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裕之,字叔度,是河南阳翟人,是晋朝太傅褚裒的曾孙。他爷爷褚歆,当过秘书监;他爸爸褚爽,做到金紫光禄大夫那个级别。他哥哥褚秀之,字长倩,做过大司马琅邪王手下的从事中郎、黄门侍郎,还当过宋武帝镇西长史。他哥的妹妹,还是晋恭帝的皇后呢!

他哥褚秀之虽然是晋朝皇室的亲戚,但他对宋武帝那是相当忠心耿耿。后来官做到侍中,又外放当了大司马右司马。晋恭帝登基后,他哥当上了祠部尚书。宋朝建立后,他又被调到太常寺工作。元嘉年间,他哥在任上去世了。

他哥褚秀之的弟弟,就是褚淡之,字仲原,也当过不少大官,做过宋武帝车骑将军手下的从事中郎,还当过尚书吏部郎、廷尉卿、左卫将军。宋朝建立后,他当上了侍中。 后面那些褚裕之的族谱,就按照“褚裕之(弟淡之 玄孙球 裕之兄子湛之 湛之子彦回 彦回子贲 蓁 蓁子向 向子翔 彦回弟澄 从父弟照 炫 炫子沄 沄子蒙 蒙子玠)” 这串名字记着就行,我就不再翻译成白话了。

淡之兄弟俩都忠心耿耿地侍奉着武帝。恭帝每次生下儿子,武帝都会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弄死,有时候贿赂宫女,有时候暗中下毒,这样的事做了不止一次。等到恭帝禅位后住在秣陵宫,他总是害怕遭到杀害,和褚皇后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担心食物里下毒,所以总是自己亲自在前面煮东西吃。武帝想要杀掉恭帝,但又不想派人进宫,就让淡之兄弟去看看皇后。褚皇后从另一个房间出来见他们,这时士兵们翻墙而入,给恭帝送来毒药。恭帝不肯喝,说:“佛教说自杀的人不能再投胎做人了。”于是被用被子闷死了。

后来,会稽郡太守的职位空缺了,朝廷商议要任命蔡廓,武帝说:“他不过就是蔡家一个不错的孩子,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还是用褚佛吧。”佛是淡之的小名。于是就任命淡之为会稽太守。景平元年,富阳的孙氏家族聚众谋反,他们的同党在永兴县暗中勾结。永兴县令羊恂察觉了他们的阴谋,向淡之报告,淡之却不信,反而以诬告的罪名把县令抓了起来。于是孙法先自称冠军大将军,和孙道庆等人攻占县城,互相拥立,还遥拜鄮县令司马文宣为征西大将军,打着旗号擂着鼓,直攻山阴。淡之自称陵江将军,任命山阴县令陆邵为司马,加封振武将军,任命前员外散骑常侍王茂之为长史,前国子博士孔欣、前员外散骑常侍谢苓之都担任军事参谋,还召集了七十多名行参军。前镇西谘议参军孔宁之子、左光禄大夫孔季恭之子孔山士,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都当上了将军。

淡之派队主陈愿、郡议曹掾虞道纳率领两军渡过浦阳江。陈愿等人战败,叛军乘胜追击,距离城池只有二十多里。淡之派陆邵率领水军抵挡,自己则率领部队到郊外迎敌。陆邵与行参军漏恭期合力,在柯亭大败叛军。不久之后,淡之去世了,谥号为质子。

谢裕之,名字跟武帝一样,所以才用字行。他一开始是太宰琅邪王的参军,后来又当过武帝的车骑参军、司徒左西属、中军谘议参军,还管着中兵,官至建威将军。他跟着皇帝去征讨鲜卑,可卖力了。后来卢循攻打查浦,谢裕之拼死作战,立下了大功。卢循跑了以后,武帝亲自下令让他去广州当刺史,还升官加爵,当了建威将军,领平越中郎将。他在广州当了四年刺史,大肆敛财,积攒了大量的钱财,结果因为贪污被免职,还被终身禁锢。回到京城后,他对他以前认识的人,甚至是一面之交的朋友,都送上了丰厚的礼物。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太尉谘议参军、相国右司马。武帝登基后,谢裕之被任命为右卫将军。武帝觉得他虽然出身名门,却能尽心尽力做事,非常赏识他,封他为番禺县男。之后又升任散骑常侍。永初三年,他被外派到雍州当刺史,兼任宁蛮校尉。他在雍州当了三年刺史,以清廉简朴著称。景平二年,谢裕之去世了。

