侍中兼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皇帝的信符,统领关中各路军队,把关中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处理,还特别吩咐他办事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杨阜到了长安,就给马腾、韩遂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马腾、韩遂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各自派儿子去长安侍奉杨阜。 曹操在官渡跟袁绍对峙的时候,杨阜送来了两千多匹战马支援军队。曹操给杨阜写信说:“你送来的马匹,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啊!关中平定,朝廷不用再担心西边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当年萧何镇守关中,保证军队有充足的粮食,你的功劳也和他差不多。”
后来,匈奴单于在平阳造反,杨阜率领军队包围了他,但没能攻下。这时,袁绍的手下,河东太守郭援也来到了河东,兵力非常强大。 手下的将领们商量着要不要放弃围攻单于,先撤兵。杨阜说:“袁绍势力正盛,郭援来河东,关中内部肯定有人暗中和他勾结,所以到现在还没完全叛变,只是因为忌惮我的威名罢了。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就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关中老百姓谁还会听我们的?就算我想回去,也回不去了!这等于还没打仗就先输了!再说,郭援这个人刚愎自用,好勇斗狠,一定会轻敌冒进,我们只要在汾河渡口设下埋伏,等他渡河的时候再攻击,就能大获全胜!”张既提议让马腾一起夹击郭援,马腾就派他儿子马超率领精兵去迎战。郭援果然轻敌,不听劝阻,贸然渡河。结果,还没过河一半,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亏输,郭援被斩首,单于也投降了。这件事记载在张既的传记里。
之后,河东的卫固又造反,和张晟、张琰以及高干等人一起作乱,杨阜再次率领军队把他们平定。自从天子西迁后,洛阳的人口锐减,杨阜就将关中的人口迁徙到洛阳,还招纳流亡和叛逃的人口补充洛阳的人口,几年时间,洛阳的人口渐渐恢复。后来曹操征讨关中,杨阜为其提供了很多帮助,曹操就表奏杨阜为前军师。
魏国刚建立的时候,钟繇被任命为大理寺卿,后来又升迁为相国。当时文帝还在东宫呢,就赏赐给他五口熟铁大锅,还亲自写了铭文:“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过了几年,因为西曹掾魏讽谋反的事,钟繇被免职回家了。
后来文帝当了魏王,又重新启用钟繇,让他当大理寺卿。文帝称帝后,大理寺改名叫廷尉,钟繇也因此被封为崇高乡侯,官职也一路升迁到太尉,爵位也升到了平阳乡乡侯。那时候,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都是世家名门之后,祖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臣。文帝上朝回来,跟身边的人说:“这三位三公,可真是当代的伟人啊,以后估计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人才了!”
明帝继位后,又把钟繇封为定陵侯,还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千八百户。钟繇还被提升为太傅。不过,钟繇那时候已经得了膝盖病,起身很不方便。巧的是,华歆也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上朝都是坐车去的,到了宫殿门口,还得让虎贲卫抬着上殿就座。从那以后,三公要是生病了,坐车进宫就成了惯例了。
话说当初,太祖皇帝下令,要研究一下死刑能不能改成宫刑。有个叫繇的官员建议说:“古代的肉刑,历经几代圣明君主都没废除,咱们应该恢复肉刑,来代替死刑。” 其他人觉得这办法不讨老百姓喜欢,这事儿就搁置了。
后来,文帝皇帝宴请群臣,公开说:“大理寺想恢复肉刑,这可是圣王之法啊!各位大臣们好好商量商量。” 结果还没商量出结果,就碰上打仗了,这事儿又搁下了。
