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杲之,字景行,是河南新野人。他爷爷庾深之做过义兴太守,因为政绩好而名声远扬。他爸爸庾粲,曾在宋朝南郡王义宣手下当丞相城局参军,后来义宣起兵造反,他爸爸就死在战乱里了。
庾杲之从小就孝顺,宋朝的司空刘勔见到他后非常欣赏,说:“看到你啊,就觉得江汉地区的名望都会因此提升,像上好的木材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后来庾杲之做了朝请郎,慢慢升迁到尚书驾部郎。他生活清贫,自己养活自己,吃的也就是韭菜和一些野菜。任昉曾经开玩笑说他:“谁说庾郎穷啊,他吃的腌鱼就有二十七种呢!” 后来他又升迁到尚书左丞。
王俭曾经跟别人说:“以前袁公当卫将军的时候,想让我当长史,虽然没成功,但至少说明他心里是这么想的。现在也应该用像我这样的人才。” 于是他就推荐庾杲之做了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给王俭写信说:“你府里重要的官员,真是很难挑选啊。庾景行就像生长在清澈水边、依偎着芙蓉花的君子,多么美好啊!”当时的人都说王俭的府邸就像一个莲花池,所以萧缅的信里就用这个比喻来赞美庾杲之。
庾杲之后来又担任了黄门吏部郎、御史中丞,还参与过大规模的人事选拔。他长得漂亮,而且很会说话,也很会笑。有一次他兼任侍中,在皇帝身边侍奉。柳世隆也在皇帝身边,他对齐武帝说:“庾杲之就像被蝉翼的光泽映照着,更加显得光彩照人,陛下应该让他正式担任这个职位。” 皇帝听了很高兴。王俭却说:“国家之所以让他暂时担任这个职位,是因为他清廉美好。如果要让他正式担任,应该在胡谐之后。”
齐武帝曾经和朝臣们一起商议事情,酒后问大家:“我死后应该用什么谥号呢?” 大臣们都没人回答。王俭就看着庾杲之,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您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将与日月同辉,千年之后,这又岂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轻易揣测的呢?”当时的人都非常赞叹他的回答。庾杲之还曾经兼任主客郎,接待魏国的使者。使者问庾杲之:“老百姓怎么都把房子卖了,贴出告示呢?” 庾杲之回答说:“朝廷既然想要扫荡京洛,收复神州,所以家家户户才卖房子啊。”魏国使者听了,鼻子一哼,没再说什么。
话说当时几位王爷年纪都还小,不能随便接见外人。皇上就下令让江淹每五天去拜访一次诸位王爷,让他们增进感情。后来江淹又升迁了好几次,当上了尚书吏部郎,参与大选,还当了太子右卫率,后来又加官通直常侍。九年后他去世了,皇上很惋惜,追谥他为贞子。
江淹的叔父,字叫休野,名叫荜。他在齐朝做骠骑功曹史。他博览群书,口才又好。永明年间,齐国和魏国和亲,荜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出使魏国回来后,被任命为散骑侍郎,负责东宫的文书记录工作。后来他做了荆州别驾,之前担任这个职位的官员都弄得腰缠万贯,富得流油;但荜上任后,却清廉自守,带头勤俭,拒绝一切请托,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以至于家里人都吃不饱穿不暖。齐明帝听说后很欣赏他,还亲自写信表扬他,荆州的百姓也都很敬重他。早些时候,梁州人、益州刺史邓元起战功赫赫,但名声却很低微,他想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名士的名单里。当时始兴忠武王憺是益州的州将,邓元起官位已经很高了,但他不先向州官行礼,乡里的人就不太认识他。所以邓元起请求皇上把他列入州从事的名册,憺就让荜来处理这件事,荜不同意。憺很生气,把荜叫来责问他:“邓元起已经在咱们府上了,你为什么这么吝啬一个从事的名额?”荜说:“府是您的府,州是我的州,应该按照规矩办事。”憺拿他没办法,只好作罢。
后来荜又升迁了好几次,做到会稽郡丞,负责郡府的行政事务。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百姓生活困苦,一斗米要卖几千钱,很多人流离失所。荜治理地方非常有方,他只拿自己的俸禄,清廉节俭的作风更加突出,甚至好几天都不生火做饭。太守永阳王听说后送给他东西,荜谢绝不受。天监元年,荜去世了,家里连给他办丧事的钱都没有,灵柩也运不回去。梁武帝听说后,下令赐给他一百匹绢和五百斛粮食。
一开始,毕家是西楚地区有名望的家族,毕家的哥哥的儿子杲之在齐武帝那里很受宠,毕家自己也早早地当上了显官。同乡乐蔼这个人有点本事,一直看毕家不顺眼,两人互相较劲。乐蔼在齐豫章王嶷手下做事,王嶷去世后,乐蔼仕途不顺,从步兵校尉请求调回荆州戍守。当时毕家在荆州做别驾,更加轻视乐蔼。等到梁武帝登基,乐蔼凭借在西朝的功劳,当上了御史中丞,毕家才得到会稽行事这个职位,心里非常不爽。后来毕家在工作中犯了一点小错,梁武帝知道乐蔼是毕家的同乡,就派乐蔼去宣旨劝诫他。毕家非常生气,结果气病身亡了。
毕家的儿子乔,后来又当上了荆州别驾。当时元帝是荆州刺史,州里有个叫范兴话的人,出身贫寒却混到了九品官,被选为州主簿,还得到了皇太子的赏识。所以元帝命令乔让范兴话上任。到了元旦这天,府州官员都要去朝贺,乔不肯和范兴话一起排列队伍,说:“我庾乔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端右,也不能和范兴话这种小人并列!”元帝听说后,就让乔排在前面,把范兴话排在后面。范兴话羞愧难当,回家后气死了。后世的人都认为乔继承了家族的傲气。