他的儿子谢恬之继承了他的爵位。谢恬之的弟弟谢寂之,曾做过著作佐郎,英年早逝。谢寂之的儿子谢暧,娶了宋文帝的第六个女儿琅邪贞长公主,官至太宰参军,也早早去世了。谢暧的儿子谢缋,做过太子舍人,也娶了宋朝的公主。谢缋的儿子谢球,字仲宝,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刻苦好学,很有才华。宋建平王景素,在元徽年间被诛杀,只留下一个女儿。当时有个叫何昌宇和王思远的人,听说谢球为人清正廉洁,就把这个女儿嫁给了他。谢球在齐朝当过溧阳县令,在任上清正廉洁,只拿着朝廷发的俸禄过日子。他在梁朝历任都官尚书、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和著作的官职都保留着。从魏朝的孙礼、晋朝的荀组之后,台佐级别官员才能佩戴貂蝉,谢球是第一个。后来,他又升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还加了给事中的官职。

湛之,字休玄,是秀的儿子。他先娶了宋武帝的第七个女儿始安哀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哀公主去世后,他又娶了武帝的第五个女儿吴郡宣公主。 那些娶公主的人,大多是因为家世好,不一定都有真本事。可湛之为人谨慎踏实,很有上进心,所以被文帝看重。

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侍中、左卫将军、左户尚书、丹阳尹。后来发生元凶弑逆的大事,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之后又再次出任丹阳尹,负责石头城的戍守工作。 孝武帝起兵讨伐叛军,叛军首领劭攻打新亭垒,让湛之率领水军一起进攻。结果湛之带着两个儿子彦回和澄,乘着小船逃跑了。 他刚出生的孙子,也被劭杀了。

孝武帝登基后,任命湛之为尚书右仆射。孝建元年,他担任中书令兼丹阳尹。后来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因为之前南逃的举动,被赐爵都乡侯。大明四年去世,谥号敬侯。他的儿子是彦回。

褚彦回从小就名声很好。宋元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魏国的军队逼近瓜步,老百姓都担惊受怕,人心惶惶。他父亲褚湛之当时是丹阳尹,就让自己的儿子们都穿着草鞋,在斋堂前面练习走路。有人对此指指点点,褚湛之说:“居安思危啊!”彦回当时十多岁,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褚湛之有一头特别喜欢的牛,有一天这牛莫名其妙地掉进了厅堂前的井里,褚湛之带着家里的仆人亲自去救牛,整个郡里都乱糟糟的。彦回却拉上帘子,根本不看。还有一次,有个门生偷了他的衣服,彦回碰见了,就跟他说:“你偷偷藏起来吧,别让人看见。”这个门生羞愧地走了,再也不敢回来了。后来他发达了,还回来向褚彦回认错,褚彦回待他跟以前一样。

后来,褚彦回娶了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又当上了著作佐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到秘书丞。褚湛之去世后,彦回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了弟弟褚澄,只留下了几千卷书。褚湛之留下的两库珍宝,在彦回的生母郭氏手里,他的嫡母吴郡主向郭氏要,郭氏不愿意给。彦回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怕没有东西吗?”郭氏还是不肯,彦回哭着苦苦哀求,郭氏才答应。

彦回继承了都乡侯的爵位,后来官至尚书吏部郎。景和年间,山阴公主行为放荡,偷偷看到彦回,对他很满意,就告诉了皇帝。皇帝把彦回召进宫,让他在西上阁住了十个月。公主晚上去找他,各种引诱,想逼迫他,但彦回始终站得笔直,从晚上到天亮,一点都没动心。公主说:“你胡子像戟一样威武,怎么没有一点男子气概?”彦回说:“我虽然能力不足,怎么敢带头犯错呢?”