到了太和年间,繇又上书给皇帝说:“咱们大魏王朝继承了虞舜、夏禹的衣钵,孝文帝改革法律,却背离了古代的正道。先帝圣明,是上天眷顾,他一直遵循古训。所以,他继位后,也多次下诏书,想恢复古代的肉刑,作为一代的法律。只是因为接连打仗,所以一直没实行。陛下啊,您应该继承祖宗的遗志,想想砍掉脚趾头就能震慑犯罪,可惜死刑却冤枉了不少人。您应该让大家好好学习法律,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商量。那些本来该砍掉右脚趾头,结果却判了死刑的,就恢复这个刑罚吧。《尚书》上说:‘皇帝要体察民情,鳏寡孤独都可以向他诉说冤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尧帝在消灭蚩尤、有苗氏的时候,先要审问一下老百姓有没有冤情。现在监狱里那么多冤假错案,应该好好审问一下,像孝景皇帝那样,该放的放,那些该砍右脚趾头的就砍。至于黥刑、劓刑、砍左脚趾头和宫刑,就按照孝文帝的做法,改成剃头和鞭打。那些犯奸淫罪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就算砍了脚,还能生育。现在天下人口比孝文帝时代少,如果实行肉刑,每年能多活三千人。张苍废除肉刑后,每年死刑的人数以万计。我建议恢复肉刑,每年就能多活三千人。子贡问孔子,救济百姓算不算仁义?孔子说:‘这怎么能算仁义呢?这得是圣人才能做到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觉得力不从心呢!’ 又说:‘仁义离我们远吗?我想行仁义,仁义就来了。’ 如果真的实行肉刑,老百姓就能长治久安了。”
皇帝看了奏章后说:“太傅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关心国家大事,对刑法也研究得很深。这是件大事,各位大臣和官员们好好商量商量。”
司徒王朗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繇想减少死刑,增加刖刑,这简直是把躺着的人扶起来,把死人变成活人啊!我觉得他的建议还有不足之处。五刑的种类,都写在法律条文中,本来就有减刑的规定,不死就是减刑。这个制度已经实行很久了,不用再从古代的肉刑里找借鉴了。古代仁慈的君主,都觉得肉刑太残酷,所以废除了它。废除肉刑几百年了,现在又要恢复,恐怕减刑的好处老百姓还没看到,肉刑的残酷却让敌人知道了,这可不是招揽人心啊!可以按照繇的建议,把死罪减轻为髡刑、刖刑。如果觉得太轻,可以增加服劳役的年限。这样既能体现宽大,又能避免肉刑的残酷。”
一百多个大臣参与了讨论,大部分人赞同王朗的意见。皇帝因为吴蜀还没平定,这事儿又搁置了。
公元230年,繇(yóu)死了。皇帝穿着素服去吊唁,追封他为成侯。他的儿子毓(yù)继承了爵位。早些时候,文帝把一些田地和城邑分给了繇的弟弟演,以及繇的儿子劭和孙子豫,封他们为列侯。
毓字稚叔,十四岁就当上了散骑侍郎。他聪明机灵,谈吐幽默,很有他父亲的风范。太和年间初期,蜀国的诸葛亮包围了祁山,明帝想要出兵西征。毓就上书劝谏说:“用兵的策略,最重要的是在庙堂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需要亲自上阵。皇帝应该镇守中原,以此震慑四方。现在大军西征,即使兵力再多十倍,关中的军费开支也会非常巨大,而且损失不小。况且盛夏出兵,正如诗人所言,这并非皇上应该亲征的时候。” 后来,他被提升为黄门侍郎。当时洛阳宫室正在大兴土木,皇帝就顺便住在许昌,朝政也暂时在许昌处理。许昌地狭人稠,就在城南用毡子搭了个行宫,还摆设了鱼龙之类的装饰,弄得老百姓疲于奔命。毓再次进谏,说:“现在连年水旱灾害,国库空虚,这些事情都应该等到丰收年景再说。”他还建议:“应该恢复关内荒废的土地,让老百姓全力发展农业。”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并实施了。
正始年间,毓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在盛夏时节兴兵伐蜀,蜀军坚守不出,曹爽的军队寸步难行。曹爽正想增兵,毓给他写信说:“我认为,用兵的策略,不应该亲自冲锋陷阵;帝王之师,应该有征伐,但不必一定要打仗。如果能像古代那样用礼乐就能征服有苗氏一样,退让就能使敌寇归顺,就不必像吴汉那样在江关苦战,也不必像韩信那样在井陉浴血奋战了。看到有利的情况就前进,遇到困难就撤退,这是自古以来的治国之道。希望将军仔细考虑我的建议!” 曹爽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因为得罪了曹爽,毓被调离侍中职位,外放为魏郡太守。曹爽被诛杀后,毓重新回到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关于君父去世后,臣子可以为他们申冤,以及士人被封侯后,其妻子不必改嫁,这些都是毓提出的制度。
话说元朝正元年间,毌丘俭和文钦造反了。 王沈大人奉命拿着皇帝的赦免令,跑到扬州和豫州去安抚百姓,劝他们不要跟着造反。 事情办完后,他又回到朝廷当尚书。
后来,诸葛诞也反了! 当时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是朝廷的大将军,他打算亲自带兵去寿春讨伐诸葛诞。 这时候,吴国的将军孙壹带着人投降了。 有人觉得:“吴国刚吃了亏,肯定不敢再出兵了。咱们东边军队已经够多了,可以等等再说了。”
但是王沈却不同意,他说:“要分析事情、判断敌人,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现在诸葛诞把淮南的地盘都给了吴国,而孙壹带过来的投降兵,人数连一千人都不到,兵也就三百来个。吴国损失的其实没多少。如果寿春城还没打下来,吴国内部反而稳定下来了,那他们说不定还会出兵呢!”