乔的儿子敻,从小聪明伶俐,家里很有钱,喜欢交朋友,吃饭总是摆上很多好菜。而且长得又漂亮,脸盘宽大,大家都觉得敻将来一定会当上地方长官,不用担心吃穿。可是后来魏军攻克江陵,他最终却饿死了。当时还有个水军都督褚萝,长得脸尖尖的,很会钻营,结果却一直衣食无忧地活了下来。
王谌,字仲和,东海郯县人,是晋朝少傅王雅的玄孙。他的祖父王庆,是员外常侍;父亲王元闵,是护军司马。
宋朝大明年间,沈昙庆担任徐州刺史,提拔谌做迎主簿,后来又升任州迎从事。那时,湘东王刘彧是国常侍兼镇北行参军。等刘彧当上皇帝,也就是宋明帝,就让谌当司徒参军,同时兼任薛县县令,还兼任中书舍人。谌很有学问和节操,皇帝很赏识他,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可皇帝做事有时候比较偏激,谌多次劝谏,但皇帝不听,谌就请求辞职,结果因此被关进了尚方。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宋明帝特别喜欢下围棋,甚至还设立了“围棋州邑”这么个机构,任命建安王刘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而谌、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则被任命为“小中正”,负责一些具体事务。朝请郎褚思庄、傅楚之则负责“清定访问”,大概就是审核和监督吧。后来,谌又升任尚书左丞,兼领东观祭酒,这个东观祭酒,其实是明帝新设立的总明观祭酒。最后,他又升任黄门郎。
齐朝永明初年,谌一路升迁,做到豫章王太尉司马。武帝(指齐武帝)跟谌早年在宋明帝时期就认识了,对他非常信任。谌先后担任黄门郎、骁骑将军、太子中庶子等职务。谌为人正直、谨慎,朝中人都称赞他是个好人,很多人都和他关系很好。永明八年,他又升任冠军将军、长沙王车骑长史,后来又调任庐江王中军长史,之后又调任西阳王子明征虏长史,并代理南兖州州府事务。谌年轻时家境贫寒,经常自己纺纱织布。等到他发达之后,他经常向别人讲述自己以前贫困的生活,所以世人都称赞他能够不忘本。永明九年,他去世了。
谌从叔摛,因为学识渊博而被人们认可。尚书令王俭曾经召集很多有才学的读书人,让他们一起整理核实各种典籍,把它们按照类别进行归类编目,这叫做“隶事”,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王俭曾经规定,宾客们谁整理的典籍多就赏赐谁,大家都拼了命地干,只有庐江人何宪做得最好,于是王俭赏了他一张五彩的凉席和一把白色的团扇。何宪坐在凉席上,拿着团扇,神态非常从容自若。
后来谌摛来了,王俭把何宪整理的成果给他看,问他:“你能超过他吗?”谌摛拿起笔就写,文章既深刻又华丽,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谌摛就命令手下把何宪的凉席抽走,自己亲手拿走他的团扇,然后上车走了。王俭笑着说:“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大力者负之而趋’啊!” 竟陵王子良曾经考试考核众位学士,只有谌摛答题没有一个答不上来。
他当秣陵县令的时候,为人清廉正直,不接受任何请托。羽林队主潘敞深受皇宫里两位主子的宠爱,权势很大,几乎能左右皇帝。他妻子的弟弟犯了法,潘敞就向谌摛求情,谌摛把他的求情信扔在地上,还打了潘敞四十鞭子。潘敞很生气,就诬陷谌摛,第二天谌摛就被撤职了。永明八年,天上突然出现黄色的光芒照射大地,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司徒法曹王融写了一篇《金天颂》。谌摛说:“这不是什么金天异象,只是普通的祥瑞光芒而已。”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永阳郡太守。后来他在尚书左丞的职位上去世了。
何宪,字子思,是庐江郡灊县人。他学识渊博,通晓各种典籍,天子的藏书阁里的珍贵典籍,民间流散的书籍,他都没有遗漏过。任昉、刘沨两人一起负责管理秘阁的四部典籍,他们曾经考问何宪的知识,从甲部到丁部,每本书的内容,以及写作的风格,他都能完整地叙述出来,连续几天几夜,他们都没发现何宪有什么遗漏之处。宗室何遁,是一位退让谦逊的学者,他见到何宪后非常欣赏他,希望能和他交朋友。何宪曾经担任本州别驾,国子博士。永明十年,他出使魏国。
话说,有个叫孔逷的人,字世远,是会稽山阴人。他特别喜欢研究典故,跟王俭是铁哥们。在齐明帝升明年间,他当上了齐国的台尚书仪曹郎,经常直言进谏,好多建议都被采纳了。皇帝还夸王俭说:“孔逷这才是真正的仪曹郎啊,没辜负他的职位!”王俭当了宰相后,孔逷经常参与他的幕僚会议,出谋划策。不过在选拔人才方面,他有时不太了解地方的情况,有点脱离实际。王俭就委婉地跟皇帝说:“臣下有个孔逷,就像陛下对我一样重要啊!”后来,在永明年间,孔逷当了太子家令,不久就去世了。当时人们把孔逷和何宪并称为王俭的左右手。孔逷死后,王俭很惋惜,还亲自为他写了祭文。
接下来说孔珪,字德璋,也是会稽山阴人。他爷爷孔道隆当过侍中。他爸爸孔灵产,在晋安帝泰始年间做过晋安太守,很有隐士风范。他在禹井山上建了个小屋,潜心修道,非常虔诚。每逢吉日,他都会在小屋里朝拜四方,哭得稀里哗啦的。有一次东出经过钱塘北郭,还在船上遥拜杜子恭的墓。从那时起,一直到回到京城,他都朝着东方坐着,不敢侧身。元徽年间,他当上了中散大夫,他对天文星象和术数都挺在行的。齐高帝辅政的时候,沈攸之起兵造反,孔灵产就对齐高帝说:“攸之虽然兵强马壮,但从天象和数术来看,他肯定不行!”齐高帝验证了他的话,就提拔他做了光禄大夫,还把他请到灵台,让他观测天象。齐高帝还送给他一把白色羽毛扇和素色的矮几,说:“您有古人的风范,所以送您古人的东西。”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