宋明帝即位后,彦回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当上了吏部尚书。有个人想得到官职,偷偷地把一块金饼藏在袖子里,趁着求官的时候,拿出金子给彦回看,说:“没人知道。”彦回说:“你本来就应该得到官职,不需要用这个东西。如果你一定要给我,我就不得不举报你了。”那个人吓坏了,收起金子就走了。彦回把这件事说了出来,但没说出那个人的名字,当时没人知道这件事。明帝在当藩王的时候,就和彦回关系很好,等到他当了皇帝,对彦回更加信任,彦回提出的建议,皇帝都采纳。彦回被改封为雩都伯,后来又担任侍中、领尚书、右卫将军。

彦回长得漂亮,举止优雅,一举一动都很有风度。每次上朝,百官和外国使臣,都目送他,久久不愿离去。明帝曾经感叹说:“褚彦回要是能走得慢一些,就能当宰相了!”当时的人拿他比作何平叔。

有一次,大家聚在袁粲家里,初秋的傍晚,风光景色非常美好,彦回拿起琴弹奏了《别鹄》这支曲子,音调和谐,神态自若,意境深远。王彧、谢庄也在座,他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赞叹:“他那超然物外的精神,加上他那高尚的品德,即使是琴声暂时中断,也是情理之中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那个叫常珍奇的人,还有薛安都,老是跟朝廷对着干,反反复复地叛乱投降,没完没了的。后来常珍奇又去投降了,明帝还给他很高的官职。彦回就觉得,留着他们的首领有用,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再特别优待他们。皇帝不听他的。结果,常珍奇又叛乱了。

后来彦回当上了吴兴太守。明帝病危了,赶紧派人去把他叫来,想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他。彦回到了之后,皇帝坐在帐子里哭着说:“我病重了,所以把你叫来,想让你穿上这个黄罗袍。”说着,指了指床头一个大箱子:“我的文书都在这个箱子里,这个箱子不能再打开了。”彦回也很悲伤,忍不住哭了起来。这黄罗袍啊,是乳母穿的衣服。皇帝即使病得厉害,心里还想着身后的事情呢。

建安王休仁,长得帅,能力强,百姓都拥戴他。皇帝跟彦回商量着要除掉他,彦回觉得不行。皇帝生气地说:“你真是个傻子,没法跟你商量事!”彦回害怕了,只好听皇帝的。后来他又当了吏部尚书、卫尉卿、尚书右仆射。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他照顾,他就辞去了卫尉的职务,但皇帝不准。

明帝死了,遗诏任命他为中书令、护军将军,和尚书令袁粲一起受顾命,辅佐小皇帝。虽然袁粲他们也受了托孤重任,但皇帝心里更信任彦回。彦回认真负责,一心为国,提倡节俭,老百姓都感激他。可是后来王道隆、阮佃夫当权了,他们贪污受贿,公开行贿受贿,彦回也管不了他们。

彦回的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憔悴得认不出来了,一年都没梳洗,只有哭的时候才能看出他原来的样子。朝廷下令让他停止哭泣,不许别人去吊唁。母亲下葬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原来的官职也保留着。

公元466年,桂阳王休范造反了,谢彦回和卫将军袁粲一起进宫,稳定了大家的军心。谢彦回刚开始在丹阳做官,他和弟弟谢照一起坐车出行,路上碰见了齐高帝萧道成。谢彦回指着萧道成的车对谢照说:“这个人可不一般啊!”后来谢彦回被调到吴兴做官,萧道成送来礼物表示慰问,谢彦回又对别人说:“这个人啊,相貌和才能都非常出众,将来成就不可估量!”等到皇帝要选继承人的时候,谢彦回就推荐了萧道成。萧道成平定了桂阳叛乱后,被任命为中领军,兼领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谦让再三,还写信给谢彦回和袁粲说明情况,请求他们帮忙劝说皇帝收回成命。但谢彦回和袁粲回信拒绝了,萧道成这才接受了任命。同年,谢彦回被加封为尚书令、侍中,配给二十名持剑侍卫,但他坚决推辞了这个任命。三年后,他被晋爵为侯。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中书监,侍中、护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还配给了一支仪仗队。