司马炎听了,说:“说得对!” 于是就带着王沈一起出征了。 淮南平定后,王沈被任命为青州刺史,还加封了后将军的官职,后来又升任徐州军事都督,还被授予了节钺(古代将帅的权力象征)。 之后,他又调任荆州都督。 景元四年,王沈去世了,朝廷追赠他车骑将军的称号,谥号为惠侯。他的儿子王骏继承了他的爵位。王沈的弟弟王会,也有自己的传记记载。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人。高唐是齐国有名的都城,达官显贵们都经常在市里走动。华歆当官的时候,休假回家就关上门,不怎么跟人来往。他为人公正,从不背后说人坏话。同郡的陶丘洪也很有名,自认为见识比华歆高明。当时王芬跟一些豪杰密谋废掉灵帝(这件事《武纪》里记载了)。王芬暗中找华歆和陶丘洪商量,陶丘洪想参与,华歆劝他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连伊尹、霍光都觉得很难。王芬为人粗疏,不善武事,这事儿肯定不成,反而会祸及全家。你还是别去了!”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了,陶丘洪这才服气。
华歆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中,因为生病辞官了。灵帝死了以后,何进掌权,征召河南的郑泰、颍川的荀攸和华歆等人。华歆到了京城,做了尚书郎。董卓迁都长安,华歆请求外放做下邽县令,因为生病没去成,就从蓝田到了南阳。当时袁术在穰县,留下了华歆。华歆劝袁术出兵讨伐董卓,袁术没听他的。华歆想离开,正好碰上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去安定关东地区,马日磾聘请华歆做他的幕僚。他们东到徐州,朝廷下诏书任命华歆为豫章太守,他治理地方清静廉洁,百姓都很感激他。
孙策占据了江东地区,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穿着便服去迎接他。孙策敬重华歆的长者身份,用最高的礼节接待了他。后来孙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上表天子征召华歆。孙权想留下华歆,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天子之命,刚开始跟曹操交好,双方关系还没稳定,如果我能为将军效力,岂不是很有好处?现在您留着我,等于养着个没用的人,这不是明智之举啊!”孙权很高兴,就放华歆走了。
送别华歆的宾客故友有上千人,送的礼物价值几百金。华歆都没有拒绝,只是暗中记下送礼人的名字。临走的时候,他把所有礼物都集中起来,对宾客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但收到的东西太多了。我一个人远行,带着这么多贵重物品,恐怕会招来祸患,希望各位能帮我出个主意。”于是大家纷纷把礼物拿了回去,都佩服华歆的高尚品德。
话说荀彧死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被任命为尚书令。没过多久,司马防就升迁了,先后担任了议郎、司空军事、尚书、侍中,最后接替荀彧担任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的时候,还特意推荐司马防担任军师。魏国建立后,司马防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曹丕称王后,司马防被封为相国,还被封为安乐乡侯。曹丕称帝后,司马防的爵位改为司徒。
司马防为人清廉,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接济亲戚朋友,家里连一石粮食都存不住。朝廷曾经赏赐给大臣们一些奴仆,别人都留下了,只有司马防把赏赐的奴仆都放了出去,让他们各自成家立业。曹丕为此感叹不已,还下诏说:“司徒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人。现在朝廷高官都吃香喝辣的,而司徒却吃粗茶淡饭,这实在不应该啊!”于是,曹丕特地赏赐司马防御用的衣服,并且还为他的妻子儿女都做了衣服。当时三府讨论选拔孝廉人才的标准,有人提议说:“选拔孝廉,本来就是看德行的,不用再考经书了。”司马防却认为:“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儒家经典都失传了,现在应该重视经典的学习,以此来推崇王道。制定法律法规是为了应对各种情况。现在选拔孝廉不考经书,恐怕学业会因此而荒废。如果真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单独征召他们。怕的是找不到人才,而不是找不到考试的标准。”曹丕采纳了他的意见。
到了黄初年间,曹丕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品德高尚的人才,司马防举荐了管宁。曹丕派人用舒适的马车去迎接管宁。曹叡继位后,司马防被晋封为博平侯,增加了五百户食邑,前后加起来一共一千三百户,还被提升为太尉。司马防以生病为由请求退休,想把太尉的职位让给管宁。但是曹叡不同意。有一次,朝廷要举行大型宴会,曹叡就派散骑常侍缪袭去传达旨意,说:“我刚刚即位,每天事务繁忙,担心自己的判断会有失误。幸好有像您这样有德行的臣子辅佐我,可是您却屡次以生病为由推辞官职。古代那些贤臣,有的不参与朝政,有的辞官不做,这都是历史上有的。但是周公、伊尹却不是这样。洁身自好,遵守节操,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我不应该要求您做到这样。您还是强忍病痛来参加宴会吧,也让大家高兴高兴。我已经安排好了席位,命令百官都等您,我才能入座。”曹叡又对缪袭说:“一定要等到司马防来,才能回来复命。”司马防没办法,只好起身去了宴会。
话说在太和年间,皇帝派曹真带兵从子午道攻打蜀国,自己则东去许昌。这时,王凌上书给皇帝说:“自从天下大乱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大魏王朝承蒙上天眷顾,陛下您凭借圣明的德行,迎来了国家盛世的景象,应该大力发展国家治理,效仿三代明君的功绩。虽然现在还有蜀汉这两个叛逆占据险要之地苟延残喘,但是只要您的圣德日渐彰显,远方的人民也会心怀感激,纷纷归附。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应该谨慎用兵,适时而动。我真心希望陛下您先把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把征讨叛逆的事情放在后面。再说,千里运送粮草,并不是用兵的优势;深入险地,也不一定能取得胜利。我听说今年征发民夫,耽误了不少农事。一个国家要以百姓为根本,而百姓的根本是衣食。如果让全国人民没有饥寒之苦,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念头,那天下太平就有希望了,蜀汉这两个叛逆,我们就可以坐等他们自己露出破绽。我身为宰相,年纪大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估计活不了多久了,恐怕再也见不到陛下的龙颜了,所以斗胆直言,恳请陛下您仔细考虑我的建议!”