珪年轻的时候学习就很有名气,太守王僧虔一眼就看中了他,把他招到身边当了主簿。后来珪考中了秀才,又升迁做了殿中郎。高帝当了骠骑将军后,又把珪招去做记室参军,和江淹一起负责起草文书。后来珪当上了尚书左丞,但他父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
他和哥哥仲智一起回到父亲生前居住的山舍。他哥哥的妾室李氏为人骄横嫉妒,没大没小,珪就向太守王敬则禀报,把这个妾给杀了。永明年间,珪先后担任了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廷尉等职务。当时江左地区沿用的是晋朝张斐和杜预注释的律法,一共二十卷。武帝很重视法令,经常亲自审问犯人,还下令让监狱官员仔细校对旧注释。
之前尚书删定郎王植曾经整理过律法,上奏朝廷,去掉了繁琐和有害的部分,保留了精髓,从中选择了张斐注释的七百三十一条,杜预注释的七百九十一条,如果两家注释对同一法律条文的解释都比较完善,就都收录;又另外选取了一百七条,如果两家注释内容相同,就只取一百三条,最后汇编成一本书,一共一千五百三十二条,二十卷。然后请求朝廷让外面的人再仔细校对,剔除其中的错误和矛盾之处。
皇上同意了这个请求。于是朝廷重臣们一起参与,仔细校对旧注释,对一些轻重处罚的规定进行修改。竟陵王子良经常暗中让大家从轻处罚。有些事情朝臣们拿不定主意,就由皇帝亲自裁决。到了永明九年,珪上交了修订完成的《律文》二十卷和《录序》一卷,他还建议设立律学助教,参照《五经》的模式,皇上也同意了,但这事儿最后没办成。后来珪又升任了御史中丞。
建武初年,珪担任了平西长史、南郡太守。因为魏国多年来不断南下侵略,百姓死伤无数,珪就上表给皇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策略,但皇帝没有采纳。后来朝廷征召他担任侍中,但他没去,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上。
刘惔,这人啊,气质清雅脱俗,喜欢写文章,喝酒也很豪爽,动不动就七八斗。他和外甥张融特别投缘,兴趣爱好完全一致,还跟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兄弟俩关系特别好,根本就不在乎那些世俗的事儿。他家宅院里布置得很有意境,像个山水画似的,经常一个人坐在那儿喝酒,什么事儿都不管。院子里杂草也不修剪,全是蛙鸣声。有人问他:“您这是想学陈蕃当年那种清高吗?”刘惔笑着说:“我觉得这蛙鸣声比什么乐队演奏都精彩,干嘛非要学陈蕃呢?” 王晏有一次还特意让人敲锣打鼓去迎接他,结果只听到一片蛙鸣,就说:“这声音太吵了,真让人受不了!”刘惔却说:“我觉得这蛙鸣声比乐队演奏还好听!”王晏当时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永元元年,刘惔当上了都官尚书,后来又升迁为太子詹事,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官职。三年后,刘惔生病了,皇帝东昏侯竟然让人用床抬着他四处跑,结果病情加重,就去世了。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
刘怀珍,字道玉,是平原人,是汉朝胶东康王的后代。他祖上刘植做过平原太守,所以家就在平原。他爷爷刘昶跟着慕容德渡过黄河,后来就在北海都昌定居了。宋武帝平定齐国后,刘怀珍被任命为青州中从事,官位做到员外常侍。他伯父刘奉伯在宋朝时期官至陈郡和南顿郡太守。刘怀珍小时候跟着伯父到了寿阳,当时豫州刺史赵伯符去打猎,好多老百姓都去看热闹,只有刘怀珍一个人躲着不去看,他伯父觉得很奇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的!”后来,他被州里任命为主簿。
元嘉二十八年,有个叫司马顺则的亡命之徒在东阳聚集了一伙人造反,州里就派刘怀珍带了几千人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宋文帝问他平定叛乱的事,刘怀珍却把功劳推掉了,不肯居功。他的家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刘怀珍说:“古代的国子尼都觉得陈河间那种小功劳不好意思说,我怎么可能去夸耀平定叛乱这种国家大事的功劳呢?”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江夏王义恭出镇盱眙,路上遇到了刘怀珍,因为刘怀珍的谈吐见识很受赏识,就把他招为骠骑长史,兼任墨曹行参军。孝建初年,刘怀珍又当上了义恭的大司马参军、直阁将军,后来随着义恭升迁,又当上了太宰参军。
公元458年,因为军功,我被任命为乐陵郡和河间郡的太守,还被封为广晋县侯,真是风光无限啊!
后来,司空竟陵王诞造反了。我管辖的郡里,有个叫王弼的,他家族势力很大,就怂恿我一起造反,帮着竟陵王。我一看这不行啊,直接把他给杀了。皇帝听说后,很高兴我的忠诚,就提拔我当了豫章王尚的车骑参军。可惜,没多久我母亲去世了,我得回家守孝,就辞去了官职。
守孝期满后,我去拜见江夏王义恭。义恭看到我,说:“这么多年没见,你都老了啊!”我回答说:“您的恩情我还来不及报答呢,哪敢轻易变老!”义恭听了,觉得我的回答很不错。之后,我的官职一路升迁,当上了黄门郎,还兼任虎贲中郎将。
后来,桂阳王休范又造反了,皇帝任命我为前将军,镇守石头城。没过多久,我又被派去担任豫州刺史,还兼任督军。建平王景素也造反了,我派儿子灵哲带兵去建邺平叛。
这时候,荆州的沈攸之派人来跟我套近乎,想拉拢我。但是他暗地里却想杀了我,然后把我的脑袋献给齐高帝邀功请赏。结果,我被沈攸之杀了,我的头颅被送到了齐高帝那里。 齐高帝封我为中宿县侯,还追赠我平南将军的称号,并追封我为两州的督军。 唉,真是造化弄人啊!