那时候淮北地区是战乱区,江南地区鳆鱼已经绝迹了,偶尔能从别的地方弄到一些,一颗鳆鱼就要卖几千钱。有人送了谢彦回三十颗鳆鱼。谢彦回虽然当时位高权重,但他生活却非常简朴,门生有人建议他把鳆鱼卖掉,说能卖到十万钱。谢彦回一听脸色就变了,他说:“我认为这是食物,不是什么财宝,再说我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卖钱,只是随便收下了而已。虽然我现在很穷困,但也不能为了钱把这些东西卖掉啊!”于是他就把这些鳆鱼都分给了亲朋好友一起吃,没几天就吃完了。第二年,谢彦回的嫡母吴郡公主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葬礼结束后,朝廷下令让他马上复职,他坚决推辞,之后他又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并推迟了祭祀仪式,但朝廷都不准许。

苍梧王蛮横霸道有点过分了,齐高帝跟彦回还有袁粲一起聊天下大事。袁粲说:“皇上年纪还小,一些小错误很容易改正,伊尹、霍光那样的做法,可不是现在这个乱世能行的,就算成功了,最终也保不住江山。”彦回没说话,心里却倾向齐高帝。后来要废掉苍梧王,大臣们一起商议,袁粲、刘彦节都不肯接受这个任务,彦回说:“除了萧公(指齐高帝)没人能解决这事儿。” 他主动把这事儿揽到自己身上,交给齐高帝。齐高帝说:“大家都推辞不肯做,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顺帝登基后,彦回被提升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的职位不变,还配了五十个士兵护卫进宫。后来袁粲起了二心,说:“褚公(指彦回)眼睛白眼球太多,这叫‘白虹贯日’,要亡宋的,最终就是这个人!” 过些日子,袁粲对彦回说:“国家现在能依靠的,只有你、刘丹阳还有我三个人,希望我们各自努力,别留下让人在史书上笑话的把柄。”彦回说:“只要你能信任我,把我当成自己人就行了。”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没能坚持住。

等到高帝辅政的时候,王俭建议给高帝加封黄钺(象征最高权力的玉斧),任遐说:“这是大事,应该先问问褚公(指彦回)的意见。” 高帝说:“如果褚公不同意,你打算怎么办?” 任遐说:“彦回这个人,最看重老婆孩子和性命,他没啥特别的才能和节操,我能搞定他。” 果然,彦回没反对。后来沈攸造反,高帝召见彦回商议,彦回说:“西夏那边战事不断,这事儿肯定办不成,您应该先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 高帝暗中做了准备。事情平息后,彦回被提升为中书监、司空。

齐朝建立后,彦回向高帝建议,想把在魏国当司徒的何曾请来,让他担任晋国的丞相,再让他入齐为官。高帝谦虚地拒绝了他。建元元年,彦回被提升为司徒,侍中、中书监的职位不变,还被封为南康郡公。彦回推辞司徒的职位,还给仆射王俭写信,想效仿蔡谟的做法。王俭觉得这样做不合适,劝彦回接受任命。彦回最终还是没接受。不久后,他又被加封为尚书令。第二年,高帝再次任命他为司徒,他又坚决推辞。魏国军队有所行动,高帝想征召王公以下没有官职的人参军,彦回劝谏说这样做没有实际用处,只会徒增混乱,高帝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公元476年七月,皇帝亲自品尝祭祀用的酒,天气炎热,皇上想晚上出去。彦回和左仆射王俭劝谏皇上,说:“从汉宣帝开始,就规定晚上不进庙,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做非常之事。皇帝的尊贵地位,更应该谨慎小心。”皇上听从了他们的劝告。