皇帝回复说:“你深谋远虑,考虑到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朕非常赞赏。那些叛逆依仗着山川险要,就连咱们先祖都费了好大力气也没能平定,我哪敢自以为是,认为一定能灭掉他们呢!那些将领们认为不试探一下,就无法了解敌人的虚实,所以才派兵去观望一下,寻找他们的弱点。如果时机还不成熟,就像周武王当年撤兵一样,这是前车之鉴,朕时刻牢记着这个教训。” 那年秋天下了很大的雨,皇帝下令曹真撤兵回朝。太和五年,王凌去世了,追谥为敬侯,他的儿子王表继承了他的爵位。早先,文帝曾经把王凌的田宅和人口分给他的弟弟王缉,封王缉为列侯。王表,到了咸熙年间当上了尚书。
王朗,字景兴,是山东郯县人。因为学问好,精通经书,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后来又调任菑丘县令。他曾经拜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官回家守孝。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又被邀请到公府任职,但他都没接受。徐州刺史陶谦看重他的才能,认为他是个优秀的人才。
那时候汉献帝在长安,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王朗担任陶谦的治中从事,他和别驾赵昱等人一起劝陶谦说:“《春秋》里讲,诸侯遇到危难,最应该做的就是勤王。现在天子还在长安,我们应该派使者去长安,表示效忠朝廷。”陶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派赵昱带着奏章去长安。汉献帝很高兴,封陶谦为安东将军,还任命赵昱为广陵太守,王朗为会稽太守。
孙策渡过长江,四处攻城略地。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凭会稽的实力根本挡不住孙策,不如先避其锋芒。但是王朗觉得自己是汉朝的官员,应该保卫城池,于是就带兵跟孙策打仗,结果打败了,只好乘船逃到东冶。孙策又追上来,把王朗的军队打得大败。王朗没办法,只好去投降孙策。孙策觉得王朗为人儒雅,虽然对他进行了质问责备,但并没有为难他。虽然王朗流亡在外,生活穷困潦倒,每天都为第二天担忧,但他仍然尽力照顾亲戚朋友,把好东西分给别人,自己吃亏,他的义行非常显著。
曹操表奏推荐了王朗,王朗从曲阿辗转来到江海一带,过了好几年才到。后来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与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初期,他担任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后来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卿。他做官一向以宽厚为原则,对有疑问的案件总是从轻处理。而钟繇则以明察秋毫、严格执法著称,他们俩都在治狱方面有很高的声望。
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还被封为安陵亭侯。他上书给皇帝,建议体恤百姓,减少刑罚,说:“自从战争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全国都遭到破坏,百姓死伤无数。多亏先王消灭了强盗土匪,扶持那些孤儿寡妇,才让华夏大地重新有了秩序。现在老百姓都聚集到魏国的土地上,就连边远地区也都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高兴地享受着太平盛世。但是,现在远方的敌人还没完全臣服,战争还没完全结束。如果能任用贤良的官员来安抚远方的人民,再派一些好的官吏去传播恩泽,修缮田地道路,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那国家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富强。《易经》里讲到要制定法律法规,《尚书》里也记载了要制定合适的刑罚,一个人有福气,老百姓就能跟着享福,所以一定要谨慎处理法律和监狱的事情。过去,曹参当丞相的时候,把监狱当成寄存东西的地方,路温舒则严厉地整治监狱里的官吏。治理监狱的人如果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不会有冤枉死的人;壮年人如果都能尽情地劳作,就不会有挨饿的人;穷困的老人如果都能得到国家的救济,就不会有饿死的人;男女婚嫁按时进行,就不会有怨恨;怀孕的妇女都能平安生产,就不会有悲伤;新生儿都能健康成长,就不会有夭折的痛苦;壮年人服役,年轻人就不会想家;老年人不打仗,就不会有战乱的危险。用药物治疗疾病,减轻赋税让百姓快乐地工作,用威严的刑罚来压制强横的人,用仁慈来帮助弱者,用赈济和贷款来帮助贫困的人。十年之后,街上一定到处都是成年女子;二十年之后,我们的军队一定强大无比!”