一开始,宋孝武帝当政的时候,齐高帝萧道成还是个小官,叫舍人,怀珍呢,是直阁,俩人以前就认识,关系不错。后来怀珍要回老家青州一趟,齐高帝送给他一匹白色的骏马,这马有个毛病,爱咬人,根本骑不了。 怀珍临走前,萧道成把这匹马送给了他,算是送行礼。结果怀珍回礼送了萧道成一百匹绢。
有人就说怀珍:“萧公这马根本骑不了,所以才送给你啊,你送他一百匹绢,是不是太多了?”怀珍说:“萧公为人大气,肯定不会因为这点绢布而为难我。我现在正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押在他身上呢,哪还顾得上计较钱财多少?” 后来,萧道成当上了权臣,看到怀珍的俸禄不高,就把他提拔为都官尚书,还让他当了前将军。 同时,他还让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萧晃顶替怀珍,去当豫州刺史。
有人就怀疑怀珍会不会因此生气,萧道成说:“我以前还是个平民的时候,怀珍就对我非常支持和信任,更何况现在我当权了,他怎么会有什么不满呢?” 萧晃出发好几天了,议论纷纷还是没停,萧道成就派了个军官,叫房灵人,带了一百名士兵护送萧晃。 萧道成对房灵人说:“有些人说怀珍肯定会有意见,但我了解他,他不会这样的。你是他老乡,所以派你去,不只是保护我儿子,也是去看看老朋友。”
怀珍回来后,萧道成就授予他相国右司马的职位。 等到齐朝建立后,朝中官员都争着巴结新皇帝,想当官,结果萧道成却把怀珍安排到宋朝旧的官署——右卫任职。怀珍对萧道成说:“大家都争着巴结新朝,我却还在旧朝任职,是不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念旧情呢?” 齐建元元年,怀珍升任左卫将军,又加了给事中的官职,还被封为霄城侯。 怀珍年纪大了,觉得禁卫军的工作太辛苦,就请求调到轻松的岗位,后来被调任光禄大夫,最后去世了。他临终前嘱咐家人要薄葬。 死后,朝廷追赠他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敬侯。
子灵哲,字文明,当过齐郡太守和前军将军。他亲妈曾经生病,子灵哲亲自祈祷,梦见一个穿黄衣服的老头给了他药,说:“吃了这个,病马上就好了。”子灵哲惊醒后,在枕头边真的找到了药,跟老头说的那样,他妈的病就好了。那药长得像竹根,他在斋堂前种下了,叶子像水葱。他亲妈崔氏和哥哥子景焕,在泰始年间被魏国俘虏了。子灵哲那时候还是个普通人,从不听音乐。他父亲怀珍去世后,该轮到他继承爵位,但他坚决推辞,说哥哥和侄子还在魏国,生死未卜,自己不能越过他们去继承爵位。朝廷很欣赏他的品德。子灵哲倾尽家产去赎回亲妈和哥哥,好几年都没成功。武帝很同情他,就派使者去魏国请求,魏国才把他们送回南朝,子灵哲这才继承了怀珍的爵位。后来子灵哲当上了兖州刺史,隆昌元年去世了。
接下来说说他堂弟峻。峻,字孝标,原名法武,是他父亲怀珍的堂弟。他父亲叫璇之,在宋朝做过始兴内史。峻出生没多久,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许氏带着峻和他哥哥法凤回到了家乡。宋朝泰始年间,魏国攻占了青州,当时峻才八岁,被人抓去做奴隶,一直被带到了中山。中山有个富人叫刘宝,可怜峻,用很多丝绸把他赎了出来,还教他读书学习。魏国人听说他在江南有亲戚,又把他迁到了都城。他在都城生活贫困,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就和母亲一起出家当了尼姑和尚,后来又还俗了。峻很喜欢学习,寄住在别人家的屋檐下,自己刻苦读书,常常点着麻做的灯,从晚上读到天亮。有时候困得睡着了,把胡子眉毛都烧着了,醒来后又继续读书,他的学习劲头就是这样。当时魏孝文帝选拔人才,江南有才能有学问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但是峻兄弟俩却没有被选中。
齐永明年间,他和哥哥一起逃难到江南,改名叫萧峻,字孝标。他自己觉得年轻时没开窍,后来特别努力学习,变得聪明过人。但他苦于见闻不广,只要听说有稀奇古怪的书,就一定要去借来看。清河崔慰祖就说他“书淫”,意思是太痴迷于读书了。 就这样,他博览群书,文章写得特别好。他自己的《自序》里就说:“学校里那么多人都考上了,也有笨蛋在脱衣服呢!” 意思是说他年轻的时候很笨。
那时候,竟陵王子良招募学士,萧峻托人求王子良给他谋个官职。吏部尚书徐孝嗣压着不批,最后只给他安排了个南海王侍郎的职位,但他没去就任。到了齐明帝的时候,萧遥欣担任豫州刺史,把他请到州里做刑狱官,待他非常好。萧遥欣去世后,萧峻很久都没被调动。
梁朝天监初年,萧峻被朝廷召进西省,和贺踪一起在秘阁校对书籍。他哥哥萧孝庆当时是青州刺史,萧峻就请假去看望哥哥,结果因为私自携带禁物,被官府举报,丢了官。安成王萧秀很欣赏萧峻,安成王被调到荆州后,就把他带去当户曹参军,还给他提供书籍,让他编写《类苑》。 还没写完,萧峻就因为生病离开了,跑到东阳紫岩山,在那里盖了房子住下。他还写了《山栖志》,文章写得非常漂亮。
一开始,梁武帝广招有才华的文人,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得到了重用,直接被提拔。萧峻为人率性,不会阿谀奉承,所以没法像别人那样左右逢源。梁武帝经常召集文人讨论经史子集,当时像范云、沈约那些人都擅长互相吹捧,皇帝很高兴,就赏赐他们。有一次讨论锦被的事,大家都说已经说完了,皇帝就试着问萧峻。萧峻当时穷困潦倒,却突然要纸笔,一口气列举了十多件事,在座的人都惊呆了,皇帝也一时语塞。从那以后,皇帝就讨厌他了,再也不召见他。
等到萧峻的《类苑》完成,一共一百二十卷,皇帝就让其他学士编写《华林遍略》来抬高它,结果还是没被采用。于是萧峻写了《辩命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写完后,中山刘沼给他写信辩驳,两人来来回回辩论了两次,萧峻都一一作答。刘沼死后,萧峻也没收到他的回信,于是萧峻又写了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他的很多文章论著都没被记载下来。萧峻还曾经写过《自序》,大概意思是:
我把自己比作冯敬通,但我和他有三点相同,四点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冯敬通雄才盖世,志向坚如金石;我虽然比不上他,但也是正直慷慨的。这是第一点相同之处。冯敬通遇到中兴之主,却最终没有被重用;我遇到英明的皇帝,也被排斥在外。这是第二点相同之处。冯敬通有个厉害的妻子,以至于他不得不亲自操持家务;我也有个强悍的妻子,也让我家道艰难。这是第三点相同之处。