那时候,朝廷上的大事小情,彦回都参与商议,皇帝每次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也非常尊重。有一次,皇帝大摆宴席,酒过三巡,对大臣们说:“你们都和宋朝的公卿一样,也应该不说我应该得到天子的位置。”王俭等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彦回就收起奏板说:“陛下不应该说臣没有早早认出您的龙颜。”皇帝笑着说:“我对不起文叔(指彦回),早就知道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了。”彦回擅长弹琵琶,齐武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宴请宾客,就赏赐给他一把金柄银柱的琵琶。

彦回为人平和儒雅,很有风度,从不轻举妄动。他家曾经失火,火势很大,浓烟滚滚,周围的人都惊慌失措,而彦回却神色自若,不慌不忙地叫来轿子,慢慢地离开了。但是,世人却常常用名节来批评他,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怜石头城,宁愿为袁粲而死,也不愿做彦回那样活着。” “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汉高祖死了,遗诏让他担任录尚书事。这可是江左地区从来没有过的单独任命录尚书的先例,相关部门都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尚书令王俭提出了建议,他说:“你看啊,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担任着某个官职,然后又另外被任命为录尚书,那按规矩是要颁发策书的,可是以前的记录里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自古以来,三公和王侯级别的人物,都是同时颁发策书和优诏的;而官职品级在第二等的,只有策书而没有优诏。优诏是用来表彰美德的,策书则是用来委以重任的。尚书的职务位列天官,是国家政务的根本,所以即使尚书令的品级是第三等,任命的时候也必定要有策书。录尚书的品级没有明确规定,但责任重大,前朝很多时候都是和本官一起任命,所以没有另外的策书。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可不能和普通的官员同等对待,应该给他颁发策书,以示隆重。既然和王侯不同,那就不用那种华丽的优诏了。” 大家都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又增加了彦回的仪仗队,卫士增加到三十人,每五日上朝一次。

没过多久,彦回就病倒了。彦回年轻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重病,梦见有人给他卜筮用的蓍草,他从中取走了一支,病就好了。这次生病的时候,他正好四十八岁,年初就卧床不起。当时太白星和荧惑星相连,犯冲上将之位,彦回担心自己活不下去,就上表请求辞官。武帝不答应。于是改任命他为司空、骠骑将军,依旧担任侍中、录尚书事。彦回四十八岁去世,家里没有余财,却负责着数十万贯的公款,朝廷特批赐给他东园的珍贵陪葬品。这时,司空属官因为彦回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就去世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是应该以官员的礼仪来祭奠他吗?王俭又提出了建议:“按照《礼记》的规定,妻子在路上,听说丈夫家中有丧事,就要换上丧服赶回去。现在虽然司空属官没有为彦回工作过,但他们毕竟是朝廷的官员,应该按照礼仪来表示敬意。”司徒府的史官又问,彦回已经辞官了,还没来得及接受新的任命,那司徒府应该穿什么衣服来吊唁呢?王俭又说:“按照中朝的惯例,士孙德祖从乐陵迁任陈留,还没到任就死了,乐陵郡的官员按照臣子见君主的礼节来吊唁,陈留的迎送官员则按照‘娶女有吉日,衰吊’的礼仪来办。司徒府应该按照彦回生前官职的服饰来吊唁。” 朝廷又追赠彦回为太宰,侍中、录尚书、公的职位不变,仪仗队增加到六十人,葬礼规格完全按照宋朝太保王弘的规格办理,谥号为文简。

在此之前,庶民出身的三公,乘坐的轜车并没有固定的规格,王俭建议官品第一等官员都应该加上幢和络,从彦回开始执行。朝廷又下诏,允许彦回的妻子宋故巴西主埏暂且打开坟墓,追封她为南康郡公夫人。