汉文帝继位后,把我升职为司空,还封我为乐平乡侯。那时候文帝很喜欢出宫打猎,有时候甚至天黑了才回宫。我上书劝谏说:“皇帝居住的地方,外面要装饰得庄重威严,里面要设重重禁卫,出行时要先安排好军队,然后才能出帐篷,鸣警后才能登上台阶,拉弓后才能上车,清扫道路后才能引导,安排好队伍后才能转动车轮,安静下来后才能休息,这些都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尊贵,重视谨慎,树立榜样和教化啊!最近陛下出宫打猎,白天一直到太阳偏西才出发,天黑了才回来,违反了警卫的常规,这可不是万乘之尊应该有的谨慎啊!” 皇帝回信说:“我看过你的奏章了,虽然魏绛用虞国劝谏的话来讽刺晋悼公,蔺相如用猛兽的比喻来警告汉武帝,但这都不能完全说明情况。现在关东二寇还没平定,将领们还在远征,所以朕有时到郊外去操练军队,熟悉军事准备。至于晚上回宫的戒律,我已经下令有关部门去执行了。”
建安年间末期,孙权开始派使者称臣,却和刘备打仗。朝廷商议要不要出兵,同时攻打吴国和蜀国。我建议说:“天子的军队,比泰山华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坐钓鱼台,展现天威,不动如山。就算孙权亲自和蜀贼对峙,激战多日,双方实力相当,难以速胜,需要出兵才能扭转局势的时候,也应该选派稳重有经验的将领,占据有利地形,伺机而动,选择有利时机和地点出击,一举拿下,不要留下后患。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动,所以帮助吴国的军队没有必要先出征。而且现在雨水正多,不是行军动众的好时机。”皇帝采纳了我的建议。黄初年间,鹈鹕落在灵芝池,皇帝下令公卿举荐德行高尚的人。我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然后又称病,把推荐的机会让给了杨彪。皇帝就为杨彪配备了官吏和士兵,地位仅次于三公。皇帝下诏说:“朕向你求贤,却没得到,你却突然称病,这不仅没有得到贤才,反而堵塞了求贤之路,加剧了朝廷的倾颓。难道你住在官府里却说出不善的话,违背了君子的行为吗?你不要再推辞了!” 我这才重新上任。
孙权想让儿子孙登进京当侍从,结果孙登没来。那时候皇帝的车驾要搬到许昌,大规模搞屯田,准备带兵东征讨伐孙权。朗上书说:“以前南越王守着边境挺好,婴齐进京当侍从,最后当上了继承人,还把国家还给了他。康居国的人蛮横狡猾,言行不一,都护上奏说应该派他们的王子进京当侍从,来惩罚他们的无礼。再说,吴濞的叛乱,就是因为他儿子进京才开始的,隗嚣的叛乱,也是不顾及他儿子在不在朝廷。之前听说孙权要派儿子来,但一直没来,现在军队都准备好了,我担心大家理解错了圣上的意思,会认为国家是因为孙登不来才兴兵讨伐的。万一军队出发了,孙登才到,那影响太大了,但作用又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事。万一孙登傲慢狠毒,根本没打算来,那大家心里都会有怨气。我觉得应该下令分别通知各路将领,都严格遵守命令,好好守卫自己的防区。对外展现强大的威势,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要像山一样稳重,像水一样平静,让敌人无法撼动,摸不透我们的计划。” 当时,皇帝本来打算军队集结完毕就出征,结果孙权的儿子一直没来,皇帝的车驾到了江边就回去了。
明朝皇帝登基后,升兰陵侯的爵位,又增加了五百户人家,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人家封给他。他派使者去邺城祭拜文昭皇后陵,发现老百姓还有不少困难。那时候正赶上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朗上书说:“陛下自从即位以来,恩泽遍布天下,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我最近奉命出使北方,来来回回走过很多地方,听说有很多徭役是可以免除或者减轻的。我希望陛下您能像古代圣明君主那样勤勉处理政务,制定策略来对付敌人。从前大禹想拯救天下的大灾难,所以先简朴宫室,节俭衣食,最终治理了九州,使天下归顺。勾践想要扩张自己的疆土,打败夫差,所以也节俭自身和家庭,把省下来的钱财用于国家,最终统一了吴国,称霸中原。汉朝的文帝、景帝也想光大祖业,所以他们能放弃修建豪华的宫殿,穿戴简朴的衣服,宫中减少了祭祀的开支,不再接受各地的贡品,对外减轻徭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国家才能太平盛世,很少有犯法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强大军队,开拓疆土,是因为他祖先积累了雄厚的国力,所以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霍去病,一位很有才能的将军,都说匈奴还没灭亡,他就不修建府邸。关心边疆就应该简化内务,处理外事就应该精简内政。从汉朝初期到中兴时期,都是先平定战乱,之后才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现在,建始宫已经足够举行朝会,崇华宫已经足够安排内官,华林园、天渊池已经足够举行宴会,如果先把宫殿修建好,足够接待外国使臣来朝贡,修建城池,足够抵御外敌入侵,巩固国家的防线,其他的事情,等到丰收年景再说。先把精力放在鼓励农业生产,加强军事训练上,这样国家就不会怨声载道,人口就会增加,百姓富足,军队强大,外敌就不会来犯,国家安定繁荣,这是必然的。” 朗因此被任命为司徒。