冯敬通在更始年间,手握兵权,骑马征战,过着富足的生活;而我从小到大,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毫无快乐可言。这是第一点不同之处。冯敬通有儿子仲文,官至高位,名扬天下;而我却像伯夷叔齐一样不幸,终身没有子嗣。这是第二点不同之处。冯敬通身体强壮,年老体壮;而我却体弱多病,随时可能死去。这是第三点不同之处。冯敬通虽然最终身死,但被后世名贤敬仰,他的风流才气,历久弥新;而我默默无闻,无人知晓,死后也将像秋草一样无人问津。这是第四点不同之处。所以,我努力写下这篇序言,留给后人看吧。
我的哥哥峻,出身将门,从北方回来后,改名为孝庆,字仲昌。他早年就有卓越的才能,齐朝末年担任兖州刺史,起兵响应梁武帝,被封为余干男,后来官至显要职位。而峻却一心向学,住在东阳,吴郡和会稽的人很多都跟他学习。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去世,享年六十岁。他的学生们称他为玄靖先生。
刘沼,字明信,是中山魏昌人。他的六世祖刘舆是晋朝的骠骑将军。刘沼从小就擅长写作,长大后学识渊博,最终官至秣陵令。
怀慰,字彦泰,是怀珍的堂兄弟。他的祖先刘奉伯,宋元嘉年间担任冠军长史。他的父亲刘乘人,曾任冀州刺史,死于义嘉年间(公元472-477年)的战乱。怀慰为父亲守丧期间,不吃酱醋,冬天不穿棉衣,抚养弟弟妹妹,孝敬寡居的叔母,都非常有孝心和责任感。他在宋朝做过尚书驾部郎。怀慰和宗从善、明等都是齐高帝的心腹,怀慰也参与其中。
汉朝的时候,皇上想在首都附近设立齐郡。大臣们讨论后觉得长江以南土地肥沃,流民都往那里去,就决定把齐郡设在瓜步。皇上任命怀慰为辅国将军兼齐郡太守。皇上对怀慰说:“齐国是咱们皇家的发祥地,我想让你好好管理这里,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你了。” 皇上还亲笔写信说:“文治武功缺一不可,现在赏你一把玉环刀。”
怀慰到了齐郡以后,修缮城池,安顿百姓,开垦荒田两百顷,疏通堵塞的湖泊用来灌溉。他不接受贿赂,有人送给他一斛新米,怀慰拿出自己吃的麦饭给他看,说:“我吃得饱,这米就不用了。”他还写了一篇《廉吏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高帝听说后,亲笔写信嘉奖他,还让他兼管秦郡和沛郡,并且给他家送去三百石米粮,尽管他的家人还在京城。兖州刺史柳世隆给怀慰写信说:“胶东流传着你的好名声,颍川也称赞你的德行,现在跟古代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怀慰原来的名字叫闻慰,武帝即位后,因为和他的舅舅同名,皇上就下令改了他的名字。后来,他又兼任了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最后去世了。明帝即位后,对仆射徐孝嗣说:“要是有刘怀慰在,朝廷就不会担心没有清廉的官员了。”怀慰有三个儿子:霁、杳、歊。
怀慰的儿子霁,字士湮,九岁就能背诵《左氏传》。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非常伤心,每次哭泣都会吐血。家里很穷,他和弟弟杳、歊一起发奋学习。长大后,学识渊博,通晓各种学问。梁朝天监年间,他先后担任西昌县令、尚书主客侍郎、海盐县令。他在两个县任职期间,都以温和公正著称。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建康令,但他没有接受任命。因为他母亲明氏生病了,霁已经五十多岁了,七旬之内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还念诵《观世音经》数万遍。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僧人对他说:“你母亲的寿命已尽,但你如此孝心,可以为她延寿。”六十多天后,他母亲去世了。霁在母亲墓旁搭了草棚守灵,悲痛过度,经常有两只白鹤在他草棚旁边飞翔。处士阮孝绪写信劝慰他,但他还是非常思念母亲,最后在母亲下葬前就去世了。他著有《释俗语》八卷和文集十卷。
话说有个叫杳的人,字士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名士僧绍看中了,僧绍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十三岁的时候,杳的父亲去世了,他每次哭祭,都悲伤得让路人都跟着难过。后来,在梁朝天监年间,他做了宣惠豫章王手下的参军。
杳博览群书,就连沈约、任昉这些大文豪,有时候也会忘记一些典故,就跑去问他。有一次,杳和沈约一起聊天,聊到了宗庙里祭祀用的酒器——牺樽。沈约说:“郑玄在回答张逸的问题时,说牺樽上刻的是凤皇,尾巴是飘逸的样子。现在这种酒器已经没有了,所以也无法考证古时的样子了。”杳却说:“这话不一定对。古代的酒器,都是用木头雕刻成鸟兽的形状,在顶部和背部凿孔,用来盛酒。魏朝的时候,鲁郡的地里曾经出土过齐国大夫子尾送女儿的陪葬品,其中就有个牺樽,是牛的形状。晋朝永嘉年间,贼寇曹嶷在青州挖掘齐景公的墓葬,又发现了两个酒樽,也是牛的形状。这两个地方出土的都是古代的遗物,足以证明郑玄的说法不对。”沈约听后非常赞同。
沈约又问杳:“何承天写的《纂文》很奇特也很博学,书里记载了张仲师和长颈王的事迹,这些记载是从哪里来的?”杳回答说:“张仲师身高一尺二寸,这个记载只在《论衡》里出现过。长颈王指的是毗骞王,《扶南以南记》里记载说:‘他从古至今都没有死。’”沈约立刻去翻这两本书查证,果然和杳说的一模一样。沈约在郊外建了一座新宅子,正在修建阁楼和书房,杳为他写了两首赞美新宅的诗歌,还把自己的文章一起交给沈约。沈约马上叫人把赞诗刻在墙壁上,还回信给杳,两人互相赞赏。
还有一次,在任昉家里,有人送酒给任昉,酒的标签上写着“榐”字,任昉不认识这个字,就问杳。杳说:“《字苑》里说这个字的写法是左边一个木字旁。”任昉又说:“‘酒有千日醉’这句话,应该是虚言吧。”杳说:“桂阳程乡有一种千里酒,喝了之后走到家才醉,这和‘酒有千日醉’的意思差不多。”任昉大吃一惊:“我自己都忘记了,完全不记得有这事。”杳说:“这是杨元凤写的《置郡事》里记载的。杨元凤是魏朝的人,这本书里还记载了他写的赋文‘三重五品,商溪摖里’。”任昉立刻去查杨元凤的笔记,发现杳说的完全没错。
王僧孺奉命编写家谱,就来向杳询问他家族血脉的来源。杳说:“桓谭的《新论》里说:‘太史公司马迁的《三代世表》是横向排列,从上往下排列,效仿的是周朝的家谱。’根据这个推断,我们的家谱应该追溯到周朝。”王僧孺感叹道:“真是闻所未闻啊!”周舍又问杳:“《尚书》里记载,官吏用紫荷橐,相传是提着布袋的意思,这到底是怎么来的?”杳回答说:“《张安世传》里说:‘张安世拿着布袋,拿着笔,侍奉孝武帝几十年。’韦昭、张晏的注释里都解释说:‘橐,就是布袋。拿着笔是为了随时待命,解答皇帝的疑问。’”范岫在编写《字书音训》的时候,也来向杳请教。后来,杳又协助周舍编写国史。