老大贲,字蔚先,从小就耿直得很。他爹(谢灵运)跟袁粲他们一起投靠了宋高祖,但是贲坚决不同意,一辈子都为此感到愧疚后悔,想着要归隐田园。后来他当上了侍中。他弟弟彦回去世后,服丧期满,他去见武帝,哭得稀里哗啦的,止都止不住。皇上很欣赏他,就让他继续当侍中,还加了步兵校尉、左户尚书的官职。他经常以生病为由推辞外务,皇上对他寄予厚望,于是委婉地劝他辞官让爵,把爵位让给了弟弟蓁,自己则住在墓地附近。等王俭死了,他竟然骑着水牛去吊唁,把水牛拴在人家门外柱子上,进去痛哭了一场才回来,家里人都不知道这事儿。

后来他病重了,儿子霁把他接回了家。病稍微好点儿,他发现自己不在老家,就气得不行,不肯吃饭喝水,把里里外外的窗户都钉死了,不跟任何人来往,几天后就只剩一口气了。谢瀹听说他这样,就去看望他,结果门窗都钉死了,打不开,只好用杵子砸开,进去见到贲说:“这世上得不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保不住的,就是名声;名声和身体一起消亡的,就是你这个人,你为什么不能好好保全自己呢?”贲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没啥世俗之心,哪会羡慕名利?我只希望死后能葬在老家,可是我的孩子们不争气,没理解我的心意,要把我迁坟改葬,违背了我的心愿,这才是我的遗憾啊!”永明七年,他去世了。

弟弟蓁,字茂绪,当上了义兴太守。永明八年,被封为巴东郡公。第二年,他上表把爵位让给了贲的儿子霁,皇上批准了。建武年间末期,蓁当上了太子詹事、度支尚书,还兼任前军将军。永元元年去世,追赠太常,谥号穆子。

蓁的儿子向,字景政,年纪才几岁,父母就相继去世了,他悲伤得像个大人一样,人们都觉得他很特别。长大后,他很有学问,很有气度,当上了长兼侍中。向长得仪表堂堂,眉清目秀,每次上朝,大家都看着他。后来他在梁朝做官,最后死在了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任上。他的儿子叫翔。

翔,字世举,一开始当个秘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宣城王的主簿。

中大通五年,梁武帝在乐游苑设宴款待群臣,特意下令让翔和王训两人当场作一首二十韵的诗,限定时间是三刻钟。翔就在座位上站起来,当场就完成了,梁武帝很惊讶,当天就提拔他当宣城王的文学,没多久又升了官,当上了宣城王的友。当时宣城王的友和文学都是正五品上,翔一下子就升到这个级别了,大家都很赞赏他。

后来他被外派到义兴当太守,做官很清廉,减少繁琐苛刻的法令,取消不必要的开支,老百姓都过得很安稳。郡里西亭有一棵老树,已经枯死了很多年,翔到任后,这树竟然又长出了枝叶,大家都觉得这是他好政绩感动的结果。任期满了,官吏百姓都跑到京城请求皇帝让他继续留任,皇帝也同意了。

没多久,他又被朝廷召回,当了吏部郎。他离开义兴的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追送他到郡界之外,哭着向他告别。翔为人公正廉洁,从不徇私枉法,大家都觉得他非常公平。后来他又升迁为侍中。太清二年,他担任吏部尚书,结果母亲去世了,他因为过度悲伤而病逝了。翔从小就很有孝心,当侍中时,他母亲病重,他就请和尚来祈福,半夜突然看见门外有奇异的光,还听到空中传来弹指的声音。第二天早上,母亲的病就好了,大家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动了上天。

澄,字彦道,是彦回的弟弟。一开始,他哥哥彦回的父亲湛之娶了始安公主,公主去世后,湛之娶了郭氏为妾,生下了彦回。后来湛之又娶了吴郡主,生下了澄。彦回为人孝顺,公主很疼爱他。湛之死后,公主上表请求立彦回为嫡子。澄娶了宋文帝的女儿庐江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他一生官职显赫,还擅长医术。