皇上好长时间没生皇子了,后宫妃嫔怀孕的也少。郎中令上书说:“以前周文王十五岁就有了武王,后来享有十个儿子的福气,子孙众多。武王年纪大了才生下成王,所以成王兄弟少。这两位帝王,各有圣德,不相上下,但比较他们子孙的兴盛程度,就有所不同了。这生育啊,有早有晚,生的孩子数量也有多有少。陛下您的德行和功业都超过了周文王和武王,您的年龄也比周文王生育武王时大了,可是皇太子还没出生,藩王也少。拿成王来作比较,虽然不算晚,但如果拿伯邑考来比,那就不算早了。《周礼》规定宫中内官有一百二十人,但历朝历代都说,妃嫔数量以十二人为限,到了秦汉末年,妃嫔数量甚至达到几百上千人。然而,即使妃嫔众多,怀孕生子的却很少,可见生男孩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不在于数量多寡。臣老了,希望国家能像黄帝那样有五十五个后代,即使达不到周文王二十五个后代的数目,也算不错了。再说,小孩子从小就怕被子太厚,太厚了不舒服,娇嫩的身体难以承受,容易生病。如果让小孩子常穿薄一点的衣服,别太厚,就能保证他们健康长寿。”
皇上回复说:“你的忠诚到了极点,所以话语恳切;你的爱戴很深,所以言语真挚。你费尽心思,文笔流畅,我反复读了你的奏章,心里非常高兴。我还没有立太子,一直为此担忧,我非常重视你的意见,希望能听到更多好的建议。”郎中令还著有《易经》、《春秋》、《孝经》、《周官传》等著作,他的奏章和笔记都流传于世。太和二年,他去世了,谥号为成侯。他的儿子肃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文帝给了郎中令一些田地和房屋,封他一个儿子为列侯,郎中令却请求把爵位封给他的侄子详。
肃,字子雍,十八岁的时候,跟着宋忠学习《太玄经》,并且自己还写了解释。黄初年间,当上了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升职为散骑常侍。四年,大司马曹真要带兵去打蜀国,肃就上书给皇帝说:“古书上说:‘千里运送粮食,士兵都饿得脸色发青;砍柴做饭,军队都吃不饱’,这是在平坦地区行军的情况。更何况现在要深入险峻的山区,边走边开路,那辛苦程度至少要翻一百倍。现在又赶上大雨,山路又陡又滑,军队拥挤不堪,前进困难,粮食供应不上,这是行军的大忌啊!听说曹真出兵已经超过一个月了,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修路的工作,全靠士兵自己动手。这样一来,敌人就能轻松地等着我们疲惫不堪,这是兵家最忌讳的事情。看看以前的事例,武王伐纣,出关后又退了回来;再看看近一点的事,武帝、文帝征讨权臣,到了长江边却没渡河。这不正应了‘顺应天意,明智地权衡变化’这句话吗!老百姓都知道皇上因为雨水的原因停止了战争,以后如果再有战事,再出兵,那就能做到‘高兴地去打仗,老百姓也不会害怕牺牲’了。” 于是,出兵蜀国的计划就取消了。
他又上书说:“应该按照以前的礼仪,为大臣举行隆重的葬礼,把祭品献到宗庙里。” 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他又上疏陈述治国方略,说:“应该取消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官职,减少不必要的俸禄,停止浪费的开支,精简冗余的官吏;让每个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尽到自己的责任,有职务就发俸禄,俸禄足够他们耕种生活,这是古代的常例,也是现在应该做的。官职少而俸禄高,国家的开支就少,想做官的人就多了。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会互相依赖。通过奏章来表达意见,通过考核来评定功绩,谁有能力谁就能胜任,这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判断。所以,唐尧虞舜时期设立官职,分派职责,命令公卿大臣各司其职,然后只有龙担任纳言,这就像现在的尚书一样,只是传达皇帝的命令而已。夏朝、殷朝的情况不太清楚。《甘誓》中说‘六事之人’,说明六卿也是主管事务的。周朝的官制就比较完善了,五天一次朝会,公卿大夫一起上朝,司士负责安排他们的座位。书上记载说:‘坐着议论治国之道,叫做王公;起身去实行,叫做士大夫。’汉朝初期,沿袭前代的制度,公卿大臣都亲自上朝办事。所以高祖皇帝亲自追赶逃跑的周昌,武帝皇帝远远地就能接受汲黯的奏章,宣帝让公卿大臣五天一次朝会,成帝才设置了五个尚书。从那时起,朝仪就逐渐衰败,朝会制度也废除了。应该恢复五天一次朝会的制度,让公卿大臣和尚书们各司其职,办事上朝。恢复礼仪,继承光武、宣帝的圣明,这才是名声好,实际效果也好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青龙年间,山阳公去世了,他是汉朝的皇帝。