刘杳当上临津县令,政绩显著。任期满了,三百多位县民一起上奏朝廷,请求他留下,皇上也批准了。
后来,詹事徐勉推荐刘杳和顾协等五个人进宫到华林殿编写《遍略》。书写完毕,刘杳被任命为晋安王府参军兼廷尉正,因为腿脚有病就辞官了。 他于是写了篇《林庭赋》,王僧孺看了之后感叹道:“自从《郊居赋》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他后来又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尚书仪曹郎。 当时的仆射徐勉把朝廷的文书和议事都交给他处理。
之后,他又被外放为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政绩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湘东王绎还特意下令表彰了他。 大通元年,他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同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他说:“你并不喜欢喝酒,却担任了酒厨的职务,这正是你效法古人的地方啊!”太子还送给他一个葫芦做的食器,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送你古人的器物。” 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令让他代理裴子野的著作郎职务。 昭明太子去世后,新宫殿修建,按照惯例,旧宫的官员都要离开,但皇上特地留下了刘杳。 仆射何敬容奏请皇上将刘杳调到王府当谘议,武帝说:“刘杳应该先经过中书省。”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平西湘东谘议参军,兼任舍人、著作郎的职务不变。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最终去世。
刘杳为人清廉俭朴,没有什么嗜好。母亲去世后,他就长期不吃荤腥,吃素食。临终前,他留下遗嘱:“用法服殓葬,用普通的车子送葬,葬回旧墓,只要能容下棺材的一块地就行。 不得设灵堂和祭奠。”他的儿子遵照遗嘱办理了丧事。 他著有《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文集十五卷,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老歊,字士光,出生那天屋里香气扑鼻,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香气。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虽然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但他从不参与那些嬉戏打闹。六岁就能背诵《论语》和《毛诗》,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十二岁的时候读到《庄子·逍遥游》,他说:“这个我能理解。”客人问他,他就能对答如流,而且都很有道理,家里人都觉得很奇怪,都说他是神童。
长大后,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他不结婚,也不做官,和族弟訏一起隐居,追求自己的理想,到处游山玩水,以山水和书籍为乐。他孝敬母亲和兄长,以孝悌闻名,吃喝睡都寸步不离地照顾他们。母亲只要心里想什么东西,还没开口说话,老歊就已经知道了,主动去准备,忙前忙后地伺候着。母亲每次生病,都梦到老歊给她送药,第二天病情果然好转,可见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他性格豪爽,尤其喜欢山水。攀登险峻的山峰,探访幽深僻静的地方,他总是走到最远,别人都比不上他,大家都感叹他有着非凡的毅力。他本来想远离尘世,但是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舍不得离开。所以经常跟着哥哥霁、杳一起做官。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做好事,总是尽力帮助别人,别人送给他东西,他也从不拒绝。后来他感叹道:“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就一定要报答;不然就会对不住别人。我本来就没有办法报答别人,怎么能总是心怀愧疚呢?”天监十七年,他突然写了一篇《革终论》。文章认为:
咱们先说这身体和灵魂的事儿。身体嘛,就是个没啥意识的玩意儿,灵魂呢,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灵魂不能单独存在,它得依附在身体上才能活下去。所以说,身体对于灵魂来说,就像个旅馆一样,暂住而已。人死了,灵魂离开了这个旅馆,身体就很快腐烂了。你看子羽沉江,汉伯埋地,文楚葬土,士安用麻绳裹尸,这四个人都是这么做的,都挺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是能像他们一样,那这辈子也就值了。但是,咱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掉,万一哪天想这么做,家人朋友不一定同意啊。所以我想啊,就尽量简化丧葬,既不至于太寒酸,也不至于太铺张浪费,既不伤了活着的人的情感,又能符合圣人的道理。你看张奂只用头巾裹头,王肃只洗洗手脚,范冉敛尸后就下葬,爰珍不摆酒席,文度用旧船做棺材,子廉用牛车运送棺材,叔起告诫后人不要修坟墓,康成不择吉日下葬。这些人都这么做的,更何况我们呢?还搞那么隆重干嘛?我想效仿这些先贤的做法,作为自己的准则。人死了,不用再做法事招魂了,洗洗脸,漱漱口,然后入殓就行了。花一千钱买个棺材,穿些旧衣服,带上头巾、枕头、鞋子就够了。其他的陪葬品,棺材里的东西,一样都不要。现在很多人迷信李、彭那些说法,真是糊涂啊!我以孔子和释迦牟尼为师,可没这些迷信的想法。入殓之后,用辆普通的车把棺材运回老家,找个地方挖个坑,够放棺材就行,不用砖瓦,不用立碑,不用祭祀,不用摆酒席。至于祭祀和香火传承这些事,就到此为止了,只管我自己,别影响社会风气。