建元年间,澄担任吴郡太守。有个老百姓叫李道念因为公事来到郡里,澄一看就说:“你得了重病啊!”李道念回答说:“我以前得过一种慢性病,到现在五年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澄给他诊脉后说:“你的病既不是伤寒也不是温病,应该是吃太多煮熟的白鸡蛋白引起的。”然后,他让李道念取一升苏叶煮水喝。李道念刚喝完第一碗,就吐出一个东西,大概有一升那么大,裹着唾液还在动,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只小鸡,羽毛、翅膀、爪子、鸡距都齐全,还能走动!澄说:“还没完呢!”又让他喝剩下的药,结果又吐出了和刚才一样的小鸡十三只,病就好了。当时人们都称赞澄的医术高明。

后来豫章王生病了,高帝(皇帝)就召澄来给他治病,很快就治好了。澄随后升迁为左户尚书。彦回去世后,澄拿出了一万一千钱,从招提寺赎回了高帝赏赐给彦回的白貂坐褥,把它改做了皮袍和帽子。他还赎回了彦回的帽子、犀牛角导引筒以及彦回平时骑乘的那头黄牛。永明元年,澄被御史中丞袁彖弹劾,被免官禁锢,后来又恢复了官职。之后,他升迁为侍中,兼任右军将军,因为勤勉谨慎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澄的女儿后来成为了东昏侯的皇后。永元元年,澄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照,字彦宣,是彦回的弟弟。他爸爸法显,曾经做过鄱阳太守。照从小就很有节操,王俭曾经夸他才能出众,可以胜任辅佐皇帝的重任。他从成安郡回来的时候,因为一只眼睛瞎了,朝廷召他做国子博士,但他没接受。他一直以来都不认可彦回的做法,前后两代都是这样。

彦回的儿子贲去探望照,照问他:“你爸爸司空今天在哪儿?”贲回答说:“他拿着皇帝的印信,在齐国的太司马府门口呢。”照板着脸说:“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家里的东西都给了别人,这算怎么回事?”彦回当上了司徒,宾客盈门,照叹息道:“彦回年轻的时候名声和品行都很好,怎么搞成现在这个样子!门风败坏,竟然还升官了。要是彦回做个中书郎就死了,不也挺好的吗?名声和品德不好,却活到一百岁。”

彦回这个人喜欢玩乐,朝廷给他配了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照非常生气,说:“穿戴成这样丢我们家的脸,怎么能让人看见!”他找来火要烧掉那辆车,驾车的人赶紧跑着把车拉走了才免于一难。照还有一个弟弟叫炫。

炫,字彦绪,年轻的时候就清廉简朴,得到了舅舅王景文的赏识。他哥哥彦回曾经跟别人说:“我弟弟炫的品德比我高出一大截,简直是十倍于我!”炫后来当上了正员郎。有一次宋明帝去打猎射雉,结果到中午了还没射到一只,非常尴尬,就问身边的侍臣:“我一大早兴冲冲地来射雉,结果却空手而归,真是可笑啊!”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炫站出来说:“虽然现在天气适合打猎,但是云雾还很浓,所以那些漂亮的雉鸟还没被惊动。只要皇上您稍微等等,大家就能高兴地满载而归了!”皇帝听了很高兴,就在猎场摆起了酒宴。之后,炫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

升明年间初期,炫因为清高正直,和彭城人刘俣、陈郡人谢朏、济阳人江斅一起在宫里侍奉皇帝,负责文书方面的事务,人们称他们为“四友”。齐朝建立后,炫被任命为侍中,兼任步兵校尉。由于家里很穷,建元初年,他被外放到东阳当太守。他前后三次担任侍中,这和他哥哥彦回的处世风格完全不同,所以彦回一辈子都没做到很大的官。永明元年,炫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炫为人清廉正直,如果不是去吊唁别人,平时很少与人交往,人们都觉得他做得很好。他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府邸冷冷清清,很少有宾客来访。出行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捧着一个黄纸做的帽子箱子,结果风一吹,纸都吹破了,都快散架了。他从江夏郡调回后,得到十七万钱,就把钱分给了亲戚。后来他生病了,没钱买药,只好把帽子和佩剑拿去当了。他上表请求辞官,改任散骑常侍,兼任安成王傅。国子监建立后,他以本官的身份兼任博士。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家里连丧葬费都凑不齐,享年四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常,谥号贞子。他的儿子叫沄。