肃(肃宗)上奏章说:“以前唐尧禅让给虞舜,虞舜禅让给夏禹,他们都守孝三年之后才登上帝位。这样一来,帝位没有损失,君臣之礼也得以保存。现在山阳公顺应天意,回应百姓的期望,把皇位禅让给魏国,自己退居臣位。山阳公侍奉魏国,不敢有丝毫懈怠。魏国对山阳公也十分优待,却并没有让他做臣子。等到山阳公去世,他的棺椁、丧葬规格、车马仪仗,都跟帝王一样,所以远近的人都称赞这是件盛事,认为非常妥当。再说汉朝的最高称号是‘皇帝’,只有‘皇帝’这个称号,没有单独的‘皇’或‘帝’的称号,所以‘皇’字比‘帝’字略轻一些。所以高祖刘邦的时候,天下没有两个王,他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让他称‘皇’,这明显是为了避免出现两个王的情况。更何况现在是追赠谥号,可以让他称‘皇’来配上他的谥号。”
明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是让山阳公称“皇”,最终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
肃当时担任常侍,还兼任秘书监和崇文观祭酒。景初年间,宫室建设规模很大,老百姓都荒废了农田,信用也不可靠,动不动就杀人。肃就上书说:“大魏王朝继承了百王之业,百姓本来就不多,战争还没结束,更应该安抚百姓,让国家内外都安定太平啊!要积蓄粮食,让老百姓休息,就要减少徭役,鼓励他们好好种地。现在宫室还没建好,工程还没完工,运送粮食、调动人手,互相供应,这导致壮丁累得要死,农民都离开田地,种地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旧粮吃完了,新粮还没收上来。这可是国家的巨大隐患,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啊!现在干活的人有三万四千人,九龙殿足以让皇上住得舒服,里面也足够容纳六宫,显阳殿也快建好了,但是泰极殿之前工程量还很大,而且马上就要到寒冷的季节了,工人们可能生病。我真心希望陛下能下道圣旨,发布诏书,体恤一下工人们的辛苦,怜悯一下百姓的困苦,把那些吃皇粮的闲杂人员,那些不重要的,挑些强壮的,留下万人轮换着干活,让他们知道有轮换休息的日子,这样大家都会高兴地干活,辛苦也不会怨言。算下来一年有三百六十万人,也不算少。那些一年就能完工的工程,就让他们干三年。把剩下的人,都让他们回去种地,这是个长久之计啊!仓库里有余粮,百姓有力气,用这些来修建工程,还有什么工程建不成呢?用这些来教化百姓,还有什么教化做不成呢?对百姓讲信用,这是国家的大事啊!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会死,老百姓如果不相信你,国家就无法立足。’晋国那么小,重耳地位那么低,想要用百姓,先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所以虽然原国要投降,但因为相信重耳,就都回来了,所以重耳才能一战称霸,直到现在还被人称赞。以前皇上到洛阳,动员百姓修建营房,有关部门命令营房修好就让百姓回去。可营房修好后,又利用他们的劳力,不按时放他们回去。有关部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大计。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如果还要动用百姓,应该把命令说清楚,让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如果有事,可以依次安排,不要再随意动用百姓,千万不能失信于民。陛下临时处决的人,都是犯了罪的官员,该死的人。但是老百姓不知道,以为是仓促处决的。所以希望陛下把这些官员的罪行公布于众,让他们罪有应得,不要让这些事发生在宫中,让内外都产生怀疑。再说,人命是最重要的,人生艰难,死亡容易,人死后是不会复活的,所以圣贤都很重视人命。孟子说,为了得到天下而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仁者是不会做的。汉朝时,有人冲撞了皇帝的车驾,廷尉张释之建议只罚款,文帝觉得太轻了,张释之说:‘当时,如果皇上要杀了他,那就杀了。现在交给我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如果我处理轻了,天下人都觉得法律轻重不一,那老百姓怎么安身立命呢?’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不是忠臣应该说的。廷尉是天子的官员,尚且不能失公正,更何况天子本人呢?怎么能做出错误的事情呢?这轻视君主,却重视自己,这是极不忠的表现啊!周公说:‘天子不能说谎;说了话,史官要记录,工匠要诵读,士人要传颂。’说话都不能开玩笑,何况是行动呢?所以张释之的话不能不仔细考虑,周公的告诫不能不遵守。”他又陈述说:“那些鸟兽之类的没用的东西,以及喂养它们和看管它们的人力物力,都可以省去。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曾经问我说:“汉桓帝的时候,有个叫李云的白马令上书说:‘帝,就是谛(真实)的意思。现在皇上您做的,可不是真实啊。’这样的人,为什么不死?”