一开始,我朋友訏生病了,我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他去世后我非常悲伤,为他写了挽歌,还写了篇《悲友赋》来表达我的哀思。突然来了个老人家,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说:“你的意志力很坚强,一定能战胜生死;但是,天命如此,你不能在一个地方待太久了。”说完就走了。我心里觉得很奇怪,派人去找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从此,我更加坚信他的话。后来我自己也病了,怕母亲担心,就强装笑颜,努力喝药。我跟哥哥霁、杳说:“你们兄弟俩都有官职,足够赡养母亲了。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希望你们不要过度悲伤。”十八年后,我三十二岁去世了。
话说有个和尚,法号宝志,在兴皇寺遇到个叫歊的人快死了,宝志和尚吓了一跳,连说了三遍:“隐居修炼,清净成仙啊!” 歊还没死的时候,春天有人在他家院子里种了柿子树,歊跟他的侄子弇说:“我活不到看见柿子成熟的时候了,这事儿你别跟别人说。” 到了秋天,歊果然死了,大家都觉得他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的亲朋好友都写文章纪念他,还给他谥号叫“贞节处士”。
接下来说个故事,琅邪王敬胤,官职是太中大夫,他在天监八年去世了。他临死前留下遗嘱:“不能搞那些复杂的丧葬仪式,什么招魂幡之类的都免了,底下铺两层芦苇席,上面盖一块布就行。我断气后立刻沐浴净身,用竹篮抬着尸体,送回忠侯大夫家的墓地。要是你们不照我说的做,就把我的尸体在九泉之下鞭尸!” 敬胤的外甥许慧诏,通过阮研把这事儿禀报给皇帝。皇帝下旨说:“敬胤要求简朴,断气后就沐浴,用两层芦苇席裹尸,挖个浅坑埋了,送回忠侯家。这可是他生前对人生的感悟,比那些华丽的玉匣石椁强多了!但是,儿子要遵从父亲的遗命,也要有所选择。现在要是完全按照遗嘱,土埋得浅,棺材没保护,万一被狐狸老鼠刨了,那鞭尸就真要实现了。父亲可以教导儿子,但儿子也不一定全听。咱们换个好点的棺材,这是孝顺的表现;土葬,也是符合人情世故的。这样既能满足父亲的心愿,又能顾及实际情况。棺材围着尸体,土围着棺材,省去那些祭祀用品,按时节穿着衣服下葬。这样一来,既表达了孝心,又符合家族礼仪,既不违背礼教,又让死者的尊严不受损害,这才算妥善处理。”
最后再来说说訏这个人,字彦度,是怀珍的孙子。他祖上承宗,做过宋朝太宰参军;他父亲灵真,做过齐朝镇西谘议和武昌太守。
从小啊,他就特别孝顺,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哭得死去活来,伤心欲绝,去吊唁的人都特别感动。后来被伯父养大,对伯母和姐姐也特别孝顺,整个家族都夸他。因为他早年丧父母,别人要是说错话冒犯了他,他都会忍不住哭。他哥哥给他定了媳妇,结婚的日子都定好了,他一听就跑了,等风头过了才回来。州里的刺史张稷想让他当主簿,官府发了文书来召他,他又把文书挂树上跑了。
陈留有个叫阮孝绪的,特别博学,隐居山林,不跟世人来往,就住在简陋的鹿皮床上,周围种满了竹子树木,睡觉都在里面。当时好多人都想见他,都没见到过。可这位訏先生一来,阮孝绪就把他当知己了。訏的族兄叫歊,也是个高风亮节的人,这三个人天天在一起,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们“三隐士”。
訏先生很擅长玄学,尤其精通佛经,他和歊经常一起去钟山寺听讲经,后来他们就在宋熙寺东边的山涧一起盖房子,打算在那里终老。尚书郎何炯一次路上遇到他,说:“这个人风度翩翩,真是荀奉倩、卫叔宝那样的高人啊!”还特意登门拜访,结果被拒之门外。他族祖孝标还写信夸他俩说:“訏超凡脱俗,就像天上的红霞;歊清高脱俗,就像云端的鹤。都是难得的好人啊!”
訏先生经常穿粗布衣服,披着麻布衫。每次去山里玩,都流连忘返。他为人正直,长相又很俊美,在山林里,显得特别有气质。遇到他的人,都觉得他是神仙一样的人物。他家很穷,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冬天的时候,可能连棉被都没有,但他总是很平静,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他冷饿。从小到大,他脸上都没什么喜怒哀乐的表情。在竞争的事情上,他总是选择不参与,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有人欺负他,最后都羞愧地服软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天监七年,他在歊的家里去世了。临终前,他拉着歊的手说:“我死后,简单地把我埋了就行,别搞那些祭祀仪式,也不要给我续香火。”歊就按照他说的做了。他的亲戚朋友们一起刻碑立铭,称他为“玄贞处士”。
善明是怀珍的弟弟。他父亲怀人,在宋朝做过齐郡和北海郡的太守。元嘉年间后期,青州闹饥荒,饿死人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善明家里存了不少粮食,自己就吃点粗茶淡饭,然后打开粮仓救济乡亲,好多人都因此活了下来,乡里的人们都把善明家的田地叫做“续命田”。
善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安静地读书,刺史杜骥听说他的名声后想见他,但他却推辞不见。四十岁的时候,刺史刘道隆邀请他做中从事。他父亲怀人对他说:“我已经知道你为人处世很不错了,现在还想看看你在官场上表现如何。”善明接受了邀请,还参加了秀才考试。宋孝武帝看到他的策论很正直,非常欣赏他。
泰始年间初期,徐州刺史薛安都造反,青州刺史沈文秀也响应了。当时州府在东阳城,善明家在城里,走不掉。他的伯父弥之跟沈文秀说了些好话,想为朝廷效力,沈文秀就派他带着张灵庆等五千人去支援薛安都。弥之出门后,偷偷地跟手下说:“总算躲过这次杀身之祸了!”走到下邳的时候,他就背叛了沈文秀。善明的堂兄怀恭是北海太守,坚守城池响应朝廷。善明暗中联络,召集家族部众,聚集了三千人,夜里打开城门,奔赴北海。他的族兄乘人又聚集了勃海地区的兵力来支援朝廷。后来弥之被薛安都杀害了,宋明帝追赠他为青州刺史。而乘人被封为冀州刺史,善明被任命为北海太守,又升任尚书金部郎。乘人死后,善明又接替他做了冀州刺史。沈文秀投降后,善明被任命为海陵太守。
海陵郡靠近大海,没有树木,善明就号召大家种植榆树、槚树和各种果树,后来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成。之后他又做了直阁将军。五年后,北魏攻占了青州,善明的母亲还在那里。朝廷就把善明母亲迁到了代郡。善明穿着粗布衣服,吃素菜,悲痛的样子就像守丧一样,明帝每次见到他,都会为他叹息。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巴西郡和梓潼郡的太守。因为母亲在北魏,善明不愿意西去赴任,哭着请求朝廷允许他留下,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朝廷很同情善明的遭遇,元徽年间初期,朝廷派使者去北魏,朝中大臣们就让善明推荐合适的人选。善明推荐了同乡北平人田惠绍出使北魏,赎回了他的母亲。