沄,字士洋,在梁朝的时候做过曲阿县令。后来历任晋安王中录事、正员郎、乌程县令。他哥哥去世后,他辞去县令的职务回家奔丧,之后又担任太尉属官、延陵县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谘议参军。最后去世了。沄当县令的时候,清廉谨慎,值得称道。他爱好学习,精通音律,待人热情,深受湘东王的喜爱。沄的儿子叫蒙,做过太子舍人。蒙的儿子叫玠。

王玠,字温理,九岁就成了孤儿,被叔父骠骑从事中郎收养长大。从小就很有名声,很多名士都看好他的才能。长大后,王玠长得英俊潇洒,口才极好,学识渊博,能写文章,文章内容充实,不追求华丽辞藻。陈朝天嘉年间,他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齐国回来后,升迁为中书侍郎。

太建年间,山阴县有很多地痞流氓,之前的县令都因为贪污受贿被免职。宣帝问中书舍人蔡景历:“山阴是大县,很久没有好官了,你在文官里想想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蔡景历推荐了王玠,皇帝说:“很好,你的意见和我一样!”于是任命王玠为山阴县令。山阴县的张次的、王休达等一些恶霸地痞和贪官污吏勾结在一起,很多富户都隐瞒财产偷税漏税。王玠把张次的等人抓起来,写了详细的报告上报朝廷。宣帝还专门写信慰问他,并派人协助王玠搜查,查出来八百多户逃税的军户。

当时,舍人曹义达很受宣帝宠信,县里有个叫陈信的人家境殷实,巴结曹义达。陈信的父亲陈显文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王玠就派人把陈显文抓起来,狠狠地鞭打了100下,这下县里的官吏都吓得不敢再胡作非为了。后来,陈信就通过曹义达诬陷王玠,结果王玠被免职了。王玠在山阴县当了一年多的县令,只领了正常的俸禄,离开时,身无长物,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在县里种菜维持生活。

有人说王玠不是治理大县的材料,王玠说:“我的赋税征收成绩名列前茅,没有落后于其他县城;我打击了恶霸,贪官污吏都害怕我了。如果说我不能为自己积累财富,那是因为我奉命行事;如果说我不懂政治,我可不同意!”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太子知道王玠没钱回家,就亲笔写信送给他200斛粮食,这才让他回到了京城。后来,王玠官职一路升迁,最终做到御史中丞。

王玠为人刚毅果敢,善于骑射。一次,他跟随司空侯安都到徐州打猎,遇到猛兽,王玠射箭,箭箭都射中了猛兽的嘴巴和腹部,猛兽很快就被射死了。当上御史中丞后,王玠以正直闻名。他最终死在任上,太子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以表彰他的功绩。至德二年,追赠他为秘书监。他写的奏章、杂文等共计200多篇,都切合实际,因此受到世人的敬重。他的儿子王亮,官至尚书殿中侍郎。

话说啊,褚家自从到了江南,那可是个个都了不起,没一个掉链子的。褚彦回凭借着这天生的好资质,年轻的时候就名声在外,等到他赶上好时候,官运亨通,就开始有人对他各种非议了,说三道四的。这其实也说明,他因为名气大,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也高,要求也严啊!他那正直刚强的性格,还有那清廉高尚的风范,就算拿古人来比,也真是没谁了!褚玠呢,为人公正,为人处世光明磊落,文武双全,可以说是继承了家业,而且发扬光大了。

你看,褚家这祖孙几代,个顶个的优秀,没一个让人失望的。 褚彦回虽然因为名气大招来了不少非议,但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影响力,也说明了他为人正直,敢于担当。 而褚玠更是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文武兼备,堪称完美。 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褚家这家族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