我回答说:“他只是没搞清楚君臣之间该有的规矩。但从根本上说,他都是想尽忠职守,心里想着要为国家好。再说,皇上的威严,比雷电还厉害,杀个平民百姓,就跟捏死只蚂蚁一样容易。皇上您要是宽宏大量地饶了他,就能表现出您能容纳直言进谏,让天下人都感受到您的仁德。所以,我认为杀他未必是正确的做法。”
皇上又问我说:“司马迁因为受过刑罚,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写《史记》的时候,虽然没明着贬低汉武帝,但字里行间都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回答说:“司马迁写史记,从来不夸大优点,也不隐瞒缺点。刘向、扬雄都佩服他叙事的好,认为他有做个好史官的才能,说他的书是真实可靠的记录。汉武帝听说他写了《史记》,就翻阅了《孝景本纪》和自己的《本纪》,结果大发雷霆,把司马迁抓起来削职为民。直到现在,《孝景本纪》和《武帝本纪》里,很多地方都是空白的。后来又因为李陵的事情,司马迁被关进了监狱。所以说,司马迁心里有怨气,是因为汉武帝,而不是因为司马迁自己。”
公元238年,他被任命为广平太守。 公务结束后回到朝廷,被任命为议郎。没过多久,又升任侍中,后来又升迁为太常。 当时大将军曹爽权倾朝野,重用何晏、邓飏这些人。 他和太尉蒋济、司农桓范一起讨论朝政,他严肃地说:“这些人简直就是弘恭、石显那样的奸邪之辈,还说什么好话!”曹爽听说后,警告何晏等人:“你们一定要小心谨慎!朝廷大臣们已经把你们比作历史上那些坏蛋了。” 因为宗庙祭祀的事,他被免职。后来,他被任命为光禄勋。
那时候,有两条尺把长的鱼飞落在武库的屋顶上,有关部门认为这是吉兆。 但他却说:“鱼生活在水里,却飞到屋顶上,这种有鳞片的动物离开了它该待的地方。这恐怕预示着边境将会有丢盔弃甲的战乱吧?” 后来果然发生了东关战败的事情。 之后,他被调任河南尹。
公元240年,他被授予持节兼太常的职务,奉命迎接高贵乡公回洛阳。 那一年,天上出现了白色的气体,大将军司马景王问他这是什么征兆,他回答说:“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向恐怕会有叛乱!您如果修身养性,安抚百姓,那么天下爱好和平的人都会归顺您,而那些煽动叛乱的人,一定会先被消灭的。”
第二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造反了。司马景王问他:“霍光听从了夏侯胜的建议,重视儒学人才,果然有道理。安定国家,巩固统治,方法是什么呢?” 他回答说:“以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军队投降于禁于汉滨,仍然想着北上争夺天下。后来孙权袭击了关羽将士的家属,关羽的军队一下子就崩溃了。现在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内州,只要迅速派兵去防守,不让叛军靠近,就一定能像关羽那样,让叛军土崩瓦解!”司马景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平定了毌丘俭、文钦的叛乱。
后来,他升任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户,前后共拥有二千二百户。 公元243年去世,前来为他穿孝服的弟子有数百人。 朝廷追赠他卫将军的称号,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恽继承了他的爵位。恽死后没有儿子,爵位也就断了。公元251年,朝廷封他的另一个儿子恂为兰陵侯。 咸熙年间,朝廷建立了五等爵位制度,因为他在前朝的功勋,他的爵位被改为氶子。
一开始啊,王肃特别擅长经学和马融的学说,但是不太喜欢郑玄那一套。他把各种说法都收集起来,比较异同,然后写了《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解》,还整理了他爸爸王朗写的《易传》,这些作品都进了官学。他写了关于朝廷典章制度、郊祀、宗庙祭祀、丧葬礼仪、轻重缓急等等方面的文章,足足有一百多篇呢!
那时候,乐安人孙叔然是郑玄的学生,大家都叫他“东州大儒”。朝廷征召他当秘书监,他都没去。王肃写文章批评郑玄,孙叔然就出来反驳,然后解释清楚。他还自己写了《周易》、《春秋例》的注,还有《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等等的注,另外还注了十多篇经书。从魏朝初期征召敦煌的周生烈,到明帝时候的大司农弘农董遇等等,这些人都注释过经传,他们的作品也流传下来了。
评论说:钟繇办事能力强,为人开明;华歆为人清廉,品德高尚;王朗文章宏博,辞藻华丽,这三位都是当时顶尖的人物啊!魏朝刚建立的时候,他们三人就都位居三公,真是盛况空前啊!王肃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真是个能干的人啊! “评曰:钟繇开达理幹,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