宋朝那个废帝刚被废掉,新皇帝登基,大臣们一起执政。有个叫萧善明的,特别忠心耿耿地辅佐齐高帝,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后来,他被派去当西海太守,还兼任青州和冀州刺史。萧善明他弟弟萧僧副,跟萧善明一样,在老家都挺有名的。泰始年间,魏国攻打淮北,萧僧副带着两千兵,跑到东边的海岛上避难去了。齐高帝当时在淮阴,觉得萧僧副这举动很厉害,就把他召来见面,任命他当安成王抚军参军。
后来,那个废帝越来越暴虐,齐高帝心里很不安,就经常让萧僧副暗中打探消息,了解一下大家对朝廷的看法。他还秘密地让萧僧副去告诉萧善明和东海太守垣崇祖,让他们想办法让魏国出兵。萧善明劝齐高帝先别着急,静观其变,齐高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废帝被杀了,萧善明被齐高帝任命为骠骑谘议,还兼任南东海太守,负责南徐州的事务。
后来沈攸之造反了,齐高帝非常担心。萧善明就献了个计策,他说:“沈攸之控制着八个州,贪图享乐,搜刮民财,早就想造反了,这都十年了。他这个人性格暴躁,又没啥大本事,起兵造反已经十多天了,还迟迟不进攻,根本不用怕他!原因有四:一是军事指挥能力差;二是人心背离他;三是有掣肘的麻烦;四是老天爷都不帮他。本来我还担心他来个突然袭击,咱们没准备,现在六路大军齐出,各路诸侯都响应号召,他已经是瓮中之鳖了!” 事情平定后,齐高帝把萧善明召回都城,说:“你出的对付沈攸之的计策,跟张良、陈平想的一样好!” 然后就升他当太尉右司马。
齐朝建国后,萧善明被任命为右卫将军,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司空褚彦回跟萧善明说:“你一向清高,这可是你的本性,现在朝廷正需要你,你怎么能学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呢?”萧善明回答说:“我本来就没想过要当官,既然遇到了明主,所以才尽心竭力地效劳。现在天下太平,朝廷人才济济,我已经尽到了我的责任,不敢再推辞富贵了。”
刘邦当了皇帝,觉得善明这个人功劳大、人品好,想给他升官。就把他叫来,说:“淮南地区靠近京城,地理位置优越,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担任这个地方的官职,你和我一起把这块地方治理好。”于是,就让善明接替了明帝,做了淮南郡和宣城郡的太守,还封他为新涂伯。
善明到任后,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十一条建议。第一条说:“天地初开的时候,就应该关心远方百姓,广泛施恩泽。”第二条说:“京城附近的人,应该派人送去医药,了解他们的疾苦,特别是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和患有六种严重疾病无法自救的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救济。”第三条说:“宋朝的赦免令,被赦免的人太少了,我认为现在应该下发赦免令,并且要真正落实。”第四条说:“刘昶还活着,说不定会伺机作乱,各城池应该加强戒备。”第五条说:“应该取消宋朝大明以来那些繁琐苛刻的制度,实行简便的政策。”第六条说:“一切土木工程的费用,暂时可以停止。”第七条说:“皇帝的子女,应该崇尚节俭。”第八条说:“应该下令百官以及各府州郡县,都进献一些好的建议,发扬唐尧虞舜时期的美好风尚。”第九条说:“忠诚正直、孝顺友悌的人,应该提拔重用;清廉节俭、吃苦耐劳的人,应该委以政务。”第十条说:“革命刚刚开始,应该选择人才出使北方。”第十一条说:“交州地处险要,是边疆地区,宋朝末年政务苛刻,导致百姓怨恨叛乱。现在应该怀柔他们,暂时不要派兵劳师动众,惊扰边民。”他还写了一篇《贤圣杂语》呈给皇帝,以此来委婉地劝谏。皇帝对他给予了优厚的答复。
善明又建议修建宣阳门,并上书陈述说:“应该明确赏罚来管理地方官吏,兴办学校,制定礼仪制度,修建宾馆来接待邻国使臣。”皇帝回复说:“用赏罚来管理地方官吏,修建宾馆来接待远方来客,这些都是古代的好政策,我应该努力去做。制定新的礼仪制度,可能不容易;至于兴办学校,我已经下令给公卿大臣们了;宣阳门,我现在下令停止修建。我德行不足,缺点很多,希望以后还能听到你的好建议。”
善明个子很高,七尺九寸呢,长得不算好看,也不爱打扮,住的屋子简陋得很,就用斧头砍的木头搭成的。床、桌子、椅子啥的,都没怎么打磨。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做个正直的人,经常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做官要清正廉洁,子孙有楷模就够了。” 结果呢,他当上州郡长官后,居然也收受贿赂了。崔祖思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善明回答说:“管子说过,鲍叔牙了解我。”然后就哭了起来,说:“我心里乱糟糟的,哪还有心思清廉啊!” 他收的那些钱,都用来赎回他母亲了。等母亲来了以后,他又变得清正廉洁了。他做官期间,廉洁简朴,从不麻烦别人,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他和崔祖思关系很好,崔祖思外放青州和冀州做官,善明还写信和他叙旧,互相鼓励要忠诚正直。后来听说崔祖思死了,善明悲痛欲绝,还因此生病了。建元二年,善明去世了,他遗嘱薄葬。朝廷追赠他左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职,谥号烈伯。他的儿子涤继承了他的爵位。善明家里没什么积蓄,只有八千卷书。高帝听说他清贫,就赏赐他儿子涤家葛塘屯的五百斛粮食,说:“葛塘屯也是朕的封地,让后世知道善明清廉的为人。”
善明的弟弟僧副,字士云,官至前将军,被封为丰阳男,后来在巴西郡和梓潼郡做太守的时候去世了。朝廷绘制功臣画像,僧副也在其中。他哥哥法护,字士伯,很有学问,当过济阴太守。
文章评论说:《诗经》里说“举止端庄,是人们的榜样。”又说:“他的仪容举止没有一点差错,是四国之楷模。”看看杲氏家族的风流倜傥,休野家族的为人处世,大概都有这种品质吧。仲和家族遵循的品行,德璋家族坚持的事业,大概也是人们所期望的吧。怀珍家族的宗族成员,文采和品德兼备,从宋朝到梁朝,经历了三代人的更迭,有的以隐居节操而闻名,有的以文雅而受人尊重。古人说要立言、立德,这个家族真是做到了啊!